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导入环节:教师播放《黄河颂》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这首音乐所蕴含的力量和激情。

然后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意义?黄河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何深远影响?导入问题:你们对黄河了解多少?黄河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学习过程:第一部分:黄河是怎样的?教师向学生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黄河的发源地、流域范围、长短、流程、泛滥频率等基本知识。

并引导学生观看黄河的地理图,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走向。

第二部分:黄河的历史意义教师向学生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包括黄河文化的发展、黄河的泛滥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黄河流域的重要历史事件等。

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三部分:《黄河颂》的歌词分析教师向学生介绍《黄河颂》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歌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这首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歌词的逐句解析,让学生领略到《黄河颂》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师向学生传授《黄河颂》的歌曲,带领学生一起唱响这首激昂的音乐,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对黄河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情。

并通过学唱这首歌曲,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的壮丽和伟大。

第五部分:黄河的现状和保护教师向学生介绍当今黄河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包括黄河的退缩、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

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黄河的保护和治理之策,激发学生对于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结与延伸: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热爱黄河、关注黄河、保护黄河。

并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了解更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增强对黄河的认识和理解。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黄河的作文,介绍黄河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意义。

2.收集有关黄河的图片和资料,制作一份关于黄河的展板。

《黄河颂》教案(通用16篇)

《黄河颂》教案(通用16篇)

《黄河颂》教案《黄河颂》教案(通用16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①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四、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教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黄河颂》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与黄河大合唱有关的文字及音乐资料教学方法:读中感悟,相机引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黄河颂》课堂实录及点评

《黄河颂》课堂实录及点评

《黄河颂》课堂实录及点评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同学们,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

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生:没有。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点击多媒体课件,师生欣赏黄河壶口瀑布影音片段。

老师结合画面内容配以影视同期声:这就是黄河。

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

黄河就以它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点击课件,出示光未然、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组歌随后唱过(着)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

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既然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著名的歌曲,那咱们就先来听歌,好不好?生:好!(点击课件,播放歌曲《黄河颂》。

老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在歌声当中体会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

)三峡桥夫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配以背景解说,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直观体验黄河之景,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又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优化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师:听了歌,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了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说说。

三峡桥夫点评:听歌之后即让学生说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拗脑”。

5.《黄河颂》课堂实录

5.《黄河颂》课堂实录

《黄河颂》课堂实录【单元导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开始第二单元的学习,在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中确定了单元的学习要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积累语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黄河颂》。

我们先把文章中一些容易混淆和有理解障碍的字词来做一下梳理,请大家根据要求读一读、选一选,可以借助工具书。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第一个词语(“哺育”)读作“bǔ yù”,“哺育”的本意是为“喂养”。

第二个字是多音字:(1)读作“qū”的时候含义大多跟“弯曲”有关,比如《论语十二章》中的“曲肱而枕之”;(2)读作“qǔ”的时候大多跟“歌曲”有关,比如“戏曲”、“义勇军进行曲”,这里我们读作“九曲(‘qū’)连环”,形容非常迂回曲折的样子。

2.看拼音,选出正确的汉字“高山之巅”,前一个“颠”通常用作动词,比如“颠簸”“颠覆”;后一个“巅”通常用作名词,“山字头”是山顶的意思,可以从词性和词义上来判断。

“浊流宛转”,这两个“wǎn zhuǎn”涵义不同,前一个“宛转”是“辗转”的意思,是指“经过了许多地方”;后一个“婉转”通常用来形容说话的口吻,或是歌声、鸟鸣声等。

文中“浊流宛转”,用来形容黄河之水流过的情态,显然前一个“宛”字才适合语境。

3.解释词义“屏障”的意思是“像屏风那样有遮蔽、保卫作用的东西,多指山岭、河流等”,在文中指的是“黄河”。

“滋长”的意思是“生长、产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多用于比较抽象的事物,在文中“滋长”的是“精神”。

【积累常识】这篇文章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

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了解一下创作的背景:【分析课文】我们来看看《黄河颂》这个标题,“颂”的意思是“歌颂、赞扬”,因而,这首诗歌一定是为了表达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那么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呢?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这节课我们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1.划分歌词层次我们先来看看,围绕着课题中的“颂”,诗歌中哪些句子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之情?大家边出声朗读课文边在文中做圈画。

