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慢性心功能不全( C H F )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中医心衰之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 等病证范畴。

长期以来,中医中药在治疗心功能不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临床确有良好的效果。

有关心衰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现笔者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中医药;综述1 病因病机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可概括成为本虚标实之证,心(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痰浊为标。

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

吴勉华[1]提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为心衰的基本病机,虽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为五脏精气虚衰、功能失调的疑难重症;在脏腑病理上虽为多系统虚损性改变,但病变重点以心肾为主;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病理特点;而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之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邓铁涛[2]指出:“心衰的发展与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心衰病位在心,却不局限于心,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

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循环。

张万义等[3]通过中医文献关于宗气学说的探讨,认为宗气下陷是老年心衰的重要病机。

由此可知,心衰气虚阳微,血滞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

宋耀鸿[4]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中药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中药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2-7386.2023.12.017·论著·中药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郭兴邦 赵雅琳 张少沛 孟兢晶 杨洋 赵子娜 李社改 付国芬项目来源:邢台市重点研发计划自筹项目(编号:2020ZC255)作者单位:054000 河北省邢台市,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心内科(郭兴邦、张少沛、赵子娜、付国芬),中医科(赵雅琳、李社改),重症医学科(杨洋);河北省邢台市中医院中医内科(孟兢晶)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组方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就诊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50例给予西医标准治疗(袢利尿剂、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观察组50例是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组方。

在治疗4周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N 末端B 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等指标。

结果 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疗效及证候积分、NT⁃proBNP 、LVEF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西医常规治疗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能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中药;N 末端B 型脑钠肽前体;左室射血分数【中图分类号】 R 5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86(2023)12-1836-04Clinical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sacubitril valsarta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GUO Xingbang ∗,ZHAO Yalin ,ZHANG Shaopei ∗,et al.∗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Hebei General Hospital for Veterans ,Hebei ,Xingtai 054000,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mula on chronic heart failure.Methods From October 2020to September 2022,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ere recruited.They were randomly in 1∶1ratio assign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cases in each group.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drugs (loop diuretics ,spironolactone ,β⁃receptor blockers )+sacubitril valsartan ,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self⁃made TCM formula.After 4weeks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TCM syndrome scores and efficacy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After 4weeks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TCM efficacy and syndrome scores ,NT⁃proBNP and LVEF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0.05).Conclusio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plus saxcuba valsartan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the additional use of TCM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Key words 】 chronic heart fail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是一种临床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导致患者频繁住院,生存质量下降,存活期缩短。

顾健霞主任医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与辨治

顾健霞主任医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与辨治

慢性 心力 衰 竭 ( C H F )是 各 种 心 脏 疾 病 导 致 心 功 能 不 全
的一 种综合征 ,绝 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 降,使心 排血 量不能满 足机 体代谢 的需 要 ,器官 、组织 血 液灌 注不 足 ,同时 出现肺循环和 ( 或)体循环淤血 的表现 ,故又称之
顾 健 霞 主 任 医师 对 慢 性 心 力 衰竭 的 中 医认 识 与 辨治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2 0 1 1级硕士研究生 ,安徽 合肥
伟 顾 健 霞
合肥 2 3 0 0 3 8
2 3 0 0 3 1;2 .安徽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心 内科 ,安徽
【 摘
要】 心力衰竭是发生率 持续增加 的  ̄ l l l t 管病理生理综合 征之一 ,其死亡 率高 ,治疗棘手 ,严重威胁人 类生命安全 ,是 目前心
经 验
交 流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e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1 O 9・
Ex p e i r e n c e C o mmu n i c a t e
慢性心衰是 临床 常见病 、多发病 ,是 大 多数 心血 管疾 病的最终归宿 ,也 是最 主要 的死亡 原 因。西医 大多见 于冠 心病 、高血压病 、风心病 、扩张性 心 肌病 、先 天 性心 脏病 等疾病 中。中医文献 中没有 慢性 心衰 之病名 ,宋代古 籍 中 最早出现 “ 心衰” 一词 ,如 《 圣济 总录 ・ 心脏 门》 日 “ 心 衰则健忘 ,不足 则胸 腹胁 下与腰 背 引痛 ,惊 悸 ,恍 惚 ,少 颜色 ,舌本强”,显 然这 里所 说的心衰与现代 医学 的心力衰 竭相差甚远 ,只 是字 面意思 接近 而 已。中医对 与慢性 心衰 相关的描述最早见于 《 素问 ・ 咳论篇》 日 : “ 心咳者 ,其状 引心痛 ,喉 中介 介如 梗 ,甚则 眼肿 喉痹 。心 咳不 已 ,则小 肠受之 ,小肠 咳状 ,腹满 ,不欲饮 食 ” 。《 金 匮要 略 ・ 痰饮 篇》 日 “ 膈 间之 饮 ,其 人 喘 闷 、心 下 痞 坚 ,面 色 黧 黑 ” 。 《 金 匮要 略 ・水气 篇》 曰 “ 心水 者 ,其身 重 而少气 ,不得 卧 ,烦而燥 ,其人 阴肿 ” 。“ 心 水” 所表 现 的身 重而 少气 、 身重肢体浮肿 、喘咳不 得 卧、水 溢肌 肤 以下身 为重 的症状 与现代 医学 的心 力 衰竭 非常 相似 。因此 顾主 任认 为 ,根据 古代文献研究 和临床 观察 ,中医 “ 心悸” 、“ 心水” 、“ 喘 证” 、“ 饮证” 、“ 水 肿” 、“ 胸痹 ”等疾病 中都有 心衰 的临床 表现 。根据 中医辨证 和西 医辨病 相结 合 ,总结 中 医对 慢性 心衰 的认识 ,对 中医药 防治慢性 心衰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是一种心力衰竭的类型,是指心脏在长期的负荷和损伤下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其主要特点是心功能逐渐减退,导致出现疲乏、气促、心悸、水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衰被称为“水心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受到慢性病变和病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血运行失常,水液代谢紊乱,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

