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一章 章末总结
高一前两章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前两章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本质、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高一的学习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中的基础。
下面将对高一前两章涵盖的物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物体的运动描述方式
a. 位置和位移
b. 速度和速率
c. 加速度和加速度的表达式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a.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b. 瞬时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运动的图像表示
a. 位移-时间图像
b. 速度-时间图像
c. 加速度-时间图像
4.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a. 运动合成的概念和方法
b. 运动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第二章:力的作用和运动
1. 力的概念和特征
a. 力的定义和单位
b. 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牛顿三定律
a. 第一定律:惯性法则
b. 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c.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
3. 弹力与重力
a. 弹力的概念和特点
b. 重力的概念和特点
4. 摩擦力
a.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b.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5. 惯性和非惯性系
a. 惯性系的概念和特点
b. 非惯性系的概念和特点
综上所述,高一前两章的物理知识点总结如上所示。
这些知识点是
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基础,掌握好这些知识对于学习后续内容非常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和巩固这些知识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物理
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二、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一个有质量的点[模型]1、大小和形状能否忽略2、集中了物体的全部质量3、取决于研究问题物体性质4、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三、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四、路程与位移位移定义:从出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五.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六.速度定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V=s/t(定义式)单位:米每秒(m/s)国际单位1、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变速运动中运动快慢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运动快慢),简称为速度3、平均速率: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4、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七.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公式:x=vt八.加速度:a=Δv/Δt=(Vt-Vo)/t定义: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些变化的时间的比值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变化率)单位:米每二次方秒矢量方向:与Δv方向相同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一、注意事项1、车.板.纸带共线2、钩码要适宜(重量适度)3、平行放置4、先开电源,再释放扯,关闭电源二、数据处理1、舍(模糊纸带)2、取(起始点)三.v-t图像九.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公式:x=Vot+at2/2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s=aT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推论1、从运动开始计时起,在连续星等的各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1:5:…:(2n-1) (n=1,2,3,…)2、从运动开始计时起,时间t内,2t内,3t内…nt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2:3^2:…:n^23、从运动开始计时起,通过连续的等大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根号2-1):(根号3-根号2):根号n-(根号n-1)4.1s末,2s末,3s末…ns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十.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2、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符号F,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是矢量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十一.重力G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与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十二.弹力形变: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运动的特性包括普遍性、永恒性和多样性。
参考系是指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选取参考系是自由的。
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是指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
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理想化模型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是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采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采用电磁打点。
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在物体相对滑动的过程中,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根据公式f=μ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N成正比。
动摩擦因数μ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0<μ<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高一物理知识点第一章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第一章总结第一章:力的概念与测量物理学中,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它可以导致物体的运动、形状变化以及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力的定义与测量力可以通过测力计进行测量,测力计通过弹簧的变形或者液体压强的变化来测量力的大小。
常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m/s²。
二、力的分类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是一种质量的性质。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弹力:当物体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弹性体产生的恢复力称为弹力。
3. 摩擦力:物体表面接触并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力称为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引力: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称为引力,是由质量产生的。
5. 推力:物体之间的推动或推动物体的力称为推力。
6. 阻力: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碍力称为阻力。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进行计算。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通常分解为平行于坐标轴的两个分力。
