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孟子》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 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 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 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孟子说,“如果大王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 怕就差不多了!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 多。”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 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 欣赏音乐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 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 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 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 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课文结构分析理解
中心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第一层:借回答齐宣王问题,提出 论题
第二层:借景公和晏子的对话,来 讲解君民相乐的道理。
本段总结:孟子借景公和晏子对话 阐明君子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道理。
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与民同乐
这三则材料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对比
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 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
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 其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怀。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第一则
自主学习
生字认读
王语暴以好乐 y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zhū
独乐乐 yuèlè
孰乐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i lè
管籥之音 yuè 疾首蹙頞 cù è
羽旄 máo
则王矣 wàng
问题归纳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 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 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 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 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 好君也。”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及译文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 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精品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1.2 教学内容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
第二章:乐民之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乐民之乐的含义。
培养学生乐于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
2.2 教学内容讲解乐民之乐的含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乐民之乐。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乐民之乐的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乐民之乐。
第三章:忧民之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忧民之忧的含义。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忧民之忧的含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忧民之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忧民之忧的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忧民之忧。
第四章:关爱他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关爱的意义。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4.2 教学内容讲解关爱的意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关爱的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
第五章:实践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对“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有更深入的理解。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持续改进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实践这一理念。
5.3 教学方法实践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或社区服务中实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反思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反思实践经历,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实践这一理念。
第六章: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2
• 三维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 2.过程与方法: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 作用。 • 3.感情态度价值观:领会孟子“与民同乐” 的民本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 情怀。 • 学习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王语暴以好乐 y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被 对于 在 介词,跟、与 介 词,比 表地点的介词 介词,向 那么 就是 句末助词,表肯定 表判断 句中表停顿 表疑问,相当于“呢”
非: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是己而非人 诸: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投诸渤海之尾 诸路人马 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徐公来,孰视之 若: 不若与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计短也。②皆以美于徐公。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3.表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或结果。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 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并不是 不对、不正确 否定,认为….不对 之乎、兼词 之于、兼词 相当于“各” 哪一样 哪一个,谁 谁 仔细 如 象 相若:相当, 你们 如果
先秦诸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翻译-译文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 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 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 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 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 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而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 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与译文
《xx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11)田猎:在野外打猎。
高中语文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与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 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乐民之乐_忧民之忧
• • • • • • •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遵:沿着。) ①遵海而南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 (省:视察。 不足。) 度:法度,准则。 ③为诸侯度( ) ④民乃作慝 ( 慝:邪恶。 ) ⑤师行而粮食( 师:众人。 )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 非:责怪,非难。 )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 《醉翁亭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生
有诸 孰乐
字
zhū
认
读
Yuèlè
王语暴以好乐 yù pù 庶几 shùjī 独乐乐
lè
yuè
i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
管籥之音
疾首蹙頞 cù è
羽旄
má o
则王矣
wà ng
鼓乐、田然有喜色——太平景象 正面
与民同乐
小结: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962年4月,周恩来在云 南西双版纳和傣族群众欢 度泼水节。
11
5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四川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察看灾情时,看 见救援人员正在教学楼废墟里抢救一名被困的小学生。温家宝蹲 坐在废墟上对着孩子说,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 一定会得救!
