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产力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研究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李姿姿(1976-),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公民社会、中国政府与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
《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28期,2008.1ACADE M I CS IN CH INANo .1Jan .2008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李姿姿(中央编译局 世界所,北京 100032)〔摘 要〕经历了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国家嵌入社会”等理论,重新思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这表明人们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走出了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对加深人们对社会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社会;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通过国家-社会二分法来看待问题,认为国家与社会是零和博弈的关系。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打破了这种二分的视角,以米格代尔(Joel S .M igdal )、埃文斯(Peter B.Evans )、奥斯特罗姆(Elinor O str om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公与私合作伙伴关系等理论,认为国家与社会存在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形塑的。
〔1〕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有关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形形色色的研究。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超越了传统二分法对单方面的片面强调,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对国家权力和作用的认识转变,对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一、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是讨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合作—072—关系,强调一方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发生作用;在分析方法上,主张对国家与社会这样过于宏大的概念进行分解,将国家与社会看作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交织。
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互动研究
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互动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组织、角色、地位和关系等方面的整体体系,而社会关系则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连接、相互交往的方式和内容。
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相互影响和塑造。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研究。
一、宏观层面在宏观层面上,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
社会结构作为一种宏观框架,规定了社会成员的地位和角色,约束了他们的行动。
而社会关系则是在这种结构之内形成的,它们影响和塑造了社会结构。
社会关系的变化可以推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
例如,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本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结构逐渐演变为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这种变化源于社会关系的调整,人们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的需求促使家庭关系的重构,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结构。
二、中观层面在中观层面上,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小团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小团体和组织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它们存在着各种社会关系。
这些关系的形成和演化又会影响和塑造小团体和组织的结构。
例如,在一个工作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关系会决定团队的运行效率和团队内部的结构。
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团队的结构就很难保持稳定和高效。
因此,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小团体和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结构。
三、微观层面在微观层面上,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中。
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石,也是社会关系的核心。
个人通过互动和交流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同时社会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地位和角色。
例如,在一个朋友圈中,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有的人可能拥有广泛的朋友圈,有的人可能只有几个亲近的朋友。
这种社会关系网络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资源获取和社会支持的程度,从而构建了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
佟新人口社会学第4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方面,人口自身有其变化规律,对其研究形成了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等科学;另一方面,人口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1.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口现象的社会性质表现为人口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1)人口的双重属性①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②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自人类产生以来,构成人口生物属性的各种生物学因素没有本质的变化;而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人口的平均寿命等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说明了人口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表现为三个方面:a.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b.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
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和全部的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c.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人口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的变迁通常指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社会变迁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爆发,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过去的农耕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劳动力分配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些社会变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例如,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主要依靠耕种和养殖获取生活所需,而在工业社会中,人们依赖机器和工厂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
