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传导束
脊髓解剖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颈8节)与脊髓前动脉吻合,称颈膨大动 脉。2、胸7左右。3、胸9-腰2,最大, 称大前髓动脉或腰膨大动脉。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脊髓后动脉:起自锥动脉或小脑下后动 脉,绕至延髓后外侧,向下沿脊髓后根 内侧迂曲行进,沿途接受后髓动脉的补 充,管径细小,行程常有中断。分支参 与软膜小动脉丛,穿支进入脊髓。供应 脊髓后1/4的血液。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来源及分布特点:1、上区或颈胸区(颈 -胸3):脊髓前动脉、前髓动脉,动脉 粗,血运丰富。2、中胸区(胸4-8): 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动脉细,数量少, 易缺血。3、下区或胸腰区:主要来自大 前髓动脉,动脉粗,数量多。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Ⅶ层:与中脑和小脑有往返联系,参与 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脊髓网状束、 小脑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顶盖脊 髓束,是调节姿势和运动的反射中枢。 还与内脏活动有关,外侧部有交感神经 的节前神经元,内侧的细胞媒介内脏反 射。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Ⅷ层:含有大量的脊髓内部同侧和对侧 的联络神经元,接受内侧纵束、网状脊 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等下行传导束纤维, 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特别是兴 奋r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Ⅸ层:为脊髓的主要运动区,含α和r运 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支配梭内肌和梭 外肌。
脊髓的传导束(下行)
红核脊髓束:人类知之较少,红核---立 即在背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位于 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后角的基底部 和中间带。控制屈肌的肌张力。
前庭脊髓束:
前庭脊髓外侧束:前庭神经外侧核---纤 维不交叉---同侧脊髓外侧索前方---止于 Ⅶ、Ⅷ层。控制伸肌的肌张力。
脊髓解剖
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薄束居内侧,楔束居外侧,薄束在后正中沟两旁,纵贯脊髓全长, 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以上。 薄束和楔束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以T4为界,薄束传导下半身来的冲动,楔束传导上半身来的冲动。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 精细感觉:两点辨别觉和实体觉
脊髓节段与脊柱的关系
位于椎管内的脊髓
脊髓横切面上可见由白质和灰质 两种组织组成。 灰质在内部,白质在周围。
脊髓的内部结构
1、灰质
灰质主要由神经细胞 核团和一部分胶质细 胞组成,呈蝴蝶形或 H形排列在脊髓中央, 中心有中央管,纵贯 脊髓全长;
H形灰质中间的横杆称为灰质 连合
两旁的灰质分为前角和后角 1 2 3 C8-L2及S2-4尚有侧角 前角含有前角细胞,属下运动 神经元,它发出的神经纤维组 成前根,支配各有关肌肉;
3、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 两个膨大部,上方的称为颈膨大,自颈髓第4节段 到胸髓第1节段的部分;下方称腰骶膨大,自腰髓 第2节段到骶髓第3节段。
4、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在四肢和躯干。
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 (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
5、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 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 脊髓。
2、反射功能 脊髓可执行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包括躯体反射和内 脏反射。脊髓各种反射都是通过脊髓节内和节间的反 射弧完成的。(完成反射的结构为脊髓灰质、固有束 和前后根) (1)躯体反射:浅反射、深反射 (如牵张反射、屈曲 反射、浅反射等) (2)内脏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浅反射 浅反射是刺激皮肤、粘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等.
脊髓疾病(21)
脊髓疾病
概述
脊髓解剖(外部结构)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 组成部分,是脑干向下 的延伸部分,上端在枕 骨大孔处于延髓相连 (以C1为界),下端至 L1下缘形成圆锥。全长 42-52cm,占椎管总长的2\3.
