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面临的挑战与模式再造_以城市建设为例
地方政府投融资困境与对策分析
金融经济FINANCIAL AND ECONOMIC地方政府投融资困境与对策分析李欣鸿莒南县财政局摘要:地方政府投融资改革中的多方资本进入到公共基础设施供给领域,如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也可能有地方政府本身的资金,对于节约财政资金、发展民营经济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尽管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有效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然而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投融资困境,要着重审视我国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的方式和路径,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增强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困境;对策引言地方政府投融资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对于扩大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提升供给效率尤其重要。
然而,在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方式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通资金的实践之中,也暴露出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的困境,引发各种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
为此,要探讨地方政府投融资的有效对策,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风险防范,实现经济发展和控制财政风险的双赢。
一、政府投融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地方政府投融资是基于一定的产业发展或社会服务目标,通过政府信用手段面向各方进行融资,实现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建设和市场化运营,以多方资本建设运营公共基础设施,再以付费的方式提供收益补偿的资源配置,包括投资决策方式与程序、资金筹集与使用方式、投资收益分配、投资风险分担等。
地方政府投融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有:①公共产品及其供给理论。
在国家结构日益完善的趋势下,民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突显,而对于公共产品供给的提供方有政府提供、私人提供、第三部门提供等不同方式,其中:亚当·斯密和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性,当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时则应当由政府供给。
弗里德曼、科斯等人则认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偏低,且其实质上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最终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
为此,提出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理论和主张,认为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是最有效率的。
探析地方政府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其体系的设想
探析地方政府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其体系的设想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是一个矛盾与问题交织、风险和不确定性很大的领域,反映出政治、法律、财政、金融、土地等诸多方面的制度与政策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创新要以满足地方政府职能需要和强化地方政府行为约束为出发点,以实现“法制融资”、“阳光融资”和“可持续融资”为目标,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不断完善融资体系,创新融资工具,畅通融资渠道,转变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
一、地方政府融资存在的问题(一)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不足分税制改革后,上一级财政都将主体税源划归本级财政,最终形成了层层向上集中的收入分配格局,造成由省到市再到县,越往基层政府,日子越难过,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越短缺。
(二)缺乏正规的融资方式和途径法律规定地方政府既不能为建设性资本投入公开发债融资,也不能向银行借款,还不能为所属的投资公司担保借款。
导致地方政府变着法子,绕着弯子,寻求各种变通的、非正规的方式达到融资目标。
(三)片面依靠土地财政难以持续土地财政作为我国财政制度特别是地方财政制度中的独特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土地财政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却产生了明显的负外部效应。
(四)政府性投资公司运作不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融资能力下降。
政府投融资平台承担了大量的公益性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基本无回报或收益极少,“造血”功能愈来愈差,早先成立的一些融资平台已经丧失了基本融资功能。
二是债务风险不断加大。
多数政府投资公司没有建立还款约束机制和还款保障机制,没有形成在一定财政资金补贴下自借、自用、自还于一体的负债经营、自我平衡体系,造成直接和隐性的债务风险都比较大。
二、完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设想(一)总体思路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创新的总体思路是:开正门,堵后门,疏堵结合,强化约束。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地方政府职能需要和强化地方政府行为约束为出发点,以实现“法制融资”、“阳光融资”和“可持续融资”为目标,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不断完善融资体系,创新融资工具,畅通融资渠道,转变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推进投融资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增强债务融资的信息透明度,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保障和满足程度,发挥财政拨款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促进债务性融资的理性和适度发展,改革和完善资产(资源)性融资方法,探索公私合作和企业权益融资新模式,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土地融资与其他融资、政府投资和民间资金之间的合理搭配、相互协调,推动地方政府融资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以滨海新区为例
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以滨海新区为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下简称“平台公司”)因改革发展而生,伴改革发展而成长,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
在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下,平台公司正向着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速进化。
转型是新事物的创造,笔者结合滨海新区平台公司转型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分析转型途径利弊和存在的问题,对推进平台公司转型具有一定借鉴。
