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房与产房管理

合集下载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入室时,产房助产士、病房护士与产妇(或家属)三方进行床头交接核对其床号、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无误后三方签字。

病房护士向产妇及家属做好安全告知。

二、双手环抱新生儿放入摇篮车,并双手推车移动新生儿,避免单手推车。

新生儿入室后给予抬高婴儿床头15-30°,侧卧位,防止新生儿窒息发生。

三、按照护理级别要求落实巡视和记录。

班班床头交接。

新生儿检查需离开病房时,专人陪送,床位护士必须了解新生儿去向。

四、严格执行母乳喂养有关规定。

五、每班开窗通风后须及时关闭窗户,上班及下班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班班做好床头交接。

六、每天称新生儿体重时,双手环抱新生儿放入秤上平稳后再称体重,
七、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在沐浴、检查、治疗时如有损坏、丢失,应当及时补戴,双人核对并与家属确认无误。

八、加强陪护和探视管理。

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抱新生儿离开母婴同室区。

因医疗或护理工作需要,新生儿须与其母亲分离时,(每天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医护人员必须和产妇或家属做好新生儿的交接工作,严防意外。

九、病区新生儿摇篮车及各种设备,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
保持完好状态。

十、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出院时,应有护士双人核对新生儿腕带、胸牌,并对其陪护家属身份进行验证后,由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并记录时间。

十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十二、定期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十三、病区工作人员不得私自将新生儿抱出病区,医院监控部门应24小时监控病区的通道,防止有人私自抱走新生儿。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2023版)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2023版)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1.目的本制度旨在确保产房内新生儿的安全,保障新生儿在出生后得到妥善的护理和管理。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产房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

3.责任与职责3.1 产房工作人员责任与职责●准备产房设备及物品,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确保产房内的清洁与卫生,及时更换床单、毛巾等。

●监测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婴儿照料和喂养。

●联络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协助整理和记录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和医疗记录。

3.2 管理人员责任与职责●确保产房内的设备完好并定期进行维护。

●安排产房人员的工作值班表,并确保人员的配备充足。

●监督产房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工作表现。

●提供培训和指导产房工作人员,确保其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定期审查和更新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4.新生儿安全管理措施4.1 入院登记●将新生儿的个人信息录入系统,并发放标识手环。

●核对新生儿与母亲的医疗记录,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4.2 出生后处理●确保新生儿与母亲的及时皮肤接触。

●进行新生儿的基础评估和身体检查。

●记录新生儿的身体特征、体重、身高等数据。

4.3 婴儿照护●定期更换婴儿的纸尿裤、衣物等。

●检查婴儿的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等生命体征。

●定期喂养新生儿,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

4.4 感染控制●遵循洗手规范,在进入产房之前和处理新生儿之前必须彻底洗手。

●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保持产房清洁和卫生。

4.5 情况紧急处理●在新生儿出现窒息、流血等紧急情况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及时与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沟通,共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附件:●新生儿登记表格●新生儿护理记录表格●新生儿营养摄入记录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儿童福利法》:保障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发展的法律。

2.《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调查和处理医疗事故的规定和程序。

3.《传染病防治法》:管理和防控传染病的法律法规。

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

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

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第一条:为了保障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确保病房环境的卫生和安静,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一、病房的使用对象为0-28天的新生儿,严禁非医护人员未经许可擅自进入病房。

二、病房内的医护人员必须佩戴清洁的工作服,保持个人卫生,经常洗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三、家属不得携带宠物进入病房,严禁吸烟、喧哗,保持病房内清静。

第三条:医护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仔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评估、记录和跟踪。

第四条:医疗护理规范一、新生儿病房内的医护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进行医疗护理工作,严禁无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医疗护理工作。

二、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时,必须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加强消毒防护,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三、医护人员应保持亲切和耐心,善于与新生儿亲近,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

第五条:病房环境规范一、病房内的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卫生标准,保持清洁卫生,严防病媒虫的滋生。

二、病房内的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必须符合新生儿的健康需求,保持舒适的环境。

三、病房内的垃圾必须分类处理,及时清理,保持整洁。

第六条:用药规范一、医护人员在给新生儿使用药物时,必须仔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确保用药安全。

二、医护人员必须按照药物使用规定进行给药,遵守用药时间、剂量、频次等规定,保证疗效和安全。

三、医护人员在使用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时,必须注意消毒和处理,杜绝交叉感染的风险。

第七条:医疗事故处理一、医疗事故发生后,医护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并全力协助处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医疗事故的处理必须依法进行,不得隐瞒、掩盖事实,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八条:病房管理制度一、病房负责人必须严格执行病房的管理制度,保证医护人员的工作秩序和纪律。