这种社会变迁促使了大规模的生产和商品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
人们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这种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会引发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例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工业化的加速,人们从农村迁往城市谋找更好的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人口的流动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等。
因此,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变迁。
然而,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社会变迁可以促使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会引起社会变迁。
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例如,在一个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变迁促使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而经济的发展又能够为社会变迁提供支持和营造条件,例如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福利制度,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专题四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全面深刻的理解“社会转型”
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1、在认识既往的社会历史时,必须从特定的
历史时代、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出发,把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认识。 不能离开历史过程和历史条件,用个人的好恶、 主观的模式等,去剪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历史的真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 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二是历史本质和历史 规律的真实。我们要把这两种真实统一起来。离 开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无从发现历史 本质和历史规律;而仅仅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 又远远不够,还必须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把 握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
专题四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全面深刻的理解“社会转型”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在
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一个过程的 结束,就是另一过程的开始。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是人类 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
2、历史是一个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
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 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 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 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 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
●金钱观的变迁,导致人们对物质利 益的保卫意识加强,传统道德价值边 缘化。
●全球化时代价值观的多 元化和机会主义式的僭用 。
当前的中国
主题: 发展
赶超
竞争、焦虑、浮躁、急功近利
转型
全方位的、深刻的变化
经济转型 社会转型 政治转型 文化转型
计划经济体制 传统农村社会 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封闭、半封闭社会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一、本文概述《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的显著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传统特征,然后详细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变迁对社会分析模式的影响,提出了从传统分析模式向新型分析模式的转变的必要性。
文章还指出了在转换分析模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转换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社会结构的变迁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了曲折与变革。
自古代至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特征和变迁动力。
在古代,中国社会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了宗法家族制度为主导的社会结构。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维系在一起,形成了严格的家族等级和家族秩序。
这种家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现代化的冲击,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宗法家族制度逐渐解体,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更加剧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新的社会群体不断涌现。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传统的延续,也有现代的变革。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乡村社会学》作业1—4答案(1)
《乡村社会学》作业1—4(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作业1题目:结合我国乡村家庭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家庭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
分析家庭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家庭功能理论的理解,同时发挥家庭功能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要求:(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家庭的含义、结构、特点、功能,搞清家庭基本理论的内容;(2)完整准确地阐述家庭功能的基本理论内容;(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4)字数不低于800字;(5)作一次小型的家庭情况的调查(以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
时间:学习第三章后做本作业(约第3周)解题思路:(1)家庭的涵义、特点;(2)乡村家庭的功能;(3)简要概述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4)结合乡村家庭的特点,分析城乡家庭功能的多少、强弱。
答题提示:1、答题前应采用访谈、问卷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完成对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家庭情况调查。
以家庭为单位登记户主及其成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受教育状况、婚姻状况、处所或职业以及与户主的关系等,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数、经济收入及消费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2、请学员按照解题思路去答题,答题时以理论要点结合相应的调查材料分层叙述。
3、答题所需要的理论要点如下,请学员自行整理形成800字以上的文字材料。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P.35/§3.2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家庭)1、涵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
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祖孙关系等。
2、特点:(1)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
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