脊髓解剖
脊神经共31对,颈8,胸12, 腰5,骶5,尾神经1对, 脊髓也分31节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二.共同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前角或前根损害 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瘫
痪,无感觉障碍。 锥体束损害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前角和锥体束兼有损害 出现上下运动神
经元瘫痪的混合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2.感觉障碍 后角或后根损害 节段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
觉障碍。 后索损害 病变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及触觉减
脊髓压迫症
脊髓腹侧病变使前根受压,早期可出现 前根刺激症状,支配肌群可见肌束颤动, 以后出现肌无力或肌萎缩。
脊髓压迫症
(二)感觉障碍; 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 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
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 向下发展,鞍区S3~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一.脊髓节段的临床诊断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高颈段C1~4 四肢上运动 神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全 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 四肢及面部无汗。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膈神经:腹式呼吸消失, 三叉神经脊束核 副神经核 后颅窝 延髓下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颈膨大C5~T2 上肢为下运动 神经元瘫痪,下肢为上运动神 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各种感觉 缺失,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 消失,可有肩或上肢根性痛,括 约肌功能障碍,Horner征。 反射改变有助定位。
脊髓概述
(3)胸髓T3-12
♦ 双上肢正常,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原瘫痪,
病变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 出汗异常。常伴相应胸腹部束带感(根 痛),感觉障碍平面有助于判断病损部 位。T4在乳头水平,T6在季肋部,平脐 是T10,出现Beevor征,腹股沟是T12、 L1。
(4)腰膨大L1-S2
♦ 受损出现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
1 脊髓横贯性损害
♦ 表现受损平面以下完全性运动、感觉障
碍、大小便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判断脊髓横贯性损害水平主要依据节段 性症状,如腱反射消失、根痛或根性分 布感觉障碍、节段性肌萎缩、感觉障碍 的平面及反射改变。
(1)高颈段(C1-4)
♦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上
运动神经原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 四肢和躯干无汗,伴颈或后颈部疼痛, 咳嗽、转颈时加重。可有该区感觉缺失。 C3-5节段损害出现膈肌瘫痪,腹式呼吸 减弱或消失。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出现 同侧面部外侧痛温觉缺失,付神经核受 累出现胸锁乳突肌及斜放肌受累,转颈 和耸肩无力和肌萎缩。病变波及后颅窝 可引起延髓和小脑症状
(2)颈膨大(C5-T2)
♦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原瘫痪,双下肢上运
动神经原瘫痪,病变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肩部及上肢可有放射性根痛、括约肌障 碍。C8-T1侧角受损可见Horner征。上肢 腱反射改变有助于病变节段定位。如肱= 头肌反射减弱或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 病变在C5或C6,肱=头肌反射正常而肱 三头肌减弱,提示C7病变
脊髓横断面1
♦ 1 灰质:中间部分称为灰质联合,有前角
和后角。在C8—L2及 S2—4 节 段 有 侧 角,前角细胞为下运动神经元,发出神 经纤维前根,支配有关肌肉,后角细胞 为痛温觉及部分触觉第2级神经原,接受 脊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传导感觉冲 动,C8-2侧角内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发 出纤维经前根、交感神经经路支配和调 节内脏、腺体的功能。
神经传导束解释
上行传导束1.薄束、楔束:同侧下、上半身深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传至对侧大脑皮质)。