四、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不会发生运动或形状变化。
当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会发生加速度运动或形状变化。
五、摩擦力的性质与计算摩擦力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分。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面积接触压力成正比,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无关,取决于物体的表面性质和相互间压力的大小。
摩擦力可以通过公式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都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F = μN其中,F表示摩擦力,μ表示摩擦系数,N表示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
六、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表明当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物体具有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当合力为零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导语】⾼⼀物理必修⼀是⾼⼀年级学⽣普遍反映很难的⼀门学科,学⽣们学习时都感到⼀定吃⼒。
下⾯就让⽆忧考给⼤家分享⼀些⾼⼀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篇⼀ 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量,可以⽤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条有向线段来表⽰.因此,位移的⼤⼩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与运动路径有关. (3)⼀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如说某⼈从O点起⾛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篇⼆ 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量,可以⽤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条有向线段来表⽰.因此,位移的⼤⼩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与运动路径有关. (3)⼀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如说某⼈从O点起⾛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篇三 匀速直线运动(A) (1) 定义:物体在⼀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1)位移图象(s-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位移,以横轴表⽰时间⽽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条平⾏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和⽅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个质点沿正⽅向以20m/s的速度运动,另⼀个反⽅向以10m/s速度运动.。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能够把力分为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2、重力: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相关。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因为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2.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定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因为发生*性形变(即是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有*性形变。
3、方向:*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形变恢复方向相同),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上。
*力是法向力,力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
具体说来:(*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簧两端的*力方向,与*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簧恢复原状的方向。
其*力可为拉力,可为压力;对*簧秤只为拉力。
(2)轻绳对物体的*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即只为拉力。
(3)点与面接触时*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而指向受力物体。
(4)面与面接触时*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5)球与面接触时*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6)球与球相接触的*力方向,沿半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7)轻杆的*力方向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杆可提供拉力也可提供压力,这个点跟绳是不同的。
高一物理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一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把地球视为质点。
2. 参考系。
-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 性质: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系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3. 坐标系。
-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建立直线坐标系;在平面内运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空间中运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4. 时间和时刻。
- 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如第2s末、第3s初。
- 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如前3s、第2s内(指1s的时间间隔,从第1s末到第2s末)。
5. 位移和路程。
-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矢量,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
例如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一周,路程为圆的周长,位移为零。
6. 速度。
- 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v = (Δ x)/(Δ t),单位是m/s。
-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平均速度: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v=(x)/(t)。
它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内运动的快慢。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当Δ t非常小时,平均速度可近似看作瞬时速度。
7. 加速度。
-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a=(Δ v)/(Δ t),单位是m/s^2。
高一物理前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前三章知识点归纳高一物理是中学物理的起点,其中前三章的内容是学生们打下物理基础的重要阶段。
下面将对这三章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括。
第一章:力与运动1. 质点和物体- 质点概念: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但体积无穷小的物体,可视为不可分割的点。
- 物体概念:物体是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物质存在形式,具有有限的质量和体积。
2. 牛顿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相互作用力。
3. 力- 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或方向变化的原因。
-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单位为牛顿(N)。
- 力的分类:接触力(摩擦力、弹力等)和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等)。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若有两个力同时作用于物体,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和。
