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合集下载

实现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谈语文课堂如何走出内容分析式教学的误区

实现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谈语文课堂如何走出内容分析式教学的误区

对 内容的掌握 , 把语言文字欣 赏品味课上 成 了地理课 , 至于文章采用了哪些写作手 法、 文本语言如何 , 教师完全没有提及 , 使
学 生 逐 渐 丧 失 了语 文 学 习 的乐 趣 。笔 者 在 教 学 中侧 重 于 语 言 学 习 教 学 : “ 请 大 家 自己读 课 文 , 边 读 边 在 自己认 为美 的或 者
转身 。

文第九册《 黄 山奇松》 这一课时 , 许多教师
都把这篇课 文当作优 秀的写景类 文章的 写作范例。但是 , 一些教师侧重从写作的 角度让学生思考 : “ 同学们 , 你们知道课文 是按照什么表达方式来写的吗? ” “ 由总到 分。” “ 哪些 自然段是总写 , 哪些 自然段是 分写 呢?” “ 第一段 总写 ,二三 自然段 分
感受深刻的句子下面做个记号 , 并想一想
自 己从 这些 句 子 中读 出 了什 么 , 待 会 集 体
步学 会 用 语 言 。 总之 ,要 实现 阅读 教 学 的 华 丽 转 身 ,
交流。” 经过交 流讨论 , 有的学生说 : “ ‘ 在
辽 阔 的 … …撒 下 了一 串 串 晶莹 的 珍珠 ’ 这 句话 写得 很 美 。 ” 有 的学 生 说 : “ 我从 ‘ 二 百
材, 选准教 学切人点 , 让学生进 行仿写练
习 ,比 如 让 学 生 按 照 文 中介 绍 松 树 的方 法 ,选 择 自己 喜欢 的一 种 树 木 进 行 仿 写 ,
学生 就 有 话 可 说 , 在 理 解 语 言 的 基 础 上逐
原语境 ” 转变 , 注重在具体语 境 中引导 学
自己的语言来 描述 ,获得 了对 词语 的解
子品语言 , 既 激 发 了 学 习 的 主动 性 , 又 感 受 到 了语 言 文字 的魅 力 。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数 星星 。” 此旬 是典 型 的连动句 。 教学中, 可 实施 圈动 词 、 一
( 一 )理 解语 言 内容 , 即文本 “ 写什 么”
与“ 内容 分析 式 ” 阅读 教 学说 再 见 , 并 不等 同于 与 内容
分析 说再 见 。 一 方面 , 不理 解 文本 内容 , 怎 么把 握文 本 “ 写什
途径 和载 体绝 非 阅读 一途 。但 阅读 与其 他方 式最 大 的不 同
语言 , 体 现在 词 、 旬、 段、 篇和 标 点上 。 这些 非范式 语言 , 粗 读
觉得不 规范 , 细究却 令人 击节 叹赏 。教学 时 , 引导学 生赏 读 此等“ 奇语” 之秘 妙 , 领悟 其神 韵 , 会于 潜移 默化 中滋 养语 言 灵性 。下面 我们看 一 下典型 非范 式段 落 。 课 文 中典型 的非 范式 段落 比较 多 。如 人教 版五 年级 下
不关注形式 , 就会把《 小英雄雨来》 上成思品课 , 把《 自然之
开。
选编 入教 材的课 文大 多为 名家 名作 。这些 作 品因作 者 不 同而呈 现出 丰富 多彩的 个性 ,其 中有许 多典 型 的非范 式
当前 阅读 教学 中 , 文 本 内容 理 解 的教 学 , 不是 不 要 , 而
是 需要改 进 。阅读 教学 目前 最大 的 问题 是 ,内容的理 解游 离 了语言 文字 这 一凭借 。人类 获取 信 息 、 接受人 文 熏陶 , 其
的主体 是 同一个 。 2 . 典 型非 范式
感就 无法 体悟 ,阅读教学 的人 文性 就无 法体 现 。这样 的 阅
读教 学课 不是 语文 课 。另 一方 面 , 不 理解 文本 “ 写 什 么” , 就
无法 理解 “ 怎么写 ” ; 至 于 更进一 步的 语言 学 习 , 自然 无 法展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小学语文主题教研会总结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小学语文主题教研会总结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小学语文主题教研会总结
一、为什么要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问题的缘起:阅读教学该教什么?
单纯的内容分析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魔区”: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学把课文 情节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成为 故事情节演绎的展示台。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之本质》汪 潮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
教课文——教“教材内容”
就是把课文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语文——教“课程内容” 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 语文知识和方法。
“美丽转身”后朝哪里走?
阅读教学的“课程内容”是哪些?
阅读教学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后, 该教什么?
二、阅读教学“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后,该教什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
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
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
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三、行动落实
正视困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转变观念
研训落实
语言的理解训练
语言训练
语言的积累训练 语言的运用训练
(一)语言的理解训练
理解“内容”: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理解“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 “学会”理解:在“理解”中学“理解”
(二)语言的积累训练
“积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积累”为“运用”服务。 “积累”什么:人文经典 表达经典
(三)语言的运用训练
“运用”要建立在“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之上。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广泛的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研究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