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面,接受脊髓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的上行纤维。
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因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其中由薄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下半身;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上半身。
内侧丘脑系位于延髓锥体束背面、中线两旁上行,经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
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进入脑干后,与一些起自脊髓投向上丘的纤维并称为脊髓丘系。
起自后角细胞,发出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及前索上行,经脑干——止于大脑皮质。
作用:传导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和轻触觉。
3.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上下脚传至小脑皮质——与运动和姿势的调节有关,非意识性本体觉;是向小脑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冲动。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
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
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主要涉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三叉丘系:又称三叉丘脑束,由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在脑干内紧贴于内侧丘系背外侧上行,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主要传导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黏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三叉神经脑桥核的部分神经元发出传导牙和口腔黏膜的触压觉纤维直接进入同侧三叉丘系,止于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外侧丘系:由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二、三级听觉纤维组成。
这些核团发出的大部分纤维,在脑桥中下部,经被盖的腹侧部横行越边到对侧,形成斜方体(其外侧部被上行的内侧丘系纤维纵行穿过),然后在上橄榄核的背外侧转折向上,构成外侧丘系;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上行。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一侧肢体的感觉是由传入的感觉通路上行传递到对侧大脑半球,其经历的途径要较下行的运动系统更复杂。
感觉系统的损害也较运动系统的损害复杂得多。
【病因、分类与检查要点】1.痛、温觉的损害脊髓丘脑束负责痛觉、温觉和一部分触觉的传导。
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出现对侧躯体的痛、温觉障碍,若损害的平面位于脊髓时,则临床表现较实际病变的部位要低2~3个节段平面,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的排列,由外向内分别按骶、腰、胸和颈的顺序。
(1)脊髓丘脑侧束受损主要出现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痛、温觉障碍。
(2)脊髓丘脑前束受损则主要出现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的轻触觉和温度觉消失。
(3)脊髓痨为梅毒所致,其选择性地损及后根进入脊髓处的神经纤维,尤其是下胸部及腰胝部。
(4)脊髓空洞症是脊髓中央管不正常发育所产生,并常伴有神经胶质增生及脊髓颈段和脑干中空洞的形成。
这种状态可累及脊髓丘脑侧束及脊髓丘脑前束。
在受损的脊髓节段中,痛觉及温度觉消失;两点辨别觉、振动觉及本体觉正常;支配手部小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无力,随着空洞的扩大,其他的神经束及神经细胞也将受累,尤其是前角细胞;出现双下肢痉挛性麻痹及Homer征。
2.深感觉和精细感觉的损害负责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与精细觉(两点辨别觉,形态、质量辨别觉)的排列与脊髓丘脑束相反。
自外向内分别按颈、胸、腰和骶顺序,组成脊髓后索的薄束、楔束。
内侧为薄束,是来自第四胸节以下的后根纤维,外侧为楔束,是来自第四胸节以上的后根纤维。
薄束、楔束向上延续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后者神经元的轴突交叉到对侧中线旁上升组成内侧丘系,再经脑干止于丘脑外核,交换后的神经轴突经内囊上升止于中央前回(深感觉)、中央后回。
当这个传导路损害时,则出现损害平面以下的深感觉、精细觉障碍。