- 力的分解:任何一个力都可以分解为与之相互垂直的两个力的合力,即正交分解。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与其表面接触的力的合力,其大小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
- 动摩擦力: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与其表面接触的力的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 弹力- 弹力的定义: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 弹簧的胡克定律:弹簧伸长或缩短的变形量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成正比。
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 机械能- 机械能定义: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总和称为机械能。
- 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的表述: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ΔE_k = W,其中ΔE_k为动能的变化,W为力所做的功。
3. 势能与势能守恒定律- 重力势能的计算: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高度乘以重力加速度,即mgh。
高一物理前两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前两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及分类-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形状。
- 按照作用对象和性质,力可以分为接触力、电磁力、引力等。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 = ma 来表示。
4. 弹力与胡克定律- 弹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恢复力,与物体发生形变时的伸长量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 胡克定律公式:F = kx,其中 F 为弹力,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 为弹簧伸长量。
第二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合成原理- 力合成是将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合力来代替的过程。
- 力合成原理可以用几何法、三角法或解析法来求解。
2. 力的合成几何法- 力的合成几何法是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图纸上绘制合力的方法。
- 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则合力等于各力的矢量和;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则合力等于两者的矢量差。
3. 力的合成三角法- 力的合成三角法是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 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则合力等于各力的代数和;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则合力等于两者的绝对值相减。
4.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部分力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力或任意方向的力。
- 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求解。
5. 斜面上的力分解- 对于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将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力。
- 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为受力分解的结果满足合力为零和垂直于斜面的合力等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总结: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由力所引起的,而牛顿运动定律则为我们提供了解释物体运动的规律。
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章节总结复习知识点第一章
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章节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物理学与其余很多自然科学息息有关,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
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章节复习知识点,详细请看以下内容。
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地点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运动的特征:广泛性,永久性,多样性运动的特征参照系1. 任何运动都是有关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照系。
2. 参照系的选用是自由的。
(1) 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一定采用同一参照系。
(2) 参照物不必定静止,但被以为是静止的。
质点 1. 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假如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能够忽视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以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 质点条件: (1) 物体中各点的运动状况完整相同( 物体做平动 )(2) 物体的大小它经过的距离 3. 质点拥有相对性,而不拥有绝对性。
4. 理想化模型:依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要素,忽视其次要要素,成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第 1 页使复杂的问题获得简化。
( 为便于研究而成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辰 1. 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时,就是时辰,时辰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 = t 2 t12. 时间和时辰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 s ,常有单位还有 min ,h。
3. 往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辰为零点。
行程和位移1. 行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可以完整确立物体地点的变化,是标量。
2. 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要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 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 ;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 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行程。
二者运算法例不一样。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经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第一章通常是关于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运动的描述、力的作用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 运动的描述- 位移:物体在空间中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向量。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变化量,是矢量。
- 速率:物体单位时间内的路径长度,是标量。
- 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率,也是矢量。
2.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速度沿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不断变化的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加速度沿直线运动。
3. 力的作用- 力的概念: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推或拉的作用,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发生改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垂直向下。
