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方略

合集下载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气促、乏力、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脏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心衰,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物治疗心衰的主要原则是调整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功效的药物,如丹参、黄芪、桃仁、山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

另外,中药汤剂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中医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15个中医慢病秘方,专家推荐-

15个中医慢病秘方,专家推荐-

灸此二穴,印堂穴温肺扶正、宣肺通窍以实内;风府穴祛风散寒,以防外邪。

二穴一前一后,故能治脑冷肺寒,鼻塞不通。

人迎脉弱,表阳亏虚不足,故取膀胱经之肺俞穴温灸以充实表阳,同时又能助风府散寒通窍。

脉口脉寸弱不及,肺阳气不足,取两肺之间任脉上的玉堂穴主之。

玉石者西方金之精气,玉堂者,肺金精气所聚之堂也,又能宣肺止咳,散寒通窍。

临床医案男,40岁。

患者九年前患鼻炎至今未愈。

症状:鼻塞不通而头胀,伴恶心喜呕,头部闷塞不爽,面部觉热,常常感觉压力大,咽干略有白粘痰,胸闷心慌。

看医后经常喝清热解毒泻火药加重脾胃症状,出现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需要吃热的食物,哪怕吃正常温一点的食物也会觉得凉,大便不成形,尤其畏惧再吃寒凉药。

脉象:左右脉口皆沉弦而寸弱无力;左右人迎皆弦而有力大脉口一倍。

舌苔:苔少,舌下略瘀。

辨证:人迎一盛弦而有力,病在足少阳,为胆经气盛不降;脉口沉弦双寸弱无力为肝郁不及脾经阳气亏虚,木郁不生心火,心气血不足。

头胀者胆经不降,咽干喜呕,少阳胆火不降;肝经不升情志不畅压力大,导致心虚而胸闷心慌。

前医开苦寒药太过,导致脾阳亏虚,而喜热食。

鼻塞,脾阳气亏虚不足土不生金,导致肺阳虚不能卫外,遇风寒则肺气宣发不及故鼻塞。

处方:以小柴胡汤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合理中汤温补脾肺阳气,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调达情志,三方加减,并随证加小茴香温脾阳、合欢皮疏肝、辛夷花宣肺通窍等。

复诊:三付药后头胀减轻,睡眠食欲改善,胸闷心慌改善,但鼻塞不通头部发闷依旧。

自言平时经常觉得风府部位有凉风进入头部就会导致鼻塞头闷不畅。

遂以灸法以通鼻窍:印堂、风府、玉堂。

灸后头部前后通畅,鼻塞消失而呼吸通畅,艾灸时明显感觉鼻窍内有气机流通的感觉。

但腹部皮肤容易进凉风而脾胃不适,加灸神阙穴。

连续艾灸五次以后,鼻炎症状基本消除。

继续开汤药以巩固善后。

按:鼻鼽如果表里阳虚而有寒,笔者经常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药效良好。

但此方患者言前医已处此方并喝过一星期而无效;后又改为小青龙汤,亦无疗效。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慢性心力衰竭1 范围本《指南》目标:规定了中医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的术语、定义、适用人群、指导原则、康复指导、注意事项等。

本《指南》目的: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的可参考标准。

本《指南》适用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人群。

本《指南》适用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包括心力衰竭B/C期,和/或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2346-2006 经穴名称与定位• GB/T13016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13017 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GB/T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ZY/T001.1-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 慢性心力衰竭定义:是因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

中医学的“心衰病”与之相对应,临床可表现心悸、喘、水肿等。

3.2 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定义:有导致心衰的基础疾病,但临床无心衰症状,无论是否有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功能受损或心腔变形即心力衰竭B/C期,和(或)慢性心衰经治疗后的稳定期。

3.3 慢性心力衰竭分期标准:根据2009年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更新指南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分为4期:A期:存在明显可诱导心衰发生的危险因子的患者。

例如,尚无明确左心室(LV)功能受损、心室肥厚或心腔变形的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