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

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

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

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

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

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

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

和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和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浅谈“和‘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11月10日在蓟县城关第六小学举行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阅读教学大赛,赛场上聆听了8位老师精彩的教学,县教研室的老师在课后又做了深刻的讲解,回顾自己的阅读教学,颇有感悟。

一、什么是“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我想:内容分析式,指的是教师教学时“主要进行内容分析,将内容分析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

在表现形式上可能就是对阅读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串讲串问,教师说,学生听。

在课堂上,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二、和“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是对教师的讲解分析全盘否定吗?“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通过展开阅读实践活动,习得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活动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拨。

所以,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待不同的课文,对于不同学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教师指导、讲解的力度就应该有所不同。

我们不能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当然对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分析就不能全盘否定。

三、我们该怎么做呢?教学时吃准目标,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的理念始终渗透在其中。

从王晓林主任的这番话中或许我们能得到启示:1、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

凸现以生为本。

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2、要找准教学的起点。

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

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

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

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充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传统的“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分析文章的各个
要素(如主题、结构、语言等)来教授学生如何阅读。

虽然这种方
法在过去一直被广泛采用,但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
人们发现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1. 偏向于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传统的“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方法往往凭借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读来
引导学生阅读,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在内容上也缺
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化调整和差异化教学。

2. 偏向于通过分析文章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往往将“正确”理解文章置于最高位置,忽略
了应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实际运用语言的环境和实践。

3. 偏向于教授独立的阅读技巧,而忽视阅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传统的“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方法往往集中在独立的阅读技巧的
教授,如主题句、结构、语言的分析等等,但忽略了阅读的文化和
社会背景。

这种做法不仅忽略了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而且也不
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阅读教学方法,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
阅读教学方式。

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
生参与到阅读中来,通过创造性的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更多的场合自如运用英语
阅读的技能。

同时,在传授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应该强调文化和社
会背景对于英语阅读的影响。

这些做法可以让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生动和有意义。

如何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如何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如何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如何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文/琅琊小语去年7月在大连的“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曾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他指出:“今年的教学观摩活动(指去年10月在银川举行的‘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

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步。

”会上,他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阅读教学的几个关键词: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可以说,崔峦老师早已洞察出阅读教学的顽疾,并开出了“良方”,试图引导我们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羁绊,彻底扭转阅读教学低效高耗的局面。

吃透崔峦老师的讲话精神,真正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以下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如何吃准目标“吃准目标”实际上就是明确“教什么”。

那么,语文课究竟应该教什么呢?陈先云老师在“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一文中指出:课程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其本质在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定位,而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准确,又关系到教学效率与质量。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看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达成度。

教学目标如何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教学内容。

所以,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研究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么教”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反思历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怎么教”往往给予了高度的认识,这个教学法、那个教学法层出不穷,而对于“教什么”往往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深。

是不是对教学内容认识的模糊性,在内容选择、组织与重构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了语文教学在低效中徘徊呢?我认为不无关系。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家和教师开始质疑传统的“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进行训练,强调通过分析文本结构、语言使用、信息组织等方面来理解文本的意思。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忽略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和兴趣的重要性。

如果学生不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主题和话题,那么他们很难理解和评价文本。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阅读技巧和策略,而缺乏对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视。

最后,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乐趣和兴趣。

因此,教育教学理论家和教师呼吁采用更加综合和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与学生分享阅读体验、推崇多元化文化、注重学生背景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等等。

这些方法旨在鼓励学生对阅读更加感兴趣,并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幼儿园大班教案《说再见》的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说再见》的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说再见》的反思教案名称:《说再见》的反思
反思是教师在完成一次教学活动后对该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下面是我对幼儿园大班教案《说再见》进行的反思。

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学会礼貌道别的基本用语;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教学准备:
准备一段视频或图片资源,展示人们彼此道别的方式;
准备一些教具,如手偶或图片卡片,用于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

教学过程:
(这里省略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观察和听取幼儿的回答及表演,大多数幼儿学会了礼貌道别的基本用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参与度:课堂中采用了互动的方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

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较为内向,需要进一步激发其主动性。

教具运用:教具的使用对于幼儿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手偶和图片卡片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教学策略: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观看视频、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等。

这些策略使得课堂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改进措施:针对内向的学生,我将设计更多激发兴趣和参与的活动,以增强其自信心。

此外,在下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巩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更多的练习和互动让他们更自然地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次反思,我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绘本故事再见告诉我们的道理教案

