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探析
马克思主 义劳动价值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探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社会结构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其使用价值或者外在的因素,而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工人却只能获得与其劳动力价值相等的工资,而资本家则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家工厂生产一件衣服,从采购原材料到加工制作再到最终包装销售,总共花费了 10 个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这件衣服在市场上以 100 元的价格出售,那么这 100 元所反映的就是生产这件衣服所耗费的劳动价值。
然而,工人可能只能获得 50 元的工资,这 50 元仅仅是维持工人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
那么,剩下的 50 元就成为了资本家的利润,也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使得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从而降低单个商品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或者加强劳动强度,增加工人的劳动量,从而获取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不仅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劳动者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
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剥削的制度基础,使得劳动真正成为了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分配的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分配的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劳动力价值形成和工资分配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现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劳动力价值和工资分配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一、劳动力价值的形成机制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力是商品的一种。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其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具有自身再生能力,即通过工资购买商品来恢复自身的生产能力。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不仅包括维持劳动者和其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还需覆盖劳动者再生产自身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劳动者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包括食品、衣物、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再生产自身所需的物质财富,如教育、培训等。
这些因素的产出需要消耗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因此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劳动力价值形成的一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对工资分配的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工资分配是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形式。
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支付一定的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值。
然而,由于劳动力的价值往往小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使得工资被认为是对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资水平的确定受到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劳动生产率、工会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工资水平往往较低;相反,当劳动力供应不足时,工资水平会相应提高。
此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生产力的提高往往会带动工资水平的增长。
三、马克思主义对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剩余价值分配不平等问题,即少数持有资本的人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使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成为无法回避的矛盾。
2013彭五堂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探析
彭五堂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探析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围绕劳动力的使用而形成的一系列关系,其核心是双方的权利和利益的界定及划分问题。
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劳资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对立,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最早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但第一次把劳动关系置于社会制度系统之中,并从生产力发展演化的角度对劳动关系的根源、实质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方向。
他关于劳动关系的基本结论是:劳动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它规定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状况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分配关系。
劳动关系具有历史性,它的产生和演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马克思对劳动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研究马克思第一次涉及到劳动关系,是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在谈到贵族地主和贫民之间的权利冲突时,马克思提出了非所有者的权利——利益相关的贫民的习惯权利。
他指出,围绕物形成的权利包括两种:占有者的权利和非占有者的权利。
所有权的这种二元性或二重性,使得“有些所有权的对象按其本质来说永远也不能具有那种早被确认的私有财产的性质。
这就是那些由于它们的自发性和偶然存在而属于先占权的对象。
”[1]虽然马克思的论述并不是直接针对劳资关系的,但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社会中围绕财产占有的权利冲突的剖析,看到了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对立。
这成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关系的起点。
解析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论的见解
解析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论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论的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论的解析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探讨。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商品生产中,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的衡量是通过劳动时间来实现的,即所需劳动时间越多,价值越高;所需劳动时间越少,价值越低。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深刻而详尽。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两个基本要素来决定的,即劳动时间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这里的劳动时间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是劳动者的技能和技术水平。
二、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价值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分配的方式。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来决定。
资本家利用劳动者的劳动力来生产商品,并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它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不公平分配。
剥削阶级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这种剥削关系使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
三、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主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替代。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价值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追求的是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价值不再被资本家所占有,而是为整个社会、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经济为特征,通过合理的调配和配置资源,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和共享。
劳动价值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衡量和评估,社会主义经济可以更好地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看我国当前劳资关系状况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10月240从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看我国当前劳资关系状况宋艳丽(南京政治学院,南京,210003)摘 要: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以及由此带来的阶级和阶级是矛盾劳资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但这与我国目前劳资紧张状况并不矛盾。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继承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独立的经济形态中,劳资矛盾可以存在,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一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 劳资关系 和谐劳动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0—0240—0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是对立的阶级利益关系。
工资成本对应于必要劳动时间,利润对应于剩余劳动时间,二者此消彼长,劳动和报酬出现了对立状态。