B期:临床无症状、但确实存在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则属B期。

C期:期是现有或曾有心衰症状伴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

D期:期指可能需要接受先进专业治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

3.4 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1994年修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明显的疲乏、气促或心悸,属于心功能代偿期。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心衰是由于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需要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疲劳、呼吸急促、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与肾虚、阴虚等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位中医师的成功治疗心衰的医案。

患者是一名60岁的女性,她一直感到疲惫乏力,呼吸困难,胸部有压迫感,夜间出汗,并且有时会出现手脚发凉,腰膝酸软等症状。

她有高血压病史,已经服用了多年的降压药,但效果并不好。

经过中医师仔细询问和检查,发现该患者肾虚、心阴虚,以及经络不畅。

医师根据中医诊断,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案。

首先,医师从药膳方面入手,给患者开了一剂补肾养心的药膳,包括枸杞、红枣、淮山、山药等。

这些食材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健脾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补充失去的能量和营养。

另外,在中药治疗方面,医师开了一剂心脾气药方,包括人参、黄芪、白术、麦冬等。

这些中药不仅可以调和脾胃,增强免疫力,还可以滋润心脏,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帮助患者恢复心血管功能。

此外,在针灸方面,医师采用了“四神针”的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患者的足三里、关元、太溪、神阙等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能量平衡,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恢复心脏功能的目的。

经过数次的中医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得到了改善。

她的疲劳感减轻了,呼吸也变得容易了,胸部的压迫感也消失了。

患者感到非常满意和感激,并且坚持继续中医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人体机能,恢复身体健康。

同时,中医诊疗也强调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各类患者的病症问题。

因此,患者在治疗心衰时可以考虑中医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射血及(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已发展为21 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1]。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心衰指南相继颁布,如2012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及2014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为慢性心衰的规范治疗奠定了基础。

中医中药是心血管病防治的“中国特色”,在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及减少再住院率方面显示有一定优势,但在西医指南中却鲜有提及。

在201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中药被列在有争议、正在研究或疗效不能肯定的药物中。

在这种背景下,2014 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出台,系统总结归纳了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辨证分型及治疗,对进一步规范慢性心衰的中医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慢性心衰防治中各有特点,中西医联合治疗心衰在临床实践中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如何以病人为中心,中西医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是建立有中国特色慢性心衰诊疗方案的关键。

基于此,由陈可冀院士、吴宗贵教授牵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在系统评价慢性心衰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于2015 年底完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主要包括要点说明、前言、慢性心衰的临床评估、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慢性心衰的治疗五方面内容。

其中慢性心衰的临床评估及西医治疗部分是对201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内容的精炼,本文不再赘述。

中医调理心衰、保养心脏的特色和小妙招

中医调理心衰、保养心脏的特色和小妙招

中医调理心衰、保养心脏的特色和小妙招近年来,心衰疾病患者发病率呈现出显著增加,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尤为显著。

近年来,针对心衰疾病在治疗期间,中医调理方法呈现出明显优势。

对心衰患者在治疗干预期间,中医疗法有效运用,对于患者症状可以进行有效改善,可将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可将患者住院率显著减少。

1、心衰疾病分析对于心衰而言,作为综合征一种,其主要指在患者静脉回流表现正常情形下,因为呈现出原发性心脏损害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心排血量呈现出一定程度减少,从而无法对组织代谢加以满足。

其临床特征体现为体循环或者肺循环瘀血以及呈现出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方面,也被称之为充血性心衰疾病。

对于充血性心衰疾病以及心功能不全疾病而言,其具有较为一致的概念。

但心功能不全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对其典型体征以及症状加以分析,主要包括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乏力等方面。

冠状动脉硬化、心瓣膜疾病、内分泌疾患、高血压、急性肺梗塞、细菌毒素、肺气肿疾病以及相关慢性肺疾患等,均会导致患者呈现出心脏病的情况,从而会表现出系列心力衰竭表现。

