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算式到方程 刘伟萍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3.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3.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我还会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小结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课堂笔记,巩固方程的相关概念;
2.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写一篇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在学习方程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本案例将方程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3.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3.1节中,我们从算式走向了方程的世界。方程,作为数学表达的一种方式,能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案例旨在通过具体情境的引入,让学生体会从算式到方程的演变过程,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信心;
3.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与表达;
5.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3.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4.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3.1《从算式到方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3.1《从算式到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会估算方程的解,会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2.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3.让学生体会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法: 指导法学法: 小组研讨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 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车70km/h ,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 ,客车比卡车早1h 经过B 地,A ,B 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各个数量之间的运算关系,尝试列出算式.教师总结:由于客车比卡车早1h 经过B 地,则可计算出卡车行驶的时间:()76070170=-÷⨯(h ),则A ,B 两地的路程:420607=⨯(km )上述计算过程中的数量关系不是特别明显,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更加直接的求解方法呢?问题2:如果设A 、B 两地的路程是x km ,你能分别列出表示客车和卡车从A 地到B 地的行驶时间吗?从两车的时间相差1 h ,你能列出关于x 的方程吗?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确定各个量之间的运算关系.师生合作探究:我们可知两车的时间相等关系:卡车行驶时间-客车行驶时间=1h 教师总结:本题主要数量关系是速度路程时间÷=. 可列出方程:17060=-x x ① 问题3: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能否利用路程相等列出方程?教师总结:客车行驶路程=卡车行驶路程可以设客车行驶时间为x h ,则卡车行驶时间为(x +1)h , 则()16070+=x x .也可以设卡车行驶的时间为x h ,则客车行驶的时间为(x -1)h.则()x x 60170=-.以上的利用列方程的解题过程告诉我们: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二、范例学习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20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h ,预计每月再使用150h 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学生多少个?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师生合作探究:(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是什么关系?(2)规定时间=已使用时间+月数 每月再使用时间(3)女生人数+男生人数=总人数教师总结:(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列方程:244=x .(2)设x 个月后这台计算机使用时间达到2450 h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第1课时)教案

3.1从算式到方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提出课本问题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二、讲解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 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x -503 =x+70 5,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x -503 =50+70 2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 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5、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3.1从算式到方程 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3.1从算式到方程 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二.新课讲解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1)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五、作业布置
P84.1,2 P85. 5.6.7.8.9
年级:七年级姓名: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题
从算式到方程
课型
新授课
主备
审核
教学
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提出教科书第79页的问题,同时出现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
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3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3课时)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方程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方程的性质,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在讲授环节,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同时,我还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方程的性质,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优越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方程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同时,我还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此外,我还注重评价的激励性,通过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方程的分类和基本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优越性,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体包括: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包括:
1.教师可以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如数轴、代数表达式等,引导学生自然地过渡到方程的学习。
2.利用生活实例或故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解决但解决不了的问题?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本案例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实际背景的算式和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方程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1.教师布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针对性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2.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教师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建议。
2.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或课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开始接触代数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和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是,对于代数知识,尤其是方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理解方程,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含义。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3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述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

例如:甲车和乙车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请问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呈现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人教版七年数学上册第三章3.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人教版七年数学上册第三章3.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演示如何求解方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从算式到方程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方程概念的引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未知数问题,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未知数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对方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操作还不是很熟练,这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以关注,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与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讨论氛围浓厚。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偏离主题的现象,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等式的性质:探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时,等式仍然成立。
4.习题练习:完成教材第三章3.1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方程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初中数学人教版(新)七年级上3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3

