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三单元《克与千克》集体备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精选11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约2分左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
克与千克教案人教版
克与千克教案人教版
教案标题:克与千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换算。
2. 难点: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换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引导学生讨论重量的概念,并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2. 概念讲解
通过图示和实物,向学生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换算示范。
3. 案例分析
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食物、书包等,让学生尝试用克和千克进行
测量和比较。
4. 练习与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测量重量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克和千克
的概念,并进行换算练习。
5. 拓展应用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物体的重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克和千克进行合理的
测量和比较。
6. 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并鼓励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实践。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这些知识。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比较、测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
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三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是质量的单位。
2. 让学生能够进行克与千克的转换。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克和千克的概念及转换。
2.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克和千克之间的转换。
2.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物品,如苹果、书包等,让学生称重,感受克和千克。
2. 准备一些关于克和千克的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展示。
3. 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2. 教学新课:教师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3. 实例演示:教师用实际物品进行称重,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的使用。
4. 练习巩固:学生分组进行称重练习,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5.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使用场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及转换。
2.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称重练习,提高操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3. 演示:教师用实际物品进行称重,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的使用。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称重练习,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使用场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针对学习的重难点及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予以突破性解决。特别是有经验教师日常教学中长期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小”招数。)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材的红绿点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单元教学课时数:3课时
作业布置
(共同制定课内或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基础训练和配套练习册
修改补充
(讨论补充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通过整理信息窗的信息,让学生进行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
地运用口算、估算、笔算进行计算,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根据解读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可判断是否实现)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先用商乘上除数,再加上余数
课时安排
(具体至教材的红绿点及对应的自主练习)
单元教学课时数:2课时
作业布置
(共同制定课内或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基础训练和配套练习册
修改补充
(讨论补充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注意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
集备时间
(提出教学中的问题或疑惑,研讨解决,形成策略)
作业布置
(共同制定课内或课外作业内容,各班统一)
1.基础训练18——21页
2.配套练习册第11页。
修改补充
(讨论补充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单 元
第五单元
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化
集备时间
2013年 11月 1日
信息窗1: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比较物体质量大小、行质量换算等。
举例解释: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和1千克的质量差异,强调1千克是1000克的概念。
-演示使用天平的正确方法,如如何放置物体、如何调整平衡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测量技能。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克和千克的认识》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量感和度量意识,培养精确测量和估量的技能。
3.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学会从测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合理判断。
-设计实际情景题,如比较两个水果的质量,计算一包糖果的总质量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的抽象概念,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与实际物体联系起来。
-在进行质量换算时,正确应用换算关系,避免混淆。
-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读取天平的测量结果,特别是小数点的使用。
举例解释: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让学生触摸、比较不同质量的物体,帮助他们形成对质量的具体感知。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使用天平测量物品质量时,有些同学对如何读取数值感到困惑,尤其是小数点的使用。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个别指导,并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天平的刻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有些同学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置一些课堂展示和分享环节,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培养他们的倾听和总结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案教案标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单位。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重量单位换算,例如将克转换为千克或将千克转换为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教学PPT。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水杯、书包、苹果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单位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平时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克”和“千克”的单位,并解释它们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步骤二:学习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 教师通过教学PPT或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例如:500克等于多少千克?2千克等于多少克?3. 鼓励学生思考,提问:“你们能想到哪些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克来表示?哪些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千克来表示?”4.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步骤三:巩固和拓展1. 学生进行课本上相关练习的完成。