《黄河颂》课堂实录与反思

《黄河颂》课堂实录与反思

参考文献
• - 具体明确
• 在反思《黄河颂》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具体明确地指出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同时,教师还需要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 - 深入透彻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课堂小结
重点难点回顾
重点
理解《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和主 题思想,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难点
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和爱国情感,以及诗歌所运用的 象征手法。
学生表现评价
优秀表现
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准确回答问题,表现出对诗歌的深刻理解。
需改进
部分学生在朗读和讨论环节中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加强课堂参与和思考。
• - 详尽全面
• 在《黄河颂》的课堂实录中,教师需要全面地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的反应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同时,教师还需要对课堂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 供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 - 客观真实
• 在记录《黄河颂》的课堂实录时,教师需要保持客观真实的态度,不夸大也不缩小事实,尽可能还原课堂的真实情况。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反应和表现进行真实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需求。
在教授《黄河颂》时,可 以进一步挖掘作品背后的 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创新教学方法
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参与度。
拓展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 视频、音频等,丰富学生 对《黄河颂》的感知和理
解。
对学生发展的展望

《黄河颂》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黄河颂》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黄河颂》教学实录(精选12篇)《黄河颂》篇1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

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

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

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

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颂》的作者、背景和内涵。

2. 掌握《黄河颂》的基本知识和文字韵脚。

3. 能够理解并朗读《黄河颂》的韵脚和意境。

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教师出示《黄河颂》的诗词横幅,并简单介绍《黄河颂》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

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特点和重要性,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黄河知识学生分小组进行自由讨论,了解黄河的起源、流经地域、对人们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然后学生将自己查找的信息分享给全班,并进行讨论。

3. 分析《黄河颂》的结构和韵脚教师出示《黄河颂》的全文,并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和韵脚。

教师解读并示范诗中的韵脚,让学生跟读,培养学生对韵脚的感知能力。

4. 集体朗读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黄河颂》进行朗读。

然后,各小组展示朗读成果,全班一起朗读《黄河颂》。

5. 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教师出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

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黄河的感受和评论。

6. 创作黄河诗句学生分组进行创作黄河的诗句,要求诗句要有对黄河的描述和赞美。

然后,各小组轮流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全班一起欣赏。

7.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问学生对黄河的认识有没有改变。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黄河颂》的部分诗句。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黄河的壮丽景色,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互动,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学生也通过创作黄河的诗句,进行了文学创作的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亲身感受和创作,学生对黄河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

《黄河颂》教学实录与反思

《黄河颂》教学实录与反思

《黄河颂》教学实录与反思引言《黄河颂》是一首由中国作曲家光未然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以描绘中国黄河的壮丽和澎湃之景。

该曲曾多次被用作教学材料,旨在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对《黄河颂》的教学实录进行记录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河颂》,学生能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教学准备:–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曲目介绍、作曲家介绍等内容)–音乐播放器和音响设备–小黑板和彩色粉笔3.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黄河颂》的片段,让学生先感受音乐的力量和美感。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对黄河的印象。

–导入(10分钟):•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黄河颂》的背景和作曲家光未然。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辅助,让学生对《黄河颂》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了解。

–分析曲目(20分钟):•向学生解释《黄河颂》的乐曲结构和演奏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曲目的构成和表达手法。

•通过讨论,让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分析曲目的特点。

–课堂欣赏(15分钟):•播放完整的《黄河颂》。

•听完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讨论和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例如:《黄河颂》以何种方式表达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它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提供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小论文的作业,题目为《《黄河颂》中的音乐表达》。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进一步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黄河颂》音乐表达的文章。

4.教学反思:–教学过程紧凑,时间控制得宜,学生参与度较高。

–利用多媒体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和中国文化。

–在作业布置环节,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引入听觉、视觉和互动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对《黄河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

《黄河颂》教学实录及点评

《黄河颂》教学实录及点评

《黄河颂》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学实录: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名为《黄河颂》的诗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引领我们进入美丽而雄浑的黄河之中。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的朗读。

(老师朗读《黄河颂》)同学A:老师,这首诗写的好美啊!我能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力量。

老师:没错,杜甫通过这首诗歌,赞颂了黄河的壮丽与伟大。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老师解析诗歌的内容)同学B:这首诗里的黄河真的好厉害,它既能湿润大地,又能给人们带来灾难。

