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21课22课古文复习

合集下载

八上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要点复习

八上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要点复习

八上第22课《短文两篇》要点复习一、解释加点的字姓名_________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二、指出下列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无案牍之劳.形用法:解释:有龙则灵.用法:解释:不蔓.不枝.用法:解释:香远.益清用法:解释:三、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益香远益.清()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自认为大有所益()花之君子者也()谓予谓菊()何陋之有()权谓吕蒙曰()牡丹之爱()名:有山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四、翻译(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句式:(7)孔子云:“何陋之有?”句式:(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句式:五、课文内容1、《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主旨句是:2、《爱莲说》中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却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品质句子是:,两篇短文都运用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手法。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提到牡丹和菊的作用是:4、《陋室铭》的作者是朝的。

铭是《爱莲说》的作者是朝的。

5、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陋室的不陋?。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复习可以使你更好发挥学问的作用,熟能生巧,融会贯穿;最终,脑子越用越聪慧。

复习可以增加记忆力量。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八班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仅供参考。

八班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一)第21课《桃花源记》 P168陶渊明一、及作品陶渊明,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学问(1)线索: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觉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挨次:时间先后挨次三、词语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复前行,欲穷其林。

缘:沿着。

穷:穷尽。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艳丽漂亮。

落英:落花。

3、甚异之。

异:惊诧。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叉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

怡然:喜悦的样子。

并:都。

8、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详尽。

9、村中闻有此人,咸(xian)来问讯。

咸:都。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1、到处志之。

志:动词,作标记。

1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志:名次,标记13、闻之,欣然规往。

欣然:兴奋的样子。

规:方案。

14、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不久。

津:渡口。

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是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四、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芳香的野草艳丽漂亮,落花处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21-22课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21-22课知识点汇总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平型关大捷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侵占太原2、时间:1937年9月3、交战双方:林彪指挥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日军板垣师团一部4、结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5、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一)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时间:1938年2、目的: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3、主要内容:①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③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4、影响: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1)概况: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2)战略总后方(指挥中枢):延安2、发展措施:(1)军事: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

(2)政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3)经济: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3、作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敌后战场的地位: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3、时间:1940年下半年4、指挥者:彭德怀5、规模:八路军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6、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7、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8、结果: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专项复习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专项复习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专项复习第21课《桃花源记》:1、解释加点的词。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诣.太守()寻.向所志.()()闻之.()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①阡陌交通古义:今义: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多义字:复前行,欲穷其林()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向所志()便扶向路()寻病终()寻向所志()忘路之远近()之闻之,欣然规往()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5、本文以为线索,描绘了一个、、的桃花源。

6、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7、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10解释下列句子: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后遂无问津者。

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写出文章的故事情节。

发现-----------进入--------------太守--------------------桃花源无人问津。

12、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基础知识梳理。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舜(shùn)孙叔敖(áo)畎亩(quǎn)傅说(yuè)鬲(gé)奚(xī)拂士(bì)2、重点词语解释。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士:狱官。

市:集市。

空乏:资财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

恒过:常常犯错误。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了解,明白。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

3、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使……痛苦,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使……劳累,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使……饥饿,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动用法;使……坚韧,使动用法。

人恒过:犯错误,名词活用作动词。

5、一词多义。

(1)、在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死于安乐于:在(2)、拂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3)、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被任用。

发于声发:显现,显露。

二、课文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课文原句回答)。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练,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在行动生活上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原文回答)(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用原句回答)(4)、在本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21.22.25.26课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21.22.25.26课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21课、22课、25课、26课、课外古诗词前五首诗文理解性默写(教师卷)胡蓉整理21课《桃花源记》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或者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桃花源记》中概述桃花源人的社会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桃花源记》中与《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相对应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环境的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描写主人交往之人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 描写主人日常生活的是:可以调素琴,阅经金。