二、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设施,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

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产房医院感染管理1.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

与产科新生儿病房相邻。

分娩室内产床配备数量与使用面积符合规定,室内无死角。

2.配备外科洗手设施,洗手水池,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接产前严格执行外科洗手。

3.诊疗过程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体液、血液暴露风险时应戴防护面罩隔离衣及防护鞋套。

4.产前应做血清学检测。

产妇进入待产室更换专用拖鞋。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安置到隔离分娩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所有物品严格按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5.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期存放。

6.各种仪器设备清洁无污迹、血迹,胎心监护仪探头及绑带一人一用一消毒。

7.患有或疑似感染性(传染)疾病胎盘按病理性医疗废物处置,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

(二)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1.病房空间与设置布局合理,产妇病床和婴儿床使用面积符合规定。

2.母婴一方患感染性(传染)疾病时,须与正常母婴隔离。

产妇在感染性(传染)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3.产妇哺乳前应行手卫生与乳头清洁。

4.婴儿用品须一婴一用,需消毒的一用一消毒。

隔离儿用具应单独使用和清洗消毒。

5.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每日定时通风、消毒。

每月实施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监测。

6.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严格执行易感人群隔离管理要求。

7.工作人员患化脓性皮肤疾病及其他感染性(传染)疾病期间,不得与婴儿接触。

8.加强探视人员管理,严格控制陪护率和探视人员,应着清洁服装,手卫生清洁后方可接触婴儿。

严禁患有传染病及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家属探视或陪护,探视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

9.母婴出院后,其床单位、保温箱等用品、用具应彻底清洁和终末消毒。

(三)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1.布局规范,医疗区、辅助区分区合理,病室床位设置符合规定,每个房间至少设置1套非手触式手卫生设施。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科学规范、合理使用、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应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感染管理工作。

感染管理科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指导、监督和评价感染管理工作。

第六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第七条感染管理科和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组织感染管理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三、环境管理第八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保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各项设施应符合感染控制要求。

第九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布局应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应有明显的标志。

第十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墙壁、天花板、地面应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第十一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和器材,确保消毒工作的落实。

四、医疗质量管理第十二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

第十三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第十四条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所有物品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第十五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第十六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置。

五、人员管理第十七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应接受感染管理培训,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2篇)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2篇)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1、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应衣帽整齐,患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时严禁与新生儿接触。

2、保持病室环境清洁,每日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养,并有记录。

3、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新生儿查对制度、身份识别流程,严防差错隐患发生。

4、新生儿床旁周围严禁悬挂危险物品,确保患儿安全。

5、遵医嘱进行母乳或人工喂养,喂养时应将患儿抱起,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喂毕后轻拍背部排气后置侧卧,防止呛咳。

____年____月补充____年____月执行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2)新生儿病房作为一个特殊的照护环境,需要特别注意安全管理。

以下是一些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1. 进入管理:必须经过严格的进入管理程序,包括医院员工身份验证、登记等。

2. 严格控制访客:限制访客数量和时间,制定访客的预约和登记制度。

访客必须遵守规定的卫生标准、佩戴口罩、消毒手部等。

3. 母婴配对系统:使用严格的母婴配对系统,确保新生儿和其母亲的配对准确。

4. 每位患者唯一识别:为每个新生儿患者分配独特的标识,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准确识别和管理。

5. 洗手和消毒:要求所有人员在进入病房前必须进行洗手和消毒,包括医护人员、探视者等。

6. 安全设施和设备:确保新生儿病房内的设施和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并且经过定期检查和维护。

7. 病房内的家具和物品安全:确保儿童友好的家具和物品,避免儿童受伤。

8. 病房内的电气安全:确保病房内电气设备符合标准,电缆和插座安全可靠,避免电气火灾。

9. 病房内的药物管理: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使用合适的药物容器、储存和处理药物的准确程序等。

10. 病房内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病房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包括火灾、自然灾害等。

11. 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12. 安全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安全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和事故。

分娩室安全管理制度(5篇)

分娩室安全管理制度(5篇)

分娩室安全管理制度1.产房工作人员熟知各项安全护理工作及标准要求。

2.接送产妇根据手术通知单认真进行三查八对并做好交接登记,接送平产有护栏,并定期检查维修,确保安全运转。

3.新生儿在母亲辨认性别后,系手标示打脚印按母亲手印,认真做好登记。

4.新生儿置于保暖箱台上必须有专人守护,调节合适温度。

5.新生儿出分娩室与病房护士一同交给母亲,做好婴儿情况的交接登记。

6.产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助产士及时通知值班医生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