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2)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产力一直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生产力是指人类社会在特定时期内,通过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以及运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方法而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总和。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反映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关系。
人与生产力的关系人是生产力的主体,人类通过劳动活动将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
人的意志、智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是推动生产过程的关键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人的技能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因此人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着个人的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社会与生产力的关系社会是生产力的载体,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社会组织、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会带动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发达的社会通常拥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高效的生产组织形式,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相对落后的社会中,生产力的提高可能会受到各种制约,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总结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和创造活动。
而社会则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人与社会通过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生产力范畴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的运行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高中政治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发展的基础。
现方式:阶级斗争、
4.阐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 改革。 用这一原理分析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三个辩证关系:社 5.阐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运用生产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虽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是,社会意识有时 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 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 重要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的作用不同。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 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 后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背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存 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顺之则昌,逆之必
衰”,强调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按客观 √
规律办事
③
材料没有强调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
④
材料没有涉及事物的性质问题
×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互动探究 近年来,我国通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减税降 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为激发 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环境,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我 国经济不仅没有出现“硬着陆”,而且实现了稳中向好、结构优化、 就业扩大的目标。 (1)从社会基本矛盾角度看,上述材料涉及哪些方面的调整? (2)请运用社会普遍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实现稳中向好、结 构优化、就业扩大的原因。
大学社会学概论考试(试卷编号161)
大学社会学概论考试(试卷编号161)1.[单选题]社会保障属于( ),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A)分配范畴B)再分配范畴C)公共范畴D)生产力范畴答案:A解析:2.[单选题]涂尔干(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事实B)社会行动C)社会规范D)社会问题答案:A解析:3.[单选题]( )也叫成就角色,指依赖社会成员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A)先赋角色B)自致角色C)规定性角色D)开放性角色答案:B解析:4.[单选题]通过对市容卫生的观察,来侧面了解人们的精神风貌,属于()A)结构式观察B)非结构式观察C)参与观察D)非参与观察答案:D解析:5.[单选题]我国的农村社区大致有两种形态,即 【 】A)散村和乡镇B)散村和集村C)乡镇和村落D)集村和乡镇6.[单选题]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的社会学家是( )A)斯宾塞B)涂尔干C)韦伯D)孔德答案:A解析:7.[单选题]孔德主张应当用( )的方法来研宄人类社会。
A)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C)辩证方法D)历史法答案:B解析:8.[单选题]战国思想家邹衍提出的“五德始终说”最早见于()A)《道德经》B)《论语》C)《孟子》D)《吕氏春秋》答案:D解析:9.[单选题]被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为“社会调查的支柱”的是A)问卷B)实地调查C)分析D)询问答案:A解析:10.[单选题]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C)科学技术的进步D)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答案:A11.[单选题]在社会学研究的文献法中,文献的来源有( )A)3大类B)4大类C)5大类D)6大类答案:A解析:12.[单选题]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下列属于学龄初期社会化过程的特点是( )A)与同性朋友建立浓厚的友谊B)获得亲密感C)避免孤独D)口头语言学习向书面语言学习的过渡答案:D解析:13.[单选题]进入20世纪之后,社区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开拓了对当代社会的城市社区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就是( ) p177上A)芝加哥学派B)牛津学派C)冲突学派D)功能学派答案:A解析:14.[单选题]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 特征(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核心概念。
生产力代表了人类社会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和相互的权利义务。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和相互作用,对于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社会能够更高效地创造财富。
然而,生产关系却相对稳定,不易改变。
传统的生产关系往往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人们的生产能力。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限制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社会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其次,我们来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生产关系提出挑战,进而要求生产关系的适应和调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矛盾的运动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阶级的出现反过来又加速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私人占有和剥削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开始争取权利和解放。
