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备课资 料

合集下载

新课标人民版 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新课标人民版 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

2.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3.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4.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认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剖析秦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图示、引文等材料,比较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特点,初步掌握制表及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教材要点政令出一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高无上。

君权与相权1.“君”“相”矛盾。

为什么会产生“君”“相”矛盾?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君相矛盾权欲说,认为丞相“位高权重”,构成了对君权的威胁,于是产生君相矛盾,国君则致力于削相权以隆君权。

第二种是君相矛盾行政差异说,认为“君”、“相”产生矛盾是在决策、行政倾向和方式上的不同引起的。

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都是帝王的政治助手,也是政府的行政总理。

在执政过程中,因为决策与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产生矛盾。

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朝”与“外朝”。

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相权有所分散。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第 3 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加强【资料,达成以下各】1、资料一春秋国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除血世的族制,成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初,秉着法家理念,功与能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照。

武帝此后,儒生身世的官吏地位上涨,官吏个人道德于引、教化百姓的功用日趋遇到重。

,士医生追赶鉴于道德的“名” ,官吏情虚而无才能成广泛象,曹操政,“唯才是” ,功、能者先,“不官无功之臣,不不之士”。

西魏北周任官吏,突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者,其能够治民。

” 官的道德和政查核。

“其志行名者,之;其志行不善者,去之⋯⋯凡求之路,自非一途。

然因此得之者,必由任而之,考而察之。

”——摘自翦伯《中国史要》资料二唐朝将道德与任度方面的“四善”作观察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有,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正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定各的最正确准,称作“最”。

每年查核,公示果。

查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上上,一最三善上中,一最二善上下⋯⋯居官,存状,下下。

”“善”是得薪酬励与快速提高的关。

——据《新唐》依据资料一、二并合所学知,归纳秦至唐官拔所体的“德” 、“才” 的化并析其原由。

2.中国史上的官制度有一个演的程,西周、代与唐朝是三个重要的展段。

:( 12 分)思示:本观察的是(1)按示例填写表格。

中国古代的三种拔人材的方式,以及后两种制度的正确。

(2)要述、唐的官制度。

思示:注意掌握资料在的关信息――“ 士”,可以破解第一,第二是一种制度的价。

3、制度的革与新直接影响着人史的程,是世界名的重要体。

资料,合所学知回答以下。

(C)资料(商)早孤,家( j ù,寒)困,能以学自。

士、拔萃,皆中。

由校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侍郎、同中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列第一百七资料反应中国古代官制度生了怎的化?当社会政治有何影响?4、政治文明的演了漫而的程。

资料,回答。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功于西周的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课件 (共2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课件 (共26张PPT)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君权与相权:
阅读第二目“君权和相权”,思考:
(1)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动机主要有哪些? 从中可以推出二者之间矛盾属于哪一矛盾?
(2)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针对 宰相,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何共同特点?
(3)君权和相权发展的趋势如何?
2、晋、冀、鲁(腹里)由中书省直接 管理
3、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4、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以 及宗教事务。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补充
阅读第三目“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思考:
(1)当今社会有哪些方法可以制约权力的 滥用吗?
(2)在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频繁更相、建立中朝 皇 帝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魏晋隋唐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
完善:隋唐时期
皇帝
特点:
中书省 (草拟决 策)
门下省 尚书省
政事堂
(执行)
(审核) 吏、户、礼、兵、刑、工
①相权一分为三;②各部门分工、合作, 监督、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提高行 效,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秦朝: 中央:御史大夫 郡:监御史
西汉: 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 地方:设十三州刺史
(隋唐)御史台、门下省;道
(宋)谏院;通判、提点刑狱司、路
逐步健全
(元)御史台(明清)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这些措施有效吗?监察官 对谁负责?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复习目标
1、阅读第一、二段,识记秦汉时期监察体系的构成和 地位。 2、阅读第二段,了解历朝检察体制的史实。 3、归纳并识记历朝检察体制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 1) 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台(中国东汉 演 汉朝: 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变 地方: (州)刺史
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 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三省六部制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机构 职能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官职及权利 长官行宰相职 分行政权
长官枢密使,低 于宰相
参知政事 副 相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 确立及其演变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 代 丞相职 三公九卿制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隋,盛行 于唐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 三省长官均为宰 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 相,相权一分为 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 使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中央集权趋向 完善
地位 作用地 位
史料链接: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 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 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 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 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 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 “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必修1

