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中医不同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功能的影响
DTT评估脑梗死皮质脊髓束损伤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d i f f u s i o n t e n s o r i ma g i n g ( D T r )w i t h c l i n i c a l p r o g n o s i s a n d m o t o r f u n c t i o n d i s o r d e r s a f t e r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
i n f a r c t i o n a s s e s s e d by d i fus i o n t e n s o r t r a c t o g r a phy
C e n g Mi n g , L i F e n g , H a n F u g a n g 2 , T a n g G u a n g c a i , Ya n g G u o q i n , F u Q u a n s h u i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a d i o l o g y ;X D e p rt a en m t f o Ne u r o l o y ,S g u i n i n g C e n t r a l Ho s p i t a l ;2 D e p a r t me n t f o Re d i o l o y, g t h e A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fL o u z h o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针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针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06-08T01:55:52.87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8期作者:徐胜辉[导读]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发于50-60以上中老年群体,疾病发作突然,病情发展迅速,徐胜辉鸡西市中医医院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前言: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发于50-60以上中老年群体,疾病发作突然,病情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即会引起头昏、恶心、呕吐、肢体偏瘫、面瘫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若不予以及时治疗,还将影响脑和脑干功能,导致意识障碍、脑疝,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长期用药会出现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应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1]。
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析针灸对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掷硬币分组法分为甲组(常规治疗)、乙组(常规治疗+针灸治疗),每组41例。
其中甲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5~80岁,平均(62.13±3.58)岁。
乙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61.89±3.22)岁。
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年龄≥45岁且≤80岁;(3)对研究知情,自愿参与,签写知情书。
排除标准:(1)伴有肝、肾等功能异常者;(2)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3)恶性肿瘤者。
1.2方法甲组予以抗感染、抗血栓、保护血管、营养神经、调控血脂血压等常规治疗,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保持生命体征平稳,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由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简单训练开始,逐渐增大运动难度,锻炼身体平衡性,对患侧肌肉进行牵引训练,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以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以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以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于2019年7月至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的基础治疗方式相同,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醒脑静注射液,并且口服益气活血醒脑开窍中医治疗,2组均治疗5个疗程,10d为1疗程。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随访CT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疗效有显著差异。
观察组随访CT结果优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有效减少病死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急性脑梗死是在世界范围内排在人口死亡第三位的,也是承认残疾的首要原因,同样还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首要病因之一。
根据调查发现,在我国脑梗死约占所有类型卒中的60%~80%,近年来脑梗死的情况明显上升。
尽管如此,脑梗死的治疗却并不顺利,因为严苛的时间窗和适应症,使得可以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少之又少[1]。
所以我院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9年7月至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50例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过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测,除外合并严重心、肺、肝、肾以及严重糖尿病患者。
其中观察组男性为11例,女性14例,年龄37~85岁,平均年龄68.1岁。
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8.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础质量方式相同,采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给予扩血管、营养脑细胞药,维持水以及电解质平衡和呼吸道通畅、抗凝等针对性处理。
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DTI纵向研究
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 Wallerian变 性 的 DTI纵 向研究
方 珉 谢 瑞 满 周林 江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扩散张量成像 (DTI)观察脑梗死后从早期 、亚急性 至慢性期同侧皮质脊髓束 (CST)的 DTI 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由此检测皮质脊髓 束发生 Wallerian变性的时间演变过程。方法 选取 2008年 1 1月至 2010 年 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 中山医院住院治疗 的皮层下运动通路脑梗死患者 34例 ,发病 时间从 5 h至 2年 。在入院时 行 MRI+DTI检查 。34例 中选取 5例患者 ,在发病 1 W内、第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 1年分别行 MRI+DTI 检查 。采 用工作站之 Functool软件 ,重建 出平均弥散系数 (MD)、各向异性分数 (FA)的参数 图。通过放置兴趣区 (ROI)的方式计算 出 FA值 、MD值 、rFA、rMD。ROI放置在双侧大脑脚。结果 脑梗死后病灶 同侧大脑脚 区 rFA在 1月内下降最明显 ,1个月 至 3个月下降变慢 ,3个月后 rFA变化幅度很小基本保持平稳。而 rMD在脑梗死 2 W内无 明显变化 ,2 W至 3个月上升 ,3个 月后基本保持稳定 。5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 DTI研究能够显示这种变化过程 。结 论 脑梗死后从早期 、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大脑脚处皮质脊髓束的 FA值进行性减少。DTI有利于检测脑梗死后皮质 脊髓束发生 Wallerian变性 的程度及动态演变过程 。
