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传导通路 神经解剖

传导通路 神经解剖

薄束核、楔束核 (延髓)
上行
内囊后肢
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 觉传导通路示意图
损伤部位: 交叉平面上方或下方

丘脑 中央 辐射
薄 束 结 节
楔 束 结 节
T4以上(楔束) T5以下(薄束)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神经 鼻侧半纤维交叉×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双极细胞
视交叉 视束
节细胞 经内囊后肢 外侧膝状体 上丘臂 顶盖前区 视辐射 端脑距状沟 两侧皮质 (视区)
双侧动眼N副核
双侧瞳孔括约肌 双侧瞳孔缩小
双侧动眼N
节后纤维
双侧睫状N节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径路
视野的概念及投射至视网膜的交叉关系
针刺小指掌面产生疼痛感觉
尺神经—臂丛内侧束—脊神经节—后角固有核—对侧脊髓丘脑侧 束—对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对侧丘脑中央辐射—对侧中央后回 的中部
右上颌第一磨牙产生疼痛
右侧上牙槽神经—右侧上颌神经—右侧三叉神经节—右侧三叉 神经根—右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左侧三叉丘系—左侧背侧丘脑腹 后内侧核—左侧丘脑中央辐射—左侧中央后回下部
皮质脊髓束
锥体系
分部
锥体外系
皮质核束
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巨型锥 体细胞(Betz细胞)等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其轴 突大部分纤维经过延髓锥体。 包括: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1.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前部、中脑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 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皮质
后 角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核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舌下神经核 疑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大脑皮质发出指令→中间神经元梭组成 的运动(下行)传导通路→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做出相应反 应
3
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痛觉、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4
Part 1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 觉传导通路
5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
III.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
内囊后肢
视觉中枢(大脑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11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产生的不同症状:
• 一侧视神经损伤: • 患眼全盲
• 视交叉中部的交叉纤维 损伤:
• 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 一侧视束、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或视觉中枢皮质 损伤:
•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 偏盲
Ps 视野:眼球固定向前平视看到的空间。 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鼻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 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鼻侧半。
14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15
Part 1
锥体系
16
锥体系
• 上运动神经元:
• 下运动神经元:
•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皮质 • 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灰质的神经细 中的椎体细胞,其轴突组成锥体束。 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17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锥体细胞形成锥体束 ↓ 内囊后肢
痛觉、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7
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 觉传导通路(浅感觉)
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
↓ I.脊神经节
脊髓
↓ 上升1~2个脊髓节段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传入神经元
刺激
感受器
中枢
• 感觉传导通路
效应器 (反应)
传出神经元
中枢
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四、听觉传导通路 •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颞侧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第一个交叉: 视野投射交叉
第二个交叉: 视交叉
视交叉中,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同侧视束
鼻侧半纤维交叉 对侧视束,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鼻侧纤维交叉
第2级神经元 颞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脑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脑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下丘 上丘
顶盖延髓束→Ⅶ核→闭眼、镫骨肌收缩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转头等姿势反射
听觉下行通路:抑制或易化效应
听皮质→内侧膝状体→下丘→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 斜 方体核、蜗N核→螺旋器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中央前回 中央旁
小叶前部
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内囊膝部
大脑脚底中3/5
双侧Ⅲ、Ⅳ核 Ⅴ运动核、Ⅵ核 Ⅶ核上半部、 疑核、Ⅺ核
(2)纹状体 --- 黑质回路:
纹状体
GABA DA
黑质
2.皮质-脑桥-小脑系统
额、顶、颞、枕叶 额、顶、枕、颞桥束
内囊 大脑脚底 脑桥核 新小脑皮质 小脑齿状核 小脑上脚交叉 对侧红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腹前核
红核脊髓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中缝后至前角C
视网膜皮质对应关系:视 网膜上半→距状沟背侧; 下半→腹侧;黄斑→视区 后部;周缘部→前部
顶盖脊髓束
Ⅵ、Ⅶ层
前角运 动细胞
(六)听觉传导路
螺旋器 蜗螺旋N节
ⅧN蜗根 蜗神经核
听辐射
交叉形成 斜方体
外侧丘系
同侧外侧丘 系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颞横回
听皮质与音频感受的对应关系: 颞横回后内侧区-高音(蜗底);前外侧区-低音(蜗顶) 听觉反射: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
颈部、上肢本体感觉:
楔束→楔束副核 →楔小脑纤维→小脑
(三)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皮肢、粘膜浅感觉感受器- -背外侧束 上升1~2节段→ⅠⅤⅦⅧ层 (直接或间接)→白 质前连合交叉→对侧外侧索及前索→脊髓丘 脑束→脑干→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皮 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 旁小叶后部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未照一侧(左侧)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一侧视神经受损时, 瞳孔括约肌 睫状神经节 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一侧动眼神经受损时, 动眼神经副核
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患侧间接对光反射也消失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椎体系 1、皮质核束
核上瘫 面对下 舌偏健 舌偏患 核下瘫 面同侧
2、皮质脊髓束
内囊
眼裂以下
脑桥内面 神经核 延髓内的锥 体交叉