7.输血、用药严格遵医嘱须经两人核对并一同在输血单上签名。

8.病理单送检有登记并签名。

9.急救常规器械设备分类定点放置,性能完好,处于应急备用状态,应急灯功能完好。

10.消防器材定点放置,有使用说明卡,掌握操作规程,人人皆知火警号。

11.安全通道通畅,整洁无杂物,钥匙定点放置标记明显,每人熟知各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分娩室安全管理制度(2)分娩室是孕妇生产的重要场所,为了保障孕妇和新生儿的安全,需要建立完善的分娩室安全管理制度。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分娩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1. 人员管理:a. 分娩室工作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招聘、培训和上岗。

b. 分娩室工作人员应按规定佩戴工作服、手套和口罩,保持个人卫生。

c. 所有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确保身体健康。

d. 分娩室应设有负责人,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并负责安全事故的处理。

2. 设备管理:a. 分娩室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正常运作。

b. 分娩室设备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且应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

c. 使用过的器械和材料应按照规定进行灭菌或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3. 环境管理:a. 分娩室要保持清洁、整齐,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洗。

b. 分娩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确保孕妇和新生儿的舒适度。

c. 分娩室应配备适当的照明设备,确保充足的光线供应。

4. 感染控制:a. 所有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和消毒要求,防止感染传播。

b. 孕妇和新生儿的家属和访客应按照规定进行洗手和消毒。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新生儿在产房期间的安全,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产房接受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

三、职责分工1. 产科医护人员:负责新生儿的接生、护理、监护和健康评估等工作。

2. 分娩室护士:负责分娩室的环境卫生、消毒、物品准备等工作。

3. 分娩室助产士:协助产科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的接生、护理和监护。

4.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分娩室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新生儿安全。

四、制度内容1. 新生儿接生(1)产科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新生儿接生技术,确保新生儿顺利出生。

(2)分娩室护士应确保分娩室环境整洁、消毒彻底,为新生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出生环境。

2. 新生儿护理(1)产科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出生后的呼吸、心跳、面色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窒息等紧急情况。

(2)分娩室护士应协助产科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进行脐带结扎、剪断、洗澡、脐部护理等工作。

3. 新生儿监护(1)产科医护人员应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评估,包括体重、身长、头围、黄疸、喂养等情况。

(2)分娩室护士应协助产科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进行黄疸监测、喂养指导等工作。

4. 新生儿出入院管理(1)新生儿出生后,产科医护人员应填写新生儿出生记录,详细记录新生儿的基本信息、出生时间、体重等。

(2)新生儿出院前,产科医护人员应确保新生儿健康,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并告知家属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5. 医院感染管理(1)分娩室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在产房期间的安全。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定期对分娩室进行环境卫生检查,确保新生儿在产房期间不受感染。

五、监督检查1. 产科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新生儿安全管理培训,提高新生儿护理技能。

2. 医院应设立新生儿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对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 对于违反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医院将依法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产房与新生儿家属交接制度与流程

产房与新生儿家属交接制度与流程

产房与新生儿家属交接制度与流程关于印发《产房与病房孕产妇转接制度与流程》等九项制度的通知各科室: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加强产科安全管理的十项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产房与病房孕产妇转接制度与流程》等九项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对照规定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20XX年10月16日1产房与病房孕产妇转接制度与流程产房与病房转接制度1、严格实施腕带识别制度,对神志不清、危重和无自主能力的孕妇使用“腕带”识别。

2、急诊产妇急诊医生和护士负责护送至产房并与产房护士进行交班。

3、产妇出现临产表现时,病房护士应详细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及时将病人和病历送入产房;接班人员应及时检查胎心、宫缩、胎方位和宫口开大情况。

4、入产房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心、宫缩情况、胎膜是否已破、羊水量和阴道血量,产妇的治疗情况和卫生处臵情况及其他特殊情况。

5、产妇产后在待产室观察2小时后产房护士护送回病房,和病房护士进行床旁交接。

6、出产房与病房护士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会阴伤口情况、母乳喂养情况、治疗情况、卫生处臵、皮肤情况和产后宣教的情况。

7、入产房和出产房交接后,病房护士和产房护士在交接本上双签名。

产房与病房转接流程对产妇实施腕带识别--T详细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 -急诊或病房医生和护士护送产妇至产房---完善交接记录与2签名---产妇产后在待产室观察2小时---产房护士护送产妇回病房---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产房与新生儿家属交接制度1、新生儿出生后,当班护士应认真做好出生记录,并让产妇本人确认新生儿性别,同时建立新生儿身份识别记号。