Quantitative FA and MD were obtained in region of interest (ROI) at the bilateral cerebral peduncle (CP). The ratios of the fractional anisotropy (rFA) and mean diffusivity (rMD)were analysed statistically between the affected and unaffected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与神经功能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与神经功能的影响王一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常州213000【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中西医治疗脑梗死患者对其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4月至2016 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单纯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血液流 变学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C P<0.05)。
结论:联合应用中西医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促使患者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更加显著的改善。
【关键词】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脑梗死为临床治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老年 人为该病的高发群体,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进展速度快等 特点[1]。
如患者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其脑实较易受损,导致患者出现视力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诸多严重神 经功能受损症状。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 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68例于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间在本院 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
人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 意书。
按照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34例,性别:男22 例,女12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 7±2. 4)岁;病 程:3〜48h。
平均病程(17. 5±2. 6)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 46±2. 27)分。
观察组34例,性别:男21例,女13例;年 龄:51〜74岁,平均年龄(62. 4±2. 7)岁;病程:2〜47h。
平均 病程(17. 6±2. 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 31±2. 54)分。
在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上,组间差异无显著性CP> 〇. 05),可 进行对比研究。
中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中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54例。
A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B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逐淤通脉汤治疗,C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
观察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能力。
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BC两组,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B、C两组,P <0.05。
B、C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当,P>0.05。
结论采用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标签:急性脑梗死;疏血通注射液;银杏酮酯分散片;逐淤通脉汤脑梗死是临床心脑血管常见病和多发病,又称缺血性卒中,临床上按病因和病理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梗死。
脑梗塞发生时患者脑部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相应部位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引起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1]。
传统治疗急性脑梗塞多采用西药治疗,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恢复快,不良反应少[2]。
本院自2010年采用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有头痛、恶心、半身偏瘫病史,均行头部CT或MRI 确诊。
依据治疗药物不同,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54例。
入选者中男90例,女72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8.6±1.76)岁;病程4~45 h,平均病程(20.3±2.17)h。
排除严重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对研究药物过敏患者。
三组患者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1.2.1 A组入选急性脑梗塞患者均给予溶栓、激素以及西医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进食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
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中医辨证护理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往往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中医辨证护理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方法,促进患者的神经再生和修复,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疗法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受损神经的营养供应,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2. 中医辨证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神经症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常常出现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感觉障碍等神经症状,中医辨证护理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气血调畅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神经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调理可以调理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从根本上缓解神经症状。
中医辨证护理强调的是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让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中医辨证护理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可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常常因为疾病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医辨证护理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身体和情绪,促进患者的情绪释放和情绪调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精神疗法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平复患者的情绪,让患者能够更好地面对疾病和康复过程。
3. 中医辨证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辨证护理强调的是调理身心整体,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当的饮食调理、适量的运动锻炼、良好的作息习惯等,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护理注重的是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可以在疾病治疗的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临床中,中医辨证护理已经被证实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因此在选择中医辨证护理时,患者应该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并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指导和治疗。
