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方案。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保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亲密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1《匀速圆周运动》一、教学任务分析^p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绘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根底。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根底。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根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绘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互相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展讨论分析^p ,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全章概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大致历程,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大应用.3.使学生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有初步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教学过程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新教材第一章相当于五四制教材的绪论,其地位特殊,肩负了教材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定位,构建教材框架和栏目,体现教材特色等任务.2.教材特点:(1)使学生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绪论的单纯的讲述、教学方式单一的特点,向学生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给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视觉上的轰炸,学生带着欢喜、疑问走进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2)充分突出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章框架第一节走进神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新课导入】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物理课将学习什么内容呢?教师指着教室的门说,开门、关门是我们每天都做的事,可是大家注意了吗?当你手握住门把手开门非常容易(边讲边演示),可是,手越向里边移动,开门就越费力.如果你握住“折页”的轴,无论你用多大的劲,也无法把门打开.所以我们说,这门不是一般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课堂探究】一、自然中神奇活动1: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请大家欣赏课本P3~4及图11~14,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1)宇宙是无穷大的,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与雷声同时发生,我们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3)太阳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由五颜六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4)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传播能量.所以在雪山附近禁止大声喧哗,声音产生的能量会形成雪崩.(5)龙卷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二、生活中神奇活动2: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请大家欣赏课本P4及图15~17,做一做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饮料瓶只有一个小孔时里面的液体不易倒出?想一想怎样让饮料倒出呢?大气压的作用;扎两个孔.(2)将筷子放入水中,筷子似乎被水“折”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弯折,比如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3)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人们习惯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费时也不牢固;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它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4)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在大海冲浪时都分开腿弓着腰?其目的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5)为什么跳高运动员借助一根细长的撑杆,便能越过高高的横杆?因为撑竿有弹性势能,能转化成运动员的动能和重力势能.1.用塑料梳子在头上快速地梳几下,再靠近碎纸屑,发现碎纸屑被吸起来,为什么?答案: 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2.一矿泉水瓶中装水,把手指放到后面观察,手变大了;用它看书上的字,字变大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 水瓶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将漏斗的喇叭口正对着蜡烛火焰,用力吹,观察火焰的方向如何改变?答案: 向吹气的喇叭口晃动.4.推动小球,小球向前运动,停止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为什么?答案: 小球具有惯性.5.一盒铁屑撒在地上,怎样快速地收集起来?答案: 用白纸包上磁铁,然后去吸引铁屑.6.观察如图所示的物理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在你心中产生的谜,提出相应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如图A所示,问题: 苹果为什么会下落?(苹果在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变化吗?)(2)如图B所示,问题: 水面上为什么会产生山的倒影?(3)如图C所示,问题: 壶嘴喷出的“白气”是什么?(在烧水时,为什么会听到“嗞嗞”的声音?)1.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太阳光里包含许多种色光,可以看到的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太阳光先经过地球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大气层中的空气与水蒸气会把太阳光向四面八方分散.波长较短的蓝、靛、紫三种色光容易分散,在地球上的人(白天)看到这些散射光,天空就呈蔚蓝色,而红、橙、黄三种色光波长很长,不容易被散射,能通过较厚的大气层到达地面,所以人在黄昏时能看到红色(或橙黄色)的晚霞.2.大漠里的故事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百思不得解.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厚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没有了雪的影子.第二节探索之路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索.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知道自然界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重点难点】重点: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难点: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新课导入】如图(甲),人对着高山喊话时常听到回声,为什么老师在教室讲课时听不到回声呢?图(乙)中,炎热的夏季,岸上的人热的出汗,为什么刚从水中出来的人感觉冷呢?图(丙)所示,将一个鸡蛋放在盛有清水的杯子里,鸡蛋会沉在水底;往清水里慢慢加盐,看到鸡蛋慢慢浮上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自然的奥秘吧!【课堂探究】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活动1:看以下各图及其说明,了解古人原始思维中的科学成分,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是甲骨文“殸”的发展过程,它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为什么画成这种形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如图是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第一个是“日出”,第二个是“曙光”,第三个是“日光所至”,第四个是“晒干”,该字的意思为阳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的目的.古人为什么画成这种形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3)仔细观察课本P5~6图110、图111提供的信息,古人认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认为地球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大气中运行,其上方扣着穹顶,表现了比较原始的“天圆地方”的思想.(4)课本图112是“英格兰的石头阵”,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观察天象.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活动2:看课本P6~7图113~116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回答下列问题.第一阶段:自然科学的真理对错误权威的挑战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提出了“日心说”.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作出划时代的贡献.第三阶段: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冲击了经典的时空观,认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人们所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普朗克、玻尔发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差异,提出了新的理论——量子力学.1.如图所示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中,哪一个不属于力学中的知识( D)2.面对神奇的物理现象,人们在迷茫、好奇、敬畏的同时,不断地努力探索.下面是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巨匠,你能根据介绍说出他们的名字吗?(1)如图(甲),他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自然科学的先驱.