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军事思想
李鸿章与晚清的政治改革
李鸿章与晚清的政治改革晚清时期,中国政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
在这个时期,李鸿章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者,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他积极推动政治改革,试图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李鸿章与晚清政治改革的关系,并分析其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果。
李鸿章是晚清末年的重要政治家,他深知中国政治面临的巨大困境。
清政府内外交织的问题,使得国家独立与和平、国防与发展、内政与外交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李鸿章勇于承担责任,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的政治改革方案,并努力实施这些方案。
首先,李鸿章着手进行军事改革。
当时,中国的军队既面临内忧外患,又存在着老旧的军制,无法适应国家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李鸿章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他倡导实施西式军事改革,并通过引进外国军事技术和设备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尽管这一改革遭受了很多批评和阻力,但是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李鸿章的军事改革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开辟了一条重要路径。
其次,李鸿章推动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他认识到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包括贸易不平衡、农业危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鸿章提出了开放门户政策,旨在促进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
他还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并试图建立现代工商业体系。
尽管这些改革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是李鸿章展现了决心和智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军事和经济改革,李鸿章还着力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建议,包括设立议会、依法治国等。
他试图通过这些改革来实现政府的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
尽管这些改革并未完全实施,但是李鸿章的政治改革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石。
然而,李鸿章的政治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他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遇到了种种困难和阻碍。
其中,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干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仅如此,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制约了政治改革的进程。
尽管如此,李鸿章仍然保持了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试图为政治改革找到突破口。
李鸿章总结晚年思想内容
李鸿章总结晚年思想内容李鸿章(1823年-1901年)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清朝严复的学生,思想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李鸿章在晚年思想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近代化思想、对外开放政策、国家治理、教育改革和民主思想。
首先,李鸿章非常关注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他意识到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主张汲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李鸿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他认识到中国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合作,以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改革传统的封闭态度。
他积极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李鸿章对国家治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坚定中央集权,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能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提出了“以仁治天下”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提升人民素质,加强行政管理,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第四,李鸿章对教育改革非常重视。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主张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他推行了改革派的教育政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经验,促进国家的现代化。
最后,李鸿章在晚年也开始关注民主思想,提出了一些民主化的主张。
他主张加强人民的参与和监督权力,主张民主的选举和法治的实现。
他也提出了“安分守己,以求免灾”的观点,希望通过民主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的来说,李鸿章的晚年思想内容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化的强烈愿望,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李鸿章作为清朝晚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其洋务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历史背景、研究现状、现实意义一、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背景洋务运动时期,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清朝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在此背景下,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以“自强、求富”为核心的洋务思想。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李鸿章的军事洋务思想。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积极推动军事现代化,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强化国家军事实力。
2、李鸿章的铁路与矿物洋务思想。
他认为铁路和矿物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张大力发展铁路事业和开采矿产资源。