一、转型的紧迫形势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发布以来,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规范加快。
《政府投资条例》的出台,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了制度规范,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深刻演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提出要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
平台公司的业务模式和发展前景受到极大挑战。
二、转型承受的压力融资是转型承受的直接压力。
历史累积形成的大规模存量债务,是平台公司短期挥之不去的重负。
金融监管趋严,证监会、发改委和银行间市场对于平台公司发行债券均不同程度设置了限制条件。
2021年以来,平台公司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券交易所按照地方债务红橙黄绿档对属地企业发行债券资金用途设置限制;银保监会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对有平台属性的企业新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或流动资金贷款性质的融资。
不超过70%的资产负债率,不低于50%占比的非政府性市场化经营收入,成为平台公司实现再融资需坚守的底线。
金融强监管政策下,平台公司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压力进一步增大。
业务模式转型压力。
从资产结构类型延伸到业务模式,由土地延伸出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公用事业等仍为平台公司重要业务领域,实业、物业、贸易和投资管理占据一定份额,相对权重稍低,滨海新区的平台公司也不例外。
而随政策监管趋严,政府购买服务、非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项目代建等投融资方式难以为继。
地方政府融资面临的挑战与模式再造——以城市建设为例
I 财 政专项 资 金 渠 道 ,包 括 财 政 拨 款 ( 央 . 中 与地方 财政拨 款 ) 、专 项 税 收 ( 市 维 护建 设税 和 城
蓄与投 资之 间的平衡 ,只能作 为赤字部 门 ( 金需 资 求 者)从盈 余 部门 ( 中央政府 和居 民部 门)筹措 资
金 。在市 场 经济条件下 ,资金 由盈余部 门 ( 资金 供
高振 华 (94 ) 1 8 一 ,男 , 江 西 彭 泽 人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何 寅子 ( 9 6 ) 1 8 ~ ,女 ,浙江 宁波人 ,剑桥大 学经 济学院硕 士研 究生 。
感 谢 匿名 评 审 人 提 出 的意 见 ,笔 者 已作 了相 应 的修 改 ,本 文 文 责 自负 。
从 全社会 三部 门储 蓄与资 本形成之 间的关 系来
看 ,现 阶段 政 府 部 门储 蓄 小 于投 资 ,属 于 赤 字 部
填补地 方政府 投资来 源与投 资支 出之 间 的缺 口。 为实现储 蓄与投 资 的平衡 ,弥补资金缺 口,地 方政 府必须从 权益融 资与债 务融 资两个方 面筹措建
控机 制方 面实现地 方政府 融资模 式 的再 造 ,才 能实现地 方经 济的可持 续发 展。
[ 关键词 ] 地方政 府 ;融 资模式 ;可持续 [ 中图分类号] F 3 [ 8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 编号] 1 0 - 5 6 (0 0 4 O 5 一 O 0 0 9 X 2 1 )0 一 0 3 8
经济 理论 与经济管 理 2 1 0 0年第 4期
地 方 政 府 融 资 面 临 的 挑 战 与 模 式 再 造
— —
以城 市 建设 为例
王元 京 ,高振 华。 ,何 寅子。
地方政府融资运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政府融资运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晓华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8期李晓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实际上广泛包括地方政府组建的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划拨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运作方式1政府以出资人身份参与管理。
政府通过成立各相关城市么些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公司,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注入,并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委托其经营,并由国资委或建设主管部门作为出资人进行统一管理。
2投融资平台代表政府成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
投融资平台代表政府的投资意志,接受政府委托,实行对城市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的运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日的投资和建设管理,并运用政府增量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加速区域城市纂础设施建设,促使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
3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市场化介入。
各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通过政策信贷、商业信贷、信托、债券、股票等方式,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的投融资运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融通和吸纳,并使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由单一的政府行为逐步向多元投资过渡;财务顾问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金和资信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项目监理机构等单位作为投融资活动的中介机构,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公司提供融资顾问、工程项目监理、项日商业担保、工程审计等中介服务。
4建设单位的具体项目管理与承建。
各地具有相关资质的项目承建单位通过参加融资平台公司的招投标,最终获得某一项目的管理权限,成为该项目的建设管理单位即实际上的政府代建单位,其会向平台公司上报工程进度并提出申请支付工程款项。
中国地方政府的融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的融资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是一个分级管理的国家,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的事务,地方政府则负责地方性的事务。
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影响,地方政府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地方政府融资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问题的源头:主政官员的政绩观地方政府融资的最大问题在于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土地财政。
近年来,土地出让费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资渠道。
然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融资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成为了问题。
因此,地方政府的主政官员往往会追求“速度和规模”,以求政绩的突出。
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融资的负债风险和债务压力的不断加剧。
此外,基于安全考虑,地方政府也往往采取一些隐性融资方式,比如担保、PPP模式等。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融资的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PPP模式中的风险分担不清、政府虚假资产评估等问题。
