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四部 业兼体用——张舜徽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
张舜徽先生学术的湖湘情结
义疏 跋 一 篇 附 于 其 后 , 时年 已十 七 矣 。
可见 , 先生除了承担繁剧 的教学任务外 , 课余坚持伏 案读书 ,
可见先生一 生治学之根基于此少年时期 业已确立。
在十年之中将 “ 二十四史” 读一 过, 通 这为其后来的学术研
()任教 于长沙各中学 。13 1 92年 ,张先生二十一岁 。
这年秋天 ,先生 自北京还湘 , 适逢曹典球先生创办文艺 中学
于长沙浏 阳门外 , 遂罗致 张先生为文史教 师。同时 , 先生还
兼授 了兑泽、雅礼等中学 的课。关 于这段 时问的经历 , 张先 生在 其 自传 中这样说道 : 年二十一 ,回到湖 南, 在长 沙担任各高级 中学
各式各样的 “ 情结” ,人们对此亦大多持认同的态度 。有鉴
于此 ,笔者这里亦借此一词 ,来谈谈 “ 张先 生学术的湖湘情 结” 。张先 生是湖南人 ,是湖南人 的骄傲 。先生一直心系湖 南, 其学术亦体现 出明显 的湖湘情结 , 故以之作为论 文题 目,
沅江县 人。……先人 敝庐,在老屋村 ,背 负高阜, 古木数 十株挺 立其上,大者可数人 围,高者长十 丈 余 ,枝叶扶疏 ,终年常绿 。问诸故 老,成谓 为数百 年 前物。凡扬帆过洞庭者 ,遥 望浓萌如盖,高出云
甲,距学校稍远 每到校授课毕 ,辄诣吾家畅谈 ,
或 值 风 雨 ,便 留 宿 焉 。
又云 :
张先 生自十七岁其父 过世后 即负笈外游 , 始至 长沙, 后 应其 四姑夫余嘉锡先 生之邀 ,游学于北京五年 。1 3 9 2年先 生返 回长 沙,此后 ,在文艺、兑 泽、雅礼等中学高中部任文
长 ,乃进而诵 习 说 文解字》 ,家多藏书,恣意披
张舜徽先生清代学术研究的成就和特点
必致详 于作者行事 ” 其 目的在于 “ 以远绍前 , 既 规 , 欲 以为知人 论世 之 助 耳 ” 亦 。二 是 “ 书 中要 记 旨, 究其论 证 之得失 , 其学 识 之深 浅” 核 。三是
“ 今于 辨 章 学 术 之 际 , 诸 家 考 证 之 语 , 断 审 凡 论 密 , 有 发 前人 所 未 发者 , 特 为拈 出 , 信 亦 以与 学 者
者有 年 。后乃 进而 治经 , 于郑 氏一 家之 义 , 入而 深
பைடு நூலகம்
例等 , 而且阅读乾嘉朴学家 的著述 , 了解其 中诂 经、 证史、 议礼、 明制 、 考文、 审音等内容 , 为用尤 “ 弘, 又不啻为经 、 小学 、 史、 群书之羽翼矣”j _。 J
不欲出。即以此小学、 经学为基石 , 推而广之 , 以 理群 书 。 由是 博 治 子 、 , 二 十 载 。 中年 以后 , 史 积 各 有 所 述 。 生 研 究 的范 围 涉 及 诸 子 学 、 ”】先 小 学、 校勘学 、 目录学 、 史学理论 、 清代学术等诸方 面。其 中关于清代学术研究方面 , 先生 曾耗费相 当的心血 和 时 日, 给后人 留下 了 《 清人 文 集别 录》 《 、 清人笔记条辨》 《 、 顾亭林 学记》 《 、 清代扬
先生在介绍 “ 作者行事 ” 和记述“ 书中要 旨” 时, 并不只是简单介绍作者事迹及其作品内容 , 其
[ 收稿 日 ]0 01 — 期 2 1- 1 0 2 [ 作者简介杨绪敏 , , 男 江苏睢宁人 , 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 徐州
中多有反 映先生独 到见 解 的评 论。比如在 卷 1
集” 的说法 , 认 为 , 他 阅读 清 人 文 集 、 记 不 仅 可 笔 以从 中考 当代 掌故 、 哲 事 实 、 前 学术 流 别 、 群籍 义
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
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是张舜徽教授长期学术活动的重要成果。
他对中国文献学的研究,由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影响深远。
张舜徽教授在中国文献学研究领域有独到的贡献。
他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结合文献学与考古学、学术史与政治史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国文献学研究理论体系。
他深入研究了汉魏明清的文献性质、类型、内容和影响等问题,挖掘出文献所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历史信息,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治学提供了权威的参考资料。
张老师的学术著作,从深处探讨了当代中国文献发展的现实状况及其历史演变脉络,对文献学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颖的视角和宽泛的视野下,拓展了中国文献学的发展范畴和发展路径,成为新型文献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和支撑。
此外,张老师在论文《中国文献学》中,系统总结了中国文献发展的历史信息,提出了新的文献学理论,并提出了多种新的文献收集方法和文献分析方法,为研究文献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帮助。
张老师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著作是一部开创性的文献学著作,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这本书不仅反映了当时文献学的发展现状,还为后来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张舜徽教授编写的《中国文献学》是一部杰出的文献学著作,其内容全面性和深度,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张舜徽教授的著作研究,不仅深入挖掘了汉魏明清文献的性质、类型、内容和影响,而且从深刻的视角和宽泛的视野,拓展了中国文献学的发展范畴和发展路径,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帮助,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希望学界能够进一步挖掘文献知识价值,加强文献学研究,为中国文史研究尽一份心力。