这种矛盾运动最终促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让我们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即人们能够充分发挥生产力的潜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在分配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要求我们在调整生产关系时,根据生产力的要求,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社会生产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助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一矛盾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作者:吴布林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7期吴布林(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 210097)摘要: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方向。
农业技术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决定着社会发展进程。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在农业中的使用推动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而现在自动化农业对工业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促进。
研究农业技术发展,解释农业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也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中外历史几次重要的农业技术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入手,通过揭示其中的关系,对农业技术发展产生了启发。
关键词:农业技术;社会变迁;农业现代化;启发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8-0263-02引言:社会变迁的含义很多,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旧的、和谐稳定的社会向着一个新的、和谐稳定的社会转变的过程,社会变迁的一般形式是:一个部门首先发生改变,然后连锁带动其他部门转变。
改革也是一种社会变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生产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从而连锁带动着社会变迁,因此经济史也越来越重视农业技术的发展研究。
一、社会变迁相关理论社会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实现进步,社会的结构、意识形态产生了改变,从而实现了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的结构、制度、社会组织等相关因素的改变,还包括人口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变迁的形式有爆发式、急剧性的,也有缓慢、渐进式的。
我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很多次社会变迁,春秋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清末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败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包括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都属于不同形式的社会变迁。
任何一种社会变迁的因素都是复杂多样的,例如:1.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而对社会上层建筑产生极大的影响,社会要不断调整制度、体制来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变迁。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生产力范畴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劳动对象和生产手段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总和。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以及经济实力。
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更展现出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关系。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条件,进一步促进人类生产力的提高。
这种互动关系促使生产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各种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到农耕时代和工业革命时代,再到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这一过程中,人类利用各种生产手段和技术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构成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都有所不同。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私有制、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则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体现了人与社会之间更多的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生产力范畴反映的不仅仅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是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人类通过创造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
这种关系促使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上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
历史上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历史上的科技进步如何引发社会的变迁。
一、农业革命与社会变迁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显著的科技进步,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基石。
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人类通过发展农业技术实现了农耕生产。
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人类渐渐实现了城市的形成,人口开始聚集,社会分工也变得更加细致。
农业革命不仅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也催生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演变。
二、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科技进步之一,也是社会变迁的重大推动力。
随着蒸汽机、纺织机械等发明的出现,人类逐渐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信息革命与社会变迁信息革命是近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也对社会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信息革命的代表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推广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大大提高。
信息革命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和数字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以及工作方式等方方面面。
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技进步为社会变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推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的需求和变革也不断催生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不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不同的科技进步都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科技进步为社会提供了新的生产力,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面貌。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的组合。
而社会变迁则是指社会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和演进过程。
