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初中化学九下《6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word教案 (8)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课题一: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a.通过对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复习理解并记住固体溶剂热度的概念。

b.通过实验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2 过程和方法目标:本节课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尽力提供感性的材料,同时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曲线,了解结晶概念及结晶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含义三、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建立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同学们,铁和食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那他们都溶于水吗?事实上,不同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怎么样?请大家大胆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素有哪些)1、学生猜想影响因素影响结果溶质的种类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溶剂的种类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湿度的高低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2、教师讲述怎么才知道这三个猜想是否正确么?(用实验验证)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的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水都是5ml。

学生完成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1: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解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实验2:3g硝酸钾在5n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熟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限量越大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是很复杂的。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课设计【教课目的】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观点及根本特色;认识溶液的一些性质2.认识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1.能够经过对比实验,概括、认识溶液的特色2.经过研究实验,认识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由感情目标:1.学习科学研究的一些根本方法,培育实验察看,剖析能力,培育研究精神【教课要点难点】溶液的观点、特色。

【教课过程】.创建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不瞒大家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

一次我做饭时,忙繁忙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方法,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生:洗师:用什么洗?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生:溶解师:同学们说得特别好,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师出示教课目的[大屏幕]二.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师: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生:自由回复师:果然这样吗?我们仍是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实验研究一实验内容察看到的想象面粉放入水中豆油放入水中食盐放入水中第1页糖放入水中食粗放入水中师:下边同学们进行实验,并达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复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都是溶于水吗?生:不是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可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好说物质在水中分别,共有几种状况?[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别生:三种状况师;同学们看面粉分别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生:固体师:我们把这样的混淆物称为悬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复[板书]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别在水中师:面粉分别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认真察看: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平均分别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平均,不稳固。

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掉呢?生:洗师:用水洗后如不洁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别在水中,振荡后,分别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生:液体师:我们把这样的混淆物称为乳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沪教版9下化学 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9下化学  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温度、压强(气体)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互相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五、教学流程。

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6.3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全国版)

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6.3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全国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要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互相转变。

教课重难点:影响溶解性的要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 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工业制氯气往常采纳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获得的氯气越多,为何工业上只用 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沟通议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能否都简单溶解呢?联想与启迪: P166小结:一、溶解性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研究: P166实验 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盐水好蔗糖水好熟石灰水差结论: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1)不一样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用油水差食用油汽油好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一样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3填表:溶质溶剂溶解性室温硝酸钾水好加热硝酸钾水更好结论:(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相关。

沟通议论: 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 3 中在室温下将 3g 硝酸钾加到 5ml 水中,硝酸钾没有所有溶解,说了然什么呢?(不可以无穷制的溶解,也就是不可以无穷制地提升溶液的浓度)那么,你可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何不用50%的食盐水呢?沟通议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能够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研究: P167小结:①大多半固体,在必定量的溶剂内,跟着温度的高升,溶解量增加。

②大多半固体,在必定温度下,跟着溶剂的量增加,溶解量增多。

③在必定温度下,必定量的溶剂中,大多半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8)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8)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3、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4、结合生活实际,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情景---问题---探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组实验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3、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思维形式大胆地质疑.假使.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2、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3、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学习重难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学习重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课前准备1、将学生进行分组,准备分组实验药品及仪器:食盐.蔗糖.消石灰.水.汽油.食用油;试管.量筒.2、准备演示实验药品:硝酸钾.仪器: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石棉网.试管。

3、查阅资料: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课程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课程教学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术:①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②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过程与方法:经过研究活动学习本节的知识点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二、教课要点: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变的方法。

三、教课难点:1、成立饱和溶液的观点。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变的方法。

四、教课方法:讲解法、演示实验法五、教课过程1、导入:一杯水可否无穷制地溶解蔗糖或食盐?2、阅读教材:课本联想与启迪3、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4、研究: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要素相关 ?5、演示实验1:食盐、白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装有5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后察看6、结论:不一样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7、演示实验 2:向两支试管分别滴入两滴植物油,一支参加少量的水,另一支参加少许的汽油,振荡后察看8、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一样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9、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参加5毫升水,再参加3克硝酸钾,振荡后察看,加热后察看异同。

10、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相关11、沟通与议论:举例说明在平时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12、教师叙述:在实验3中我们看到硝酸钾没有完整溶解,加热后又持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有没有其余的方法使硝酸钾持续溶解?13、议论:能够加水14、考证:学生在预先做好的试管中进行实验15、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 ;温度高升时,硝酸钾在必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

