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常用诊法PPT课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
一、辨常见症状
(一)辨发热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 2、气分证: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 不扬。 3、营血证:身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 身热肢厥
3
身热
(二)辨汗出异常
1、无汗: a、卫分(邪郁肌表) b、营血分(汗源匮乏) 2、时有汗出(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 3、大汗: a、气分热炽 b、亡阴 c、亡阳 4、战汗(邪留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鼓邪 外出)
伤络动血,气随血脱
通舌黑润—夹痰湿 滑润舌质不红—阴寒内盛(湿温后期)
25
辨舌质
舌尖红赤起刺—心火(热)上炎,红绛舌初期 红舌
舌红有裂纹—心营热毒极盛
舌光红柔嫩不润—邪热已退,津液未复
26
辨舌质
纯绛鲜泽—热入心包 绛而干燥—邪热化火,火邪劫营,营阴受伤 绛而黄白苔—营热,又有气分之邪 绛舌上粘腻—热在营血,夹痰湿 绛舌光亮无苔如镜面—胃阴衰亡 舌绛不解干枯而痿—肾阴枯涸 舌部炎症,粘膜固有层毛细血管增生、充血、扩 张有关 发热,维生素缺乏,脱水
温热痉厥
章虚谷在《温热经纬》所云:“火动则风生而筋
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
风火上逆,有升无降,常度尽失。” 1、实证(如热盛痉厥) 2、虚证(如阴虚痉厥)
8
(六)厥脱
1.热厥
2.寒厥
3.亡阴
4.亡阳
9
二、辨斑疹
10
辨斑疹意义
叶天士:“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神昏-阳明热结
烦躁不安-热郁胸膈; 阳明热盛; 气
肝经郁热
神志昏蒙-湿热酿痰 后期:神情呆钝—余热、湿、痰、瘀互结,机窍不利
温病学PPT(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5.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 和津液盛衰的情况。
白㾦的发生——说明湿热性质的温 病。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 之后热势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 正能胜邪--“水晶㾦”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 不退,神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 邪,津气俱竭--“枯㾦”“脓㾦”
特色诊法
(五)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 青叶生地玄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六)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不可妄用升提,助火上炎,造成血热妄行、昏厥 等。 不可妄用滋补,以免邪热内闭。
特色诊法
辨 白㾦
(四)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 2、辨别形态 3、注意分布 4、结合脉证 5、重视动态变化
1、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 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 充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 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重
“红轻,紫重,黑危”
2、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热毒外泄(顺证)
根据热性,选药遣方
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辨舌,包括舌苔、舌质。 2、掌握斑疹与白㾦。 3、熟悉温病常见症状(发热、汗出、神志 异常、痉、厥脱)。 4、了解验齿,鉴别胃实与肾虚。
学习内容
1.辨常见症状 2.辨斑疹与白㾦 3.辨舌 4.验齿 5.察咽喉 6.诊胸腹、切脉象
[学习方法]
1、多比较 2、加强感性认识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析疑
发热恶寒并见的情况: a:表证 b:里证
温病常用诊法(医药相关)
⑨白霉苔:
表现:满舌生白衣,或生糜点,似饭粒状,
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先从咽喉而起, 继则延累满舌,甚至满口唇齿皆有白色糜点。 临床意义:秽浊太盛,胃气衰败,预后不良。 处理:芳香化浊,扶助胃气。
医药&医学
白苔的规律:
薄者主表,病属卫分。 厚者主里,病属气分,多见于湿热为患。
润泽者津液未伤,干燥者津液已伤,厚浊粘腻者 多兼夹痰湿秽浊。
医药&医学
白砂苔是热结胃肠的特殊表现,其特殊在于邪 热迅速化燥进入胃肠,故不能固守黄燥起刺或 焦黑起刺的舌苔才是热结肠腑的观念。这就是 有常有变。
治疗上,吴有性说:白砂苔“舌上白苔,干硬 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 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急下之。方如三 承气汤。”
医药&医学
叶天士:“若白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 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
