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
2016全品高考生物二轮讲练文档:6-11种群与群落-全国卷地区含解析
错误!专题十一种群与群落考纲要求1。
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卷·5A]B.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2014·浙江卷·4D]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2014·福建卷·3C]D.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014·海南卷·9D]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考向拓展增加选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E.对于青蛙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F.青蛙和稻飞虱之间的捕食关系可维持它们数量的相对稳定G.水稻一定是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其种群数量决定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数量H.影响稻飞虱种群数量的因素只有气候、食物、传染病3.2015·全国卷Ⅰ]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2016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突破一课件
提示
①组织液
②血浆
③O2、养料
④CO2、代谢废物
⑤内
环境
⑥O2、养料
⑦CO2、代谢废物
⑧渗透压
⑨酸碱度
(2)Ⅰ.在下面这张概念图上,填上相应神经细胞的名称及其功能。
Ⅱ. 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 胞免疫、体液免疫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提示 Ⅰ.a 神经元; b 传入神经元; c 传出神经元; d 神经元; e 效应器 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Ⅱ.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3.(2015·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第一次联 考)“三分法”是一种常见的概念划分方法, 可用如图所示表示某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 系。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菌酶属于D B.若A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则B表示被动运输、C表示主动 )
A.若A表示免疫系统的构成,脊髓属于B、吞噬细胞属于C、溶
运输、D表示胞吞胞吐作用
(3)在下面的空白框处填写各序号代表的词语。
提示
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迁入率
④迁出率
⑤年龄组成
⑥基本特征
(4) Ⅰ.将以下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
落、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 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Ⅱ.在以下概念图空白处填写适当的词语。
向,则只有①②⑥⑤可存在,③④⑦应为含碳有机物形式的流动。
答案
③④⑦
(1) 数学
负反馈
(2)N2
P2
(3)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6.(2015· 张掖市 4 月诊断 ) 下图为某同学根据相关知识点构建的知 识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第六单元 专题1 种群和群落试题
第六单元专题1 种群和群落2017·高考仿真练(时间:40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小题,共36分)1.(2016·安徽江南十校联考)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
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引入岭南蚜小蜂十年后,它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故其引入并未增加群落丰富度,反而会降低群落物种丰富度。
答案 D2.(2016·安徽A10联盟联考)研究人员对一块弃耕农田中种群密度及生物种类进行了长达60年的跟踪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先增加后减少,而群落中植物的种类先增加后趋于稳定。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演替的初期群落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B.该农田经历了从初生演替到次生演替的过程C.该群落演替最终一定发展到森林阶段D.光照是影响狗尾草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解析A项,即便是刚刚弃耕的农田,也存在垂直结构(如地表、土壤深层存在的生物种类就不同);B项,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C项,群落演替至森林阶段还需气候适宜;D项,光照、降水等都是影响狗尾草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答案 D3.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N 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CD.对于乙种群而言, 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解析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1=N 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 t+1=N t、N t+1>N t、N t+1<N 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项正确;甲曲线N t小于a时,N t+1<N t,种群数量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B项正确;乙曲线N t小于a时, N t+1>N 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项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 F点时N t+1=N 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项错误。
2016届高考生物课新课标全国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6生物与环境 含答案
专题强化训练(六)(内容:生物与环境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2015江苏镇江5月模拟)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B。
能进行A过程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能进行B过程的生物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项正确;A过程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能进行A过程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B项错误;B过程表示细胞呼吸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A、B 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项正确;能进行B过程的生物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如酵母菌等,D项正确.答案:B2.右图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丙种群在A、B、C、D、E五点中,A点时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若图中的甲、乙、丙构成食物链,则食物链为乙→丙→甲C.图中曲线变化的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则图中曲线的振幅可能缩小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等相关知识。
根据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点后丙种群的相对数量下降,所以丙种群在A点时的年龄组成应为衰退型,A项不正确;根据三条曲线的变化关系可推知,甲捕食丙,丙捕食乙,即三者组成的食物链为乙→丙→甲,B项正确;图示曲线反映了甲、乙、丙的种群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项正确;曲线的振幅越小,说明受环境影响越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D项正确.答案:A3。
某池塘内有一条由三个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
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池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
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物的影响C。
优化方案(浙江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
第1讲种群和群落1.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指数增长,其λ值是不变的,且λ≥1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食物、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D.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解析:选C。
样方法多用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不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指数增长,其λ值是不变的,且λ>1。
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对两种一年生昆虫调查后发现,第一年甲昆虫种群数量为m,乙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0.3,乙昆虫每年的λ值保持在0.8,则第三年时,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分别为( )A.0.009m 0.64n B.1.69m 3.24nC.0.09m 3.24n D.1.69m 0.64n解析:选D。
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为0.3,λ值为1.3,甲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m×(1.3)2=1.69m;乙昆虫的λ值为0.8,乙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n×(0.8)2=0.64n。
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比率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选A。
种群的性比率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A正确。
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结构就属于稳定型,B错误。
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C错误。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错误。
4.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解析:选D。
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六)
专题综合训练(六)(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B.草原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垂直结构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D.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杂草地与农田相比固定太阳能总量降低了解析:选C。
动物的性成熟时间推迟,会导致繁殖周期延长,出生率降低,A错误;任何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多,说明食物链越长,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损耗的就越多,C正确;杂草地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农田多,因此杂草地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也较农田高,D错误。