“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马克思认为,劳资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以及由此带来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已不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也处于非主导地位,造成劳资矛盾最重要、最根本因素已基本瓦解。
但当前我国劳资关系的紧张状况确实存在,且有逐步扩大趋势。
一、马克思劳资理论中国化发展毛泽东对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和阶级关系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以“劳资两利”为核心和基础的劳资合作思想。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说到:“在民主革命阶段,劳资间的斗争是有限度的。
人民共和国的劳动法保护工人的利益,却并不反对民族资本家发财,并不反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因为这种发展不利于帝国主义,而有利于中国人民。
”但是毛泽东所说的“劳资合作”并非“劳资调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分析劳资关系
系的坫冬删 论和 内在逻辑 , 试} 冬 1 构建 起一 个分 析劳
社会关系 , 要 么 或 重 视 劳 资 关 系 的 生产 过 , 或 重 视
繁 多样 的经 济现象 , 学 马克思主 义政治 经济学 基 本 理 干 u 方法论 , 有利于掌握科学 的经济分析方法 。 本 义主要从马克思 主义政治 经济学 的视 角 , 来探 寻
劳 资 天 系 的理 论 内 涵 , 通 过 梳 理 马克 思 主 义 劳 资 关
一
规律 , 但是 , 它又不 同于一 般 的商 品关 系 , 而是发展
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 的社会 生产关 系。所 以, 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 劳资关 系的分析 , 是 从两个维
度 出发 :
1 . 从一般性资源配置的维度来看劳资关系 劳动与资本在生产 中的资源 配置 , 体 现 了一定 的生产力水 平 , 属于 劳动 过程 中一 般性 资 源配 置。 这种抽象 的一般性人力 与物力 的合理 配置 , 是不 同 国家 或者不 同社会 阶段 中所共 同探讨 的经济 问题 , 体现 了劳 资关 系 的一般 技术 性 。在 资本 主 义企业
② 程延 : 《 劳动关系》 , 圈人民大学出版S t . , 2 ( L q{
3 2页
31
厶又 瓤. 参 2 0 1 6 年 第 1 1 期
守主义 、 管理主义学派 、 新制度学派还是 自由改革主 义派 的分析 , 归根到底几 乎都是 沿用 古典经 济学 的 个人 主义方法论 。个人主义方法认为个 人先于制度 而存在 , 运用在劳资关 系领域 就被视 为雇 主与雇员 之 间结合成 的一种 契约关 系 , 或者幻 化为制 度 内的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多维度分析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多维度分析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重要理论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条主线。
马克思在其各大经济学著作,尤其是在《资本论》中,大量论述了劳资关系,并且阐述了劳资关系是一种对立性的关系。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中,在很多方面论述了劳资关系;在此,本文试从劳资利益的对立性、雇佣劳动的演进、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的本质、生产过剩危机几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理论。
标签: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多维度分析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马克思的各大经济理论都反映了这一思想。
研究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从总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劳资对立的本质:利益对立劳资关系与经济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资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劳资关系与经济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研究劳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到经济关系中去寻找根源、寻找原因,而不是从其他什么关系中去探索。
同时,劳资关系又是和一定的阶级关系相关联的,阶级关系又是和经济关系密不可分的。
因此,探索劳资关系,归结于探索经济关系。
正如恩格斯所说:“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1]劳资关系与利益关系。
劳资关系是一种根本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利益的对立关系。
劳资之间的一切冲突、一切矛盾都可以在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去寻找根源。
“事实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撒谎。
……但是,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2]2 劳资对立的基本原因:雇佣劳动的演进雇佣劳动形式的转变。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马克思是现代哲学和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的劳资关系理论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主要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观点。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矛盾和不平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而不拥有生产资料。
而资本家则掌握着生产资料,可以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来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
这种剥削导致了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在当代社会,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强调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和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键。
只有当工人阶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并进行有组织的斗争,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
在当代社会,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会等工人组织的存在仍然是维护工人权益和争取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还提出了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即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在当代社会,虽然资本主义仍然是主流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得到重视和应用,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的实践都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可行性。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在当代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一些批评认为,马克思过于强调了经济和阶级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政治、文化和制度因素。
一些人也指出,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在实践中可能容易导致集权主义和实行计划经济的问题。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矛盾和不平等,强调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和斗争的重要性,提出了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摘要】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劳资矛盾仍然存在,工人权益依然面临挑战,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全球化对劳资关系造成影响,科技革命引发新的问题。
马克思的理论仍具有现实意义,需要深入研究劳资关系的新特点,坚持促进劳资和谐发展的理念。
通过深入探讨和理解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代劳资关系中的挑战和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当代、启示、矛盾、工人权益、阶级斗争、全球化、科技革命、现实意义、新特点、劳资和谐、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引言: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的本质是劳动者为了生存而出卖劳动力,在资本家的指挥下进行生产,最终导致剥削和不公平。
即使在现代社会,劳资矛盾依然存在。
工人权益依然面临挑战,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也给劳资关系带来了新的影响和问题。
研究劳资关系的当代启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现实,也有助于指导实践工作。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劳资关系的新特点,坚持促进劳资和谐发展的理念,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劳资矛盾仍然存在在当今社会,虽然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但劳资矛盾依然存在,这一点在各个国家都是普遍的现象。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对立并没有消失,而是呈现出新的形式。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崛起和跨境投资的增加,使得劳工更容易被压榨,劳资矛盾更加尖锐。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常常以削减成本、降低劳动力价格等手段来实现,从而导致劳动者的利益受损。
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部分传统劳动岗位面临消失的风险,劳动者的就业安全受到威胁,劳资矛盾不断加剧。
我们需要认识到劳资矛盾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和化解这种矛盾。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马克思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劳资关系理论对当时和未来的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矛盾的实质,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出发,探讨其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是商品化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商品出售,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再利用这种劳动力来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只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最低限度,而剩下的劳动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这种情况就构成了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是一种矛盾的关系。