12
• 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 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 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 (2)
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继之庄暴,提出话题 齐王变色,话不投机
奉承齐王,借题发挥
齐王有兴,情绪好转 浓化谈资,步步诱导 齐王就范,落入圈套
问题探讨
4、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 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 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 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探讨
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 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 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 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 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 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 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
王语暴以好乐 y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zhū lè má o 独乐乐 yuèlè i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 疾首蹙頞 cù’è ng 则王矣 wà
孰乐
管籥之音 yuè
羽旄
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第一则短文的中心句或能体现孟子思 想的关键短语 2、简单分析本则所表现的思想
与人乐乐 与众乐乐 与民同乐 与百姓同乐
欣赏。后一个“乐” 指快乐。娱乐的快乐
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有诸?”王变色,曰: “寡王非以好先王之乐 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 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 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过了些时候,孟子进见 齐王说:“王曾经把自 己喜欢音乐告诉庄暴, 有这件事吗?”齐王变 了脸色,说:“寡人不 能喜欢古代圣帝明王的 音乐,只不过喜欢世俗 的音乐罢了。”孟子说: “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 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 现在的音乐跟古代的音 乐是一样的。”齐王说: “这道理可以说给我听 听吗?”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8-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 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 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 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 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 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 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待到合围之势形成,孟子便指挥前后两军,全线出击。“臣请为王 言乐”便是合围成功、全线出击的信号。出击便须势如破竹,不给 敌人以喘息还手之机。《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势如扩弩(张满的 弓),节如发机(触发机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孟子“前军”— —“妻离子散图”,“后军”——“黎庶齐安图”相继发出,前军为阴,后军 为阳,阴阳配合,一举将齐王拿于马下!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读音 zhuó zhǐ sháo liǎn
-2-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1)王语.暴以好乐 告诉 (2)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测量,度量 (3)庶民攻.之 制造 (4)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难,责怪 (5)乐以.天下 同,与 (6)遵.海而南 沿着 (7)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法度,标准 (8)景公说,大戒.于国 做准备
-15-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3.用“见”“见„„于„„”表被动
(1)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5.动词本身表被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王语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不若与人
不若与众
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
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小结
• 这则故事中,孟子主要想要告诉君主:仁 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全章 以音乐为题,说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 心;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治天下。 这「与民同乐」与儒家礼乐治天下的思想 是一致的。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发出“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宣言,让我 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鲁迅曾在诗中 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 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汶川地 震后的废墟上,温总理苍老、忧心、疲惫的面容 让我们看到一个与老百姓心连心的国家领导人形 象。他们这些人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以百姓的 快乐为快乐,那么这种忧乐思想的源头在哪里? 他就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那儿。今天我们学习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篇课文,来了解孟子 “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达到目的的?试着
分析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论辩技巧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布下陷阱 由谈乐(yuè )而言乐(lè )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对照说理 形象生动的对照引出与民同乐 水到渠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精品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内容】1. 解释“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
2. 探讨为什么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快乐和痛苦。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快乐和痛苦。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理解程度。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二章: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具体含义。
2. 分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应用。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理解程度。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三章:关爱他人,快乐自我【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可以带来自身的快乐。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1. 讲解关爱他人对自身快乐的影响。
2. 探讨如何关爱他人。
【教学方法】1. 视频教学法:播放关于关爱他人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关爱他人,并分享自己的经历。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关爱他人的认识程度。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四章:从身边做起,实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白实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爱他人的行为。
【教学内容】1. 讲解实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重要性。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及译文
《xxxx,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第二单元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Word版含解析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主张性善论,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以辩才出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
