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组织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神经信号、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感觉,并协调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包括它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身体系统的关联。

一、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控制中心,由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和丘脑等组成。

脑干负责调节呼吸、循环和消化等基本功能;小脑控制肌肉协调和平衡;大脑半球是思维、记忆和感觉的中心;丘脑参与调节体温和内分泌功能。

脊髓贯穿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和控制身体的运动。

二、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脑脊液(脑脊髓液)、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脑脊液充当着护理和支持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角色,它环绕在脑脊髓空腔中,提供机械支撑和保护。

脑神经直接从大脑和脑干发出,并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其功能范围广泛,包括呼吸、咀嚼、听力、视觉和平衡等。

脊神经则是从脊髓发出,负责传递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和运动信号。

三、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被称为神经细胞。

每个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其中包含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树突是短小的突起,负责接受其它神经细胞传来的信号;轴突是较长的突起,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细胞;而突触则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用于信号传递。

四、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神经传递是指神经信号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过程。

当神经信号经过神经元的树突传入神经元细胞体时,细胞体受到刺激,产生电化学信号。

信号随后通过轴突传出,并通过突触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这种传递过程依赖于神经递质,它是一种化学物质,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到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进行调控的过程。

通过神经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调节和协调身体的运动、感觉、内分泌、循环和消化功能等。

这种调控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来实现。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E-mail:chenjianghua@)脊髓(spinal cord)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末端,原始神经管的管腔形成脊髓中央管。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在构造上保留着节段性,与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31对脊神经相连。

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正常状态下,脊髓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一、位置和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3层被膜,与脊柱的弯曲一致。

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约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重约20~25g。

脊髓圆锥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即终丝(filum terminale),止于尾骨的背面,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上方的称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从第4颈髓节段至第1胸髓节段。

下方的称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从第1腰髓节段至第3骶髓节段。

两个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神经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所致,与四肢的出现有关。

脊髓表面有6条平行的纵沟,前面正中较明显的沟,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面正中较浅的沟为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

这两条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脊髓的前外侧面有1对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前根的根丝附着;后外侧面有1对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后根的根丝附着。

此外,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的分界标志。

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约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重约20~25g。

脊髓疾病(21)

脊髓疾病(21)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概述
脊髓解剖(外部结构)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 组成部分,是脑干向下 的延伸部分,上端在枕 骨大孔处于延髓相连 (以C1为界),下端至 L1下缘形成圆锥。全长 42-52cm,占椎管总长的2\3.
脊髓解剖
脊神经共31对,颈8,胸12, 腰5,骶5,尾神经1对, 脊髓也分31节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二.共同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前角或前根损害 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瘫
痪,无感觉障碍。 锥体束损害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前角和锥体束兼有损害 出现上下运动神
经元瘫痪的混合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2.感觉障碍 后角或后根损害 节段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
觉障碍。 后索损害 病变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及触觉减
脊髓压迫症
脊髓腹侧病变使前根受压,早期可出现 前根刺激症状,支配肌群可见肌束颤动, 以后出现肌无力或肌萎缩。
脊髓压迫症
(二)感觉障碍; 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 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
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 向下发展,鞍区S3~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一.脊髓节段的临床诊断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高颈段C1~4 四肢上运动 神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全 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 四肢及面部无汗。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膈神经:腹式呼吸消失, 三叉神经脊束核 副神经核 后颅窝 延髓下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颈膨大C5~T2 上肢为下运动 神经元瘫痪,下肢为上运动神 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各种感觉 缺失,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 消失,可有肩或上肢根性痛,括 约肌功能障碍,Horner征。 反射改变有助定位。