二、债务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如何寻找融资出路地方政府在未来的融资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应当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针对高风险地区和项目加强管控,并建立多级政府联防和联动机制。
其次,地方政府可以依托市场化机制,提高政府债券发行和运用效率。
政府发行债券是解决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方向。
未来,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应更加市场化,建立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引导市场优化配置资金资源。
同时,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预警机制建设,加强对债务风险主体的约束和监管。
最后,地方政府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一方面,在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可以采取不同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模式。
另一方面,在公共服务领域,也可以使用具有可持续性的融资模式,如城市轨道交通、能源、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项目,可以采用多种融资模式募集资金。
三、地方政府融资转型的可能性和挑战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地方政府的融资问题并不好解决。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地方政府需要加快转型,从过去的靠资源和地利融资的方式转向更加市场化、多元化和可持续的融资模式。
试析城市建设投融资的难题与应对策略
城市建设投融资的难题与应对策略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投融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
本文将分析城市建设投融资的难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1. 城市建设投融资的难题1.1 资金需求巨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然而,城市资金需求巨大,对城市政府的财政压力极大。
1.2 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当前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投资占比较大,民间投资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投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1.3 投融资项目选择难题城市建设项目的选择涉及范围广泛,涉及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利益。
如何在诸多项目中选择合适的项目,是一个难题。
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项目选择容易引发争议。
1.4 风险控制困难城市建设投融资涉及的风险较多,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
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是投融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2. 应对策略2.1 改革投融资体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是解决城市建设投融资难题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协调,形成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的投融资体制。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进入城市建设领域。
同时,要完善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的多元化程度。
2.2 加强规划和预测在城市建设项目的选择上,要加强规划和预测工作。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预测,可以准确判断项目的需求和潜在效益,减少项目争议的发生。
同时,要注重社会参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3 强化风险管理在投融资过程中,要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的能力。
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防范措施,降低投融资的风险。
此外,要加强监管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
2.4 推动创新金融工具在城市建设投融资中,要推动创新金融工具的应用。
例如,可以发展城市建设债券市场,吸引投资者投资城市建设项目。
地方政府融资模式转变的机遇与挑战
地方政府融资模式转变的机遇与挑战作者:李丹丹胡杨来源:《商情》2015年第51期【摘要】43号文发布后,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PPP、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创新模式。
新型的融资渠道一方面解决了地方政府对建设资金的需求,但由于监管空白,同时又带来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负担。
通过分析地方政府融资的新模式以及面对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PPP;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快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又形成了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造成了政府地方融资平台近些年债务剧增。
由于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以及银行信贷资金的收缩影响,很多地方政府的项目难以维系。
为了绕开监管部门获得充足的资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始与影子银行合作,寻求“政信合作”的模式,将债务打包通过信托公司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发售,由于回报较高而备受追捧。
但是其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高,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很难达到如此之高的回报率,因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成为2015年中央政府最关注的问题。
二、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演进(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之前由于无法自主举债,必须通过政府融资平台模式绕道融资。
融资平台以其独有的特殊背景成为银行争相贷款的对象,地方政府承担担保责任,一旦出现偿付危机,地方政府也会为其兜底。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以及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持续回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减少,再加之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回流缓慢等因素,可能会造成政府债务偿还出现问题。
在2014年10月2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2014]43号),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融资以此解决地方政府目前过大的债务问题并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开始切断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债务关系,政府债务风险变小。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城市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城市建设融资存在较大的风险。