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这种矛盾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不公平,更体现为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关系的矛盾不是因为个别资本家的道德问题,而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所揭示的矛盾利益关系和阶级对立不仅适用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对当今以及未来的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
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劳资矛盾依然存在。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已经变得更加便捷,但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我们认识当今社会中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根本解决劳资矛盾。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之一,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过程具有剥削性质,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无产阶级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劳动者仅能得到他们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
这种剥削不平等的劳资关系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在当代,虽然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有所改善,但是劳资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压低工资、削减福利待遇,导致劳动者的生活条件不断恶化。
我们需要将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启示应用于当代社会,积极推动实现劳资平等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指出了劳动力市场的固有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公正的,劳动者面临无法自主选择工作的局面,而且由于竞争的存在,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往往低于其实际价值。
这种情况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劳动者由于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不得不接受低工资、临时工等不稳定的就业条件。
我们需要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提高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以实现劳资关系的公正与平等。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强调了劳动者阶级的团结与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阶级力量,才能够争取自身权益。
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利益的分化和利益冲突的存在,劳动者阶级面临着团结的困难。
我们需要在马克思的启示下,加强劳工组织的建设,推动工会的发展,共同为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与提升而努力。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提出了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追求的是一个没有剥削的公有制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在当代社会,虽然共产主义的实现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努力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通过加强政府监管,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提升社会福利保障等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实现马克思所追求的更为公正与人道的社会秩序。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马克思是劳资关系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当代的劳资关系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以下是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马克思强调劳资关系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存在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对资本家的反抗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基本矛盾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
虽然劳资双方有了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但是经济利益的分配仍然不平衡,工人的劳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劳资关系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抗性矛盾。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劳资关系的矛盾点,可以为当代劳资关系改革和调整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关注工人阶级的自我觉醒和组织。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只有通过自我觉醒和组织起来,才能够反抗资本家的剥削,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工人阶级应当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劳动价值,并通过工会、劳动合同等组织形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只有工人阶级形成了自我意识和组织力量,才能够在劳资关系中取得更为公平合理的待遇和地位。
马克思强调劳动价值的体现和分配。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和分配。
当代劳资关系需要更加重视劳动价值的体现和分配问题。
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劳动价值评估机制,确保工人获得应有的报酬和权益,可以有效地改善劳资关系,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马克思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劳资关系理念。
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资关系是平等协作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
这对当代社会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以借鉴社会主义的劳资合作思想,通过建立劳资合作制度,促进劳资双方的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对当代的劳资关系问题提供了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和启示,推动劳资关系的改革和进步。
只有遵循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充分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实现劳资双方的和谐共赢,才能够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劳资关系。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历史渊源、与当今社会的联系、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启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以及现实应用的探讨,展现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时代意义。
这一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机制、指导社会发展以及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持续影响广泛而深远,其对当代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时代意义、经济学、社会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现实应用、持续影响、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产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而剩余价值理论则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可以获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之一。
通过劳资关系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利润来源和财富不均现象。
他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力所得到的剩余价值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劳资关系理论强调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并呼吁消除剥削,实现劳资合作。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经济挑战。
1.2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作为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解释经济发展历程、分析经济现象产生深远影响。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资本家以对劳动力的控制和占有,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满足生存需求。
这种剥削性的劳资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使得劳动者被剥削和压迫,无法实现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关系是不公平的,是对人性的摧残,是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困境所在。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当今时代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的本质和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劳动者被剥削和压迫,是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的结果。
