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城镇建筑风貌解析与塑造——以南宁武鸣为例

合集下载

“桂风壮韵”的桂派古典园林营造理法探究

“桂风壮韵”的桂派古典园林营造理法探究

“桂风壮韵”的桂派古典园林营造理法探究莫长斌1,冯延锋1,覃婧2(1.南宁市古今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00;2.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530031)摘要:广西东接广东,自古以“两广”并称,广西古典园林作为以广东园林为代表的岭南园林的一个重要分支,却历来存在相关历史理论研究较弱、研究重视度严重不足的境况,表现在系统梳理广西园林理论论著较少,广西古典园林对世人的存在感较弱等。

本研究整理了部分研究成果,并对各园林分类的代表遗存园林进行分析,试图探寻总结桂派古典园林营造特色,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该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广西;古典园林;传统园林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2)10-0112-030引言广西园林因其地理区位所属,历来划分为岭南园林派系,由于广东为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基于此基础的园林建设成就斐然,故历来岭南园林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粤地,广西古典园林受到的专业关注及研究确实不如其他地区多。

但广西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清丽秀美的自然山水景观,以及中原文化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交汇缔结而成的广西地域文化,共同孕育了具有“桂风壮韵”特点的广西山水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因此,本研究力求梳理、归纳现存各类古典园林代表的造园艺术和理法,以期对广西古典园林营造理法进行初步探究,并作为今后对桂派园林开展系统研究抛砖引玉[1]。

1广西古典园林发展时间轴1.1先秦至东汉广西传统园林起源时期本时期的广西园林建设还不具备完整的功能结构,多以结合自然地貌的建设为主,体现原始质朴的风格。

先秦至东汉时期为广西传统园林的起源时期。

从至今保留下来的花山岩崖画(崇左)、兴安灵渠(桂林)、合浦汉墓(北海)等遗址来看,广西传统园林活动应该开始于先秦时期。

1.2唐宋广西自然山水园林快速发展时期唐宋时期,广西园林发展较为迅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广西位置较为偏远,成为很多被贬官员的流放地点。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PPT课件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PPT课件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
02 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 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 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 走场居住。
.
16
屋宇式大门分为几个等级
1、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
0屋4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
03
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 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
02
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 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
(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大门,就是一座五间三启门
的屋宇式大门。在封建社会,
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装
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
般都比较简单朴素,也有为
数不多的豪华小门楼,门指
以上遍施砖雕,虽不气派但
却十分华丽,显示房主人的
富有和虚荣。
.
21
谢谢
.
22
.
10
拙政园 .
苏州园林的意境,很大 程度上是通过“问名”来表 达。拙政园,取自“逍遥自 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虽不能治国平天下,但亦可 独善其身。拙政园在众多苏 州园林中该可算是学院派。 它的规模是苏州园林中最大 的,布局工整,园林的造园 手法采用借景、对景等。园 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 要素在这里的布局也都是精 心设计。拙政园是一个非常 典型的精品苏州园林的模样。
四合院有绿树掩映的朱漆的如意式门楼,条石台阶,斜坡垂带,抱鼓石,石门墩,腮板,门扇,门簪,和那院子内 的老屋,木窗,青砖,瓦顶,屋脊两端高跷着"蝎子尾",门头镶嵌有"梅兰竹菊"四季花卉砖雕,屋檐上花鸟鱼虫,祥 云流水精美的的彩绘图案,雕刻着各种花纹的窗棂,以及那爬山虎,无不显示着凝重、沧桑而精致的气度。

广西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广西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

(1482万人,占广西人口的33%)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34.9万人,占全国瑶族人口62%,占广西人口3%)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广西苗族人口42.3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

(广西侗族人口29.87万人,占广西总人口0.66%。

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

(广西仫佬族人口15.26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98%,占广西人口的0.34%。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广西毛南族人口6.9万人,占广西人口的0.15%。

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4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广西回族人口2.74万人)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

(广西彝族人口0.62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57万人的很少一部分。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广西水族人口1.15万人)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

