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全套教案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4、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5、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

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助学师:(挂图)同学们,课间十分钟到了,校园里热闹起来了。

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里真热闹啊!仔细看看,图中还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你们看见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等)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角。

(教师出示三角板的实物,具体指出其中一个就是“角”),图中球门上有一个角。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究1、找图中的角师:操场上还有很多角,快来找找看。

(老师拿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2、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角,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都有哪些角?(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还有我们例1中的剪刀、吸管还有水管,这些都是角。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__52、在○里填上“=”○○○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3、练一练: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2、小组讨论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5.0192○5.01297.281○8.001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3).学生交流。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5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5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5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实际含义,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来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运用“=”、“>”、“<”来描述数的大小。

2、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开火车数数。

2、说一说上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用“=”、“>”和“<”填空。

34 42 21 55让学生回顾怎样区分“=”、“>”和“<”,借助顺口溜来记忆。

二、巩固提升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指导学生看第1幅图,然后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2)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评价展示。

评选出每组画的同学,让其他学生说说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师:“数一数,比一比”是什么意思?怎样数才不会数错?引导学生先数出小狗和小猫以及花朵的数量并把数字写上去,再进行比较。

(3)还可以怎样比?4、完成练习三第4题。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师:图中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除了动物,你还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进一步理解1~5各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3)师:小鸟和大象比,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三位数的读写方法;2. 学会三位数的大小比较;3. 能够熟练进行三位数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内容1. 三位数的认识和读写;2.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3. 三位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1. 研究三位数的读写方法;2. 理解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原则;3. 掌握三位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最新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2. 教具:数字卡片,小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 向学生展示数字卡片,让他们辨认卡片上的三位数,并读出来。

2. 研究三位数的读写::- 通过示例向学生讲解三位数的读写方法,如321读作"三百二十一"。

- 让学生自己读出一些其他的三位数。

3. 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组发放数字卡片,要求他们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写出读音。

4. 活动总结::- 随机抽查学生的答案,让他们相互评价,并给出正确的读音。

第二课时1. 复::-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研究过的三位数的读写。

2.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通过示例向学生讲解三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如比较321和540大小时,要从百位开始比较。

如果百位相等,则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

3. 练::- 给学生出示几组三位数,要求他们写出数字的大小关系。

4. 活动总结::- 让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并纠正错误。

第三课时1. 复::-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研究过的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2. 三位数的加减运算::- 通过示例向学生讲解三位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如321 + 540的计算过程。

- 让学生自己完成几道类似的加减运算题目。

3. 练::- 给学生出示一些加减运算题目,要求他们独立完成。

4. 活动总结::- 让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共同检查。

六、教学反思在本单元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小组活动的形式,逐步掌握了三位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方法。

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较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

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知识。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掌握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2. 理解角的分类,特别是直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1. 量角和画角时对度数的准确把握。

2. 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如周角与平角、直角的关系等。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角的度量(3课时)1. 第一课时: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

- 教学目标。

- 让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符号“°”。

- 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和刻度。

- 教学过程。

- 导入。

- 展示不同大小的角的实物或图片,如打开的折扇、剪刀张开的角度等,提问学生如何比较这些角的大小。

- 新授。

- 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度”的定义,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 拿出量角器,向学生介绍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刻度。

- 让学生观察量角器上的刻度,找出直角对应的刻度(90°)。

- 练习。

-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指出30°、60°、120°等角的刻度位置。

- 总结。

- 回顾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的基本构造。

2. 第二课时:用量角器量角。

- 教学目标。

- 使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 能正确地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 教学过程。

- 导入。

-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量角器的构造。

- 新授。

- 教师示范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 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注意是内圈0刻度线还是外圈0刻度线)。

- 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些简单的角(如锐角、直角等),教师巡视指导。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总目标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总目标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总目标教案第一章:认识分数1.1 学习目标: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学会读写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

1.2 教学内容: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分数的读写规则。

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1.3 教学活动:1. 引入分数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2. 教授分数的读写规则,练习读写不同的分数。

3. 通过比较不同分数的图形,让学生学会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第二章:分数的加减法2.1 学习目标:学会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题目。

2.2 教学内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相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3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 练习计算相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题目,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3. 教授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

第三章:分数的应用题3.1 学习目标: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分数的应用题。

能够运用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分数应用题的类型和特点。

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3.3 教学活动:1.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意义和特点。

2. 教授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确定单位“1”,找准对应量等。

3. 练习解决不同类型的分数应用题,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第四章:分数的综合练习4.1 学习目标:巩固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数的综合练习题目。

4.3 教学活动:1. 提供一系列分数的综合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巩固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通过讨论和讲解,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学习目标: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数除法》是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和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但是,对于小数除法,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惑,例如小数点的处理、商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和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和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以及在小数除法中出现的循环小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小数除法的教学课件,包括动画、图片、例题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小数除法的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题目。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小数除法的学习,例如:“小明有3.5元,他想买一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2.5元,他可以买几本书?”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小数除法的重要性。