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因其病程呈慢性化、顽固性及易复发特点,患者在脑梗死发生后常会出现各种后遗症,如肢体肌无力、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恢复是临床常见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方法,提高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且患者常常会出现各种后遗症,如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辨证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确切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护理策略,提高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对中医辨证护理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为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多选择。
研究中医辨证护理对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医治疗的优势和不足,为中医辨证护理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中医辨证护理的发展前景,可以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更明确的方向,推动中医辨证护理在神经功能障碍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应用。
【2000字】2. 正文2.1 中医辨证护理的理论基础中医辨证护理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理论和中医经络学等方面。
中医学强调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认为身体的健康与疾病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不仅需要治疗症状,更需要调整整体的平衡。
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分析中医辨证护理的原理以及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状况,研究发现中医辨证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
具体而言,中医辨证护理能够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和再生,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使其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这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辨证护理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辨证护理、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影响、脑血管疾病、综合影响、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脑部血管受阻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功能受损的疾病。
脑梗死后遗症是指患者在脑梗死发生后,未经有效治疗或康复训练,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常表现为肢体活动不便、言语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药认为脑梗死后遗症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阴阳失衡等多种原因导致,因此中医辨证护理对于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医辩证护理的方法,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调和阴阳平衡,从而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康复。
研究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观察中医辨证护理在恢复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
具体地,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医辨证护理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推广中医辨证护理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IL-6的关系探讨
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IL-6的关系探讨仓志兰;姜亚军【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06(027)009【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不同证型与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对30例ACI患者进行证候评分,同时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IL-6含量,再按证候评分将患者分成火热证组与非火热证组,对比2组患者IL-6的变化水平.结果:火热证组在发病的72小时内、第7天、第14天血清中IL-6均显著高于非火热证组;且2组患者在上述3个时段的血清IL-6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火热证组IL-6的下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L-6的升高水平可以作为判定ACI火热证与非火热证的微观学指标.【总页数】2页(P27-28)【作者】仓志兰;姜亚军【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04【相关文献】1.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TNF-α和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J], 孟翠弟;刘学明;刘雪白2.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IL-6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J], 于占文;朱志芳;韩丽莹;沈利娟;王敬民3.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SOD及TNF-α水平的关系探讨 [J], 李文星;刘建国;曹喜瑞4.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纤溶酶原活性变化及其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J], 许乐宜;王静予;孔令军;费智敏;龚帆;王骏;俞晓飞5.CD_4^+/CD_8^+、NK细胞、TNF-α、IL-1β及IL-6水平对职业性尘肺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 [J], 王慧娟;王永杰;王湘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缺血性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动态变化的DTI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动态变化的DTI研究进展秦玲;刘伟;马文超【摘要】目的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 DTI)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变化的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综述.方法用文献检索方法进行查阅文献,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动态变化的DTI研究进展.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采用DTI评估原发性损伤及继发性损伤,结合FA值对患者运动功能转归进行可靠评估;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重塑进行研究.结论 DTI是一种能够无创性显示大脑白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在体检测皮质脊髓束完整性的良好工具.【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7【总页数】3页(P1054-1056)【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皮质脊髓束;动态变化【作者】秦玲;刘伟;马文超【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济南 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 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难治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皮质脊髓束主管肢体运动功能,大多数患者脑卒中后出现肢体肌力减退症状,主要是病变累及皮质脊髓束所致[1]。