张舜徽教授的《中国文献学》是一部杰出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文献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中国文史研究尽一份心力。
学术与生命的合一
学术与生命合一——回忆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的学术生涯张舜徽先生离开我们,转眼间已有十七年了,但先生留下的著作,仍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先生治学的精神,仍是我们最好的食粮,为我们指引着学术的方向,鞭策着我们治学的步伐。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孟子曰:“归而求之,有余师”②,重读先生的著作,总有许多新的体会,里面总是深刻地体现出先生一生治学的精粹实质,令人回想不已。
在学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形势下,重温先生的著作与一生治学的经历,以表对先生事业的继承之意,和对先生杰出人格的怀念之情。
先生的学问,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赞誉,堪称二十世纪研究国学的典范。
能有如此拔萃而不群的影响,绝非仅靠所出著作的物理厚度与不懂学问的人炒作起来的虚浮声誉所能致。
静思其中深层的魅力之源,无他,惟先生能在一生中把学问与生命融合为一可以当之,这种合一,使博通的学问与不刊的卓识,带着一个学者全部生命的力量,植根于中国学术的长河之中,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可称真正的学问与有价值的人生。
体认先生的治学精神,深感以全部生命为其底蕴的学问与人格,绝非是只知“书中自有黄金屋”而以学术为稻粱谋者为了虚名和实利而制造出一本本“著作”或多少篇的“论文”以求得世俗荣耀者所能比肩,所敢奢望,所可妄评的。
身为后学之人,只有准确理解先生的学问命脉所在,才能真正继承先生的治学精神,而使自己的人生也与学术合一,既把中国悠久深厚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又使自己的生命与人格臻于圆融博通之境。
①《论语·为政》。
一、学问与生命1991年8月,先生已经八十高龄,回首往事,写下了一篇短文,名曰《八十自叙》,文中回顾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与治学道路,为我们留下了一篇亲切有味而意义深长的文章,使我们了解到先生的学问与生命之间的恒等式,其中说:日月易得,时光如流,入此岁来,而吾年已八十矣。
自念由少至老,笃志好学,未尝一日之或闲。
迄今虽已耋耄,而脑力未衰,目光犹炯。
闻鸡而起,尚拟著书;仰屋以思,仍书细字。
张舜徽学术生平与治学志趣综论
21 年 l 月 01 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 i f ce c n n ie d g o r a a ie st o in ea dE g n e n o Hu y S
、 _2No 1 bl . l 3 NO .0 1 V 2 l
然 后才以此为初 阶 , 进入到经传子史与文辞的诵 习。 治 毛 初
诗> ) ,后及 三礼> ) ,钻研郑学 ,锲 而不舍 。十七岁那年 ,张 舜徽 撰 尔雅义 疏跋) ) ,为一生 自述心得、撰述考证文字之 开端 。不幸 的是这一年父亲 因患肺结核病 ,医治无效去世 , 此后张 舜徽 便离 家外 出求学 , 开始 了奠定一生治学规模和志 趣 的奋发 时期 。
心埋头 钻研朴 学, 尤长于天文算法 。 既重旧学, 又乐于接受
新知 ,不仅 为张舜徽 亲授课业 , 而且在治 学方法上也给予 了
先生之邀, 旅居北京并住于其家。 时余嘉锡先生任教数所大
学 ,名重一 时,与之交往的学者专家甚多。经余 先生介 绍 ,
悉 心指导 。 这和
锦熙、杨树达、钱玄 同等名流 , 他都虚心请教 , 或称贽称弟
子 , 右采 获而为益无方 , 问由是 日有长进 。 自朝达暮 左 学 又 赴北海图书馆读书 ,日有定程 ,为 一生读书进展最速之 时。 13 9 1年 ,张 舜徽 二十岁 ,与金泳先女士结为 伉俪 ,其 后终生治学甚得 襄助之力。年二十一 ,乃 自京还湘 , 后于 先 长 沙文艺、兑泽 ( 后迁至临澧) 、雅礼等 中学高 中部任文史
作 者简介:许刚 (9 7 17 一),男 ,山东烟 台人 ,华 中师
① 先生自 其父家学所荻治学经验方法,往往贯穿其一生,影响甚
张舜徽的学术与人生(笔谈)--与张舜徽先生共同走过的岁月
看 了都 非 常赞赏 。
15 9 1年 暑 假 , 们 随 同 中大 教 育 学 院 与 华 中 我
大学合 并 , 而且 迁入 昙华 林 。但是 一开 始并 没有 直 接转入 教 学正 轨 , 是全 体师 生都 下 乡参加 土地 改 而
一
专 长 , 以我们也 摸 不清 他 学 问 的深 浅 , 所 因为 他 的 著作在 解放 前正 式 出版 的不算 很 多 , 中大 教育 学 而 院早 期各 系仍 以 中 学政 治 、 育 、 史 等课 在 职教 教 历 师短期 培 训为 主 , 堂 上 讲 的都 是 基 础 知 识 , 注 课 最 重 的又 是 所 谓立 场 、 点 、 法 。这些 当然 不是 舜 观 方
早 上的政 治 学 习是 社 会发展 史 , 他结 合 中 国文 字流 变 阐 明劳 动创 造世 界 , 用毛 笔端 端正 正 书写学 习 心
得 , 足 有 厚 厚 的 一 大 本 。 大 家 ( 括 王 自申 院 长 ) 足 包
们 教育 学 院暂 时利 用千 家街 校 区 , 有政 治 、 育 、 只 教
、
良师
余 生也 晚 , 与舜 徽先 生初 识 , 是在 l 5 9 0年 。那
时, 中原大 学 刚刚分 设政 法 、 教育 、 艺等 学 院 。我 文
徽先 生 的长处 , 他 毕 竟 经 过革 命 大学 政 治 学 习 , 但 不仅 虚心 改造 , 且颇 能顺 应潮 流 。记得 我们 每 天 而