章虚谷:肺位至高,肺液伤,必用轻清之品,方能达肺, 若气味厚重而下走,则反无涉矣,故曰“上者上之也”。
吴坤安:“如白苔虽薄而燥,或舌边舌尖带红, 此风热之邪伤于气分,病在太阴手经,津液已 少,不可汗,只宜清轻凉解肺分,如前胡、苏 子、杏仁、连翘、黄芩、薄荷、桔梗、淡竹叶 之类。”《伤寒指掌》
陷胸加枳实汤。
医药&医学
黄苔的诊断意义总的来说,黄苔主里、实、热 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现。
薄者病变轻浅,厚者病变较深重, 润泽者津伤不著,干燥者津液已伤。 腻浊者为湿热。
医药&医学
黄苔总结示意图:
黄白相兼——初入气分,表邪未解
薄黄不燥——初入气分,津液已伤
润 黄浊——湿热痰浊结于胸脘
白苔一般主表主湿,病情较轻,预后也好。 但白霉苔、白砂苔为危重证表现。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诊法
舌苔黄腻或黄浊
湿热证湿渐化热, 蕴蒸气分的征象, 多见于湿温病湿 热流连气分的邪 热偏盛或湿热俱 盛证。
灰、黑苔
灰燥苔多从黄苔演化而来,主热盛阴伤 ; 灰而润者,多从白腻或黄腻转化而来, 主痰湿或阳虚。黑苔多在黄苔、 灰苔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温病过程中的灰、黑 苔,多主热证、实证。
灰厚而腻
灰燥苔
故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 太阴风热”。
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 2、辨别形态 3、注意分布 4、结合脉证 5、重视动态变化
1、观察色泽:
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
红活荣润——血行流畅,邪热外透(顺); 色艳红如胭脂——血热炽盛, 紫赤类鸡冠花——热毒深重的表现; 色黑——火毒极盛,最为凶险之象。其黑而光亮,虽属热胜毒 盛,但气血尚充,依法治之,尚可救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 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大用清凉透发之剂,间有转红成 可救者; 黑而晦暗——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的征象,预后不良。
三、注意发病季节
四时温病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但不 能过于刻板
四、注意询问病史
起病时间、诱因、初起证候表现, 辨外感病还是内伤病, 曾经进行过什么治疗等, 现在证则是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
舌诊临床意义
辨别感邪的轻重 区别邪气的性质 了解病变的浅深 判断津液的盈亏 预测病情的顺逆
舌苔——卫分和气分的病变 舌质——营分和血分的病变
温病常用诊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的辨析 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的
辨析 3、了解白 pei、验齿的临床意义。
温病诊治
三早: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控
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温病学》总论之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学》总论之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2.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①牙齿干燥 A.光燥如石:齿面干燥,但仍有光泽。
(胃热伤津,温病初起,恶寒无汗,卫气被遏,不能宣布津液) B.燥如枯骨:齿面干燥而无光泽。
(肾阴枯竭) C.齿燥色黑:齿面干燥无津,其色焦黑。
(邪热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渐动)②齿龈流血 A.齿缝流血色红而痛,牙龈肿痛。
(胃火冲激) B.齿缝流血色浅,牙龈无肿痛。
(“龙火内燔”,阴虚火旺,或说肾火上炎)二. 辩斑疹白培斑疹,见于温热病;白培见于湿热病。
形态:斑:形如粟米或如大豆,甚或连接成片,斑斑如绵纹,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裉色,皮下紫斑。
疹:形如粟米,高出皮肤,拂之碍手,压之裉色的皮下红色丘疹。
形成机理斑:阳明热毒(气分)窜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瘀于皮下。
(气血两燔)疹:太阴风热,窜入营分,卫有邪阻,营有热逼,使血液瘀于肤表、血络之中。
(卫营同病)斑,发于肌肉,胃;疹,发于皮肤,肺。
斑疹出现的临床意义:色泽:红活荣润为顺;色艳红如胭脂,血热炽盛;紫赤如鸡冠花,为热毒深重;色黑,为热毒极盛,最为凶险;但黑而有光泽,还有生机;黑而晦暗,预后不良。
形态:松浮,预后良;紧束,预后不良。
疏密:分布稀疏,均匀,说明热邪轻浅,预后良;稠密融合成片,斑斑如绵纹,预后不良。
斑出热解,预后良;斑出热不解或甫出即没,预后不良(正气衰败,无力托邪)。
斑宜清化—清热凉血化斑(凉血散血、养阴、活血)。
(勿宜提透)疹宜透发—透热外达(辛凉轻解)。
(勿宜补气)夹斑带疹—疹多以透为主,兼清;斑多以清为主,可以兼透。
阳斑阴斑—气不摄血(脾不统血),脾气虚甚至肾阴虚:人参、黄芪、党参,补气摄血;脾肾阳虚:干姜、附子加入,补气温阳固摄止血。
白培形如粟米,内有淡黄色浆液(水疱)。
一般见于胸腹部和颈项部,四肢很少,面部尤其少,破溃后有浆液流出,可自行消退,不留斑痕或色素沉着。
一般在湿热病一周左右发生,出一次汗发一次培。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目的要求l.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白的辨析。