他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说”,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他是哥白尼.(2)如图(乙),他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他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是伽利略.(3)如图(丙),他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他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有某些相似之处,从而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运动三大定律.他是牛顿.(4)如图(丁),他被誉为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他认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人们所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他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发现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差异.他是爱因斯坦.1.哥白尼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理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处于宇宙的中心,诸天体都围绕它旋转不息.与《圣经》上告诉人们的一样,成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他原先是一位神父,但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太阳才是宇宙中心.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教会对哥白尼学说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严酷的压制和打击.1943年,在哥白尼去世前,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了,他在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同年7月26日,哥白尼逝世.2.牛顿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匠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划时代的.1642年12月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庄.3个月时,父亲因肺炎而去世,3岁时母亲改嫁,牛顿便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所幸的是乌尔斯索普的大自然给了牛顿童年的乐趣和创造的灵性.在上剑桥之前,牛顿像一只乌尔斯索普起飞的风筝,他飞得再远,飞得再久,也离不开乌尔斯索普的牵系.16岁时,他又回到那里,帮助家里务农.这一年,英伦三岛遭受了猛烈的暴风雨,牛顿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他没有按照吩咐去照料农舍,而是趁着狂风测风速.在庄严的毕业典礼上,使托盘中学的校长夸赞牛顿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牛顿自己一生的成就写进《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等.他后来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727年3月20日,牛顿去世,英国诗人波普在他的碑铭上写到:“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空;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4.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科学探究环节和物理知识的应用.难点: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新课导入】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课堂探究】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活动1:课本P8是两幅航天照片,科学家利用掌握的知识,成功地把人类送入太空.你知道是利用什么方法把宇宙飞船送入太空的吗?利用火箭燃烧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活动2:阅读课本P8~9,说说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物理学的知识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和能源领域.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请你叙述一下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活动2: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个装满沙,另一个空着,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哪个瓶子滚得比较快?动手做做,并完成下列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 轻的玻璃瓶一定比重的玻璃瓶滚得快吗?(2)猜想与假设: 轻的玻璃瓶和重的玻璃瓶可能滚得一样快.(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让两个玻璃瓶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你打算怎样去验证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写出你的计划.通过记录两个玻璃瓶滚动到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来比较.(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做一做,看看你的实验结果是什么?两个玻璃瓶滚动到斜面底端所用时间相等.(5)分析与论证:由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物体在相同斜面上滚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没有关系.(6)交流与评估:你觉得通过一次实验就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应该如何做?不可靠,应多做几次实验.总结:通过以上探究,请你概括科学探究包括哪些主要因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活动3: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留下高扬的科学精神,请根据下列文段中介绍的情况,填写后面的空格.1.面对罗马教会的强权,哥白尼顽强地说“自己终于推动了地球”;伽利略坚持认为地球在转动.这体现了科学家们的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2.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伟大的成功皆源于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长期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她和丈夫发现的“镭”是在简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四年提炼出来的.这体现了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刻苦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3.爱因斯坦和玻尔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量子力学大论战,而这种学术之争并未影响两位科学泰斗的友谊.在解答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玻尔等人逐渐完善了量子力学体系.这体现了科学家们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我们( A)A.继承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扬科学精神B.跟着古人的脚印,对科学重新探索C.学习更多的古人的主张和学说D.多学习历史,了解古人2.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3.我们学习就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生产,“信息化”的今天,物理知识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例如:交通路口的红、绿灯就运用了物理电学知识.4.物理科学探究是其乐无穷的,在探究时,我们首先要提出问题,明确方向,接着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再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接着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最后进行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5.如图所示的是科学探究的( D)环节A.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B.评估C.猜想与假设D.交流合作6.介绍伽利略的落体实验,让学生尝试填写探究环节名称.a.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下落慢,而伽利略认为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提出问题)b.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的轻重无关.(猜想与假设)c.伽利略找来助手在比较高的斜塔进行实验,要求两球同时离开手进行下落.(两个球都是铅球,只是一个大,一个小).(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d.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e.人们认为伽利略的实验方法是合理的,只做一次没有很好的说服力.(分析论证与评估)f.后来波意耳用真空容器证明了铅弹与羽毛下落一样快,进一步证明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交流合作)1.伽利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而伽利略认为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因此,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登上了比萨斜塔塔顶.在同一时刻,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两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面.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并且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的挑战.后来,波意耳用真空容器证明了铅弹与羽毛下落一样快,进一步证明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2.居里夫人居里夫妇和亨利·贝克勒尔他们在放射性元素上的发现和研究,于1903年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这种作法有效地推动了放射学的发展.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全章概述本章框架第一节动与静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或诗句.