历史 、 俄语 4个 系 , 导 与 教 员 绝 大 多数 都 是 从 原 领 中原解 放 区来 武 汉 的所 谓 “ 下 干 部 ” 南 。根 据 中 央
顾颉刚于张舜徽先生治学之影响
顾 先生长于张先 生十八 岁 , 是学术 界的前 辈。在一 九 八 三年 , 顾先生逝世两年又是诞生九 十周年之际 , 应顾 夫人
张静秋女士信约 , 张先生带着伤感沉重的心情 , 于三月 十二
日义不容辞 的写 了一篇 久想执 笔的文 章 , 纪念相知甚 深 的
退, 折行辈论交 , 无论在面谈或通信过程 中, 是很客气的。 都
之, 不啻若 自其 口出。 这种精神 , 现在颉 刚先生 身上 , ” 体 便
张先生的治学影响最大 的人 。本 文就此 略作叙述 , 或将 有 利于我们更好 地解读 先生之学术思想 。
一
九八一 年 , 先生七 十岁 , 回顾 自己平生学 术之路 , 颇
有感 念 , 因于九月 一 日撰 《 贤亲 炙 录》 就 自学 历程 中交 湘 ,
识之 湘乡前辈 , 约略记 之。计有余嘉锡 、 孙文昱 、 罗煌、 杨树 达、 骆鸿凯、 黎锦熙 、 肖聃 、 李 曾运 乾 、 马宗霍 、 辛树 帜、 任凯
特别鲜 明。本来 , 学术研究工作上的人才辈 出, 一方面固在 于本人 的锲而不舍 , 努力 钻研 ; 另一方面 , 也还需 要年长 一
我在前 辈给予的礼遇 之 中, 受到 了教育 和鼓舞 。 [(6 可 ” iP9 13)
顾先生 , 为《 题 怀念颉 刚先生 学 习颉 刚先生——纪念 顾颉
就 我 所 知 , 过 他 亲 自拂 拭 、 导 、 持 、 拔 的 后 起 之 秀 , 经 教 支 提
之学术思想研究 , 尤极珍 贵。惜 夫未成 , 为我们 留下 了莫大 的遗憾 !但是就 现存 先生 著述 以及 弟子 门人 等学 者之 研 究, 也还 可以爬梳 出一些 内容 , 当然较诸湘贤前辈是要少得
从《学林脞录》看张舜徽的治史理论与方法
百家论点从《学林脞录》看张舜徽的治史理论与方法赵丰年(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张舜徽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历史文献学理论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主旨,促成了历史文献学学科的确立。
《学林脞录》一书是张先生在其耄耋之年整理多年治史为学过程中留下的笔记所成,包含了先生求学感悟和治史之道。
本文通过探究《学林脞录》中张先生对各种事物的观点及感悟,来看张先生在这些观点中体现出来的史学思想,并从中总结出张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方法。
关键词:张舜徽;学林脞录;史学思想1引言张舜徽先生治学广博,成就斐然,他是近现代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奠基人。
在史学研究中,他有匡正古代史籍的评议之作,有独开新例、宣扬人民本位的通史新编;在历代文集研究中,他侧重于学术文献,尤其是对清代学术文献的提要钩玄,撰写了大量叙录;他的历史文献学理论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主旨,促成了历史文献学学科的确立。
张先生取得重大成就的深层原因,是他对中国文化的使命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我国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他一生勤于著述,其的著作多达20余部。
《学林脞录》是《爱晚庐随笔》中的第一目次,其内容涉及历史、学术、文艺等诸方面,其中或评旧籍之高下良窳,或论古人得失成败,或谈训诂,或析文字;或及历代儒林,或涉周秦诸子,或言为文之方,或语养生之道,内容极其广泛,阐述十分精到。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是正。
2辨章学术,博学广识张先生的治史思想对后世学者影响极为深远,在他看来,做学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就是对经典史著有自己正确的判断能力,读史应从大处着眼,不能攻其一隅之抵牾。
这是许多学者应认真体悟的地方。
先生以《史记》及《通鉴》为例,指出这两部书在历史上虽经历过诸多的批判与攻击,但却千年盛行不衰。
因为这两本书可谓博大精深,为后世史学开无数法门,令人研释不尽,我们不能因为其中的一点小缺陷就对其整体攻讦不已,并自以为高明,这其实是一种无知无畏的行为。
无逸老人张舜徽
无逸老人张舜徽作者:詹晓悦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06期1992年11月27日,中国历史学家、文献学家、版本目录家张舜徽先生与世长辞。
这位自号“无逸老人”的国学大师,一生都在传统学术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着。
湘水东逝,张舜徽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著作,其难得的治学精神和生活态度更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思考。
194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张舜徽先生,便写成了《广校雠略》。
这是先生毕生学术著作体系的第一部,也是20世纪中国文献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著作。
中年时期的他则追求更高的学术境界,研究领域更广、程度更深,著作包罗宏富。
在小学方面,有《说文解字约注》;研究经学“深入而不欲出”,便有《郑学丛着》;关于清人文集笔记的整理,有《清人文集别录》和《清人笔记条辨》;在哲学方面,有《周秦道论发微》和《周秦政论类要》等等。
晚年时期,先生《中国文献学》这一毕生研究的集大成者,既阐述了历代校雠学家和清代考证家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又对今后文献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任务做出了思考与探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吾离后人近,而离今人远”是先生生前常讲的一句话,先生生前有学贯四部,业兼体用的“通人之学”,反对偏守一隅的“专家观点”。
