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10小石潭记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氛围较为热烈,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有时候,学生们的思考可能还不够深入,我需要适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探讨。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够。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强调重点,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阅读,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如“涟漪”、“峭壁”等;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小石潭的景色特点及其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品味文章精彩语句,如“潭影空人心”、“山色有无中”等;探讨作者以景抒情的写作特色;学写游记,培养观察自然、表达感受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1.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教学,采用更多有趣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自信心。
3.提高自己的引导和启发能力,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4.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强化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小石潭记》,使学生能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自然景观之美,学会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13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

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情感目标:把握的感情变化。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1、诵读法。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

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

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古文。

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

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感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3.朗读背诵: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记忆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哪些古文?它们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课《小石潭记》。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课文描述,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在分析作者面对小石潭美景时的感慨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政治失意后的心情,从而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孤寂之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山玩水时,有没有过被一处景色深深吸引,引发内心感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描写小石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然而,我也发现,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题,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此外,今天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将课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仍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0《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0《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文章,翻译重点词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推敲、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学习抓住典型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鼓励学生正视逆境,笑对挫折。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熟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翻译重点词语(实词/虚词)和句子(特殊句式/重点句子),带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推敲、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概括小石潭的特点;理解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翻译重点词句,通译全文。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游记线索。

教学重难点:翻译重点词语(实词、虚词)和句子(特殊句式、重点句子),通译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的情感!(板书,课题)二、投放目标,明确任务(大屏幕投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反复诵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翻译重点词句,通译全文。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游记线索。

三、了解作者,知人读文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文章以记叙为主,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孤寂。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有所了解。

但本课中的有些词语和句式较为复杂,学生理解和运用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孤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小石潭的美景图片和相关音乐;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目标和时间安排;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石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时,往往难以把握关键点。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尝试采用更多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够积极主动,这可能影响了讨论效果。因此,我需要在课堂上创造更多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共同完成对文章的分析和讨论,这对于学生的沟通能力是一个挑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某个景色深深打动过?”(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景色,表达情感的。
-分析文章结构:识别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
-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结构、意境等方面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对“潭影空人心”、“鱼戏莲叶间”等句子的赏析。
举例解释:
-对于“潭影空人心”这句,学生需要理解“潭影”与“空人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对比所表达的意境。
2.教学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讲解《小石潭记》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词汇、句式等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导致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困难。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所谓教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安排和决策。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心境的两个字。

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

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说明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文章结构把握:学生可能在分析文章结构上存在困难,难以理解作者为何采取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叙述。
举例解释:
-文言文句式理解:通过对比现代汉语的句式,解释文言文倒装句的使用背景和作用,如“岩峦叠翠”实际上是“翠峦岩叠”的倒装,以此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写作手法运用: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如“鱼戏莲叶间,往来翕忽”,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活泼与自己的孤寂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都能够展示出他们对文言文景物描写技巧的理解和应用。但同时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同学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还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些同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中,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我发现这种引导方式有助于同学们深入探讨文言文景物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也发现部分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稍显紧张。为此,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让同学们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玩时是否遇到过一个非常吸引你的景点?”(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小石潭的美丽景色。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往往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理解困难,如“石潭嵌岩,岩峦叠翠”中的倒装句式。
-写作手法运用: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有机结合,如通过描写石潭的幽静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孤寂。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   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能熟读全文;2.识记并理解前两段话重点字词解释,熟练翻译文章前两段。

【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曾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

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后入学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在此十年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后又加贬柳州,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又是一不幸的人。

【文本链接】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额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就是一篇叙事记物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余秋雨先生曾在《柳侯祠》中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悟,与自我对话!”【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清冽.( liè)为坻.( chí)为屿.( yǔ)为嵁.( kān )参.差.(cēn cī)披拂.(fú)佁.然( yǐ)俶.尔( chù)翕.忽( xī)寂寥..( qiǎo chuàng )幽邃.( suì)..( jì liáo )悄怆【互学探究】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①发现小潭(闻声—见形)——②潭中景物(水、石、树、鱼)——③小潭源流(溪身—岸势)——④潭中气氛(气氛、感受)3.在熟读课文的理清线索的基础上,精读课文词句并准备翻译句子。

第一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0《小石潭记》》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0《小石潭记》》教案(含教学反思)

10小石潭记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理清游记线索,品味语言,把握事物特点及描写方法。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什么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所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水尤清冽.(liè)为坻.(chí)为堪.(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悄怆..(qiǎo chuàng) 俶.尔远逝(chù)2.古今异义词。

(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4.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

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学情分析: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文言实词,也能准确理解重点虚词的作用。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学习本文学生具备的已有能力是会使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能结合重点词品析作者的情感,能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的对柳宗元有一定的简单了解,结合背景对作者的内心感受应该有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也有发现游记散文特点的兴趣。

教学目标:1.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永州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语言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摹的方法,提高品读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预习课文,在工具书、注释、老师指导等帮助下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2、细读课文,合作交流掌握课文景物特点和写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的小石潭之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领略文中自然风光的美。

2、结合作者生平,理解小石潭美景背后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致分析小石潭景色,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掌握描写景物、游记的方法。