这种矛盾的描写很有力量!老师:不错,黄河的特点就是既带来福祉,又有时会带来灾害。

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景象在诗歌中被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尝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们积极参与分析)同学C:我发现诗里面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就好像在形容黄河像一座孤城,真的很有画面感!老师:很有眼光!确实,杜甫通过精确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诗中的黄河更加生动有力。

最后,我们来体验一下这首诗的节奏与韵律。

(老师教学生们朗读诗歌)。

同学们整齐地朗读出了《黄河颂》,声音有序地回荡在教室里。

点评:这堂《黄河颂》的教学很成功。

老师通过朗读诗歌和分析诗歌内容,引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

学生们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观点和感受。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们的积极表现,诗歌的审美和情感也得到了很好的传达。

此外,老师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并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们朗读诗歌,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语感和音乐感,让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得到了体现。

总的来说,这节课是一堂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的诗歌欣赏课。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对黄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诗歌真正地触动了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同学们在这堂《黄河颂》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受到了诗歌的美感,更是深入理解了黄河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并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黄河颂》课堂实录及点评

《黄河颂》课堂实录及点评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思路:以诵读有关黄河诗句为序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主题;抓住主题的关键字眼,意在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求知欲,为下文的学习打下铺垫。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回去搜集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不知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诗句可真多!看来,同学们课前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

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师:《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生异口同声地答出:颂!)师:那“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生:“颂”是歌颂,赞颂的意思,《黄河颂》就是歌颂黄河,赞颂黄河。

师: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

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没有)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二、感性认识思路: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出示八幅黄河的有关图片,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感受黄河。

第一幅图片是九曲连环的黄河整体图,第二幅是黄河夕照图,第三幅到第八幅是黄河壶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图片 )师:欣赏黄河的美丽壮观,惊涛澎湃以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

(大家纷纷举手)生:我看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掀起的万丈狂澜。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气势。

生:我体会到了黄河那英雄的气魄和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生:我觉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浑身的热血在沸腾。

……三、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思路:第一步,通过通读全文,理解课文深刻内涵。

《黄河颂》课堂实录

《黄河颂》课堂实录

黄河颂课堂实录一、导入今天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最后一课,而我们将要学习的主题是黄河。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流经多个省份,带给我们丰富的资源和灌溉,也给我们带来了灾害。

二、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份黄河的源头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巴颜喀拉山脉。

它从源头开始向东南方向流动,贯穿了九个省份。

在这九个省份中,黄河的流经距离最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其次是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

三、黄河的重要性1. 资源与灌溉黄河流经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这使得它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农业区。

黄河的水源丰富,为周边地区的灌溉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使得农业得到了发展。

2. 交通与文化黄河流经的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代的黄河文明正是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的。

黄河的畔曾经出现过许多古代文化和历史遗迹,如三皇五帝的故事、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等,这些文化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河流的威力然而,黄河也并非完全只有好的一面。

由于黄河的水流强大、涨水频繁,一旦发生洪水,将给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的灾害。

黄河的洪水经常被形容为“黄河父母官”,这也可能是因为洪水的威力巨大,能够给人们带来许多伤害。

四、黄河与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对于中国人来说,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河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纪念。

黄河的流域也是中国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丰收都与黄河的灌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应对黄河的挑战黄河的洪水、淤沙等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黄河上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如丰碑一般的龙门水库和马河口黄河大堤等,这些工程为控制黄河的水流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黄河的重要性和与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

黄河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带给我们丰富的资源和灌溉,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黄河颂》课堂实录

《黄河颂》课堂实录

《黄河颂》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

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

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

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反映了国难当头的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师问:全诗共有八个乐章,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他的第七章《保卫黄河》,另七章分别是什么?在预习作业中老师已作了布置,请一位同学回答:《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

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板书:黄河颂光未然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配乐《黄河颂》)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大家读的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课文,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二、内容研讨,赏析词语(一)序曲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明确: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生答:伟大坚强读朗诵词板书: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主体师问: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生答:拟人。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黄河颂》是中国现代作家毛泽东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它以豪迈的气势歌颂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