3、李鸿章的教育洋务思想。
他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现代化人才。
尽管目前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全面和深入探讨仍有待加强。
三、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现实意义李鸿章洋务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他的军事洋务思想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借鉴。
当今中国积极推进国防现代化,引进先进军事技术和装备,提高军事实力,这与李鸿章的军事洋务思想存在一定共通之处。
其次,李鸿章的教育洋务思想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当代教育改革应当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最后,李鸿章的铁路与矿物洋务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能源和交通事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建设和矿物资源开采国家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挑战,李鸿章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具有启示作用。
四、结论李鸿章洋务思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其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现实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李鸿章与中法战争
李鸿章一避战求和的思想严重错误,影响恶劣李鸿章以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家,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随后又赴贵州、陕西督办军务。
于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随后在处理天津教案、马嘉理事件中博得了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认同和赞许。
取代乃师曾国藩成为清朝的“柱石之臣”。
梁启超曾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
”至中法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已经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经营了十余年。
可谓位高权重,影响巨大。
在法越交兵,中国西南边疆受到威胁时,李鸿章却提出了错误的观点和外交策略。
李鸿章的“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未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如果与法国开战,即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中法战争只有会商解决才是“息事宁人经久之计”等言论,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避战求和,妥协退让。
李鸿章的失败主义论调和妥协路线是完全错误的。
他仅仅看到了中法两国在综合国力上的差距,甚至只看到了法国的船坚炮利。
但却无视法国的种种不利因素: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政治上不得人心;刚刚从普法战争中恢复过来,便大举向非洲和远东扩张,力不从心;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补给困难;与英德矛盾重重等等。
此外,李鸿章也低估了中越军民团结抗战的决心和力量,看不到中越军民占了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错误的思想往往导致错误的行动。
李鸿章由于地位重要,资历较老,其外交思想对清廷对法决策不可避免地发生着重要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由于李鸿章的错误思想而变得十分恶劣:其一,李鸿章的求和思想,影响了清政府的整个抗法基调。
李鸿章的态度首先影响了总理衙门的大官僚,军机处,随后又影响了慈禧太后。
由于有了李鸿章这样的实力派以及以李氏为首的许多大员的支持,慈禧在战争中推行她的卖国政策就大胆得多。
综观整个中法战争,清政府无一时不是以求和为根本策略的。
即使是宣战,也是为了以战求和。
总之,清廷是胜也求和,败也求和,一切以和为最高目标。
而李鸿章作为“享誉中外”的“柱石之臣”,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李鸿章的军事变革思想简介
臣前往日本议和,被日暴徒狙击,伤左颧。同年在日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十二年.周历西方
各国,考察政治。二十四年,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
二十五年末,署理两广总督。二十六年,又为宜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与庆亲王
奕助代表演廷与列强签订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二十
面,鉴于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都从海道来犯,中
国而临的战局与以前己大不相同,他力主加强海防。
他认为,在本土作战自然仍可以陆军为本,但防止酸
人登陆则靠牢固的海防。海防力量一是炮台.炮台布
置得法,可拒止致舰进口岸;二是近海设施,如以守
口巨饱、铁船阻防水路,藏伏水雷以击敌舰;三是在
海上练成大支海军,装备铁职快船, “南暗西贡、印
修建旅顺口、威海卫军港,在天津、大连、威海分别
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水雷学堂,并选派军官到
德国学习军事,仿欧式练兵。光绪十四年(1888年),
编练成北洋海军,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拥有舰船约
30筋。李鸿章对外主和议。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
发.他初奉行避战求和方针,继执行清廷宣战记书,
导致陆军在乎壤战败,北洋海甲在黄海覆没。战后,
国藩幕府,经理营务.专掌文事。十一年,奉曾国藩
命到安徽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组成谁军,其营制悉仿湘军。
旋率谁军赴上海,组织洋枪队,
以对付太平军。二年.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攻
占苏州、无锡。三年,占领常州一带。这年,太平天
国首都天京被攻陷,李鸿章因功封一等肃毅伯。四年,
署两江总督,将原办洋饱局分别扩充为江南机器制造
[宝典]人物评价之李鸿章
人物评价之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忠君爱国,弱国之相一、实干爱国者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
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成长。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享年78岁。
李鸿章,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不外乎“误国权臣”四个字,然而在我的眼中,李鸿章首先是一个爱国者。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鸿章:《二十自述》)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学府被选为优贡,赴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
后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弟子。