此外劳累、妊娠、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也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从而表现出心力衰竭的情况。

对此类患者的疾病症状加以观察,主要包括腹胀、咳嗽、恶心、食欲不振、少尿、肝区疼痛以及呼吸困难等。

通常在5年后会呈现出死亡结局。

对其典型症状加以观察,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症状,在活动期间,会呈现出加重情况,更为严重会表现出咳嗽合并大量白色绒粉红色泡沫痰、端坐呼吸、双下肢浮肿以及食欲降低等。

此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疾病以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在炎夏季节到来期间,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对于心脏需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

2、中医调理心衰分析多数人认为心衰疾病属于心脏病的终末期状态,其实不然。

对于慢性心衰而言,其通常在不经意间逐渐发展最终出现。

对于心脏状态而言,不应该单纯通过检查指标而展开对应判断。

多数症状均提示心脏需要进行保养,尤其对于患有基础病的患者,例如心肌缺血、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慢性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探讨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我通过临床实践,尝试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并进行了经验总结。

真武汤是由当归、白芍、炙甘草、桃仁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

这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调和气血的作用。

血府逐瘀汤是一方由红花、赤芍、桃仁、三棱、丹参等组成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心梗后心绞痛。

结合这两方药的特点,并根据慢性心衰病情加减调配药材,可以起到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心血管状态的作用。

我在临床上应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首先,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慢性心衰的病情因人而异,每个患者的体质、疾病状态都有所差异。

因此,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配,选择合适的药材和剂量。

比如,对于心肾不交的患者,可以加入黄芪、熟地黄等药材来补益心肾。

其次,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慢性心衰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单纯依靠中药治疗效果有限。

因此,我在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时,还结合了其他疗法,如西药治疗、食疗、运动疗法等。

这样能够综合发挥不同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注意药物的配伍。

中药治疗中,药物的配伍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药物配伍能够相互增强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我在临床应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时,根据药材的性味归经特点,注意进行合理的配伍。

比如,当归、白芍的结合能够活血调经,炙甘草与桃仁的搭配能够活血祛风。

这样的药物配伍使得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治疗效果更佳。

最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在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配伍,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同时,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感受,并做好心理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方略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方略

实、轻 重、病位 、兼证五大 内容, 方可执简驭繁, 统筹 治疗 。
1 辨缓急知病势. 勿失 良机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因 患 者 基 础 病 变 、病 程 、兼 证 、年龄 、文 化 程 度 、经 济 状 况 等 诸 多 不 同 , 医 时病 情 轻 重 、 病 势缓 急 、 临 就
前子 、 赤芍等益气温 阳、 活血利 水之药, 周后复诊, 1 病去大半, 调理 1月而收功 。诊余 思之, 前医仅 以证候施 治, 未予系统检
呼 吸 困难 、下 肢 浮 肿 等 症 候 , 高 生 活质 量 , 能 全 方 位 、多角 提 又 度 、 多 层 次 针 对 “ 室 重 塑 ”这 一 慢 性 心力 衰竭 的 中 心环 节 , 心
细查后, 疑云才得 以释然 。 原来患者素有冠心病 多年, 查体见心
界 向左 下扩 大, 肺 底 中小 水 泡 音 , 大 右 锁 骨 中线 肋 下 6c 、 两 肝 m 剑 突 下 1 m 双 下 肢 中 度 浮 肿 。 此 乃 全 心 衰 竭 , 功 能 Ⅳ级 。 0c, 心 胃肠 道 淤 血 水 肿 , 能 不 胃脘 胀 满 、 怎 呕恶 乏 力 ?遂 处 以 地 高 辛 、 速 尿 等 强 心 利 尿 之 剂 , 以黄 芪 、 制 附 片 、 桂 枝 、 葶 苈 子 、车 配
声 、血液生化检查的掌握和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 凡心 电图缺
血 明显 、严重心律失常 、x线胸 片示肺淤 血、心脏超声示心脏
扩 大 明显 、 室射 血 分 数 4 4% , 视 为 病 情 较 重 , 势较 急 ; 左 0者 可 病
反之则较缓 。
病 势 较 缓 者 , 纯 中医 辨 证 论 治 即 可 取得 满 意 疗 效 。病 势 单 较 急 者 ,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 势 互 补 , 为 上 策 。 笔者 曾遇 一 以 优 方 老 年女性患者, “ 因 胃脘 胀 满 、 呕 恶 乏 力 1年 ”在 某 医 院 以 胃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表现,其能够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治疗时,多会采取西医治疗,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纯进行西医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成效,且难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导致病人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为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切入点,并围绕中西医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虽然西医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该种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低血压;在长期使用利尿剂时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从而影响病人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案进行革新,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对心力衰竭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其能够根据病人具体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且中医能够改善预后,增效减毒。