社会学通过对社会结构的研究,探讨社会变迁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趋势,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与组成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组织形式、制度、规范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了家庭、组织、机构、社区等各个层面的组织形式。
社会结构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是以规范、角色和地位为基础的。
社会结构的组成可以分为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两个方面。
个体层面的社会结构包括了个人的角色、地位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例如,家庭中的角色可以是父亲、母亲、子女等,而地位可以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
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会影响到其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和行为表现。
集体层面的社会结构则关注整个社会组织的形式和运作方式。
社会结构可以涵盖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政府、经济机构、教育机构等。
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了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结构的功能与稳定性社会结构对于社会的运转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稳定性。
首先,社会结构提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角色和地位,使得人们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从而有助于建立互信和合作关系。
其次,社会结构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规范和准则,指导他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法律、道德规范等都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通过这些规范的约束,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最后,社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规范和组织形式的存在,社会成员能够协调各自的利益和行动,减少冲突和纷争,促进社会的平衡和繁荣。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与影响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其原因和影响多种多样。
社会变迁可以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引起。
外部因素包括科技发展、经济变化、政治转型等,而内部因素主要指社会结构内部的冲突、矛盾和需求的变化。
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
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的历史进行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未来走向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它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从人类最早的石器时代到农业革命的出现,再到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发明,从而使得生产力水平得以跨越式的提高。
农业革命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从一个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经济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
在现代工业革命之后,科技进步更加迅猛,电力、蒸汽机、火车、汽车、电子通讯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它们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效率,使得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便捷,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同时,科技进步也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兴行业,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也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
以工业革命时期为例,原本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结构遭到了巨大的冲击。
农民大规模涌入城市,工人阶级的形成使得社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和分工。
富裕的资本家与贫穷的工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阶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日益突出。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催生了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传达和获取信息。
虚拟社区的形成以及知识经济的崛起也给传统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人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地理空间,各种虚拟社交关系在互联网上的构建成为了新的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同时,知识经济的兴起也使得知识产权和创新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科技工作者和知识精英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
三、科技进步对文化观念的改变科技进步也对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什么
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什么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过程,其中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有些人认为是资金,有些人认为是技术,而实际上,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并非这些方面,而是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东西。
1. 人才人才被称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无论是科技革命、产业升级还是国家治理,都是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撑的。
优秀的人才不仅能够创新思维、推动科技进步,更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各国各地纷纷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以推动社会发展。
2.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
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培养出更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因此,各国都强调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以便培养更多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3. 制度良好的制度能够激励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社会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制度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才的创新空间,能够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
4. 社会氛围创新、求实、奋进的社会氛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够激励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社会发展。
因此,各国都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激励人才积极投身到社会发展的大潮中。
结语人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源泉。
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方面的努力,可以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充分利用人才这一第一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增长和长期繁荣。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社会制度是指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得到广泛接受的社会组织形式和规则,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互动具有指导作用。