(广西仡佬族人口0.29万人)京族: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是广西土生土长的民族,瑶族、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迁入广西的。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以他们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壮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本文将探讨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建筑风格壮族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传统。

壮族民居通常是木结构的建筑,外观简约而雅致。

它们采用了传统的斗拱结构,屋顶呈弯曲的线条,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优美。

建筑物的墙壁和柱子常常使用红、黑、蓝等鲜艳的颜色,这些颜色在壮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壮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坡顶”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壮族地区广泛存在。

坡顶建筑的特点是房屋顶部有坡度,并长有美丽的小屋顶。

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能更好地防雨和透气,适应了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

二、历史意义壮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这些建筑代表了壮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作为壮族人民重要的生活场所,这些建筑同时也是他们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如婚礼、葬礼和传统节日等。

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壮族的历史和文化。

壮族建筑还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由于壮族人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各异,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

例如,山区壮族建筑依山傍水,利用山地优势来建造房屋;而平原地区的建筑则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和创造力。

三、保护与传承壮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中国政府和壮族人民共同努力,加强了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了这一独特文化的传承。

此外,壮族建筑已经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壮族地区,欣赏和体验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促进当地文化保护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结语壮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它是壮族人民自豪之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

第一章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广西干栏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设计特点。

本文将从干栏式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设计启示四个方面来阐述该建筑类型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干栏式民居起源于广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唐代以来,广西地区的居民开始采用木质结构和石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造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栏式民居在建筑设计上也逐渐演化和发展,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形式干栏式民居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通过前后两个干栏将房屋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

前干栏作为客厅和堂屋,后干栏为卧室和其他生活区域。

在干栏的顶部,还可以有存放谷物和纺织品的阁楼。

此外,干栏式民居在外观上也有独特的特征,如鸟笼式的建筑檐、斗拱形的穹顶和雕刻的窗棂等。

建筑内部还有精美的荷花、纹龙和花鳞等装饰图案,使建筑更加生动和美观。

三、建筑材料干栏式民居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包括硬质木材、花岗岩和青石等。

硬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

花岗岩和青石则用作砌筑墙体和地面,这些石质材料具有防水、防潮、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湿润的南方地区使用。

四、设计启示干栏式民居在设计上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首先,干栏式民居注重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对空间的精细划分和布局。

其次,干栏式民居注重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的运用,通过雕刻,铜器、书画等物件的陈设,让房屋充满文化气息。

此外,干栏式民居还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外表独具特色,内部则注重功能的划分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干栏式民居作为广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建筑形式、设计特点、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干栏式民居的研究和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推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广西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作为广西壮族重要的民居形式,传统聚落既是壮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研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可以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特点和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大传统聚落:阳朔聚落、苗寨-打玛聚落、龙脊梯田豪宅聚落、提鞋楼聚落、花山岩洞聚落、龙胜柒僮村、宜州杀马坡。

阳朔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是广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之一。

阳朔聚落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传统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阳朔聚落中,壮族人民的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石板或茅草,建筑结构简洁、实用。

同时,阳朔聚落还保留了传统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如手工艺品制作、壮族歌舞表演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壮族文化的窗口。

苗寨-打玛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江县。

这个聚落以苗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而闻名。

在苗寨-打玛聚落中,苗族人民以木质、土坯和石块等天然材料建筑其民居,建筑形式独特、造型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梯田景观和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而闻名。

在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中,民居多为木质和土坯砌筑,屋顶多采用茅草覆盖,建筑形式与梯田景观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壮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提鞋楼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摩崖石”建筑风格而闻名。

在提鞋楼聚落中,民居多为石质建筑,建筑形式简约、大气,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花山岩洞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岩洞建筑而闻名。

在花山岩洞聚落中,民居多为采用自然山洞石室和石质建筑结合的形式,建筑形态奇特、富有变化,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关于加强南宁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的提(议)案