- 摩擦力:物体与接触面之间存在的阻力,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对于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5. 力的平衡- 静态平衡: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动态平衡:物体在运动中,虽然受到力的作用,但这些力的合外力为零,使得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6. 简单机械- 杠杆: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的简单机械。
- 滑轮: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简单机械。
- 斜面:通过改变物体运动路径的简单机械,可以减少所需的力。
以上就是高一物理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后续的物理概念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应通过实际问题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 定义: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能忽略,物体可以看成质点。
1.2 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定做为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 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1.3 位置、位移和路程- 位置: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 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矢量。
- 路程: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标量。
1.4 速度和平均速度- 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矢量。
- 平均速度: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1.5 加速度- 定义: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矢量。
- 表达式:a = Δv/Δt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的概念- 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分类: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非接触力(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
2.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F = 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3 摩擦力-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 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2.4 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表达式:F = 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第三章:能量与动量3.1 功和能量- 功: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
- 能量: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
3.2 动能和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3.3 动量和冲量- 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矢量。
- 冲量: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考试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考试总结1.考试内容回顾
第一章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物理量、单位和量纲
测量与误差
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
数据处理与分析
2.难点和易错点分析
在这次考试中,学生们容易出现以下难点和易错点:
对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掌握不够清晰。
物理量、单位和量纲的混淆。
测量与误差的理解不到位。
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运用不熟练。
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较弱。
3.复习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对下一次考试,建议你采取以下复习策略:
温习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确保理解清晰。
熟记物理量、单位和量纲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多进行测量实验,加强对测量与误差的理解。
练习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尽量多进行实践操作。
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训练,提高分析能力。
4.注意事项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进行复习,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和记忆的稳定性。
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习题,巩固知识点。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互相交流学习。
祝你取得好成绩!加油!。
高一上学期物理章节及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物理章节及知识点第一章:运动和力学1. 运动的描述和研究方法2.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4.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第二章:牛顿力学1. 物体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2. 平衡力和非平衡力3. 摩擦力和弹力4. 垂直上抛运动和万有引力5. 弹性力和胡克定律第三章:动能与功率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2. 动能定理和力学能守恒定律3. 机械功的定义和计算4.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第四章:匀速圆周运动1. 圆周运动的描述和研究方法2. 角度与弧长的关系3. 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4. 向心力和离心力5. 牛顿万有引力和开普勒定律第五章:物体的平衡1. 杆的平衡条件和平衡力的分析2. 杠杆原理和浮力3. 浮力和物体浮沉平衡4. 牛顿力学在平衡问题中的应用第六章:机械波的传播1. 机械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2. 波的干涉和叠加原理3. 驻波和共振现象4. 声波的传播和声强的计算第七章:光的直线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速度2.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3. 光的透射和色散现象4.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的干涉现象第八章:光的电磁波特性1. 光的电磁波特性和光的偏振2. 光的光程差和相干条件3. 光的光谱和光的衍射现象4. 光的多普勒效应和光的吸收第九章:电场与电势1. 电荷与电场的关系和库仑定律2. 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的计算3. 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概念4. 电位和电势差的计算5. 电场的叠加原理和静电屏蔽第十章:电流与电阻1. 电流的概念和电流强度的计算2. 电路中的串并联和欧姆定律3. 电阻的概念和电阻的计算4. 电阻器的特性和理想电源以上是高一上学期物理的章节和重要知识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内容,你将建立起对物理学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本学期的物理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为将来深入学习和应用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每一章节知识点