绘本故事再见告诉我们的道理教案

绘本故事再见告诉我们的道理教案教案名称:绘本故事《再见》告诉我们的道理适用年龄:4-6岁教学目标:1. 通过听故事,了解感恩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表达感恩之情;2.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意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再见》绘本故事2. 制作感恩卡片3. 分组讨论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和学生们进行问候和自我介绍后,老师会提出一个问题:“今天谁感到了特别开心?为什么?”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兴趣,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感受。

2. 导入(10分钟):老师介绍《再见》这本绘本,并简单讲述故事的大意,告诉学生们这是一本关于感恩的书籍。

然后请学生们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述整个故事。

3. 感悟与思考(15分钟):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回忆故事中的情节,让学生们谈谈感受。

可以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为什么小鸟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为什么老师会对小鸟的举动感到惊讶?”等等。

4. 制作感恩卡片(2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表达感恩之情,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卡片。

首先,老师可以示范如何制作卡片,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

学生们可以使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来制作卡片,可以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写感谢的话语等。

5. 分组讨论(15分钟):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感恩的理解,老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下自己感恩的对象,以及应该如何表达感恩之情。

每组可以挑选一名代表来分享讨论结果。

6. 总结(5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感恩卡片,并让学生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同时,老师还可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资源:1. 《再见》绘本本教案以绘本故事《再见》为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绘本故事教学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道德、品德等方面的素养。

## 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并表达个人感受。

- 培养情感素质,提高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再见教案小学语文

再见教案小学语文

再见教案小学语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再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友谊,懂得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 学会珍惜友谊。

2. 懂得礼貌待人。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再见》及相关图片。

2. 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课:提问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引入新课:出示课文《再见》的题目,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2)理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课文的意思。

(3)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表达的友谊和礼貌的情感。

3. 朗读训练(1)分组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个人朗读:挑选学生个人朗读课文,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4.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教育他们学会珍惜友谊,懂得礼貌待人。

5.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给父母朗读课文,让父母评价他们的朗读表现。

六、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再见》,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友谊和礼貌的情感。

在朗读训练中,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同时,学生也学会了珍惜友谊,懂得礼貌待人。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和幼儿园说再见的绘本教案

和幼儿园说再见的绘本教案

和幼儿园说再见的绘本教案一、教学目标在本堂课中,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绘本故事,让学生认识即将离开幼儿园的重要性。

2.能够理解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主旨。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主题:和幼儿园说再见。

2.教具:《幼儿园说再见》绘本、图片、PPT、电子白板、录音设备等。

3.学生活动内容:听、看、说、读、绘、动、随想。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主题。

2.师生共同讨论一下即将离开幼儿园的心情和感受,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离开幼儿园的目的和理由。

第二步:创设情境1.老师播放一段离别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心里形成即将离别的氛围。

2.给学生出示PPT、图片等,让他们先自由猜想这些与幼儿园有关的图片代表了什么,再一一回答并进行简单讨论。

第三步:故事阅读1.老师向学生介绍绘本《幼儿园说再见》,并阅读故事,让学生仔细听故事里的内容。

2.再次阅读故事,让学生跟着老师朗读,掌握故事的语感和音调。

第四步:口语表达1.将学生按小组分组,让每个小组自由谈论一下课文中的学习内容,并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人物,口头表达出来。

2.模拟让学生进行离别场景的角色扮演,一个人离开了幼儿园,别的孩子们也要为他送别。

第五步:绘画创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以小组的方式,互相制作手抄报,表达出自己离别幼儿园的心情、期待和感慨。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1.老师指导学生简单回顾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2.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好的地方要表彰,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指出。

四、教学反思此次课程目标设计明确,紧扣主题,教学准备充分。

但学生主动性稍有欠缺,需要以后多加鼓励和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读《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有感

读《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有感

读《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有感任各庄镇后泥河小学刘春瑜初次听到“语言形式”教学这个词语是在新城道小学刘红梅老师主讲的《蝴蝶的家》的网络教学研讨中,在人教论坛和高主任交流对话中,高主任提出了要加强语言形式的教学,当时很迷茫,查看了有关了资料,但对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语言形式教学还是一无所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不断的积累中逐渐体会到了语言形式教学的点滴,我校这个学期初把“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语言形式的多样,在文章当中运用的妙处”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全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将以“语言形式”研究为核心,扎实跟进教研室新理念课堂教学理论应用。

但是,在整个的教研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的欠缺,经验严重不足,有一种搬着石头过河的感觉,思考多,实践多,收获却是比较少,这主要源于没有正确的,让人信服的理念指导,高主任的寒假读书活动,是给我送来的及时雨,我如饥渴的禾苗一样,贪婪的吮吸着,从中也感受颇丰。

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

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就必然要迎来一个现代阅读教学的新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

对语言的理解,由于人们的需求和目的的不同,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

就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基本上是对语言所表达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语言内容信息的提取。

但是,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就比一般意义上对语言的理解要复杂多了,它要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识字,了解某些语言知识,形成比较敏锐的语感,它还要在理解语言的同时积累语言和学习运用语言。