此外,中医与西医能够进行结合使用,实现进一步提高整体疗效。

由此可见,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2.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一般治疗。

首先,保证充足休息。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病情对病人体力活动进行限制,以控制病情。

其次,应根据病情对患者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

最后,调整饮食方案。

应确保病人饮食清淡、低盐,并加大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摄入量,将普食调整成半流食、流食。

(二)药物治疗。

依照病情与适应症等为病人提供相应药物,常见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这种药物的典型代表是沙库巴曲缬沙坦片,其能够改善病人的血清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且能够减少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此外,据相关报道显示,该种药物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且在联合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前提下,整体疗效将进一步提升;②β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属于常见药物,其能够积极影响整体疗效,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心衰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病因归纳为外邪侵袭,郁于气道,肺气失宣,上逆而喘咳;或因房劳过度,肾虚不能纳气归元;或久咳伤肺,肺气不足,不能肃降而发为气短、喘促;也可因忧思过度,暗伤心脾,心血不足而致心悸、怔忡;再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湿上阻心肺也可变生诸证。

病机则主要责之于心、肺、脾、肾等脏,而以心肾阳虚最为重要。

人体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肾阳气的鼓动,心肾阳虚,运血无力,同时肾不纳气,阳衰无以化水,水气凌心,上则可致咳逆喘促,心悸怔忡;水湿泛滥,下则出现尿少水肿。

因此,本病是以心气不足,脾肾阳虚为本,水湿,痰浊,淤血为标,外邪侵袭,房劳忧思,饮食所伤为诱因。

治疗方面宜注意邪正关系,分清主次,依期论治。

二、分期辨治(一)早期此期相当于心功能2级。

患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刻无症状,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即可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

多属心、脾、肺、肾阳气亏虚或气阴两虚,或气血双亏,以虚证为主,治疗上应注意陪补。

1.心气不足【主症】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兼见头晕,神疲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补益心气。

【方药】五味子汤加减:五味子10克、白人参10克、麦冬15克、炙甘草10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20克、车前子15克。

2.气阴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动则加剧。

阴虚为主者,见虚烦失眠,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少津,舌质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弱或细数;血虚为主者,见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唇淡无华,失眠健忘,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气阴两虚者宜益气养阳;气血两虚者宜补气养血。

【方药】气阴两虚者宜生脉散加减:白人参10克、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黄精20克、太子参10克。

气血两虚者宜人参养荣汤加减:白人参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熟地1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1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5克。

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法

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法

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法心力衰竭听说是老年人患的疾病,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大家的理解都是错的。

心力衰竭这个疾病现在患上的年轻人也是越来越多了。

而且心力衰竭对我们身体的伤害是特别大的。

那么我们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我们是不是得了这个疾病呢?那我们就得了解心力衰竭的具体症状,才能更好的进行预防保健等。

