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2
孟子二章2
亲戚
古义:父母、兄弟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古义: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委
域
文学常识
1.孟子
名 (轲) 字
评价:著名的
(子舆) 家
(政治家)家
生活时代:(战国)
(思想家) (教育家)
是( 孔子 )之后的( 儒家 )大师,所 以常“ 孔孟”并称,后人尊“ 亚圣 。 ”
•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 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 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 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 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 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 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 就可以单独成篇。
学习目标
展同 现学 你们 的 风 采 吧 !
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 国邹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争 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已天下为 己任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即王道治国,提出国君应 该爱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 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曾游 说各国宣扬该思想,产生深远 的影响。有“亚圣”之称,与 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 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 七篇。
•
作业
• 翻译背诵短文
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 主 学 习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大 意 2)你能告诉大家哪些词较重 要吗?
施行 仁政 有利的天气 、时令
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地理形式有利 人心所向,上下(内 部)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_原文译文与注释
孟子两章_原文译文与注释18、《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经典之一。
它善用比喻说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 í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称之为“亚圣”。
他主张行仁政,希望君主“以民为贵”。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①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补充注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人心所向,团结一致。
④不如:比不上。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①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①池:护城河。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字音】衍(yǎn)冠(guàn)【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熄:同“息”,平息。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行:固守坚持。
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
屈:屈服。
使动用法。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孟子》二章(篇二)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设计思想: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
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
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
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原文及注释如下: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
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二章是记录孟子语录的文言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德,下面是yjbys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章的原文,想了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引言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到孟子的思想和文章。
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认识到孟子的思想观点,了解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本文将为您呈现孟子第二章的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如下: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孟子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原文的解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不同的习惯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不同的差别。
2.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的本性相近,那么礼仪和规范应该如何区分呢?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习惯和教育相差很大,那么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并遵循相同的礼仪和规范呢?3.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孟子强调了人的本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只有有情感的支持,人才能有所成长;只有有兴趣的推动,人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
这是一种讽刺和批评,表明许多人更关注外部的诱惑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追求。
总结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相近,但由于习惯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所差异。
他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对于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追求外部诱惑而忽视内在道德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您对孟子第二章的原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八上21孟子二章-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筑
今义 建筑,修建 古义 代词,这
3士
今义 士兵 古义 征验,表现
4是
今义 判断动词 古义 了解,知晓
5征
今义 出征
6喻
今义 比喻
一词多义
行拂乱其所为 动词,违背 动词,通“弼”,辅佐
1拂
无法家拂士 瞬发于畎亩之作 介词,从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 介词,在 生于忧患 介词,由于 而后作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 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
而死于安乐也。
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古今异义
古义 起,被任用 古义 捣土用的杵
1发
今义 送出,交付 古义 狱官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
理解课文
起,指任用
田亩,意为耕田
选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 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起用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 使…饥饿 使…穷困 使…颠倒错乱
用来
使…坚韧
才能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行 使…惊动 增加 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 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常常,总是
心中痛苦
奋起,只有所作为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开经语道妙德善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三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段: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五段: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美,【什么是恶】,所以已经显出丑恶。
(第一段)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所以已经显出不善。