(2)军功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的按军功授爵的制 接
度,替代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3)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
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
(5)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
④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职能分化,而行省制有职
能分化;分封制和行省制在初期加强中央集权而
在后期削弱中央集权,郡县制自始至终加强中央
栏 目

集权。

三大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
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导学三 认识唐朝三省六部制
史料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
机构,同时设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和
栏 目
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中Leabharlann 机关,但元代相权没有削链 接
弱,与其前、后的朝代相比,具有特殊性。
(2)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
断加强的趋势。
①汉初,实行郡国两制并行,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


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史记·秦始皇本纪》
问题:史料反映秦始皇建立的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反映了皇帝地位的独尊和专制独裁。
导学二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问题:图片①图片②图片③分别反映我国的哪三大地方行政制 度?这三大制度有何不同。三大制度反映了什么趋势? 提示:图①西周分封制;图②秦郡县制;图③元行省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及其特点。 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及其特点。 3.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及其演变趋势。
内容索引
壹贰叁肆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
秦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中央行 西汉 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 御史大夫 属下的官员承担
唐代 宋朝 元朝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提点刑狱司 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御史台 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解析 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 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A项不正确。 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 D项题干并未涉及。
123456
而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这实质上说明
A.秦朝皇帝并未掌握实权
√B.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C.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
D.君臣间的矛盾从秦朝开始
解析 材料“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说明了皇帝掌握了实权,故A项错误; 由材料可以看出从秦朝开始皇权和相权之间就已经存在矛盾,说明了皇权与相权之
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故B项正确; 单从秦朝无法看出历朝都在削弱相权,故C错误; 君臣之间的矛盾从君臣出现开始就存在,并不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项错误。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件 (共40张PPT)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件 (共40张PPT)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好了歌 皇帝的烦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君权与相权 忠奸难辩睡不好, 忠 奸 难 辨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官 吏 难 选 贪污腐败治不了; 腐 败 难 治 最怕地方造反了, 地 方 难 管 监察制度 身家性命也难保。
二、君权与相权
阅读书本第二框,联系上一节内容,梳理出汉、唐、 宋、元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 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
皇帝(皇权至上)
中书省
决策机构
草拟和颁发皇帝 的诏令
尚书省
执行机构
门下省
审核机构 审核政令,有不 可行的应回驳
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政事堂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历代监察机构的设置: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西汉: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州)刺史 东汉到元朝 御史台 (宋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
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 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 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君权和蔡 严青翟
离任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1) 特点:在形式上确立三省同为中央最高权力机 构,分工合作,共同掌管朝政。 (2)分工: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3)运行: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复奏,然后交给尚书省颁布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 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 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对不可 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 下两省的地位十分重要。
(2)汉代:地方上,汉武帝设 刺史 监察地方政治,中央 仍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 御史台 、 都察院。宋代的提点刑狱司专门监察刑狱,元朝人命重案均 由中央监察御史复按。 2.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监督 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 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的监察效能极其有限。
材料二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
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 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 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 制度史》
(1)据材料一、二分析,柳宗元认为汉、唐的过失分别 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何创新?
一、法令出一 1. 核心特征: 皇帝有天下 独尊 的地位, 皇权至高无上。
2.影响:皇权具有 独断 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 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3.演化原则 (1)以后历朝历代官僚体制的演变,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 皇帝为基本原则。 (2)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 1.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 枢的主要决策,逐渐形成了“ 中朝 2.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 (1) 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 尚书 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 是 宰相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在门下省设 场所。 ”制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件(共2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件(共21张PPT)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2、汉朝: 地方——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3、唐:御史台
4、宋:提点刑狱司 5、元:御史台,监察御史
6、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 执政,防止官员腐败。
局限: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 皇帝不代表社会) 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 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 坏。
(汉昭帝时去世) 2年
汉武帝在位 54年间,先 后用相13人. 其中除4人 在任上正常 死亡之外, 有4人被免 职,2人畏罪 自杀,3人被 下狱处死.
汉武帝时中外朝制度
决策机 构
皇帝
执行机 构
中朝
提亲 拔信 的的 人将 才领
外朝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有事上报
九卿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五、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概况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2选3严实..发方特拔密行展式标、时规 :点准科间由律趋学举:向荐先标官 下 一 参 会公秦评准位层 般政开时定由世人没的公期授家袭士有机平官世,到财由访才晋发品汉南科产官合,南展中至北举门吏适至北为正魏朝考第察人魏朝九制晋试逐,渐试以官试家选发隋清选成标内经是唐时拔展官绩准容典一至期方到制为,为种明度选考儒式才考,趋学向,
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情况表: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氂 田千秋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免职
1年又2月
免职
3年又8月
去世
3年又9月
免职
7年又6月
去世
2年又4月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