我们的中医对心力衰竭症状进行了介绍如下:1.支饮:亦有心悸、气促等症状,但具有心包积液症状和体征,如奇脉,脉压小,心音遥远等,X线及B超可明确诊断。

2.心痹:心衰常为心痹等病的发展,当出现气喘不能平卧,下肢水肿,心界明显扩大等时,应有心衰的诊断。

3.哮病:无心脏病史,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有声为特征。

哮病日久可形成肺心病而出现心衰。

4.肺胀:有久咳、哮病等病史,有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清音等体征,X线胸透示透亮度增加。

5.肾水等:尿常规见蛋白、管型等。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可分为以下几类:1,心阳气虚证: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头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补阳益气,保元汤加白术、茯苓、远志等。

2。

心肾阳虚证:心悸,面色晄白,肢冷,口唇青紫,或见腰膝酸软,舌质嫩,苔薄白,脉弱而数。

温补心肾。

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3.阳虚水泛证:心悸气喘,胸闷不适,小便短少,下肢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

温阳利水。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4.心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心烦失眠,舌质偏红或紫黯少津,脉细数或促。

益气滋阴。

炙甘草汤加减。

5.阴阳两虚证:胸闷心悸,难以平卧,下肢水肿,畏寒肢冷,心烦热,喜冷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温阳滋阴。

济生肾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上面的介绍是不是对您有了一些具体的帮助呢?相信应该会有一些收获吧。

不管是怎么样的症状,您都要记住,身体是我们最宝贵的,有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

以免到后期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

所以您要是还有不明白,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和我们联系。

希望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

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

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2014-06-08 20:05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思路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一个病理过程,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

慢性心衰归属中医的“惊悸怔忡”、“胸痹”、“喘咳”、“水肿”、“虚劳”等范畴。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慌气喘, 不得平卧, 烦躁不安, 腹大胫肿, 小便短少, 恶寒肢冷, 皮肤紫绀, 舌胖, 脉数。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 对心衰早有论述。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

”明确指出心水病人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的显著特点。

在《金匮要略》里描述心衰:“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气, 不得卧, 烦而躁, 其人阴肿。

”明确指出了心水病的病名和主要症状与体征。

《伤寒论》认为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位多在少阴,病性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本虚表现心之气、血、阴、阳虚衰,标实表现为痰饮、血瘀、水停互结。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可谓“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医学入门》曰:“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

”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血瘀亦可导致水饮停积,所谓“血不利则为水”;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

根据心衰的不同病因和临床病理表现,可将慢性心衰主要分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血虚、水饮凌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心肾阳衰等证型,临床辩证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首辨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原发病变得到积极治疗,就不会加剧心衰。

如复感外邪,或劳倦过度,或病后失调,或忧思内伤等诸多因素则更伤正气,耗竭心力。

感染、过度体力活动、情绪刺激等多种因素,常可诱发及加重心衰。

如患者因风心而致心衰,慢性心功能不全者,虽然病位在心,但其病情传变与风湿能否有效控制密切相关。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二)xx病名: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储留。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心悸、气喘、水肿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2)早期表现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惊悸喘咳,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持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咯痰,或泡沫状血痰;水肿呈下垂性,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终末期出现胁痛,或胁下积块,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唇舌紫黯,脉虚数或微弱。

常伴乏力、神疲、腹胀、纳呆、便溏。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肺胀、眩晕、消渴等病史,或继发于伤寒、温病,也可见于一些危重疾病的终末期。

以中老年人为多。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五志过极等可能导致心衰发作或加重。

BNP(B型脑钠利肽)或TN-ProBNP(N-末端原脑钠利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心脏ECT(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xx诊断标准:1)、症状(1)左心力衰竭的症状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①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d、急性肺水肿。

②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咯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瘀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减轻,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③乏力、疲倦、头晕、心慌:这些都是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良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的症状。

④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严重右心室血液重分配时,首先是肾血流量减少,患者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各种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Sep.2008 Vol.15 No.9 ·思路与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方略徐贵成,潘立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疗法;治疗方略中图分类号:R259.4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04(2008)09-0090-02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由于心脏的泵血功能衰减,导致体循环(压力负荷)供血不足、肺循环(容量负荷)淤血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其居高不下的致残率、死亡率、再住院率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进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已从经典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这一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治疗模式,转变为全新的、更长期的、修复性的常规治疗策略。