【大宗师刚刚告诫不要落入名相,世人却已经堕入名相。
】美恶善不善都是用来分别的名相,一切名相都是道体的假名,不可执着。
所以说分别什么是美,就落入恶中,分别什么是善,就落入不善中。
这都是劝告世人分别心不可妄动,修行者要在无分别的道体上下功夫,不要在名相上下功夫。
天下人最善于分别,(第二段)从混沌道体中分别出有,于是无相对产生。
分别出难,于是易相对产生。
分别出长,于是短相对产生。
分别出高,于是下相对产生。
分别出音,于是声相对产生。
分别出前,于是后相对产生。
正像五官分别出五境一样,如同锋利的刀在少女美丽的脸庞上划出五刀。
】混成道体忽然幻化出八对妄念,世人从此恍恍惚惚争端四起。
所以圣人安住于无为的无分别心中,(第三段)敷演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实相教法。
玄览妙道的大能如实显现,(第四段)使万物在宇宙法界中芸芸并作,应有尽有,从不推辞。
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成就一切却不使被造者仗仰。
道从不显形,如此大功如同三轮体空,因为行广大功德而不居功德,(第五段)并把功德回向法界,如此广大功德永不灭失。
注:括号为经文隐含义。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二章2
战争中需要 “人和”
(举例论证)
域民 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施行“仁政”
(对比论证)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结构图解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所以说,限定人民定居在一个 地方,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 国防,不靠山川的险要;威慑 天下,不靠武力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 “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 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 3、能准确的翻译课文。 4、根据译文背诵课文。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域: 限制。 以:凭,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意思是:使人民
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震慑。
• 兵革之利:武力的强大。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八年级语文上册-22《孟子二章》第2课时【教案】
《<孟子>二章》第2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论证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重点难点: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对于课文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以课堂活动做牵引,让学生在对话中自我获得,自我生成。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点拨。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为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我们再次走进孟子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回顾孟子,巩固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1.学生看大屏幕,填空回答。
2.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记忆、巩固。
三、生生合作,学习文章(一)朗读课文,掌握节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教师范读,注意语气和停顿。
3.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
与:同“欤”,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 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 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同“向”,原先,从前; 为:为了; 为(wéi):接受; 之:代词,它; 而:表转折
子之言,又见于庄子之书。盖为《易》、 《书》、《诗》、《礼》、《乐》、《春秋》 也。其后嬴秦焚书,《乐经》散失,仅存 《乐 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遂有五 经之名。五经者何?《诗》(《诗经》) 《书》(《尚书》)《礼》(《礼记》) 《易》(《周易》也称《易经》)《春秋》。 故汉人多言五经,如汉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经 博士是也。
由:通过; 是:某种办法; 则:就; 而: 连词,表转折; 是故:这样看来、因此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 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 有人不去做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 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 “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事(那就是“不义”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能勿丧耳。
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
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 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 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 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 “义”不同。
孟子提倡“舍生取义”,可是当今社会 教育部注重中学生要珍爱生命,这两者 是否矛盾?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 应该珍爱。但这并不等于说我 们不要见义勇为。我们在见义 勇为的时候,要量力而行,要 在与坏人斗勇时还要斗智,尽 量避免对自己生命的威胁。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与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与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编号:13-3 课型:新授执笔:吴培培审核: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主旨。
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主旨,背诵全文。
课前预习:
1、试读课文,给重点字注音,抄写一遍。
失道寡助()夫环而攻之()米粟()亲戚畔之()
2、关于孟子、《孟子》、“四书”,自己搜集。
3、结合重点词义,疏通全文。
天时:地利:人和:
城:郭:环:夫:
然而:是:池非不深也兵革:坚:
利:委而去之故:域民固国:险:威:得道:失道:
寡助之至亲戚:畔:顺:君子:
而:环而攻之然而不胜者委而去之
之:三里之城环而攻之
寡助之至委而去之
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4、反复朗读课文。
课堂展示:对预习内容进行展示。
交流研讨
本文的主旨句是什?揭示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课堂小结: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时检测:
一、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二、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
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三、背诵课文,用原文填空。
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教学后记:
初三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编号:13-4 课型:新授执笔:吴培培审核: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主旨。
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主旨,背诵全文。
课前预习:
1、试读课文,给重点字注音,抄写一遍。
畎()亩傅说()胶鬲()拂()士拂()乱
2、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结合重点词义,疏通全文。
(1)通假字曾益衡于虑法家拂士
(2)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入则出则
(3)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生于忧患
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发于声
4、反复朗读课文。
课堂展示:对预习内容进行展示。
交流研讨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课堂小结:
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课时检测:
一、内容理解。
1、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
2、写出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
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
处的句子是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3、本文得出的结论句是
4、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
5、、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二、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你知道哪些“逆境成才”的名人名言?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