回顾性研究表明,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即NIHSS评分)和皮质脊髓束的受累程度[2]、皮质脊髓束的Wallerian变性[3]及皮质脊髓束和梗死灶的空间联系[4~6]等有密切的相关性。
而DTI是一种能够无创性显示大脑白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在体检测皮质脊髓束完整性的良好工具。
应用DTI来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的变化过程并判断患者的预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DTI在脑卒中后不同水平的白质纤维损伤与修复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DTI是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
DTI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DTI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白璐娜;高思佳;王永峰;蒋旭远;谷连元【摘要】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DT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梗死时间为23~90 d的慢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对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FA)伪彩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按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把患者分为A、B两组,然后分别测量梗死灶、梗死同侧大脑脚及对侧相应区域皮质脊髓束的FA值.每次磁共振检查之前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 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然后分析临床评分与FA值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3例患者康复前病灶处FA值为0.221±0.085,对侧相应区域FA值为0.514±0.071,梗死灶同侧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为0.550±0.081,健侧FA值为0.682±0.051,经配对t检验两侧脑组织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两组患者梗死灶同侧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与对侧相应区域FA值的比值(rF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6,P<0.01);康复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下降的百分数与Fugl-Meyer运动评分增加的百分数之间呈负相关(r=-0.624,P<0.01),与BI变化的百分数没有相关性.结论:通过对梗死区远端皮质脊髓束FA值的测量,可以判断其变性程度,并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转归.FA值下降越明显则变性程度越重,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就越差.%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ticospinal tract(CST) injury and limb motor function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value of DTI in th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Twenty-three cases of chronic cerebral infarction for 23-90 days had DTI inspections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rehabilitation. For imaging processing,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encoded color maps and 3D tractography of bilateral CST of all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A, B)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sions and CST, then measured FA values of the infarctions, ipsilateral cerebral peduncle and corresponding contralateral regions.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FM) and the Barthel index (BI)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prior to each MRI. The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markers and the changes of FA value were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rehabilitation, FA value of the lesions in 23 cases was 0.221 ±0.085, and in corresponding contralateral area, the FA value was 0.514±0.071, in ipsilateral cerebral peduncle the FA va lue was 0.550 ±0.081, contralateral the FA value was 0.682 ±0.051. By paired t test, the FA values between bilateral brain tissu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1). The ratio between the FA value of ipsilateral cerebral peduncle and corresponding contralateral area of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4.066, P<0.01). Before and after rehabilitation, the reduction percent of FA value of CST in the cerebral peduncle of the two groups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the increase percent of FM (r=-0.624, P<0.01), but not with the percent change of BI. Conclusion: The measurement of FA values in distal infarction of CST can estimate the degree of degeneration and evaluate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The more obvious reduced ofFA value, the more serious the nerve degeneration, and the worse recovery of the motor function.【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2(023)011【总页数】5页(P761-765)【关键词】梗塞,大脑中动脉;锥体束;创伤和损伤;磁共振成像【作者】白璐娜;高思佳;王永峰;蒋旭远;谷连元【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R445.2脑梗死为临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仓志兰;姜亚军【期刊名称】《四川中医》【年(卷),期】2006(24)7【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不同证型与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关系。
方法:采用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对30例ACI患者的进行证候评分,同时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IL-6、TNF-α、IL-1β含量,再按证候评分将患者分成火热证组与非火热证组,对比两组患者IL-6,TNF-α、IL-1β的变化水平。
结果:①火热证组的IL6、TNFα、IL-1β水平显著高于非火热证组。
②30例ACI患者在发病的72h内、第7天、第14天血清中IL-6、TNF-α逐渐下降,而IL-1β逐渐升高。
结论:IL-6、TNF-α、IL-1β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火热证与非火热证的微观指标。