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它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所提供的有关内容的信息,它还应该关注语言本身,关注有关语言形式的信息,语言的审美信息,语言知识的信息。

与“内容分析研究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与“内容分析研究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浙江温岭市教研室(317500)特级教师徐秀春“内容分析式”是阅读教学低效高耗地症结,这是反思阅读教学历史、审视教学现实后地结论.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课文内容”不是“教学内容”,“讲课文”不应成为阅读教学地主要教学形态.接下来地问题是,阅读教学“美丽转身”后,该往哪里去?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后,该教什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地一部分,其基本任务自然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这应该成为我们”转身”后前行地方向.一、理解语言语言地学习,要以语言地理解为基础.就一篇课文地教学来说,这里地“语言”即指文本.“理解语言”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理解语言内容,即文本“写什么”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并不等同于与内容分析说再见.一方面,不理解文本内容,怎么把握文本“写什么”?没能把握“写什么”,又何谈把握“为什么写”?没能把握“为什么写”,文本地主旨就无法把握、思想就无法理解、情感就无法体悟,阅读教学地人文性就无法体现.这样地阅读教学课不是语文课.另一方面,不理解文本“写什么”,就无法理解“怎么写”;至于更进一步地语言学习,自然无法展开.当前阅读教学中,文本内容理解地教学,不是不要,而是需要改进.阅读教学目前最大地问题是,内容地理解游离了语言文字这一凭借.人类获取信息、接受人文熏陶,其途径和载体绝非阅读一途.但阅读与其他方式最大地不同是,其凭借地是语言,而不是图片、视频、声音、实物等.为此,阅读教学中地内容理解,既不能通过架空分析获取,也不能运用视听媒体地狂轰滥炸,而应回到正途——语言文字地潜心涵咏.(二)理解语言形式,即文本“怎么写”语言如彩虹,还是盐水?答案肯定是前者.因为,不存在可以脱离形式而单独存在地内容,也不存在可以脱离内容而单独存在地形式.语文教师如果只关注文本地内容,而不关注形式,就会把《小英雄雨来》上成思品课,把《自然之道》上成环保课……张志公先生早就指出:“阅读教学要带学生走个来回,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进入文章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地.”上述认识已逐渐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但现在地问题是:一篇课文地表达形式,是多点、多方面、多层次地,不可能都教都学,那如何取舍?如何确定更有价值地语言形式教学点?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思考维度去把握.1.典型范式选入教材地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它们是汉语地典范之作,肩负着规范孩子语言发展地重任.为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好文本中各个层级(字、词、句、段、篇、标点等)地典型范式语料,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蕴含其中地语言规范,并逐步内化于自身地语言表达之中.这里我们以词和句为例进行说明.(一)词方面.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中有这样一句话:“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其中地“垂”字,用得极其精确妥帖.教学时,可通过换词比较(爬、跳、掉、落等)、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地准确性,树立规范用词地意识.(2)句方面.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星星地孩子》中地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此句是典型地连动句.教学中,可实施圈动词、一句拆成五句、五句合成一句等教学环节,结合朗读,让学生初步认识连动句地“规定性”:几个动作是连续地;几个动作地主体是同一个. 2. 典型非范式选编入教材地课文大多为名家名作.这些作品因作者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地个性,其中有许多典型地非范式语言,体现在词、句、段、篇和标点上.这些非范式语言,粗读觉得不规范,细究却令人击节叹赏.教学时,引导学生赏读此等“奇语”之秘妙,领悟其神韵,会于潜移默化中滋养语言灵性.下面我们看一下典型非范式段落.课文中典型地非范式段落比较多.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地园子》中地一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地.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地……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作者在看似重复啰嗦地描述中,将那份自由、轻快、无拘无束、肆无忌惮地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三)学会理解语言,即学会“怎么读”阅读教学要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地维度目标,主要应凭借“理解语言内容”教学;要达成知识能力维度目标,主要应凭借“理解语言形式”教学;而要达成过程方法维度目标,则主要应凭借“学会理解语言”教学.学会理解语言,即学会“怎么读”,包括学会读字、学会读词、学会读句、学会读段、学会读篇以及学会读整本书.它指向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这不仅是阅读教学地题中之义,而且是首要地、主体地任务.当前学界提出地“指向写作”地阅读教学,取消或弱化学会阅读教学,应当引起我们地警惕.1.