3.面部感觉的损害面部感觉更为复杂。
触觉和角膜反射的传入是通过三叉神经入桥脑,在桥脑后交叉过中线,然后上行经中脑到达对侧丘脑,最后到大脑感觉皮层的面区。
脊髓的解剖概述
不形成一条完整连续的纵行血管, 略呈网状, 分 支间吻合较好, 较少发供血障碍
脊髓解剖
3. 脊髓血液供应--根动脉
脊髓接受椎动脉\甲状腺下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 \髂腰动脉\骶外动脉血供, 均沿脊神经根进入椎管, 称为根动脉
图2-16 体表节段性感觉分布图
图2-17 感觉皮节三根支配示意图
脊髓解剖
2. 内部结构
脊髓内部结构
灰质 脊髓前角 脊髓后角 脊髓侧角
白质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丘脑束 薄束&楔束
脊髓解剖
2. 内部结构
脊髓横切面由白质&灰质组成 灰质为神经细胞核团&部分胶质细胞 在脊髓中央呈蝴蝶形或“H”形, 中心为中央管 白质为上下行传导束&大量胶质细胞, 包绕在 灰质的外周
脊髓解剖
2. 内部结构--白质
白质分前索\侧索&后索, 由上行(感觉)&下行 (运动)传导束组成 前索位于前角及前根内侧, 后索位于后正中沟 与后角\后根之间, 侧索位于前后角之间
下行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顶盖 脊髓束等 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后束 \薄束&楔束等
脊髓解剖
2. 内部结构--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传递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冲动至同侧 前角细胞, 支配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束: 传递对侧躯体痛温觉&粗略触觉至 大脑皮质 薄束: 传递同侧下半身深感觉&精细触觉 楔束: 传递同侧上半身(T4以上)深感觉&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 传递本体感觉至小脑, 参与维 持同侧躯干&肢体的平衡与协调
脑神经系统-脊髓
二、脊髓内部结构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spinal cord 脊髓为管 状结构,在横 断面上可见脊 髓由其中央叫 certral canal , 两侧对称状似 “ H” 形 的 叫 gray substance (matter),周围 的纤维束叫white substance (matter)共同构成,灰、 白质相交的地方叫retrcularis formation在颈和上胸脊 髓节段较明显。
(二) 白质white substance (white matter)
后根在脊髓内的处向。 后根由脊神经节的中枢突构成 ( 躯体、内脏感觉 ) 分为内侧 部为粗纤维,外侧部为细纤维。 粗纤维:来自肌肉、肌腱、关节上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细纤维:来自皮肤上的浅感觉(痛、温)和内脏感觉。 内侧部粗纤维:大部分在后索内上升;侧支或降支止于脊 髓灰质层
是中间带含胸核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还有大量的中间神经元与中脑小脑具有广泛的上下行纤维如脊髓小脑束顶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对姿势及运动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它连接脊髓不同节段起反射作用并发出内脏运动的节前纤维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脊
髓
Spinal cord
为中枢神经系的低级部分,胚胎时 期来源于神经管的后部,其机能活动由 脑控制和调节,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分 布于躯干四肢
长纤维组成纤维束(或叫传导束) 一般具有共同起点、行程、止点和执行同一 机能的纤维共同组成一个纤维束,具大多数按 起止命名。 纤维束:上行 ( 传入 ) 纤维束或叫感觉纤维束, 下行(传出)纤维束或叫运动纤维束。 1. 上行纤维束: 1) 薄 、 楔 束 (fasciculus gracilis 、 fasciculus cuneatus)
系统解剖学笔记之__脊髓
一、位置和外形图17-1
脊髓外形简图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的膨大,即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和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前者自第4颈节至第1胸节,后者自第2腰节至第3骶节。这两个膨大的形成是因为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与四肢的出现有关。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filum terminale (图17-1),长约20cm,向上与软脊膜相连,向下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的背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在脊髓的横切面(图17-3,4)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central canal,围绕中央管周围是“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白质。