本文将重点从风险及化解对策两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建设融资的问题。
一、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与国家政策、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相关的政策变化和调整所带来的风险。
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导致城市建设融资在资金投入过程中的风险变大。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市场的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市场价值的变动,影响城市建设融资的预期收益,进而影响到投资决策。
三、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与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有关的风险。
城市建设建成之后,需要进行持续的运营管理及维护,而一旦管理不善,将会增大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
一、政策化解对策为了化解政策风险,需要及时关注政策法规的动态变化和调整,理性看待和应对政策变化的风险。
同时,也需要加强行业协会、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政策沟通渠道,规避风险。
市场化解对策,主要是通过风险定价来规避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通过调整风险价值的方法来规避风险。
管理风险是城市建设融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需要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加强城市的运营管理和维护工作,以调整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
同时,通过建立合规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来预测和防范管理风险。
总之,城市建设融资在城市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设融资的过程中,应当及时识别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实现城市建设融资的安全高效运作。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融资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方式。
城市建设融资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如果不加以妥善化解,就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
一、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1. 资金需求巨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财政收入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需要通过融资来弥补资金缺口。
这种融资方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储备及还款保障,否则容易导致债务违约和债务危机。
2. 债务负担过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城市发展,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但在使用这些资金时没有形成良好的项目运营和管理机制,导致资金被滥用或浪费,最终造成债务负担过重甚至债务违约。
3. 政策风险城市建设融资涉及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政策的变化可能会给项目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尤其是在政策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投资者对城市建设项目的信心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项目的融资渠道和成本。
4. 经济周期波动城市建设融资也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经济形势不好时,市场风险加大,融资成本增加,融资难度增加;而经济形势好转时,市场风险减小,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难度减小。
如何在市场波动中稳定融资成本,是城市建设融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加强项目运营与管理对于城市建设项目,加强运营管理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需要建立健全的项目评估、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项目运营的高效性,有效降低债务违约的风险。
2. 健全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法规是降低城市建设融资风险的基础,需要完善相关融资机制和监管制度,防范各类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项目融资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
3. 推动多元化融资除了传统的债务融资,城市建设融资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PPP模式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降低政府财政压力,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选择。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是城市建设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化解这些风险,是城市建设融资的重要问题。
一、风险分析1.政策风险:城市建设融资需要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政策法规,政策的变化会对城市建设融资产生影响,如政策收紧或者调整可能导致融资难度加大。
2.市场风险:市场需求变化或竞争加剧会对城市建设融资造成风险,如市场的萎缩可能导致资金短缺,竞争加剧可能导致融资成本的上升。
3.技术风险:城市建设涉及到复杂的技术问题,技术难点的突破、技术升级会对城市建设融资带来风险,如技术升级可能导致建设成本的增加,技术难点无法突破可能导致建设进度延误。
4.信用风险:城市建设融资需要各方合作,如开发商、银行等,信用问题会对融资带来风险,如开发商信用不良会导致银行不愿提供贷款,银行信用不良会导致融资成本上升。
二、化解对策1.政策风险化解:城市建设企业应积极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动态,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因政策变化而导致融资难度加大。
同时,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应加强对城市建设融资政策的宣传,提高各方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2.市场风险化解:城市建设企业应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建设方向,避免因市场萎缩而导致资金短缺。
同时,政府应积极引导市场,促进市场竞争的稳定,避免竞争加剧导致融资成本上升。
3.技术风险化解:城市建设企业应加强管理,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研发工作,提高技术水平,避免因技术问题导致建设成本的增加或建设进度的延误。
4.信用风险化解:城市建设企业应加强对各方信用的调查,选择信誉良好的合作伙伴,避免因信用问题而导致融资困难。
同时,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科学制定信贷政策,降低信用风险。
三、结论城市建设融资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这些风险将逐渐得到化解。