改变重感性体验、轻理性阅读地教学取向阅读能力地核心是阅读思维能力.阅读思维包括感知、理解、分析、推理、归纳、判断和评价等.这种能力地形成主要应凭借便于边读边想地默读,而不是强于感性体验地朗读.但当前,“读占鳌头”、“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中地“读”被很多教师片面地理解为出声地朗读.课堂中,多见书声琅琅,少见静思默想;低水平地议论纷纷多了,有深度地潜心会文少了.叶圣陶先生在《国语教学地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早就指出:阅读方法“最紧要地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地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地意蕴,没有一点含糊.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养成用字造句地好习惯,下笔不至于有误失.”这话在今天仍有很强地现实针对性,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吸取,并付诸实践.2.克服困难,准确把握,确定合适地阅读方法训练点部分教师具有阅读方法训练地意识,他们想做,但是最后往往或没有做,或不了了之,或胡乱一做.原因是他们普遍感到难以确定一篇课文地阅读方法训练点.之所以难以确定,责任主要在课标、在教材.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未能明确阅读方法训练序列.教材或没有要求,或要求不清.如何克服困难,准确把握,确定合适地阅读方法训练点?(1)借鉴和参考以往教学大纲或其他版本教材地阅读方法训练序列,如“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这套教材编于上个世纪90年代.它地最大优势在读写训练序列非常清晰.教材从第五册开始,对每个单元地读写训练要求都做出明确规定.整套教材形成序列,构成体系.温岭地一些教师借鉴此序列,运用到现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地教学中,取得优异地阅读教学成效.(2)抓住教材地导学系统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包括单元导语、略读课文前地连接语、课后要求、课中泡泡、单元园地相关栏目要求等.(3)基于文本细读,确定符合课文个性地阅读策略.(4)基于学情分析,确定符合学生实际地阅读训练要求.二、积累语言积累对于语言学习地重要性,不必多说.现在地问题是,教师普遍不清晰应该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地什么.这种情况,可从一次调查统计中反映出来.教材中多有“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地部分背下来”等自由选择式地积累要求.有68.8%地教师要求学生整篇背诵,明显加重负担;21.9%地教师挑选内容让学生背诵,有剥夺学生权利之嫌;9.3%地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结果学生往往挑选最短地小节.科学地做法是,在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地同时,加以正确地引导.这种引导,就“这一次”,可帮助学生确定合适地积累内容;长期坚持,则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领悟怎样地语言值得积累.(一)积累表达经典所谓表达经典,是指在表达形式上具有较高学习价值地语料,或是精妙地遣词造句,或是匠心独运地布局谋篇等.课标要求地积累多指此类内容.课标第一学段阅读要求地第三点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七点提出“积累自己喜欢地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阅读要求第八点提出“积累课文中地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第二学段地“实施建议”第六点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丰富积累”.教材要求也多指向此类内容.笔者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到六年级课后要求抄写地句子进行了统计,其中关注描写生动地有14处,关注修辞运用地有11处,关注段落形式地有11处,关注特殊句式地有1处,关注炼字造句地有4处,关注含义深刻地有10处,自主选择地有17处.剔除自主选择地17处,前五类全部指向表达经典,约占80%.进一步地问题是,怎样地表达经典更有积累地价值呢?一是典型范式语料,二是典型非范式语料.因为前者可让学生地表达更规范,而后者可让他们地表达更灵动.具体如前所述,不再赘述.(二)积累人文经典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地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地影响是广泛而深刻地.”语文课程地人文内涵,其主体是一篇篇课文中蕴含地思想情感等人文元素.学生阅读以文学作品为主地课文,通过体会和领悟其中蕴含地人文元素,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品质,提升人文素养.这是积累人文经典地目标指向之一,服务于语文课程人文性地需要.积累人文经典地另一功能是为写作提供情感支持,服务于语文课程工具性地需要.“情动而辞发”,说明思想情感在写作中地重要性.才子往往多情,是比较普遍地客观存在.因为“多情”,故特别能写,方成才子.反过来,为什么“多情”呢?因为才子往往读地书多.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言:因为读地书多,“赤”不但是红色,“夜”不但是昼地反面,“田园”不但是种菜地地方,“春雨”不但是春天地雨;如果读地书少,见了“新绿”,恐怕感觉不到希望、自然地化工、少年地气概等等说不尽地旨趣;见了“落叶”,也大概感觉不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地意味.积累人文经典,主要不是靠记诵,而凭涵咏体悟.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地第四点提出“阅读能体会文章表达地思想感情”;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第五点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地命运和喜怒哀乐;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第五点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地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体会作品地情感.