李鸿章25岁时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金田起义爆发绿营军腐朽日甚,不堪一战。
而曾国藩奉命组建的湘军却屡建奇功,清廷于是又派了一些京官回乡“练勇”。
李鸿章表现的相当积极,认为这是一个报销军国,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当李鸿章背着行李千里迢迢赶回庐州时,庐州已失守。
太平军分据近地,形成犄角之势,安徽巡抚福济数次欲收复庐州而不得,李鸿章建议他先取含山,巢县,以绝敌援。
福济命他领兵前往,果将二县收复。
不久,庐州也被收复。
李鸿章善领兵作战的名声从此传开。
然而,李鸿章的战功却受到上级福济的猜忌。
受到排挤的李鸿章几乎不能自立于乡里,这是当年一心想要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他所没料到的。
因而情绪十分低落,闲赋在家是,他写了《明光村镇旅店题壁》一诗抒发胸中怨气:“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
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鸟。
袖携淮海新诗卷,归访烟波旧钓徒。
遍地槁苗待霖雨,闲云欲去又踟蹰。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能够影响清政府命运的大臣之一,始终在精心维护清政府以及他自身的利益。
李鸿章军事建设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构建了以防御日本的水路防御体系,促进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力。
标签: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引言晚清时期的军事变革开启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步伐。
自鸦片战争起,清政府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震慑,有心反抗,但无力对抗。
而且内忧外患也一直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
因此,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对原有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最有权势的大臣,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军事变革的进程。
因此,全面认识、分析李鸿章的思想是正确认清中国军事近代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李鸿章的哲学思想做整体探讨,分析其哲学思想在军事建设中的作用,并阐述其局限性,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李鸿章军事建设中的哲学思想(一)军事力量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石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充分认清了一点: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
他认为“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他还说:“国家百用可省,独练兵设备万不可省”,“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1]。
之后,李鸿章代表淮军向英国购置了大量的洋枪、洋炮,扩充军队,使得战斗力大大提升。
李鸿章曾经感慨:太平军“无劈山炮,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猛不可挡。
以令上海各营添练洋枪小队,敝军已共有千杆遇敌交锋,先以劈山炮护洋枪而行,屡获幸胜”[2]。
这些成果给了李鸿章“甜头”,让他充分认识到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石。
自此,李鸿章不仅购置洋枪、洋炮,也开始创办军工企业,例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等,积极学习外国新技术,仿制枪支火炮。
同时,为了抵御日本及其他列强的海上入侵,他开始在各大口岸积极筹办海防,购置船只、大炮,建立中国海军。
李鸿章为现代化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
李鸿章为现代化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李鸿章(1823年-1901年)是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民族英雄。
本文将从李鸿章的背景、政治才能、外交才华以及对现代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现他作为民族英雄的伟大价值。
一、背景介绍李鸿章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贫穷的书香世家。
他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刻苦,积极进取。
正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下,培养了他坚持不懈追求现代化的信念。
二、政治才能李鸿章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深厚的学识。
他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为国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变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鸿章善于运用灵活的策略和智慧的谋划,成功化解了中国内外各种政治危机,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三、外交才华作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李鸿章以其卓越的外交谋略和智慧描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他积极参与处理内外政治事务,并与西方列强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不仅在朝廷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成功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对现代化的贡献李鸿章深信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关键。
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和制度体系。
他发起并参与了多项现代化改革,如海军建设、洋务运动以及铁路修建等,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五、对国家统一的坚守在国家面临危机和分裂的时刻,李鸿章始终坚守着国家统一的信念。
他积极参与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为保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做出了巨大牺牲。
他的坚定立场和卓越领导能力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安危。