这篇诗歌在语言上富有力量感和感染力,因此被广大读者喜欢和传诵。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河颂》,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感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伟大的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黄河颂》2. 黄河流域地图3. 图片和视频资源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黄河相关的视频,如黄河的流经情况、黄河的治理、黄河的防洪等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询问他们对于黄河的一些事实性知识。

二、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10分钟)在导入之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一下黄河的位置、起源、流经情况、特点、文化价值等等,让学生对于黄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朗读黄河颂(15分钟)在学生对黄河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开始逐句带领学生朗读《黄河颂》,并加以解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停下来,让学生发表感想并进行简要的点评。

四、语言运用与理解(15分钟)在学生朗读和理解之后,教师可以从语言层面对诗歌进行分析,比如诗歌中出现的一些文言词汇、修辞手法等等,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思考黄河的价值(10分钟)在学生对于黄河颂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价值和意义,如黄河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六、拓展活动(15分钟)通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等形式,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黄河的更多知识,如黄河的发源地、历史流变、今后的发展前景等等,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七、反思与总结(5分钟)在课程结束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这节课进行反思与总结,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诗歌和黄河的观感,并评价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1. 让学生根据《黄河颂》的意境创作一幅绘画作品,表达自己对于黄河的感受。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黄河颂》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歌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威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我设计了一节有趣的《黄河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前准备了一段介绍黄河的视频。

视频中介绍了黄河的起源、流经的地区以及黄河的重要性。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对黄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导入新课在观看完视频后,我带领学生进行导入新课的活动。

我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对黄河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黄河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回答。

通过这个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对黄河的兴趣。

3. 朗读诗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我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

他们可以根据诗歌的节奏和情感来朗读,以表达出诗歌的美感和力量。

我会解释一些生词和诗歌中的比喻典故,帮助学生理解。

4. 分组讨论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都要选择一段诗歌,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然后,小组成员要一起讨论他们的分析和理解,并进行汇报。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5. 创作练习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练习。

每个小组要写一首类似于《黄河颂》的诗歌,歌颂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或者他们心中的伟人。

学生可以借鉴《黄河颂》中的表达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6. 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前,我进行了一次总结。

我与学生讨论了他们对黄河的新认识和对《黄河颂》的理解。

我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对黄河的伟大和威严有了更深的体会,并对诗歌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录,学生对《黄河颂》的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通过观看视频、朗读诗歌、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等多种方式,全面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在语文课程中添加了《黄河颂》的教学内容。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实录。

一、课堂导入在课堂开始前,我向学生发放了黄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讨论黄河的地位和作用。

之后我借助PPT,呈现了《黄河颂》的诗歌,并播放了音频,让学生感受其韵味。

二、诗歌赏析1. 阅读理解我设计了阅读理解题,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提升诗歌的韵味。

例如:① 黃河源頭陡峭,流水湍急。

這裡的河水清澈,一路奔騰不息。

冬天這裡的風景格外的美,可能更適合來一場冬日獨行。

根據這段描述,在黃河源頭冬日的景象有什麼特別之處?A. 河水清澈、一路奔騰不息。

B. 流水湍急,水源陡峭。

C. 冬天的氣息格外迷人,風景十分宜人。

D. 所有以上選項都正確。

2. 韵律品味我为学生演示了如何朗诵《黄河颂》,并制定了品味韵律的方案。

例如:险峡夜雪烟霞逝水(niǎn xiá yè xuě yān xiá shì shuǐ)笔画结构,重音轻音,跳跃起伏,都是韵律的呈现,是品味诗歌的关键点。

三、文化思考1. 黄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给学生展示了黄河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例如中华文化中“河神”、“河图洛书”等;黄河文明,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文明等。

我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地位和作用。

2. 人文关怀我组织了一次垃圾分类扫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关心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

我告诉学生,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我们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保护环境,爱护黄河。

四、课堂总结在本节课结束前,我对课堂内容进行了总结。

我强调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源泉,同时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要珍惜、保护黄河,让黄河永远流淌。

五、教学反思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了《黄河颂》,并且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但是,我也发现学生们阅读与诗歌解析的学习稍显困难,需要后续的课外拓展和提高。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黄河颂》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代表了中国音乐的精髓和民族的情感。

在音乐教育中,教学《黄河颂》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热情。

下面将结合教学实际,分享一份关于《黄河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颂》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了解其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掌握《黄河颂》的曲调和基本的演奏要求。