关于加强南宁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的提(议)案

关于加强南宁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的提(议)案传统村落是指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而历史文化名村,就是特别优秀的传统村落。

为全面促进南宁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利用,我们部深入南宁市各区县,特别是南宁三江口周边区域,进行调查研究,现在提提(议)案如下。

一、南宁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南宁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沉淀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甚至是历史文化名村,是非常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截至2016年底,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同江村三江坡(三江口宋村)、同新村木村坡、横县平朗乡笔山村、西乡塘区坛洛镇下楞村、良庆区良庆镇缸瓦窑村、宾阳县露圩镇库利村、西乡塘区坛洛镇坛洛老街,江南区江西镇安平村那马坡、锦江村根竹旧坡、安锦江村麻子畲坡、同江村那吾上坡、延安镇华南村那务坡,上林县巷贤镇高贤社区磨庄、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等共15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列入广西传统村落名录,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同江村三江坡、同新村木村坡、横县平朗乡笔山村4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同江村三江坡、同新村木村坡、锦江村麻子畲坡和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事处老口村那教坡列入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名录;正在申报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三江坡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利用工作也有进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扬美古镇开发多年,已经闻名中外,西乡塘区最近开发的美丽南方青瓦房古村落,平均每天游客??人,旅游收益在元以上。

二、南宁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成立由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审产生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土地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建筑由住建部门管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门管理,规划由规划部门管理。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汤君一、建筑广西民居多姿多彩、形态丰富,它深深地扎根于八桂大地,是地方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本书对广西民居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多层次的分析,廓清了广西民居特色的生成背景和类型特征,重点从建筑和聚落两个层次对广西民居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详细分析了广西民居的聚落形态、空间意象以及建筑特征。

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支撑底架基础上修建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这种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房屋未直接建筑在地面上,而是用立柱在地面和房屋之间搭建出一定的空间。

“干栏”如果用壮语来解释则更为贴切,“干”是上面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屋子”。

干栏式建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发现。

广西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

历代有关广西的文献对这种上人下畜居住格式均有记载。

这种房屋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分为上、中、下三层或仅上下两层,有些下层紧挨或依靠着山体,有些以竹木或石头围护,形成家畜棚,是关牲畜家禽的地方,中层住人,顶层用来晾嗮作物或作客房。

其基本格局为,人畜共同生活在一个建筑空间内。

广西各少数民族如壮、瑶、苗、侗、毛南族等还根据各自的居住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如全干栏、半干栏、半边楼、吊脚楼等。

吊脚楼在广西这片土地上谋生以求最简单的温饱不难,因为山岭平畴、河沟湖汊,所在皆不乏衣食,只需用勤劳和血汗去换取即可。

随处搭一间竹篱茅舍以避风雨也极为容易,因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唾手可得。

但就一般家庭而言,如果要建一座像样的、能传诸后世的土木结构或者全木结构的房屋,往往需要一辈甚至几辈人的劳作积攒。

纹饰民歌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

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

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编制研究——以广西南宁武鸣区为例

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编制研究——以广西南宁武鸣区为例

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编制研究——以广西南宁武鸣区为例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党在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提议应将“三农”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以此实现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

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在编制存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其理性和科学性,真正地完成乡村振兴任务。

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南宁武鸣区为例,对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编制展开细致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规划编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广西南宁武鸣区相关领导人员将各村庄规划编制提上日程,将其作为切入点,切实推进“多规合一”,以此使得村庄空间得到有效优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保障,为推动广西南宁武鸣区更好发展提供了一定助力,以及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

一、村庄规划定位所谓的村庄规划,其主要是空间地区的规划,但是并不单指农田山林规划,还包括对其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每一个村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甚至有一个存在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以大局眼光进行村庄规划编制。

关于村庄规划的具体定位,主要包括全布局村庄的产业发展、旅游计划、幸存建设、生态保护,以及土地管理等。

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村庄所特有的性质,要力求返璞归真,以此推动各村庄灵活发展[1]。