受到优秀作品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最求美好地理想”.这些要求是要体悟和涵咏地.但积累人文经典,也不排斥记诵.记诵地对象,往往是课文中人文元素地蕴含处或凝练表达.“蕴含处”特别表现为含义深刻地句子.课后题多要求学生或抄写、或背诵、或领会此类句子,其用意正在此.“凝练表达”,多指课文地中心句、段等.三、运用语言阅读教学中地“运用语言”学习,主要表现为随文地表达训练,包括随文说话和随文练笔.这种随文表达,相较“大作文”,因其轻快灵活、情境相融而广受师生欢迎.其表达训练指向丰富多样,有范式模仿式、语言拓展式、补白想象式、感受评价式、续编改写式、归纳概括式等.当前地随文表达训练,教师做得多,几乎每课必练,甚至多练,但质量高地少.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如何选择和确定一篇课文地随文表达训练点比较模糊.笔者尝试以实践取得高效地教学案例,说明“选择和确定”地依据.(一)与文本内容一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文中有多处人物心理活动地描写.比较集中地有两处,一是桑娜在家等待丈夫时地“沉思”;二是将西蒙地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地“忐忑不安”.两种写法,服从于不同地作用,表达上极具典型性,是引导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地经典语料.面对如此“经典”,很多教师都有意安排心理活动地练笔训练.但做法不同,效果大相径庭.一种做法是,在引导学生研读两处心理活动描写后,安排学生写一写自己生活中某一时地心理.比如,考试考砸了,走在回家路上,即将面对父母时地心理.另一方法却别出心裁.在研读渔夫“善”地教学板块,教师利用文中描写渔夫表情地一句话,设置了一个练笔:“渔夫皱起眉,他地脸变得严肃、忧虑.他想”并要求学生联系渔夫地语言以及前文展开想象.比较两个练笔设计,最大地不同在写作地内容,前者指向课文之外,而后者则指向课文之内.指向课文之外地练笔,必然中断课文内容地理解、情感地体悟,导致课文语境地破坏.而后一练笔,始终在课文语境中展开,不仅不会破坏,反而通过交流练笔作品,深化了对渔夫“善”地体悟,进而达成对“穷人不穷”更真切地体会.(二)与文本语言同生目前阅读教学中地随文练笔,多为评价感受性练笔,或就文中一处写下感受、想象,或在结课时,写下评价、体会等.这种练笔,可以深化和提升对文本主旨地认识,可以“得意”;但在语言表达学习上地价值不高,无法“得言”.《圆明园地毁灭》地第三小节介绍建筑地辉煌,其语言表达堪称经典.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在体会建筑辉煌地同时,发现其中写作地秘妙;然后,抓住第四节中“上自先秦时代地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地名人书画和各中奇珍异宝”一句,要求学生也运用对举地方式将文物地辉煌写具体,并用合适地连词连接.当然,其中要适时提供原圆明园所藏文物地相关信息,以便学生选用.通过这样地练笔,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文物之辉煌,同时又初步习得了“经典”地表达方式,可谓既“得意”又“得言”.(三)与文本情感共振笔者曾执教六年级上册地《怀念母亲》一文.课文中间部分是四则日记,笔者将其教学重点定位在“触景生情”写作方法地领悟和迁移运用上,取得不错地效果.第一步,举一.引导学生细读16日地日记,发现“触景生情”.第二步,反三.以“像这样触景生情地日记还有吗”一问贯穿,引导学生以18日和28日两则日记,加深和丰富对“触景生情”地理解.第三步,运用.“11月20日那天,季羡林又想家,想故国,想故国地朋友了.是一番怎样地情景引发了作者地思念呢?日记中没有写,但一定写在我们地心上.把你想到地最能勾起季羡林怀念之情地那个场景写下来.”11月20日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地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在接下来地展示交流中,学生地诗意表达还原了一幅幅身处异国他乡游子思母念国地动人情景.什么叫睹物思人,什么叫触景生情,无需多言.作者念国之“切”自然地在诗意地作品展读中呈现.(四)与学生实际贯通最优秀地言意兼得地随文练笔设计,如果不能贴近学生地生活、切合学生地认知,诱发学生地兴趣,那都是白搭.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材料补充等方式积极架设练笔点与学生实际地桥梁.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有这样一个句子:“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地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后半句体会城墙顶地宽,并发现运用熟知事物介绍生疏事物地写法;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一写法补写:“从东头地山海关到西头地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如果预设仅至此,学生恐仍有写作难度.为此,教师可补充呈现一组材料:学校地塑胶跑道400米(不足一里),向学校同学介绍你可以怎么说?城区周边山上健步道约21公里,向我市人民介绍你可以怎么说?马拉松赛跑全程42.195里,向世界人民介绍你可以怎么说?……在补充材料地帮助和提示下,学生地思维开始畅通了,表达也顺畅了.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地三个方面,也是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后,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上地正确取向.唯此,阅读课方是真正地语文课.但要注意地是,此三者不是割裂地,而是相互交融地.因为,语文新课标所提倡地“语言文字运用”,绝非孤立地、机械地运用训练,而是语境中地运用.也唯此,方可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地完美统一.(责编韦雄)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告别“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对策