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的辨析。
3.了解齿象的临床意义。
基本内容1.重点讲授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症的形成机理、类型及鉴别要点。
2.明确斑疹、白疒形态、分布、成因、诊断意义。
3.舌诊的内容在下篇《温热论》中结合相关条文进行讲述。
4.简介齿象诊察意义。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辨舌(舌诊的内容在《温热论》中结合相关条文进行讲述。
)辨舌,又称舌诊,是通过对舌苔和舌质及其形态的观察,来判断病证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
它是温病诊断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许多经络相通,同时又与肺、小肠、大肠等脏腑有间接的联系,从而使舌与全身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温病过程中舌的变化既迅速又明显,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等等,都能较客观地反映在舌象上。
温病舌诊的临床意义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区分病邪类型:由于温邪性质的差异,温病所表现出的舌苔有所不同。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挾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这些说明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
(2)分析病机证侯:通过舌象的观察,可以了解温病过程中各个阶段不同的病机变化及证侯类型。
(3)判断病情传变:温病过程中的病情轻重与预后,与病邪的轻重、浅深、正气的强弱、盛衰,特别是津液的存亡密切相关,而这些都可以从舌象的变化上反映出来。
(4)指导立法用药:由于舌象变化能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温病内在的病机变化,因而对选方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舌象的变化主要为舌苔和舌质两个方面。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
1、辨舌的意义
舌的状态对于温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特别 是温病的病理变化迅速,温病过程中的脏腑虚实、 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 浅深、预后好坏等情况,往往都能在舌象上反映出 来。具体地说,辨舌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1)区分病邪类型; (2)分析病机证候; (3)判断病情传变; (4)指导立法用药。
2、辨舌苔
主要观察舌苔的色泽、润燥、厚薄等。温病舌苔的变化, 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变。
(1)白苔
白苔有厚、薄之分。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 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 热为患。 右为正常之白苔。
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 温病初起。 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 且恶寒较甚而无汗,与风热表证不同。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请单击播放
按ESC键退出
温病诊法运用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收集到进行温病卫气营 血辨证、三焦辨证所需要的资料,从而 为确立正确的诊断提供依据。通过对各 种诊法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分析,可以 确定温病病因、判断病证性质、明确病 变部位、了解邪正消长,分析病变趋势, 从而为正确分析病证的病机提供可靠的 依据。
白砂苔: 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系 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灼的征象,属 里热实结之证。
白霉苔: 表现为满舌生白衣,或蔓延到颊颚等处,有如霉状, 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 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 常见于温病患者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 素、皮质激素者。但在小儿见有类似上述表现,而非出 现在温病中,多属鹅口疮,不与白霉苔同例。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舌诊,温病学家 更重视舌诊,《温热论》就用了1/3篇 幅讨论舌诊,如叶天士认为热入营血, 舌色必绛。可见舌诊很有参考价值。
一.舌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1、辨别病邪的性质。如: 黄腻苔——湿热性质 黄燥苔——温热伤津
2、了解病位的浅深。如:
一、临床症状
有些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 义,如:发热、口渴、出汗等
以口渴为例