3. 通过学习《黄河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黄河颂》的历史和背景在教学开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黄河颂》的历史和背景。

可以通过讲解相关故事、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使学生对《黄河颂》的背景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曲谱和演奏要求在学生对《黄河颂》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教授曲谱和演奏要求。

教授学生曲谱的基本结构和旋律,让学生掌握曲子的整体风貌。

然后,重点讲解曲中的一些特殊演奏技巧和表现要求,如颤音、滑奏、扫弦等,帮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

3. 演示演奏和练习在学生对曲谱和演奏要求有了初步了解后,可以进行演示演奏。

老师可以亲自进行演奏示范,向学生展示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对曲子的表现更加具体形象。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纠正他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曲子。

4. 情感体验和表现在学生掌握了曲谱和基本的演奏要求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表现。

通过导入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心灵上与《黄河颂》产生共鸣,发挥他们的音乐表现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曲子的内涵和情感。

5. 比赛和演出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和演出。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比赛,展现他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内或校外的演出,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黄河颂》的美妙音乐,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演出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听课法在教学《黄河颂》时,可以采用听课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同学们,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

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生:没有。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点击多媒体课件,师生欣赏黄河壶口瀑布影音片段。

老师结合画面内容配以影视同期声:这就是黄河。

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

黄河就以它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点击课件,出示光未然、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组歌随后唱过(着)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

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既然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著名的歌曲,那咱们就先来听歌,好不好?]生:好![点击课件,播放歌曲《黄河颂》。

老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在歌声当中体会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

][三峡桥夫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配以背景解说,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直观体验黄河之景,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又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优化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师:听了歌,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了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说说。

[三峡桥夫点评:听歌之后即让学生说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拗脑”。

若换成说说听歌之后的感受,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提问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真正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它直接导引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文本,并引发、实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话。

问题的设计要切合作家与文本,切合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合课堂教学推进过程的实际,有利于发散同时又聚合学生的思维。

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要通过深入文本、解读内容之后才能悟出的,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就直接进入文本内核去谈感情,可能有点“浮躁”吧!]生1:歌曲表现了作者赞美黄河、歌咏黄河的一种感情。

师:歌咏黄河,赞美黄河。

好,请你说说。

生2:我觉得它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怀。

师:爱国情怀。

很好,也就是说,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那就是—生:颂!师:哦,对!黄河颂,(对)黄河的颂歌。

那它到底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咱们来读课文,看歌词。

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

[学生翻开课文]师: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发现诗人在歌词之前还给它加了一段内容。

这段内容是什么呀?生(齐):朗诵词。

师:哦,朗诵词。

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师(诵读):啊,朋友……师: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

生3:我认为这一段朗诵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

师:哦?铺垫,它还可以概括内容。

怎么概括内容呢?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怎么概括内容呢?这个问题学生3还没有表述完自己的观点,老师就让另外一个学生来发表意见。

在我看来,应当让这个学生充分表述其观点,以免伤了他的“心”。

另外,值得商榷的是:对朗诵词教学的处理,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他们能不能“思考”出朗诵词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生4:我觉得是起到的一个总起和提示的作用。

师:你能否具体说一下?生4:总起,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

师:哦,是要赞颂黄河的。

生4:提示,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师:哦,要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

还有没有?生4:还有,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师:也就是说还要赞美黄河的精神。

哦,是这样来提示后文的。

很好,请坐。

那也就是说,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

我们后面的歌词了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生:民族精神师: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很好,那这样,我们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

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上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怎样呀?生:加强语气。

师:对,加强语气。

很好,准备,“啊,朋友!”预备,起![生齐读朗诵词][三峡桥夫点评:精彩!学生4对朗诵词所起作用的分析是那么地精辟明晰!她的这一分析是她深入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结果,是她与文本、与教师展示对话的结果,是她灵动思考的表现。

老师对两位学生的发言做了及时地总结,并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考引入到读诗的方法上来,使“授之以渔”的工作显于无形。

这样的对话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对话!]师:唱出我们的赞歌。

所以,歌词自然而然地升华。

那我们来看歌词。

同学们可以浏览一下,你认为哪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浏览一下!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浏览,大略地看,是一种粗读。

