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关爱服务项目任务分工

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关爱服务项目任务分工

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服务项目任务分工摘要:一、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服务项目的背景和重要性二、项目任务分工的具体内容三、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四、预期成果及项目影响正文:一、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服务项目的背景和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而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更是其中的重点关注群体。

他们往往面临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为他们提供心理关爱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二、项目任务分工的具体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实施,项目任务分工具体如下:1.政府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2.专业心理机构:负责为儿童提供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服务,培训和指导志愿者开展心理关爱服务。

3.社会公益组织:负责组织志愿者参与项目的宣传、推广和实施,为儿童提供陪伴、关爱和帮助。

4.学校和家庭:负责配合项目实施,关注和支持儿童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1.保护儿童隐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隐私权,避免泄露他们的个人信息。

2.个性化服务: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关爱方案,因材施教。

3.持续跟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持续跟进,确保关爱服务取得实效。

4.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项目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服务的关注度。

四、预期成果及项目影响预期成果:通过项目的实施,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高效的心理关爱服务,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项目影响:通过本项目,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留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照顾的儿童群体。

他们面临着孤独、亲情缺失和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心理问题原因、影响因素、心理问题表现和干预措施进行综述分析,发现这些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在干预措施方面,提倡家庭关爱、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等手段,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经验为社区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干预课程等。

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有望深入探讨针对性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措施、心理研究、心理状况、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习、社交以及未来发展造成长期影响。

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探讨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社会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群体,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减轻他们心理负担,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孩子在家乡生活,与父母分离而留在农村由其他亲友或祖父母等照顾产生的一种特殊群体。

他们通常处于青少年阶段,面临着父母缺失的照料和关爱。

这些孩子在父母的缺席下,需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乡村振兴目标下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关爱服务体系构建

乡村振兴目标下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关爱服务体系构建

乡村振兴目标下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关爱服务体系构建2昌图县教师进修学校德育部,辽宁昌图 112500)【摘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是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和身心资源占有率相对薄弱,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身心健康服务体系残缺与难以落地运行并达到帮扶实效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严峻课题。

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服务状况展开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建构涵盖“政府决策主导服务机制”“社会帮扶协同服务机制”“学校阵地主体服务机制”“家庭源头监管服务机制”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关爱服务体系,为政府制定科学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提供科学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服务体系;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流动人口增多,涌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1]]。

然而, 由于户籍制度、经济收入、入学就医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家庭难以整体迁移,子女常常被遗留在户籍所在地跟随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抚养, 或委托亲朋好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甚至还有极少数孩子无人照管,成为留守儿童,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外地务工,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与临时监护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

作为教育资源和身心资源相对薄弱的特殊群体,在父母监护人长期缺位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与发展极易遭受风险因素的侵袭,并呈现出一系列消极特征[[3]]。

手机依赖、游戏成瘾、学业问题、霸凌行为、性侵害等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在逐年上升,由于学校教育的中断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甚至进一步导致了留守儿童产生更多的犯罪行为[[4]],建立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多维服务体系以及有效落实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也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服务现状的调研设计(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面向辽宁省部分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学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师展开调研,调查对象共计123人,其中,教育管理者51人(41.5%),班主任45人(36.5%),心理健康教师27人(2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打工、迁徙等原因导致孩子长期独自留在农村家中生活的儿童群体。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这些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怀,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和误解,需要更多关注和帮助。

为了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有必要对其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实施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教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干预和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中国农村教育的重点对象,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为了工作或其他原因,长期不能与子女在一起生活,留守在农村老家的儿童。