2严禁在家属不在场的情况下交接新生儿,新生儿交接时须交接双方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新生儿检查、治疗需要离开病区的,必须有家属陪同。

3、婴儿交接时严禁各种形式的母乳代用品推销和宣传。

4、交待家属带新生儿做血常规检查及两苗接种,出生后20 天内做新生儿疾病筛查。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产房是新生儿最初接触外界的地方,对于新生儿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制定一套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新生儿身体安全、护理安全、药物安全和设备安全等方面探讨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二、新生儿身体安全1. 定期体格检查:产房应进行规范的新生儿体格检查,包括皮肤黏膜、头颅、四肢、腹部、生殖器等部位的观察,了解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温度控制:产房应保持适宜的室温,避免新生儿过热或过冷,同时确保婴儿有足够的衣物保暖。

3. 颈椎支撑:在处理新生儿时,严格遵循正确的颈椎支撑方法,避免颈部受伤。

三、护理安全1. 洗手消毒:产房工作人员在进行任何接触新生儿的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洗手消毒,确保手部清洁无菌。

2. 皮肤护理:正确使用无刺激性的皮肤护理用品,避免对新生儿皮肤造成刺激或损害。

3. 喂养安全: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喂养方式和食品,并确保喂养器具的消毒和清洁。

四、药物安全1. 药物储存:产房药物应储存在专门的药物柜中,按照规定分类存放,避免混淆或误用。

2. 药物配制:产房工作人员在配制药物时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和药物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确保药物的准确配制。

3. 药物使用记录:每次使用药物都应当记录下来,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等,以便随时查看。

五、设备安全1. 设备检查和维护:产房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功能正常并避免出现故障。

2. 设备使用培训:对产房工作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确保他们正确使用设备,并了解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六、应急预案1. 窒息抢救:产房工作人员应该定期进行窒息抢救培训,掌握正确的窒息抢救方法和技术。

2. 一氧化碳中毒应急处理:产房应配备一氧化碳报警器,并定期检查其工作状况,以便及时处理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七、总结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1. 引言产房是新生儿最初接触到外界环境的场所,对新生儿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产房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规范和优化产房新生儿的安全管理流程,确保新生儿在产房期间得到良好的护理和保障。

2. 资格认定所有工作人员在产房为新生儿提供护理和安全服务之前,必须经过相应资格认定。

•护士:必须持有相关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产房新生儿护理培训课程。

•医生:必须持有相关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并拥有儿科专业背景。

•助产士:必须持有相关助产士执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产房新生儿护理培训课程。

3. 环境安全确保产房环境安全是保障新生儿健康的重要环节。

•产房内必须保持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确保产房内温度适宜,不得过冷或过热。

•避免使用有害物质,并保持空气流通。

•积极防控医院感染,确保消毒设备的有效使用。

4. 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在产房期间需要接受专业的护理,以确保其健康和安全。

•保持新生儿的舒适和温暖,避免受凉或过热。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生理状况,及时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为新生儿提供合理的饮食和喂养,确保营养充足。

•定期更换尿布,保持干燥和清洁。

•妥善处理新生儿的排泄物,遵守相应的处理规范。

•定时进行新生儿体检,确保早期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5. 安全预防措施为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产房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产房内的人员进出,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产房。

•保证产房内的设备安全可靠,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如防滑垫、防护栏等,以防止新生儿意外受伤。

•配备专业的急救设备和护理用品,以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

6. 安全培训和演练为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和应变能力,产房需要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

•针对常见的意外情况,进行相应的培训,包括窒息、痉挛等紧急处理方法。

•通过模拟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定期检查和修订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其与实际工作情况相适应。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1、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的各项业务技术管理。

2、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

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

查房先后专业清洁洗手。

4、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

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

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 55-65% ;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干使用。

4、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者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的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

10、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

妇产科待产室新生儿产房职责、制度、抢救流程

妇产科待产室新生儿产房职责、制度、抢救流程

四、产科规章制度第一节待产室管理制度1.待产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不得擅离职守.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密观察产妇的胎心音、子宫收缩与产程进展,并如实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处理。

3.允许丈夫及其家属陪伴,支持产妇采取自由体位,鼓励下床活动,注意饮食和休息,保持大小便通畅及外阴部清洁.4.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有关临产时卫生知识及注意事项,使产妇增强自然分娩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师。

