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结
第一章 总结
[例 1]足量的含不溶性固体杂质(其含量不详)的粗盐,经提纯
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 NaCl 溶液,实验操作有:①称量;②过
(2011 年广东肇庆检测,双选)为了除去粗盐中 Ca2+、Mg2+、 SO2-及泥沙, 可将粗盐溶于水, 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 ①过滤; 4 ②加过量 NaOH 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 Na2CO3 溶液; ⑤加过量 BaCl2 溶液。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④②⑤③
CD )。
B.④①②⑤③
溶性固体与液体 低三靠” 的
溶,一定用过滤 (3)“定量实验” 方法) 要无损
方法及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①蒸发时一定要不断搅拌; ②当出现 大量晶体析出 分离溶于溶剂中 时就应停止加热。 ③使用蒸发皿应用 坩埚钳 的溶质;是浓缩 夹持,后放在 铁架台的铁 或蒸干溶液得到 圈 上; ④蒸发皿中溶液不超过 固体的操作 三分之二 。
方法及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1)温度计的水银球在 利用沸点不同 而分离互相溶 解的液体混合 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2)蒸馏烧瓶中要加沸 石(碎瓷片)
物
(3)冷凝管水流方向应
为“下进上出”
方法及装置
适用范围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
注意事项
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
同,用一种溶剂把溶 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 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 来,然后用分液漏斗
(1)萃取剂的选择: a.与原溶剂不相溶 b.溶质与萃取剂不反应
初中历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1. 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早期人类生活在狩猎和采集的社会中,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生活资料,居无固定住所。
2. 农业的诞生和定居社会的形成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驯养动植物,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聚居和定居,形成了定居的社会形态。
3. 各类生产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产生农业的诞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分工也随之产生,分工细化使暂无狩猎和采集的社会中,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生活资料,居无固定住所各类手工业兴起,建立了建设筑、纺织业,各专业分工和细分,并且开始形成了早期社会的财富和阶级。
4. 城市的形成与国家的出现城市始于公元前的米索尼亚文明和中东部落的都市文明,到了2000年前的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等文明中,人类已经形成了城市生活并管理国家。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1. 夏、商、西周与东周的政治变革夏、商、西周与东周这段历史,所谓政治生活发生了如宗法制度的确立和砍劈土制度的复辟,而在东周时期,周天子推行了分封制度,在这里的范围实行分封制,在这段历史时期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合适受巨大发展和更为复杂的形势。
2. 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秦统一了中国,开始了封建华夏政体的大一统和封建制度,辉煌地带领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时期。
3. 分裂与统一晋朝后的历史被分裂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和唐朝的建立,这期间都是战争与割据的政治生活,直至唐朝的建立后,中国又一次出现统一的局势。
三、中古世界的政治与外交1. 帝国的興衰以《三国演义》为写照的统治转换是中国宋朝完美的划分,宋朝将各个小朝廷统治集合为一个大的,完整的帝国形势的发展进程。
2. 世界诸国的兴起与发展欧洲中世纪时期,瓦辛基、阿拉伯和帝国都建立了统治单位的地区,使中国一个土固国,成为了世界的头号大国。
四、近代世界的变革1.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在西方国家,日内瓦雅尔山里和北把尼斯没有商人,他们发展了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逐渐增加,使得资本主义开始成形。
活法第一章精辟总结
活法第一章精辟总结
活法第一章主要讲述了人生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
这一章节提
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总结。
首先,活法第一章强调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
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提
倡善良、宽容和乐于助人的品德。
其次,活法第一章也探讨了生活的方式和方法。
作者提出了一
些实用的建议,如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保
持身心健康等方面。
这些建议对于我们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个人素
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活法第一章还涉及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作者鼓励人们
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要有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精神追求,要
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活法第一章在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等方
面都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
我们应该从这些观点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活法第一章的精辟观点,无疑对我们的人生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必修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化学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二、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1.物理变化的例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2.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性三、蜡烛燃烧实验1.蜡烛火焰的分层:外焰、中焰、内焰2.火柴梗碳化实验四、胶体的定义和分类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2.胶体的分类: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五、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六、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等2.金属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等正文:一、化学实验安全在化学实验中,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包括但不限于:穿着实验服、佩戴实验手套、不随意触摸实验物品等。
此外,了解并掌握安全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进行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是化学基础知识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述的就是物理变化。
另外,氮气和稀有气体具有稳定性,可以作为保护气,这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
三、蜡烛燃烧实验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为外焰、中焰和内焰三层。
通过火柴梗碳化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火焰各层的温度差异。
这个实验帮助我们理解火焰的结构和温度分布,是化学实验中基础但实用的知识点。
四、胶体的定义和分类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胶体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粒子胶、胶体胶等。
胶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了解其性质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胶体。
五、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而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实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组成- 元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可分割。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3.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二、化学反应1. 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结合形成新物质的反应。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
-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一种化合物反应,取代该化合物中的另一种元素。
-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形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2. 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物质的量关系。