这些孩子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料。

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常常在孤独中成长,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这种孤独感可能导致他们变得内向、自闭,甚至抑郁和焦虑。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教育,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例如暴力、虐待等,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可能出现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 焦虑等。
主要困难
缺乏家庭关爱、教育资源匮乏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问题的主要困难。
国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分享
先进理念
倡导家庭教育、社区 支持等多元化心理健
康教育理念。
实践经验
通过儿童心理辅导、心理 健康课程等方式提升留守 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抗压能力
促进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观念
建立积极心态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和方法,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 系统的研究,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和改进建议。
●02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中,我 们将提出适合农村特点和儿童需求的实施路径。通过 结合研究成果和现实需求,设计出科学合理且符合实 际的教育模式。
课程设置及内容设计
01
理论学习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心理调适技巧训练
02
03
实际操作
情绪管理练习 心理问题解决案例分析
教学大纲
●05
第五章 实践案例与经验分 享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案例
案例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案例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案例三
家庭心理疏导服务
教育者心得体会
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体会三
困难与突破
体会二
工作中的成长与收获
成果展示及未来规划
01
成果展示
提升留守儿童心理素质 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与对策

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与对策

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与对策随着中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对农村贫困户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

在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扰。

在农村,贫困虽然是一方面,但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制定相关对策,帮助贫困户子女增强心理健康素质。

1.生活压力大: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户子女往往面临着生活的各种压力,包括饮食、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困难,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2.教育资源不足:由于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些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较大,对自我认知、自尊自信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心理疾病风险增加:贫困户子女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因此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疾病的侵袭,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村级组织等地方加强对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

2.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在贫困地区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贫困户子女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

3.丰富课外活动:学校、社会机构等可以拓展课外活动,丰富贫困户子女的课余生活,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在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中获得成长和满足感。

4.加强家庭教育:对于农村贫困家庭,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培养家庭情感、教育子女的能力。

5.政府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向贫困户子女和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设措施1.制定专门政策: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为其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帮助。

2.增加心理健康投入: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提升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国心理性困境儿童社会保护和支持体系的构建

中国心理性困境儿童社会保护和支持体系的构建

中国心理性困境儿童社会保护和支持体系的构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一些心理性困境儿童,他们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需要社会保护和支持。

构建一套完善的社会保护和支持体系,对于中国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一、心理性困境儿童的定义和类型心理性困境儿童是指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儿童群体,在中国的心理性困境儿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孤儿:由于父母早逝、失散、拐卖等原因失去父母监护或者父母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儿童。

2. 流浪儿童:由于家庭原因或其他原因无法居住在固定的地方,没有正常家庭监护的儿童。

3. 被虐待儿童:在家庭或监护环境中受到虐待或忽视,导致心理健康受损的儿童。

4. 弃婴和弃婴残疾儿童:被父母抛弃在外或者被遗弃在孤儿院的婴儿和残疾婴儿。

5. 遭受意外创伤或灾害的儿童:遭受交通事故、山洪泛滥等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引发心理性困境的儿童。

以上这些心理性困境儿童可能会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保护和支持。

当前,中国的心理性困境儿童社会保护和支持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度不完善:虽然中国有一些法律法规对儿童的保护做了规定,但是在心理性困境儿童的具体保障上还有很多空白和不足。

2. 资源匮乏:在心理性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现有的资源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缺乏专业人员和心理咨询机构。

3. 保护机构不足:中国的心理性困境儿童保护机构相对不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保护和支持机构更是匮乏。

4. 社会认知不足:一些人对于心理性困境儿童的问题认知不足,导致对他们的保护和支持不够。

为了解决心理性困境儿童面临的问题,中国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社会保护和支持体系。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心理性困境儿童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心理性困境儿童的权利和义务。

2. 增加资金投入:增加对心理性困境儿童的保障资金投入,用于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培训专业人员和为心理性困境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服务。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谋生选择到城市工作,而留下他们的孩子在农村老家。

这些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孩子,由于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缺乏比较完整的家庭关爱和教育,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逆反等。

长期的空虚和孤独状态容易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甚至导致一些极端行为,如自虐或自闭。

这些问题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加重了他们在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其特殊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有效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方式,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意义和作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并评估其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从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忽视,他们面临着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关爱、教育资源匮乏等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开展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更有利于为他们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特殊儿童心理康复中的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合