读,是要花一定时间的,老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里,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看完,老师就让学生发表意见,太仓促了些,有点“马未走却已观花”的感觉。

]生5: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 ,这表现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

生5:因为它里面有“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这就是在描绘黄河的什么?生5:气势磅礴。

师:气势磅礴,对吧!写到了黄河之水、黄河的流向、走向,很好。

请坐。

那既然是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我想,我们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不可以用声音来表现这种气魄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有没有同学?好,请你!生6(诵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师:嗯!读得很用心,很动情!那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我们要把它读出来,就要用声音把气势表现出来,你们认为在哪些词句上,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它读好?好,还是请你说!生7:我觉得应该在动词上面把情感投入进去。

师:动词上面?这些动词都是在描绘什么?生7:描绘黄河流的时候那种动态。

师:那种动态,很好!请坐!那具体来说说!咱们?哪些动词?我们怎么来读?有没有体会?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学生自读]师:好,我来想请同学说一说,哪些词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把它读好!好,请你说!生8:有“奔向东南”的“奔”。

师:奔向东南,要读出什么感觉?生8:读出——师:这种黄河水是什么状态呀!生8:流动的。

师:流动的,而且是怎么流?生8:飞速地。

师:飞速地流,一泻千里地流。

让我们读的时候,这个“奔”字,这一句诗就应当读出,读得怎么呀?生:要快一点。

师:哦,对了,要读得快一点,是吧!好,你来试一下!生8(快速地):奔向东南!师:奔向东南,要用力!“奔”字要读好,还有哪个字呢?好,你接着说!生8:还有“掀起万丈狂澜”的“掀”。

师:“掀起万丈狂澜”的“掀”,怎么读呢?生8(高声地):掀起万丈狂澜!师:哦!“掀”是一个?生:动词。

师:动词,而且掀的状态是掀起了万丈狂澜,表现了水势的什么?生:高。

师:浩大!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好,我们一起来试一下怎样?惊涛澎湃——生(齐):掀起万丈狂澜!师: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好,请你说。

生9:我认为还有“望黄河滚滚”的“望”。

师:“望”要读好。

生9:应该拖长一点。

因为作者是站在高山上面。

师:作者站在高山上面来看。

望远,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景象啊?生:非常地磅礴。

师:哦,非常地磅礴。

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的,应当怎样?适当地延长一点,体现一种高远的感觉。

来,试一下这一句。

我站在高山之巅——师生(齐):望黄河滚滚。

师:很好!望黄河滚滚。

很好,还有没有关键词?请你说。

生10:我认为“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句应该稍微读重一点。

因为黄河是曲向流程的,在这里应把它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

师:太好了。

这句表现的是黄河的什么状态呀!生:宛转?师:九曲连环。

那么声音也应当随之变得有起伏的变化。

是不是?来,试一下。

浊流宛转——生(齐):结成九曲连环。

师:很好。

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什么?(生:关键词)关键词、句,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这节诗读一读。

注意,读好关键词。

“我站在”预备,起!生(齐):我站在……劈成南北两面。

师:嗯,劈成,劈应当是什么感觉?生:用力,干脆。

师:呵,对!干脆!劈成南北两面!对吧!把中原大地劈成——师生(齐):南北两面。

[三峡桥夫点评:如何读出诗之情?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

在这里,老师对学生的意见给予了充分地尊重,对话也体现出平等原则。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较好地体现。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学生对“奔”、“掀”、“望”、“劈”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是学生与老师、文本及文本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与文本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和语用经验的传递,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师: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音,笔者注)而出。

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有哪些诗句?你发现没有?好,请你说。

生11:有“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句赞颂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师:哦,历史的贡献。

那最能够浓缩他情感的,你们认为,在情感的浓缩上最有作用的(诗句)是?好,你说!生12:我认为,应该是“啊,黄河!”师:“啊,黄河!”饱含着诗人的深情。

而且,诗人一连串用了三个“啊,黄河!”那这样的诗句我们怎么把它读好呢?我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尝试。

怎么把诗人赞颂黄河之情的诗句读好,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用到的读诗的方法。

请同学们自己来把三段“啊,黄河!”尝试着读好,等一会儿来交流。

而且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生:不是。

师:先读一下再说,为什么?好,开始![生自由读]师:好,同学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