【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火热证IL-6;TNF-α;IL-1β【作者】仓志兰;姜亚军【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急性脑梗死证型与炎性细胞因子IL-1β关系的研究 [J], 吴雅文2.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研究 [J], 吴学兵;余志良;姚晓阳;谢钰帆;李博;沈海涛;符布清3.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DWI脑梗死容积关系研究 [J], 韦勇;邓丹琼;张庭庭;刘广保;陈业春;林竹强;何立强4.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关系研究 [J], 张莎; 冯玥; 仇丽霞5.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与头颅DWI/MRA影像表现及GCS/NIHSS评分的关系研究 [J], 阮洪光;郑关毅;刘文威;梁卫东;洪国灿;江文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皮质脊髓束作用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皮质脊髓束作用的研究现状朱琳【摘要】皮质脊髓束(CST)是调节随意运动的主要神经通路。
CST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恢复受损的CST、在皮层下水平病灶周围的重组、在皮层水平病灶周围的重组、从受损半球到受损肢体的同侧运动通路的恢复和运动恢复。
%Corticospinal tract (CST) is the major neuronal pathway that mediates voluntary movement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role of the CST in motor recovery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following:recovery of a damaged CST, perilesion-al reorganization at the subcortical level, perilesional reorganization at the cortex level, the ipsilateral motor pathway from the affected hemi-sphere to the affected extremities, and locomotor recovery.【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634-636)【关键词】脑卒中;皮质脊髓束;运动恢复;偏瘫;综述【作者】朱琳【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10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卒中后运动恢复的机制包括通过从受损运动皮层到受影响肢体运动通路的恢复、病灶的重组以及受损的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和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1]的恢复。
中西医结合对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LG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对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LG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是由于血栓或栓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引起的急性脑组织缺血梗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心源性脑梗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血清PLG和神经功能的变化与疾病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LG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梗死的优势1. 中医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中医认为脑梗死是由于脑络气血不畅所致,中医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主要通过活血化瘀、通络祛瘀的方法来改善脑部供血不足的状况,包括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能够有效的改善病情。
2. 西医治疗心源性脑梗死西医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主要包括抗凝、抗栓、溶栓等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手术和康复治疗等,可以迅速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脑组织缺血的面积,促进患者康复。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源性脑梗死能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中医能够改善患者的气血状况,西医能够迅速地改善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血清PLG的影响PLG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对于机体的凝血和纤溶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在心血管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PLG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密切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血清PLG有一定的影响。
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活血化瘀、通络祛瘀的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以达到调节血液中PLG水平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浆中PLG的水平,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PLG和神经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辩证分型与头颅CT、MRI的研究
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辩证分型与头颅CT、MRI的研究张永全;邢军;张惠玉;全树坡;熊瑜【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5【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CT、MRI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属中风中经络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中医辩证分型及CT、MRI扫描检查,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医并辩证分型主要以气虚血瘀、风痰阻络二证型为主,二证型在放射冠及基底节区的病灶分布有显著差异,气虚血瘀证以放射冠区病变多见,而风痰阻络证以基底节区病变多见.在病灶大小方面,痰热腑实证以大片状病灶表现为主,其他证型均表现为小片状病灶.结论: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CT、MRI影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页数】4页(P45-48)【作者】张永全;邢军;张惠玉;全树坡;熊瑜【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2007级,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学院2007级,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学院2007级,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相关文献】1.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 CT、MRI 的研究 [J], 曹学斌2.脑梗塞的中医辩证分型与CT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J], 陈建新;翟昭华;陈永林;黄云华;苟志菊;黄九龄;杨正从;张世福3.急性脑梗塞头颅MRI、DWI、PWI与溶栓疗效关系 [J], 范玉兰;卢瑛;李齐;贾岩;管艳敏;李顺兰;宋文彤;赵文霞4.头颅CT平扫与头颅MRI在健康体检中应用价值比较 [J], 陆峰;戴建业(通讯作者);汪菲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MRI相关性研究初探 [J], 杨勇;王亚丽;郑运松;关建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脑梗塞CT检测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