城市建设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积极应对风险,政府应积极引导市场,加强政策宣传。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融资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不容忽视,如何化解这些风险成为了当前城市建设领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一、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一)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影响城市建设融资的主要因素之一。
城市建设融资需要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一旦政策出现变化或者调整,可能会对城市建设融资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出台了新的土地开发政策,对土地供应量、土地出让价格等进行调整,都有可能对城市建设融资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对城市建设融资产生的风险。
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增加,市场需求不足或供应过剩都可能导致城市建设融资项目的失败。
(三)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是指城市建设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不稳定、融资成本增加等因素所导致的风险。
城市建设融资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旦资金来源不稳定或者融资成本过高,都会对城市建设融资项目的实施造成一定影响。
(四)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城市建设融资项目中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
城市建设融资项目通常包括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一旦技术出现问题或者技术更新换代,都有可能对城市建设融资项目产生不利影响。
(五)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融资方信用不良、还款能力不足而导致的风险。
在城市建设融资项目中,融资方的信用问题可能会导致资金无法到位、项目无法完成的情况发生。
(一)完善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城市建设融资相关政策,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导,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融资,降低政策风险。
(二)健全市场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建设融资市场的监管,防范市场风险的发生。
在融资主体准入、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严格监管,加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降低市场风险。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经济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管理风险等方面。
以下是化解这些风险的对策。
对于经济风险,城市建设融资方可以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以全面了解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城市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并根据不同的经济景气度进行资金筹措的规划。
可以采取风险分散策略,减少对单一产业或地区的依赖。
市场风险是城市建设融资中的一个重要风险。
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权融资等,分散融资风险,确保资金的稳定来源。
可以通过与投资方签订稳定的合作协议或承诺,以保障资金的可持续性。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政策变化对城市建设融资的影响。
城市建设融资方应密切关注政策动态,获取最新政策信息,并及时调整融资策略,以适应政策的变化。
可以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以降低政策风险。
项目风险可以通过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来化解。
在项目立项之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技术评估和风险评估,确保项目的可行性。
可以采取项目风险共担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分担项目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风险。
为了减少管理风险,城市建设融资方可以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项目监督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可以积极引进专业机构或第三方服务,提供风险管理咨询和监督,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城市建设融资方还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吸引更多投资方参与项目融资,降低融资风险。
可以增加项目的收益预期,通过举办专业的投资路演活动,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投资方参与融资。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市场、政策、项目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因素。
城市建设融资方应充分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化解风险,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城市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但城市建设也面临着融资风险。
城市建设融资风险有哪些?怎样化解这些风险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和支持措施自变量因素的变化,对项目建设运营和收益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政府的政策变化可能使原有的项目建设计划受到影响,导致融资难度增大。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经济市场本身的波动对城市建设项目的收益或市场预期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市场风险的产生可能与宏观经济波动相关联,也可能与行业内部因素相关联。
这可能导致项目停工或无法完成,在市场上的美誉度和信誉度也可能受到影响。
3.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城市建设中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可能出现质量、设备、技术等问题,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
由于工程项目通常周期较长,技术风险使用是难以避免的。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或不合法问题,可能给项目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
不合规或违法建设往往涉及高额罚款,监管机构的处罚力度和影响力度也不容小觑。
1.政策风险化解实施政策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对市场变化做出准确预估。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与政府部门进行更多的沟通,了解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及时的调整和变化,以应对变化带来的风险。
2.市场风险化解行业发展经济周期的劣势决定着市场会有波动,特定行业中市场风险会更加明显,如房地产市场。
作为投资人,在投资决策前,要了解市场的发展历程,市场风险的变化趋势,制定相对应的市场应对策略。
3.技术风险化解降低技术风险,需要投资方从设计阶段便对技术进行全面、细致、系统、可行的论证和选择,选择经验丰富、质量保证、专业技术强的管理团队,督促施工团队遵循管理方案,严守施工标准、规范和施工质量控制等制度。
4.法律风险化解投资人可以与专业法律人员进行协商,制定与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合同条款,并通过规范合同的形式,促使各方遵守条款约定,减少法律纠纷的出现。