脊髓传导束

脊髓传导束

放射冠 内囊后肢后部
大脑脚中1/3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锥体交叉












双侧 前角内侧部
对侧前角中央 背外侧部
皮层、视觉、听觉、三叉、脊髓丘脑束
桥脑吻侧、尾侧 网状核 不交叉 在脑干及脊髓 白质中间部位 下行 脊髓前角内侧 兴奋伸肌张力及活动,前庭脊髓外侧束补充; 支配中轴肌肉,间接途径;
外侧网状脊髓束
皮层
一部分纤维交叉
前角中央外 侧部
伸肌抑制作用 控制中轴肌肉
MLF
前庭脊髓束
上 升 支










MLF



















协调转颈与

眼球活动








控制中轴肌肉
全 长 前
兴奋同侧肢体伸肌 (抗重力肌肉)




皮层
红核大细胞部 交叉
走行于脑干被盖 脊髓侧索
脊髓主要传导束
皮质 脊髓侧束
红核 脊髓束
楔束
薄束 脊髓小脑后束
延髓(外侧) 网状脊髓束
外侧 前庭 脊髓束
桥脑(内侧) 网状脊髓束
皮质 脊髓前束
内侧纵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前束

生理学考研侯英建老师笔记——神经系统(二)

生理学考研侯英建老师笔记——神经系统(二)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一)躯体感觉的传导通路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1)后索–内侧丘系传入系统:深感觉(本体感觉和精细触氏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第一级)→脊神经→脊髓后索(薄束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第二级)→交叉→内侧丘系→丘脑(第三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2)前外侧索传入系统:浅感觉(痛温粗略触压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第一级)→脊神经→脊髓:灰质后角((第二级)→交叉→脊髓丘脑侧、前束(前外侧索)→丘脑(第三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1)痛觉和温度觉: 脊髓丘脑侧束,先交叉后上行(2)粗略触-压觉: 脊髓丘脑前束,先交叉后上行(3)本休感觉和精细触压觉:后索,先上行后交叉相关疾病1)一侧脊髓横断损伤:同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障碍,对侧痛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障碍。

2)脊髓空洞症,中央管前交叉损害:病变节段以下双侧痛温度觉障碍,而粗略触压觉基本正常(分离现象),因为略触-压觉换元可发生在多个节段范围。

3)肿瘤从脊髓外压迫和侵蚀脊髓:首先波及来自的腰骶部纤维,病变早期可出现腰骶痛温觉缺失。

4)高位脊髓中央发生肿瘤:首先发生颈部或胸部的浅感觉缺失。

2.感觉投射系统私信获取(二)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及感觉信息处理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3-1-2区。

其感觉投射有以下特点:①躯干和四肢部分的感觉为交叉性投射,即躯体一侧的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则为双侧性的;②体表感觉皮层的投射区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而非躯体感受区域的面积,分辨愈精细的部位,代表区愈大,如拇指、示指和嘴唇的代表区。

相反,躯干的代表区却很小;③体表不同区域在中央后回的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且总体安排是倒置的。

即下肢上段在顶部;膝以下在半球内侧面;上肢在中部;而头面部则在底部。

但在头面部的代表区内部,其排列却是正立的。

神经传导束解释

神经传导束解释

上行传导束1.薄束、楔束:同侧下、上半身深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传至对侧大脑皮质)。

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面,接受脊髓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的上行纤维。

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因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其中由薄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下半身;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上半身。

内侧丘脑系位于延髓锥体束背面、中线两旁上行,经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

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进入脑干后,与一些起自脊髓投向上丘的纤维并称为脊髓丘系。

起自后角细胞,发出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及前索上行,经脑干——止于大脑皮质。

作用:传导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和轻触觉。

3.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上下脚传至小脑皮质——与运动和姿势的调节有关,非意识性本体觉;是向小脑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冲动。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

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

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主要涉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三叉丘系:又称三叉丘脑束,由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在脑干内紧贴于内侧丘系背外侧上行,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主要传导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黏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三叉神经脑桥核的部分神经元发出传导牙和口腔黏膜的触压觉纤维直接进入同侧三叉丘系,止于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外侧丘系:由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二、三级听觉纤维组成。