特殊儿童心理康复中的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合

特殊儿童心理康复中的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合心理康复是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康复来说,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康复中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合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

家庭支持在特殊儿童心理康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家庭是特殊儿童最重要的支持系统,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情感支持。

重要的是,家庭成员应该站在特殊儿童的角度,接纳他们的特殊需要,并为他们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

家庭支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人应该与特殊儿童建立起牢固而积极的情感联系。

这需要家庭成员了解特殊儿童的个性和需求,并给予他们关心和理解。

家庭成员应该学会倾听和与特殊儿童沟通,鼓励他们表达真实感受,以促进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

其次,家庭应该提供适当的教育和训练资源,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这包括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并与教育专家和学校教师密切合作。

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培训,特殊儿童可以获得自信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此外,家庭还应该帮助特殊儿童建立社交技能,促进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和互动。

这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组织家庭聚会、鼓励参与兴趣小组等方式实现。

家庭成员应该鼓励特殊儿童与其他孩子交朋友,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除了家庭支持,社会融合也是特殊儿童心理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融合不仅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还能提供与其他人建立联系的机会。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融合:首先,教育机构应该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

这包括配备适当的教育设施和资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培养教职员工与特殊儿童的有效沟通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其他学生与特殊儿童交流合作,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助和友谊。

其次,社区应该鼓励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

这可以通过组织包容性活动、宣传特殊儿童的故事和成就,以及提供支持和资源来实现。

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与对策

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与对策

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与对策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子女得到了教育、医疗等基本福利保障,但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环境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议题。

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广泛存在,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有必要对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疏导,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问题1. 自卑感许多农村贫困户子女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家庭条件艰苦,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

在和相对富裕的同学相比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助,缺乏自信心,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 焦虑和压力由于生活的不稳定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农村贫困户子女在面对学业、家庭、未来发展等方面可能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这种焦虑和压力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 心理孤独农村贫困户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由于家庭因素、学业成绩等原因而感到孤独。

长期的心理孤独状态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4. 情绪问题农村贫困户子女可能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产生情绪问题,比如易怒、沮丧、焦虑等。

这些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五、针对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1. 家庭教育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沟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关注孩子的学业和生活动态。

家长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和挫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农村贫困户子女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学校应关注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3.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关爱力度,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

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与对策

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与对策

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疏导与对策农村贫困户的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通常缺乏家庭关爱、教育资源和社会支持,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自卑,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情绪。

针对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疏导与对策。

要加强家庭关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应增加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家庭成员可以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和情感连结,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

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学习条件较差,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加教学设施和资源的投入,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能。

要加强心理辅导。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心理问题的积累和恶化。

社会应加强对农村贫困户子女的支持。

社会各界可以捐助教育资源,建立资助机制,帮助这些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社会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为农村贫困户子女提供关爱和帮助,缓解他们的焦虑和压力。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贫困户子女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困难和压力,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要疏导和解决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加强家庭关爱、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心理辅导、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这样才能保障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和学习压力下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关爱和陪伴可能导致心理问题,而家庭教育不足会引发行为问题。

学习压力和适应能力不足也给他们带来困扰,同时缺乏心理支持和咨询渠道使问题更加严重。

社会应加强关爱和支持、家庭应加强教育和氛围建设、学校应提升教育质量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全社会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综合施策,共同努力解决,以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关爱,家庭教育,学习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咨询服务,全社会关注,综合施策。

1. 引言1.1 定义和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儿童在农村留守,与父母分离,缺乏正常家庭关爱和陪伴的一类特殊群体。

这些留守儿童通常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料,他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社区中,缺乏父母的直接照护和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源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留守儿童的数量近年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种种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帮助。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由其他亲属、邻居或村民照顾成长的农村儿童。

根据中国妇联等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9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近15%。

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他们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复杂,家庭结构不完整、缺乏父母关爱、缺乏家庭氛围等问题普遍存在。