2.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遭到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被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林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解析:选B。
虽然红松林被破坏,但当地依然存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所以发生在这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在演替的各个阶段,生物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群落演替正是优势种群不断更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3.(2015·甘肃兰州高三模拟)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λ值,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λ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前4年间和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第4年到第5年间和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D.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解析:选D。
精品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
【最新】2019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六第1讲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1.(2015·高考全国卷Ⅱ,T31,节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该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50 km2,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250=2.2头·km-2。
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 1 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2。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的概率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而乙种动物数量减少将导致被捕食者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
答案:(1)2.2头·km-2 2头·km-2(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2013·高考全国卷Ⅱ,T31,节选)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精选专题练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精选专题练:种群和群落(含解析)1.下图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的概念图,a、b、c、d代表影响因素依次是( )A.年龄组成、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B.出生率、年龄组成、迁出率、死亡率C.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年龄组成D.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年龄组成2.在某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3.在研究某一种鱼类的季节性迁徙捕食行为时,其研究对象属于哪一生命层次( ) A.种群B.个体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4.在“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不正确的是( )A.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 B.不适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C.常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来统计 D.应用诱虫器收集土壤中的所有小动物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B.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C.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6.在有限环境与无限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 )A.“J”型、“S”型B.“S”型、“J”型C.“S”型、“L”型D.“J“型、“L”型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捕食和竞争关系不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种群水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作用8.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A.某一特定年龄个体的数量占全部个体数量的比例B.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的数量比例关系C.对种群中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D.种群中处于繁殖期个体的年龄占个体平均寿命的比例关系。
呢岸学校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突破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
咐呼州鸣咏市呢岸学校第1讲种群和群落2016高考导航——适用于卷Ⅱ[高考回放]1.(2015·高考卷Ⅱ,T31,节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该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50 km2,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250=2.2头·km-2。
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 1 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2。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的概率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而乙种动物数量减少将导致被捕食者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
答案:(1)2.2头·km-22头·km-2(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2013·高考卷Ⅱ,T31,节选)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因素的影响。
呢岸学校高三生物二轮试题专题提升训练 专题6 第1讲 种群与群落
咐呼州鸣咏市呢岸学校第1讲种群与群落(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1.(2013·理综,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物种种类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物种丰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原生演替解析人工恢复林和自然恢复林均是在退化的林地上进行的恢复过程,退化的林地还保留了原有的生存条件,故两者均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D2.(2013·课标卷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物种丰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解析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是因为其数量增加吸引鹰来捕食所致,这恰恰说明农场群落的物种丰度增加了。
答案C3.(2013·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该区域生物的环境容纳量B.群落的水平结构与空间异质性有关,与生物自身生长特点无关C.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D.海洋渔业生产中维持鱼类资源适当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既与空间异质性有关,又与生物自身生长特点有关。
答案B4.(2013·二模)右图是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金版教程】2016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一编 专题整合突破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知:理想状态下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其增长速率随时间呈“J”型,如③;其增长率固定不变,如①。自然条件下 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环境阻力的增大,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减少,因此 “S”型曲线种 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为 K/2 时最大,在种群数量为 K/2 之前,增长速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达到 K/2 后增长速率 逐渐减小,种群数量为 K 时增长速率为 0,如④;在“S”型曲线中,增长率是一直减小的,如②。
可知三个阶段个体数量都为 400, 即个体数比例为1∶1∶1,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两大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2015· 课标全国卷Ⅱ]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 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
4. [2014· 北京高考]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 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 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 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第一编
专题整合突破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 1讲
种群和群落
高考调研· 明方向
1.[2015· 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高中教育】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篇第六单元专题1种群和群落试题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篇第六单元专题1种群和群落试题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20xx·高考仿真练(时间:40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小题,共36分)1.(20xx·安徽江南十校联考)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
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引入岭南蚜小蜂十年后,它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故其引入并未增加群落丰富度,反而会降低群落物种丰富度。