初中数学人教版(新)七年级上3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3

初中数学人教版(新)七年级上3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3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方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来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方程的学习和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为最简单的代数方程,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方程已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和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优越性,并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体会由实际问题到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2.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成因分析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大多数同学仍然习惯用算术的方法思索实际问题,但是实际问题的难度在加深,算术方法已不足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需要探索新方法,了解方程,能够理解问题情境,并探究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并通过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是本次教学的重点.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就导致了寻找包含在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会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难点.二、教学目标分析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在学生原有的方程认知基础上加深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2.在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寻找其中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3.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被抽象成数学方程的过程之后,将方程的历史与方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增加学习方程的兴趣.三、教学方法分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收获,我将在本节课的数学活动中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引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尝试等活动,突出方程正向思维方式的特征,让学生体会优越性.进一步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发现并总结方程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体会方程来源于实际并服务于实际.在活动中穿插验证学生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方程的解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归纳总结,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的目的,渗透给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这一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充分感受方程要比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更直接,更自然.在介绍方程的现代应用和历史后,引导学生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并总结和明确其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方程。故事中的主人公遇到了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本节课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方程的概念,体会方程的意义。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种类及基本形式,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2.引导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够运用等式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认同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知
1.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概念、种类及基本形式。如: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方程,并解释方程的含义。
3.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024从算式到方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从算式到方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从算式到方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方程的变形和化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算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算式,那么你们知道算式和方程有什么区别吗?2.探究方程的概念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方程,让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方程和算式有什么不同?方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3.学习方程的解法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解法。

示例:解方程2x+3=7第一步:将方程中的常数项移至等式的右边,得到2x=73。

第二步: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x=2。

4.实际应用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问题1:小明的年龄是爸爸的1/3,今年小明12岁,求爸爸的年龄。

解:设爸爸的年龄为x,根据题意得到方程x/3=12,解得x=36。

问题2:一本书的价格是另一本书的2倍,两本书的总价是60元,求两本书的价格。

解:设便宜的书价格为x元,贵的书价格为2x元,根据题意得到方程x+2x=60,解得x=20,贵的书价格为40元。

5.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解方程:3x4=19解方程:5x+2=32解方程:2(x3)=86.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解方程:4x+5=37解方程:3(x2)=12解方程:2(3x4)=14四、教学反思五、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方程的变形和应用,如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从算式到方程(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从算式到方程(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从算式到方程(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概念.2.会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教学重点会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1)设未知数,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2)分析题意,找相等关系.(3)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方程知识,为本节课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作铺垫.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思考】观察上节课例1中所列出的3个方程4x=24,1 700+150x=2 450,0.52x-(1-0.52)x=80,你发现了什么?【师生活动】教师提示:方程的突出特点是含有未知数,我们要注意观察未知数的特征.学生回答:(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特征吗?观察等号两边是什么式子?学生回答:整式.教师总结:第(3)条特征是等号两边都是整式.【新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注意:概念中的“元”是指方程中的未知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方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二、典例精讲【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若不是,请说明理由.(1)1153x x+=;(2)3x-4y=12;(3)-5x2+x=3;(4)32x=.【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提问,学生尝试归纳总结,教师给予帮助.【答案】解:(1)是;(2)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不是一元一次方程;(3)未知数x的最高次数是2,不是一元一次方程;(4)等式的左边不是整式,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归纳】判断一个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时,必须满足:(1)是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4)化简后,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5)方程中分母不含未知数.【设计意图】通过例题1的练习与讲解,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三、探究学习【问题1】方程4x=24中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分析】因为4×6=24,所以当x=6时,方程4x=24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结论:x=6叫做方程4x=24的解.【问题2】方程1 700+150x=2 450中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分析】当x=1时,1 700+150x=1 700+150×1=1 850;当x=2时,1 700+150x=1 700+150×2=2 000;当x=3时,1 700+150x=1 700+150×3=2 150;当x=4时,1 700+150x=1 700+150×4=2 300;当x=5时,1 700+150x=1 700+150×5=2 450.所以当x=5时,方程1 700+150x=2 450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结论:x=5叫做方程1 700+150x=2 450的解.【新知】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或几个)数值,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思考】x=1 000和x=2 000中哪一个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分析】当x=1 000时,左边=0.52×1 000-(1-0.52)×1 000=40,右边=80,所以左边≠右边,所以x=1 000不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当x=2 000时,左边=0.52×2 000-(1-0.52)×2 000=80,右边=80,所以左边=右边,所以x=2 000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归纳】如何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1)将已知数值分别代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2)若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则这个值是方程的解,否则不是.【设计意图】教师逐步设疑,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探究,加深对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总结归纳“如何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典例精讲【例2】x=3,x=4各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1)2x+8=12+x;(2)3x-2=4+x.【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答案】解:(1)当x=3时,因为左边=2×3+8=14,右边=12+3=15,所以左边≠右边,所以x=3不是方程2x+8=12+x的解.当x=4时,因为左边=2×4+8=16,右边=12+4=16,所以左边=右边,所以x=4是方程2x+8=12+x的解.(2)当x=3时,因为左边=3×3-2=7,右边=4+3=7,所以左边=右边,所以x=3是方程3x-2=4+x的解.当x=4时,因为左边=3×4-2=10,右边=4+4=8,所以左边≠右边,所以x=4不是方程3x-2=4+x的解.【设计意图】通过例题2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及讲解,及时发现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二、解方程三、检验某个值是否是方程的解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83页习题3.1第3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3.1_从算式到方程_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3.1_从算式到方程_2