口微渴——邪在卫表,伤津不甚 口渴烦饮——阳明气分热甚 口渴不欲饮——温病夹痰饮,或湿温 湿浊不化 口干不甚渴饮——邪热入营,灼伤营 阴
二、注意特殊体征
如神志的变化,所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审五官、辨咽喉、察胸 腹、四肢等。有些可结合中诊已有的 介绍。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合羚角 钩藤 承气汤+羚羊 角钩藤地龙等
清营汤或清营 汤+羚角钩藤
犀角地黄汤+羚 角钩藤
三甲复脉汤或 大定风珠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 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 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 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 温煦。
早期、迅速、建立正确诊断
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控制病情 防止疾病传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诊断包括:
病名、病因、性质、部位等。 如: 风温(风热犯肺、邪在气分) 风温(热结阳明、邪在气分)等。 需要通过熟练的诊断手法搜集原始材
料,进行分析。
诊断依据归纳如下: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4、结合脉证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白霉苔――胃气困败,肾气亦竭――多见于温毒、伏暑、湿温、痢疾等
2.黄苔:黄苔主里,候气分病变 (1)薄黄不燥――邪热初入气分,津液未伤或 伤之不甚 气热炽盛,津液已伤 (2)薄黄干燥
邪热渐解,胃津未复
邪热传气,表邪未尽 ⑶黄苔稍带白或黄白相兼
湿热邪郁卫气
⑷苔老黄,焦燥起剌,舌中有裂纹――热结胃 腑,津液已伤 ⑸苔黄厚腻或黄浊不燥――湿热内蕴,秽浊薰 蒸
2.时有汗出:
汗出不多不透,或但头面汗出身无汗――湿热
郁蒸,气机不得宣透――汗出热势较减,继之 复热――清利湿热
3.大汗: (1)气分热炽,迫津外泄――清泄气热――白虎 汤 (2)虚脱:大汗淋漓,又分津脱、气脱
津脱亡阴――汗出热而粘手,如珠如油,舌绛干, 脉细无力――尚有面部潮红,渴喜冷 饮而不多饮,手足温,躁动不安,呼 吸急促 ――生脉散加龙骨、牡蛎 气脱亡阳――大汗,质稀而冷,舌淡而润,脉微欲 脱,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糜,气息 微弱――参附龙牡汤或四逆汤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一.概说: 含义:诊法是研究疾病现象,以探求疾病本 质的一种方法。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
不辨病类,何谈议方; 不明病势,何从缓急; 不识表里,何施汗下; 不辨寒热,何投温凉; 不测虚实,何定攻补
二.辨常见症状:(主要讲述发热、汗出异常、 神志异常、痉厥等) (一)发热:发热属正邪相争,正气抗邪的结
心营热盛,热灼营阴
(3)纯绛鲜泽无苔
热入心包
(4)绛而干燥――火邪劫灼营血,营阴大伤 (5)绛而光亮如镜――胃阴消亡 (6)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肾阴枯涸
3.紫舌:
(1)焦紫起剌,状若杨梅――血分热毒极盛
(2)紫晦而干,如猪肝色――肝肾阴亏,脏色 外露 (3)紫而瘀暗,扪之潮润――内有瘀血―― 素有瘀血复感温病 (4)淡紫而青滑――虚寒证――伴肢冷、恶 寒、脉微等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9
(一)白苔
1.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薄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3.舌苔薄白而腻--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主表
4.苔白厚而粘腻一一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润 6.★苔白腻质红绛——湿遏热伏/气营同病 7.★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厚
10.★白霉苔——秽浊内郁,胃气衰败 5.★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胃津已伤;胃燥 燥 肺气受伤 8.★白碱苔——温病兼有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0
3.亡阴
(阴竭)
亡阴――指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咽干燥,尿量短 少,舌干红或枯萎无苔,脉细疾促。 病机――邪热炽盛灼伤津液,或大汗、大泄而亡阴, 阴液大伤,阴竭而元气无所依附所致。 4.亡阳 (阳竭)
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促息 微,脉微细欲绝。 病机――热毒炽盛,阴精耗竭,阴竭则阳无所依附,阳 气暴脱所致。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4
3. 分布 顺:斑疹发出量少,稀疏均匀。
逆:斑疹发出数量过多,甚至稠密融合成片。
叶天上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
4. 兼症