瘫:当一侧内囊受损时, 引起对侧面部眼裂以下, 对侧上下肢瘫痪
上肢肌
下肢肌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内 囊
背侧丘脑 神经元 当一侧脊髓一半横断伤时, 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骨骼 肌瘫痪、深感觉消失,对侧 浅感觉消失。 薄束核 楔束核
深感觉 感受器 浅感觉 感受器 骨骼肌
中央前回 (上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灰质前角 神经元(下)
骨骼肌
延髓
一侧上神经元受损,对侧上下肢体瘫痪,而躯干肌瘫痪不明显。
面神经核上瘫
面神经核下瘫
中央前回
内囊 皮质脊髓束 脑桥
皮质脊髓侧束 上肢肌 躯干肌
延髓
脊髓颈段 脊髓胸段
下肢肌
脊髓腰段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 躯干肌
四肢肌
一侧上神经元受损,对侧上下肢瘫痪明显,而躯干肌瘫痪不明显。
3、上下神经元损伤后的区别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早期肌萎缩 上神经元 痉挛性瘫痪(硬瘫) 增高 亢进 有(+) 不明显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弛缓性瘫痪(软瘫) 减低 消失 无(—) 明显

神经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神经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1 皮质一新纹状体一背侧丘脑一皮质环路:

对皮质运动区的活动有反馈调节作用
2 纹状体一黑质环路: 与帕金森病发生有关
3 苍白球一底丘脑环路: 对苍白球发挥抑制性反馈
4 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 协调和共济肌肉运动
小结
运动传导通路 小结
上运动神经元
经过内囊部位 交叉部位 纤维交叉
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对侧脑神经运动核
双侧头颈肌 对侧面肌下半部分、舌肌
面神经核下部 舌下神经核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皮质核束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脊髓核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皮质核束
核上瘫
核上瘫
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
对侧舌肌瘫痪
脑神经运动核 和脊髓前角细胞以下的锥体系损伤 即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 以及它们的轴突的损伤
随意运动障碍 肌张力降低,弛缓性瘫痪、肌萎缩 浅反射和深反射都消失
不出现病理反射
锥体外系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
定义
01
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
所有传导路径
02
功能协调肌肉活动 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
习 题 01
什么是上、下运动神经元?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有何区别?
组成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 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核 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1 皮质一新纹状体一背侧丘脑一皮质环路:
对皮质运动区的活动有反馈调节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疑核
舌下神经核 副神经核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皮质脑干束 中脑
脑桥
延髓
脊髓
皮质核束 corticonuclear tract
(皮质脑干束、皮质延髓束)
中央前回 下1/3的锥
上运动 神经元
体细胞
经内囊膝、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延髓锥体
皮质核束
脑干内 的脑神 经躯体 运动核
下运动 神经元
脑神经
眼外肌、表情肌 咀嚼肌、舌肌
Ⅶ 面神经 facial nerve
• 混合性神经 • 核团组成:面神经核、孤束核、上泌涎核 • 在脑桥小脑三角连于脑,经内耳门→茎乳孔出颅 • 主要分支分布
面肌 舌前2/3味蕾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 各段损伤的不同临床表现
面神经损伤
Ⅸ 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erve
躯体运动纤维
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感觉性神经:Ⅰ、Ⅱ、Ⅷ
运动性神经:Ⅲ、Ⅳ、Ⅵ、 Ⅺ、Ⅻ
混合性神经:Ⅴ、Ⅶ、Ⅸ、Ⅹ
Ⅲ 动眼神经 oculomotor nerve
• 运动性神经 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
• 神经自中脑脚间窝 出脑,经眶上裂出颅
• 分布: 上睑提肌、上直肌、 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副交感纤维支配 睫状肌和瞳 孔括约肌
• 混合性神经 • 核团组成:
疑核 下泌涎核 孤束核 • 于橄榄背侧连于延髓, 经颈静脉孔出颅 • 主要分支分布
舌咽神经分布
舌后1/3粘膜,软腭、咽、 咽鼓管和鼓室粘膜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腮腺 咽肌
Ⅹ 迷走神经
vagus nerve
• 混合性神经 • 核团组成:
迷走神经背核 疑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 于橄榄背侧连于延髓, 经颈静脉孔出颅 • 主要分支和分布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 下运动神经元 lower motor neurons
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细胞
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上运动神经元 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中央前回中、上部 脑桥基底、延髓锥体
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的锥体细胞
锥体 皮质 × 交叉 脊髓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十二对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Ⅵ (外)展神经
四滑五叉六外展
Ⅶ Ⅷ
面前庭神经蜗神经(位听神经)七面八听九舌咽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迷走副舌下全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四种)
感觉纤维
躯体感觉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肌、腱、关节等的深感觉感受器
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
薄束、楔束
薄束核、楔束核 Ⅱ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背侧丘脑