高一物理每一章节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与静止的区别2. 位置、位移、路径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4.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5. 动力学基本公式及其应用第二章: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运动图象的分析2.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的关系3. 匀速直线运动的距离和位移的关系4.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和加速度的关系第三章:一维运动的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运动图象的分析2.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计算方法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和位移的关系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第四章:力与运动1. 力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3. 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作用效果4. 牛顿第三定律和力的相互作用5. 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其运用第五章:力的作用和力的性质1. 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2. 重力及其计算方法3. 摩擦力及其特点4. 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5.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六章:单位和物理量及其换算1. 常用物理量及其国际单位2. 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3. 非国际单位的使用及注意事项4. 速度、加速度和力的单位换算第七章:机械能与能量的转化1. 功和功的计算方法2. 势能、动能和机械能的概念3.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方法4. 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第八章:机械功和机械效率1.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及其单位2. 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摩擦功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4. 动力学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第九章:简谐振动与波动1. 简谐振动的特点及描述方法2. 振动的周期、频率和角频率的计算方法3. 振幅和位移的关系4. 波动的基本特性及波动方程的描述5. 声波的特点和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第十章:光的全反射和折射现象1.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本领2. 光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3. 折射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 全反射的条件和应用第十一章: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1. 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理2. 色散率的计算方法和色散光的合成3. 光的干涉现象及其原理4. 干涉条纹的产生条件和干涉定律第十二章:电、电路和电流1. 电荷、电流和电路的概念2. 电流的计算方法及单位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4. 电阻和电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十三章:欧姆定律和电阻1.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和意义2. 电阻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3. 电阻与导线材料的关系4. 电流和电阻的实验测量方法第十四章:电阻的联结和电功1. 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2. 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电功曲线和电能的定义4. 电热效应和焦耳定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十五章:电池、电源和电路连接1. 电动势和电源的概念2.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3. 电池的连接方式及特点4. 电流计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第十六章:电流的大小和方向1.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的检测方法2. 电子流和电荷流的概念及区别3. 电流的分布和流速的计算方法4. 斯特托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第十七章:电路中的电阻与电流1. 串联电路中电阻和电流的关系2. 并联电路中电阻和电流的关系3. 串并联混合电路的计算方法4. 电流分配定律和电阻比例定律第十八章:电阻与电压的关系1. 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正负极性和电势差的意义3. 电动势和电源电压的关系4. 电阻与电压的实验测量方法第十九章:半导体和电子技术1. 半导体和导体的区别及半导体的本质2. 半导体的N型和P型材料及其特点3. P-N结和二极管的工作原理4. 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以上是高一物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系统地学习每一章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一物理第一章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总结高一物理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包括质点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动力学、静力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还可以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学习了质点的运动。
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但没有大小的点,它可以沿直线或曲线运动。
在学习质点的运动时,我们需要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这三个基本概念。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变化,是一个矢量量,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是位移对时间的比值,是一个矢量量,其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
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是速度对时间的比值,也是一个矢量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其次,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础,它包括三个定律,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动量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速度的变化情况,作用-反作用定律则说明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我们可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解决各种力学问题。
再次,我们学习了动力学和静力学。
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它包括动力学的基本定律和动力学的应用。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静止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它包括静力学的基本定律和静力学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力学和静力学,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受力情况和力的性质,掌握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解决各种静力学和动力学问题。
总之,高一物理的第一章内容涉及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分子和原子物理学基础知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第一节: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中介绍了分子和原子,其中介绍了在同一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分子的种类不同,但生成的分子的种类却相同。
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2、第二节:在化学反应中介绍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摩擦力也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我们把分子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还讲述了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且随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可以改变。