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
美字体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赏美文走进孟子佚名我追寻着孟子的足迹,带着一颗尊敬的心,又一次走进了孟子的精神世界,在他的仁、义、礼、智中流连,跨越历史的长河,品味着《孟子》一书的精华,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虽然他没有苏秦姗姗来往于六国之间的显赫与威风,也没有庄子淡漠一切而又热爱一切的洒脱与激情,但拥有的是一腔热血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远大抱负,还有那“舍生取义”的气节。
他那独具慧眼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他那机智的辩论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无一不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震撼。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
生于乱世之中,却背着“民贵君轻”的行囊,积极奔走于游说之路上,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只是为那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百姓们争得一份“衣帛食肉”的权利和一片安静祥和的土地。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生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矢志不渝。
他岂能不知人心险恶,自己的主张会招来杀身之祸,但是孟子认为大丈夫正义在胸,便能无所畏惧,锋芒毕露;为了道义,即便被杀头也在所不惜,因为这崇高的理想给他带来的是一种生命的洗礼,如同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
在这一战乱频繁,强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年代,他长途跋涉,奔走于列国之间;真诚而执着。
他主张仁政,反对暴力治国,倡导以德服人,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但是那成王败寇的时代有谁会听从他的意见呢?在多次碰壁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会实现了,于是便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满腔抱负与才华刻在竹简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皆可以为尧舜”。
乐民之乐_忧民之忧(新课标1)
麀鹿濯濯 zhuó
wū
rèn
时日害丧 害,通“曷”,何日,何时。
予及女偕亡 女,通“汝”。
•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 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 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环视 •着鸿雁麋鹿(珍禽异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今王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此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 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接见,大王和我谈 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回答。‛接着问道:‚喜好 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 那齐国也许就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 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变了脸色,他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 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
合作探究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切入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好乐 由谈乐(yuè)而言乐(lè) 正反对照引出与众乐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请君入瓮
形象生动 水到渠成
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
孟子见梁惠王
经始勿亟
jí
王在灵囿
yòu
麀鹿攸伏 yōu yōu
合作探究 1.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政治主张的?该主张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正反对比,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 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 主张。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 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 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 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参考译文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参考译文1齐国大臣庄暴来见孟子说:“我庄暴被王召见,王告诉我说他喜欢音乐,我庄暴没有话回答(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接着问:“喜欢音乐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过了些时候,孟子进见齐王说:“王曾经把自己喜欢音乐告诉庄暴,有这件事吗?”齐王变了脸色,说:“寡人不能喜欢古代圣帝明王的音乐,只不过喜欢世俗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现在的音乐跟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齐王说:“这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子说:“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说:“不如跟众人一起娱乐。
”孟子说:“跟少数人娱乐的快乐,跟多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说:“不如跟多数人一起娱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王谈谈娱乐的道理:假使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了王这里鸣钟击鼓的声音,听到了王这里吹箫奏笛的声音,都头痛皱眉头并且互相告诉说:‘我们王喜欢奏乐,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
’假如王在这里狩猎,百姓听到王这里车马的声音,见到王这里军旗仪仗的美丽,都头痛皱眉头并且互相告诉说:‘我们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王不跟百姓同乐(所谓同乐,即王以百姓之乐为乐,百姓以王之乐为乐)。
假如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了王这里鸣钟击鼓的声音,听到了王这里吹箫奏笛的声音,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王或许没病没灾的吧,要不怎么能热热闹闹地演奏音乐呢?’假如王在这里狩猎,百姓听到王这里车马的声音,见到王这里军旗仪仗的美丽,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王或许没病没灾的吧,要不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王跟百姓同乐。
如果王跟百姓同乐,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
”2孟子进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曲池边,环视着鸿雁麋鹿,说:“有才有德的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有才有德的人才能够以此为乐,无才无德的人即便有这些也不能乐。
zzj乐民之乐_忧民之忧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深耕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 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 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 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 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 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 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 为民父母。(〈梁主张的?该主张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 正反对比,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 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 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 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 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 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经始勿亟
jí yōu wū
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
於牣鱼跃
yōu rèn
yòu 麀鹿濯濯 zhuó
时日害丧 害,通‚曷‛,何日,何时。
予及女偕亡 女,通‚汝‛。 亟:同“急”。 经始勿亟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古之人与民 偕乐,故能 乐也。
《汤誓》曰:时日何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 独乐哉?