3. 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 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三、化学计量1. 摩尔概念-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 \times 10^{23}$)个粒子。
2.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通过物质的摩尔质量(molar mass)计算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3. 气体定律- 波义耳定律:在恒温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与其体积成反比。
- 查理定律:在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与其温度成正比。
- 盖-吕萨克定律:在恒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其温度成正比。
四、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基本操作- 称量、量取、混合、加热、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室安全- 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实验服、安全眼镜、手套等。
- 了解并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
- 熟悉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存储方法。
五、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水平排列,表示电子能级。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集合(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N表示自然数集,N*或N+数集,R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 M∉,两者必居其一.∈,或者a M(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8)交集、并集、补集∅=∅B A ⊆ A A =A ∅=B A ⊇()(U U A =()()()UU U A B A B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及其表示(1)函数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a a b b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a b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2x k k Z ππ≠+∈.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f x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的定义域为a g x b≤≤解出.f g x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b,其复合函数[()][,]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的关于x的二次y f x方程2a y xb y xc y++=,则在()0()()()0a y≠时,由于,x y为实数,故必须有2()4()()0b y a yc y∆=-⋅≥,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⑧函数的单调性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6)映射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B的映射,记作→.:f A B②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如果元素a和元素ba Ab 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函数的基本性质(1)函数的单调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yxo ③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 =,令()u g x =,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减;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减.(2)打“√”函数()(0)af x x a x=+>的图象与性质()f x 分别在(,]a -∞、,)a +∞上为增函数,分别在[,0)a 、]a 上为减函数.(3)最大(小)值定义①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的最大值,记作max ()f x M =.②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小值,记作max ()f x m =.(4)函数的奇偶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性 质定义图象判定方法②若函数()f x 为奇函数,且在0x =处有定义,则(0)0f =.③奇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②化解函数解析式;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④画出函数的图象.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①平移变换②伸缩变换③对称变换(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间的一切物质机械性的运动。
为了描述运动,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变化。
常见的描述运动的方式包括: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速度、加速度等。
二、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 质点: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可以将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就是质点。
2. 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就是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应使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
3. 坐标系: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我们通常需要建立坐标系。
常见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等。
三、时间和位移1. 时间: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先后顺序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 位移: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它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四、速度和加速度1.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2.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它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速度的变化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五、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的物体必定受到合外力的作用,因为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提出的,它描述了宇宙间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都要以一定的引力互相吸引,这个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七、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在太空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它可以在地球周围的空间运行,也可以到达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甚至更远的宇宙空间。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引言物理必修一作为高中物理学习的开端,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大门。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体运动学以及力学的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本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二、知识点总结1. 物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转换的自然科学。
本章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力、运动、能量、电磁等。
2. 物体运动学基础知识(1)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运动学公式:掌握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
(3)运动学图像:了解如何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图像、位移图像等。
3.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即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力的分类与性质(1)重力:介绍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以及重力加速度等。
(2)弹力:介绍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胡克定律等。
(3)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种类、产生条件以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等。
5. 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力的关系,分析物体的加速、减速以及变速运动。