他们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失去亲情的陪伴,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也存在问题,比如缺乏自制力、不良习惯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与父母同住,独自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农村的儿童。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一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处于缺乏安全感和情感支持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还可以为制定相应的心理保护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本文拟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心理保护与干预措施,以期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留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照料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增强心理健康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常常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和关注,容易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他们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理保护和干预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照料的儿童。

这一群体在农村地区越来越普遍,而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分析农村困境儿童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分析农村困境儿童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分析农村困境儿童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儿童是家庭的希望, 国家、民族的未来,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城乡困境儿童保障。

这些年我国儿童权益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生存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但也有一些儿童因自身残疾、家庭贫困或缺乏有效监护等问题陷入生活、安全等困境,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为农村困境儿童提供保障, 是社保兜底机制的重要内容, 也是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要加强领导, 强化措施, 加大工作力度。

从分析农村困境儿童面临的问题出发, 找出解题对策, 切实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关键词:农村; 困境儿童; 社会救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 总体来看, 我国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在不断优化, 在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但也有一些儿童尤其是身在农村地区的儿童, 因自身残疾、家庭贫困或父母常年外出务工而缺乏有效监护等原因陷入生活、安全、教育等困境, 由此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极端时有发生,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亟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困境儿童保障工作, 编密织牢社会救助这张兜底保障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城乡困境儿童保障。

显然, 在城乡困境儿童中, 农村困境儿童的处境更加不利。

1 界定农村困境儿童困境儿童这一概念自上世纪80~90年代在我国出现以来, 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2016年6月, 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中指出, 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 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 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农村困境儿童是困境儿童中的特困群体, 本文中将农村困境儿童界定为包括农村孤儿和农村事实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农村残疾儿童、农村儿童及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等在内的所有处境困难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未成年子女长期留守在农村家乡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家庭其他成员照料,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挑战。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1. 孤独与孤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关爱,无人陪伴,面临孤独与孤立的心理问题,社交能力较差,心理调适能力差。

2. 安全与保护由于长期无人照看,农村留守儿童易受到环境、社会、甚至家庭成员的伤害和侵犯,容易产生安全感不安全感。

3. 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

4. 教育和成长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学业不良、行为问题等,影响教育和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1. 家庭关爱建立健全的家庭关系,加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是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2. 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健康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3. 社区关爱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4. 政府政策加强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和健康。

四、结语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

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助力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

接下来,我们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孤独与孤立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爱。

困境儿童类型及其构建救助机制几点思考

困境儿童类型及其构建救助机制几点思考

2013年6月,南京两名儿童的不幸遭遇引起广泛关注。

这两个孩子,他们的父亲在狱中服刑,母亲是吸毒者,无人照看,最后竟活活饿死家中......留守儿童的溺水,到城市流浪儿闷死垃圾箱中……每一个悲剧事件背后,都关联着与孩子有关的社会问题,暴露了困境儿童权益保护方面的缺失。

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既是新时期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崇高使命,更是时代赋予妇女儿童事业的历史责任。

一、困境儿童的定义困境儿童是指流浪的未成年人和因其他原因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主要包括孤儿、单亲家庭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残疾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及弃婴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在这2.2亿儿童中,困境儿童是党和国家不得不正视其存在并需要用心去救助的弱势儿童群体。

二、困境儿童的类型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贫困家庭儿童问题。

贫困家庭儿童是指城乡低保和临时救助家庭的儿童群体。

据民政部2012年4月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月报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城市低保人员2197.3万人,农村低保人员5249万人,城乡低保家庭合计3809.4万户,以每户一个孩子计算,至少应该有3809.4万名儿童生长在低保家庭。

比如那些生活在边缘山区的孩子,走很远的路去上学,大冬天没有鞋穿,吃着霉变饭菜席地而坐在四处透风的教室里。

他们的生活条件是那么的恶劣亟需国家对他们的生活生存环境给予必要的救助。

留守儿童问题。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活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近2000万,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