二、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在乡村振兴下进行村庄规划编制,需要遵守“一收、二调、三定、四优、五论”的村庄规划编制原则,以此使得村庄规划编制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以及具有针对性,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于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具体如下:(一)收第一步的“收”,主要是指收集资料。

要对即将进行规划编制的村庄资料进行收集,包括自然条件、村庄人口量、经济发展情况、土地使用情况,以及最新国土调查资料等。

在此基础上,将最新影像图和国土调查数据作为基础依据,根据即将进行规划编制的村庄用地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内业处理,并据此制成调查底图。

除此以外,还需要依据实地情况,对调查资料进行完善,并对形成规划基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合理调整。

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借鉴探讨

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借鉴探讨

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借鉴探讨摘要:广西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代表了广西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

干栏式民居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稳固,布局合理,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形式。

本文将探讨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特点、民居的借鉴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借鉴。

关键词: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现代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原则;空间布局引言: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采用干栏式的结构形式,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和借鉴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以期打造更具特色和创新性的建筑作品。

一、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特点(一)结构和布局传统干栏式民居是广西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布局特点,这种建筑形式通常由两层或三层构成,底层为干栏,上层为起居空间。

以下将详细介绍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和布局特点。

(1)干栏式结构干栏式民居的结构主要由柱子、梁和榀构组成。

柱子通常由石头或木材制成,起到支撑屋顶和楼层的作用。

梁是连接柱子和榀构的横梁,起到分散和传递荷载的作用。

榀构是连接梁和柱子的斜杆,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干栏式民居能够抵御地震和风灾等自然灾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

(2)布局特点干栏式民居的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干栏式民居通常采用对称式布局:整个建筑通常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前院称为“鼓楼”,后院称为“龙楼”,两个院落通过一条中轴线相连。

前院通常用于举行婚礼、庆典和聚会等活动,而后院则是居住和休息的地方。

干栏式民居的布局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分隔:底层的干栏空间通常用于堆放农具和存放牲畜,上层则是起居空间。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桂西北地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这一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桂西北新农村建筑与装饰设计,其中干栏民居则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究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干栏民居建筑设计干栏民居是桂西北地区传统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在底层搭建柱廊,上层用木板封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现代农村建设中,干栏民居的建筑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新型干栏民居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注重居住舒适性和环保性。

2. 干栏民居装饰设计干栏民居的装饰设计是其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干栏民居装饰以木雕、砖雕和壁画为主,展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而在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中,装饰设计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艺术性,结合了现代材料和工艺,呈现出多样化的装饰风格。

3.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趋势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趋势。

设计师们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和尝试,将现代材料和工艺融入到干栏民居的设计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4.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看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型干栏民居的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结语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探究,旨在展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美学,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前景。

通过对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愿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在未来的发展中展现出更多的魅力与活力。

广西客家围屋建筑美学研究

广西客家围屋建筑美学研究

广西客家围屋建筑美学研究客家民居包括客家围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楼三大类,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保存最多最全的一类。

客家围屋和一棵印、窑洞、四合院、杆栏式共同组成了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客家围屋是远居他乡的客家人在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的明末至清末之间,为防御外侵和野兽侵袭而建立起来的封闭堡垒式集体性建筑。

客家围屋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客家围屋的美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自然和谐之美——“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观客家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风水,讲究“天人合一”。

一是讲究选址方位,一般选择坐北朝南、背风向阳。

二是讲究地形,傍山而建,背靠大山树林。

三是注重房屋局势,信奉“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在屋后、屋旁大量培植树林,用以藏风得水。

四是注重发挥水对围屋环境和风水的引导作用,在屋前设置一口半圆形的池塘,既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又景致迷人,更为重要的是象征着母体的下腹,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完善了“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的宅基地阴阳格局。

蕴含了阴阳和德、天圆地方的文化意象客家围屋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风水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形式之美——“东方的古罗马城堡”客家围屋的封闭性很强,只有一个大门进出,整个村庄通过周围的房子围建起来,每个房子都是独立的防御单位,通过走廊把房屋连通起来,有利于内部的协调统一和防御功能,从加强安全防备的角度,有些村庄还在险要的位置设置坚固的炮楼,在炮楼设置枪眼,以便向外观察和开枪。