急性脑梗塞CT检测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张海萍;辛莉【期刊名称】《中医学报》【年(卷),期】2013(28)8【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塞的CT检测结果与中医辨证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将其分为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
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和CT检测,并根据中医辨证将研究对象分为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CT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中经络者77例,占89.5%;中脏腑者9例,占10.5%;中经络组在低密度性病变、脑干和内囊基底节病变及占位效应出现率的比较中低于中脏腑组,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在腔梗性病变、脑叶和小脑病变的比较中,中经络组高于中脏腑组,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结论:不同中医证候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CT 检测结果在病变性质、部分及占位效应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为疾病的定性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总页数】2页(P1226-1227)【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中医辨证;CT检测;相关性研究【作者】张海萍;辛莉【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433.3【相关文献】1.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 CT、MRI 的研究 [J], 曹学斌2.脑梗塞,脑溢血中医辨证分型与CT,MRI病灶的关系 [J], 汪朝艳;王明如3.急性脑梗塞中医辨证分型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检测证的指标探讨 [J], 林松波;连棋周;庞明;梁晖;陈忠良;孙光;谢尧政4.急性脑出血CT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初探——附104例急性脑出血CT与中医辨证分型对照分析 [J], 徐会吾5.脑梗塞患者中医辨证与CT扫描关系探讨 [J], 刘志龙;肖正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
响
周娇艳;代娜
【期刊名称】《华夏医学》
【年(卷),期】2018(031)004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柘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NIHSS、HBV、LBV及FI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周娇艳;代娜
【作者单位】柘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柘城476200;渑池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渑池47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J], 左全庭; 金璐
2.谷红注射液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赵杨;马良;钟启刚
3.银杏内酯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分析[J], 李胜迪
4.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J], 李君颜
5.血栓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J], 乔秋博;韩春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RI对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的动态研究
MRI对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的动态研究汤敏;张鑫;吴小红;闵智乾;刘鹏;张小玲【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6(024)007【摘要】目的利用MRI观察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的变化规律,探讨早期华勒变性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点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认识华勒变性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狭窄闭塞致脑梗死患者,依据脑梗死后所致皮质脊髓束变性DWI呈高信号和等信号分为两组,所有患者于发病后ld、1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患侧与健侧大脑脚宽度比,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比较两组大脑脚宽度比及NIHSS评分.结果随访1个月、6个月、12个月,急性期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DWI高信号组NIHSS评分均高于等信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发病后1 d 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急性期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DWI高信号组患侧大脑脚宽度比小于等信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高信号组大脑脚萎缩更明显;两组发病后ld、随访1个月、6个月患侧大脑脚宽度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1~6个月以轴突肿胀、髓鞘崩解、T2WI高信号为特征,6~12个月以有髓纤维容积减少、脑干不对称萎缩、胶质增生为特征.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DWI早期高信号提示预后较差.【总页数】4页(P490-493)【作者】汤敏;张鑫;吴小红;闵智乾;刘鹏;张小玲【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医院MRI室陕西西安710068;陕西省人民医院MRI室陕西西安710068;陕西省人民医院MRI室陕西西安710068;陕西省人民医院MRI 室陕西西安710068;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陕西西安710068;陕西省人民医院MRI室陕西西安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相关文献】1.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DTI动态研究 [J], 陈明;陈洪;杨国庆;彭一檬2.3.0T MRI对皮质脊髓束华勒氏变性的诊断价值 [J], 陈鑫;李晓玲;唐梅丽;葛力;薛文乐;刘玉品3.3.0T MRI对皮质脊髓束华勒氏变性的诊断价值 [J], 陈鑫;李晓玲;唐梅丽;葛力;薛文乐;刘玉品;;;;;;;4.3.0T MRI对皮质脊髓束华勒氏变性的诊断价值 [J], 陈鑫;李晓玲;唐梅丽;葛力;薛文乐;刘玉品;;;;;;5.MRI观察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的变化规律 [J], 张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 汪静 ,洛若愚.子宫 内膜 异位症 患者血 浆和 P B MC培养上 清 液中I F N一 、 I L一4的表 达及 其 l 临床 意 义 [ J ] .广东 医 学 ,
2 0 1 1 , 3 2 ( 4) : 4 7 5— 4 7 6 .
意义( P< 0 . 0 1 ) 。( 2 ) 电针治疗后 。 各证 型 T S T值 由 高 至 低 为 风 火上 扰 型 、 痰瘀 阻络 型 、 痰 热腑 实 型 、阴 虚 风 动 型 、
气虚血瘀 型。不 同证型 的 T s T值 比较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F: 6 6 . 1 2 9 , P<0 . 0 1 ) ; 各证 型 间 T s T值 比较 , 风 火上扰 与痰瘀 阻络、 阴虚风 动、 气虚血瘀 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均 P<0 . 0 5 ) , 痰 热腑 实与 阴虚风动 、 气虚血瘀 间差异 有统
计学意义 ( 均 P<0 . 0 5 ) 。( 3 ) 对 急性 脑 梗 死 各证 型 T S T恢 复 程 度 比较 : 痰 热 腑 实 型 >风 火 上 扰 型 >痰 瘀 阻络 型 > 阴虚 风 动 型 >气虚 血 瘀 型 ( F=2 6 . 5 8 1 , P< 0 . 0 1 ) , 两 两 比较 , 痰 热 腑 实 与 阴 虚风 动 、 气虚 血 瘀 间 T S T剩 余 值 间 差 异
[ 9 ] 韦丛丽.补肾活血化瘀法对子宫 内膜异位 症患者 临床疗效 及 肿瘤坏死 因子 的影 响 [ J ] .光 明 中医 ,2 0 1 1 ,2 6( 2) :2 6 1—
2 6 2 .
[ 1 O ]夏 亲华, 沈明勤 , 张蕾. 补 肾活血 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
生殖 功能干预研究 [ J ] .江苏 中医药 , 2 0 1 1 , 4 3 ( 8 ) :8 6— 8 7 .
[ 1 1 ]朱方红 , 蒋莉. 补 肾活血法治疗子宫 内膜异位症术后 4 2例临
床 观察 [ J ] .福 建 中 医 药 , 2 0 1 1 , 4 2 ( 1 ) : 3 2— 3 3 .