他一生读书、著书、教书,同古代文献打了一辈子交道,深得古代文献之益。
在文献学方面,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以长远的学术眼光,成为了新中国文献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先生对文献学的贡献,第一体现在对“文献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早在《广校雠略》,先生便在引述学者章学诚、全祖望相关论述后,提出:“夷考世俗受病之由,盖原于名之不正耳。
夫目录既由校雠而来,则称举大名,自足统其小号。
自向、歆父子而后,惟郑樵、章学诚深通斯旨,故郑氏为书以明群籍类例,章氏为书以辨学术流别,但以校雠标目,而不敢取目录立名,最为能见其大。
”他称“目录、板本、校勘,皆校雠家事也”,强调三者的联系,以达到“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标,这种思辨的学术看法是值得我们今人在研究学科关系时学习的。
论张舜徽先生的治学观
论张舜徽先生的治学观
张舜徽先生,现代学术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学者,他的治学观一直是众多读者和学者所关注的焦点。
张舜徽先生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思辨”,他强调“思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能力进行“自由判断”和“内在思辨”,以获取有意义的知识和最终实现自己的自主发展。
此外,他还主张坚持“以德育为本”,将“道德”纳入学习过程,尤其强调“仁义”、“理智”等道德素养的培养,以达到“皇治国家而自治”的发展目标。
张舜徽先生的治学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为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他的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和加强学科交叉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训练学生“合理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心术正、追求真理;要弘扬道德素养,让学生以“意识觉悟”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立足意识和责任意识。
张舜徽先生的治学观,仍能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
要全面贯彻他的思想,深入探究他的治学观,把其与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
《张舜徽集》:一代国学大师的传世之作
《张舜徽集》:一代国学大师的传世之作
范军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张舜徽一生出版著述二十余种,含遗著近千万字。
他在《八十自叙》中
自我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
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
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
中年以后,
【总页数】1页(P32)
【作者】范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
【相关文献】
1.论国学大师张舜徽的民主情结——以《周秦道论发微》为例 [J], 韩国良
2.一代国学大师的传世之作--荐《张舜徽集》第一、二辑 [J], 范军
3.一代宗师风范永存——纪念张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J], 董恩
林
4.钱穆一代国学大师的“温情与敬意” [J], 怀宇
5.一代宗师传世之作——罗尔纲学术新著《太平天国史》评述 [J], 郭存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舜徽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作者: 王玉德
作者机构: 华中师大历史文献所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96-122页
主题词: 张舜徽;二十世纪;学术成就;历史文献学;说文解字;乾嘉朴学;文字学;王国维;汉书·艺文志;中国文献学
摘要: <正> 人类就要告别二十世纪了。
回眸历史,无疑可见学术领域的灿烂群星。
其中,张舜微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令世人瞩目。
一、总结乾嘉学术堪称朴学殿军清代考据学,学风质朴,以汉代的训诂考证方法为宗,故被称为朴学、汉学。
这一学派源于清初,盛于乾嘉,衰于道光,殆及二十世纪又放异彩。
当代的国学大师,如俞樾、孙诒让、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刘师培、陈寅恪、陈垣、顾颉刚、钱穆、钱基博、余嘉锡、黄侃、张舜徽几乎无不受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影响,在考据学中卓有建树。
尽管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新思想、新方法,有新拓展,但在学术的总路数上仍是沿袭了乾嘉学。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张舜徽先生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图书馆原馆长。