①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 宋 设“参__知__政__事___”,作为副宰相 代 ②设_枢__密__院__掌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③设_三__司__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元 代
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3)调整相权的影响。 ①有利于_防__范__宰__相__擅__权__。 ②有利于_加__强__统__治__,提__高__行__政__效__率__。 ③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 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2)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北宋以后尤为突出。
【素养探究】 史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 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图解识记】
唐朝三省六部制
·【情境思考】
依据图,概括秦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演进的主要趋势。(时空观念) 提示: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沿革:
秦朝
西汉
唐代 宋朝 元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_御__史__大__夫__属下的官员承担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_提__点__刑__狱__司__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
4.影响: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 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 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5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50)
1.3、君主专制政体的 演进与强化
本课结构: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演 进 皇帝制度 丞相制度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强 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法令出一——皇帝制度
1、确立:秦始皇 2、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3、弊端: (1)君国关系:君主影 响国家, 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 (2)君臣关系:是“主 子”和 “奴才”关系。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答:设置监察机构和官员,以权力制约权力。 这些措施有效吗?监察官对谁负责?所有官员都 受监察吗?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中央:
御史大夫
秦朝: 地方:
监御史
(汉承秦制)
1.演变
汉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
央监察机构 ) 地方: (州)刺史 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
二、君权和相权----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电视剧中的公孙弘
汉武帝刘彻
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 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初:汉承秦制,丞相实质是掌握行政实权 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参 议要政;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⑴思想控制与文化专制不断加 强; ⑵选官方式趋向于制度化。日 益严密科学; ⑶选官标准趋向公开选拔,广 用贤能(公开公平) 。
试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适用人群(中下层地主平民) 读 书
积极影响(2)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生用)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生用)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要求: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重点难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西汉: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2.元代:行省制度。

1)设立:元朝在地方上设,简称,共设行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

江苏在元朝时,苏北、苏南。

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直辖中书省,称之为;宣政院管理地区。

2)行省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

如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央的中书省,军政要务要呈报中央的枢密院,不得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

3)意义:A.行省制度便利了。

B.它的创立,是。

二、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朝中央的、和三省,分别负责、和。

三省的长官都是,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保证了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意义: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先秦时期:依据:2.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魏晋南北朝时,选官采取,世家大族子弟依靠即可步入仕途,寒门子弟即使有才学也难以担任高官。

4.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时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唐宋元时完善。

意义:1)积极:A.提高官员,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B.为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

2)消极: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探究活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史实:①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归纳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认识其特点。

(重点)2.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分析其特点。

(重点)3.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

(难点)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1)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限制相权的措施(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