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融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融资问题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政府融资现状,以及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融资模式;债务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当前,随着城镇大批住宅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共财力不足、进一步改革城建投融资体制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融资必要性分析地方政府融资,是指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以信用为手段,以实现特定政策为目的,为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根据经济学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价格和竞争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厂商和消费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愿达成了双方均能接受的合约,商品的价格达到了均衡,市场使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
但现实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因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市场失灵了。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城市建设中市场失灵的突出表现。
公共产品一般具有一次性投资需求大、建设周期长、回收缓慢、预期利润低或经济效益外溢的特点,因此私人投资意愿较低,但其社会收益大,需要政府介入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现实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9年的46.59%。
而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0%。
根据这一预测,平均每年至少有1,000多万人口要进入城镇生活,这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出了集中的、大规模的需求。
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财力相对薄弱,大部分收入都为正常的预算支出所占用。
同时,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迅速反应,4万亿元救市计划出台。
这一计划大概需要20万亿元左右的配套资金加以配合实施。
很明显,城市建设投资存在一个相当大的资金缺口,这一缺口的存在就决定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需要。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
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及化解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融资已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城市建设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为了建设风险可控、安全可靠的城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化解城市建设融资的风险。
一、加强信用评级工作,提高市场透明度城市建设融资一般由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涉及多方利益。
政府部门在城市建设规划、环保、用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信用状况关系到资金市场对城市建设融资的信心。
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注重透明度。
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加强风险管理,把控项目经营和回收等环节,防范市场风险。
二、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城市建设融资结构应优化,减少对高风险、高成本融资渠道的依赖,加强对中长期、多元化融资工具的使用,扩大直接融资市场规模,提高融资效率和节约融资成本,降低金融风险。
三、实施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化解城市建设融资风险的核心措施。
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根据项目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应对等制度,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同时,应提高信息披露标准,促进市场透明度。
四、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风险管控完善法律法规是化解城市建设融资风险的重要保障。
政府部门应加强城市建设融资方面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责任主体和相关制度,建立更加完备的监管体系。
同时,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防范市场风险。
结论:总体而言,加强信用评级工作、优化融资结构、实施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完善法律法规是化解城市建设融资风险的关键。
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本着科学发展、稳定运营的原则,共同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城市建设融资的可持续发展。
【试析城市建设投融资的难题与应对策略】 城市建设投融资
【试析城市建设投融资的难题与应对策略】城市建设投融资【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与此同时,城市投融资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城市建设的投融资问题,需要不断的创新城市建设的融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更新城市建设融资体制,促进我国城市的全面发展。
本文就主要针对城市建设投融资的难题与对策进行简单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化进程投融资难题对策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投融资问题是影响城市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而单纯的依靠政府建设资金是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要的,因此多方面拓宽投融资渠道,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
1. 城市建设投融资的难题1.1城市化建设成本增加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都会现代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不断上涨的材料市场价格使得城市建设征地成本和拆迁费用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对于土地财政的抑制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使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城市建设的成本逐年增加。
1.2投融资体制的建设不够完善当一部分建设资源的来源被切断,无法确保能够有新的融资方式进行及时的补充和取代。
随着相关文件的不断出台,使得银监系统对于各个地方级融资平台也加大了清理的力度,而造成了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融资平台受到严控的控制,银根紧缩造成了城市建设项目中的资金链条受到影响而发生断裂,而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融资的创新实践仍然正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所以使得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发生了无法弥补的缺口。