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运动、静止的方法;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4.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科学描述物体运动、静止的方法.难点:能科学正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新课导入】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我们在外面散步时,常常有月亮跟着我们走,我们向东走,月亮也跟着向东走,我们向西走,月亮也跟着向西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1.介绍宇宙在运动①星系图像.②太阳系图像.③大陆板块的运动图像.2.生命的运动(1)动物奔跑图像.(2)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获得男子百米亚军.由此可见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课堂探究】一、运动的世界活动1:请看课本P13图21~23,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骑车上学.二、运动的描述活动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阅读教材P14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如: 梵高的《星夜》.(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如: 古典乐曲《流水》.(4)科学家是怎样来描述运动呢? 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活动3: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2)设疑提问讨论①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②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③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物体物体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物体物体(4)结论:机械运动: 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参照物:事先被选定参照标准的物体.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活动4:阅读课本P15“交流与讨论”,思考:(1)为什么小东和妈妈乘自动扶梯下楼,妈妈却说下楼时要站着不动呢?因为前后两次选择的参照物不同,“下楼”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站着不动”是以扶梯为参照物.(2)小东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由此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3)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
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声现象2. 第二章光现象3. 第三章物态变化4. 第四章测量5. 第五章运动和力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回声与超声波等。
2. 第二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紫外线等。
3. 第三章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特性,以及物态变化的规律。
4. 第四章测量: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等。
5. 第五章运动和力: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物态变化的规律等。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光的传播和折射、物态变化、测量方法、运动和力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波发生器、光具、温度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等,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3. 例题讲解:分析和解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声音的传播距离、光的折射角度等。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特点是什么?(2)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原理是什么?(3)物态变化的规律有哪些?2. 答案:(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课设计1—2 运动的描绘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参照物的观点●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广泛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成立辨证唯心主义世界观教课重难点1.要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况是能够不同的。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前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相同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认识体育,还可以深入认识自然。
(二)讲解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议论课本图 11.1—1 所示的运动以及相近似的运动。
让学生议论平时生活中相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议论,提出以下问题: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履行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依据什么?指引学生从议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地点的改变。
(板书)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能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四周的树木,房子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议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子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广泛的运动。
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课VCD 。
使学生回想近似的场景,而后发问:“为何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议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此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进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议论回答:①选用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仍是静止?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仍是静止?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仍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观点:参照物:描绘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1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主要围绕第一章《力学》展开,详细内容包括:第1节《力概念》、第2节《重力》、第3节《摩擦力》和第4节《力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三要素。
2. 使学生解重力概念,学会计算物体所受重力。
3. 帮助学生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及影响摩擦力因素。
4. 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教学重点:力概念、重力和摩擦力影响因素、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斜面、小车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力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力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力作用效果,引导他们思考力概念。
3. 讲解力概念:介绍力定义、单位、三要素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
5. 讲解重力:介绍重力概念、计算方法等。
6.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并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7. 力合成与分解:通过讲解与演示,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8.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合成与分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定义、单位、三要素。
2. 重力:概念、计算方法。
3. 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4. 力合成与分解:原理、方法、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概念及三要素。
(2)计算一个物体所受重力。
(3)分析摩擦力影响因素,举例说明。
(4)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重力、摩擦力和力合成与分解掌握程度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力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2 探索之路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索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知道自然界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知道神奇,古人和后来的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此进行探究难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对物理学的发展进行讲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问题:上节课我们布置的作业,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答案:会发生旋转,直到水流干为止。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神奇的现象,就像一个个谜,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解开?出示小黑板(画有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古人为什么把“晒干”画成这样子?观看图1-16,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观看图1-18,英格兰的石头阵总结:古人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和探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都是比较粗略的。
