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学案25 Word版含答案
学案25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标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目的:增强国防实力,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表现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②重视和平利用核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③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④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⑤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技术(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成就①1999年起,“神舟”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易混易错]“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史论总结]发展航天技术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与意义(1)航天技术可以带动计算机、电子、测控等多种科学技术的发展。
(2)航天技术可直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例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
(3)航天技术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航天技术的发展对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易混易错]“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依然完成了氢弹试验,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试验,这些成果在当时足以震惊世界。
这些成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辛勤劳动的成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必然产物。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同步精品学案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习目标]: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3.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4.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决策:发展原子弹_,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_,即“两弹一星”。
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_的垄断。
3、成就:(1)“两弹一星”含义:原子弹_,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A.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1964_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人造地球卫星:1970_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载人航天技术A.决策: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B.成就:2003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神州”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C.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就:(1)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2)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意义:(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2)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3)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_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成就: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一号”。
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_计算机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1)成就:_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世界上第一个)20世纪末,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人教版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早晨诵读必修基础课标梳理课标点击:列举新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这是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过程:(1)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随堂简练随堂练习达标过关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 一届人大会上C. 全国科技大会上D. 全国政协大会上2.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哪些措施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①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②改革政治体制③改革经济体制④改革科技管理体制A. ①②B. ②③C.③④D. ①④3.标志着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 实施“星火计划”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 秦山核电站建立4.标志着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C. “神舟”号飞船进太空D. “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5.“两弹一星”是指(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C.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6.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 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B.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C.杂交稻解决国人吃饭和世界粮食问题D.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如果60年代以来,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现代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国近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累累硕果,有些科研成果已跻身世界前列,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息息相关,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3)引导学生探讨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核科学的发展,强调中国对核科学发展所坚持的一贯立场和态度;(4)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1.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2.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
【教学内容】1.“两弹一星”:(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
历史必修3人教新课标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教案
必修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习目标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4.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5.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主干梳理1.科技(1)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科技成就(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①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正确决策,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
③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④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文艺:“双百”方针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③特点:强调“双百”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
3.现代中国的教育(1)奠基(1949-1966年):A.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B.全面建设时期,毛泽东确定了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C.成果:经过十几年努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1966--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导致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整体感知“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主要突出一条主线和三个重点。
主线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新中国建立以来,“双百”方针的酝酿阶段,以及贯彻实施过程中,我国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都与这一方针的实施状况密切相关。
在顺利贯彻期间,文化、教育、科技皆呈现出繁荣景象,而在其遇到挫折催残时,三个领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败局面。
三个重点是一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提出及其在贯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二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预习导引】一、学业水平要求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2、理解我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了解“双百”方针贯彻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4、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5、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二、本课导学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年,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年,“东方化一号”发射成功年,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2号”2001年,袁隆杂交水稻国教育工作召开成就: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二)知识梳理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作出了发展、和(即“两弹一星”)的决策。
“两弹一星”的一些成果:(2)2003年,飞船载着宇航员升上太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著名科学家,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第一人。
1973年,他培育出杂交水稻。
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
(4)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习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学习总结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例题 (2017·课标全国Ⅲ,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 .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 .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 .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 .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解题规范]一明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实主义绘画。
二抓关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1954年”“《婆媳上冬学》”,说明该画反映了社会现实。
三析选项答案 C——概念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概念型选择题是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
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
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
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高中历史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3、“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内涵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即在文学艺术领域强调“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领域鼓励“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有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与复杂;而“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的各抒己见,自由争论。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贯彻“双百”方针,但“双百”方针不是自由化方针,其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坚持“二为”方向。绝不允许借创作自由来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传播不健康的思想等。
5、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三个面向”的提出、教育立法的开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高考历史总复习学案练案一体化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讲解全面 习题详解 新人教版必修3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课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程标准考点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以及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1. 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以及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
(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2. 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1)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3)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4)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5)推动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转变。
(6)增强国家实力,维护国家权力以及提高国际地位。
(7)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生活等等。
温馨提醒:在党和政府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断的努力,科研成就举世瞩目,在很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科技成就时间成就意义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64年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重量超过美苏等国的第一颗卫星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1983年“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亿次的计算机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6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试飞成功2008年“神舟7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温馨提醒:“文化大革命”期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几乎停止,但这一时期由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3、 成果: (1) 表现: A.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 学前教育、 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全日制教育、 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 意义: 开基创业的十几年,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
(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
板书
设计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 、拉开序幕
2、制定方针
3、成果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3、影响
三、教育的复兴
1、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2、成就
教学
反思
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动乱中的教育
教师讲述:“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答案
【要点剖析】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作用和历史启示 (1)作用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②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③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 吃饭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08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知识点拨 “两弹一星”及其历史影响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 原子弹、氢弹。“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 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2)①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 义。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 有重要意义。 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④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⑤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2001 年,袁隆平获得“ □0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3.意义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 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 题。 (3)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课堂导学
主题一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 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 年)
二 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0课 “百花齐放”》优质课教案_23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环节二:
知识链接
环节三:
明确目标
环节四:
学习新课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环节五:
能力提升
环节六:
巩固运用
环节七:
内容深化
以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为切入点,导入课题。
探究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期,进行高中必修教材三个模块的知识链接。
创设情境,明确学习内容。
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给学生以清晰的历史坐标定位和知识结构。
掌握现代中国科技成就概况。
学会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概况、归纳等学科能力。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锻炼学生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
明确知识内在逻辑关系,
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学习和识记现代中国的阶段分期。
明确本单元知识结构和学习目标。
[时宪等同学]
科技小组同学列举现代中国科技重大成就。
成就一:科技战略;
成就二:“两弹一星”;
成就三:载人航天;
成就四:袁隆平研育杂交水稻及贡献;
成就五: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哈文鑫等同学]
文艺小组同学展示本课内容。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
激发学习热情。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授课课题
现代中国科技、文艺、教育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录课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基础解读】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过程:(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础解读】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二、曲折的年代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1、出现的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基础解读】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