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本教案旨在帮助六年级科学教师备课,使用最新人教部编版的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材。
教学目标:- 理解水的特性和变化;- 掌握水的凝固和沸腾的条件和过程;- 了解水的常见用途和水的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 水的凝固和沸腾的条件和过程;- 水的常见用途和水的节约意识。
教学准备:- 教材: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材;- 教具:实验用水、温度计、锅炉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实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水的特性和变化。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水的凝固:- 介绍凝固的含义和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水的凝固条件和过程。
2. 讲解水的沸腾:- 介绍沸腾的含义和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水的沸腾条件和过程。
3. 讲解水的常见用途和水的节约意识:- 介绍水的常见用途,如农业、工业、生活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节约水资源,培养水的节约意识。
三、实验探究(20分钟)根据课本中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亲自进行水的凝固和沸腾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水的凝固和沸腾的条件和过程,并思考水的常见用途和节约意识。
五、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学生的部分作业,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研究兴趣。
教学素材:-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材- 实验用水、温度计、锅炉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上课表现和课堂讨论的质量,可以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水的凝固和沸腾的条件和过程,是否了解水的常见用途和节约意识。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优质教学课件
铁锈是 红棕色的,没有金属光 泽,表面 粗糙,质地 较脆。不导 铁和铁锈
电,不被 磁铁 吸引。
不是同种物
质
铁制品的防锈措施
• 防止铁生锈的办法:把铁制品与水、空气进行隔绝。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常见方法:(防锈)
1.保持铁制品干燥和洁净 2.涂油; 3.刷油漆; 4.电镀或烤蓝:镀上其他金属的保护层; 5.制成不锈钢;(改变内部的结构) 6、烧制陶瓷。
实验结论: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水 有空气
铁生锈伴随了颜色的改变,产生了“铁锈”这种新物 质,是一种缓慢的化学变化。
空气与水交界处的 铁钉生锈最严重。
“铁钉生锈”实验
观察一下这两枚铁钉,他们有什么不同?铁和铁锈是同 一种物质吗?
铁是银白 色的,有金属光泽,表
面 光滑,质地 坚硬 。导电,能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复习课件
单元导航
1 2 3 4 5 6 7
1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 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 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声音、空气、光、火焰、电流等也是物质。世界 是由物质组成的。
1、厨房中的物质。 水是透明并且会流动的液体,它没有味道;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的反应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 小苏打,是一种叫做醋酸钠的新物质。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可以和白醋产生气体,你能通过实验发现吗?
碳酸钙
实验现象: 鸡蛋壳和贝壳浸泡在白醋中,其表面会出现大量 的气泡。
实验结论: 白醋和鸡蛋壳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气体。 白醋和贝壳也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气体。
3
1.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和推理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2.难点: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和推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实验现象和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2.教学课件:PPT或者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演示一个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产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推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新物质?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还有哪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物质?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材简析】本课是《热》单元的第三课,前面两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水的变化,也已经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这一课时是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的水之间的变化,这也是在上面两课时中隐含的信息,水的温度可以由外界温度的变化(酒精灯加热)而发生变化,而使水温度变化还有其他的方式。
课堂引入就是从生活中的情景给冰箱中的牛奶加热开始的。
根据教材的安排,热传导是下一课时中进行的,那么这一课时就先不提出这个概念,仅仅是让孩子们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会发生高温物体降温,低温物体升温的现象,并且不是无限的上升和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温度就相对稳定了。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水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温度计。
这节课用平时生活中热水加热牛奶现象来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这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然后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这是透过现象探索本质的研究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为下面几课研究热的传递方式作了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发现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通常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科学思维]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证据,并制作成折线图,比较发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实践]能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制作折线图,能通过数据分析描述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难点]理解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能趋向于热平衡。
【教学准备】[教师]大烧杯、60摄氏度热水、凉水、大试管、两支温度计、温度变化记录表、折线统计图、数字温度计、教学课件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022新版)
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节课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
通过观察白砂糖加热后的状态、颜色、气味等,以及借助烧杯和勺子底部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到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研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分析】学生在前两节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已经关注到物质变化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并且已经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但学生对于“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问题存在疑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物质变化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难点]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学生]蜡烛、蜡烛台、打火机(火柴)、钢勺、白砂糖、锡箔纸(包裹钢勺)、烧杯2个、水、钥匙、塑料杯(放白砂糖)、资料。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在本单元的第1课我们讲到厨房里物质的变化。
厨房里的物质变化能给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食物,其中我非常喜欢一种甜品,你来看看。
(出示焦糖布丁)2.提问:你知道上面的焦糖是怎么来的吗?白砂糖变成焦糖,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预设:如学生能说出焦糖的制作过程,就顺着学生说说,我们今天用蜡烛进行加热,看能不能制作出焦糖。
科学课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教案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总目标】:1、读读记记“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从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体会。
能够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
5、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让学生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辛酸。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出示资料、图片1、板书课题,并解题。
2、教师设问:大家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吗?3、学生老师共同简介作者的资料:安徒生:这篇童话是19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
他一生共写了167篇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5年,当时丹麦已经沦为英国的附庸。
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剥削下,境况十分悲惨文章反映了丹麦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听录音,引导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1、划出生字词,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写出小节序号;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之处。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三、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出示:考考你1、写出正确的读音。
(1)小女孩的一只()拖鞋也没有了,只()好赤着脚。
(2)她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却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卖火柴挣()钱。