他在历史文献学、史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刻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
下面对他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成就进行简要介绍。
张舜徽先生的生平张舜徽先生于1920年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市,后随父移居河南省。
他是太原中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毕业,曾留学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
1956年回到中国后,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曾担任历史系主任、学科组长等职务,至1991年退休前一直在清华大学从事历史文献学和中史研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张舜徽先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脚踏实地的学术态度,赢得了同仁和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张舜徽先生的学术成就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历史文献学是研究历史文献的性质、来源、形态、保存、校勘等问题的学科。
张舜徽先生在这一学科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研究历史文献不仅仅是为了研究文献本身,而是通过文献来探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在文献校勘方面,张舜徽先生曾对《史记》的校勘进行过长期的研究,并对《汉书》、《晋书》、《南北史》、《新唐书》等大量历史文献进行过校勘和整理工作。
他还研究过补遗、残卷、异本等历史文献的校勘技巧和方法。
在古代历史文献方面,张舜徽先生提出“读书有点”的观点,认为读书应该超越字面意义,要从字里行间、史料繁简中去寻找历史的真实面貌。
关于《春秋》研究《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也是中国典籍中的重要篇目。
张舜徽先生的《春秋史》被誉为《春秋》研究之巅峰之作。
在《春秋》的研究中,张舜徽先生提出一种全新的“文史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春秋》上下文、文字的解释,破译了《春秋》中很多难以理解和矛盾的问题。
张舜徽先生还在《中国春秋学史论文集》中,从文献考察的角度,透析了《春秋》的编纂背景、思想内涵等问题。
对史学研究的贡献史学研究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史学的学科。
张舜徽与《郑学丛着》王武子光明
本页位置:光明日报•百年国学经典•张舜徽与《郑学丛著》王武子发布时间: 2009-02-09 09:18 来源:光明日报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一生以教书著书为职志,视学问为生命事业!其生前刊行出版各类著作24部(含52种),可谓出入经史,博洽四部,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清代朴学探研尤深;著述总量高达千万言,且三分之一强为毛笔楷书;用功之勤,学养之深,洵为一名副其实的国学家、文献学家。
张先生治学,持守本根,循序渐进,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为学有次第,融会而贯通。
其平生治学,最是推尊“许郑之学”,尝著三大册《说文解字约注》,将许慎的思想学说及后世研究“许学”的成果予以总结;于“郑学”则撰有《郑学丛著》,对郑玄整理文献、注经述义之方法特点,一一归纳条理、标举揭示出来。
《郑学丛著》繁体竖排本,书名系作者以篆文自署,齐鲁书社1984年初版。
是著非成稿于一时,而是作者以早岁潜研“郑学”之积稿为基础,晚岁发箧重加理董,勾稽辑比,增补卷帙,裒为一册,由书名“丛著”二字可知取义,实乃作者研治郑学的精心结撰之作。
全书内含凡六种:其一《郑学叙录》。
可视之为全书之总纲。
首先,是就郑玄的生平行状、整理遗文的范围及方法做绍述;其次,是对汉代今古文之争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因素及其社会影响加以阐释;再次,针对汉代立于“学官”的几部经书,逐一进行考辨分析,还原其本来面目;最后,则是就郑玄整理历史文献、注解群经之成就与贡献作出总体评价。
在充分肯定“郑注”的同时,也指出了其注述中存在的瑕疵,这些在书中亦有实例。
其二《郑氏校雠学发微》。
旨在抉发郑学之微意,标举其在校雠学上的特点与贡献。
整理遗篇,审音定字,去伪存真,凡此种种,贵在学术渊湛,识断精审,方可畅言校雠流别之义,此正是郑玄独擅之长,也是后世经师难以望其项背之处。
郑玄向以经学家名世,故校雠之业反而不显。
清儒段玉裁论及校雠之学,谓千古之大业,“未有盛于郑康成者”。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周国林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7)001
【摘要】张舜徽先生对历史文献学理论的探索,是从推究"校雠"本义开始的.他强调目录、版本、校勘之学的相互联系,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其共同目标.并循此思路,论述古代典籍产生与流传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渊源流别.在晚年建构历史文献学学科体系时,他确定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总结前人整理文献的经验和业绩,提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具有前瞻性.他还身体力行,写下若干文献研究佳作.