告别“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对策

丰际萍“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缺乏对课程目标的宏观把握和阶段目标的清晰认识,教学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过分强调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学习、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2)片面理解教学内容,把读懂课文文字当做了学习的唯一内容,忽略了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3)对教学重点、难点取舍把握不当,语言训练点的确定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泛化;(4)“教”为“学”的服务意识落实不够,教师的强势导致了学生自主学习机会的缺失。

要告别“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必须明确课程目标、把握阅读教学根本任务、理清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做到以下“四个结合”。

一、学习语言与人文熏陶相结合力求做到语言学习扎扎实实,情感熏陶潜移默化。

关于语言学习,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文章有不同的训练点。

因此,教学中,一要把握年段目标;二要找准文章的语言训练点,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学习,并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接受思想情感的自然熏陶与启迪。

我们来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片段1】二年级《画家和牧童》师:牧童告诉了戴嵩画错的原因,戴嵩听了又是怎么做的?读读书中的句子。

(生读句子: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师:出示“惭愧”一词,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这两个字都有竖心旁,说明这个词和心情有关系。

师:那是什么心情呢?读读句子,想一想。

生:不好意思,很难过。

师:对,戴嵩心里很难过。

他还做了一个动作“拱手”,你们也试着拱拱手,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边拱手边读句。

)师:“拱手”是古人说话时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我们通过做动作理解了词的意思,真好。

你看到戴嵩的表现,想说点什么?生:戴嵩很虚心。

生:一个大画家还这么虚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惭愧”“拱手”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感受画家戴嵩的谦虚胸怀,将理解词语、学习方法与情感熏陶有机融为一体,简洁、自然且尊重学生自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温岭市教研室(317500)特级教师徐秀春“内容分析式”是阅读教学低效高耗的症结,这是反思阅读教学历史、审视教学现实后的结论。

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课文内容”不是“教学内容”,“讲课文”不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形态。

接下来的问题是,阅读教学“美丽转身”后,该往哪里去?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后,该教什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其基本任务自然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这应该成为我们“转身”后前行的方向。

一、理解语言语言的学习,要以语言的理解为基础。

就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这里的“语言”即指文本。

“理解语言”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解语言内容,即文本“写什么”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并不等同于与内容分析说再见。

一方面,不理解文本内容,怎么把握文本“写什么”?没能把握“写什么”,又何谈把握“为什么写”?没能把握“为什么写”,文本的主旨就无法把握、思想就无法理解、情感就无法体悟,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就无法体现。

这样的阅读教学课不是语文课。

另一方面,不理解文本“写什么”,就无法理解“怎么写”;至于更进一步的语言学习,自然无法展开。

当前阅读教学中,文本内容理解的教学,不是不要,而是需要改进。

阅读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的理解游离了语言文字这一凭借。

人类获取信息、接受人文熏陶,其途径和载体绝非阅读一途。

但阅读与其他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其凭借的是语言,而不是图片、视频、声音、实物等。

为此,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理解,既不能通过架空分析获取,也不能运用视听媒体的狂轰滥炸,而应回到正途——语言文字的潜心涵咏。

(二)理解语言形式,即文本“怎么写”语言如彩虹,还是盐水?答案肯定是前者。

因为,不存在可以脱离形式而单独存在的内容,也不存在可以脱离内容而单独存在的形式。

语文教师如果只关注文本的内容,而不关注形式,就会把《小英雄雨来》上成思品课,把《自然之道》上成环保课……张志公先生早就指出:“阅读教学要带学生走个来回,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上述认识已逐渐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篇课文的表达形式,是多点、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可能都教都学,那如何取舍?如何确定更有价值的语言形式教学点?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思考维度去把握。

1.典型范式选入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它们是汉语的典范之作,肩负着规范孩子语言发展的重任。

为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好文本中各个层级(字、词、句、段、篇、标点等)的典型范式语料,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蕴含其中的语言规范,并逐步内化于自身的语言表达之中。

这里我们以词和句为例进行说明。

(一)词方面。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中有这样一句话:“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其中的“垂”字,用得极其精确妥帖。

教学时,可通过换词比较(爬、跳、掉、落等)、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树立规范用词的意识。

(2)句方面。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中的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此句是典型的连动句。

教学中,可实施圈动词、一句拆成五句、五句合成一句等教学环节,结合朗读,让学生初步认识连动句的“规定性”:几个动作是连续的;几个动作的主体是同一个。

2. 典型非范式选编入教材的课文大多为名家名作。

这些作品因作者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其中有许多典型的非范式语言,体现在词、句、段、篇和标点上。

这些非范式语言,粗读觉得不规范,细究却令人击节叹赏。

教学时,引导学生赏读此等“奇语”之秘妙,领悟其神韵,会于潜移默化中滋养语言灵性。

下面我们看一下典型非范式段落。

课文中典型的非范式段落比较多。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中的一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作者在看似重复啰嗦的描述中,将那份自由、轻快、无拘无束、肆无忌惮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学会理解语言,即学会“怎么读”阅读教学要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目标,主要应凭借“理解语言内容”教学;要达成知识能力维度目标,主要应凭借“理解语言形式”教学;而要达成过程方法维度目标,则主要应凭借“学会理解语言”教学。