这对我们深入认识并把握当今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改变当今社会的方式和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解决劳资关系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和社会关系,建立起劳动者自主和平等的劳动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改革和革命的路径和方法,走一条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不足,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批判和分析,积极探索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化,劳动力解放和劳动者自治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号召人们要坚持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革,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发挥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是非常重要和深远的。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研究述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有劳资关系和企业制度,因而没有劳资矛盾及相关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劳资关系命题的学术文章逐年增多。
近30年来我国学界对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主要内容及特征的研究(一)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劳资关系本质论。
胡磊(2013)认为,马克思揭示出劳资关系的本质是劳动对于资本的从属关系。
在此基础上,周晓梅(2008)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还具有剥削、支配和强制劳动的性质。
二是阶级关系论。
李秀梅(2009)认为,马克思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三是权利与权力关系论。
沈文玮(2008)指出,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现实中表现为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四是劳资冲突论。
陈微波等(2010)认为劳资冲突是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的核心内容。
五是动态发展论。
吴向鹏(2007)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理论是发展变化的,这种生产关系终将被劳动自主型的生产关系所替代。
六是劳资关系框架论。
学界认为,所有制基础、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易关系和阶级关系共同构建起了马克思劳资关系的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上,张峰(2014)在该框架内加入了工会的作用以及世界市场与国际劳资关系等内容。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研究述评杨文娟(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 710021)摘 要:随着劳资关系问题在我国的显现,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学界集中于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内容及特征、关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争论、当代价值、时代化以及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指导下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把握当前研究成果,对于思考和研究新时代我国劳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资关系;述评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科研项目“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研究”(编号MY-MLLZX-201802)资助。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理论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构成的。
资本家通过剥削雇佣劳动者获取利润,而雇佣劳动者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造成了劳资双方利益的不可调和矛盾。
这种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与社会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生产过程,剥夺了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使雇佣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长期被剥削。
这种剥削不仅使雇佣劳动者长期处于贫困和压迫之中,也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进而导致了社会矛盾的积聚和社会动荡的产生。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和矛盾将不断加剧,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将逐渐显现。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和资本主义崩溃的不可避免性,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应然之路。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和矛盾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剥夺阶级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全面推进劳动的社会化,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而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石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解释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探讨社会主义的潜力和可能性。
本文将就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展开讨论,以此说明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维持生计。
而资本家则通过购买和控制劳动力来获取利润。
这种劳资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的不稳定。
马克思的理论提醒人们关注劳动者的权益,提倡公平分配,并呼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以解决这些矛盾。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思潮。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非正义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念,并倡导工人阶级的觉醒和组织。
马克思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变社会制度的思路,引发了无数社会运动和政治改革。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他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引入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将社会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和经济背景下考察,并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框架。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对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启示,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具有普世性的时代意义。
尽管马克思的理论诞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其核心观点和思想依然具有普遍适用性。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劳资冲突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马克思的理论提醒人们深思社会问题,并探索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可能性。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潮,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具有普世性的应用价值。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批判,但其思想和学说对于我们理解和改造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劳资关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也在当代还有许多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当代劳资关系的现状出发,分析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并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应用这些理论。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因为无产阶级的地位而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这种劳动力的出卖导致了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使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最终结果将是革命的爆发,劳动者将推翻资本家的统治,建立起一个没有剥削的社会。
当代的劳资关系似乎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迅速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相反,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强大的发展,劳工地位相对而言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当代社会的劳资关系中看到,劳动者的地位依然十分脆弱。
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大量劳动者处于贫困线以下,受到剥削和不公平待遇。
在一些生产力发达的国家,虽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但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他们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而资本家阶级却因为资本的不断积累而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这种情况与马克思所描述的劳资关系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当代社会的劳资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一些跨国公司和互联网平台对劳动者的雇佣方式和劳动条件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变化。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侧重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但随着全球化和技术发展的影响,劳资关系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资关系的稳定。
当代社会的劳资关系问题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劳资关系理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启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在当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本文将从当代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来探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