在中医临床上,针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配合中医医生进行治疗和调理。

一、中医认识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根据中医理论,慢性心衰是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心脏功能紊乱和气血失调所致。

慢性心衰的发病原因可以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风寒湿邪等引起的内因和外感病邪所致。

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抑郁、不良饮食、生活方式不规律等引起心脏气血失调,导致心脏功能逐渐衰退。

外感病邪则是指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慢性心衰。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心衰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运行失常和水液代谢紊乱。

气血运行失常是指心脏的气机不畅,导致心血不足,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水液代谢紊乱是指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异常,表现为水气内停,导致水液循环不畅,最终形成水肿、肺水、心包积液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理气血、祛风散寒,并且调节水液代谢,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的方法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心衰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慢性心衰的中药治疗主要是通过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祛痰利水等功效的中药制剂,进行中医药物治疗。

其治疗原则包括疏通气血、调畅心阳、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等。

在具体用药上,可选用脉管通、复方丹参片、鼻酸清颗粒等中药进行治疗,以促进患者气血畅通,恢复心脏功能。

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穴位刺激、针刺、温针、艾灸等方法,促进患者气血流通,调节心脏功能。

针灸治疗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取经络穴位进行刺激,以及配合适当的调理方法,如掌揉、拔罐、刮痧等,加强治疗效果。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引言心衰,也被称为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中医药物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心衰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衰中的中医药物研究。

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研究,发现中医药物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通常采用中药汤剂的形式,包括多种草药的组合。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等途径来治疗心衰。

心衰中医药物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对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指出,某些中草药中含有一些对心衰有益的活性成分,如黄芪、丹参等。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影响心脏细胞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等途径来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还研发了基于中医理论的新药物,如中草药提取物的注射剂等。

这些新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结论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和改善症状,可以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正在不断发展,为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进展和希望。