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治疗策略的转变,已经取得了明显疗效[1-2]。

然而,治疗过程中伴发的咳嗽、低血压、极度疲乏、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低钾血症、“利尿剂抵抗”等一系列问题又都无法回避。

中医辨证论治既可较快缓解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等症候,提高生活质量,又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针对“心室重塑”这一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心环节,减缓神经内分泌激素对心脏的刺激和毒性作用[3]。

同时,中医药治疗的“补气强心极少蓄积中毒”、“利尿消肿无低钾低钠之虞”等明显优势,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长期的临床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须明辨缓急、虚实、轻重、病位、兼证五大内容,方可执简驭繁,统筹治疗。

1 辨缓急知病势,勿失良机慢性心力衰竭因患者基础病变、病程、兼证、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诸多不同,就医时病情轻重、病势缓急、临床表现可谓千差万别。

故须详查细诊,方不致误。

辨缓急者,意在知其病势,勿失良机也。

而缓急之辨者,当须首辨临床证候。

其病势缓者,虽见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咳嗽咳痰,但呼吸均匀,汗出较少,体力活动轻微受限,夜间能平卧,面色如常,舌淡红或黯红,脉弦滑或沉细。

其病势急者,证见急性病容,呼吸急促,焦躁不安,端坐呼吸,汗出如珠,体力活动明显受限,面色 白,口唇紫黯,舌淡黯或紫黯胖大、瘀点瘀斑,脉沉细或促、结、代或脉微欲绝。

再辨基础病变或兼证。

一般而言,因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基础病变所致者,其病程长,兼证多,年龄较大,来院就诊时一般病情较重,病势较急。

虽有时患者自述轻描淡写,看似病轻,实则病已晚期,累及全身;或因经济窘迫,无力常临医门,致使病变迁延,如不及时救治,随时会危及生命。

而高血压、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等基础病变所致者,其病程短,兼证少,年龄较轻,来院就诊时一般病情较轻,病势较缓。

虽有时患者主诉甚多,看似痛苦,经细心查体或各项辅助检查,实则病情轻缓,并无大碍。

三辨辅助检查。

临证诊治慢性心力衰竭,除有深厚的中医理法方药功底、娴熟的物理诊断技能之外,对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生化检查的掌握和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凡心电图缺血明显、严重心律失常、X线胸片示肺淤血、心脏超声示心脏扩大明显、左室射血分数≤40%者,可视为病情较重,病势较急;反之则较缓。

病势较缓者,单纯中医辨证论治即可取得满意疗效。

病势较急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方为上策。

笔者曾遇一老年女性患者,因“胃脘胀满、呕恶乏力1年”在某医院以胃病治疗,或调理脾胃,或舒肝理气,病情依旧,且日渐加重,动则呼吸急促,乏力汗出。

一次偶然机会邀余诊治,问症查舌按脉,遍看前医处方,方证吻合,并无不妥。

可为何屡治乏效?经详诊细查后,疑云才得以释然。

原来患者素有冠心病多年,查体见心界向左下扩大,两肺底中小水泡音,肝大右锁骨中线肋下6 cm、剑突下10 cm,双下肢中度浮肿。

此乃全心衰竭,心功能Ⅳ级。

胃肠道淤血水肿,怎能不胃脘胀满、呕恶乏力?遂处以地高辛、速尿等强心利尿之剂,配以黄芪、制附片、桂枝、葶苈子、车前子、赤芍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药,1周后复诊,病去大半,调理1月而收功。