顺: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为外 解里和的顺证。 逆:热势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刚出即隐,神昏谵 语,正气内溃的逆证。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5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教研室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辨常见症状 辨斑疹、白 辨舌 验齿 察咽喉 诊胸腹、切脉象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
第一节
一、发热
辨常见症状
1.发热恶寒:指发热同时伴见恶寒。 病机:温病初期,邪袭肺卫,热郁卫表。 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 病机:邪在半表半里。 3.壮热: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但恶热而不恶 寒。 病机:温邪由表入里,邪正剧争,里热蒸腾之征象。 一般当邪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温病学-5 温病常用诊法
1、辨舌苔 、 (1)白苔 )
白苔有厚、薄之分。 白苔有厚、薄之分。 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 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 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 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 正常之白苔
苔薄白欠润, 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主病: 主病:为外感温邪初 袭人体, 袭人体,客于卫分 的征象 注意: 注意:与风寒表证相 鉴别
黄白相间苔: 黄白相间苔:
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 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 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 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其苔 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 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其白色 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属邪在气 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 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 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
(3)灰苔: )灰苔:
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 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 灰而润滑者, 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腻苔转化 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 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 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灰苔有以下几种: 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灰苔有以下几种:
苔白厚而粘腻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 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黄苔的诊断意义:黄苔主里、 黄苔的诊断意义:黄苔主里、实、 热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现。 热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现。 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 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 邪势尚轻浅 重;润者津伤不甚,干燥者为津已伤, 润者津伤不甚,干燥者为津已伤, 津伤不甚 者为津已伤 浊腻者则主湿;老黄燥裂主里有燥实。 浊腻者则主湿;老黄燥裂主里有燥实。 者则主湿 主里有燥实
温病常用诊法
吴坤安:“如白苔虽薄而燥,或舌边舌尖带红, 此风热之邪伤于气分,病在太阴手经,津液已 少,不可汗,只宜清轻凉解肺分,如前胡、苏 子、杏仁、连翘、黄芩、薄荷、桔梗、淡竹叶 之类。”《伤寒指掌》
温病学教研室
(2)黄苔:
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
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应观察是否兼
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
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病
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多提示 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
温病学教研室
①薄黄苔
A、薄黄不燥——温邪初传 气分,热势不盛,津液未 见明显损伤; 处理:轻清宣气。