【总页数】8页(P1-8)
【作者】周国林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1
【相关文献】
1.我心目中的张舜徽先生——纪念张舜徽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J], 刘雪莱
2.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双璧--读曾贻芬、崔文印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和《中国历史文献学》 [J], 史明文
3.张舜徽先生在兰州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就 [J], 周国林;张祥干
4.张舜徽先生清代学术研究的成就和特点 [J], 杨绪敏
5.抗战时期张舜徽先生在湖南的学术成就∗ [J], 周国林;孙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舜徽:假使常识不够充足,便马上从事专精研究,随便哪一门学问,都是讲不通的
张舜徽:假使常识不够充足,便马上从事专精研究,随便哪一门学问,都是讲不通的张舜徽:论学问之博通与专精本文为张舜徽先生为《顾亭林学记》所撰序言————古代学者当中,很有些继往开来的人物。
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亭林(炎武),便是被经常称举的一个。
有人怀疑到顾氏著述既以“音学五书”为最专精,应该肯定他是一位杰岀的音韵学家,为什么后人谈到清代的经学家、史学家、乃至金石学家,都离不了他?他一生专业,究竟是什么?难道每门学问,他都很精通吗?我认为如果要弄清楚这一问题,首先在思想上必须明确两点:第一,古人做学问,有他们的规模次第,不可拿今天的治学范围,去衡量古人;第二,古代学者,又有专家和通人的区别,不可拿专家的尺度,去衡量通人。
关于第二点,更有着重说明的必要。
从历史记载中,看过去二千年间的我国学术界,可以肯定从汉初以至清末,学者们做学问的风气,有着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是博通的道路,一是专精的道路。
专精的道路,在西汉时便是所谓“五经博士”之学。
那时当秦火之后,几部重要经典,大部分都残缺不全,由于传授的本子不同,于是解说也就不同。
以致“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分离乖隔,不合不公”,没有方法可以统一起来。
当时所谓专家——五经博士,事实上也非谨守师说,专研究一部书不可。
这便替当时学术界带来了两种弊短:一是局隘,二是破碎。
所谓局隘,便是此经不通于彼经,此说不通于彼说。
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所指出的“挟恐见破之私意,无从善服义之公心”;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所说“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都切中了汉代专门经学家的病痛。
所谓破碎,便是死板地从文字上作些繁琐考证。
西汉末年学者桓谭,在所著《新论》中说过:“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
”(见《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这是何等破碎的工夫!他们在治学方面,范围既如此褊狭,深闭固拒,不肯接受其他的不同议论,对于解释古书和说明问题,多出于主观片面,自然免不了歪曲和错误,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了。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对历史文献加以整理和研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门学问。
而历史文献学作为一个学科纳入历史科学的体系之中,则不过数十年时间。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对这个学科的确立,起到过重要作用。
回顾他对历史文献学理论的若干认识及其实践,对我们今天探讨新世纪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及发展方向,不无启迪意义。
究校雠学古义阐述学术渊源流别张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30岁刚出头时写就的《广校雠略》。
顾名思义,书中内容是推广发扬宋代郑樵的《通志·校雠略》,自然是一部文献学著作。
其自序称:‚少时读书,酷嗜乾嘉诸儒之学,寝馈其中者有年。
其后涉猎子史,兼览宋人经说,见书渐广,始欿然不自慊,泛滥群籍,于汉、宋诸儒,独宗二郑,以为康成经术,渔仲史裁,譬诸灵海乔岳,无以益其崇深。
两家涂辙虽殊,而所以辨章学术之旨则无不同。
‛于是,‚温经校史,流览百家,穷日夜不辍,积之十年,始于群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稍能辨其原流,明其体统‛。
[1](P1)从这段话,可以窥见张先生的学术趣向。
书中形成的若干见解,为其一生所恪守。
所以,这部书虽仅10万余言,却是他一生学术探索的一个坚实的基点。
《广校雠略》凡5卷,分为19论100篇。