2、区别组词。
梗()蹒()跚()蜷()焰()便()瞒()栅()倦()掐()橱()烁()魂()烘()填()厨()砾()魄()哄()镇()3、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怎样)(在何处)的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让孩子们从实践中感悟科学奥秘
本单元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第四单元,主题为“科学实验”,旨在通过给孩子们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场景,让他们从实践中感悟科学的奥秘和规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主要介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及实验步骤。
2、通过实验理解物理世界中的运动、电路、光学等基本规律。
3、探索科学实验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步骤,掌握基本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感受物理世界的奥秘和规律,理解运动、电路、光学等基本规律。
3、了解科学实验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探索精神、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一)实验教学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所以实验教学法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帮助他们探索物理规律,感受科学的神奇。
实验教学法具有生动活泼、直观易懂、易于记忆等优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讲解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的背景知识等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实验过程和结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比如,在实验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启示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并探索答案,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前期准备:在教学前,教师需要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并对实验的流程和方法熟悉掌握。
此外,还需要制定好实验的教学计划和教师的指导方案,确保教学有序、高效。
(二)实验指导:在实验指导中,教师需要耐心细致地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危险和故障。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3-4单元 教案
2023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自然资源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1.教学内容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意在指导学生科学描述自然资源的构成、类别和用途,初步认识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资源,持续提高学生的科学描述能力及辨识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分析用到的自然资源”,先以牛仔裤为例,从原材料、生产工艺、运输等方面展开分析,辨别用到的自然资源,再用类似的方法分析身边某个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第二部分为“认识自然资源的构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再根据资源的物质种类给自然资源归类。
第三部分为“重点认识两种复合型自然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呈现了热带雨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功能与价值,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解释海洋资源成为21世纪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的理由。
2.教学目标能有条理地分析和描述生产某个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能说明自然资源的用途,学会给常见自然资源归类。
能说出热带雨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功能与价值,并综合所学知识解释海洋资源的应用前景。
3.重点与难点重点:能有条理地分析和描述生产某个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难点:学会给自然资源归类,并解释海洋资源的应用前景。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PPT。
学生分组材料:分类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
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是谁赐予我们阳光、空气、水和食物。
是阳光、空气、水等等自然资源赐予我们一切,让我们能够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并幸福的生活。
那么地球上有哪些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又有哪些特点?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作用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研究第三单元《自然资源》。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上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板书课题: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二、学习新课活动一:研究生产一条牛仔裤用到的自然资源出示牛仔裤的图片,学生观察并想一想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会用到哪些自然资源。
请同学们分别从运输、主料、金属辅料、染料4个方面列举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要用到的自然资源。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曰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反思(3篇)
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反思(1)在本次《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的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白砂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过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别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以及化学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焦糖布丁这一生活中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白砂糖变成焦糖的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类型。
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白砂糖加热的实验,并引导他们从状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观察并记录变化。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们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白砂糖加热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且通过溶解实验和视频的辅助,加深了对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理解。
在观察蜡烛变化的实验中,我通过倒扣烧杯和加热勺子底部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化学变化。
然而,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解释蜡烛燃烧产生水分的实验现象时存在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考虑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个对比实验,用白炽灯加热烧杯,以凸显蜡烛燃烧产生水分的特征。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时,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以确保教学过程中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例如,在安排实验活动时,我需要更加细致地考虑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实验步骤的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的来说,这次《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的教学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我对科学教学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和发展。
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反思(2)《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这节小学科学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白砂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了新物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2.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过程与方法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2.发展关注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3.教师准备一些河道、湖泊、居民区等被污染的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
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1、调查走读生数量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教科版(2017)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单元 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教案
教科版(2017)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教材P63~6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聚焦【设计意图】通过简单地回顾,利用焦糖话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厨房中物质的变化;对如何证实猜想,如何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设问,启发学生学会从实验中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蜡烛的燃烧1.提问:同学们都见过点燃的蜡烛,你们来简单地说一说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蜡烛燃烧时会熔化;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蜡烛燃烧时会变得越来越短;……)2.过渡: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吗?它是化学变化吗?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提问: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大家现在认为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理由是什么?(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有水和炭黑等新物质产生,但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在燃烧过程中,蜡烛有熔化和凝固现象。