诊余思之,前医仅以证候施治,未予系统检查。

岂不知心病晚期,阳虚水泛必会累及脾胃,湿阻中焦,呕恶纳差只一症耳。

不识此证,不明病理,焉有不重之理。

2 辨虚实明病性,补泻适宜“心者,君主之官”,“心主血脉”。

血液之所以能在脉中运行,循环周身,发挥濡养作用,与心气的推动作用密切相关。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是由于久病体虚、年老体弱,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而心气亏虚,鼓动无力所致。

临证以心气虚乏、心阳不振、脾肾阳虚等虚证居多,治疗重在益气温阳补虚为主。

然而,慢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病程长、原发基础病变较重、兼证多,偶触感染、劳累、生气等,极易诱发或加重。

笔者临证多年,深知该病病势之凶险,稍有疏忽迟钝,就会落下遗憾;病情之繁杂,绝非一个“虚”字所能概之。

观察发现,初来就诊或刚收住院患者,其病情反复或加重多有明确诱因使然。

一方面有心悸气短、汗出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胖有齿痕等阳气虚乏之虚证;另一方面,又见咳嗽痰多、胸闷憋气、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大便干结、舌质紫黯、瘀点瘀斑、舌苔厚腻等痰饮瘀热的实证。

此时临证治疗须分三步。

第一步泻实祛邪为主,使邪去正安。

痰热蕴肺,不去则肺气2008年9月第15卷第9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91·不降,“气血难以交换”;腑气不通,不去则浊塞肠道,难以“清升浊降”;水饮停积,不去则阻遏心阳,何谈“心主血脉”?血脉滞涩,不去则瘀血难消,营血怎能濡养周身?此时,笔者常以瓜蒌、黄芩、半夏、杏仁、酒大黄、葶苈子、车前子、赤芍、丹参等药组方。

第二步祛邪扶正并重,使邪去正复。

第一步治疗三五日后,便可见到咳痰减少、憋气减轻、尿量增多、大便通畅、腻苔薄化的邪去之象。

表明药已中的,须知“邪去其六即可”,以免过用伤正。

在第一步基础上酌加补气通阳之品,鼓舞正气以助达邪。

此时常以桑白皮、地骨皮、杏仁、前胡、太子参、沙参、丹参、厚朴、车前子等组方。

第三步扶正复元为主,使脏气充盛。

此时患者咳停,痰净,汗止,便通,肿消。

本应力增气旺,却反见乏力有加,倦卧于床,欲眠思睡。

殊不知,此乃邪气亢盛,病势较剧,正气受到较重创伤,或因治疗措施较为猛烈,病邪在强烈的攻击下被祛除,正气亦被大伤。

虽邪实已去,体内极度衰竭之正气需缓缓恢复是也。

此时,常以太子参、沙参、丹参、杏仁、石斛、山药、合欢花、陈皮、炒谷麦芽等组方,以调理脾胃,恢复正气,并嘱其进食稀粥等流食,缓缓图之。

3 辨轻重料预后,防微杜渐《中国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和《美国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的发布,对规范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示范与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中医论治该病亦应参照此指南,使心功能分级了然于胸,才能明辨病之轻重,知其发展转归。

验之于临床,结合虚实病性、脏腑定位、兼证传变,分层用药,先证用药,常每获良效。

一般而言,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者,证见轻微胸闷憋气、心悸失眠、舌黯红、苔白或白腻、脉弦细。

体力活动不受限,查体无特殊。

病位在心、肝。

辨证为气滞血瘀,痰浊痹阻,以实证为主。

治以理气活血、宽胸化痰。

常用小陷胸汤合丹参饮加味,药用:瓜蒌、黄芩、半夏、丹参、檀香、砂仁、枳实、石菖蒲、远志。

心功能Ⅱ级者,证见较强体力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短、胸闷憋气、夜间能平卧、舌黯红、苔白、脉弦细。

查体:或心界扩大,或心率偏快。

病位在心、肝、脾。

辨证为心气亏虚,痰瘀阻络,证属虚实夹杂。

治以补益心气、化痰通脉。

常用黄芪生脉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药用: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瓜蒌、薤白、半夏、枳实、丹参、合欢花。