难点:1. 部分写景手法的理解。

2. 作者借景抒情传达的孤独、郁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的文人用他们的笔墨描写过优美的山水,比如说我们以前学过: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郦道元在《三峡》中也有“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这样引人入胜的景色。

可以说优美的山水诗文不可枚举,那么今天让我们跟随柳宗元一起走进小石潭,看看又是怎样的一幅山水画呢?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游记的呢?(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上课之前呢,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同学们这篇文章哪些字词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呢?伐竹取道,下见(jiàn)小潭卷(juǎ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嵁(kān)青树翠蔓(wàn) 参差(cēn cī)披拂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犬牙差(cī)互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suì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小岛,成为突出的石头,成为岩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26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细致地观察和生动地描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对精彩语段进行品读。

2.指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其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风景图片。

(配乐)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齐声读四、翻译(四人小组边读边译)1.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2.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1.思考:(1)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2.明确:(1)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抒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1.逐步引导: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景致幽静。

2.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八、布置作业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九、板书设计26 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借幽深冷寂之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2.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提升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小石潭记》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素养。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促进沟通交流,提升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小石潭记》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而有些学生则在文言文的语言和句式上遇到了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
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感受柳宗元的写作技巧。我发现,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非常有效。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识别并赏析文中的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技巧。
-写作技巧: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手法。
-举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小石潭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与感慨。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句式结构和词语用法的不熟悉,导致理解困难。
-举例:文言文的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转换。
3.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体会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写作技巧分析: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语言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小石潭记》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在文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2. 体会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孤独与凄凉,理解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的移步换景手法,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映照。

2. 掌握文章的语言精炼与富有韵味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教学资料。

2.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图片等辅助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小石潭的实景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小石潭的自然美,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想象到柳宗元当年所见的景色吗?”2. 背景介绍简单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动机。

可以说:“柳宗元是唐代的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被贬到永州时,他创作了这篇《小石潭记》。

”3. 课文概览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可以指出:“《小石潭记》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游记,它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4. 引入主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柳宗元在这篇游记中,除了描写景色之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思想吗?”(二)朗读课文1. 课文导入与感知通过展示小石潭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情境感。

然后,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停顿,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小石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

2.讲练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3.比较作者等几位古代文人被贬之后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人生挫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不得志后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学过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这篇散文虽然篇幅短小,却至今传诵不衰。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领略它的魅力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并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即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2.背景资料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第四篇。

3.检查预习(1)重难字篁.竹(huáng) 珮.环(pèi) 清冽.(liè)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龚.(gōng ) 恕.(shù) (2)通假字日光下澈.(chè)(“澈”同“彻”,穿透。

) (3)古今异义以为⎩⎪⎨⎪⎧古义:把……作为。

例:全石以为..底。

今义:认为。

可⎩⎪⎨⎪⎧ 古义:大约,表示估计数目。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许可;可能。

去⎩⎪⎨⎪⎧古义:离开。

例: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一词多义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由)隶而从.之(动词,跟从,随从)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动词,游动)同游.者(动词,游览) 清⎩⎪⎨⎪⎧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冷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5)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 ②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因……感到快乐。

)③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④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⑤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⑥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⑦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6)文言句式①倒装句a.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b.卷石底以出(谓语前置,应为“石底卷以出”。

)②省略句a.日光下澈(“澈”后省略宾语“潭水”。

)b.坐潭上(“坐”后省略介词“于”。

)c.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余”。

)三、朗读指导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篁竹:竹林。

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伐:砍伐。

取:文中指开辟。

清冽:清凉。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悬崖。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悄怆:忧伤的样子。

邃:深。

清:凄清。

隶而从:跟着同去的。

隶,作为随从,动词。

2.重点句子翻译(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小块的高地,(有的)像是湖中的小岛,(有的)像是凹凸不平的小丘,(有的)像是高峻的山崖。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五、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示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作者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答案示例: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3.哪些景物使作者感受到了愉悦?答案示例:水声、游鱼。

4.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答案示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六、课堂小结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思路非常清晰: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七、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请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2自然段:写潭中游鱼。

第3自然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4自然段:写作者游览的感受。

二、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该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以拟人的手法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移于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答案示例: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珮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既写出了石的冰凉,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3.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答案示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是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示例: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等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以此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4自然段又写“悄怆幽邃”?答案示例: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感情主调是凄苦的。

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第4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示例:凄清寂静的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幽邃凄清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在寂寞的处境中的忧伤感情。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赏析“凄神寒骨,悄枪幽邃”一句。

答案示例:该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写出了作者被贬后凄苦孤寂的心境。

2.“斗折蛇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案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形象地描绘出了小溪的轮廓与外形。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作者写作此文,除了表现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还有别的目的吗?答案示例:本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案示例:移步换景,定点特写。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第①段,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在第②段,作者采用“定点特写”的写法写潭水、游鱼,通过写具体景物,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游鱼图。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其幽清无闻正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映衬,有力地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对比和烘托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答案示例: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小石潭记》和《游青溪记(节选)》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游青溪记(节选)(明)袁中道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