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动画和例题,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然后,展示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对比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

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涉及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运算规律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小数的加减法运算与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形式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适应这种变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写小数,会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小数计算器等。

2.学具:学生计算器、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商品的价格,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卡片展示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进行解决,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一、说教材本课时内容是在同学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熟悉了小数的特征,并把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让同学在经受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洁的生活实际状况来猎取学问,从而提高同学对数学的学习爱好。

二、说学情分析同学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详细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

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化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同学慢慢脱离详细内容采纳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

本课中支配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阅历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同学的学习热忱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使同学能结合详细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沟通等活动,培育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沟通意识;培育同学有挨次地思索、争论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目标:让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同学探究数学的爱好,猎取胜利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同学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同学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经通过观看、比较和沟通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老师提问供应话题:你喜爱运动吗?最喜爱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同学沟通活动,老师加以鼓舞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1.情境呈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竞赛的成果单)。

并出示如下信息:发现-队的成果分别是5.87米、5.85米、5.95米和6.30米.依据它们的跳远成果你能给它们排出名次吗?要使同学明确名次与米数大小有关.让同学实行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自己找出答案.汇报沟通.同学能想出2-3种解决方法.第1种把米化成分米, 5.85米是585厘米,5.87米是587厘米.305.95 5.875.85 总结比较方法: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相同,就从非常位开头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1.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生自由发言。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周长是多少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周长是多少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周长是多少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长的概念,并会应用周长公式计算物体的周长;2.能够运用周长概念解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2.教学重点是周长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换成计算公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量一下自己的手腕周长,再和同桌交换量一下。

询问学生有没有想过如何计算周长?2. 新知1.通过讲解板书、图片及视频,介绍周长的定义;2.引导学生通过绕一圈的方法,来理解周长公式;3.能够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周长计算例子,如:教室黑板周长、同学们队伍的周长等。

3. 实践1.将学生分组,在课堂上完成一些有关周长的实践问题,如:测量校园内某些物体的周长并统计结果,将各小组的结果汇总。

2.以日常生活为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周长问题转化为计算公式,并计算求解。

4. 总结1.总结周长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强调周长的实用性;3.让学生回答一些提高性问题,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本单元教学要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展示2.课堂实践活动3.课堂互动问答五、教学评价1.引导学生背诵本单元重要概念和计算公式;2.通过回答提高性问题,检测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掌握情况;3.对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收集资料和课堂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教学平台2.绘图软件3.视频案例七、教学后记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测量周长、计算周长公式等实践,不仅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实际问题中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实际应用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训练,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说课稿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解决问题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技能。

3.使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通过图形、物体、语言等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理解问题——目标——方法——答案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时间教学内容5分钟观看已解决问题的实例和感想讨论10分钟导入解决问题的概念课件和举例子解释20分钟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解决问题案例讨论和分类1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结果,并指导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思维方法10分钟教师对下一堂课的预告四、教学方法1.问题导向式学习。

2.小组合作式学习。

3.信息技术辅助式学习。

4.教师引导式学习。

五、教学工具1.课件2.黑板3.白板笔4.小组合作纸卡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师生通过观看已解决问题的实例和讨论感想,明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解决问题的概念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例讲解解决问题的概念,以及通过图形、物体、语言等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通过举例子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3.小组合作进行解决问题案例讨论和分类(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分发小组合作纸卡,每组学生按照课上的知识,自主选择相应案例,按照问题类型,完成问题分类,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解决问题讨论,互相沟通思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技能。

4.教师总结学生结果,并指导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思维方法(15分钟)教师在讨论完成后,总结每组学生的成果,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问题——目标——方法——答案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

5.教师对下一堂课的预告(10分钟)教师对下一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预告,并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

七、教师总结在解决问题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按照问题——目标——方法——答案的原则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表现出创造性思维,最终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三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 掌握三位数的数学意义;
3. 认识十进位的位置原则,掌握数的单位;
4. 理解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学内容
1. 数字读法和写法;
2. 三位数的理解;
3. 十进位单位;
4. 大小比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三位数的认识和理解;
2. 十进位的单位研究;
3.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2. 活动教学法;
3. 讨论教学法。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认识三位数,理解三位数的数学意义。

2. 引导学生规范数字读法和写法。

3. 教授十进位的单位,通过三位数的拼接了解数的单位。

4. 让学生通过操纵物品,用十进位的位置原则完成数的比较。

5. 模拟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6. 巩固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有关三位数比较的题目。

7. 课堂总结:讲解三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对三位数的认知情况;
2. 学生能够熟练读写三位数;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七、教学资源
1. 教材、参考书;
2. 三位数的实物或图片。

八、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相关练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四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四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四篇)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