2. 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常见错误进行解答和指导。
3. 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活动,例如:让学生自己找一些物品,估算它们的重量并用克或千克来表示。
步骤四:总结和评价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强调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问题:“你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高?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测量和称重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2. 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更复杂的重量单位换算,例如:将克转换为毫克或将千克转换为吨等。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程度。
2. 教师检查学生在练习册上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换算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集体备课记录
克和千克的认识集体备课记录在我们的生活中,克和千克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想想看,克就像个小家伙,千克则像是个大块头。
说到克,真是细微的量,像是几粒糖,几片零食,轻轻一抖,手里就能捏出一堆。
小小的克,在厨房里可是大有作为,做菜的时候,调料、食材,都是用它来称量的。
这一小勺、那一小撮,真是掌控着味道的关键。
大家都知道,做饭可是门艺术,少了克的准确,就容易出错,生煎包子要是放多了盐,真是悲剧啊,嘿嘿。
千克嘛,哎呀,那可就不同了。
千克就像是个重量级选手,搬家、买菜的时候,千克总是我们的好帮手。
你想啊,菜市场上,摊主总是问:“要多少千克?”这时候,我们可得聪明点,不然买了十千克土豆,家里可就得变成土豆地了。
记得上次我去市场,看见一个大妈提着一袋十千克的米,走路都晃悠得像个小船,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她乐呵呵地说:“这米可够我吃一阵子了!”哈哈,真是有趣,吃米也是得看分量的。
我们说,克和千克其实就像是一对好朋友,互相陪伴。
克小巧玲珑,千克则是稳稳当当。
想要计算重量,必须得了解它们的关系。
比如,1000克就是1千克,这个换算不算难吧?就像我们打麻将,碰到一对就能胡牌,简单明了。
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巩固这个概念,比如说,比赛谁能快速准确地把不同的食材称重,看看谁的手法最准,谁又是那个“称量王”。
小朋友们在课堂上,常常喜欢用“克”和“千克”来做游戏,拿出小秤,看看谁的零食多,谁的水果重。
每次比赛,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
还有那些动手做实验的活动,用克和千克来测量材料,动手动脑,真的是既有趣又有收获。
老师们总是提醒,“同学们,记得用克来称量小的东西,千克则用来称量重的东西。
”这样的提醒,既简单又容易记。
再说说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
我们做蛋糕的时候,面粉、糖、鸡蛋,都是用克来称的。
这时,大家可得注意哦,别拿错了单位。
要是用千克来称面粉,那你做出来的蛋糕可能会变成“大块头”,味道可就不对了。
买水果的时候,千克的分量最为实用。
《克与千克(认识质量单位)》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认识质量单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难点:估量物体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物品,如苹果、鸡蛋、盐等,让学生感受它们的轻重。
2.认识克(1)出示一枚2分硬币,让学生感受它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些较轻的物品,如羽毛、纸片等,感受1克的重量。
(3)认识天平,用天平称一些物品的重量,加深对1克的认识。
3.认识千克(1)出示一袋盐,让学生感受它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千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些较重的物品,如书包、水果等,感受1千克的重量。
(3)认识盘秤,用盘秤称一些物品的重量,加深对1千克的认识。
4.单位换算(1)让学生观察一袋盐是500克,两袋盐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
(2)进行一些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千克=()克,5000克=()千克等。
5.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认识克和千克,进行单位换算。
(2)游戏:猜一猜,一个学生拿出一个物品,让其他学生猜它的重量,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6.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 1000克。
(2)强调在生活中要学会估量物体的质量。
克与千克、吨课时备课
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淄博高新区第五小学教师集体备课活页
每小时跑100()每小时游30()每小时跑50()
淄博高新区第五小学教师集体备课活页
教学过程
修改补充
(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
二、情境导入
1、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1)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5、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板书
设计
淄博高新区第五小学教师集体备课活页
课题
六、克千克吨的认识
案序
课型
新授课
签字审核
审核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1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三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三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运用克与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学会运用克与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2. 难点: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PPT、教学卡片、实物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克与千克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苹果、书本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量它们的质量。
1.2 学生分享常用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1.3 教师提问: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教学新课2.1 教师讲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
2.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换算,如将200克换算为千克。
2.3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克与千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3. 巩固练习3.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妈妈买了3千克苹果,吃了200克,还剩多少千克?”3.2 学生独立解答,分享答案。
3.3 教师点评,总结解答过程。
4. 课堂小结4.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克与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等。
4.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5. 课后作业5.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如运用克与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5.2 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其他质量单位,如吨、克拉等,并学会它们之间的换算。
2. 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活动1. 举办“质量单位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质量单位。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克与千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克与千克的概念介绍克和千克作为质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2 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讲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换算。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称重,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