其中尤可注意者,为以下3论30篇:其一,‚校雠学名义及封域论二篇‛。
近世学者于审定书籍之际,约分三途,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
张先生上承郑樵、章学诚、朱一新的见解,主三者之合,其首篇《目录板本校勘皆校雠之事》论述说:‚校雠之事,始于周宣王时宋大夫正考父校商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秦火之后,书尤残缺,汉成帝时诏刘向等校书秘阁,此业乃称专门。
校雠之名,亦自刘向定之,所谓‘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是也。
向每校一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
后又集众录,谓之《别录》,盖即后世目录解题之始。
向校书时,广储副本,有所谓中书,有所谓外书,有所谓太常书,有所谓太史书,有所谓臣向书,有所谓臣某书,博求诸本,用以雠正一书,盖即后世致详板本之意。
治学严谨 著述宏富——张舜徽教授三十五年来论著编年及介绍
治学严谨著述宏富——张舜徽教授三十五年来论著编年及介
绍
李国祥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5(000)005
【摘要】<正> 张舜徽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现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学院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
他早年自学中国文献典籍,涉览群书,博闻强记,以追求博通自勉。
在高等学校执教的同时,五十个春秋里孜孜撰写学术专著。
解放前即有《积石丛稿》等刊行。
解放以来,一方面继续努力从事教学工作,以教书育人为职志;另一方面,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每天早起晏臥,勤敏不辍地著书立说,三十五年来,问世的著作已逾五百万字。
他治学的踏实严谨,著述的宏富,为海内外学者所赞许。
现将张先生解放以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著作,以出版年份之先后为序,作简要介绍:
【总页数】9页(P20-27,10)
【作者】李国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瞭望》载文介绍林正秋教授及其著述 [J], 向微
2.陈发景教授重要论著介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张舜徽自学可以成才
学习张舜徽:自学可以成才(学习要有“一苦、二勤、三多、四不、五有”的精神)从清代光绪末年设立京师大学堂之日起,我国才出现大学,到现在还只有几十年的时间。
而中华民族已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其间涌现出不少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有些还成了今天全世界的文化名人,他们何尝住过什么大学。
近几十年来,各省都纷纷设立了大学,从全国范围来看,数量已经不少了。
但是事实证明,学校可以造就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
所以在自然科学方面和社会科学方面,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役有上过大学,而是由努力自学取得成功的。
考之于古、证之于今,自学可以成才,可以深信无疑了。
我们的国家面积大、人口多,想争取大多数人能上大学,是不容易的事。
所以国家为了广开才路,近年积极鼓励自学,并且及时甄别考试,量才录用。
青年人纸要在自学方面取得了成绩,不怕没有前途,水到渠成,自有出头之日。
但是千千万万的人都在自学,却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这种差别,全决定于自己。
自己既下定决心,走自学成才的路,便要具备一苦、二勤、三多、四不、五有的精神,努力不懈地干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
所谓一苦,便是苦学。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都是勤学苦练而成的。
例如球术、武功、杂技、唱歌、演戏、写字、作画,乃至百工技艺,哪一门不靠苦练呢?自学更是如此。
研究自然科学,必有一定的科技设备和实习场所,自学比较有一定困难。
至于研究社会科学,一方面凭藉大量白纸黑字的图书,另一方面注意社会事物的调查研究,有了这二者,便可进行自学。
根据初步了解,近年努力自学的青年,从事于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文学、历史的研究工作的比较多,这是很自然的。
谈到自学中国文史,更非苦练不可。
看、读、写、作四者,必须日有定程,锲而不捨。
看书、读文、写字、习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如果开始下决心把基本功练好,对自学成才,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所谓三多,便是多练基本功,多读有用书,多接近通人。