)5.小结: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出光和热,还会产生水、炭黑等新物质,所以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常会伴有物理变化。
探索二:加热白砂糖1.过渡:白砂糖在被加热成焦糖的过程中,到底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接下来我们也将用实验进行探究。
2.提问:在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观察什么?(预设:观察白砂糖的变化,包括颜色、气味、状态等。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与研讨4.提问:白砂糖最后变成的黑色物质是新物质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我们把黑色物质放在水里,发现它不溶于水,说明是一种新物质。
)5.小结: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首先会熔化,接着颜色逐渐变黄,然后越来越深,同时产生气泡,最后变成黑色固体并伴有特殊气味。
黑色固体是新物质,气味来自散发到空气中的新物质。
因此,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2019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课《探索宇宙》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课《探索宇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
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1)要求学生阅读资料,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部编本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课本总结
部编本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本总结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以“科学探究”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内容涉及生物、自然、物理等多个领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单元目标1. 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探究中与他人合作。
4.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单元内容本单元共包含5个课文,分别是: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生物的多样性》3. 《自然界的规律》4. 《生活中的科学》5. 《创新与发明》每个课文后都设有“思考与实践”环节,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界的规律、生活中的科学、创新与发明。
2. 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实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
六、单元总结本单元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寓教于乐!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分享
寓教于乐!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分享科学是让人兴奋的领域,不仅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我们周围的神奇事物的答案,而且因为它总是在创新。
在教育中,将教学设计成寓教于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今天,我将分享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思路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类型的环境对人类、动植物等的影响。
2.了解关键词和概念,例如: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位、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平衡等。
3.了解如何采取积极行动保护我们的环境。
二、教学设计本教学使用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到自我探索之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下是教学设计的详细步骤:1.讲解教学背景知识在开始进入任何学科之前,我们都需要知道一些背景信息。
同样,为了开始生态系统的学习,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环境。
在这一阶段,我将向学生讲解环境的定义、环境对人类、动植物等所扮演的角色,让学生了解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2.利用概念地图法梳理思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因素和组成关系,我会采用概念地图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将不同的概念和关键字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3.利用案例,让学生感受生态环境的美和悲我会介绍一些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同时,我也会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照片,让学生感受生态环境的美好。
4.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生态系统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究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不同类型的生态影响等。
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自主讨论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5.实际操作,感受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我会组织学生前往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观察和收集数据等活动,并将他们收集到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汇总和分析,让学生从实践出发,深入体验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分析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善于动手操作,对于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希望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物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物质。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变化过程中新物质产生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过程,发现新物质。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心得体会,促进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3.教学场地:安排实验室,确保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药品和仪器,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和步骤,激发学生的兴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产生。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物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垃圾很重要,它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过程与方法: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利用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收集月饼、茶叶或酒的礼品盒和其他简易商品包装袋。
2、教师准备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袋。
称重的弹簧秤。
包装绳一根。
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做汇报。
2、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减少垃圾,做到再次利用。
(板书: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提问: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2、简单小结学生的讨论如(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
(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
(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
3、提出焦点问题:刚才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垃圾是可以减少(教师出示一简易商品包装盒),那请问商品包装可以减少吗?(引导归纳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卫生、美观等。
)
4、教师出示一礼品商品包装盒提问:请问你们对这样的商品包装盒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此商品包装的意见。
)
5、教师谈话:刚才有同学认为这样的商品包装比简易包装的商品浪费了很
多资源,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礼品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盒重量的对比实验。
6、教师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7、讲解:一些国家规定企业必须把包装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出标准就判为“过度包装”,应该受到处罚。
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些礼品盒的包装的体积超出商品总体积的50%以上的包装垃圾,我们称之为过度包装。
城市调查表明,垃圾中的30%-40%都是商品过度包装。
8、分组讨论:过度包装盒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利于环境吗?我们怎样来看到厂家过度包装的行为,你想对商品生产厂家说点什么?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怎样选择商品包装?
9、学生汇报、小结:过度包装既浪费了纸张、木材等宝贵资源,又增加了垃圾量产生环境污染,同时还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真是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改变消费观念,购买绿色环保的商品包装,坚决抵制过度包装。
(板书过度包装的害处。
)
10、填写给商品生产厂家的建议。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谈话: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弃,仔细想想,会不会还有其它的用处呢?
2、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你能举出10种重新使用一根包装绳的方法吗?
3、引导学生继续交流生活中一些物品重新使用的方法。
(如:玻璃瓶、塑料袋、旧报纸、空罐头、旧图书、旧玩具、旧衣服等。
)
4、思考问题:物品的重新使用有哪些好处?
5、小结: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板书课堂收获)
2、课堂思考: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你同意这句话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介绍国际环保理念“三R”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
板书设计: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卫生、美观。
过度包装: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增加消费者负担、增加垃圾量、造成环境污染
课堂收获:减少商品的包装以及废弃物品重新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数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