答案D2.(20xx·安徽A10联盟联考)研究人员对一块弃耕农田中种群密度及生物种类进行了长达60年的跟踪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先增加后减少,而群落中植物的种类先增加后趋于稳定。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演替的初期群落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B.该农田经历了从初生演替到次生演替的过程C.该群落演替最终一定发展到森林阶段D.光照是影响狗尾草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解析A项,即便是刚刚弃耕的农田,也存在垂直结构(如地表、土壤深层存在的生物种类就不同);B项,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C项,群落演替至森林阶段还需气候适宜;D项,光照、降水等都是影响狗尾草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答案D3.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D.对于乙种群而言, 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解析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 点,A项正确;甲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B项正确;乙曲线Nt小于a时, Nt+1>N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项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 F点时Nt+1=N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种群和群落[高考回放]1.(2015·高考全国卷Ⅱ,T31,节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该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50 km2,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250=2.2头·km-2。
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 1 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 -2。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的概率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而乙种动物数量减少将导致被捕食者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
答案:(1)2.2头·km-22头·km-2(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2013·高考全国卷Ⅱ,T31,节选)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2)种群的数量特征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其中,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见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人的主观因素,否则,将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4)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2)出生率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学生用书P67]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分析下图,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种群密度、B.出生率、C.死亡率、D.迁入率、E.迁出率、F.年龄组成。
②调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3)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②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③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K/2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K/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种间关系:写出a、b、c、d四图所代表的种间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命题点1 以概念图、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学生用书P68]下图甲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图乙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
甲乙分析甲、乙两图,完成下面的判断:(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A 、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3)D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4)E 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5)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6)a ~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 点出现( )(8)控制种群数量在d ~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甲图A 、B 都能使种群密度增大,因此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D 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E 的含义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大小。
分析图乙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 点为“S”型曲线,a ~b 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a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 点出现;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 ~e 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1)√ (2)× (3)× (4)× (5)√(6)× (7)√ (8)√[易错展台](1)调查乙图中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2)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①。
(3)在K/2时,对生物进行数量统计,第一次捕获100只做标记后放归,第二次捕获到60只未标记的和20只标记的,理论上该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为800只。
(4)若某种群t年后的数量为N t=N0λt,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若λ>1、λ=1、0<λ<1时,种群的数量将分别会增加、不变、减少。
(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则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P2,该模型为数学模型。
1.依据文字信息鉴别“J”型增长和“S”型增长(1)若题干中明确告知“无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信息时,表明此时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2)若题中出现“有环境阻力”“自然界中”“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有限”“实验室中模拟人工饲养条件”等信息时,表明此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学会K值变动示意图的解读(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不同曲线中K值的表示方法下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4.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1)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2)最大日捕捞量应该对应种群密度最大时。
1.(2015·云南昆明调研)下图表示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不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增加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解析:选C。
出生率和迁入率会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和迁出率会使种群数量减少,A正确。
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通过年龄组成只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果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不一定增加,C错误。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D正确。
2.(2015·黑龙江大庆市高三模拟)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上一种黄鼠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如图1;并依此画出了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2。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死亡率增加是由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导致的B.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C.图1中D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但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的K值D.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解析:选D。
种群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有食物不足、空间有限和自身疾病、天敌等;图1中的B时刻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反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S”型曲线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图1中D 时刻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是稳定型,此时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相当于图2的K值;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仍为增长型。
3.(2015·吉林长春市高三监测,T6)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解析:选C。
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多,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激烈,B错误;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所以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如果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根据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重捕数量)/重捕标记个体数,因为重捕的标记个体数目偏小,则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偏大,D错误。
对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中各关键点的理解是解题的前提,如题图中t1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2; t2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死亡率。
依两条曲线的走向判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图中甲、乙种群数量曲线呈现不同步性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可知,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命题点2 以表格、曲线为载体,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学生用书P70]图1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解析] 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2信息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下降,可能是由于地衣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了岩石,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