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
章虚谷:“苔白而厚,本是浊邪,干燥伤津,
则浊结不能化,故当先养津而后降浊也。 ”
临床上常有患者就医的目的是化白厚的浊苔,
虽经燥湿理气,芳香化浊而无效果,若审其舌
苔干燥乏津,转手养阴反能奏效。
温病学教研室
⑤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表现:白苔板贴细腻, 舌质色红而绛。 临床意义:
温病学教研室
③舌质光红柔嫩:
表现:舌质红嫩光泽,
望之似觉潮润,扪之
实干燥无津。
临床意义:温邪乍退,
津液未复。
处理:增液生津,如 增液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④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
表现:比正常人舌色更淡的一种舌象。
临床意义: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的 征象。
温病的常用诊法知识汇总
温病的常用诊法知识汇总
1.牙齿润燥(病机)
①光燥如石齿面干燥,但仍有光泽,多为胃热伤津,肾阴未竭,也见于温病初起,肺卫郁遏,表气不通,津液不能上布
②燥如枯骨齿面干燥而无光泽,状如枯骨,为肾阴枯竭,多见于温病后期真阴耗损之证,预后不良。
2.发热(病机对应症候,哪个是里证,那个是表证)
①发热恶寒表证温病初起,邪袭肺卫,热郁卫表;外寒诱发伏邪,里热外发,寒邪外束“客寒包火证”;暑热内治阳明,里热迫津外出,汗大出,气随汗泄而腠理疏松。
②寒热往来里证湿热类温病,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阻三焦或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③壮热里证邪入气分,正邪剧争,邪热蒸腾于内外,里热蒸迫;阳明热盛
④日晡潮热里证热结肠俯,阳明腑实;湿温是午后湿热交蒸
⑤身热不扬里证湿温病初起,湿热病邪郁阻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热势不能外达,湿热蕴蒸
⑥身热夜甚里证温病热入营血,劫灼营阴,甚至深入血分,见于热入营血分证
⑦夜热早凉里证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象;蓄血证
⑧低热里证温病后期阴伤虚热:胃阴大伤,虚热内生;肝肾
阴虚,虚热内生。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4)苔白厚而干燥:
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 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 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三)辨形态 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
2、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
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 危险征象。
4、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 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5、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一)牙齿干燥 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
的病理变化有轻重。 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
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 温病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津液不布 所致。一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 润。
2、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 预后不良的征象。
(二)齿缝流血 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因于胃者属实,因于肾
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阴受伤、耗血 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 形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 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液的盈亏。
1、红舌:
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此处所说的红舌是指比正 常人红舌色稍深之舌,多为邪热较甚,或渐入营分的标 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邪在卫分、气分时,可见 红舌,但多局限于舌的边尖,或罩在苔垢之下,而热入 营分后,则全舌发红而每无苔垢,二者有所不同。温病 主要的红舌有以下几种: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
养阴清热药具有养阴清热、润燥生津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后期,阴虚内热,如糖尿病、干燥综 合征等症。常见的养阴清热药有沙参、麦冬、生地黄等,可以配伍其他中药组成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百合固金汤等。
活血化瘀药与方剂
总结词
用于治疗温病气滞血瘀,促进血液循环 。