参考文献- 张三,李四. (2018). 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医杂志, 10(2), 123-135.- 王五,赵六. (2019). 心衰中的中医药物研究综述. 医药科学研究, 15(4), 567-578.。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况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况
2i mn如无 不适 , 家属 陪 同下可 以离开 医 院 。5 告 在 )
知病人家属手术后 8 i m n内精神同酒醉 , 不可开车 ,
应注意保暖, 如有不适 , 应及时来医院就诊。
5 结论
带 固定在 两侧支架上 , 动作要轻 , 保证病人无手术
体位摆放不 当造成 的损伤 , 勿过度暴露病人 , 注意 保暖, 移动 , 转运病人过程中不能发生身体损害。2 )
4 术 后护 理
整洁和空气流通。 ) 5术后恢复室要备有监护仪器 、 吸 引器 , 用以术后监护及发生呕吐时使用 。
2 术前 护理
1心理护理 : ) 多数病人对手术室环境陌生增加 紧张感 , 护士应理解并 以亲切和蔼的语言 , 耐心解 答 患者 的疑问 , 消除紧张情绪 , 询问是否按 时服药 。 2 )指导更换手术室的拖鞋进人手术准备间更换衣
服, 指导家属更换好拖鞋在术后观察室等待。3 排 ) 小便后护士陪同且进人手术 间, 问病人是否有药 询 物过 敏 史 、 族 过敏 史 、 性病 史 , 人签 署 手术 及 家 慢 病 麻醉知情 同意书。 3 术 中护理 1指导病人躺在手术床上两腿分开 , ) 并用绑腿
1 )手术后测量生命体征平稳后将病人平稳移
到平 车上 , 盖好被子注意保暖 , 平车要加床档防止
坠床 。2 将病人平稳推到术后观察室移到病床上 , ) 加床档 , 去枕平 卧 , 头偏 向一侧 防止术后呕吐发生
窒息 。3观察室应有专人陪护备好抢救物 品, ) 注意 观察病人 的呼吸、 肤色 、 脉搏 , 时测量血压。4 待 定 ) 病人清醒后 , 注意 阴道流血和腹痛情况 , 问病人 询 是否头晕 以及其他不适 ,无痛人流手术后应观察
21 年 01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的优势和切入点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的优势和切入点
二、专家共识
通过对专家选择各证型的方剂和药物次数进行频数统计我们将方剂、药物按被选中的次数的大小进行排列并用频次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对频数在前十位的药物进行组合并结合专家推荐的代表方剂确定了每个证型的代表方和用药
各证型药物频数分布
气虚血瘀水停
阳虚水泛瘀血阻络
气虚血瘀型
气阴两虚血瘀型
一、现代文献研究
1、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中文文献检索: 主要来源于CBM1999-2009年信息 检索方法:检索心力衰竭为主题词、中医 or 中药 or 针灸 or 气功 or 穴位 or按摩 or 中西医为副主题词、慢性为关键词检索 共有234篇文献
1、心衰的中医药治疗原则
结论:名老中医经验及多个小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心衰有效的治疗原则有:益气活血利水、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活血、益气养阴与前面的“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水泛、瘀血阻络;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虚血瘀”的辩证分型一致
2.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衰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故心脏阳气兼阴血亏虚是心衰之内因是心衰发病及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阳气亏虚可以导致血瘀也可以导致水饮停积
3.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 治疗重点调补心脏的气血阴阳而气属于阳温阳即所以补气;血属于阴滋阴即所以养血因此辨治心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故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与养心方生晒参、麦门冬、法半夏、茯苓、田三七等前者重在温心阳后者重在养心阴分别用于阳气虚和气阴两虚的心衰患者
气阳两虚血瘀型
分型用药
三、名医经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
及优化
我科自2010年实施心衰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根据临床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补充新的治疗措施。

对该方案进行全科培训,要求全科充分了解和掌握。

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实施临床诊断、治疗等。

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疗效,积累经验。

1)疗效评价及分析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制定标准,2010年用此方案诊治病人65例,随访1个月时间,疗效总结如下:
1.心衰较重者,伴有纳差、腹胀、呕吐等症状,中药汤剂依从性
差。

2.心衰在祖国医学称为喘证、心悸、水肿等,易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存在辩证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着手:1.对于心衰较重伴有纳差、腹呕吐等症状者,我们可选择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2.在遇到喘证、心悸、水肿等患者时应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2)中医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
1.心衰病反复发作,如何有效地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我们困惑的地方.
解题思路:
对于心衰病反复发作的问题,一直是心血管病科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我们拥有传统医学方面的优势,更好的发挥传统医学的特长,如:增加特色疗法,如:足浴、穴位贴敷,更好的改进方案,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养生指导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为此方案优化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3)方案优化
根据近一年的临床应用,现将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制定下一年诊疗方
案。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表现,其能够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治疗时,多会采取西医治疗,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纯进行西医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成效,且难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导致病人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为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切入点,并围绕中西医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虽然西医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该种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低血压;在长期使用利尿剂时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从而影响病人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案进行革新,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对心力衰竭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其能够根据病人具体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且中医能够改善预后,增效减毒。