[ 1 2]朱 洁云.子宫 内膜异位症术后 置左炔诺 孕酮宫 内节育器 的临
床疗效 [ J ] .广 东 医学 , 2 0 1 2, 3 3 ( 3 ): 4 0 4— 4 0 5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9—0 9 编辑 : 朱绍煜 )
辨证 分型 : 风 火上 扰 型 、 气虚 血 瘀 型 、 痰 瘀 阻络 型 、 阴虚 风 动 型 、 痰 热 腑 实型 。 运 用 T S T技 术检 测 患 者 患 侧 肢 体 T S T
剩余 值从 而 了解 早 期 皮 质 脊 髓 束 损 伤 程 度 , 通 过 电针 综 合 治 疗 后 分 析 不 同 中 医辨 证 分 型 患 者 T S T剩 余 值 检 测 结 果 的 规 律 及 变化 程 度 。结 果 ( 1 ) 治疗前各证型的 T S T值 由 高 至 低 为 风 火 上 扰 型 、痰 瘀 阻 络 型 、阴虚 风 动 型 、 气
广东医学
2 0 1 5年 3月 第 3 6卷第 5期
G a n g d o n g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Ma r .2 0 1 5 ,V o 1 .3 6 ,N o .5
24 j.
・
78 9・
化机 体 的免 疫能 力 , 缩 短 患者 的恢 复 时 间 , 值 得 推 广
[ 2 ] 刘芳 .神经及其他因子在子宫 内膜异位性 疾病疼 痛 中作 用的 研究进展 [ J ] .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 0 1 4 , 4 1 ( 2 ) : 2 7 4— 2 7 7 . 【 3 ] 林 雯雯.扶正消异方治疗 子宫 内膜异位不 孕症 2 4例 [ J ] .现 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 , 2 0 1 0, 1 9 ( 8 ) : 9 6 9— 9 7 0 .
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 高翠玲 ,严冰华.孕三烯酮联合尿促性 素、 绒促性素 治疗 子宫 内膜 异位 症 的l 临床疗 效 [ J ] .中 国生 化药 物杂 志 ,2 0 1 2,3 3
( 4) : 4 7 4— 4 7 5 .
[ 7 ] 刘立群 ,何善阳 , 游 泽山 , 等.不同剂量米 非司酮联合 当归四 逆汤在子宫 内膜 异位 症术 后 治疗 中 的应用 [ J ] .广 东 医学 ,
[ 4 ] 周华 , 齐聪.补肾活血法 治疗复 发性卵 巢子宫 内膜异位 囊肿
3 O例I 临床观察 [ J ] .中医杂 志, 2 0 0 8, 4 9( 7 ): 6 1 8— 6 2 1 . [ 5 ] 王平 ,孙桂英.4 6例子宫 内膜 异位性不 孕症采用 中医进 行治
疗 的效 果 分 析 [ J ] .中 外 医 学 研究 , 2 0 1 2,1 0 ( 4) : 6 4—6 5 .
广 东省佛 山市 中医院脑病科 ( 5 2 8 0 0 0 )
【 摘要 】 目的
应用三重刺激技术 ( T S T ) 量化 观察不 同中医证型 急性脑梗 死 患者 皮质脊髓柬损 伤程度 及电
收集急性脑梗死 患者2 0 0例 进 行 中 医
针 治 疗后 的 恢 复 程 度 , 为 中风 病 的 微 观 辨 证 治疗 研 究提 供 客 观 依 据 。 方 法
虚血瘀 型、 痰热腑 实型。各证 型 T S T值 比较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F= 2 5 . 0 7 8 , P< 0 . 0 1 ) ; 各证型 间 T S T值比较 , 风火
上扰 与气虚血瘀 、 痰热腑 实间差异有统计 学意 义( 均 P<0 . 0 1 ) , 痰瘀 阻络与 痰热腑 实、 气虚血瘀 间差异 有统计 学
[ 6 ] 廖百花 , 张秋实, 赵爱萍 , 等. 水通道蛋白 1与子宫 内膜异位症 新生血管形成 的关 系[ J ] .广东 医学 ,2 0 1 3 ,3 4( 1 6) : 2 4 5 0一
电针 对 中医不 同证 型 急性 脑 梗 死 患 者 皮 质 脊 髓 束 功 能 的影 响
黄 婷婷 , 谭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