通过这种建筑形式,有效地遏制入侵群体的欺凌和有效地保护家族的人身安全,使客家人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扎根生存下来。

这种建筑形式,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寻求封闭独立和防御外界干扰的意识形态,也形成了客家人内敛的性格。

一座围屋就是一座东方的古罗马城堡。

三、空间之美——向心有序的空间布局客家围屋在平面布局上以方形造型为主,中轴对称,以祠堂为轴心。

祠堂、横屋和围屋,一起组合成结构严谨统一的空间整体。

基本建筑单位是“四扇三间”,也就是一明二暗的三间房。

广西武鸣文物古迹

广西武鸣文物古迹

广西武鸣文物古迹1973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到县内进行文物普查工作。

1987—1989年,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县文物管理所共同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

普查了太平、双桥、城厢、甘圩、宁武、玉泉、罗波、马头、两江、府城10个乡及锣圩、城厢2个镇的24个行政村,进行部分发掘。

此外,县文物部门还经常下乡调查和征集文物。

遗址石铲化石岜勋贝丘新石器时代遗址 1973年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发现。

位于锣圩镇岜勋村附近的武鸣河与锣圩河会流处。

遗址南北长20米,东西宽2米,堆积物以螺壳、蚌壳为主,其次有红烧土、草木灰、动物骨骸化石、石器等。

蜡烛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1973年由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发现。

位于双桥乡伏林村敢汉(山洞名)附近。

文化层有石器、夹沙陶片、动物骨骸、骨器等。

敢风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武鸣香山糖厂东面的敢风洞口前沿。

1987年县文物所发现。

遗址长10米,宽2米,文化层有红烧土、草木灰、夹沙陶片、螺壳、动物骨骸等。

潭王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双桥乡伏林村潭王坡。

1987年县文物所调查发现。

面积约10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大石铲、石器半成品等。

塘灾岭石铲1981年4月,太平乡葛阳村农民在塘灾岭中耕甘蔗时出土石铲22把。

经考证,系新石器时代制品。

独山石铲 1987年4月,两江乡三联村独山屯农民在独山采石时出土10余件。

江那岩洞象化石 1974年,两江乡英俊村江那屯农民在其村后面的岩洞里挖磷矿石时发现,采拾古象下颚、大牙化石各1件。

亚洲象化石 1976年,民工在武鸣华侨农场民涵分场的祝寿屯开挖西江水利渠道时发现巨大的亚洲象化石。

后由文物部门发掘。

现保存于自治区自然博物馆。

墓葬安等秧战国墓群位于马头圩西南面1公里的安等秧坡。

1985年9月,马头乡马头村木托屯一位农民在元龙坡上挖蛇时,掘出一面古铜盘,市、县文物部门前往考察发现古墓群。

同年10月15—28日,自治区文物队及市、县文物部门在安等秧联合发掘古墓86座。

出土铜器有剑、斧、刮刀、铃、带勾;陶器有钵、罐、纺轮;玉器石器有玉环、玉玦、石凿等文物190 余件。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广西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特色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乡土建筑文化。

这种建筑风格既反映了广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也展现了广西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本文将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研究,以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一、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特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多样:广西传统乡土建筑以木材、竹子、石头和土坯为主要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存在差异,例如钦州的丹桂楼、北海的古建、桂林的象鼻山寺、柳州的马蹄石建筑等,每座建筑都有独特的外观形态和装饰风格。

2. 融合多元文化:广西处于多个民族的交汇地带,传统乡土建筑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

例如,广西壮族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斗拱结构,与北方汉族的传统民居有所不同;而壮族和瑶族地区的土建则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3. 风水与信仰:乡土建筑在广西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上常常考虑风水和宗教信仰的因素。