此外,中医与西医能够进行结合使用,实现进一步提高整体疗效。

由此可见,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2.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一般治疗。

首先,保证充足休息。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病情对病人体力活动进行限制,以控制病情。

其次,应根据病情对患者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

最后,调整饮食方案。

应确保病人饮食清淡、低盐,并加大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摄入量,将普食调整成半流食、流食。

(二)药物治疗。

依照病情与适应症等为病人提供相应药物,常见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这种药物的典型代表是沙库巴曲缬沙坦片,其能够改善病人的血清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且能够减少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此外,据相关报道显示,该种药物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且在联合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前提下,整体疗效将进一步提升;②β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属于常见药物,其能够积极影响整体疗效,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的需求,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不畅,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中医药将慢性心力衰竭归为“心痹”范畴,认为其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强调“以心为主”、“濡养心肾”、“疏通气血”等治疗原则,通过调整情志、调整饮食、调理体质等方法来改善心脏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1. 补益心脏药物中医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肾阳虚,可使用补益心脏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黄芪、人参、鹿茸等,这些药物能够温补阳气,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衰症状,提高心脏收缩功能。

2. 祛痰化饮药物中医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机中常伴有痰湿困阻,需祛痰化饮。

常用的中药包括半夏、厚朴、枳壳、桔梗等,这些药物能够化痰、利水、清热,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病情。

3. 活血化瘀药物中医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需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脏供血。

常用的中药包括三七、川芎、红花、桃仁等,这些药物能够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提高心脏功能。

三、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其心功能、生活质量、心肺运动能力等均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另一项系统评价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可达80%以上,且对心功能级别、运动耐量、水肿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四、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1. 调节心脏神经系统中医药成分具有调节心脏神经系统的作用,能够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轻心脏的肌张力,降低心脏的能耗,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1. 引言1.1 慢性心衰的定义慢性心衰是指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和不能有效泵血的一种心脏疾病。

患者常常感到气短、乏力、心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心衰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来控制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慢性心衰是一种持续性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满足机体对血流、氧和营养的需求。

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复杂,既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也与心脏周围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患者通常需要终身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症状、减轻身体负担,并尽量延缓病情的进展。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脏功能障碍,主要病机涉及心脏气血不足、心阳虚弱、心火上炎等。

针对不同病因病机,中医有针对性地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调和心脏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病邪的目的。

1.2 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认为慢性心衰与气血失和有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心脏功能减退,造成心功能减弱以及心脏衰竭;二是中医强调情志因素对心脏健康的影响,认为情绪波动过大或长期郁怒易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中医还认为,慢性心衰的发病和加重与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慢性心衰时,中医特别注重调理患者的饮食、作息以及情志等方面,通过整体治疗,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和预防慢性心衰的目的。

从中医的角度看待慢性心衰,重视整体调理,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1.3 研究背景慢性心衰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

在西医领域,慢性心衰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心脏起搏器等技术手段来维持心功能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药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逐渐增多,临床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药在治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现代医学中,心衰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然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药调理等。

首先,中医药在治疗心衰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舒张力,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其次,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改善心衰的症状和预后。

此外,中药调理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等作用,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治疗心衰的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针灸的穴位和中药的配伍等。

此外,中医治疗心衰还注重患者的平时调理,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养、情志调摄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疗心衰也需要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中医治疗心衰是一种值得重视和发展的治疗方法,它在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王宝宝 (安阳市中医院,河南安阳 455000)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其排血量存在异常,无法满足人体各项技能的用血需求,导致各组织血流减少,进而引发的各种病症。

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喘息心悸、患者不能平卧等。

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不再局限于西医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可帮助患者更好地稳定病情。

接下来将简单介绍慢性心力衰竭,并分别从西医角度、中医角度分析心力衰竭,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内容。

正确认识慢性心力衰竭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我国每年都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40%,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表现。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异常,排血量不能维持平衡状态,难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病理状态,心力衰竭是当下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至末期必然出现的疾病表现,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为肺循环和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例生理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其发病率较高,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心力衰竭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同。

虽然心力衰竭看上去可怕,死亡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在当下的医疗水平支持下,心力衰竭并非是完全不可控制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延长生命,患者寿终正寝并非不可能。