(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3)发展:唐代设置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提刑官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 提刑官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提点刑狱公 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 三、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事是提点刑狱司(简称提刑司) 事是提点刑狱司(简称提刑司)的长官 ,是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的一种官职名称。 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法 医官这一概念。由朝廷选派,三年一换。 医官这一概念。由朝廷选派,三年一换。提 概况: 1、概况: 刑司是“ 级的司法机构, 刑司是“路”级的司法机构,主要掌管刑狱 秦: 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 ),监御史 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郡); 汉: 之事,并总管所辖州、 刺史(州); 县的刑狱公事、 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县的刑狱公事、 御史大夫(中央), ),刺史 御史大夫(中央),刺史( 以后历代: 以后历代: ,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 御史台( 御史台 核准死刑等, 唐至元) 都察院(明清)、 核准死刑等 (唐至元)、都察院(明清)、 提点 刑狱司( 刑狱司(宋)等。 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 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宋慈在南宋确有 评价: 2、评价 其人,曾先后出任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 曾先后出任提点广东、江西、 其人,: 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 监督官员, (1)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防止腐 狱败,提高行政效率; 。 提高行政效率;
户籍、土地、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礼部 礼仪、科举 礼仪、 兵部 刑部 军政 刑狱
宋代: 宋代: 二府三司制
丞相
皇帝
二 府
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枢密使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丞相) (副丞相) 分行政权
三司使(计相) 三司 三司使(计相) (计省 计省) 计省
分财权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I专题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I专题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 (2)唐代__和尚书省三省,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 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 宰相,相权分散。
•思 维 拓 展
• 唐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有什么不 同?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封建权力机关,通过分 散相权来加强皇权,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皇权 独裁专制加强的表现;近代的三权分立是资 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通过分权来防止专 制独裁和集权。
• 1.创立
•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 2.特征
司法
• 皇帝集行政权、________权和军事指挥权于
一身。 独断
• 3.弊端
• 皇权带有________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 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 4.影响 • (1)历代_官_僚__体_制_____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
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 (2)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________”和“奴
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 2.察举制 • (1)含义:是由官__吏______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
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 (2)概况: • ①兴起:两汉时期。
•九② 法品演,中正变即制:__魏__晋__南__北__朝_时__期_。,发展为九品官人 • (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省官互迁
• ③中央采取___________等形式对行省官员 加以控制。
• (4)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 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 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 维 拓 展 • 郡县制与行省制有什么不同点?
合作探究
•1 •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依据及 • [史料] 其趋势
• 2.评价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 了什么问题?
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进: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汉、唐、宋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
朝代 主要措施
汉(武帝) 频繁任免丞相、设置中朝ຫໍສະໝຸດ 唐三省六部制宋
参知政事(副宰相)、三司、枢密院
1.从汉至元,君主通过两种方式打击相权,①是增加相 数,②是分割相权。
(汉昭帝时去世) 2年
汉武帝在位54 年间,先后用相 13人.其中除4人 在任上正常死亡
之外,有3人被免 职,2人畏罪自 杀,3人被下狱处 死.政府高层官 员受到严厉处置 数量如此之多, 在历史上是空前 的.
决策机构
皇帝
执行机构
中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中朝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九卿
元代中央对地方行省的节制措施: 1、政治、军事、财政权力节制; 2、定期觐见述职制度; 3、中央监察; 4、省官互迁制度。
行省制度确立的意义?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思考:选才标准有什么变化?选拔方式有什么变化? 哪一种更具有历史进步性?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中朝制度的设置是皇权强化的结果和表现
中书省
(草拟)
皇帝
政事堂
尚书省
门下省
(执行) (审核.驳回)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 监督、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宣政院辖地
腹里
有人说:“元代的行省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在 地方得到强化的主要表现”,其依据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权与相权君权与相权是中国古代皇权体制中最惹人注目的一对恒常存在的矛盾。

一方面,以天下之大,即使皇帝他老人家再怎么英明伟大,明摆着也应付不了一大摊子的军政大事,所以他肯定要指派一个能干的丞相,并以他为整个官僚机构的首脑;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又只讲君权,不讲其他权利,从理论上说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其他人包括丞相的权利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

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

此后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1)以分化事权而集权的特点贯串封建社会的始终,并非自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开始。

秦始皇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指的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的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

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的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的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

(3)宋太祖采取的诸多措施,都极富有创建性;其“重文轻武”的特色,也为两宋时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方便;北宋的孱弱,是相对于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言,是农耕民族相对于游牧民族的弱势。

(4)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

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

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

从整个历史的进程看,在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中,君权是一路高歌猛进,而相权并无什么招架之力,这是整个的政治文化背景使然。