这些核团发出的大部分纤维,在脑桥中下部,经被盖的腹侧部横行越边到对侧,形成斜方体(其外侧部被上行的内侧丘系纤维纵行穿过),然后在上橄榄核的背外侧转折向上,构成外侧丘系;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上行。

脑干内的脑神经核团,脑干的上下行传导束

脑干内的脑神经核团,脑干的上下行传导束

21:脑干内的脑神经核团,脑干的上下行传导束。

①脑干内的脑神经核团。

脑神经核团按性质可分为7种。

在脑干内规律排成纵行的机能柱。

1躯体运动核柱。

居最内侧,中线两旁,支配骨骼肌:2一般内脏运动核柱。

在躯体运动柱的外侧,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特殊内脏运动核柱。

在躯体运动柱的腹外侧的网状结构中,支配由鳃了衍化而来的骨骼肌。

4一般内脏感觉核柱。

在界沟的外侧,与内脏运动柱毗邻,接受心血管和脏器的一般感觉。

5特殊内脏感觉核柱。

接受味觉纤维的传入。

6一般躯体感觉核柱。

靠脑干的外侧,接受头面部的皮肤和口,鼻腔黏膜的一般感觉。

7特殊躯体感觉核柱,接受内耳听的平衡器的初级感觉核。

但是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实际上只有一核柱,即孤束核。

所以脑干内只有6条脑神经核柱。

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运动神经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脊核一般内脏感觉核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②脑干的上下行传导束上行感觉传导束:1内侧丘系是对测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前方左右交叉的后上行,最后终止于丘脑,即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深感觉和精细感觉的纤维束。

2脊髓丘脑束:即从脊髓上行的传导对测躯干的上,下肢浅感觉到丘脑的纤维束,与在脑干的脊髓丘脑前束合在一起称脊髓丘系,向上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3三叉丘系即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交叉后到对侧上行,最后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的纤维束,传导对测头面部的感觉器。

4外侧丘系和斜方体传导双侧的听觉信息到后丘脑内侧膝状体的纤维束称外侧丘系。

发自对侧蜗神经腹,脊核的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的横行纤维为斜方体,内侧丘系穿行其中,斜方体纤维在脑核外侧折向上行传导的纤维。

下行运动传导束:1皮质脊髓束即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出纤维,经过内囊后脚到脑干,其中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叉处越边到对侧皮质脊髓测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为皮质脊髓前束,最后皮质脊髓束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第三阶段:神经中枢,将传入 神经元传来的信号整合处理, 最终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 枢,产生感觉。
运动传导通路
01 02 03 04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层到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神经传导路径 ,包括三个阶段: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第一阶段: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元传递给运动神 经元。
02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有许多沟回和裂隙,内部则由不同功 能区域组成,如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
03
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最发达的部分,负责处理复杂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
04
大脑内部还有许多核团和传导束,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协调各个器官 和系统的功能。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负责 协调身体的自主运动和平衡。
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 面有许多小的叶和沟回,内部 则由许多神经元和纤维组成。
小脑通过与大脑、脑干和脊髓 等部位的连接,协调身体的运 动和平衡,维持身体的稳定和 姿势。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 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自主神经系 统的功能。
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核团和传导束, 如延髓、桥脑和中脑等,这些区域分 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本的 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血压等。 桥脑位于延髓上方,负责协调身体的 运动和感觉信号的传递。中脑则位于 桥脑上方,是视觉和听觉信号传递的 重要区域。
脑桥与延髓
01
脑桥是连接中脑和小脑的重要通 道,负责协调小脑和脑干之间的 神经信号传递。
02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 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 血压等。
03 脊髓的解剖
脊髓的结构
01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接脑干,下至尾骨,由 灰质和白质组成。