但后来,也就是我们的前辈对一些现象的解释更具体。
讲故事:哥白尼与其日心说体系介绍伽利略与天体活动介绍牛顿和爱因斯坦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投放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第一部分内容自己阅读课本自学,并完学案第一部分。
自学完成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完整学案第一部分空白内容三、合作共建,经历过程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先辈们的探索之路,同时也要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究过程。
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一到两个小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请同学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看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1、在比较热的天气里,为什么刚洗过脸的同学觉得凉快呢?猜想:可能跟水的蒸发有关实验:请同学上台来试一下,用水盆里水洗一下脸,让他说一下,洗过脸之后和洗之前感觉有什么不同?对此,大家想到了什么呢?解释:人洗脸后,感到格外凉快,脸上的水不断地减少,当脸上没有水时,又觉得天气很热。
人觉得凉快与人身上的水不断地减少有关,人体表面的水在晾干的过程中,表面的温度下降了2、新鲜的鸡蛋放在水中会下沉,当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鸡蛋慢慢上浮,甚至露出水面一部分。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和力1.1 速度和速率1.2 力的作用1.3 重力2. 章节二: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轮、砝码、斜面、计时器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体会速度、速率和力的概念。
3. 例题讲解:例题一:求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例题二: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4.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速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力的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
讲解牛顿三定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进行小车滑动的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六、板书设计1. 一级机械运动和力、牛顿运动定律2. 二级速度、速率力的作用、重力牛顿三定律3. 关键词:速度、速率、力、重力、牛顿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分析生活中受到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运动状态。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篇
202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机械能》的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的因素;重力势能的概念、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弹性势能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了解影响它们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1.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如何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弹簧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奥运会田径比赛视频,让学生关注运动员跑步时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2. 讲解:讲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验证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变化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运动员跑步时的动能和势能变化,分析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举例说明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时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答案:1.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与形变程度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全新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共54页)
全新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难点:声现象的分析、解释三、教学过程: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青蛙呱呱的叫声,夜晚吵闹的狗叫,工地上轰鸣的机器声,轰隆的雷声(让学生例举几个声音的例子)……我们对这些声音习以为常,但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
1、声音的产生老师:这是一把尺子,放在那静止不动,它会不会发出声音?学生:不会老师:那怎样让尺子发出声音呢?现在拨动尺子,发现尺子发出声音;我们继续探究,绷紧的皮筋静止不动会发出声音吗?学生:不会老师:那怎样让皮筋发出声音呢?学生:拨动皮筋老师:对了,拨动皮筋就发现皮筋能产生声音,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还要很多,比如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摸着喉咙,发现说话时喉咙是不是在振动?你还能举出其它这样的例子吗?学生:敲击打鼓,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吹笛时,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师生结论(出示幻灯)2、声波的传播老师:好,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那发声体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继续探究。
(利用PPT和绳子向学生展示)老师:声波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这是因为真空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疏密状的声波。
师生结论(出示幻灯)老师:声音不只能在空气中传播,在液体和固体中也能传播(例举生活中的现象),而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波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出示幻灯),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低声速就小。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套)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套)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全面掌握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并提供详细的教学步骤和练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中的以下主题:1. 科学与生活2. 物体的重量和质量3. 物体与地球4. 飞行和航天5. 难以捉摸的光6. 复和总结教学步骤科学与生活1. 介绍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3. 进行几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沸腾点实验等。
物体的重量和质量1. 解释物体的重量和质量之间的区别。
2. 使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等实验仪器测量物体的重量和质量。
3. 练计算物体的重量和质量。
物体与地球1. 探讨万有引力对物体的影响。
2. 介绍物体在地球表面上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
3. 进行自由下落实验,并观察物体的落地时间和落地距离。
飞行和航天1. 讨论飞行的原理和航天的发展。
2. 研究不同类型的飞行器和航天器。
3. 设计并制作简易的飞行器模型,进行飞行实验。
难以捉摸的光1. 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现象。
2. 进行光的传播和反射实验,观察光的行为。
3. 研究镜子的原理和应用。
复和总结1. 复前面学过的知识。
2. 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总结本单元的研究成果,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练题1. 解释物体的重量和质量之间的区别。
2. 如何测量物体的重量和质量?3. 什么是自由下落?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有什么特点?4. 举例说明光的反射现象。
5. 什么是镜子的焦距?以上是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概况和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物理知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练习。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物质的测量2. 章节二:力的作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力的合成与分解2.3 质量与重力3. 章节三:牛顿运动定律3.1 牛顿第一定律3.2 牛顿第二定律3.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掌握物质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了解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3.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力的概念与测量,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天平、弹簧秤、滑轮组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物体下落实验,激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测量方法。
3. 课堂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