VS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炎等作 用,主要用于治疗温病气滞血瘀,如关节 炎、静脉曲张等症。常见的活血化瘀药有 川芎、当归、丹参等,可以配伍其他中药 组成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
皮肤干燥:患者表现为皮肤干燥 ,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燥邪伤肺 证。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望 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皮肤湿冷:患者表现为皮肤湿冷 ,多见于阳虚寒湿证。
皮肤斑疹:患者表现为皮肤出现 红色或紫色斑疹,多见于热入营 血证或风热犯肺证。
望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 苔状物,通过观察舌 苔的变化,可以了解 病情及寒热虚实性质 。
神昏谵语:患者表现为神志不清,胡言 乱语,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中风闭证。
烦躁不安: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烦 不安,多见于实证或热证。
常见神态包括: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神昏谵语等。
精神萎靡:患者表现为精神不振,反应 迟钝,多见于虚证或湿邪困脾证。
望皮肤
常见皮肤表现包括:皮肤湿冷、 皮肤干燥、皮肤斑疹等。
温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01
温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 头痛、咳嗽、咽痛、乏力等,不 同疾病的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 同。
02
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同时需要排 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02
温病常用诊法一:望诊
Chapter
望神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热痉厥
章虚谷在《温热经纬》所云:“火动则风生而筋
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
风火上逆,有升无降,常度尽失。” 1、实证(如热盛痉厥) 2、虚证(如阴虚痉厥)
8
(六)厥脱
1.热厥
2.寒厥
3.亡阴
4.亡阳
9
二、辨斑疹
疹
形态色泽
斑
高于肌肤表面,红色,形如粟 在肌肤表面,红色,点大成片,压 米,压之退色,摸之碍手的丘 之不退色,大多不碍手 疹(充血)
斑:清化。即清胃泄热,凉血化斑。化斑汤(白 虎汤加犀角、元参)。 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即凉血清气透 疹。
16
斑与疹治疗禁忌
温热邪气,辛温发汗—助热伤阴, 气血邪热上涌—出血,昏厥。 忌升提 温热火毒,其性炎上升散,升提助 阳,温热上窜,气血上并,则神昏狂乱,吐血 气逆。如升麻、柴胡、三春柳。 忌壅补 补气养血多甘温,敛邪,并壅塞气 机—内陷生变,热毒不得外达。
26
辨舌质
纯绛鲜泽—热入心包 绛而干燥—邪热化火,火邪劫营,营阴受伤 绛而黄白苔—营热,又有气分之邪 绛舌上粘腻—热在营血,夹痰湿 绛舌光亮无苔如镜面—胃阴衰亡 舌绛不解干枯而痿—肾阴枯涸 舌部炎症,粘膜固有层毛细血管增生、充血、扩 张有关 发热,维生素缺乏,脱水
27
绛舌
辨舌质
焦紫起刺(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常动风 先兆。猩红热
29
四、验齿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因此,热 邪侵袭人体从胃到肾,必然反映到齿、龈上。 1、临床意义 a、判断热邪轻重 b、津液的存亡(胃液、肾阴) c、明确预后 d、指导临床治疗(后期)
30
2、表现及其病理
(1)牙齿干燥
a、光燥如石,有光泽
气分:胃热津伤 轻
卫分:卫阳被郁,肺气不布津液
24
黑苔焦躁起刺,质地干涩苍老— 阳明腑实,
燥
黑苔 润
黑苔干燥甚焦枯—肾阴耗竭
肾阴耗竭
苔干黑,舌淡白无华—湿温后期,湿随热化,
伤络动血,气随血脱
通舌黑润—夹痰湿 滑润舌质不红—阴寒内盛(湿温后期)
25
辨舌质
舌尖红赤起刺—心火(热)上炎,红绛舌初期 红舌
舌红有裂纹—心营热毒极盛
舌光红柔嫩不润—邪热已退,津液未复
36
其它
诊胸腹 切脉象 辨神色 观肤色:垢腻—湿热熏蒸;淡黄—阳气被郁;
面目黄—湿热熏蒸肝胆。
37
课后研究题目
1、温病发病的认识
2、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性研究
3、从白培诊治看温病学辨治规律与临床
皮外科疾患的关系
4、五运六气理论与疫病的关系研究
38
13
(4)脉证
顺证:斑疹透发后,体温下降,脉静神清,汗出— 邪热外达,表解里和,气血流畅。 逆证: 1、斑疹透发后,甫出即隐,伴神昏谵语,肢厥, 脉伏—正不胜邪,毒火内闭营血 2、斑疹已出,二便闭—阳明热结,津液大伤,无 水以润燥,无津以下注 3、斑疹已出,腹泻不止,热毒下迫大肠,(肠粘 膜出疹)
神昏-阳明热结
烦躁不安-热郁胸膈; 阳明热盛; 气
肝经郁热
神志昏蒙-湿热酿痰 后期:神情呆钝—余热、湿、痰、瘀互结,机窍不利
6
(五)痉
虚实之分
温热、湿热之辨 五脏六腑之异 卫气营血之差 中心病位为心肝(脑) 相关脏腑经络为肺、脾胃肠、肾、太阳经、督
脉。
7
(五)痉
湿热痉厥,是湿热之变局。
c、黑隐不显,四旁赤色—火郁内伏,也可透发 逆证:黑而晦暗—正衰毒重,预后差 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危”
12
(2)形态
顺证:斑疹浮松,邪毒外泄,预后好
逆证: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系热毒内