5.待产室保持整洁,定期搞好卫生和消毒.有传染病的产妇,分娩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分娩后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6.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和一次性物品的无害化处理.7.待产室应设有产程中所必需的用物,做到定期检查、及时补充和更换。

第二节产房工作制度1.产房助产士必须经过专科技术及急救技能培训,熟练掌握抢救程序,持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上岗。

2.严格按产时护理常规或遵医嘱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进展、胎心音等并详细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对应处理。

3.定期检查各种急救药品、器械、设备,专人负责保管,保证抢救设备及仪器性能良好。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所有消毒物品按消毒日期先后顺序放置,各类无菌包等用物固定位置,每日有专人负责检查及清点。

5.严格床旁交接,防止产妇在未消毒状态下分娩或发生其他意外。

6.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离开。

7.产妇进入产房后应专人陪伴,耐心解释,给予心理支持及指导.8.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

室内设冷暖设备及空调装置,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

9.工作人员入产房必须换鞋更衣,进隔离产房重新更衣换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入内.工作时应严肃认真,有高度责任感,认真做好每项护理操作,保证产妇、新生儿安全.10。

产房用物一律不得外借,产房内不得存放私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11.每天用消毒水拖地面、抹洗平面.每周五大扫除一次,每日臭氧空气消毒一次,定期空气细菌培养合格。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1、概述本制度是为了确保产房内新生儿的安全,有效管理和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而制定的。

本制度适用于产房内所有新生儿的护理和管理工作。

2、责任分工2.1 产房医生责任:2.1.1 负责产妇和新生儿的检查和诊断工作。

2.1.2 指导并监督护士对新生儿的护理工作。

2.1.3 确保产房内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2.1.4 及时处理新生儿突发状况,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2.2 护士责任:2.2.1 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护理,包括喂养、清洁、体温监测等。

2.2.2 监测新生儿的体征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

2.2.3 确保新生儿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2.2.4 按照规定将新生儿移送至婴儿室或病房。

3、设备管理3.1 产房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包括婴儿床、呼吸监测仪、体温计等。

3.2 产房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3 使用产房设备时,应按照操作指南进行操作,并保持设备的清洁和卫生。

4、新生儿护理4.1 新生儿的喂养:4.1.1 按照医嘱进行新生儿的喂养,确保新生儿获得充分的营养。

4.1.2 手术新生儿在麻醉恢复期后,对其进行温暖和喂养。

4.1.3 监测新生儿的吃奶情况和吞咽反射,及时调整喂养方式。

4.2 新生儿的清洁与卫生:4.2.1 所有接触新生儿的人员应进行手部消毒,并佩戴洁净的工作服。

4.2.2 定期为新生儿进行生殖器护理,并保持其周围环境的清洁。

4.2.3 对新生儿的尿布进行更换,确保其舒适和卫生。

4.3 新生儿的体温监测:4.3.1 对新生儿的体温定期进行监测,确保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4.3.2 如发现新生儿体温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突发状况处理5.1 呼吸停止或心脏骤停:5.1.1 立即呼叫医生,并进行心肺复苏。

5.1.2 若有需要,及时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5.1.3 记录相关治疗过程和结果,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5.2 窒息:5.2.1 立即将新生儿放置在侧位,并检查是否有阻塞呼吸道的异物。

产房、母婴、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

产房、母婴、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

产房、母婴、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一、产房产房是新生命诞生的场所,它担负着母子生命安全的重任。

在紧张的接生甚至抢救母婴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防止感染,产房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做到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制度严格,以及具有良好素质的医护人员。

1建筑设计与布局。

产房的布局应以便于工作,有利于母婴的安全,符合消毒隔离流程和无菌技术为原则。

(1)产房应与产科病房、母婴室相邻近,有迅速向手术室转移产妇的条件,周围环境应清洁安静,无污染源,形成便于管理的相对独立的区域。

(2)产房应宽敞,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墙壁及天花板无裂隙,不落尘。

地面光滑,物品家具摆放无死角,氧气、负压管道应靠一侧走行,不影响无菌区域。

同时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根据医院的规模和任务,产房应安装程控门,内分设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洗手间、办公室、储藏室、杂物室、值班室等。

产房应建立监测中心,具备现代化的监测手段。

产房内设有双走廊,实施清洁与污染分流处理。

(4)产房应明确划分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及限制区。

非限制区应设在最外面,包括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洗室、卫生间、值班室、休息室、杂用室、换鞋及推车入室区,并设有防止感染设备及推车转换设备。