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anterior horn或前柱;后部狭细为后角或后柱posterior column,它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三部分;在胸髓和上部腰髓(L1~L3),前、后角之间有向外伸出的侧角或侧柱lateral column;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为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ay commissure和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连接两侧的灰质。因灰质前、后连合位于中央管周围,又称中央灰质。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脊髓和及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脊髓和及神经解剖1、髓节、体节、骨节、皮节、肌节概念:①、髓节(脊髓节段):从脊髓发出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被称为脊髓节。
②、体节: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沿身体前后轴形成一定数目的暂时性结构称为体节。
随着胚胎的继续发育每个体节分化成为生骨节、生皮节和生肌节。
③、体节腔:体节的横断面呈三角形,中央有一腔隙称为体节腔。
④、生骨节:为体节腔的内侧壁和腹侧壁。
其细胞迁至脊索和神经管并包绕这些结构,分化为脊椎骨。
⑤、生皮节:为体节腔的外侧壁。
将分化为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
⑥、生肌节:在生皮节分化之前,在其内侧产生一层新细胞,称为生肌节。
将分化为四肢和体壁的骨骼肌。
每个皮节和肌节的衍化结构无论距离其来源皮节和肌节多远,都会保持其来源皮节和肌节的神经支配。
因此:可根据某一皮区或某块肌肉的体节来源而推断其神经支配。
2、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在脊髓对应一个脊髓节段。
2.1、脊髓外观:①脊髓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cm,外观为前后扁圆形柱状,上端较大,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脊髓下端变尖成为脊髓的圆锥,成人脊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
再向下为终丝(由软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一条无神经组织的细长索状物,其上段悬浮于蛛网膜下腔内,称为内终丝;下段被硬脊膜包裹,称外终丝。
外终丝与硬脊膜一起附着于尾骨)。
L1以下无脊髓,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穿出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下行较长一段距离,它们围绕终丝成为马尾。
②脊髓全长粗细不均,有两处膨大:•颈膨大(C5-T2)由控制上肢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
•腰膨大(L2-S3)由控制下肢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
2.2、脊髓的被膜:•软脊膜:脊髓末端延续为终丝。
软脊膜向两侧伸出的三角形结构被称为齿状韧带,冠状位介于前后根之间。
•蛛网膜:蛛网膜下腔在L1-S2椎体之间高度扩大称为终池,内容马尾和终丝。
•硬脊膜:向外侧延续为脊神经鞘。
2.3、脊髓的内部大体结构:①、脊髓前角:•脊髓灰质横切面呈“H”型,两侧前段膨大部称前角(柱)。
脊髓解剖
C8-L2侧角内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发出的纤 维经前根、交感神经径路支配和调节内脏、 腺体功能
C8-T1侧角发出的交感纤维,一部分沿颈内 分支配同侧面部 血管和汗腺
S2-4侧角为脊髓的副交感中枢,发出的纤维支配 膀胱、直肠、性腺
2020/4/1
5、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 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 脊髓。
2020/4/1
---
马尾:
脊髓末端变细形成脊髓圆锥,约平腰1椎 体下缘,此水平以下腰、骶、尾脊神经前 后根在椎管腔内下行一段距离后,出相应 的椎间孔,形成脊神经,在椎管腔内的一 段脊神经根称马尾。
等长,所有神经根呈直角自脊髓发出进入相应的椎间孔,胚胎4 个月后脊柱发育较脊髓快,脊髓头端连于脑部呈固定状态,而 脊髓头端以下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与脊柱的相应关系不一致。 脊髓尾端呈圆锥变细处,叫脊髓圆锥。从腰3到尾1有脊髓神经 束,象马尾一样,所以叫马尾神经。脊髓的终端马尾圆锥在新 生儿时与腰3平行。成人在腰1或腰2椎间盘水平。因此,在此平 面以下,腰骶尾神经根在未出现相应的椎间孔以前,在椎管内 行一段距离。
2020/4/1
---
白质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主要有皮质脊髓束:包括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 束; 红核脊髓束(位于外侧索);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等;