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3、第三节:有关分子、原子的一些定义和公式。
通过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计算等问题都要涉及到分子热运动的有关内容。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对这部分内容要牢记。
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4、第四节:学习完“质量”这个概念后,就要开始讲解有关密度的问题。
要让学生明白密度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在同一温度下,所含物质的多少跟物体的体积和物质的质量是有关系的。
另外,通过大量实验探究密度跟压强的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去解决问题。
4、第四节:学习完“质量”这个概念后,就要开始讲解有关密度的问题。
要让学生明白密度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在同一温度下,所含物质的多少跟物体的体积和物质的质量是有关系的。
另外,通过大量实验探究密度跟压强的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去解决问题。
5、第五节:讲解“体积”这个概念,通过实例了解体积的含义。
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6、第六节:知道了密度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讲到物体质量的问题。
在高一阶段,这个内容很重要,它不仅是整个物理科目的基础,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
要学好物理,对质量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理解质量的含义,才能知道质量的意义;才能知道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与物体的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
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
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第七节:通过研究汽车运动的一段视频,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第一章章末总结学案6 章末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一物体具有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初始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且不断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后再反向逐渐增大较长一段时间,以下对物体可能的运动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加的过程速度增加B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加的过程速度减小C .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加速度开始反向增加物体就向左运动D .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速度减小到零以后物体就向左运动 答案 BD2. A 与B 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A 、B 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 )A .两质点速度相等B .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C .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D .A 与B 的位移相等 答案 BCD解析 由题意可知二者位移相同,所用的时间也相同,则平均速度相同,再由v =v A2=v B ,所以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选B 、C 、D .3. 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知道( )图1A.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B.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sC.小车的最大位移是0.8 mD.小车做曲线运动答案AB解析由v-t图象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速度约为0.8 m/s,故A、B正确.小车的位移为v-t图象与t轴所围的“面积”,x=84×0.1×1 m=8.4 m,C项错误,图线弯曲表明小车速度大小变化不均匀,但方向没有改变,不表示小车做曲线运动,故D项错误.4.物体A、B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2所示,则()图2A.物体A、B运动方向一定相反B.物体A、B在0~4 s内的位移相同C.物体A、B在t=4 s时的速度相同D.物体A的加速度比物体B的加速度大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两个图象都在时间轴上方,运动方向相同,A选项错误;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与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大小相等,在0~4 s内,B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显然比A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即B物体在0~4 s内运动的位移比A物体大,B选项错误;在t=4 s这个时刻,两个图线交于一点,表示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C选项正确;B图线比A图线斜率大,即B物体的加速度大于A物体的加速度,D选项错误.5.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每一次相碰后反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3所示.若g=10 m/s2,则(图3A.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的速度的大小为5 m/sB.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2 m/sC.小球是从5 m高处自由下落的D.小球反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答案D解析由v-t图象可知,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3 m/s,A项错误;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Δv=v′-v=-3 m/s-5 m/s=-8 m/s,B项错误;由小球落地时的速度v =5 m /s ,得小球下落高度h =v 22g=1.25 m ,C 项错误;由小球反弹速度v ′=-3 m /s ,得反弹的最大高度h ′=v ′22g=0.45 m ,D 项正确.6.如图4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 -t 图象表示出来(其中x 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列四幅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图4答案 C解析 由题图可知,物体在0~t 1和t 2~t 3时间内做匀速运动,两时间段内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在t 1~t 2时间内物体静止不动.相应地位移-时间图象上,0~t 1时间内位移均匀增大,是过原点的直线,t 1~t 2时间内位移不变,是平行于t 轴的直线,t 2~t 3时间内物体从静止位置向相反方向运动,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且t 3-t 2>t 1,最后的位移为负值,结合图象知选项C 正确.7.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 、B 的v -t 图象如图5所示.在0~t 0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A .A 、B 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都在不断减小B .A 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增大,B 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减小C .A 、B 两物体的位移都不断增大D .A 、B 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大于v 1+v 22答案 AC解析 由图象可看出,A 、B 两物体的v -t 图线的斜率都在减小,即加速度减小,A 对,B 错;图线所包围的面积都在t 轴上方,则位移均在增加,C 正确;在0~t 0时间内,A 物体的位移大于初、末速度相同的匀加速运动的位移,v A >v 1+v 22,B 物体的位移小于相同速度变化的匀减速运动的位移,v B<v1+v22,D错.故选A、C.8.