六、对后世的影响李鸿章的思想和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开创的现代化思想为中国的近现代史铺下了基石,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他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智慧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于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摘要:有人曾用“一生功过在和戎”来形容李鸿章,可见“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思想在李鸿章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Abstract:”Merits and failure all due to coping with external enenmy” is a sentence to summerize Li Hongzhang’ s whole life. So we can see that the thought of” External Cope with Enemy, Internal political reform” accounts for a lot in Li’s political ide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though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关键词:李鸿章和戎变法Key Words: Li Hongzhang ,coping with enemy, political reform在晚清统治集团中,李鸿章可算是政坛上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个,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提到“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
” 可见李鸿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李鸿章不仅在政坛活动时间长,而且活动范围广,参与的事件也比较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也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外须和戎,内要变法”便是其重要的政治思想。
本文主要是从历史背景出发来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的内涵。
“外须和戎”的基本观点就是尽一切可能的寻求与西方国家和平相处,为本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
下图为淮军装备的加特林机关炮
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仿制西方武器,后来又创办了开平煤矿等一批 民用工业,以支援军事近代化目标的实现。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1869年设立的炮厂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国产火炮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的军舰
下图为供给北洋舰队燃煤的开平煤矿
三、筹办海防组建北洋舰队
面对列强威胁,李鸿章认为必须强化海防建 设。为此李鸿章、沈葆桢等人受命筹办海军, 组建舰队。其中以李鸿章筹办组建的北洋舰队 为代表。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时实力位居远东 地区第一位。
下图为从英国购买的“蚊子船”炮艇
下图为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巡洋舰1887年完工
沈葆桢遗折中对于购办铁甲舰的论述
“臣以六十之年,每饭不忘者乃购办铁甲船 一事。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 倭人万不可轻视。“
李鸿章为购舰派赴德国考察的李凤苞
下图为从德国订购的铁甲舰重近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为此他兴 办近代军事教育。向西方派遣军事留学生的同时, 还创办了近代化的军事学堂。
北洋海军军官留学的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
第二组
一、率先改善军队武器装备和训练方法
李鸿章在其受命编练的淮军中采用洋枪洋炮 装备部队,率先完成了由冷热兵器并用到完全 使用热兵器的过渡。还采用西方的训练方法训 练部队。如枪炮射击、测绘、队列、行军、战 阵等。
下图为1870年的淮军炮兵部队
下图为李鸿章的淮军士兵
下图为淮军的队列训练
李鸿章和近代中国海军(图文)
李鸿章和近代中国海军(图文)一、建立中国第一支海军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第一大建树是:把海防提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李鸿章李鸿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关注了海防问题。
他虽然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关注和提出海防思想的人,但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海防比陆防重要,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加强海防。
在中国近代,李鸿章之前的前辈提出的海防思想,重点在改善水师与岸炮的质量上,从李鸿章起,海防思想的重点是将海防提升到战略位置,并且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上面。
李鸿章提出的海防思想即便到今天,也很有启示意义。
李鸿章他提出的开源节流办海军的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比如,为了筹措到办海军的银子,他针对宫廷费用开支过大的情况,曾经上折子给慈禧太后,希望“停宫府不急之需,减地方浮滥之费,以裨军实。
”在慈禧身上节约银子,等于在老虎脸上拔毛一样,够胆大的。
但李鸿章为国家社稷考虑,竟然做了,也是他为官的本来操守,值得肯定。
李鸿章在李鸿章的努力下,最终北洋海军于1888年建立起来,共有军舰25艘。
而且这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海军一诞生,就是亚洲海军第一,世界海军第七。
二、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第二大建树:以更新武器装备为起点,以训练改革为重点,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李鸿章与俾斯麦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不久,正遇上那里有外国人组成的武装——洋枪队和外国军舰。
他总觉得同样是军队,为什么外国军队的战斗力那样强呢?他要解开这个谜。
找许多书来看,看完后,还觉得不过瘾。
于是想出个主意——微服私访。
主意打定,李鸿章就真的就化装成一个小老百姓的样子,溜上了停泊在长江口的一艘外国军舰。
洋人的武器装备与军纪,让李鸿章感到震惊。
李鸿章于是,他决定从他手中这支部队做起,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改革落后的兵制。
当时,李鸿章淮军的武器装备除刀、矛、弓、矢等冷兵器外,就是传统的鸟枪、抬枪和劈山炮。
于是,他先是通过他的亲哥哥李瀚章向洋人加急订购3000支洋枪,到货后,于1862年7月首先将其兵营改为洋枪队。
李鸿章---一个忍辱负重的名人
李鸿章-----一个忍辱负重的名人中华上下五千年,兴盛如隋唐,衰败如明清。
荣耀而光辉的历史往往被更多人铭记,但失败和屈辱的历史却不应该被遗忘和埋没。
其中有这样一位人物,在国家风雨飘渺,衰败到极致的境地,仍然与国同行,直至最终成为了落得满身骂名的“卖国贼”。
他,叫李鸿章。
谈及清朝的历史,是近代、现代中国人记忆最痛恨的历史。
印象最深的无外乎两个人,一个是慈禧,一个是李鸿章。
对于大多数浅显了解历史的人,对李鸿章的印象大概不外乎他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一个叛国者、卖国贼。
因此,成了人尽皆知的名人。
然而,对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只凭结果,我认为是不太准确的。
对于他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一次次签订了这样的条约、成了“卖国贼”?应当问个究竟。
在我看来,李鸿章的一生与大清朝晚期的兴到衰是紧密联系的。
就李鸿章个人而言,他是一个极其聪慧、富有才华的人,是一个深谋远虑,能忍辱负重的人。
不论个人、家族或是国家的成败兴衰,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
论天时,生逢清朝晚期,大清朝已从天朝上国的傲气没落到末日临近的暮气,正处在盛极而衰的艰难时刻。