5.表达作者对封建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否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诗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爱莲说》1.描写莲生长环境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描写莲的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描写莲的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 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文章的中心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6.表达作者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5课《杜甫诗三首》1.《望岳》一诗中远望泰山高大巍峨的两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一诗中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的两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望岳》一诗中写泰山云气变幻莫测,表现作者胸襟宽广,视野开阔的语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 复习要点

22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方:指面积。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高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背面叫做阳。

且:将近。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汝:你们。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汉阴:汗水南岸。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

诸,相当于“之于”。

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扛。

叩:敲,凿。

箕畚(jīběn):簸箕。

这里是用簸箕装土石的意思。

京城:姓。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易:交换。

节:季节。

反:通“返”,往返。

叟:老头。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倒装“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

甚,太,非常。

惠,通“慧”,聪明。

残:残余的,剩下的。

毛:指地面上生长的植物。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顽固、固执。

彻:通。

焉: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穷匮:穷尽。

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即“苦何”,愁什么。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苦,愁。

亡:通“无”,没有。

操蛇之神:拿着蛇的神,指神话中的山神。

操,持。

不已:不停止。

之:代词,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感其诚:被动句,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负:背。

厝(cuò):通“措”,放置。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古文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目录:1、第21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部编版八上第22课《愚公移山》精品检测题及答案3、部编版八上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检测题第21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检测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指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其中,“兵”指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胄、盾等。

⑤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指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在内的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___有不战,___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必定能胜利。

这里的“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被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被包围攻打,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___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 复习要点

21 孟子二章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戒:谨慎。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使改变,始动摇。

屈:使屈服。

发:起,指被任用。

畎(quǎn)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

心志:意志,感情。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饿,使……受饥饿。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喻:通晓。

入:指国内。

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指国外。

然后:这样以后。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文学常识《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富贵不能淫》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地大丈夫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部编八上21--23文言文 字词资料

部编八上21--23文言文 字词资料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的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重要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二、理解性默写
1.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2.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5.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6.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7.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0.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1.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2.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22专题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22专题复习

21桃花源记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21----24课资料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21----24课资料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21----24课资料《桃花源记》课内阅读一、成语部分: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简称“纵向”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简称“横向”田埂。

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指老人与儿童。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

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二、重点问题探究:1、本文的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渔人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第一段所写桃林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特点:“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目的:开篇渲染神秘色彩,引人心弦,吸引读者,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做铺垫。

4、桃花源给你怎样的印象?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分析:自然环境优美:⑴桃林美⑵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⑶桃花源人生活美神奇:⑴桃林奇⑵洞口奇⑶桃园奇快乐:见书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故事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活动,穿戴,心情。

7、“此人一一为 (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渔人说的应该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

“叹惋”是“惊叹,叹息”的意思,桃花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荡不堪,为外面的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

那是对外边人们的同情与怜悯。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内容)对桃花源的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结构)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总结归纳

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二、古今异义1.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4.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今义:地域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三、重要句子节奏划分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5.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句语句是(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君子”。

6.五、主旨解读(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孟子首先提出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先是“天时”与“地利”的比较:列举了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攻城者攻势极猛且占有战斗的主动权但结果却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二)21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重点字词郭环池兵革委去域至亲戚【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古今异义】(1)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委曲(4)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5)亲戚畔之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族及其成员(6)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7)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今义:地域【一词多义】(1)之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顺之(代词,他,指得道的人)亲戚畔之(代词,他,指失道的人)(2)而夫环而攻之(表修饰,着、地)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但是、却)委而去之(表顺承关系)地利不如人和(名词,优势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4)城三里之城(名词,内城)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5.重点内容(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古文重点注释默写带答案【2020部编版】目录:1、第21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部编版八上第22课《愚公移山》精品检测题及答案3、部编版八上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检测题第21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检测题班级:姓名: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参考答案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参考答案: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册21课22课古文综合复习班级姓名21课桃花源记一、一词多义:解释带点字1、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2、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3、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4、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他的,代渔人的)5、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一同)6、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二、区别古今词义1、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专指妻子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论,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5、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6、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好像三、“然”字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请解释词语“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四、先解释带点字的词语,然后翻译下列句子,1.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捕鱼人对这种景象感到非常诧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突然●鱼人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悉:都外人:桃源源外面的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外的人完全一样。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都●老人和小孩都神情愉悦,自得其乐。