如图6所示,a、b分别是甲、乙两辆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同时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以判断()图6A.2 s后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B.在0~8 s内两车最远相距148 mC.两车只有t0时刻速率相等D.两车在t=8 s时相遇答案B解析 2 s后,|a甲|=202m/s2,|a乙|=203m/s2,故|a甲|>|a乙|,A错;t=2 s时和t=t0时,甲、乙速率均相等,故C错;t=8 s时,甲回到出发点,乙没有回到出发点,故D错;由题干图可知两车在0~8 s内相距最远时应在t0时刻,由a、b两线可求出t0=4.4 s,则两车相距最远的距离x应为a、b两线和纵轴围成的面积,解得x=148 m,故B对.9.如图7所示,a、b分别是甲、乙两辆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同时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以判断()图7A.2 s后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B.在0~8 s内两车最远相距148 mC.两车只有t0时刻速率相等D.两车在t=8 s时相遇答案B解析 2 s后,|a甲|=202m/s2,|a乙|=203m/s2,故|a甲|>|a乙|,A错;t=2 s时和t=t0时,甲、乙速率均相等,故C错;t=8 s时,甲回到出发点,乙没有回到出发点,故D错;由题干图可知两车在0~8 s内相距最远时应在t0时刻,由a、b两线可求出t0=4.4 s,则两车相距最远的距离x应为a、b两线和纵轴围成的面积,解得x=148 m,故B对.10.如图7所示的x—t图象和v—t图象中,给出的四条曲线1、2、3、4,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图8A.曲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B.x—t图象中,t1时刻v1>v2C.v—t图象中0至t3时间内物体3和物体4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两图象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物体2、4开始反向运动答案B解析在x-t图象中,图线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t1时刻图线1的斜率大于图线2的斜率,因此速度v1大于v2.B对,A错.在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大小,C选项中,在0至t3时间内图线3与时间轴所围面积小,物体3的位移小,平均速度小,C错误.x-t图象中,t2时刻,速度由正方向变为负方向,物体反向运动,v-t图象中,t4时刻,速度由增大变为减小,方向并没有改变,物体仍然沿正方向运动,D错误.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满分12分)11.(6分)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8(a)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现利用图8(b)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s和4.0×10-3s.用精度为0.05 mm的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宽度d,其示数如图9所示.图8图9(1)滑块的宽度d=________ cm.(2)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________ 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________ m/s.答案(1)1.015(2)1.0 2.512.(6分)做直线运动的小车,牵引一条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从纸带上打出的某一点开始,每5个点剪下一段纸带,按图10所示,使每一条纸带下端与x 轴重合,左边与y轴平行,将每段纸带粘贴在直线坐标系中,则小车做________运动,加速度a=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10答案匀加速直线0.75解析由题意可得,每段纸带的长度就是相等时间间隔T内小车的位移,由图示数据可得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小车的位移差等于Δx =7.5×10-3 m ,为一个常数,可知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而时间间隔T =0.02×5 s =0.1 s ,根据Δx =aT 2,可得小车的加速度为:a =0.75 m /s 2.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48分)13.(12分)建筑工人安装脚手架进行高空作业时,一名建筑工人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5 m 的铁杆在竖直状态下由静止脱手,不计空气阻力.试问:(1)假设杆的下端离地面40 m ,那么铁杆碰到地面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 (2)若铁杆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某楼层面的时间为0.2 s ,试求铁杆下落时其下端距离该楼层面的高度是多少?(g 取10 m /s 2,不计楼层面的厚度)答案 (1)28.28 m /s (2)28.8 m解析 (1)由公式v 2=2gh 得,铁杆碰到地面时的速度为: v =2gh =2×10×40=28.28 m /s(2)设下落时铁杆下端距离该楼层面的高度为h 1, 则有h 1=12gt 21h 1+5=12gt 22t 2-t 1=0.2 s解得:h 1=28.8 m14.(10分) 如图11所示,A 、B 两物体相距x =7 m 时,A 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正以v A =4 m /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 此时正以v B =10 m /s 的初速度向右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 =-2 m /s 2,求A 追上B 所经历的时间.图11答案 8 s解析 物体B 减速至静止所用的时间为t 0则0-v B =at 0,t 0=102 s =5 st 0时间内,物体B 向前运动的位移x B =12v B t 0=12×10×5 m =25 m .又因A 物体5 s 内前进x A =v A t 0=20 m , 显然x B +7 m >x A .所以A 追上B 前,物体B 已经静止,设A 追上B 经历的时间为t ′,则t ′=x B +7v A =25+74s =8 s .15.(12分)甲、乙两车同时同向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以v 1=16 m /s 的初速度,a 1=-2 m /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以v 2=4 m /s 的初速度,a 2=1 m /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两车再次相遇前两车相距最大距离和再次相遇时两车运动的时间.答案 24 m 8 s解析 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再次相遇时,两车的位移相等.设经过时间t 1两车相距最远.由题意得v 1+a 1t 1=v 2+a 2t 1则t 1=v 1-v 2a 2-a 1=16-41+2s =4 s此时Δx =x 1-x 2=(v 1t 1+12a 1t 21)-(v 2t 1+12a 2t 21)=[16×4+12×(-2)×42] m -(4×4+12×1×42) m =24 m设经过时间t 2,两车再次相遇,则 v 1t 2+12a 1t 22=v 2t 2+12a 2t 22 解得t 2=0(舍)或t 2=8 s .所以8 s 后两车再次相遇.16.(14分)2009年杭州“七十迈”事件,将交通安全问题,以前所末有的方向,推到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也透视出汽车时代的人们对交通安全问题的担忧.下面的图表,车速(km /h ) 反应距离(m ) 刹车距离(m ) 停车距离(m )40 10 10 20 60 15 22.5 37.5 80 s 3=( ) x 3=( ) L 3=( )请根据上边的表格计算(本题中的路面情况均相同):(1)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相同,请在表格中填上对应的数值.(2)超速是一种很危险的驾驶行为,一位司机发现前面80 m 处有一障碍物,此时他的车速为100 km /h ,请问他能否避免车祸的发生?(3)酒后驾车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违法行为,由于酒精的作用,人的反应时间延长,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一名喝了酒的驾驶员,发现前面50 m 处有一队学生正在横过马路,此时他的车速为72 km /h ,而他的反应时间却比正常时慢了0.1 s ,请问他能否避免惨剧的发生?答案 (1)20 40 60 (2)无法避免 (3)不能避免解析 (1)反应时间为t =s 1v 1=10×3.640s =0.9 s则s 3=v 3t =803.6×0.9 m =20 m设汽车刹车时加速度为a ,则根据运动学知识有:a =v 212x 1=(40)2(3.6)2×2×10 m /s 2=50081m /s 2 则x 3=v 232a =(80)2×812×(3.6)2×500 m =40 m则L 3=s 3+x 3=60 m(2)由运动学知识有:反应距离s 4=v 4t ,代入数据得s4=25 m,刹车距离x4=v242a 代入数据,得x4=62.5 m则L4=s4+x4=87.5 m>80 m故车祸无法避免.(3)司机的反应距离为s5=v5(t+Δt)代入数据,得s5=20 m司机的刹车距离为x5=v25,2a代入数值,得x5=32.4 mL5=s5+x5=52.4 m>50 m故惨剧不可能避免地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