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此我国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些高校还在通识教育中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相衔接,因此一些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往往难以突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完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评价中主要依靠学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以解决。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丰富和多样化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元、系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识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旨在更深刻地了解我国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如何呢?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在不断推进中,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来看,通识教育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课程设置也更加多样化和综合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各个高校还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体系和机制,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尚未得到充分贯彻落实。

虽然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和教师还未能真正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中。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而且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全面融会贯通。

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相对滞后,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也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较大的问题。

通识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滞后,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

我国通识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通识教育的理念宣传和实践落实、深化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完善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加强通识教育的地区均衡发展等措施,可以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通识教育一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一、通识教育的真谛(一)通识教育的定义与目的。

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

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

1829 年,美国帕卡德撰文为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部分(当时包括古典语文、文学和科学课)辩护,认为作为进行专业学习的前提,学生必须学习这些公共课,以得到应有的共同培养,并称这部分教育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二)通识教育的灵魂。

由通识教育的定义和目的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专业的局限性,建立专业之间的联系,使受教育者能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

把“通识教育”解释为全面发展、全才教育,以区别于专业教育,是当今最普遍的理解。

这种理解本身没什么错误,在全面发展意义上理解的通识教育,就是把通识看做全面的知识。

可是人们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把尽可能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一定会派上实际用场。

然而对很多学生来说,尽管开设了许多通识教育课程,但那些知识却难以被整合到一个有机关联的知识系统中。

因为那根本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他们接受的知识是“被割裂的”、零散的。

而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去“组合”它们,不能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框架,自然而然那些知识就是松散的,从而显得用处不大。

“全面发展”的口号今年来喊得越来越响,但实际上很难完成“全面”的学习任务。

因为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的基础教育,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说白了就是应用。

可是领域那么多,知识也那么多,怎样才能灵活的应用呢?这就要求有一种将不同学科领域深刻认识并联系起来的一种能力,“‘通识’应能在深刻的层面揭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意义关联”,即通识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架桥”的本领。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不合理现在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让人应接不暇。

有些课程内容与我们的专业关系不大,学习起来费时费力。

而且,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不足通识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通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

三、改革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优化课程设置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减少一些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强、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鼓励优秀教师加入通识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近年来,我国高等通识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更是一种培养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我想探讨一下我国高等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一、主导思想不够明确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主导思想不够明确。

通识教育应该是全面而协调的,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学校重视修读通识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而另一些学校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总之,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定位、目标和内容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问题。

通识教育的课程应该适当贯穿整个大学学习序列,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许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也较为传统、单一。

需要注意的是,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要考虑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我们应该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改善和优化。

三、教育模式需要改变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教育模式可能需要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掌握知识,但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需要人只会掌握知识,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在通识教育中,我们应该采用更加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师队伍也需要改进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教师队伍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现在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缺乏通识教育的专业化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符合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师培养体系,招聘高水平、具备通识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为推进高等通识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根据现实需求和教育理念,推进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只有努力优化和改善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一、发展现状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不少高校纷纷将通识教育引入到学生教育中,并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学校内部也开始逐步形成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和支持。

我国政府也对通识教育发展做出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促进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通识教育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后,能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尽管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学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通识教育的推行倾向于课程设置,而非真正的教育理念转变,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通识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问题。

一些学校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支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性,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片面性和孤立性。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体系。

我国的通识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以学分绩点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测评。

这就使得通识教育的效果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反映。

三、对策建议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学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的理念转变和实践创新,从而真正将通识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加大对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识教育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识教育逐渐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通识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其影响和启发。

我国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和解决。

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情况,掌握国家教育政策的方向和走向。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现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根源和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探讨影响因素和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1. 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目前我国各大学普遍设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尚未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2. 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的设置种类繁多,涵盖面广。