试论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核心的君权与相权,它们的相互合作为封建王朝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基石作用,但自出现以来,二者也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可以说,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君权相权统一冲突要分析中国古代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古代君权与相权赖以存在的国家政治体系和传统的权力结构。

因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政治权力的地位、强弱、相互关系等,实际上是由国家政治体系和权力结构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自秦朝统一以后,就形成了强大的专制集权政体,其权力结构是所谓的官僚帝国。

官僚帝国是指以君主专制为核心,而由以百官之长宰相为代表组成的官僚组织相辅佐共同治理国家的一种政体。

把握好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系和权力机构,将有助于我们较清晰地认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一、君权与相权的产生君权既可以指王权也可以指皇权,都是在国家出现后的产物,它伴随着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出现而产生。

从这层意义上讲,我国古代的君权在夏、商、周时期就存在了,那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叫王,因此王的权力就是国家最高的权力,不过那个时候的国家政体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制政体,有别于秦朝以后的君主专制政体。

那时的君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宗室贵族的影响,比起后来封建王朝时期的君权稍微弱一些,但是仍然是至高无上的。

严格意义上的君权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出现,也就是所谓的皇权。

中国古代的皇权,是在长期的社会变迁和动荡中,伴随着古代专制主义的逐渐演变而渐趋成熟的产物,是专制主义巅峰的代表。

它既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不论是王权还是皇权,同作为君权,它们在有两点是一样的:第一个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王)一人,拥有绝对的独裁权力。

皇帝(王)是国家权力和法律的象征,独揽着所有政治的、军事的、决策的、主祭等国家重要权力,而在皇帝(王)的周围不存在任何一种分割、分享、约束和监督其权力的其它权力主体。

第二个是它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社会与国家政权结合的代表。

血缘——家族——国家——君权,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社会独有的权力结构和统治秩序,也就是说皇帝(王)的“小家”跟整个国家是统一在一起的,皇帝(王)的家事也就是国事。

中国古代相权的产生源流,与君权相比,似乎总是处于一种附带的过程中。

所谓相权,就是宰相所有的权力。

宰相制度是一种辅佐皇帝(王)的制度,这注定了相权是为君权服务的。

相权起源与君权的起源相同,是原先王制度时期,为贵族所世袭和占有的政府官职,在春秋战国之时因贵族随王权的衰亡而随之衰亡之后,便逐渐出现了非贵族的官僚群体,出现了非世袭的政府官职,而作为人主近臣,身居高位的相、丞相等官职也渐次握有了相权。

需要指出的是,丞相级别的三公、三省未必就拥有相权,比如东汉光武帝时候就撇开三公机构而委政予内廷组织尚书台;拥有相权的未必就是丞相级大官,甚至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员,比如明朝大太监魏忠贤是当时握有相权的人,但他却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员。

二、君权与相权的统一与合作在官僚帝国这种国家政体结构下,君主专制体制对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存在着内在的需求。

这是因为握有君权的皇帝,也是一个血肉之躯的人,从生理方面来说,根本无法以一人之力治理一个大国的事务。

即使像秦始皇、朱元璋那样强权的皇帝,也最终遇到“无限的权力欲望跟有限的身体精力相矛盾”的难题。

君权虽然主宰一切,但是不得不与相权相互依存,君权必须依靠相权的辅助,方能对国家实行有效统治。

自秦朝之后,中国古代国家对于社会的有效统治和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

虽然君权代表国家最高统治权,但是管理政府的最高权力通常是相权。

政府首脑是宰相,在正常情况下,历朝宰相对政策的讨论、研究、决策、审议、执行以及监督等都握有重权。

国家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相权的稳定。

另外,君权除了依靠相权对于政府的管理以外,还必须依靠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而相权则是官僚集团的最高权力代表。

所以皇帝离不开宰相,视宰相如股肱、似舟楫,所谓“圣主得贤臣”。

从相权这方面来看,视皇帝为国家社稷之化身,在具体事务的决策和执行等方面,亦需要得到皇权的支持、认同、采用和奖励。

宰相以忠君为己任,相权则以辅佐君权为天职。

正如宋朝宰相张齐贤说的,“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一体,岂有不同其心而能济国家政事者哉。