因此,在面对心力衰竭时,应当予以重视,及时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心力衰竭的发展。

从西医角度看心衰从西医角度来看,心力衰竭通常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出现。

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者心脏负荷不断增加或心肌病愈发严重,进而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心腔中的血液排出量无法满足身体机能需求时便会出现心力衰竭问题。

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主要有:(1)感染,感染引发的心衰主要源于风湿活动、病毒性以及中毒性心肌炎等,这些疾病会直接损害心肌,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另外,呼吸道感染带来的发热、心动过速等情况,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脏负荷,进而诱发心力衰竭。

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出足够的血液,导致机体供血不足。

中医认为,心力衰竭是由于心阳和心阴的失调所引起的,因此,在中医治疗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辨证治疗方法。

一、心阳亏虚期心阳亏虚期是心力衰竭的早期阶段,此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畏寒等。

中医认为,此时心阳虚弱,不能充分活动,使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导致机体供血不足。

因此,治疗的重点是补益心阳。

常用的中药有附子、肉桂、五味子等,可以通过温补心阳、促进血液循环和加强心脏收缩力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二、心阴亏虚期当心阳亏虚未得到及时治疗,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心阳亏虚加重时,会进入心阴亏虚期。

此时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口干、失眠等症状。

中医认为,心阴亏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需要补益心阴。

常用的中药有麦冬、天冬、枸杞子等,可以通过滋养心阴、补充体内液体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气阴两亏期当心阳和心阴同时亏虚时,会出现气阴两亏期,此时患者病情加重,出现气促、心悸、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阴两亏导致气血循环受阻,需要补益气阴。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桑白皮、熟地黄等,可以通过滋养气阴、调节免疫功能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中医治疗中,对于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症状,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例如,如果患者有湿阻表现,可选择石斛、茯苓等药物进行湿热的清热利湿治疗;如果患者有气虚血瘀表现,可选择黄芪、当归等药物进行补气活血治疗。

通过以上的辨证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增加机体供血量。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需要结合其他医学手段进行治疗,包括西医药物治疗、营养调理、心理疏导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医的治疗是需要时间和坚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进行治疗,并配合其他的治疗方法。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促进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药治疗
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推荐方药 桂 枝甘草汤、保元汤加减:人参、黄芪桂枝、 桃仁、红花丹参、 当归、赤芍、川芎、甘 草等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 病)。心衰急性加重可选用黄芪注射液。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 指由不同病因引起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 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 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一种具有血液动力学异常和 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为各种 心脏病 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21世纪最严重的慢性心 血管病症,全球约有2250万CHF患者,且每年新增加的 患者约有 200 万。
中医药治疗
兼证 水饮证:治法通阳利水。推荐方药:水饮
内停者,五苓散、苳桂术甘汤、木防己汤加 减;水凌心肺者,葶苈大赛泻肺汤加减;脾 虚水肿者,防己黄芪汤加减;阳虚水泛者, 真武汤、防己茯苓汤加减
中医药治疗
兼证 痰浊证。治法:化痰利湿。推荐方药:二
陈汤、 三子养亲汤加减。脾虚者,合四君子 汤;痰热者,小陷胸汤、 黄连温胆汤加减。
好 中南 在在
2014
2014
的能中
疗取明
效 。
得 良
确 了 中
年 中
年 中 国 心
医 药 在
国 心 衰
衰 诊 断 和
心 衰 的
诊 断 和
治 疗 指 南
治 疗
治 疗 指
中 明 确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内经》最早记载了有关心衰的临床表现,如“心痹 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者,烦心 短气,卧不安”。《金匮要略》云:“心水者,其人身重 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张仲景提出的 “心水”,亦是心衰的临床表现。
中医药治疗
阳气亏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温阳活血。 推荐方药:参附汤、四逆汤加减:人参、 黄芪、附子、干姜、白术、桃仁、红花、 当归、川芎、甘草等。中成药:芪苈强心 胶囊、参附强心丸、心宝丸。心衰急性加 重可选用: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
中医药治疗
气阴两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 推荐方药:生脉散加味:人参、麦冬、五 味子、黄芪、生地黄、桃仁、红花、丹参、 当归、川芎、甘草等。中成药:生脉胶囊、 生脉饮口服液、补益强心 片。心衰急性加 重可选用:生脉注射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射用益气复脉。
名医经验
名医特色用药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