除了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通识课程外,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通识教 育 的定义
表 性 的就 是清 华大 学李 曼 丽博 士 ,她指 出 “ 高 校 的文化 素 质教 育实 质上 和通识 教育 别无 二致 ” 。然而 , 截止 到 目
通识 教育 一词 的 出现 最早 可追溯 到 1 9 世纪 , 属于一 个英 译舶 来词 , 原 名为 “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 也可 以称 之
渐暴 露 出一些 固有 的缺 陷 ,比如专 业不 够 开 阔 ,比例不 均衡 、重 理 轻文 等 。正是 因为如 此 ,我 国高 等教育 界 才 越来 越认 识 到 ,要想 更好 地 培养社 会所 需 人才 ,十分有 必要 实施 通 识教 育 。但是 由于受 到各 种条 件 的 限制 ,到 了2 0 世 纪快 结束 的时 候 , 专 业教育 仍然 是我 国本科 教 育
学园 l X U E Y U A N
2 0 1 i f 年 第1 9期
我 国大学通 识教育存在 的问题 与解决路径
梁 晨
【 摘
扬 州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
要】 大学存在 的意义就在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这是其首要任务 ,而高素质人才形成的关键在
于情感的培养和责任感的形成,使人们变得更加的理智,使 生活更加充满情趣 ,通识教育的出现正迎合 了 这一需求。因此 ,我国应 当在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基础之上,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 国情的前提下,从功能和 目的两方面对我 国目前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分析 。
前 ,我 国通识教育并未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专业教育的
传 统 教学 模式 依然 存 在 ,尽管 通识 教 育在 我 国诸 多高 校 中 已经被 普遍 应用 ,但 是 在实 际 的教 学 中仅 限于浅 尝 辄

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速,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通识人文素养、批判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

而通识教育作为培养这些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当前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系统性、一刀切的要求、不够实用等,急需改进。

本课题旨在探究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调研和文献综述等方式,梳理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一个初步的问题清单。

2. 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模式:选择几个典型的国内外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进行案例介绍,并分析其优缺点、适用范围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我们今后探索合适的通识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3. 改进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对策和建议:综合以上信息,针对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访谈调研等方法进行。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期能够形成一个对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的系统性认识,全面了解国内外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模式,为今后进一步推进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各大高校对其通识教育进行自我检验和改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践的一部分 , 与专 业教 育相对 应 , 一起解 决学 生 “ 以为 生~ 以何 为 何
1 明 确 具 体 培 养 目标 、
生 的问题 ; 另外它还是一种综合的 、 自醒的 、 开放 的、 持续 发展的过 程 , 通识教育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要具备什 么样 的能力, 其次 是学生 具有广泛性 、 现实性、 前瞻性和 民主性 , 目的是 把学生 培养成 健全 的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中 , 其 大学生应 具备的基本能力是 : 文字书写精确而 个人和合格的公民 , 会因为通识教 育而具有探索 的态 度、 他们 解决 问题 流畅的能力 ; 口语表达沟通的能力 ; 逻辑和批判思 考的能力; 数理统计 分 的技巧 以及自身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 。 析的能力 ; 综合理性推论 的能力。14 97年 , 国总统 杜鲁门专 门成 立高 美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 , 0 O 素质教育在我国被正式提上高校人才培养 系 等教育委员会 , “ 并在 民主社会的高等教 育” 告中列 出了 1 项通识 教 报 1 统工程的议事臼程 , 并成 为高 等教 育改革 与发 展中 的重 要战 咯选 择。 育目标 : 能展现出具有民主理念和伦理原则的行为; 能积极参与所属团体
目前 , 我国大学的通识 课程主 要包含 三大 部分 : 是公共 基础课 , 一 主要有外语 、 算机 、 想政治理论等课 程 ; 计 思 二是公共选修课 ; 三是各种
目前 , 我国实行通识教育的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在大学 中引入“ 化 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等隐性课 程。从表 面上看 , 国大 学的通识 课程 文 我 数量众多、 途径 多样 , 实际上 , 但 由于缺 乏科学 规划 , 具 素质教育课程 或者俗称“ 学校通选 课” 的一套新学分 ; 另一种方 式是 第 可谓门类齐全、 学年不分专业院系 , 大二开始分。由于没有改变大学专业教育的性质 , 体 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 的地方 , 各门通识课 程之 间缺乏 有机联 如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话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可是近年来才兴起的。

那么,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还要学会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实中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吧!1.1 通识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的地位一直不够明确。

有时候,它被当作是一门选修课来对待;有时候,又被当作是一种素质教育来推广。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在很多学校和老师心中的份量不够重,难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投入。