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构建

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构建

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构建摘要: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弱势群体。

这些孩子长期远离父母,缺乏安全感,容易敏感,进而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等问题。

这些问题最终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困难,甚至会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是一枚定时炸弹。

本文将从提供资源支持,构建幸福家庭;建立档案信息,构建温馨校园;关心心理问题,构建友好社区三个体系对留守儿童构建教育与关爱体系。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策略研究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的概念2018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要践行好就要重视乡村教育,促进教育与乡村发展一体化,从而有助于农村的振兴和发展[1]。

留守儿童是指他们的父母大都不在户籍所在地务工,无法经常陪伴在儿童左右。

由其他亲戚朋友进行看护,但是有权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

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迅速,务工人员进城人数增多,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儿童。

因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至关重要,对保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美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现状(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堪忧农村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的全方面素质,包括思想上、智力上以及体力上。

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劳动力素质对当地生产力有决定性因素。

由于城镇化建设和县域人口流失,农村常住人口在逐年减少流失,,说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较低在周口市是贫穷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对突出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副监护人多为中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多方面教育有很多问题,同时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巨大。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构建(一)提供资源支持,构建幸福家庭。

留守儿童的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属于家庭问题的一类,留守儿童经常会因为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缺失监护人的看护与关爱,由此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成长状况和健康心理。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社区家庭工作坊干预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社区家庭工作坊干预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社区家庭工作坊干预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农村地区大量的家庭在外务工,导致许多学龄前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

为了帮助这群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许多社区家庭工作坊开设了心理行为干预课程。

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分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方案。

一、研究综述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包括焦虑、孤独、依赖等。

同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能力和经济条件有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心理健康知识。

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是至关重要的。

社区家庭工作坊是城乡社区开展综合干预和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开展心理干预的重要阵地。

针对于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在社区家庭工作坊中开展心理干预课程可以帮助留守儿童获得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社区家庭工作坊的心理干预课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二、心理干预内容社区家庭工作坊的心理干预课程应该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为不同年龄段的学龄前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具体来讲,心理干预课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 建立信任关系留守儿童在天天独自生活的过程中,缺乏与家长以及周围人的亲密关系。

因此,建立留守儿童与心理干预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十分重要,这需要心理干预师通过关心、倾听和理解的方式,逐渐建立起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稳定关系。

2. 加强自我意识教育学龄前留守儿童通常缺乏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

通过表扬他们的成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正面自我评价,可以提升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3. 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学龄前留守儿童经常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可能会引发沮丧和孤独。

心理干预课程可以通过让孩子学习各种情感表达方式,例如绘画和写作等艺术方法,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增强他们的情感表达与交流能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摘要: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环境,行为与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为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持续改进,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与政府等众多教育主体联合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以营造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环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留守儿童;乡村教育;多元主体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1.1教育内容缺失,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儿童处在一个迅速成长与变革的阶段,幼儿期所受教育对其人生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全面考察农村弱势儿童的成长状况,发现弱势儿童早期教育社会参与不足,教育技能比较低下,影响了身心素质的良性发展。

在多数教育机构里,教师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却忽略了对于学生心理、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日常情绪上看,因缺少家长日常陪伴及教师心理关怀而导致孩子出现多种负面情绪,比如孤独,压抑,从而影响生活幸福感。

在智能手机与网络游戏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游戏与网络成瘾的繁荣群体,直接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1.2教育机制滞后,缺乏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机制较为滞后,尤其是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不到位,影响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尽管一开始伴随着社会各个群体对边缘儿童教育问题的逐步认识,逐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资源,边缘儿童教育压力减轻,但是有了政府,集体组织与家庭,普通教育系统以及农村边缘儿童教育机制的共同参与,边缘儿童教育机制已经初步确立。

整个教育系统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实际需要上,都离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还很遥远。