心功能Ⅲ级者,证见一般体力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短、乏力汗出、夜间不能平卧、舌黯红、苔白、脉沉细或细数。

查体:心界扩大,心率偏快,肺底湿啰音,下肢轻度浮肿。

病位在心、脾、肺。

辨证为气虚血瘀,水湿内停,证属虚实夹杂,以气虚为主。

治以益气活血、利水消肿。

常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茯苓、桂枝、白术、黄芪、党参、车前子、杏仁、丹参。

心功能Ⅳ级者,证见卧床休息仍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形寒肢冷、咳逆倚息不得卧、便溏尿少、舌淡黯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或结代。

查体:心界扩大,心率偏快,肺底湿罗音,下肢中重度浮肿,或胸腹水。

病位在心、脾、肾。

辨证为阳虚血瘀,水气凌心,证属虚实夹杂,以阳虚为主。

治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常用真武汤加味,药用:制附片、茯苓、桂枝、白术、黄芪、北五加皮、车前子、杏仁、丹参。

总之,辨轻重指导用药有法度,料预后防微杜渐知明细。

4 辨病位定脏腑,遏其传变慢性心力衰竭以心之收缩功能衰竭为主,表现为心气虚乏,或心阳不振,心之泵血、鼓动、推动之力减弱,而致血行迟缓。

病位当属于心,然与五脏六腑皆息息相关。

其在肝者,或因气或因血。

因于气者,乃情志不调,肝气郁滞,久则由气及血,血瘀络阻,络息成积,而致左心室肥厚,心功能受损。

证见心衰早期,胸闷不舒,两胁胀满,善太息,生气或劳力后尤甚,脉弦细。

治在理气宽胸。

方药以柴胡舒肝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实、半夏、青皮、牡丹皮、赤芍。

因于血者,乃血虚阴伤,心失濡养,“无阴则阳无以生”,则心气鼓动乏源。

证见心衰早期,心悸失眠,面色 白,唇甲色淡,舌质淡白,脉沉细。

治在养血益心。

方以归脾汤加减,药用:当归、酸枣仁、桂圆肉、黄芪、党参、茯苓、远志、丹参。

其在肺者,以肺气虚、宗气少、疏于助心行血为特点。

证见心衰早、中期,劳则胸闷气短,乏力汗出,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在补肺益宗。

方以补肺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熟地黄、紫菀、黄精、桑寄生、前胡、白术、山茱萸。

其在脾者,以脾气虚、脾阳虚,制水失用,水停犯心为特点。

证见心衰中晚期,心悸气短,胸闷喘憋,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大便溏薄,舌质淡胖有齿痕,脉细弱或结代。

治在健脾养心。

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党参、猪苓、川芎。

其在肾者,以肾阳虚,主水无权,水气凌心为特点。

证见心衰晚期,极度疲乏,心悸喘憋,咳逆倚息不得卧,形寒肢冷,全身浮肿,舌质淡胖紫黯,苔白滑,脉细微欲绝或沉细促。

治在温阳化水。

方以真武汤加味,药用:制附片、白术、茯苓、桂枝、黄芪、党参、猪苓、葶苈子。

总之,病由肝肺所致者,病位在气血,病变较轻,以心功能Ⅰ、Ⅱ级为多见,且兼证少,传变慢,治疗较易,预后较好;病由脾肾所致者,病位在阴阳,病变较重,以心功能Ⅲ、Ⅳ级为多见,且兼证多,易于传变,治疗较为棘手,预后较差。

凡治该病者,须明知此理,巧辨病位,审慎用药,遏其传变。

5 辨兼证究原委,重视调理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以心脏收缩功能衰竭为主,累及全身各系统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常在一定诱因下发病或加重。

此病病程长,消耗大,气血阴阳俱虚,机体抵抗力低下,每于天气变化或稍有不慎,极易罹患感冒,甚则肺部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