1.2 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也是个大问题。

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导致学生无法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通识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3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启发式教学。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二、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路径既然通识教育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改革呢?下面我就给大家提供几个建议:2.1 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要让通识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就要提高它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通识教育。

2.2 优化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通识教育中来,我们需要对通识教育的内容进行优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简化课程设置,避免过于繁杂;二是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细作。

2.3 创新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想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新时代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思考

新时代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思考

新时代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一方面,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日益增加,学生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科技使得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挑战,急需探索更加普适和有效的教育方式。

因此,如何在新时代下进行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成为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首先,大学通识教育需要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状况下,通识教育应该摒弃传统教育的一刀切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需求。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交流的机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领域。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会更加充沛,也更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大学通识教育需要更国际化和开放性。

现今社会,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大学通识教育也应顺应这一潮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

同时,大学应当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视野和机会,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开放式的通识教育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多元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胸怀和眼界的人才。

再次,大学通识教育需要更注重实践和应用。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离不开实践和应用,大学通识教育应当注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入实践性强的项目式学习、实习实训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实践,学生也更容易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锻炼出一种实战能力。

最后,大学通识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

学校应当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长,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在通识教育中,应该融入人文素养、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在当今社会立足并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思考,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开拓国际视野,注重实践应用,并且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彭红梅摘 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通识教育的改革。

尽管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同,但由于我国的通识教育脱胎于原有的专业化办学模式,致使当前的通识教育实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因此,要使通识教育在我国取得实效,必须调整通识教育的目标,强化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并增加教学强度和严格考核。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7-085-01作 者: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07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理论发端于欧美,是基于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即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应以教会学生有效思考、思想沟通、分辨价值为目的,努力培养“全人”,即善良的人、善良的公民和有用的人。

当今美国学者关于通识教育的流行观点是将之看为非精化和非专业化的学习,强调其目的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得恰当舒适和丰富美满;要让学生对于其生活中的丰富文化遗产,现实社会中的可贵经验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美国是实施通识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

自从1951年通识教育计划在哈佛大学正式推行以来,它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模式,为美国大学的世界一流地位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建国后,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典型的专才教育,加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摘要】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在当前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有待提高、学科分化严重影响教育实施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鼓励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性实践活动。

只有这样,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才能发展壮大,为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困境、教育资源、教师素质、学生认识、学科分化、发展方向、出路、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学生重视、跨学科合作、综合性实践活动。

1. 引言1.1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和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涵盖广泛,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质疑和探索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不同领域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积极创新。

通识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全面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通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有待提高以及学科分化严重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这几个方面。

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导致一些学校的通识教育质量较差,资源匮乏的学校无法提供全面的通识教育课程,导致学生修习的通识教育内容单一,无法获得全面的教育。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难点与完善路径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难点与完善路径

140可以通过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设置综合跨学科的调适教育课程,限制教学班规模,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教学支持系统等措施进行改进。

一直以来,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人成长为“人”,人才培养也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

随着“双一流”目标的提出,各高校愈发重视人才培养这一环节,在此过程中由于通识教育注重多重学习能力训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多元化国际视野开阔等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纷纷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然而当前这类课程实施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在2001年对全国2000家用人单位随机抽取的一份访谈式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从改革开放以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该单位工作的综合素养总体评价并不高。

特别是在以创新能力为公因子的特殊能力评价中,最不理想的是学生的自我认知、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

此后,在江西省范围内也开展了为期两年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素养评价的调查,在其研究中发现,用人单位在实际评价中对本科毕业生“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设计”的满意度均低于其他各项,“沟通协调”能力在雇主期待和实际评价中也达到极大的负位差。

同样是在关于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胜任力的调查中,也显向都是要落实到课程改革这样的具体核心的问题上,如何设置合理、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当前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当前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而尝试对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1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困境:被轻视的“课程点心”20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布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一体性,通识教育课程应当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有利于加强社会公民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度和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但纵观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被理解。

一方面,高校将其视为对原来专业教育式培养目标的修补、填充。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课程改革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陈旧: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

这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单一: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也无法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三、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措施和建议:1.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注重与时代接轨,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