与此同时,受农村就业岗位较为局限,很多农村劳动者仍要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存在着家庭监督、亲子联系等严重不足。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当前家庭功能缺失会持续影响留守儿童的终身价值观与行为。

1.3教育方向错位,缺乏留守儿童的正确教育要实现留守儿童最佳教育关怀需要精准识别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开展留守儿童综合教育。

特殊家庭孩子心理辅导策略研究

特殊家庭孩子心理辅导策略研究

特殊家庭孩子心理辅导策略研究申请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离婚率不断增长;随着各种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发生频率增高;随着许多新型的、目前尚未找到治愈方法的疾病出现,单亲家庭的队伍日益壮大,成为社会一个庞大的,不可忽视的特殊家庭。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

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迈进。

”美国伯明翰亚当斯·凯施莫博士在他的《单亲家庭》一书中写道:“影响单亲家庭子女正常发展的因素很多,缺少父亲或母亲似乎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之一。

缺少父亲或母亲所产生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管教问题。

”。

迄今进行的有关研究一致表明,家庭环境的性质和特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认识能力、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

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和家庭气氛有利于人格早期的健康成长;相反,不良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缺乏对子女的监管,以及过分严格、易变或宽容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引发青少年时期各种问题行为。

与双亲家庭相比,特殊家庭由于部分家庭环境剥夺、父母性别角色缺失、父母不良情绪、不良家庭环境、不良教育方式、社会舆论、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容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

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外宿不归家……。

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

经过了解后,发现这些孩子中大多数来自于特殊的家庭。

由于特殊家庭的成因不同,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则面对的感受及调适也有所不同,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身处特殊家庭的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不少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郑学琴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08期
摘要:帮助特殊家庭儿童更好地面对家庭变故,调整心态,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这是当前农村社区面临的新任务,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效开展这种体系的工作具体包括构建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与协同体系等策略。

关键词: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策略
在我国有未成年人的家庭中,大多是正常结构的家庭,所谓正常结构的家庭是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父母有能力也有时间承担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及教育责任的家庭,也称核心家庭。

而与正常结构的家庭相对的则是特殊结构家庭(简称特殊家庭),包括: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服刑或劳改的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父母分居家庭、抱养子女家庭、父母出国或外出打工无暇照管而随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生活的留守儿童家庭,或以上几种现象并存的家庭等,这类家庭往往面临家庭成员不齐、家庭结构不完整,很可能导致家庭功能不全等问题。

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如何优化社区环境对特殊家庭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如何构建系统完整的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当前农村社区面临的新任务。

一、农村社区构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的意义
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是指以农村社区为单位,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有相应的工作队伍,根据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结合学校、家庭及社会资源,开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系统。

通过这一心理援助体系,帮助那些特殊家庭的儿童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而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尽快达到平衡,并使特殊家庭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小形成关爱社会、感恩社会的心理导向,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危机
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全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极为重要作用。

在农村,由于有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他们的未成年子女成了留守儿童,根据全国妇联专题报告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有58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加上那些因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服刑或劳改等缺损型家庭儿童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这些特殊家庭的儿童在
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弱势群体,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援助,就容易出现自卑、逆反、猜疑、恐惧等不良心理,也易导致网络上隐、他向攻击行为、自杀等严重心理障碍。

(二)有利于建构特殊家庭儿童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农村特殊家庭儿童成长社会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家庭、学校和所在的农村社区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大众传媒。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赖于其生长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个体社会化的积极实现。

而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因受其特殊家庭环境的制约,他们的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的支持与关爱,以弥补其家庭环境的缺陷。

大多数农村特殊家庭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教育意识淡薄,且许多临时监护人一般为老年人,缺乏基本的教育能力,家长(或临时家长)认为他们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即可,至于教育问题,那就交给学校了,他们在儿童心理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很小,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特殊家庭儿童环境的典型特征;另外,农村学校因地理环境、师资等条件的制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很难经常性地对特殊家庭儿童开展家校共育,也几乎不与社区沟通,这就使原本应该发挥有机作用的教育整体被割裂,教育力量被削弱,致使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变得艰难。