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待产室、洗涤间、敷料准备间、刷手间、器械室。

限制区在内侧,主要包括分娩室、无菌物品放置处。

各区之间必须有门隔开,标志明显。

(5)产房应备有温度及湿度控制设备。

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以50%~60%为宜,并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刷手间应处于两个分娩室之间,内设洗手池,备有无菌毛刷等。

2.工作人员(1)只有经上级批准的专业医护人员才能进入分娩室,专业医护人员包括专职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和分配到儿科或产科的实习医生。

经产科医生同意,认为对产妇分娩有帮助者(如直系亲属)可进入分娩室,并应按照医护人员要求着装。

(2)出入产房人员管理:严格参观、实习和陪产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认真执行出入管理要求,这是减少产房感染的重要方面。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患儿转接是医院医疗流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患儿的转接质量直接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恢复速度,以及患儿在转接过程中的安全性。

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的制度和流程。

一、转接制度1.明确责任:制定明确的责任分工,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员和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负责。

2.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包括患儿转接的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操作。

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产房、病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

4.制定患儿转接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患儿转接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患儿转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预防和控制。

5.建立患儿转接质量评估制度:建立患儿转接质量评估制度,对每次转接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二、转接流程1.产房与病房患儿的转接流程:(1)产房护士接到患儿转入病房的通知后,将患儿的病历、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整理齐全。

(2)产房护士将患儿送至病房,与接受患儿的病房护士进行交接,交接时要详细说明患儿的病情、用药情况等。

(3)病房护士接收患儿后,要进行患儿的身份确认,确保患儿的信息和接收患儿的病房相符。

(4)病房护士根据患儿的病情,将患儿安排在相应的床位,并做好患儿的入院记录。

2.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的转接流程:(1)产房护士接到患儿转入新生儿室的通知后,将患儿的病历、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整理齐全。

(2)产房护士将患儿送至新生儿室,与接受患儿的新生儿室护士进行交接,交接时要详细说明患儿的病情、用药情况等。

(3)新生儿室护士接收患儿后,要进行患儿的身份确认,确保患儿的信息和接收患儿的新生儿室相符。

(4)新生儿室护士根据患儿的病情,将患儿安排在相应的床位,并做好患儿的入院记录。

三、转接注意事项1.在转接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沟通和交流,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避免因信息不完整而导致患儿治疗的延误或错误。

产房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产房产房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制度目的为确保新生儿在产房期间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母婴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产房,包括分娩室、新生儿病房(室)及母婴同室。

三、制度内容1. 人员配置与培训(1)产房应配备至少1名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确保分娩现场有专业人员进行新生儿抢救。

(2)产科医护人员应接受定期培训,提高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2. 设备与药品(1)分娩室应配备新生儿复苏抢救的设备和药品,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新生儿病房(室)应定期检查、维护设备和药品,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巡视与护理(1)新生儿病房(室)应严格按照护理级别落实巡视要求,无陪护病房实行全天巡视。

(2)新生儿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抱婴儿离开母婴同室区。

4. 母婴同室与探视管理(1)产科实行母婴同室,加强母婴同室陪护和探视管理。

(2)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抱婴儿离开母婴同室区。

5. 母乳喂养(1)严格执行母乳喂养有关规定,提高母乳喂养率。

(2)为产妇提供母乳喂养指导,帮助产妇顺利实现母乳喂养。

6. 身份识别(1)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丢失,应及时补办,并认真核对。

(2)新生儿出入病房(室)时,工作人员应对接送人员和出入时间进行登记,并对接收人身份进行有效识别。

7. 出入院交接(1)规范新生儿出入院交接流程,由医护人员对其陪护家属身份进行验证后,由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并记录新生儿出入院时间。

(2)新生儿出入院应详细记录,确保新生儿安全。

8. 医院感染管理(1)新生儿病房(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2)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等制度,确保新生儿安全。

9. 消防安全(1)新生儿病房(室)应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2)确保消防设施设备完好,通道畅通,为新生儿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

10. 无监护人新生儿管理(1)对无监护人的新生儿,应报告公安和民政等部门妥善安置,并记录安置结果。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1.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2.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

现阶段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还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二、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平方米,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平方米。

1.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

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2.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

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3.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5.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6.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

三、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1.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2.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一)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
1、产科有新生儿需转至新生儿科观察、治疗时,一般通过请新生儿科会诊、电话通知入院二种形式。

2、当班医生或护士接到接诊患儿通知,做好相关物品及抢救治疗准备。

3、患儿转至新生儿室后,儿科医生、护士立即与转诊的产科医生或护士进行患儿病情交接。

3、根据病情予以正确的护理评估,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4、认真查看出生记录,询问转诊医生患儿出生抢救治疗情况。