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研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摘要]与专业教育的比照分析,有助于全面具体地把握通识教育的特征。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着通识教育目标难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定位不明确、非通识教育课程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等问题。

本文就这些问题,从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和非正式课程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困境;对策[DOI]10.13939/j ki.zgsc.2021.35.1621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念及特点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的、非专业性的根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而通识教育课程那么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所要到达的目标而涉及的课业及进程的总称。

在高校课程中,它与专业课程相对应,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局部,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

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通识性。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开展的人才,而不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专业知识的教育。

二是综合性。

它的目标是培养人具有尽可能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一个综合体系,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综合思考问题。

三是多样性。

这主要指通识教育课程的多样和领域的宽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程选择。

2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2.1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难以实现首先,通识教育课程的地位较低。

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没有给予通识教育课程足够的重视和地位,不仅没有相关的专门管理机构,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做保障,这样,学校的通识教育很难摆脱边缘化、次等化的地位;其次,学生投入通识教育课程的精力较少。

总体而言,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偏低,有些课程内容十分不受学生喜欢,一学期下来也没能让学生学到什么,很多学生对此表示失望;最后,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繁杂。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杂乱无章在各高校普遍存在,高校对于每类课程开多少门、开什么课,并没有进行精心构建。

2.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化倾向。

以知识化的态度来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缺乏对学生根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造成知识量太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其次,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不善,注重外表的课程种类丰富,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难点与对策刘建平(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山东青岛 266003)摘 要:通过纵向剖析通识教育的概念、课程设置、目标以及通识课程的地位等问题以及横向比较国内外几所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实施情况,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认知、课程地位、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哈佛模式;核心课程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07)04-0113-05收稿日期:2007-09-01作者简介:刘建平(1978-),男,湖北武汉人,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博士。

Effective Measures to C hinese General EducationLI U Jian -ping(Education Department,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03,China)Abstrac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theories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domain,we summarized the shortages on the general optional cours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by mean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everal famous universities o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om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will be given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Model of Havard;Core -Course 一、引论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课程设置、教育目标以及通识课程的地位等问题的讨论成为近年来大学教育改革的热点。

很多学校对于通识课程的概念、教育目标、教学地位、课程选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很多学生在接受和选择通识教育课程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通识课程的选修动机、重视程度、学习效果、课程设置以及各类课程的比例等方面也有诸多争议。

本文纵向分析了通识教育的概念,横向比较国内外几所著名大学的通识课程设置、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切实的建议,以期促进通识教育更加完善合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需要,从而使通识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开阔视野的平台、提高综合素质的跳台和教师展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由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而来。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家弗吉里奥(Pietro Paolo Vergerio)率先阐述了人文主第4期2007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 er University (Social S ciences )No.4October 2007义教育的理想,即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从教育的理想出发,弗吉里奥给人文主义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得受教育者获致德性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1]。

这一定义带有浓厚的古典主义教育色彩。

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专业教育出现了大量/单视野0的受教育者,也就是考试人、文明的野蛮人、高分低能的人。

面对着技术和工具理性对人的宰制,20世纪以来,美、德、英、日以及台湾、香港等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相继推出了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核心课程0教学体制,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通识教育。

台湾学者黄俊杰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0的教育[2]。

/人之觉醒0可以从两个层面的解释:一是相对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而言,受教育者均具有优先性,挺立心志,自作主宰,不再屈从于人以外的客体的宰制;二是相对于教育所能创造的实际效益及其延伸效果而言,受教育者的人格的建立与道德福祉的提升,更具有优位性,也就是通识教育对人的真正作用在于启迪心智,唤醒心灵。

虽然大家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知,课程设置,它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说法。

但这个目标是大家都比较认同的,通识的/通0是指贯通,即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开放融通的思维,能够从开阔的、跨学科的视野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不同文化和学科间的沟通[3]。

它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目标,以触动人的心灵为指归。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今日衡量高等教育水准的一个关键。

面对市场经济和技术竞争的需要,近代大学出现了专业化教育的趋势,并相应成立了大批单学科的专业学校,均将知识传授、技术训练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忽略了素质的提升和心灵的启迪。