农村社区构建儿童心理防护体系,就是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为儿童开辟学校、家庭以外的广阔空间,拓宽他们的认识视野、交往范围,并搭建学校、家庭联系的纽带,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推进其社会化进程。

(三)有利于发挥农村社区的主体作用
农村特殊家庭儿童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农村社区因贴近儿童生活,有更多的接触儿童的机会,便于及时帮助他们;同时,农村社区与这些特殊家庭儿童的监护人较熟悉,可以给他们提供实际指导与帮助;社区也可主动地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与学校沟通儿童在校内外的表现,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全员关爱、全方位关注儿童的教育理念。

二、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的实施途径
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农村社区为主导,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维护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改善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具体策略包括构建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协同体系等。

(一)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的组织管理系统
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管理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统一协调社区各方支持因素和力量,以保障机构正常运转。

对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一直以来在大部分农村社区都处于无人管理、无人过问的状况,致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等由于得不到及时帮助,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从县政府到乡镇政府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对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方面的工作,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构建一个有职有权有位有为的能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种影响因素的儿童管理组织机构是创建文明和谐的农村社区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这一机构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需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是否有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是该项工作能否开展的关键;还要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将对农村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援助工作作为一种常规性工作做;这项工作也离不开乡镇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而经费投入是该项工作能否长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乡镇政府要及时给予监管,避免虎头蛇尾,这为儿童心理援助体系长效开展提供保障。

(二)开展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的日常工作
在农村社区创建了儿童管理组织机构,也有了工作队伍,还有了一定经费,其日常工作可以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

第一,面向农村儿童(特别是特殊家庭儿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儿童可能不会主动咨询,工作人员要主动发现问题,动态观察儿童的心理状况,主动找儿童谈心,将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同时要主动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了解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家长和监护人提高教育水平,改进教养方式。

第二,开展农村社区健康的文娱活动,一些农村,由于缺乏必要的文体设施,儿童课余没有地方去,尤其是特殊家庭儿童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会到社会上以营利为目的的网吧、游戏室、歌舞厅、影视厅等地玩耍。

为此,农村社区可通过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规范好各类娱乐设施,如游戏室,歌舞厅等,建立一些有专人监管的儿童阅览室、社区图书馆、资料室、网络、影视厅等,不定期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促进儿童心理成长。

第三,落实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的社区环境管理系统,创建一些儿童及家长的活动中心。

在农村社区创建诸如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居民之家等儿童与家长的活动场地,吸引儿童及家长课余或业余到这些场所活动。

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周边不良环境的改造,管理好各种对青少年有较大影响的社区场所,发现有对儿童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娱乐场所应责令其整改,净化儿童生活环境。

(三)建立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
农村社区应将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作为一种常规性工作做,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社区的儿童管理组织机构应安排专人管理这项工作,建立特殊家庭儿童心理预警及应急系统,对特殊家庭儿童不定期进行评估,对有重大生活
事件的个体应重点关注,发现儿童有心理危机应及时干预并追踪,同时应与家长或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化解儿童心理危机。

(四)建立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的协同系统
农村社区在儿童心理成长中对各方力量的协调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可通过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为农村儿童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而且社区可以通过举办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其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更好地完成对特殊家庭儿童的监护工作,还可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家庭图书馆等向家长及监护人宣传儿童教育知识,并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更多物质与精神援助;另外,社区可通过电话或走访等方式与学校保持联系,经常了解特殊家庭儿童在校表现,与学校共同帮助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农村社区的儿童管理组织机构还应执行和落实相关政策和法规,要全面开发农村社区的社会性支持资源,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农村社区儿童管理机构的蓬勃发展。

总之,提高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进行。

农村社区儿童管理机构通过建立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立体教育模式,全方位共同为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元焕芳.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及对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7).
[3]杨智.近十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9).
[4]孙健.我国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
项目来源: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YBB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