3.1.1从算术到方程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2)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最终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教学方法:启发和讲授二、教学过程:1、小学时我们曾见过如同2x=4, 3x+1=4, 5x-7=8这样的式子什么样的式子我们称之为方程?我们把含有末知数的等式称之为方程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正确打“√”,错误打“x ”.(1) 1+2=3( ) (4) x+2>8 ( )(2) 1+2x=4 ( ) (5) x+y=2 ( )(3)x+1-3 ( )引出课题:3.1.1 从算术到方程2、问题1: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吨.问这头大象重几吨?问题2:汽车匀速行驶途径王家庄、青山、翠湖、秀水四地(如图)。

翠湖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

请问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小结: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既可用已知数,也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3、数学应用例1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1)X的两倍与3的差是5;(2)某数的1/3与15的差的3倍等于2;(3)比某数的5倍大2 的数是17;(4)某数的3/4与它的1/2的和为5.提示:做上面的题时请注意怎样设未知数,怎样建立等量关系,特别注意关键字“大、小、多、少”,“和、差、倍、分”的含义.例2 :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4、练习:(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①、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②、甲种铅笔每枝0.3元,乙种铅笔每枝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枝,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枝?③、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高是5㎝,面积是40㎝2,求上底.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2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2人教版

案例:从算式到方程【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描述;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方程问题)的过程;2、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2、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天平及砝码;PowerPoint课件及Flash动画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讲台上摆放的是什么?生:天平师:天平左边的托盘里,你发现了什么?生:两个铁球和一个20克的砝码师:怎样使天平平衡呢?在那边继续加砝码?左边吗?还是右边?生:在右盘里加砝码。

师: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操作,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天平左右托盘里所有物体的质量,一位同学具体操作天平。

有请两位同学,大家欢迎!【学生活动】学生甲:具体操作天平学生乙:在黑板上记录天平左右盘里所有物体的总质量师:好,天平终于平衡了,据此,同学们能否测算出每个小球的质量吗?乙同学,你来试一试?甲同学有不同看法吗?其它同学呢?谢谢两位同学的精彩演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

备用问题串:师:请问学生甲,“你在刚才的操作中,是否遇到什么难题?”甲:很难调平。

师:由“调不平”,你能想到什么?师:那么,假如现在让你重新放两个完全一样的小球,所放的小球质量是多少时就能使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呢?【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辨证关系。

5.1.1从算式到方程课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8)

5.1.1从算式到方程课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8)