17、教师叙述:经过以上实验可知,在必定温度下,大部分物质在必定量的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必定限度的。

我们把在必定温度下、必定量的溶剂里,不可以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类溶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持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类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师借助放大镜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加深学生印象,并举实例让学生解释。
师设计了一组习题
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常温下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并激发学生思考:谁能用更直观方法来表示?
师设疑:我们用实验方法可以测定硝酸钾在某些温度时的溶解度,怎样知道硝酸钾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呢?
师出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提问: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你能获得那些信息?讲解,并告诉学生: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师设疑:利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出示两组习题。
师借助画图解释分析
师出示练习:一道溶解度曲线与溶质质量分数相融合的题目。
是借助动画讲解,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答案。
使学生初步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深化理解含义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物理研究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学会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化学问题。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体会化学与数学的联系,形成学科融合的思想,在讨论和思考中对溶解度曲线中涉及的点、线、面的信息,充分理解并亲自感受。
学生在坐标系中画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学生讨论得出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生完成练习
生思考并讨论
让学生带问题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
生思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以设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引入新课。
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的问题结合,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课题
第六章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版九年级下化学第六章3.3 物质的溶解性 精品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下化学第六章3.3  物质的溶解性 精品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以结晶实验入手,了解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采取分离的手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学习重点】:1、建立结晶的概念;2、运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学习难点】:运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一、提问复习:什么叫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呢?二、引入新课:(设置疑问: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三、新授:1、演示实验:P.170实验1、实验22、由实验引出晶体与结晶的的概念(1)晶体: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2)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3、结晶的方法(指导学生看书讨论:有哪些结晶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演示实验:蒸发食盐水得到食盐晶体;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得到硝酸钾晶体小结:(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即缓升型的物质。

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应用举例:海水晒盐(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称降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

如: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应用举例:硝酸钾中混有少量食盐,可用这种方法来除去食盐。

四、教师小结板书: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四、结晶1.晶体: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2.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3.获得晶体的方法(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即缓升型的物质。

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应用举例:海水晒盐(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称降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

如: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布置作业:P24页7、8题教学反思: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很好。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方法;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对饱和溶液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解性的概念;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展示:向三只分别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面粉、食盐、食用油,搅拌.学生观察思考1:看了这几只试管中的物质,你有什么启示?学生:交流讨论讲述: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板书: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解性定义思考2: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想一下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讨论、猜想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溶剂的量、颗粒大小……探讨:下面我们做几个小试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分组实验:[实验一]: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实验二]:A、B两只试管中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A中加入少量水,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实验三]:取一只试管加入5毫升水,再加入3克硝酸钾,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现象.教师在学生实验探究时巡回指导.思考3: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板书: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机修工满手的机油用什么洗去?为什么?2)菜锅上的油用热水比用冷水易洗干净,为什么?3)冬天洗衣服时用温水来冲洗衣粉,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物质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如一杯糖水中不断加糖是否一直会变得更甜?[思考1]:如果把溶液分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两类,你会下定义吗?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168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板书: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思考2]:教材“饱和溶液”概念为什么有“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作为前提?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1]:两同学各取一支试管,分别加入5 mL水,室温下分别一份一份地加入硝酸钾,振荡,待前一份溶解后再加,直至有固体不再溶解.[实验2]:甲:向试管中加5 mL水观察现象;[实验3]:乙:将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将教材中20毫升水改为5毫升既节约药品又方便了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猜想:饱和溶液中能否再溶解其它溶质?教师演示:[实验4]:在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振荡,观察现象.(用硫酸铜颜色鲜明)学生惊叹!小结: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能再溶解别的物质.[思考3]:怎样判断某一溶液饱和与否?展示:盛有KNO3溶液的甲乙丙试管,其中甲乙为饱和溶液,甲试管中有晶体析出,乙丙无.问题:请判断哪支试管中溶液一定饱和?另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饱和与否?教师演示:[实验5]:在乙试管中再加KNO3,晶体不溶.在丙试管中再加KNO3,晶体还能溶解.小结: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交流与讨论]: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结合上面实验1—3来总结、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注:上面的方法对大多数物质是适用的,但有少数几种物质(如氢氧化钙)却不适用.补充:日常生活中对溶液的分类有另一种说法:浓溶液与稀溶液.实验一中,1克食盐完全溶解在5毫升水中,而1克消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他们形成的溶液哪种比较浓,哪种比较稀?追问:如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来化分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交流讨论]: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讲述:请大家反思,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是否还有问题没解决?结束语: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的表现很好,希望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更多的问题.练习:1、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2、怎样判断某一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A、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降低温度观察是否有溶质析出B、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蒸发水分观察是否有溶质析出C、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D、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不同种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3、把一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鸡蛋沉入水底(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回答下列问题:(1)若向烧杯中加入食盐粉末直至溶液饱和(饱和食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请解释原因.(2)若向烧杯中逐渐加入浓盐酸,鸡蛋壳表面会有什么现象?这会使鸡蛋怎样运动?。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通过逃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2、能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溶解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听过探究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溶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对“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威武注意观点的认识3、感受并赞赏溶解现象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溶解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难点1、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归纳法教学准备:硝酸钾、氯化钠、蒸馏水、蔗糖、食用油、汽油、面粉、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胶头滴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的定义演示实验:取相同的烧杯两只,分别加入等量的水(约10毫升)然后取等量的面粉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到盛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比较现象(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化学上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刚才的现象说明面粉和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性不同,那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探究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完成三个实验(详见教材第16页)讨论交流,教师引导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其中前两个是内因,温度是外因。