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

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
精品课件
脊髓小脑传导束
二、脊髓小脑腹侧束 肌、腱、关节深部感受器→脊
神经→脊神经节→后根→后角中间 内侧核→双侧脊髓小脑腹侧束→延 髓、脑桥→前髓帆、结合臂→小脑 前叶、后叶旧部。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视觉传导路
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
(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视束→外侧
膝状体→视放射(背侧束、腹侧束)→内
囊枕部→视皮质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听觉传导路
听传导路
听觉感受器(内耳螺旋器、Corti氏
器)→内耳螺旋神经节→蜗神经→内耳
道、内耳门入颅→桥小脑角入脑→耳蜗
神经背(同侧)、腹(双侧)侧核→双
外侧丘系→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放
射→内囊后肢→颞横回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一般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六、后角型感觉障碍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症状:病变同侧;节段性;浅感觉分

伴随症状:节段反射减弱或消失
感觉障碍水平低精品课于件 病变平面1-2个节段
一般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七、白质前联合型感觉障碍
症状:双侧对称性;节段性;(浅感
一、末梢型感觉障碍
症状: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袜
子型;远端重;各种感觉障碍;
伴随症状:感觉异常;疼痛;植物
神经症状;下单元瘫。
位病变时 的定位诊断
二、神经干型感觉障碍
症状:呈神经干型;各种感觉障碍;
伴随症状:麻、痛、感觉异常;下
单元瘫;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单神经干损害,感觉障碍区较实际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

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

丘脑皮质束
定义
丘脑皮质束是从丘脑到大 脑皮层的传导束,负责感 觉信号的传递。
功能
它传递来自身体各部分的 感觉信号,包括触觉、温 度、疼痛等,是人体感知 外界的重要途径。
损伤影响
受损可能导致感觉缺失或 视辐射是从丘脑到大脑皮层的传导束 ,负责视觉信号的传递;听辐射是从 脑干到大脑皮层的传导束,负责听觉 信号的传递。
后索
位于脊髓后正中沟浅层,主要传导躯 干和四肢的精细触觉和关节位置觉冲 动。
侧索
• 侧索位于脊髓的左右两侧,主要传导躯干和四肢的运动冲 动,控制身体的自主运动。
皮质脊髓侧束与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起源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主要控制 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起源于大脑皮层的运动前区,主要控 制同侧肢体的随意运动。
视辐射受损可能导致视野缺损;听辐 射受损可能导致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 。
功能
视辐射传递来自视网膜的视觉信号, 听辐射传递来自耳蜗的听觉信号,它 们分别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相应的 区域进行处理。
03
脊髓的主要传导束
前索与后索
前索
位于脊髓前正中裂与后正中沟之间, 主要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轻触 觉和震颤等一般感觉冲动。
感觉传导
平衡与协调
脑和脊髓中的感觉传导束负责将来自身体 各部分的感觉信号传递到大脑,使人们能 够感知外界刺激和自身状态。
小脑通过与脑干和脊髓的连接,协调肌肉 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并对动作进行精确 控制。
02
脑的主要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定义
皮质脊髓束是由大脑皮质到脊髓的运动性传导束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
功能
它控制着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包括姿势和动作的 协调。

关于脊髓的叙述

关于脊髓的叙述

关于脊髓的叙述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大脑与周围神经交流的通道,脊髓两旁发出脊神经支配内脏、肌肉等。

成人脊髓全长约42~45厘米,上段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段逐渐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平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脊髓下段则平第三腰椎下缘。