本单元的内容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分数运算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分数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能力,但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涉及到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2.教学难点: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展示两盘水果,一盘有3个苹果,另一盘有2个苹果,问两盘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例如,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几道题目。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6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6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范文、策划方案、鉴定材料、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templates, planning plans, appraisal material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6篇有意义的教案应该基于实际的教学进度,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教学目标- 认识整数的含义和概念- 理解整数的正负之分- 掌握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进行简单的整数运算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具:数轴、整数卡片等- 备课内容:浏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运算规则,准备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案例分析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张数轴展示整数的正负之分,引发学生对整数的兴趣。

2. 引入:通过实际场景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整数的存在和应用。

例如:温度计、海拔高度等。

3. 概念解释:简单明了地解释整数的定义和含义,并通过实物数轴让学生直观感受整数的表示方法。

4. 表示法:教授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画出一些简单整数的表示。

5. 比大小:通过数轴和实例,让学生掌握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6. 整数运算:教授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规则和运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整数运算练。

7. 反思总结:让学生对整堂课进行反思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 整数的定义和含义- 整数的表示方法及比较大小-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扩展- 引导学生应用整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一些拓展性的整数运算练,提高他们对整数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对整数概念的理解和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练测试:通过小练或作业,检验学生对整数运算规则的掌握情况- 总结反思:听取学生对整堂课的总结和回顾的答辩教学反馈- 对学生在课堂互动、练测试和总结反思中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记录学生的研究情况,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教学扩展-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兴趣,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拓展性的教学内容,如整数乘除法等。

备注此份教案为一份参考教案,根据教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和修改。

教案中的实例和练习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增加或改动。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324 153 345 2460 986 756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3×4=12 3×5=15 3×6=183×7=21 3×8=24 3×9=273×10=30……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12→21 15→51 18→81 24→42 27→72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210 54 216 129 9231 9876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板书)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

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

(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

)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

(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按单一标准将物体分类、整理。

2.按不同标准将物体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1.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注重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3.要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灵活性,注意开展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分类标准、正确分类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分类、整理1课时
2统计表1课时
分类、整理
教材第27页的例1及练习七的第1、第3题。

1.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把物体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整理。

课件(录像或挂图)。

1.
(1)
(2)比少( )个,
比多( )个。

2.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
圆柱有( )个,球有( )个。

1.学习按单一标准分类、整理。

感知分类、整理。

课件(录像或挂图)显示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气球。

有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
我们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几个。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形状的气球,并数出每种形状的气球各有几个。

板书:
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引导学生说出:最多,最少。

2.学习按不同标准分类。

(1)分小组互相说说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

(2)老师组织汇报交流。

学生每次分完,都要说说是按什么分的,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该肯定。

(如有的同学按颜色分;有的按个数分等)
1.练习七的第1题。

2.练习七的第3题。

1.在水果下面画“”,在蔬菜下面画“○”。

2.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3.数一数,涂一涂,填一填。

△()个,□()个,▭()个。

()最多,()最少。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略
2.涂色略643 3
思维训练
1.○○○○○
2.略
3.涂色略654△▭
分类、整理
1. 分类的方法。

(1)单一标准下的分类就是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
划归为一类,它的分类结果是一定的,不可改变的。

(2)不同标准下的分类就是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分别以某些属性为
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2. 分类的依据。

(1)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2)根据事物的功能和用途(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可以玩、可以用)
进行分类。

(3)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分类、整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学习单一标准的分类、整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整理两部分知识。

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

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

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

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

然后通过大量的操作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某一给定的或选择某个单一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为学生提供充分“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选择学具和教具时,可以因地制宜,让学生熟练地分类,不仅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而且又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简单的统计表
教材第28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第2、第4、第6题。

1.巩固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整理。

2.通过分一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课件(录像或挂图)。

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课件(录像或挂图)显示公园中人物镜头,同学们仔细观察。

提问: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
引导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两类。

生1:按大人和孩子分,大人有8人,孩子有4人。

生2:按男、女分,男有6人,女有6人。

板书:
提问:还可以怎样分?
学生自由讨论。

老师组织汇报交流。

1.教材第28页“做一做”。

先小组内交流各自分类的方法。

老师组织集体交流,可以按男、女分,也可以按出生在前半年、后半年分,还可以按学号分等。

2.练习七第2题。

3.练习七第4题。

4.练习七第6题。

1.数一数,分一分,填一填。

(1)红色图形比蓝色图形多()个。

(2)()形的图片最多。

2.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两组填一填。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略
2.涂色略(1)546(2)65 4
3.略
4. 36678(1)熊猫(2)小猴和小熊(3)略
思维训练
1. 85445(1)3(2)正方
2.①②③④⑤⑥(答案不唯一)
1.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他们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本节课的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投入,体现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和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技巧:良好习惯、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儿童正式接受学习的最初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因此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