正处在西方列强向外资本扩张,寻求跟大市场的时期。
正是英、法、美、日等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抢占市场,而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用长矛、大刀保守市场的时期,实质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决落后的封建主义社会。
落后就必然挨打。
只有求饶、承认不平等条约求和。
天时不好,所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时代的必然。
论地利,李鸿章所处的位置十分不利。
大清朝是少数满族人统治多民族的社会。
汉族人口最多,且主要聚居富饶而发达的南方。
清王朝就实施了“以汉制汉”的国策。
按封建主义血统论亲疏。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虽然得到清廷重用,深得慈禧信任,但他这是主子的奴才,虽然深得两朝皇帝的重用,但他只是忠于君主的臣子,在亲王面前仅是只能作地方官的汉臣。
一句话,只是权力棋局中的一颗棋子任其摆布。
再从职务看,是钦命通商大臣,赋以外事外交职能。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李鸿章通过发行国债和纸币等措施,改革国家的财政金融制度,缓 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财政困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推动金融业发展
李鸿章积极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支持设立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促进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
05
李鸿章在文化领域中的影 响
提倡西学、兴办教育
推广西方科学技术
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动洋务运动, 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促进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
地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这一结果使中国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
中。
军事思想与策略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李鸿章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拥有 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他积极倡 导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加强国防建设。
重视海防建设
李鸿章认为海防是国家安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大力推动海 军建设,并提出“以海为防”的 战略思想。
维护传统礼仪
他在外交场合中坚持维护传统礼仪,体现了一个传统士大夫的尊 严和风范。
传承文化遗产
李鸿章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支持修缮文物古迹,为传承 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推动中西文化交融
李鸿章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积极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倡导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
外交手腕与策略
01
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李鸿章坚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灵 活运用外交策略,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
02
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他善于利用国际法和外交惯例,为清朝争
取了更多的权益。
通过外交手段成功解决了多次边境争端和贸易纠纷,维护了国
03
家的领土完整和经济利益。
改革思想与尝试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一、李鸿章生平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谥文忠。
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
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
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
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
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
(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
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
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辩论赛-李鸿章
辩论赛:李鸿章正方一辩:各位同学、评委、主持人、对方辩友,你们好我想有点中国近代史常识的同学都应当对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有所了解。
综观其一生,我方认为用罪恶二字来评价绝不为过。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李鸿章一生的所谓非凡的经历,下面由我们的组员一一道来。
正方二辩 1. 镇压太平天国: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这难道不能体现其是历史的罪人吗?正方三辩 2. 放弃新疆:同治十年(187I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我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而昏愦腐败的清廷却采取退让办法,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竞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正方四辩 3. 中法战争中一再退让: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
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这难道不是其恶劣行径的集中反映吗?正方五辩4.中日甲午战争中避战自保: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这样,清军既不能主动迎敌,也不能择险据守,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
平壤战役发生后,清军很快退到鸭绿江北岸,战火燃烧到中国境内。
而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你们看看,李鸿章就是这幅嘴脸,他的行径是如此让人痛恨。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号文忠。
道光三年(1823)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肥东县)。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
虽然他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可是我们再想想,作为当时清政府官员的他能怎么办,站在清政府是我角度里看,李鸿章的行为也是属于一种爱国的表现。
再说当时的太平军真的能代表中国先进领导吗,答案是显然的,也是肯定不能的,不然太平军也不会失败。