6.问所.从来所:处所。

●问(渔人)从哪里来。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邑人:同乡人,乡邻。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详细地说出。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事。

(听完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邀请皆:都●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语:告诉足:值得为:对,向道:说●(临别时)村里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及:到诣:到……去●(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

12.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就顺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13、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果:结果,实现。

寻:不久遂:就津:渡口。

●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的人了。

五、问答题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寄托的理想社会: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风俗淳朴;③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①这理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②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③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实现了一部分,它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目标。

22课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一、填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是()室,()吾德()。

()痕上阶绿,草色入()青。

谈笑有()(),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阅金()。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之劳形。

南阳诸()(),西()子云亭。

孔子云:“何()之有?”二、检测重点词语的解释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是)(我)(馨香,这里指品德高尚)谈笑有鸿儒...(没有知识的人)..(学识渊博的人)往来无白丁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之劳形三、翻译下列难句:(答案见课下注释)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爱莲说周敦颐一、填空: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爱()();予独爱莲之出()泥而不(),()清()而不(),中通外(),不()不(),香远益(),亭亭()(),可远观而不可()玩()。

予谓菊,;牡丹,;莲,。

噫!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二、检测重点词语的解释●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者.:的甚.:很,非常蕃.:多独.:只自.:从盛.:很,非常●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我淤泥:没啥好翻译的,不译。

濯.:洗涤清涟:清水妖.:妖媚通.:空直.:笔直蔓.:长枝蔓枝.:生枝节远.:传播得远益.:更、越清.:清幽亭亭:笔直地净.:洁净地植.:立观.:看亵.:玩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予.:我谓.:认为鲜.:少闻.:听说宜.:应该众.:很多三、翻译下列难句: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人啊;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喜爱莲花的,同我一样的有什么人呢?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应该很多了。

四、问答题:22课的两篇短文,在写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相同之处:托物言志,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风格侧重点:陋室铭——安贫乐道爱莲说——对追名逐利之风的鄙弃默写过关班级姓名一、把5首诗歌中学生常错的字写一遍,必须写对才有效果,月考就考这些。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望,徙倚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山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诗歌理解性默写1 在《长歌行》中通过百川东去形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含义的诗句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唯落晖。

2,在《野望》中表现秋意正浓的山景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3、在《早寒江上有怀》中表现作者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通过工整对仗表现洞庭湖壮观景象的诗句是(诗句的对仗即现代文的对偶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5、《黄鹤楼》中描写从楼上遥望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6、《黄鹤楼》中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古代散文的理解性默写(21课、22课)21课、桃花源记1、默写第1段中写桃花林...美景的4个句子。

忽逢桃花林,,,。

2、表现桃花源...美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

,。

3、表现桃花源的人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的生活情景的句子是这题我也不知道答案,有点儿像乌龙题。

4、表现桃花源的人生活幸福、精神愉快的句子是: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5、表现桃花源的人生活富裕、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表现热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对不速之客存在戒备心理的句子是: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7、表现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22课:陋室铭3、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文中点睛之笔,提纲挈领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独善其身、不与庸俗的官僚来往的语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表现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语句的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表现陋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语句是(对灯红酒绿的官场生活的鄙弃的语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2课:爱莲说1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2的是哪一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清高自守的是哪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四、读翻译2遍、记住单个字的解释在:在于。

名:出名(动词)。

灵:显灵,有灵气(动词)。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

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

馨:品德高尚。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上:长上。

入:映入。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竹帘。

.。

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考试写“这里指”后面的内容就可以。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了解一下即可)译文:有知识渊博的人在谈笑,不与没有学问的人往来。

琴。

金经:佛经。

调:弹素琴:不加装饰的译文:可以弹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形:身体。

译文: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在文中出现这句,作者意思是说: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与他自己的陋室类比,突出文章主旨。

)“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