三、重点难点分析本章的重点在于掌握牛顿运动定律以及物体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难点在于理解力的分类与性质,尤其是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学习建议1. 夯实基础: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勤加练习:通过大量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原理: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物理思维。
高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质子带正电,中子无电荷,电子带负电。
2. 元素与原子量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量是一个元素的相对质量。
元素的原子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量为16,表示一个氧原子的相对质量为16。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同一周期上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反应性。
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中间是过渡金属元素。
4.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以能级分布,每个壳层包含的电子数有一定规律。
第一主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主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主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5.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共价键是物质中最强的化学键,离子键和金属键也是常见的化学键。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结构。
6. 气体的性质气体是无定形无体积的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气体的压强与温度、体积呈一定关系,可以通过查找气体的状态方程计算。
7. 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的摩尔体积是指单位摩尔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态下,1摩尔理想气体的体积为22.4升。
8. 气体的摩尔质量气体的摩尔质量是指单位摩尔气体的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表示。
9. 溶液稀释与浓度溶液的浓度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量浓度,可以通过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值来表示。
10.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描述。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可以通过平衡方程式确定。
1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涉及物质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通过电子转移来描述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是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物质。
12. 化学键的性质化学键的性质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具有不同的强度和特点。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常用的分类方法1.树状分类法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纯净物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物质溶液混合物胶体浊液乳浊液、悬浊液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分类二、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一)酸: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1.按照酸性强弱分2.按照所能电离的H+个数分注意:一般来说,一个酸分子含有几个H+就是几元酸,但也有特例,如H3PO2、H3BO3是一元酸,H3PO3是二元酸。
实际上,几元酸是根据一个酸分子所能电离的H+个数判断。
3.按照是否含氧原子分(二)碱: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1.按照碱性强弱分2.按照氢氧根个数分(三)盐:阳离子是金属离子/NH4+,阴离子是酸根的化合物(四)氧化物:有两种元素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O的化合物注意:①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是不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但也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③注意酸/碱性氧化物的判断:与碱/酸反应只生成水和一种盐,如2NO2+2NaOH NaNO2+NaNO3+H2O (歧化反应)反应生成了水和两种盐,所以NO2并不是酸性氧化物三、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由分散剂和分散质。
2.三大分散系的比较说明:①以Al(OH)3胶体为例,一个胶粒是由多个Al(OH)3粒子聚集而成,因此胶粒个数无法计算。
②可以用半透膜分离胶体和溶液(渗析法)。
③Al(OH)3、Fe(OH)3胶体常用于净水,利用的是胶体的吸附性。
3.胶体的分类及其特点(1)胶体的分类(根据分散剂的状态不同来分)气溶胶:分散剂为气体。
如云、雾液溶胶:分散剂为液体。
固溶胶:分散剂为固体。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第一章通常是关于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运动的描述、力的作用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 运动的描述- 位移:物体在空间中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向量。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变化量,是矢量。
- 速率:物体单位时间内的路径长度,是标量。
- 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率,也是矢量。
2.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速度沿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不断变化的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加速度沿直线运动。
3. 力的作用- 力的概念: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推或拉的作用,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发生改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垂直向下。
- 摩擦力:物体与接触面之间存在的阻力,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对于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5. 力的平衡- 静态平衡: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动态平衡:物体在运动中,虽然受到力的作用,但这些力的合外力为零,使得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6. 简单机械- 杠杆: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的简单机械。
- 滑轮: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简单机械。
- 斜面:通过改变物体运动路径的简单机械,可以减少所需的力。
以上就是高一物理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后续的物理概念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应通过实际问题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大地的形成一、大陆漂移学说(一)大陆漂移的发现与提出1. 科学家对大陆的形状、地质构造以及化石成因的研究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如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即南美洲西海岸与非洲东海岸相似。
2. 1912 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通过大陆漂移形成的。
(二)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1. 大陆漂移是指大陆板块在地球地壳上运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大陆板块上的陆地漂移和地壳的变形。
2. 大陆漂移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主要包括地幔对岩石圈的对流、板块边沿的俯冲和剪应力,外因主要包括大气力和海洋力等。
二、板块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1. 20 世纪 60 年代,各国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地震活动、地壳断裂和构造变形现象,并认识到这一系列现象与大陆漂移有关。
2. 1967 年,“板块构造学说”正式提出,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若干小块组成,这些小块称为板块,通过构造边界相互作用,使地幔能量得以释放,从而驱动了地球地壳的演化。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在地球地壳上运动,不仅引起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2. 地球地殊呈现出了大地构造、地震地震、地形地貌和岩浆活动等特点。
三、大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演化(一)地球的形成1. 宇宙起源自大爆炸之后,地球凝聚成为一颗星球。
2. 地球的内部物质由来自太阳的高能量粒子、行星形成时形成的物质组成。