5、询问患儿两苗接种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婴儿姓名牌(包括产妇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体重)、婴儿手圈、性别与出生记录是否一致。

7、做好接诊交接登记,确认无误与转诊护士签名于记录中。

8、为患儿做好各项入院处置,及时、准确的进行抢救与治疗。

(二)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流程
通知接诊→做好相关治疗准备→接诊患儿→判断病情→评估患儿→采取护理措施→查看出生记录→询问出生情况与治疗、疫苗接种事项→核对患儿手圈、胸牌与记录→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做好入院处置与治疗。

产房与病房交接流程

产房与病房交接流程

产房与病房交接流程产房与病房交接流程是指在医院中,将产房的孕妇和新生儿转移到病房的过程。

这个交接流程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孕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和护理。

下面是产房与病房交接流程的标准格式文本:一、交接前准备1. 产房护士将整理好孕妇和新生儿的病历、医嘱、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确保完整和准确。

2. 病房护士提前准备好病床、床单、被子、毛巾等生活用品,并保持病房的清洁和整洁。

3. 产房护士和病房护士进行沟通,确认孕妇和新生儿的情况,包括病情、饮食、用药等,以便做好交接准备。

二、交接过程1. 产房护士将孕妇和新生儿的病历、医嘱等资料交给病房护士,并进行详细的口头交接,包括孕妇的分娩过程、新生儿的出生情况、产后处理等。

2. 产房护士将孕妇和新生儿转移到病床上,并与病房护士一起确认孕妇和新生儿的身份信息,确保无误。

3. 产房护士将孕妇和新生儿的生活用品和个人物品交给病房护士,并进行登记,确保物品的完整和安全。

4. 产房护士和病房护士一起进行体温测量、血压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确保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三、交接后工作1. 病房护士将孕妇和新生儿的情况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并与产房护士进行交流,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2. 病房护士根据孕妇和新生儿的医嘱,合理安排饮食、用药和护理措施,并及时与医生沟通和协调。

3. 病房护士定期观察和记录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心率等,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4. 病房护士与产房护士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孕妇和新生儿的情况,共同制定和调整护理计划。

四、交接流程中的注意事项1. 产房护士和病房护士在交接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及时解决问题和疑虑。

2. 产房护士和病房护士要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和流程,确保交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 产房护士和病房护士要保持专业素质,尊重孕妇和新生儿的权益,保护他们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4. 产房护士和病房护士要随时关注孕妇和新生儿的需求和意见,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匡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病房与产房管理(一)新生儿病房1、建筑布局及设施(1)应远离传染源和噪声,设置在医院清洁的环境中,宜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和产房。

(2)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布局合理,工作区域划分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限制区。

(3)非限制区包括接待区、工作人员更衣沐浴室、值班室、污物间;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治疗室、陪奶室;限制区包括新生儿普通病房、隔离病房、洗澡间。

各区之间有缓冲区域,有门隔开,标识明显。

(4)应空气流通,光线好且阳光充足,空气细菌总数≤200cfu/m2,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

室内墙壁和天花板无裂痕,地面防滑,便于清洁和消毒。

(5)床位数应当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m2,创于床之间不小于1m。

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6)应当配置负压吸引装置、新生儿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浓度监护仪和供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

(7)应当配置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接触式。

2、人员配置(1)应当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其中医生人数与床位比应当为0.3: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0.6:1以上。

(2)医生应当有1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并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6个月以上,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具备独立处置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能力。

(3)三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负责人应当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负责人应当由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担任。

(4)护士要相对固定,经过新生儿专业和新生儿培训并考核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5)三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护理组负责人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护理组负责人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当。

(6)科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

(7)患有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开放性或引流的皮肤病变、疱疹病毒感染及其他不明原因的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不适合在新生儿病房工作,应调离此岗位。

3、感染控制管理(1)基本原则:①要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日常医疗活动中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得得发生;②感染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新生儿病室,开展有效地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表和工作人员的手;③发现有感染高位因素的新生儿,要及时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隔离防护措施,避免造成其他新生儿感染;④对患者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做标识;⑤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⑥新生儿病室应当严格限定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数,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2)人员管理:①医务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进入治疗室及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洗手、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②医务人员实施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液,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结束后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③医务人员上岗前应接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培训;④医务人员患有皮疹、腹泻、呼吸道疾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时应离岗或调岗;⑤诊疗过程中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3)医疗器械及物品消毒灭菌管理:①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②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③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滑瓶、吸痰瓶应当每天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④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天清洁并更换湿化瓶,一人用后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1次,用后终末消毒;⑤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⑥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洗与消毒;⑦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应当保持清洁,每天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⑧对于特殊不明原因感染患儿,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4)环境及物品管理:①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天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②每天湿式擦拭新生儿病室内各种物体表面,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③窗台、墙面定期湿式擦拭,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④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识清楚,使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4、沐浴室管理(1)环境管理:①布局合理,各区域划分明确;②沐浴室温度应保持在24—28℃,相对湿度50%—60%,每天沐浴前、沐浴后浴室应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每天三氧消毒机空气1次,每次2小时;③沐浴室每天小卫生,每周大卫生。