畸形发展的人、有IQ没EQ的人等都折射出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流大学的建设重中之重就是一流通识教育的建设,只有具备了一流的通识教育,才能培育出一流的人才。

二、国外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从教育发展的过程看,专业教育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专业教育不具有双向选择性质,即真正适合某一领域的学生可能并不是该专业的学生,而该专业的学生个人的喜好也可能在别的领域,这样从大学一开始就限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通识教育的功能则刚好相反,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课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接触到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而与自己的兴趣相契合的课程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即使在选课之前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但通过对更多领域的接触和与自己专业领域的反复比较,学生便能找到自己的兴趣,获得更多的自我认知。

这样的双向选择类似于系统科学里面的自组织过程,即使某一领域找到了真正的人才,也使学生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

正基于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所大学所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的全面性、合理程度、知识层次能体现其办学层次和师资水平。

以通识教育最为成功的美国为例,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实施方式:第一类是通识课程对所有本科生做统一要求的大学,如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八至十个。

每个学生必须在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思考、社会分析、定量推论、自然科学七个领域的通识课程中每个领域选修一门以上的课程。

第二类是通识课程对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区别要求的大学,如普林斯顿,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必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七门以上,外加英文写作一学期,外语二学期,数学四学期,物理二学期,化学一学期;对文科生则要求英文写作一学期,外语三至四学期,历史哲学与宗教二学期,文学艺术二学期,社会科学二学期,自然科学二学期。

我们大陆大学规定的数学和计算机只作为鼓励但不要求选修课程之列。

可以看出,对文科生自然科学的要求比较低。

第三类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每个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至少八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且其中至少三门课程必须集中在同一领域。

它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通识课程特点是专业水平高,相当于国内专业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综上可知,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无论是从开课数目还是领域的分布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课程占到近80%,在著名的/芝加哥模式0的/西方文明经典0阅读中更是如此。

二、美国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要求远高于中国的理工科大学。

114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三、国内知名大学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在中国,通识教育起步较晚,就目前国内外的通识教育状况来看,很多高校把通识教育当作是大学教育中的装饰物或者附带物,以专业教育为主,而以通识教育为辅。

这种观念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结果正如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所指出的,通识课程/没有人愿意去管,没有教授愿意去教,没有学生愿意肯花精神去听。

0[4]通识教育的真正作用被忽视了。

从整体上看,港台高校的通识教育状况要好于大陆高校,已经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并且拥有大量丰富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可资我们参考和借鉴。

下图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几所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对比[5]。

表1学校课程形式学科领域学分要求北京大学必修课和文化素质课文化素质课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类、跨学科课程。

文化教育选修课: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学分。

清华大学校内必修课、系内必修课和全校选修课选修课包括文化素质、外语、体育三类。

文化素质选修课包括历史与文化、文学、艺术欣赏与实践、哲学与社会思潮、写作、当代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科学与技术、国防教育与学生工作。

文化素质类课程必须选修6学分。

香港中文大学必修和选修中国文明(必修,3学分)分科课程(选修,6学分)跨科课程(选修,3学分)书院课程(选修3学分)一般本科课程需修大学通识科目共15学分,特许专业需修读12学分。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选修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

人社学系学生修自然科学8学分,其他学生在规定的领域修习4学分。

台湾东海大学选修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五大领域。

至少修习11个学分。

从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来看,港台地区的通识课程比较强调人文性,诸如爱情、人生、宗教、职业规划、性别文化研究等课程受到重视。

而且非常注重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发扬与保存,强调世界文化课程的开设,力求使学生达到中西文化的共通。

而中国大陆的通识教育长期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强调教育为职业作准备,偏重于应用型和专业化,按照学科专业式的思路进行,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难度、稀释内容后拿来作为通识课程也屡见不鲜,这些都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通识教育的概念混淆和定位模糊。

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存在着/杂、散、乱0的特点,缺乏整体的力量,人文科学类的课程比较薄弱。

从身体保健到市场营销、从京剧绘画到桥牌象棋,学生/自助餐0式的课程任意组合,均被称为通识教育。

四、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难点由以上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目标、核心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误解。

我认为,首先,必须坚定地确立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提高通识课程在大学生总学分中的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