社会变迁则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革和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本文将探讨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制度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制度对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社会制度将导致不同的社会变革路径和规模。
例如,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世袭的封建等级制度限制了社会流动性,导致社会变迁缓慢。
相反,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和竞争为社会变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因此,社会制度的变革往往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关键。
此外,社会制度的规定也会影响社会变迁的方向和速度。
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会导致经济体制的集中和国有化。
而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明显,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也更加重要。
社会制度对资源分配、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安排也会对社会变迁产生深远影响。
二、社会变迁对社会制度的塑造社会变迁也对社会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变迁使得人们对现有制度的评价和要求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和更新。
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阶级的重组使得封建制度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需求,进而催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社会变迁还会改变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而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这些新的社会现象和需求促使社会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
三、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社会制度为社会变迁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社会变迁则对社会制度进行督促和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 术 的更新 也见 证 了社会 的 变革 。信 息 技 术 作 为 后 工 业 社 会 一 个 重 要 组成 部分 ,其 中计算 机技 术 的革 新 ,微 电子 技 术 对 计 算 机 的 进一 步促 进 ,紧接着 通 信技 术 和 网络 技 术 的 发 展 都 使 得 信 息 技 术 得 意 充实 完善 。我 国袁 隆 平先 生研 发 的杂 交 水 稻 技 术 出 现 ,使 得 世 界粮 食 问题 得 以解 决 ,为 后工 业 社 会 提 供 了 根 本 保 障 。材 料 技 术 的突破使 得 材料 在社 会 中 的 功 能 转 变 ,金 属 在 工 业 中 的进 一 步 发展 、非金 属 材料在 工 业 中的推 广 、复 合材 料 在 制 造业 上 的应 用 , 使 得材 料在 社会 中起 到 决 定 性作 用 ,成 为 高 新 技 术 领 域 三 大 支 柱 中的一个 。能 源 技 术 的 突破 也 是 的 原 有 的 能 源 结 构 受 到 了 改 变 , 使人 们 的生 活迈 进 了一个 新 的里 程 碑 。煤 炭 、室 友 、水 利 等 常 规 能源 技术 的集 约 型发展 ,使 得能 源使 用 得 意满 足 人 类需 求 的进 步 。 对新 能源 的 来 发 探 索 ,使 得 为 人 类 的 生 活 带 来 了新 的一 轮 生 机 。 当迈 入后 工业 社会 最 显 著 不 同 与之 前 三 种 社 会 形 态 的 就 是人 们 不 仅仅 满足 生理 需 要 ,并 且 进 入 重视 生活 质 量 层 次 ,服 务 行 业 就 是 在这 个阶 段满 足人们 需 要 的 产 物 。服 务 行 业 的 出现 也 是 后 工 业 社 会 的最 主要标 注 ,我 们 将 其 称 为第 三产 业 。服 务业 具 有 广 泛 的服 务特 点 ,以及 提供 综 合 性 性 服 务 ,不 同 的 专业 公 司组 成 一 个 整 体 满足 人们 不 同 的需 求 ,组 成 一 个链 条成 为利 益 共 同体 。在 不 同地 区 ,因 为地 区文 化 差 异 不 同 地 区 的 服 务 业 都 有 极 强 的 适 应 能 力 。 并且 随着 社 会 的发展 ,服务 业也 能 同 步 的适 应社 会 更 进 一 步提 升 , 在不 断提 高人 们 的生 活水 平 同事 自身也 在不 断完 善 。
第 一 生 产 力 与 社 会 变 迁 互 动 关 系研 究
羿 彦 南 民族大学人文学 院 昆明 云 南 6 5 0 5 0 0; 2 .云 南民族 大学政 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 云 南 昆明 6 5 0 5 0 0 )
摘 要 :在人 类 文 明发展 的过 程 中,人 类社 会经 历几 次大 的社 会 变迁 ,追根 溯源 都是 第 一 生产 力 的发 展 带来 人 们 的 生活 巨大 的变化 。 第 一 生产 力是 推 动人类 发展 的根 源 ,使 人 们 的生 活越来 越好 。 无论在 政 治发展 还是 经 济发 展 中,第 一 生产 力都 是 起 着支 柱 地位 ,深深 的影 响
术 的 出现 ,这些 都 直 接 驱动 了原 始 社 会 向农 业 社会 的转 变 。在 原
始 社会 人们 都是 按 照 共 同分 配 制 度 ,在 私 有 制农 耕 等 出 现后 ,没 有地 的人 们 开始 发掘 出 了手 工 业 。 手 工 业 在 纺 织 交 通 等 方 面 革 新 直 接导 致 了人们 在 生活方 面 的进 步 ,是 原 始 社 会 向 农 业 社 会 发 展 的标志 。人 们在 科学 文化 方 面 的认 识 也 更 进 一 步 的 推 动 了 农 业 社 会 的进 一步 发展 。当到 了 1 8 实 际英 国发起 的技 术 革 命代 表 着 一 次 工 业革 命 的开 始是人 类社 会 的 一 次 巨 大 的 变 化 。这 不 仅 仅 是 技 术 革 命而 是 引起一 次 巨大 的社 会 变 革 ,蒸 汽 机 的 诞 生 代 表 着 机 器 替 代 手工 使社 会 开启 了新 的篇 章 。从 社 会 学 视 角 看 原 有 的 有 自给 自 足 的生 产方 式 所为社 会 提 供 的功 能 已经 落 后被 蒸汽 机 和 电力 所 替
人类 社会 的发展 过程 中 ,第一 生产 力 像 你 把 双 刃 剑 一 样对 人类 社 的影 响 ,成 为传 播 文 化 的 一个 重要 方 式 。 材料 为社 会 个 体 所 起 到
会起 到 两方 面作 用 。从 人 类 有 需 要 开 始 ,就 一 直 受 到 第 一 生产 力 其 功 能提供 基本 要 素 ,如何 运 用 材 料 的 技 术 与 科 学 也 使 得 人 们 的 的影 响并 在其 影 响下不 断 推动 人类 社会 变 迁 并 且促 进 个 体 的 生活 。 生 产方 式发 生 了很 大 的改 变 。从 石 器 时 代 到 分 子 时代 ,材 料 的 更 不 过在 推动 社 会 前 进 的过 程 中 ,第 一 生 产 力 同 样 起 到 了反 作 用 。 新 换是 人类 进 步 的一 个 重 要 体 现 形 式 ,为 后 工 业 时 代 起 到 了决 定 第一 生产 力 的反作 用体 现 在 当社 会 进 步 到 一 个 阶段 ,人 类 对 生 活 性 的作 用 。随着 人 们 对 于 材料 各 种 不 同属 性 要 求 不 断 提 高 ,材 料
的需 要生 产力 被推 动前 进 来 满 足 人 类 生 活 ,在 社 会 不 适 应 第 一 生 产 力时 ,社会 就 发 生改 变 以适 应 人 类 需 要 。第 一 生 产 力 对 社 会 转 变所 起 到的 重要 ,作用 分 别 为对 原 始 社 会 向农 业 社会 的 转 变 随 后 又 向工业 社会 的转 变 以及 后工 业社 会 的转变 。 原 始社会 以族 系 关 系 为 基 本 核 L t , ,没 有 关 的 规 章 制 度 规 范 , 也 没有像 样 的体 系 ,在 原 始 社 会 中每 个 人 都 出 在一 个 位 置 上 ,大 家都 是按 照 尊长传 统来 约 束 彼 此 。 在 当 时 的社 会 人们 都 是 靠 采 集 和捕 猎来 获得 食 物供 给 ,当 时人 们 的生 活受 到 大 自然 环境 的 影 响 很 大 。由于 生产 力 低 下 ,作 为人 类 早 期 进 化 产 物 人 们 往 往 只 是 靠 迷 信来 解决 问题 。 当在原 始社 会 出 现 私 有 制 以后 人 们 开 始 了 新 的 需求 出现 了铁 具 ,灌溉 等方 面 的知 识 。随 着 人 们 发 现 自身 能 力 的 局 限性 ,在 耕作方 面开 始引 用 蓄 力 耕 作 ,由于 人 们 的 需 要 冶 金 技
整个 社会 。第 一生 产力 是社会 变迁 的推 动者 ,也 间接体 现 出其特 有 的社会 功 能。在 不 同历 史 发 展 时期 都对 社 会 改 变起 到 重要 影 响 ,它 改 变 的是 整个 社 会 的各个 方面 同时也 受到社 会 的影 响制 约。 关 键词 :第一 生产 力 ;社 会 变迁 ;互动 关 系
中图分 类号 :G 4 0— 0 5 4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7一 O 1 3 6一 O 1
第 一生 产力 直 接 反 应 出对 应 社 会 发 展 状 态 ,可 以帮 助 我 们 了 人 类所 处社 会 有 着重 要 的影 响 。在 新 的环 境 下 ,信 息 被 广 泛 应 用 解社 会 如何从 一个 社会 形 态 向另 外 一 个 社 会 形 态 转 变 的过 程 。在 与世 界的 各个领 域 ,信 息对 于 经 济 机 构 与 经 济 效 率 都 引 起 了 很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