基本功练不好,在许多方面是会吃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 、 家富 国强兵之 术 多有抉 发 ; 史学研 究 中 , 法 在 他有 匡正 古代 史籍 的 评议 之 作 , 独 开新 例 、 有 宣 扬人 民本 位 的通 史新编 ; 在历 代文 集研 究 中 , 他侧 重 于 学术 文 献 , 其是 对 清代 学术 文 献 的提要 尤 钩 玄 , 写 了大量叙 录 ; 的 文献 学理论研 究 , 辨章 学术 考镜 源流” 撰 他 以“ 为主 旨, 成 了历 史文献 学 促 学科 的确 立 。张先 生取 得 重 大成就 的深层 原 因, 他对 中国文化 的使命 感 , 是 体现 了一 个知识 分子 关心 国 家命 运 和 民众 疾苦 的人 文情 怀 , 是他 留给 学 术界 的一笔精 神 财 富。 这
第5 O卷第 3 期
Vo. No 1 5O .3
华中师范大学 g No ma U nv ri ( ma iisa d S ca ce c s o r a fH a h n r l iest Hu nt n o ilS in e ) y e
益悟 由韵部 以推 字 义 , 如 由声 类 以求字 义之 尤可 不
书香 之家 , 自幼 即 在 父 亲指 导 下 读 书 习字 , 自学 走
成材 之路 。1 7岁 时 撰 《 尔雅 义疏 跋 》 为 一 生 自抒 , 心得 、 述 考 证文 字 的开端 。后来 出游 长 沙 , 撰 师从
孙 文昱 先生 , 受声 韵学 。1 2 9 9年 , 他应 姑 夫 余嘉 锡
2 1 年 5月 01
M a 20 v 11
学贯四部
业兼体用
张舜 徽先 生 的学术 成 就 与治 学 精神
周 国 林
( 中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0 7 ) 华 3 0 9
摘 要 张 舜徽 先 生是 2 o世 纪后 半叶 罕见 的博 学通人 , 生兼 治 四部 之 学 , 获甚 丰 。在 揭 一 创
钱玄同、 陈垣 、 之诚 、 人 和 、 邓 孙 马衡 、 高步瀛 ,咸 从 “ 奉手 , 有所 受 焉” 而对湖 湘前 辈如 杨树 达 、 ; 黎锦熙 、 骆鸿 凯诸 先生 , “ 也 时往 请 教 , 来 尤 密 ” 往 。故 张 先 生后 来 回忆这 几年 的求 学 生 涯 , 自认 为 是 “ 右 采 左
文 字学 上投 下 了大量 心力 。1 8 9 8年 齐 鲁 书社 出版
、
厚 植 根 基 揭 橥传 统 文 化 要 义
张舜 徽先 生生 于 1 l 9 1年 8 2 月 4日, 南沅 江 湖 人 。本名 树典 , 年后 以字 ( 徽 ) 成 舜 行世 。他 出身 于
的《 旧学 辑存 》 汇 集 了张先 生早 年的著 述 2 , O多种 , 其 中就 以文字 、 韵 、 诂之 学 的 占多数 。 音 训 研究 文字 、 韵 、 诂 , 要 落 实 到 解 说 文 义 声 训 总 上 。解说 文义 时 , 张先生 格外 重视 声训 法 。他研读 刘熙《 释名 》 , 时 恍然 有悟 于声 训之 理 , 确至 精 , 至 在 以古韵 部 居为经 、 纽 为 纬 撰 成《 文 声 韵谱 》 , 声 说 后
获, 为益 无 方 。一 生 读 书 进 展 最 速 , 无 逾 于 此 盖
19 9 2年 逝世 于华 中师 范大 学 。 ( ) 说文解 字》 一 以《 为主体 的语 言 文字研 究 张之 洞《 目答 问 》 云 : 由小 学人 经学 者 , 书 有 “ 其
辈 出 , 果 累 累 。在 这一 学 术谱 系 中 , 名 学 者 张 硕 著
舜 徽先 生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在 张舜 徽 先 生 百年 诞
先 生之 邀 , 居北 京 。住姑 夫家 几年 , 旅 自朝 达 暮 , 赴
北 海 图 书馆 读 书 , 日有定 程 。由于 姑 夫 的 引荐 , 张
先 生得 以博访 通 人 , 识长 者 。像 吴 承仕 、 多 沈兼 士 、
依 据 。于是 涉览 三百 年 来儒 先 著 述 , 录精 语 , 撮 间 述 己意 , 声论 集 要 》 卷 , 因声 求义 之 说 加 以 成《 一 对 系统论 述 。如此 强调循 双声 之理 以 明训诂 , 并世 学 人 中殆 无 出 张 先 生 之 右 者 。对 反训 法 , 也 很 重 他 视 , 治《 研 尔雅 》《 、 方言 》 , 时 于郭璞 注所 言字 义反训 之例, 以为确 不可 易 , 循此 例而 博稽 群书 , 遂 以扩充 其义 证 。历 时 稍 久 , 《 义 反 训 集 证 》 卷 。当 成 字 一
辰 到来 之 际 , 回顾 他 的治 学 生 涯 和 路径 , 结他 的 总 学 术成 就 , 这有 助 于我 们 继 承 他 的 学术 遗 产 , 中 从
获 取丰 富 的启 迪 。
一
经学 可信 ; 由经 学 入 史 学者 , 史 学 可信 。 十几 岁 其 ” 时, 张先 生见 到这 段 话 , 然 有 悟 于 做学 问是 有 次 恍 第 步骤 的 , 应循序 渐进 , 可躐 等 。为此 , 在语 言 不 他
关 键词 张舜徽 ;四部之 学;文 献 学;学术成 就 ;治 学精神
在2 O世 纪 中国学术 从传 统形 态 向现代 转 型的
历程 中, 国学研 究 领 域 由于丰 厚 的文 化 积淀 , 家 名
员 十 年 。1 4 9 2年 , 钱基 博 、 宗 霍 等学 者 之邀 , 应 马 任 教于设 在 湖 南 安 化 县 蓝 田镇 的 国 立 师 范 学 院 。 从此 , 一 直 在 高 等 院 校 工 作 , 达 5 他 长 0年 , 到 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