1.3价格屏障对民间资本的注入产生障碍目前,我国针对环境、民生等战略都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规划,其目的在于积极的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多的机遇,使民间资本能够注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方面,以此不断提高政府投资领域的市场化水平。
新时期城建融资的现状与举措
新时期城建融资的现状与举措
在新时期,城建融资的现状和举措如下:
现状:
1. 银行贷款仍是主要的城建融资途径,但在风险防控的压力下,银行对城建项目的贷款审批更为谨慎,融资难度较大。
2. 信托、基金、保险等非银行机构在城建融资中的份额逐渐增大。
这些机构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风险承受能力,能够为城建项目提供更多的融资来源。
3. 市场化融资工具如债券、股权融资等在城建融资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城市投资建设公司、城市发展运营公司等城建主体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4. PPP模式逐渐成为推动城建融资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城建项目的融资、建设和运营。
举措:
1. 加大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和使用力度,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建项目投资,缓解城建融资压力。
2. 完善信托、基金、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渠道,推动其参与城建融资,扩大城建项目融资来源。
3. 加强城市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发挥其在城建融资中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4. 推动城建项目转向市场化融资,鼓励城建主体通过债券、股权等方式融资。
5. 加强PPP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为城建项目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运作模式。
6.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建项目投资,通过公开招标、公开协商等方式保证社会资本的参与公平性。
7. 提高城建项目的融资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城建项目融资风险对金融系统造成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0-02-10[作者简介] 王元京(1957 ),男,山西长子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研究员;高振华(1984 ),男,江西彭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何寅子(1986 ),女,浙江宁波人,剑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意见,笔者已作了相应的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地方政府融资面临的挑战与模式再造以城市建设为例王元京1,高振华2,何寅子3(1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北京 100038;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3 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院,英国剑桥 CB30BN)[摘 要] 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基本融资模式的缺陷,探索如何建立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
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提出地方政府现有的基本融资模式难以持续,必须再造。
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融资目标、融资工具、融资主体以及调控机制方面实现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再造,才能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可持续[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96X (2010)04 0053 08一、地方政府基本融资模式概述从全社会三部门储蓄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来看,现阶段政府部门储蓄小于投资,属于赤字部门,需要从别的部门借入资金来实现平衡。
企业部门同样如此。
只有居民部门是储蓄大于投资,通过流出资金来实现平衡。
进一步分析,在政府部门中,中央政府的储蓄大于投资,地方政府的投资大于储蓄,属于赤字部门。
所以,地方政府要实现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平衡,只能作为赤字部门(资金需求者)从盈余部门(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筹措资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由盈余部门(资金供给者)向赤字部门(资金需求者)转移主要通过各种市场化的融资手段来实现。
因此,地方政府融资的基本目标,就是在自身储蓄小于资本形成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市场化的融资手段与渠道筹措资金,填补地方政府投资来源与投资支出之间的缺口。
为实现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弥补资金缺口,地方政府必须从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两个方面筹措建设资金,包括以下三大融资渠道与多种融资工具(见表1)。
1 财政专项资金渠道,包括财政拨款(中央与地方财政拨款)、专项税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专项收费(市政公用设施配套使用、市政公用设施增容配套、水资源费)、专项基金(地方为城市建设专设的各类建设基金)以及上53级支援(专项转移支付)5项资金来源渠道。
上述财政专项资金可以当做资本金来使用,但数量有限,满足不了资本形成的需求。
2 土地财政渠道,指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招标、挂牌等转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商业运作方式,推动建设用地整体增值,获得财政收入,用于弥补建设项目资本金的不足,还作为抵押品获得银行贷款,俗称 第二财政 。
不花政府一分钱,万丈高楼平地起 ,这一直是不少城市领导津津乐道的经验。
3 政策性银行打捆贷款渠道,指地方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行)等银行建立合作开发协议,由政府提供信用担保或兜底还债,开发银行提供利率低、额度大、周期长、增长快、可以当做资本金使用的政策性贷款(即软贷款),以此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以弥补建设资金缺口。
当然,地方政府融资还包括诸如城投公司债券、市政债券、基础设施专营权转让、城投公司上市等融资方式,但这些融资方式所占比重较低。
表1地方政府基本融资手段融资类型资金来源融资工具融资功能融资地位权益融资财政专项(简称财根)财政拨款、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公用设施配套使用、市政公用设施增容配套、水资源费、上级专项转移支付等主要工具,可作资本金,是预算内投资的来源,但数量有限,满足不了资本金需求财政专项资金占同期城市建设与维护投资来源总额的30%土地财政(简称地根)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主要工具,可作资本金与抵押贷款担保,俗称第二财政土地出让资金占同期城市建设与维护投资来源总额的30%债务融资打包贷款(简称银根)以政府部门提供信用担保为基础,政策性银行提供的利率低、周期长、可以当做资本金使用的政策性贷款即软贷款主要工具,数量充足,但成本高,有偿还压力打包贷款占同期城市建设与维护投资来源总额的34%任何投融资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市场化融资的体制通道。