在当代的经济领域,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反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视角。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剧,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和深化,劳资矛盾也日益加剧。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调和的,这在当今产业界仍然存在。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剥削工人,而工人则为了争取自身权益而发起罢工和抗议。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提醒我们,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利益冲突是结构性的,不可能通过单纯的改良措施解决,而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和转变。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也给当代社会带来了重要的社会启示。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社会阶层和阶层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在当代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阶层分化也日益加深,这与马克思的理论是一致的。
我们需要不断关注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公平性,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从政治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启示。
在当代,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进程正在不断深入,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资本家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和政治精英的利益集团化问题依然存在。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提醒我们,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下的政治权力往往被少数利益集团所控制,而广大工人和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权利是受限的。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增强政治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推动政治的权力分散化,让广大工人和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马克思的理论引导着我们不断深入反思和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劳资关系理论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虽然马克思的理论诞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其对劳资关系的分析和批判在当代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启示,并就其在当代劳资关系中的应用进行反思和展望。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获取利润,而工人则因为缺乏生产资料而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这种生产关系导致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使得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在当代社会,虽然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概念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剥削和社会不平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当代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分配存在极端的不平等现象,这种不平等不仅是经济上的,还表现为社会资源、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不公平。
我们需要借鉴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与不平等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劳动力价值的本质和劳动者的疏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劳动力是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而控制了劳动力的产出。
他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之间存在着疏离。
这种疏离不仅表现为劳动者对产品的无法控制和参与,也包括了对劳动过程的异化和虚无感。
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劳动者与劳动过程之间的疏离现象更为突出。
特别是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模式下,许多劳动者面临着由于技术变革而导致的失业与就业难题,对自身价值和意义感到困惑。
我们需要借鉴马克思的理论,关注当代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探索新的劳动关系和生产方式,使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参与和尊重。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当代全球化和劳工权益保护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扩张是以全球范围的市场化和剥削为基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探析
作者:肖唤元
来源:《商情》2013年第33期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产生了一系列劳资关系理论,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对于如何处理和协调好劳资关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资关系和谐社会内容意义
一、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在他的毕生巨著《资本论》中系统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对劳资关系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详尽地论述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理论,揭露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恩格斯对此高度评价,“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工人阶级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一系列理论之中。
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得劳动对资本的隶属从可能发展为现实。
通过对劳动力成为商品过程的详细分析,找到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回答了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即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形成条件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不依附于任何人,因而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与以往的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完全的人身自由。
也正是因为这点,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不负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共同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劳动者”、“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依据,为调节劳资双方的利益,提供了合法的手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不能叫做受剥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
也有其共同利益的一面。
企业与劳动者都在一个利益共同体内,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来说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利益。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指出,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再生产,从而无偿的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后果在生产关系上的体现就是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里;贫困和不幸越来越集中到无产阶级手里。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即失业人口的增加。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重要条件,有利于资本家压低工资,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马克思将其概括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马克思对其所处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劳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即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形式就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始终是尖锐对立的,“即使是最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情势,即使资本的尽快增加如何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也不能消灭工人的利益和资产者即资本家利益之间的对立关系。
”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的要义是: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是一种阶级利益关系,反映的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由此决定了劳资双方必然是一种对立和对抗的关系。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承认了商品和货币,但是对劳动力商品与资本的理解与研究却不是十分深刻,由此导致了在很多人眼里资本就等同于资金,劳资关系就等同于劳动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对传统的理论进行反思与改造的过程中对劳动力商品和资本的范畴得到了深刻的探讨与论证,资本与雇佣劳动的概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
尤其是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概念,从而在劳动力商品和资本问题上有了突破。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劳资关系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劳资关系的提法也仅仅局限于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之中,而在公有制企业中则还是延续了劳动关系的提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梅建军.《资本论》新解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