1. 地球地壳是围绕地球质地心的一层坚硬岩石层,它上的地球岩浆能量通过热对流传导到地球地壳上。
2. 地球地壳的演化是通过岩浆活动、地外力的作用和构造的作用来完成的。
四、地球地貌和地形的形成(一)地球地形的主要类型1. 大陆地形主要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和台地等。
2. 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洋中脊、海沟和地下岩石丘等。
(二)地球地貌的形成1. 地球地貌的形成是通过构造活动、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来完成的。
结语:地球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过程,只有深入研究地球地貌的形成机制和规律,才能更好的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正面管教第一章内容总结
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是一种教育方法,旨在帮助家长和教育者以一种积极和尊重的方式引导儿童的行为。
它强调建立积极的关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对正面管教第一章内容的总结。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正面管教的背景和基本原则。
它指出传统的管教方法,如体罚和命令,往往只是暂时地控制儿童的行为,而不是真正地教育他们。
相比之下,正面管教通过建立亲密的关系,引导儿童的自我控制和自律,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行为。
正面管教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尊严和权利,同时建立清晰的界限和规则。
尊重的原则意味着要理解和认可儿童的感受和需求,以及尊重他们的个人和发展阶段。
界限和规则的原则是为了提供儿童所需的结构和安全感,帮助他们学会责任和自我约束。
除了基本原则,第一章还介绍了正面管教的工具和技巧。
其中之一是使用非暴力的沟通方法,即传达清晰的信息,同时尊重儿童的感受和意见。
这可以通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和理解儿童的需求,以及寻找共同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
另一个工具是鼓励和认可儿童的努力和成就。
这通过赞美和奖励来实现,鼓励儿童继续努力和发展积极的行为。
同时,这也包括了教育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第一章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挑战,如惩罚和威胁等。
这些方法往往会破坏亲子关系,培养出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相反,正面管教鼓励家长和教育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立积极的关系,并用爱和关怀来引导儿童的行为。
总的来说,正面管教第一章介绍了正面管教的背景、原则和工具,以及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挑战。
它强调了建立积极关系、培养责任感和自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正面管教鼓励家长和教育者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教育孩子,以实现长期的积极影响。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球形特征- 地球自转与公转- 地轴与赤道的概念- 季节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 比例尺的计算与应用- 地图符号与图例- 坐标系与定位3. 地图的解读与制作- 等高线与地形图- 地图投影与变形- 地图的阅读技巧- 制作简易地图的步骤二、自然地理要素1. 地形与地貌- 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 气候与气象- 气候类型与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 气象现象的成因-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水文循环的过程- 地表水与地下水-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 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三、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 -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区域合作与发展策略3. 文化与环境- 文化地理的概念- 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 -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管理- 地理信息的分析与可视化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与GPS的关系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个基本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需要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填充和扩展。
您可以根据这个框架在Word文档中添加详细的解释、图表、例子等,以形成一篇完整的知识点总结文档。
在编辑时,请确保使用清晰、专业的语言,并保持文档的格式规范和逻辑连贯。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天体系统:由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包括银河系、太阳系等。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位于距太阳第三近的位置,介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影响地球运动:太阳引力导致地球公转和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形成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导致昼夜交替、时差、四季变化等现象。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由多个圈层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
每个圈层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地球系统。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如经纬度、时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等,也是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重要内容。
总之,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多个方面,是地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8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 质点概念:用于简化实际物体的理想化模型,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关注其位置和运动状态。
2. 参考系:选择作为参考的物体,用于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
参考系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3. 标量和矢量:标量描述物体运动的量值大小,如路程;矢量描述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等。
二、时间和位移1. 时间: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分为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对应质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时间间隔对应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
篇2一、质点、参考系、坐标系1. 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用来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
质点没有大小和形状,只考虑它的质量。
2. 参考系:是用来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基准。
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常见的参考系有地面、惯性参照系等。
3. 坐标系:是用来描述物体位置的基准。
通常使用笛卡尔坐标系,通过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来描述空间中的位置。
二、时间和位移1. 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时间间隔。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 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位移等于末位置向量减初位置向量。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三、运动学的基本公式1.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即v=s/t。
平均速度描述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
2.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瞬时速度可以通过极限法求得,即当时间趋近于零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就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描述了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3.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即a=(v-u)/t。
加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四、抛体运动1. 抛体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射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平抛、斜抛和竖直上抛三种类型。