李鸿章的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
因为他在清政府里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很多的事情不得不,也很无奈。
所以他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因为了解了他就等于了解近代史的中国清政府的一部分。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
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这么一首评价李鸿章的诗: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功绩:【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3】维护国家利益【4】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过失【1】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我认为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
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二是李鸿章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2006-12-15 11:30:01)
中国近代军事家、淮军创始人及军事统帅李鸿章关于国防、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对晚清军事变革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以伙同外国雇佣军镇压太平军起家,历任巡抚、总督、北洋大臣,从事军事活动40年。
19世纪中叶,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东南沿海门户洞开,西方列强势力侵入,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他认识到,此“实为(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四)。
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灭亡,他强调“自强”,注重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变易兵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军事思想鲜明地表现出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振兴中国近代军事的特点。
国防建设主张
李鸿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外实力悬殊,“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
为了加强国防实力,他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两条原则。
所谓“和戎”,即坚守“和约”,不轻言战争。
所谓“变法”,即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徐图自强。
到了70年代更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强”。
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同前,《朋僚函稿》卷一十六)。
中国五金矿藏虽富,“然数千年未尝大开,此何异家有宝库封锢不启而坐愁饥寒”(同前,《奏稿》卷二十四)。
治军观点
李鸿章认为,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技术,不能不改革旧的军事制度。
鉴于清军“靖内患或有余,御外侮则不足”,建议清廷“及时变易绿营旧制”,指出:“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今昔情势不同,岂可狃于祖宗之成法。
”(同前,《朋僚函稿》卷五)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化散为整,选用能将,勤操苦练,并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制造火器、兵船。
他奉命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后,购置了“定远”、“镇远”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巡洋舰,同时参照西方海军有关规章,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使北洋海军最早迈向近代化。
李鸿章对军事教育非常关注,认为当时文武两途仍由章句弓马进身的制度,“于洋务隔膜太甚”,所用非所学,难以造就精通西法的军事人才。
为此,向清廷提出建议:改革考试制度,“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设立洋学局”,选收有志于西学之人入局,所学如有成效,“照军务保举章程奏奖升阶”,“与正途出身无异”(同前,《奏稿》卷二十四)。
海防观点
李鸿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敌人皆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但列强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若陆军训练得力,敌兵登岸后尚可鏖战;炮台布置得法,敌舰进口时尚可拒守”(同前)。
同时又认为,若仅有陆军而无水师,“敌船可以到处窥伺,我挫则彼乘势直前,彼败则我望洋而叹”,故“水师所以不能不设者,以其化呆著为活著也”(同前,《奏稿》卷三十九)。
因此主张沿海设防必须水、陆相依,以新式枪炮安定陆地,用铁甲舰、水炮台保护水面,只有兼顾陆、海两方面防务 ,才是强兵之要务 ,立国之根基。
其海防构想, 主要是:
①以守为战,先顾海口设防。
他认为中国兵船甚少,只能自守海口,而海口设防又须有重点,“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同前,《奏稿》卷二十四)。
②以战为守,扩大纵深防御。
他认为:“军事未有不能战而能守者,况南北洋滨海数千里(指北洋三省),口岸丛杂,势不能处处设防,非购置铁甲等船,练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
”(同前,《奏稿》卷三十五)能如此,既“不致弃洋面于域外,而各口岸防军亦不必处处添布,多糜巨饷” (同前, 《译署函稿》卷一十一),又“可渐拓远岛为藩篱,化门户为堂奥,北洋三省皆在捍卫之中,其布势之远奚啻十倍陆军”(同前,《奏稿》卷三十九)。
③扬兵大洋,以威慑敌人之兵。
他认为:“海上如练成大枝水军,益以铁舰快船数?,南略西贡印度,东临日本朝鲜,声威及远,自然觊觎潜消。
”(同前,《朋僚函稿》卷二十)为此,他反对用“海防衙门”名称统筹海军,认为海防二字,“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敌情”,因而力请“设海部”,授予兵权饷权与用人之权。
他按照西方近代国防建设理论,视清政府的财力,从拱卫京师着眼,在渤海湾沿岸修台筑垒,选择旅顺、威海卫为海军基地,南北遥遥相对,控扼渤海湾咽喉,内卫京师,外御侵略,防御体系颇为谨严。
针对旅顺、威海中隔辽阔洋面,敌船处处可以闯入的情况,他强调筹防“但当以战为防,不能以守为防”(同前,《奏稿》卷五十二)。
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采取“保船制敌”方针,终至惨败。
李鸿章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世界形势的变化,积极主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改革兵制、发展海军、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继承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发展,但其军事思想旨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在军事领域所引起的变革仅是局部的,甚至搀杂了许多陈旧腐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