”像西汉初年著名的宰相萧何、曹参、陈平,他们手中均掌有任国治事之重权,但是在国家重大事务的选择和决策方面,他们均采取了尊重君权、守职不逾矩的行为,反映了在君权与相权相互尊重的关系。

历史上的贤相,一般都遵“父前子名、君前臣名”的古训,致君泽民,明君重贤相,贤相忠明君,共同创建历史上的太平盛世。

三、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冲突然而历史上像唐太宗与魏征、汉文帝与曹参那样君相和睦共事的例子并不多,更经常的情况是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这是因为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以及皇帝对宰相在权力上的猜疑与戒心。

君权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主要的利益是巩固和强化其统治实力,以及保证君权的独占性,这客观上就必然会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

相权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权,主要的利益是保障国家正常秩序,同时也维护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另一方面皇帝也难免猜疑一些宰相心里可能暗藏着王莽、司马昭那样的野心。

利益的冲突加上皇帝对在宰相权力上的猜疑,使得虽然君权离不开官僚组织而独立存在,但君臣之间不可能建立真正持久的信任关系,而只能是且用且疑,这就决定了君相关系的脆弱性和暂时性。

历史上许多元勋功臣虽然起初恩宠无比,显赫一时,但善始善终、常保富贵者却寥寥无几。

如汉代的萧何,明朝的李善才等皆属此类。

不过,相对说这几个人的下场还算是好的,更多的人则是沦为“奸臣”、“奸党”遭到无情的清洗。

所以,历史上所谓“兔死狗烹”的俗语,真可谓冷心铁面、血迹斑斑的经验之谈。

君权对相权的堤防还表现在宰相权力机构的不断变动。

从秦始皇确定了皇权的统治权威以后,在长达数千年的皇朝盛衰兴亡史中,每个新皇帝在建立新皇朝时的首要目标就是强化皇权,以及控制相权。

为了防止外朝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权力过大,皇帝不断地将权力中心向内朝转移,逐渐地将国家事务交由身边的亲信(大多数地位都不高)处理,这样等于架空了宰相。

比如汉武帝使用内廷主管收发文件的尚书掌管机要,而使得三公九卿变成主管常规政务的部门。

然而随着内朝机构权力的日益上升而迁出宫外形成新的“外朝”,皇帝不得不任用新的身边亲信来堤防新出现的“外朝”。

如此反复,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相权不断的转移。

到了明朝,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制度,可是正如前文所说的皇帝总会遇到“无限的权力欲望同有限精力的矛盾”,明朝后期的内阁实际上也成了宰相机构,甚至连太监魏忠贤都“拥有”相权。

而清朝虽然废除了内阁,但军机处到了后来也成了“准宰相”机构。

君权与相权的博弈充斥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

四、君权与相权的博弈趋势在君权与相权几千年以来的冲突中,应该说仍然是君权处于主导地位的,因为无论怎样,相权总是处于辅助君权的地位的。

也就是说,无论相权掌握在多么强硬作风的人手中,只要宰相没有篡夺皇位(比如司马昭、王莽),相权永远无法跨越君权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乃至最后的军机处,虽然实际上相权仍然存在,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相权的地位其实已经大大地被削弱了,特别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出现,此时的相权完全不能同秦、汉、唐时期的宰相制度相提并论,君权的绝对强势地位已经显示无疑。

因此,在中国古代这样的专制集权的国家,君权始终是最高权力主体,主宰着政治权力的命运;相权则始终是上承天子、受命皇权的辅助之权。

五、总结君权与相权作为我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核心,二者之间是统一又矛盾,其中矛盾又占了主要的方面,这样的关系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有人说:“中国古代王朝历史是君权与相权的争斗史。

”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应该换成:“中国古代王朝历史是君权与相权的博弈史。

”参考文献:①、荣真,《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义》,第二讲“三公九卿与三省六部”②、王燕,《从刘邦与萧何的关系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宾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 期③、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求索》,1998年第2期④、曾小华,季盛清,《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浙江学刊》1997年第4期⑤、刘灵芝,《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主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