脊髓共发出31对脊神经支配全身各器官、组织,因此解剖学上将脊髓分为31个节段。

脊髓是由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和外周的白质共同构成。

灰质可以分为前角、后角、中间带,由各种核团如胸核、中间内侧核和前脚运动神经元组成。

白质分为前索、后索、外侧索,包括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皮质脊髓束等构成。

脊髓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传导大脑发出的各种指令完成躯体运动,同时也传递机体各部位的痛觉、触觉、温度觉等。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路:
1、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位于中央 前回的上2/3及旁中央小叶前 份,其轴突集中构成锥体系 中的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 肢的上份,至中脑的大脑脚 底中3/5的外侧部,进入延脑 后形成延脑锥体,在锥体下 端的锥体交叉其大部份 (75%)纤维交叉至对侧构 成皮质脊髓侧束,在白质侧 索内下行,其余的不交叉纤 维构成同侧白质内的皮质脊 髓前束,
延脑丘系交叉平面:
薄束及核、楔束及核: 丘系交叉:本体感觉交叉。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舌下神经及核:管理舌肌运动。 脊髓丘脑束: 皮质脊髓束: 半横断损伤后表现: ①同侧半身深感觉消失。 ②对侧半身浅感觉消失。 ③双侧三叉神经眼支管理的皮肤痛、 温觉消失。 ④舌下神经核下瘫。 ⑤对侧上、下肢硬瘫。
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的概念: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下行传导纤维,它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
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神经 核等一系列结构。
二、锥体外系的特点:
①、锥体外系的起源非常广泛,包括了几乎整个大脑皮质,但主要是来 自额叶和顶叶的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的纤维。 ②、信息传递过程中常由多级神经元相互联系,形成复杂的网络。 ③、不引起主观运动,主要作用是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习 惯性动作和姿势。


题:
患者XXX 性别男 年龄42 因头部外伤入院。 检查结果: ①、左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 Hoffmann征阳性、Babinski征阳性。 ②、口角歪向右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 ③、左侧半身的痛、温觉和本体感觉消失。 ④、左侧面部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⑤、右侧面部痛、温觉消失。 2、请问病变位于何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

简述深浅感觉传导通路

简述深浅感觉传导通路

简述深浅感觉传导通路
深浅感觉传导通路是指将感觉信息从身体感受器官传递到大脑的传导通路。

深感觉传导通路主要是指通过脊髓传递感觉信息到大脑的传导通路。

在感受器官接受到刺激后,感觉信息会经过众多神经元的传递,最终传入脊髓。

在脊髓内,感觉信息会通过不同的背根进入,并沿着背根内的感觉传导束传递至脊髓内侧的传导束,在传入的过程中,感觉信息也会逐渐进行筛选和整合。

然后,通过脊髓背角和脊髓腹角的神经元,感觉信息会从脊髓传输到大脑的相应脑区,如脑干和脑幕上部区域。

浅感觉传导通路主要是指通过脑干传递感觉信息到大脑的传导通路。

感觉信息从脊髓传入脑干的感觉核团。

脑干的感觉核团内的神经元会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筛选,然后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的皮层区域。

脑干还可以通过锐克氏体纤维传递感觉信息,这些纤维主要传递来自头部和面部的感觉信息。

总的来说,深浅感觉传导通路共同组成了感觉系统,使我们能够感知和解释外界的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
深部感觉传导路

肌、腱、关节部深感受器→周围神经
→脊神经节→后根→后索(薄、楔束)→ 延髓薄、楔束核→丘系交叉→内侧丘系→
脑桥、中脑→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
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
触觉传导径路
触觉传导径路有二:

1、粗略触觉的传导路随痛温觉传 导路行走; 2、精细触觉传导路随深部感觉传 导路行走。

锥体路各部病变时的定位诊断

锥体路内囊部病变:


为“三偏症候群”; 多为“均等性”; 可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锥体路各部病变时的定位诊断
锥体路脑干部病变:

“交叉性瘫痪”是脑干病变的特点: Weber’S.; Millard-gubler’S. Fover’S. Juckson’S
视觉导路

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
(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视束→外侧
膝状体→视放射(背侧束、腹侧束)→内
囊枕部→视皮质
听觉传导路
听传导路