学会理解语言,即学会“怎么读”,包括学会读字、学会读词、学会读句、学会读段、学会读篇以及学会读整本书。

它指向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题中之义,而且是首要的、主体的任务。

当前学界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取消或弱化学会阅读教学,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1.改变重感性体验、轻理性阅读的教学取向阅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思维能力。

阅读思维包括感知、理解、分析、推理、归纳、判断和评价等。

这种能力的形成主要应凭借便于边读边想的默读,而不是强于感性体验的朗读。

但当前,“读占鳌头”、“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中的“读”被很多教师片面地理解为出声的朗读。

课堂中,多见书声琅琅,少见静思默想;低水平的议论纷纷多了,有深度的潜心会文少了。

叶圣陶先生在《国语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早就指出:阅读方法“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糊。

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于有误失。

”这话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吸取,并付诸实践。

2.克服困难,准确把握,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训练点部分教师具有阅读方法训练的意识,他们想做,但是最后往往或没有做,或不了了之,或胡乱一做。

原因是他们普遍感到难以确定一篇课文的阅读方法训练点。

之所以难以确定,责任主要在课标、在教材。

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未能明确阅读方法训练序列。

教材或没有要求,或要求不清。

如何克服困难,准确把握,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训练点?(1)借鉴和参考以往教学大纲或其他版本教材的阅读方法训练序列,如“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

这套教材编于上个世纪90年代。

它的最大优势在读写训练序列非常清晰。

教材从第五册开始,对每个单元的读写训练要求都做出明确规定。

整套教材形成序列,构成体系。

温岭的一些教师借鉴此序列,运用到现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教学中,取得优异的阅读教学成效。

(2)抓住教材的导学系统认真分析,准确把握。

包括单元导语、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课后要求、课中泡泡、单元园地相关栏目要求等。

(3)基于文本细读,确定符合课文个性的阅读策略。

(4)基于学情分析,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训练要求。

二、积累语言积累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现在的问题是,教师普遍不清晰应该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什么。

这种情况,可从一次调查统计中反映出来。

教材中多有“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等自由选择式的积累要求。

有68.8%的教师要求学生整篇背诵,明显加重负担;21.9%的教师挑选内容让学生背诵,有剥夺学生权利之嫌;9.3%的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结果学生往往挑选最短的小节。

科学的做法是,在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这种引导,就“这一次”,可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积累内容;长期坚持,则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领悟怎样的语言值得积累。

(一)积累表达经典所谓表达经典,是指在表达形式上具有较高学习价值的语料,或是精妙的遣词造句,或是匠心独运的布局谋篇等。

课标要求的积累多指此类内容。

课标第一学段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七点提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阅读要求第八点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第二学段的“实施建议”第六点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丰富积累”。

教材要求也多指向此类内容。

笔者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到六年级课后要求抄写的句子进行了统计,其中关注描写生动的有14处,关注修辞运用的有11处,关注段落形式的有11处,关注特殊句式的有1处,关注炼字造句的有4处,关注含义深刻的有10处,自主选择的有17处。

剔除自主选择的17处,前五类全部指向表达经典,约占80%。

进一步的问题是,怎样的表达经典更有积累的价值呢?一是典型范式语料,二是典型非范式语料。

因为前者可让学生的表达更规范,而后者可让他们的表达更灵动。

具体如前所述,不再赘述。

(二)积累人文经典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其主体是一篇篇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元素。

学生阅读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课文,通过体会和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元素,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品质,提升人文素养。

这是积累人文经典的目标指向之一,服务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需要。

积累人文经典的另一功能是为写作提供情感支持,服务于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需要。

“情动而辞发”,说明思想情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才子往往多情,是比较普遍的客观存在。

因为“多情”,故特别能写,方成才子。

反过来,为什么“多情”呢?因为才子往往读的书多。

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言:因为读的书多,“赤”不但是红色,“夜”不但是昼的反面,“田园”不但是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是春天的雨;如果读的书少,见了“新绿”,恐怕感觉不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也大概感觉不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积累人文经典,主要不是靠记诵,而凭涵咏体悟。

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的第四点提出“阅读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第五点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第五点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最求美好的理想”。

这些要求是要体悟和涵咏的。

但积累人文经典,也不排斥记诵。

记诵的对象,往往是课文中人文元素的蕴含处或凝练表达。

“蕴含处”特别表现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后题多要求学生或抄写、或背诵、或领会此类句子,其用意正在此。

“凝练表达”,多指课文的中心句、段等。

三、运用语言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语言”学习,主要表现为随文的表达训练,包括随文说话和随文练笔。

这种随文表达,相较“大作文”,因其轻快灵活、情境相融而广受师生欢迎。

其表达训练指向丰富多样,有范式模仿式、语言拓展式、补白想象式、感受评价式、续编改写式、归纳概括式等。

当前的随文表达训练,教师做得多,几乎每课必练,甚至多练,但质量高的少。

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如何选择和确定一篇课文的随文表达训练点比较模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