结合实验,讲解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述牛顿三定律的原理及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3. 质量与重力4. 牛顿三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物体的质量与重力,计算重力大小。
给定一个力的合成问题,求解合力。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应用牛顿三定律。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深入理解其性质与变化。
探究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建筑等领域。
学习更多关于牛顿三定律的实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力的合成与分解:这是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向量运算和空间想象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
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
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第1节~第4节,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速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第二章《力的作用》:第5节~第8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含义;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测力计等)。
2. 学具: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收集数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物体运动和力的相关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公式、定律等。
2. 示意图:展示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关于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计算题:求解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
(3)实验题: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详细解答见课后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如力学单位制、牛顿第二定律等。
3. 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略第章运动的世界一、考点知识:1.能用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及参照物概念;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5.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二、重点难点:.重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难点:速度计算题三、易错点:参照物的选取及刻度尺读数里准确值和估读值的判读四、本章注意事项:参照物的选取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平均速率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一、参照物、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题、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神奇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范文模板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范文模板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1《宇宙航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教学难点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2.卫星的变轨问题.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宇宙航行1.基本知识(1)牛顿的“卫星设想”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2)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3)宇宙速度(4)梦想成真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2.思考判断(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 km/s.(×)(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7 km/s.(×)探究交流我国于2011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提示】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11.2km/s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问题导思】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 km/s.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误区警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问题导思】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2.如何求v、ω、T、a与r的关系?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与推导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误区警示1.在处理卫星的v、ω、T与半径r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M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例:如图所示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几颗人造地球卫星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v=,可知三颗卫星的线速度vA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颗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FAFBFCC.三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AaBaCD.三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ωAωBω。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沪科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学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第一节走进神奇 l课时第二节探索之路 l课时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神奇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8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大漠里的故事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
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
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
(实物投影)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
(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
(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
(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小结与孝习过程评估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
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第一节走进神奇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第二节探索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讲故事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
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
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
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
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
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
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
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
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哥白尼与伽利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理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处于宇宙的中心,诸天体都围绕它旋转不息。
与《圣经》上告诉人们的一样,成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
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他原先是一位神父,但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大阳才是宇宙的中心。
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教会对哥白尼学说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严酷的压制和打击。
1943年,在哥白尼去世前,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了。
他在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
”同年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西北部比萨城里的一个衰落的望族家庭。
l0岁随全家迁居佛尼伦萨,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热衷于宗教和哲学。
以致曾决心献身宗教。
为了恢复家业。
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
后来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使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虽然由于家境原因被迫退学,但他在25岁时被聘为该校的数学教授,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