听觉感受器(内耳螺旋器、Corti氏 器)→内耳螺旋神经节→蜗神经→内耳 道、内耳门入颅→桥小脑角入脑→耳蜗 神经背(同侧)、腹(双侧)侧核→双 外侧丘系→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放 射→内囊后肢→颞横回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六、感觉皮质 感觉性癫痫: 感觉障碍:局限性; 半身性; 皮质性。




视觉传导路各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视野缺损
病变部位
视网膜 视神经
视野改变
暗点或视野缩小 偏盲或暗点
所见疾病
眼科病多见 球后视神经炎、 视神经萎缩、肿瘤压 迫、外伤 垂体瘤、视交叉部 蛛网膜炎、外伤

症状: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子 型;远端重;各种感觉障碍; 伴随症状:感觉异常;疼痛;植物神 经症状;下单元瘫。

一般感觉传导路各不同部位病变时 的定位诊断
二、神经干型感觉障碍
症状:呈神经干型;各种感觉障碍;

伴随症状:麻、痛、感觉异常;下单 元瘫;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单神经干损害,感觉障碍区较实际支 配区小,其中心区感受觉消失,周边区减 退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二、延髓病变


感觉障碍特点:( P.223 .182 )
深、浅感觉分离; 交叉性感觉障碍; 半身型感觉障碍; 两侧颜面及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 一侧上下肢及躯干的痛温觉障碍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三、脑桥 解剖特点: 各种感觉相距较近,且已是交叉后的 纤维 内侧丘系在内侧; 丘髓丘脑束在外侧; 三叉丘系在(内侧丘系)背侧



视交叉中间部
双颞侧偏盲

视觉传导路各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视野缺损
视交叉外侧面 双鼻侧偏盲肠炎 颈内动脉瘤 或硬化 肿瘤、外 伤、血管病


视束
视辐射 颞叶 顶叶 枕叶
对侧同向偏盲
同侧偏盲或象限盲 上象限盲 下象限盲 同侧偏盲伴有黄斑 回避现象

肿瘤
外伤 血管病


锥体路各部病变时的定位诊断

六、后角型感觉障碍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症状:病变同侧;节段性;浅感觉分离
伴随症状:节段反射减弱或消失 感觉障碍水平低于病变平面1-2个节段
一般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七、白质前联合型感觉障碍 症状:双侧对称性;节段性;(浅感 觉)分离性; 浅感觉障碍,触觉迟钝; 中央管病变,先影响痛温觉,后影响 触觉
锥体路各部病变时的定位诊断
锥体路脑干部病变 有时可伴有其他脑干症状: “假性球麻痹” “侧视麻痹” “眼球震颤” “共济失调” “四肢瘫”
锥体路各部病变时的定位诊断
锥体路脊髓部病变:




特点:无脑神经损害; 损伤灰质为弛缓性瘫; 损伤白质为痉挛性瘫; 常伴感觉及尿便功能障碍
锥体路各部位病变时的定位诊断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三、脑桥 损害症候:


单独损害→各自感觉损害的症状;
合并损害→对侧偏身各种感觉障碍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四、丘脑损害 症状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痛性感觉障碍、感觉过度、倒错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五、内囊病变



病灶水平、同侧、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 病灶水平上方、同侧、节段性感觉过敏带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一、脊髓横贯损害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病灶水平以下传导束性中枢性瘫痪 病灶水平以下传导束性各种感觉障碍 病灶水平以下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病灶水平节段性周围性瘫痪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一般感觉传导路各不同部位病变时 的定位诊断

五、后根型感觉障碍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症状:病变同侧;节段性;各种感觉 障碍;剧痛(呈根性-节段性)放射痛; 有冲击痛 单一神经根损害时,可有剧痛,但无 感觉障碍体征 伴随症状:根性运动障碍;节段性反 射障碍
一般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脊髓小脑传导束
一、脊髓小脑背侧束
肌、腱、关节深部感受器→脊 神经→脊神经节→后根→后角背核 →同侧脊髓小脑背侧束→延髓绳状 体→小脑前叶、后叶旧部;
脊髓小脑传导束
二、脊髓小脑腹侧束
肌、腱、关节深部感受器→脊 神经→脊神经节→后根→后角中间 内侧核→双侧脊髓小脑腹侧束→延 髓、脑桥→前髓帆、结合臂→小脑 前叶、后叶旧部。
听觉传导路