丘脑皮质束
内囊
中央后回中、 上部和中央旁
后肢 小叶后部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皮肤内的浅感觉感受器
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
脊髓后角细胞 Ⅱ
白质前联合交叉
脊髓丘脑束
背侧丘脑

丘脑皮质束
内囊
中央后回 中、上部
感受器
传导通路
传入神经
皮质下CNS
效应器
传出神经
大脑皮质
传导通路 —— 大脑皮质的高级中枢与感受器或效应器之间, 通过神经元构成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上行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下行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一般躯体感觉
特殊躯体感觉 内脏感觉
深感觉
浅感觉 视觉 听觉 平衡觉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觉传导通路
舌下神经核
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 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 • 有关结构多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红核、黑质、 脑桥核、前庭核、小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 纤维联系:分三类,环路多 • 终止部位:脊髓、脑干、大脑
锥体外系的下行传导束有:皮质-新 纹状体-苍白球系、皮质-脑桥-小脑系、 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等。
后肢 和中央旁
小叶后部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皮肤﹑粘膜内的浅感觉感受器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节 Ⅰ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Ⅱ
脑干内交叉
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

丘脑皮质束 内囊 中央后回下部
后肢
视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Ⅰ 双极细胞
Ⅱ 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枕叶距状 沟上﹑下 皮质视觉 中枢
内囊 后肢
这些束的纤维与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联系。
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
• 调节肌肉的张力 • 协调肌肉的活动 • 维持和调整姿势、体态、进行规律性和
习惯的运动。如手势和走路时的双臂摆 动等。 • 进行粗大的随意活动
思考题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与精细触觉传导路径 如何?
躯干和四肢的痛、温度觉与粗触觉传导路径如何? 何谓锥体系?
咽肌、喉肌、 胸锁乳突肌和 斜方肌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出现部位
对侧
同侧
肌张力
增高
降低
瘫 痪 硬(痉挛性)瘫 软(弛缓性)瘫源自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消失
深反射
亢进
消失
病理反射 出 现
不出现
肌萎缩 早期不明显
明显
硬软分上下, 左右看交叉
皮 质 核 束
面神经核下部
Ⅲ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运动传导通路
•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 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 上运动神经元 upper motor neurons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ⅤⅤ三三叉叉神神经经trigtreigmeminianlanl neerrvvee
• 混合性神经
• 核团组成: 三叉神经脊束核
眶上神经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 主要分支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 分布
– 支配咀嚼肌运动
– 头面部皮肤,眼球、鼻腔、口腔粘膜,舌前2/3粘膜,牙及 牙龈的感觉
头面部皮神经分布示意图
侧束
不交叉
皮质 脊髓

前束
下运动神经元
本侧的脊
髓前角运 动细胞
脊 神
双侧的脊 经
髓前角运
动细胞
本侧 四肢 骨骼 肌
双侧 躯干 骨骼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
spinal cord
皮质核束 corticonuclear tract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部 面神经核下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