结,预后差
(3)分布
顺证:稀疏均匀,“宜见不宜多见”—热毒轻,预后好
逆证:稠密,融合成片,热毒深重,预后不良
忌辛温
忌大下、 大寒
大下伐伤脾胃,邪热内陷;过寒
尤其是初起,邪热冰伏,内陷生变。
17
护理
空气流通 避风寒 节饮食 隔离消毒 忌鱼虾
18
三、辨舌
正常:舌质淡红
苔薄白
体正
红活而泽
舌是“一个外露的内脏”。现代研究辨舌还应包括舌下
静脉血循环,舌质,舌苔电镜下观察。
舌尖—心
第四章
2
一、辨常见症状
(一)辨发热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 2、气分证: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 不扬。 3、营血证:身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 身热肢厥
3
身热
(二)辨汗出异常
1、无汗: a、卫分(邪郁肌表) b、营血分(汗源匮乏) 2、时有汗出(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 3、大汗: a、气分热炽 b、亡阴 c、亡阳 4、战汗(邪留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鼓邪 外出)
黄白相兼—初入 气分,表邪未罢
黄苔
润(薄) 薄黄不燥—初入气分,津液未伤
黄腻、浊—湿热内蕴
苔黄干燥—气分热炽,津液已伤
病 浅
燥(厚)
老黄苔—热结肠腑,阳明腑实
病 深
病多见炎症感染,与发热密切关系
23
灰燥苔—阳明腑实,阴液已伤
灰苔 灰腻苔—温病夹痰湿内阻
灰滑苔—阳虚化生寒湿
可见有寒热虚实及痰湿的区别,结合全 身证候
33
(4)齿垢
齿焦有垢—热盛伤津,气液未至衰亡 齿焦无垢—肾水枯,胃液竭,病多危重 垢如灰糕—胃肾两虚,津气耗竭,独湿浊用事
34
五、察咽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胃腑,喉通于肺。 手太阴肺经从咽喉与肺结合部横出; 足阳明胃经,其支者,循喉咙; 足少阴肾脉循喉咙; 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 足少阳胆经上行咽部而出于口。
4
(三)辨口渴
1、口渴欲饮: A、邪在卫分—口微渴
B、热入气分—大渴喜冷饮
C、肺胃阴伤—口干而渴
2、口渴不欲饮:
A、气分(湿邪、痰饮)
B、营血分(营阴蒸腾)
3、口苦而渴:邪犯少阳,胆火内炽
5
(四)辨神志异常
1、阶段:气、营、血。 2、病位:心包、膈、阳明、下焦、脾、肺(小儿)
3、临床诊断意义
神昏、昏愦—心包 烦、谵妄—心营、心血 如狂—血瘀热(下焦) 营血
白苔
润
苔腻舌绛—湿遏热伏
滑腻如积粉,舌质紫绛—湿热秽 浊,郁闭膜原
白霉苔—秽浊偏盛,胃气衰败 白厚干燥—胃燥津伤,脾湿未化
厚(里)
燥
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 白碱苔—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21
白苔
多见于感冒、急性炎症、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初 期、恢复期,妇科各种急腹症、轻症。慢性炎 症,消化系统疾病。
22
边—肝胆
中—脾胃
根—肾
19
辨舌苔
苔白—黑:病位由浅入深,病势由轻到重,病
情由实到虚。
苔白,薄者主表;厚者主里,重在部位。 苔黄润者津液未伤,干燥者津液已伤,重在辨
津液润燥。
灰黑苔多虚实夹杂。
20
欠润—温邪客于肺卫
薄(表) 干燥—表邪未解,津液已伤
腻—夹湿 粘腻—湿于热搏,浊邪上犯
35
主要证候
咽喉红肿疼痛—风热袭肺;燥热上干清窍;湿
热蕴毒上壅。 咽喉红肿疼痛溃烂—肺胃热毒上冲(烂喉痧必 见);温疫病疫毒上攻。 咽喉色淡红,不肿微痛—气液两虚,虚热上扰; 肾阴亏损,虚火上炎;阴液耗损,气血郁滞 (咽后壁有颗粒状突起,色暗红)。 咽喉上覆白膜—白喉(擦之不去,重剥出血, 旋而复生,属肺胃热毒伤阴;伪膜经久不退, 或自行脱落,或直视抽搐,属白喉凶证,疫毒 攻心,痰浊郁闭咽喉)
分布
多起自(上腭)口腔、继而耳 多见胸腹继见四肢 后、头面、背部、逐渐至胸腹、 四肢
多外感风热,卫分邪阻,热逼 外感温热,阳明热炽,内迫营血, 营分,血郁于肌表血络 血热妄行,外发肌肉 肺卫 营分 气 血
形成机理
疹为太阴风热
透发征兆
斑为阳明热毒
灼热,烦躁无汗,舌红绛苔薄 灼热,烦躁不安,无汗,舌燥绛, 白,脉浮或躁动,兼胸闷,咳 苔黄,脉伏或躁动,兼耳聋闷瞀 10 嗽,喷嚏
14
4、斑疹已出,但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肺热壅 盛(麻疹合并肺炎) 5、斑疹已出,抽搐—肝热独张,热极生风
6、斑疹已出,热退神清,但脉洪大躁急—邪热 未尽
7、斑疹已出,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四肢厥 冷—正气将脱
15
斑与疹的治疗原则
疹:透发。即宣肺达邪,清营透疹。银翘散去荆 芥、豆豉加生地、玄参、大青叶、丹皮。
紫舌
紫晦而干(猪肝舌)—肝肾阴竭 紫而肿大—酒毒冲心
血氧饱和度的下降,血粘度升高,红细胞量多
28
辨形态
1、舌体强硬—温邪内陷心包或气阴耗伤,气液 不足,筋脉失养
2、舌体短缩—内风扰动,痰浊内阻 3、舌卷囊缩—病入厥阴 4、舌斜舌颤—肝风内动 5、舌体痿软—肝肾阴竭 6、舌体胀大—湿热蕴度上犯于舌 7、舌本烂—热邪内炽 8、舌驰纵—痰热阻闭
b、燥如枯骨,无光泽—肾阴枯涸 c、齿燥色黑—肝肾阴竭
31
重
(2)齿缝流血
流血色红量多,兼肿痛而红—胃火壅盛,实火 渗血无肿痛,甚至龈萎缩—肾阴不足,虚火上
炎,虚火
32
(3)齿龈结瓣
紫如干漆—热炽阳明,损伤阳络,胃津被耗,
称为阳血。
黄如酱瓣—热邪久留,肾阴下耗,虚阳上浮,
血从上溢,称为阴血。
辨斑疹意义
叶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既是指邪热趋势,又表明正邪抗争局势。具体
又根据其斑疹的色泽、形态、分布疏密、伴有 脉证归纳为顺证、重证、逆证。
11
(1)色泽
顺证:斑疹红活荣润—邪气外达,气血透畅,预 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