• 1.想象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场景 • 梁惠王正在花园中休闲散心,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 叟’——孟老头又去拜见他了。他一边左顾右盼地观 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的问:‚你 们这些不言利的贤人先生们觉得这园林风光,这珍禽 异兽怎样啊?你们也会以此为乐吗?‛语辞间满含奚 落的味道。想不到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 觉察出什么来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头来 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 此不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二、设计思路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要求,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在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选文重点的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读懂文章内容,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诵读鉴赏、讨论探究并展示,在探究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恰当评价孟子与民同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从中汲取生存智慧,在展示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精髓,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深度、高度、特色,与现实和人生结合,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总结升华,使学生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先秦诸子选读》不是知识型课程,而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基本功,提高对我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认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把握社会、人生问题,《〈孟子〉选读》为教材第二单元,是学生在学习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后,对儒家学说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在学完《民为贵》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第二个方面:与民同乐。
至此,孟子民本思想完整呈现,即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这两方面都是从维护统治者如何实施仁政着眼的,但在今天,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要努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发现和挖掘孟子思想的精华,引导学生学会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和立身处世,用先哲的睿智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这样,激发、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就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
2、准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方法与途径:1、主要学习第1则选文和第3则选文。
2、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参考译文,借助工具书,梳理课文内容。
情感与评价: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整体感知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制作多媒体PPT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孟子,具体形象理解“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四、教学重点:主要学习第1则和第3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体会对比说理及其作用。
五、教学难点: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六、教学准备:利用网络搜集中国儒学及孟子有关图片、著作及评价资料,配以适当的民乐,制作PPT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形象理解孟子其人其事,准确认识评价孟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思想的现代价值。
把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课前自主预习,要求课堂上学生组内、全班充分展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导入示标:播放PPT课件凝重的音乐声中,展示总理表情图片1和2: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这是温总理在北川中学救援现场,疲惫的身躯,有力的挥手,沙哑而高大的声音: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
让世界震撼,让灾区人民深受鼓舞,让全国人民增强了战胜地震灾害的决心和勇气!展示文字材料: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正遇傣族新年泼水节,他便穿着傣家人服饰与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民族节日。
他一边跳舞一边泼水,泼出的吉祥之水,幸福之水,成为党和政府关心少数民族和边疆各族人民的永恒见证。
历史的见证,温馨的回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先忧后乐,亲民的总理人民记,人民的好总理人民爱。
那么,作为先哲的孟子又是如何看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呢?㈠、自主学习:1、背景提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生活于战国前期,主张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以辩才出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
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
2、解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对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
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组内展示)⑴读准字音:王语暴(yù) 庶几(shùjǐ) 独乐乐,与人乐乐(yuèlè)疾首蹙頞(cùè)羽旄之美(máo) 朝儛(wǔ)放于琅琊(fǎng yá)秋省敛而助不给(xǐng jǐ) 睊睊(juàn) 作慝(tè)徵招(zhǐsháo)⑵归纳文言知识点: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⑥畜君者(“畜”通“慉”,喜欢,喜爱。
)⑦景公说(“说”通“悦”,高兴。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好:喜欢,爱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⑥遵海而南(遵:沿着。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
给:不足。
)⑧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⑨民乃作慝(慝:邪恶。
)⑩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例举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无非事者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巡狩者,巡所狩也②宾语前置句: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③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④被动句: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朝儛⑤省略句不若与人5)、简要概括第1-3则主要意思。
明确:第1则:通过正反对比,孟子主张国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第2则:表述池沼苑囿之乐,即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
第3则:国君应该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
2、学生质疑预习时的知识障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疑惑,排除障碍。
如: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特点。
(组内交流,第1-3则)4、对各组展示和朗读适当点评。
㈡、引领探究:1、师生研读第1则1)、第三组展示第1则朗读,学生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真情朗读,其他组聆听,第五组点评。
2)、翻译下列句子:(组内交流)(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3)、研讨:(分组讨论并指定学生展示)问题①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明确:一开始,齐宣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乎色”,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而儒家学者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即雅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即俗乐,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愧,所以变了脸色。
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这话是承接齐宣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
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
这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问题②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明确:文中孟子和齐宣王的精彩对话有两次,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齐宣王的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宣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问题③: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在文中,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
通过描写,形象说理,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使用。
正反对比说理,表明国君要与民同乐,揭示主旨:“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所谓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之乐为乐。
点拨:孟子和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也没有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或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
这是更根本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的能与百姓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
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恐怕百姓也就不会向国君提更高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