7.已知代数式 = 3 − 2 − + 2 .
(1)化简M;
(2)如果 + 1 2 + 4 −2 − 3 = 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M的值.
(1) = − 7
(2)由题意得 + 1 = 0, − 2 = 1
解得 = −1, = 3
∴ = −22
课堂总结
此时方程怎么列?还是
5.根据下列问题,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指出其是不是一
一元一次方程吗?
元一次方程.
(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
(2)甲种铅笔每支0.3 元,乙种铅笔每支0.6 元,用 9 元钱买了两种铅笔
共20 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1)设沿跑道跑周,400 = 3000,是一元一次方程
课程讲授
1.我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其中男生48人,我校有多少学生?
思考:
(1)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试一试。
(2)这个问题中涉及哪些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这
些量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3)若我校学生数用字母x表示,如何用x表示这个问题中相关的量?
如何用x表示这里的相等关系?
变式:我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我校有多少学生?
出发,每小时行进0.8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列出算式
和方程)
3−1
1.2 − 0.8
设两队进行的时间为 ℎ,则1.2 + 1 = 0.8 + 3
4.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设未
知数并列出方程)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 ,则4 =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
博白县永安镇初级中学 刘伟萍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方程的意义,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的辨别;(重点)
2.初步学会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 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一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 ,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 ,客车比卡车早1h 经过B 地,A ,B 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1.若用算术方法解决应怎样列算式?
2.如果设A ,B 两地相距x km ,那么客车从A 地到B 地的行驶时间为________,货车从A 地到B 地的行驶时间为________.
3.客车与货车行驶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
5.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方程的概念
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1)4×5=3×7-1; (2)2x +5y =3;
(3)9-4x >0; (4)x -32=13
; (5)2x +3. 解析:根据方程的定义对各小题进行逐一分析即可.
解:(1)不是,因为不含有未知数;
(2)是方程;
(3)不是,因为不是等式;
(4)是方程;
(5)不是,因为不是等式.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方程的概念,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这一概念中要抓住方程定义的两个要点①等式;②含有未知数.
探究点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类型一】 一元一次方程的辨别
例2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 )
A .x +3=y +2
B .1-3(1-2x )=-2(5-3x )
C .x -1=1x
D.y 3
-2=2y -7 解析:A.含有两个未知数,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错误;B.化简后含有未知数项可以消去,不是方程,错误;C.分母中含有字母,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错误;D.符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正确.故选D.
方法总结:判断一元一次方程需满足三个条件:(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是1;(3)是整式方程.
【类型二】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求字母次数的值
例3 方程(m +1)x +1=0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 )
A .m =±1
B .m =1
C .m =-1
D .m ≠-1
解析: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系数不等于0,所以⎩⎪⎨⎪⎧|m |=1m +1≠0
, 解得m =1.故选B.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明确:若一个整式方程经过化简变形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且系数不为0,则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据此可求方程中相关字母的值.
探究点三:方程的解
例4 下列方程中,解为x =2的方程是( )
A .3x -2=3
B .-x +6=2x
C .4-2(x -1)=1 D.12
x +1=0 解析:A.当x =2时,左边=3×2-2=4≠右边,错误;B.当x =2时,左边=-2+6=4,右边=2×2=4,左边=右边,即x =2是该方程的解,正确;C.当x =2时,左边=4
-2×(2-1)=2≠右边,错误;D.当x=2时,左边=1
2
×2+1=2≠右边,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就是要看它能不能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探究点四:列方程
例5 某文具店一支铅笔的售价为1.2元,一支圆珠笔的售价为2元.该店在“6·1”儿童节举行文具优惠售卖活动,铅笔按原价打8折出售,圆珠笔按原价打9折出售,结果两种笔共卖出60支,卖得金额87元.若设铅笔卖出x支,则依题意可列得的一元一次方程为( )
A.1.2×0.8x+2×0.9(60+x)=87
B.1.2×0.8x+2×0.9(60-x)=87
C.2×0.9x+1.2×0.8(60+x)=87
D.2×0.9x+1.2×0.8(60-x)=87
解析:设铅笔卖出x支,根据“铅笔按原价打8折出售,圆珠笔按原价打9折出售,结果两种笔共卖出60支,卖得金额87元”,得出等量关系:x支铅笔的售价+(60-x)支圆珠笔的售价=87,据此列出方程为1.2×0.8x+2×0.9(60-x)=87.故选B.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设出未知数,找到题目当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板书设计
1.方程的定义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①设未知数(用字母)
②找等量关系(表示出相关的量)
③列出方程
教学反思
本课首先用实际问题引入课题,然后运用算术的方法给出解答.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是等式.
即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 b
c c .
3.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跷跷板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等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