2020/4/1
---
上行束——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及压觉。
脊髓丘脑束在白质前连合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传导痛温 觉,发生交叉,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另一部分传导触压觉,部 分交叉,形成脊髓丘脑前束。
2020/4/1
---
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薄束居内侧,楔束居外侧,薄束在后正中沟两旁,纵贯脊髓全长, 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以上。
简述深浅感觉传导通路
简述深浅感觉传导通路
深浅感觉传导通路是指将感觉信息从身体感受器官传递到大脑的传导通路。
深感觉传导通路主要是指通过脊髓传递感觉信息到大脑的传导通路。
在感受器官接受到刺激后,感觉信息会经过众多神经元的传递,最终传入脊髓。
在脊髓内,感觉信息会通过不同的背根进入,并沿着背根内的感觉传导束传递至脊髓内侧的传导束,在传入的过程中,感觉信息也会逐渐进行筛选和整合。
然后,通过脊髓背角和脊髓腹角的神经元,感觉信息会从脊髓传输到大脑的相应脑区,如脑干和脑幕上部区域。
浅感觉传导通路主要是指通过脑干传递感觉信息到大脑的传导通路。
感觉信息从脊髓传入脑干的感觉核团。
脑干的感觉核团内的神经元会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筛选,然后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的皮层区域。
脑干还可以通过锐克氏体纤维传递感觉信息,这些纤维主要传递来自头部和面部的感觉信息。
总的来说,深浅感觉传导通路共同组成了感觉系统,使我们能够感知和解释外界的刺激。
脊髓传导束
放射冠 内囊后肢后部
大脑脚中1/3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锥体交叉
皮
皮
质
质
脊
脊
髓
髓
前
侧
束
束
双侧 前角内侧部
对侧前角中央 背外侧部
皮层、视觉、听觉、三叉、脊髓丘脑束
桥脑吻侧、尾侧 网状核 不交叉 在脑干及脊髓 白质中间部位 下行 脊髓前角内侧 兴奋伸肌张力及活动,前庭脊髓外侧束补充; 支配中轴肌肉,间接途径;
外侧网状脊髓束
皮层
一部分纤维交叉
前角中央外 侧部
伸肌抑制作用 控制中轴肌肉
MLF
前庭脊髓束
上 升 支
上
下
内
外
核
核
侧
侧
核
核
MLF
前
前
庭
庭
脊
脊
下
髓
髓
降
内
外
支
侧
侧
束
束
颈
部
协调转颈与
脊
眼球活动
髓
前
角
内
侧
部
脊
髓
控制中轴肌肉
全 长 前
兴奋同侧肢体伸肌 (抗重力肌肉)
角
内
侧
部
皮层
红核大细胞部 交叉
走行于脑干被盖 脊髓侧索
脊髓主要传导束
皮质 脊髓侧束
红核 脊髓束
楔束
薄束 脊髓小脑后束
延髓(外侧) 网状脊髓束
外侧 前庭 脊髓束
桥脑(内侧) 网状脊髓束
皮质 脊髓前束
内侧纵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前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中轴肌肉 兴奋同侧肢体伸肌 (抗重力肌肉)
皮层 红核大细胞部 交叉
走行于脑干被盖 脊髓侧索
延髓网状结构
前角外侧及中间部位
易化对侧上肢屈肌
中央前回 旁中央小叶前部 放射冠
内囊后肢后部
大脑脚中1/3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锥体交叉 皮 皮 质 质 脊 脊 髓 髓 侧 前 束 束
双侧 前角内侧部 对侧前角中央 背外侧部
皮层、视觉、听觉、三叉、脊髓丘脑束
桥脑吻侧、尾侧 网状核
不交叉 在脑干及脊髓 白质中间Fra bibliotek位 下行脊髓前角内侧 兴奋伸肌张力及活动,前庭脊髓外侧束补充; 支配中轴肌肉,间接途径;
外侧网状脊髓束
皮层
一部分纤维交叉 前角中央 外侧部 伸肌抑制作用 控制中轴肌肉
MLF
前庭脊髓束
上 升 支
上 核
下 核
内 侧 核
外 侧 核
下 降 支
前 庭 脊 髓 内 侧 束
前 庭 脊 髓 外 侧 束
MLF 协调转颈与 眼球活动
颈 部 脊 髓 前 角 内 侧 部
脊 髓 全 长 前 角 内 侧 部
影响中轴 肌肉运动
腹内侧组
红核脊髓束 外侧网状脊髓束 外侧前庭脊髓束
侧索
前角中央 外侧部
影响近端 远端肌肉
皮层组
皮质脊髓侧束
侧索
前角中间及 背外侧部
影响 远端肌肉
直接随意运动通路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脑干网状脊髓束 延髓网状核束
锥体系
间接随意运动通路
锥体外系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内外) 束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主要传导束
楔束 薄束 皮质 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 脊髓束
延髓(外侧) 网状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外侧 前庭 脊髓束 内侧纵束 桥脑(内侧) 网状脊髓束 皮质 脊髓前束 脊髓丘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运动
小脑
感觉
运动控制通路
腹内侧组
内侧前庭脊髓束
前索
内侧网状脊髓束
前角内侧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固有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