2.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初中二年级地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知识总结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位置: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海南省全部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二、优越性: 1、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多种农业经济2、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陆上交通便利3、东临太平洋—海洋资源丰富4、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海上交通三、国土辽阔: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四、我国陆上国界线约2万千米,我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
我国领土的四至:最北端:53˚N 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最南端:4˚N 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东端:135˚E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73˚E 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五、14个陆上邻国,逆时针方向为:东部:朝鲜东北:俄罗斯北部:蒙古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六、6个海上邻国,自北向南为: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七、我国濒临的海洋由北向南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八、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九、我国差异:南北跨纬度近50个纬度,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个经度,约5000千米十、我国最大的岛:台湾岛,第二大的岛:海南岛十一、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十二、行政区划的最高一级——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5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西藏自治区(藏—拉萨)、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广西壮族自治(桂—南宁)我国的四个直辖市:北京(京)、上海(沪)、重庆(渝)、天津(津)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十三、东三省:黑龙江(黑)—哈尔滨、吉林(吉)—长春、辽宁(辽)—沈阳十四、面积最大、邻国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跨纬度最广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全部位于热带的省:海南省东临台湾海峡的省:福建省十五、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省级行政单位: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十六、形象记忆:黑龙江省—天鹅;云南—孔雀;广东—象头;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一、人口数量:我国13.39亿; (38人⁄分钟)、世界69.09亿,(259人⁄分钟)、人口世界第一,为世界人口的1/5。
初一第一章地理总结知识点
初一第一章地理总结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直径约为12750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自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周期为一年。
3. 地球的经纬度地球的经度是指连接两极的大圆线上的任意一点与起初子午线的角度大小。
地球的纬度是垂直于地球自转轴的圆的切线与赤道所成的角度。
4.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球的地理坐标是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的单位均为度。
5. 万有引力和地球引力万有引力是一种质点间普遍存在的相互吸引的力,地球引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两种力是使地球固定在太空中的主要原因。
6.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地幔是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由岩浆、岩石和金属组成;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7. 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经73°33′至135°05′,北纬3°51′至53°33′之间,东西宽约5000千米,南北长约5500千米。
8. 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人文环境包括人口、宗教、语言、文化等人文要素。
9. 中国的自然地理分区中国的自然地理分区是指按照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中国的自然地理分区包括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新疆伊犁盆地等。
10. 中国的地方地理环境特点中国的地方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气候环境、水文条件等都存在差异。
例如,东部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再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水在100℃沸腾(沸点)。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点燃前。
- 观察蜡烛的颜色(白色)、状态(固态)、形状(圆柱状),闻气味(略有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 点燃时。
-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 - 2秒后取出,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变黑;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4级)——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1级)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因: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内因: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液态水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大气层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天气,地形/地势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地球气候;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侧视图中,自西向东在北极俯视图中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在南极俯视图中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缩记:北逆南顺运动速度大小的比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赤道地区线速度最大。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任何地点都相等,大约为15°/时。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即南北回归线之间才有直射现象)远、近日点和太阳直射点的判断:近快一冬:近日点速度更快,在一月初,靠近冬至日(而不是在冬至日)。
远慢七夏:远日点速度更慢,在七月初,靠近夏至日(而不是在夏至日)。
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判断:顺着地球自转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线为昏线。
晨昏线(圈)特点:一是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平分赤道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三太阳高度是0度;四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即逆时针(与自转方向相反)地方时的推算:计算“三步骤”第一步:算出两地经度差同减异加原则(采用“数轴法”)如下图:若两地同在东经度或西经度,则求两地经度差用减法(大数值减去小数值);若两地中,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则求两地经度差用加法。
第二步:将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经度差/15º=商(小时)···余数*4分钟第三步:依据“东加西减”原则,用已知地方时±时间差,求出未知时间区时的推算:每隔经度15º划为一个时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概念
1、参考系、坐标系
2、质点
3、时刻(t1,t2)和时间间隔t1~2
4、路程s和位移x(矢量和标量)
例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
A. 速度
B. 位移
C. 路程
D. 加速度
例2.如图所示,某物体沿两个半径为R 的圆弧由A经B到C,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的路程等于2πR
B.物体的位移等于4R,方向向东
C.物体的路程等于4πR
D.物体的位移等于4πR,方向向东
5、速度v(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速率)例1.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开始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全
程的1/4,接着以速度v行驶其余的3/4的路程,已知全程的平
均速度为16m/s,则v等于()
A.18m/s B.36m/s C.15m/s D.17.1m/s
东C
B A
西
6、加速度a
二、直线运动的x-t图像和v-t图像
1、x-t图像(其实叫位置-时间图像更合适)
2、v-t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