定期对沐浴室墙壁、天花板、空调等进行清洗消毒;④每月对沐浴室空气、物表、新生儿物品及干燥人员手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2)工作人员要求:①定期进行体检,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各种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②入室前应进行手卫生,更衣,穿防水围裙或罩袍:③应具有良好的手卫生意识,指甲不超过指尖,不得佩戴首饰、手表等物品,为每一个新生儿沐浴前后进行手消毒。

(3)沐浴用品管理:①病情允许时宜选择淋浴。

淋浴应一人二巾(洗澡毛巾和擦干毛巾)、一垫(用于垫体重秤和沐浴垫),一婴一用一换;盆浴应一人二巾一盆(或套一次性塑料套),一婴一用一换。

②健康新生儿与高危新生儿(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高危新生儿沐浴,再为健康新生儿沐浴,最后为隔离新生儿或感染症状(腹泻、发热)的新生儿沐浴;③每天沐浴结束后应清洗消毒沐浴用品,如沐浴池、沐浴喷头、沐浴垫、防水围裙等,用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更换拆褓台与打褓台上各种物品,并清洗擦拭台面、体重秤等。

④沐浴后的毛巾应清洗消毒,首选热力消毒,必要时选择蒸汽压力灭菌;新生儿衣被用后清洗消毒,干燥保存,早产儿和皮肤有破损的衣物应压力蒸汽灭菌;⑤游泳池使用一次性浴池套,一人一用一换,游泳圈一人一用一消毒;⑥治疗、护理用品如眼药水、粉扑、油膏等应一人一用,有效期内使用一人一消毒;⑦沐浴液等沐浴用品使用时瓶口应避免接触新生儿和工作人员,使用中应避免污染。

(二)产房1、建筑布局(1)严格划分分限制区、半限制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

(2)限制区:包括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生活区。

(3)非限制区:包括产妇接受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遵守人流、物流、洁污通道分开的原则。

2、产房管理(1)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宜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居,相对独立。

(2)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痕、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消毒。

(3)产房内物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无尘,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4)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志。

(5)湿式打扫,产房内地面、桌面、仪器和手术灯表面及其他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6)在连续两台分娩之间要清洁地面、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若有血液或污染物则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

(7)每天接生后分娩室要终末消毒,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娩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

(8)空调及空气消毒器过滤板、过滤网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9)窗帘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3、人员管理(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护人员熟悉本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卫生员能正确回答消毒液浓度计配置方法。

(2)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流动。

(3)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鞋每天刷洗一次。

(4)换呼吸道感染疾病或有化脓性伤口时,暂停产房工作。

(5)待产人员进入产房更衣、换鞋,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

(6)私人物品不得带入分娩室内。

4、医疗操作管理(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2)接产前必须进行外科洗手。

(3)保持无菌单及手术衣干燥,潮湿视为污染应更换。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助产包内备断脐专业剪、结扎用品等,禁止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6)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无过期,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时限一次排列,专柜放置。

(7)无菌包、无菌纱布、无菌棉球开启后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式保存,每台一套,4—8小时更换1次。

(8)助产器械应等同手术器械按照规范清洗、包装、灭菌。

(9)婴儿脐带结扎用品必须灭菌。

(10)碘伏、乙醇容器等每周更换,灭菌2次。

(11)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使用。

(12)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湿化液用灭菌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13)剃毛刀应使用一次性物品。

5、隔离技术(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正确佩戴防护用品。

(2)产妇分娩前应进行HBV/HCV/HIV筛查,传染病产妇安置在隔离分娩室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助产,用后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按感染性医疗服务吃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隔离产妇平车专用,用后消毒。

(4)脏被服应有容器固定存放且不在产房清点,隔离病人被单、衣物分开处置。

6、其他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护人员熟悉本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卫生员能正确回答消毒液浓度及配制方法。

[附]国家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节选)(卫医政发[2009]23号,2009年12月25日发布施行)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