因此,地方政府独辟蹊径,绕开了现行体制与政策的限制,成立了集融资、建设和经营、债务偿还为一体的城市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代替政府进行直接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目的。
对此,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认为,地方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天才般的创造。
在市场化融资正门不开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创造出的一条路。
相当于地方政府把一个(融资)小窗户弄成一扇(融资)门。
[1]二、地方政府基本融资模式面临的挑战1986 2007年,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经历了 以财政资本收入为主、政府银行信贷为辅 、 以土地换资本为主,财政收入、政府信贷为辅 、 以打包贷款为主,财政收入与土地换资本为辅 的三个阶段的演变。
回顾以往,地方政府创造的基本融资循环模式基本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但是,展望未来,由于基本融资模式内在的、先天性的体制与机制弱点,决定了地方政府基本融资模式的扩张功能、调节功能、承债功能存在着巨大缺陷,从而导致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动逐步演变成为不可持续、不可约束、不可信赖的行为。
(一)融资扩张能力填补不了投资缺口如果将地方政府融资能力比做蓄水池的话,流入的 水 尽管在现阶段可以满足 用水 需求,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源头 水量 的不足,而投资扩张压力导致 用水量 在不断上升,使蓄水池的枯竭在所难免。
首先,增量投资资金来源增长放缓。
一是财政建设资金越来越跟不上需求。
财政预算内资金是城市建设资本金的基本来源,又是偿还银行贷款的最终源泉。
地方财政普遍属于 吃饭财政 ,可用于建设项目的财政拨款资金本来就很少,又没有开征54物业税、资源税,使得税费等资金来源后劲不足,加上来自中央政府的拨款和转移支付力度又太小,使得用于城市建设的财政预算内投资的总量虽然保持增长,但相对数却处于萎缩状态。
二是增量土地转让收入跟不上需求。
在财政预算内投资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出卖增量土地使用权的收入筹措资金,形成了地方政府城市建设的三大投资来源之一。
通过增量土地转让收入既可以充实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资本金,又可以作为获得银行贷款的抵押品。
因此,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在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全国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的逐年增加,全国人均耕地的减少,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严厉,使得土地收入占城市建设与维护资金来源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一些地方可用于获取土地收益的资源趋向于枯竭(见表2)。
三是扩大银行贷款的空间越来越小。
在现实生活中,财政预算内投资与土地转让收入对投资来源的贡献率逐步下降,银行贷款的贡献率逐步上升。
但问题在于,债务越高,风险越大。
受到土地收入与财政收入增长的限制,地方政府提高银行贷款的比例会越来越困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在经济比较好的时候,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延缓负债。
但是,如果碰到经济不好的时候,银行再贷款则会更加困难。
文中数据由1986 2005年各卷的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计算得到。
表2土地出让金占城市建设与维护投资来源比重年份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总额(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占城建维护资金来源比重(%)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亿亩)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亿亩)1995774 353 72 020 120001988 926 72 119 220055422 522 54 418 320065595 115 74 918 220077752 721 55 0182资料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7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Z]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国土资源部 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8)[Z]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其次,增量投资需求越来越旺盛。
毫无疑问,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期,地方政府的投资需求是递增的。
相对于投资增长来说,地方政府资本金的筹措能力已经越来越弱。
当筹资扩张能力小于资本形成需求扩张的时候,投资供求就会产生缺口,天平就会倾斜。
1986 1990年,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增长率为11 74%,资金供给增长率为9 8%,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的差额率为76 7%。
2001 2005年,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增长率为16 5%,资金供给增长率为15 7%,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的差额率为3 7%(见图1) 。
依此来看,在现行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框架内,地方政府筹措资金(资本+负债)的边际扩张能力将越来越小于地方政府投资的边际增长能力,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投资扩张能力越来越大于其投资来源能力。
55(二)缺乏对投资供求的调节功能从城市投资建设来看,当地方政府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之间发生失衡时,需要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均衡调节。
一是总量调节,当投资供给总量小于投资需求总量导致资金供不应求时,需要有效的调节机制,使之恢复均衡。
二是结构调节,当投资来源中的资本与负债结构失调导致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过高时,需要对融资结构进行调节,避免债务风险过高。
但是,由于缺乏内在与外在的有效调控机制,使得地方政府投融资供求失衡处于失调之中。
首先,融资平台缺乏对投融资模式的自我约束。
从2001年开始,地方政府独辟蹊径,成立了集融资、建设和经营、债务偿还为一体的城市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借助该平台进行各种市场化融资,从而绕开了现行体制与政策的限制,实现政府的融资目标。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基础设施项目实质上仍是地方政府独家投资,投资负担过重使地方政府形成了 投资饥饿症 ,在投资预算安排上年年大 膨胀 ,带来了空前的融资压力,迫使地方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不惜成本与风险融资,用融资规模最大化来平衡 投资饥饿症 ,使得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实际上是在没有框、没有度、没有责的 三无 约束状态下运转。
所谓没有框,是指投融资全局没有约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些领域需要政府投资,而有些领域可以由社会投资人投资建设,而许多地方建设是一笔糊涂账,城投公司往往大包大揽,参与了原本可以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的领域,造成资金分流,该投的领域却往往缺乏资金。
所谓没有度,就是投融资风险没有限度。
尽管就个体来说,地方政府各个融资平台建立了资产负债表,但是就整体来看,地区城市建设却没有资产负债表,许多地方建设是一笔糊涂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