3.2 新课讲解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称重物品,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3.4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让学生加以巩固。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5.2 教具称重仪器、质量计、练习题等。
5.3 辅助材料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蔬菜等,用于实例讲解。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经验。
6.2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关于克和千克的游戏,如“质量大比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3 课后实践布置一个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家中尝试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实例教学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7.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互动,提高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3 差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八章:教学难点8.1 克与千克的换算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换算过程。
8.2 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的能力。
第九章:教学反思9.1 课堂表现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析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小学课程《克与千克》教案设计
小学课程《克与千克》教案设计引言:《克与千克》是小学生学习重要的计量单位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他们的计量单位转换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记忆计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2. 能够准确地进行克和千克之间的转换;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概念解释:- 克:克是国际制(SI)中质量单位的基本单位,1千克等于1000克;- 千克:千克是国际制(SI)中质量单位的衍生单位,1千克等于1000克。
2. 计量单位转换:- 1千克 = ___克- 1克 = ____千克3. 实际运用:- 将不同重量的物品按照克和千克进行排序;- 查找并记录一些日常物品的重量。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你们知道我们日常使用的蔬菜、水果、书包等物品有多重吗?如果你们要量一下,应该用什么单位呢?”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计量单位的好奇心。
2. 理解计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图示或实物,在黑板上或教室中展示一些常用物品的重量,并鼓励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
引导学生思考克和千克两个单位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计量单位转换: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计量单位的转换,例如:“如果我有500克的苹果,那么这个重量相当于多少千克呢?”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进行换算,并互相讨论和验证答案。
4. 实际操作:将一些日常物品(如书、水果、文具等)放在教室中,并提供称重器具给学生。
让学生按照克和千克进行测量并记录物品的重量。
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比较结果,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5. 练习与巩固:在教材中提供一些计量单位转换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和答疑,并提供实用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6. 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如果你买了一公斤的苹果,但只需要250克,你应该如何进行换算和操作?”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克与千克的教案及说课稿
克与千克的教案及说课稿一、说教材《克与千克的教案及说课稿》是针对小学数学质量单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课处于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阶段,对学生建立质量概念具有关键性作用。
质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量化物体。
本节课主要围绕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展开,使学生掌握质量单位的基本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作用与地位本节课在质量单位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既是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的第一步,也是后续学习其他质量单位(如吨、毫克等)的基础。
通过学习克与千克,学生可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认识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 学会使用天平、秤等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3. 掌握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简单的质量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 能够使用天平、秤等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3. 能够解决简单的质量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学会运用质量单位进行量化描述,培养量化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对质量观念的认识,提高生活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克与千克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2. 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 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2. 解决涉及质量单位换算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突出教学亮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启发法:-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的最轻的物体是什么?最重的呢?”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质量单位的意义。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各小组长领物...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请一位同学拿起你的书包和铅笔,掂一掂,试一试它们的轻重。
学生交流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克和千克)(二)探究学习1、认识秤。
要想知道某一物体有多重,怎么办?用秤。
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秤,你能说说你在哪里见过什么样的秤?学生回答。
大家请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秤。
(演示)2、认识千克。
(1)认识1千克。
请同学们来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5袋不同的物品。
你认为谁重些?学生猜测。
刚才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到底谁猜得对呢?我们分组称称它们的重量好吗?在称以前,教师先说明盘称的使用方法:把物品放在托盘上,下面有一个圆盘,上面有指针,指针指向几千克就是几千克。
各小组长领物品,称一称。
各小组汇报自己称量的结果。
这5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凭物品的大小不能判断它的重量,得用秤称。
(2 )感受1千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体会1千克。
(3)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你们喜欢的东西凑成1千克。
学生凑出1千克,汇报结果。
(4)称书包。
书包每天伴随着我们,你知道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吗?学生掂一掂,估计汇报。
请同学们拿起你的书包用秤称一称。
学生称,汇报。
(5)称体重。
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轮流称一称自己的体重。
学生汇报。
3、认识克。
(1)试一试。
请同学们从桌面上找出1枚2分的硬币,用盘秤称一称它的重量,看指针有什么变化?学生汇报:看指针没有变化。
(2)称一称。
教师演示:这里有一台天平,现在天平的指针指向中间,我在天平的左盘里,放1枚2分硬币,我再拿1颗标有1克的砝码放入右盘,指针停下来后,指向中间。
克和千克集体备课
师:看看这台体重称师用什么做单位的?