听反射传导路
听觉感受器(内耳螺旋器、Corti氏 器)→内耳螺旋神经节→蜗神经→内耳 道、内耳门入颅→桥小脑角入脑→耳蜗 神经背(同侧)、腹(双侧)侧核→双
外侧丘系→下丘核→顶盖延、脊髓束→
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听反射
一般感觉传导路各不同部位病变时 的定位诊断

一、末梢型感觉障碍



十二、延髓病变 解剖特点: 薄、楔束于延髓后部止于薄、楔束核; 内侧丘系位于延髓中线的两侧;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脊髓丘脑束位于 延髓外侧部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二、延髓病变
损害症候:
后部损害与脊髓后索相同;


中央部损害→躯干四肢深部感觉障碍;
外侧部病变→交叉性痛、温觉障碍;

九、脊髓后索型感觉障碍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症状:病变同侧; 传导束性; 深感觉障碍; 感觉性共济失调; 薄束损害在胸 4 水平以下; 楔束损害在胸 4 水平以上。
一般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脊髓半侧损害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病灶同侧、传导性、中枢性瘫痪 病灶同侧、传导性、深感觉及触觉障碍 病灶对侧、传导性、痛温觉障碍 病灶水平、同侧、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 痪
锥体路脊髓部病变 (症状都在同侧) 高颈位病变:四肢痉挛性瘫痪 颈膨大病变:上肢弛缓瘫; 下肢痉挛瘫 胸髓病变:上肢正常;下肢痉挛瘫 腰膨大病变:下肢弛缓性瘫痪

锥体路周围部病变时的定位诊断




脊髓前角病变: 病灶局限;呈弛缓性瘫;有肌纤维 震 颤;有肌肉萎缩 脊髓前根: 病变呈节段性局限;弛缓性瘫;肌束 震颤;肌肉萎缩 周围神经干:为混合神经性损害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般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八、脊髓丘脑侧束型感觉障碍 传导束性(病灶水平以下全部)痛、温 觉障碍; 在病灶的对侧; 呈上升性或下降性感觉障碍 不具水平定位意义,神经根痛是髓外硬 膜内占位性病变定位诊断的重要依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般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锥体路皮质部: 1、运动障碍: 单瘫多见;偏瘫少见;往往为 不均等性偏。 2、局限性癫痫: 可有发作后麻痹 3、运动性失语

锥体路各部病变时的定位诊断

锥体路大脑半球白质部病变: 此处又称半卵圆中心,因其投射 纤维较皮质分散,又较内囊集中,故 病变所致的范围较皮质者为大,较内 囊者为小; 癫痫发生的机率也在二者之间

一般感觉传导路各不同部位病变时 的定位诊断

三、神经丛型感觉障碍 丛性分布;丛区内各种感觉障碍; 伴麻、痛、感觉异常;植物神经障碍; 下单元瘫;感觉障碍范小于丛区
一般感觉传导路各不同部位病变时 的定位诊断

四、脊神经节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病变同侧;节段性;各种
感觉障碍;剧痛;带状疱疹
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神经病学教研室
芮德源
教授
四肢躯干痛温觉传导路

皮肤、粘膜感受器→周围神经→脊神
经节→后根→后角固有核→白质前联合→
对侧皮质脊髓侧束→延髓脊髓丘脑系→脑 桥、中脑→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 →内囊后肢→中央后回
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

三叉神经周围支→半月神经节→三叉神 经脊髓束→三叉神经脊髓束核→对侧三叉 丘系→脑桥中、上部、中脑→丘脑腹后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