学生阅读教材巩固知识设问:溶质在溶剂中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呢?活动探究:向盛有10毫升水的烧杯这不断缓缓加入硝酸钾固体,边加边震荡,观察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回答现象)分析:刚加入硝酸钾时,固体溶解,随着硝酸钾的不断加入,硝酸钾不断溶解,当加到某一量时,硝酸钾就不再溶解了。

这时我们就说这种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课题3 物质的溶解性教教学案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课题3 物质的溶解性教教学案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想一想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知识点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2、【活动与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这样的事实:1、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蔗糖在水中易于溶解。

2、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在汽油或酒精中易于洗去。

规律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包括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

(1)溶质的性质: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溶剂的性质: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温度: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多数物质,温度越高,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一练:1、摩托车修理师傅的手上经常沾上机油,他们常常不是用水洗手,而是先用汽油洗手,然后再用水清洗。

为什么摩托车修理师傅要用汽油洗手呢?2、同学们都洗过碗吗?当碗上沾有较多的油时,若身边没有洗洁精,你会用热水洗碗还是用冷水洗碗?说说其中的道理。

3、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只知道其中一瓶是氯化钠,另一瓶是碳酸钙,为了区别这两瓶白色固体,我们可采用什么物理方法?例1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I)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

(2)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比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___。

(3)第四组没有对比实验,你认为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___;请简述理由:___。

知识点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活动与探究】探究硝酸钾的溶解限度(1)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时,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2)水(或溶剂)越多,将解溶质越多(3)溶剂量一定时,温度越高,溶解溶质越多。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案.doc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案.doc

物质的溶解性课堂探究第一课时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点拨:1.理解这两个概念必须注意如下两点:(1)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的溶剂量。

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质量有关。

例如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10 g 水中则得到不饱和溶液;25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也是不饱和溶液。

所以讲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质量。

(2)强调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例如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硝酸钾饱和溶液,而31.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所以讲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要强调是哪种溶质。

2.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1)溶液的浓和稀,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溶液的性质。

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多的则浓,少的则稀。

溶液是否饱和,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否再溶解溶质,能溶的为不饱和溶液,不能溶的为饱和溶液。

(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若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高。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点拨: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改变溶质、溶剂的量来改变溶液的饱和状态,适用于任何物质。

但通过改变温度的方法,却要考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所以只能说大多数物质可以通过升温使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但不能说所有物质。

第二课时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点拨: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抓住四个要素:①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②100 g溶剂,此处100 g指的是溶剂的质量,不能误以为是溶液的质量;③饱和状态,在前两个条件下溶质所溶解的最大质量才是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④单位: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4、结合生活实际,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情景---问题---探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组实验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3、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思维形式大胆地质疑.假使.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
2、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3、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学习重难点: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课前准备
1、将学生进行分组,准备分组实验药品及仪器:食盐.蔗糖.消石灰.水.汽油.食用油;试管.量筒.
2、准备演示实验药品:硝酸钾.
仪器: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石棉网.试管。

3、查阅资料: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