师:通过对这三种称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都以千克做单位
(七)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课件演示)
(八)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
数学离不开生活,请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用咱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此精细教案修改加工取舍,备出符合自己及班情的个性化教案
马金荣
时间
主持人
刘超
参加人
张学华、李美、李艳梅
记录人
刘瑞芳
从
目
标
重
难
点
、
教
学
过
程
、方法设计、
板
书
设
计
等
进
行
研
讨
张学华: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说
李艳梅:整节课显得太啰嗦
车辋镇小学集体备课(四)
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
(二0至二0学年第学期)
执教人
马金荣
修改时间
年级课题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师:有两个小朋友,他们也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了,你们想不想去逛逛?(课件播放)
师:通过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对,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成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克和千克。你海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斤、公斤、两)
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板书g)
克和千克集体备课
车辋镇小学数学(科)单元集体备课(一)学习方式实践讲授学习作业设计课后练习课时安排2课时备注车辋镇小学集体备课课时备课(二)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二0 至二0 学年第学期)初备人马金荣时间年级二学科数学课题克和千克辅备人张学华、李艳梅、辅备人修改车辋镇小学集体备课(三)备课研讨记录初备人及课题马金荣时间主持人 刘超参加人张学华、李美、李艳梅记录人刘瑞芳从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方法设计、板书设计等张学华: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说李艳梅:整节课显得太啰嗦进行研讨车辋镇小学集体备课(四)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二0至二0学年第学期)执教人马金荣修改时间年级课题二年级学科数学随记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业,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会估量物体,体会质量单位与数学的密切练习教学准备:课件、天平等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哪里买东西?师:有两个小朋友,他们也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了,你们想不想去逛逛?(课件播放)师:通过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师:对,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成为物品的质量。
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克和千克。
你海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斤、公斤、两)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公斤、两。
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探究新知1、认识克、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课件播放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师:请你拿出你准备好的物品在手里掂一掂。
《克与千克》单元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和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准确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掌握克与千克的运算和换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课件、黑板、教具秤、小石头、小金属块等。
2.教学资源:相关练习题、实物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引入问题:“你们知道克和千克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区别?”2.呈现图片:“克”和“千克”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其定义和概念。
Step 2:学习克与千克的换算1.运用教具秤和小石头、小金属块等实物,通过示范和操作,让学生感受克和千克的重量差异。
2.通过代码示例,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1克=0.001千克3.引导学生分析克与千克换算的规律,并通过练习题巩固掌握。
Step 3:运用克与千克解决实际问题1.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重量问题,并让他们通过克和千克的换算和运算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的书包重1.5千克,他买了一些水果,水果重0.8千克,那么他书包里一共有多重的东西?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设计一组练习题并相互出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4:情景体验1.在课堂上设置一个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分组充当超市导购员和顾客。
2.导购员出示不同商品的重量,并询问购物的顾客需要多少重量的商品。
3.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克与千克的知识,进行购物交流和计算。
4.角色扮演结束后,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在体验中的问题和经验。
Step 5:课堂小结1.汇总学生掌握的克与千克的概念、换算和运算方法。
2.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题并进行订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1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
教学难点
1.感知千克、克的质量。
2.能在正确选择运用千克、克,进行单位换算。
主要教法
讲授、实验
主要学法
动手操作亲历体验、
教具准备
天平、各种秤(或挂图)
学具准备
质量为1千克和1克的实物
单元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认识克:1课时
练习四:1课时;称一称:1课时。总计4课时。
主备思路解读
参备意见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讲“有多重”。
注:“主备思路解读”是指对所备单元的新授课时中重点教学环节的设计,或重点习题的教学方法和拓展创新型习题设计等;“参备意见”指参备教师的意见,可记录自己的想法,也可记录别人的想法。
2011-2012学年度数学集体备课主备稿
备课组:三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师:李家琴、陶爱华、陈洁、张伟
集体讨论时间:2011年9月21日主备教师:张伟
备课单元
千克和克
领域分类
数与代数
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单位,逐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36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个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少克。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37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先通过300-240=60求出1号杯里的水重是后面进行估计的关键,也是解答这道题的难点。为此,教材通过第35页的第4题预先作了铺垫。
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第38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称1千克水果或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的水果或蔬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这一段教材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1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大约重23千克”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进行称体重和比体重活动。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