例如,壮族人认为山水之间有灵气,因此将房屋修建在山脉附近,以利于吸取山水之气;同时在房屋内也布置着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神龛和祭坛。

二、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意义传统乡土建筑是广西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诸多意义:1. 保护地域文化: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广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广西的传统文化。

2. 增加旅游价值: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传统乡土建筑是旅游业的热门景点之一。

通过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可以挖掘其历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广西的旅游价值。

3. 提升居民幸福感:乡土建筑是广西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可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让更多的人重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对传统乡土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加强对相关研究者的资金和项目支持,鼓励学者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武鸣旅游景点特点

武鸣旅游景点特点

武鸣旅游景点特点
武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景点特色。

以下是武鸣旅游景点的特点:
1. 自然风光优美:武鸣地处于桂林喀斯特地貌区域,山峦叠翠、溪水潺潺、洞穴奇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

其中的山水田园风光、溶洞景区和森林公园等都是其特色景点。

2. 文化遗产丰富:武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武鸣古城保留有古代军事和商贸集市的遗址,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古城。

3. 民族风情浓郁:武鸣是壮族的聚居地,壮族是该地的主要民族。

武鸣的旅游景点中,壮族的民俗风情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4. 生态环境良好:武鸣的旅游景点大多位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中,环境清新,空气质量良好,可以感受到原始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生态环境。

总体来说,武鸣旅游景点特点突出的是其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浓厚的民族风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无论是追寻历史文化、探索自然奇观,还是感受民族风情和享受清新宜人的环境,武鸣都是一个值得游览的旅游目的地。

传统民居建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①

传统民居建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①

[摘要]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是土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课程本身的需要。

为更好地在本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根据课程特点,从五个方面深入梳理挖掘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并采用互动式、演示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03-0041-04传统民居建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①刘君,胡雪薇*(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成为每名教师的“必修课”,成为课程建设的必选项。

对于工学类专业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一、课程概述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是建筑学、城乡规划等土建类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一般开设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也有部分院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大四年级,以24学时居多。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环境、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特征以及民居中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各地区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的起源、形成、特征和演变,建筑的布局结构、典型形制、风格、艺术形式、结构构造等技术方法和美学表现,有助于学生从传统民居建筑中吸取营养,体会传统民居中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文化灵魂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形成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视角和思维,培养形成工程伦理和工匠精神。

我国的传统民居与经典乡土建筑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窑洞民居在陕西、永定土楼在福建、徽州民居在安徽、乔家大院在山西、胡同宅门在北京、石库门住宅在上海、傣家竹楼位于云南、羌藏碉房和维吾尔民居又分别位于西部的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地理空间上比较分散,在认知与学习上,该课程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通过图片和文字学习认识民居建筑概貌,教师从建筑学角度拆解讲授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兴趣不高。

南宁骑楼特点和风俗

南宁骑楼特点和风俗

南宁骑楼特点和风俗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城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南宁的老城区,可以看到许多骑楼建筑,这些建筑是南宁的一个独特景观,也是南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南宁骑楼的特点和风俗。

一、南宁骑楼的特点1. 建筑风格南宁骑楼建筑风格独特,在中国境内十分罕见。

骑楼建筑通常由两层组成,下层为商铺或门面房,上层为住房。

骑楼建筑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外观造型简洁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2. 色彩斑斓南宁骑楼建筑色彩斑斓,以红、黄、绿、蓝等明亮色彩为主。

这些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红色代表吉祥如意、黄色代表富贵吉祥等。

3. 独特装饰南宁骑楼装饰非常精美,在门额、窗框、梁架等处都有雕刻和彩绘,充满了民族特色。

装饰图案多为花鸟、龙凤、古代人物等,寓意着吉祥如意、福祉安康。

4. 建筑布局南宁骑楼建筑布局合理,一般都是沿街而建,门面房与住宅分别设置在下层和上层。

门面房通常是商铺或手工作坊,住宅则是家庭居所。

这种布局既方便了商业活动的开展,也保障了人们的生活需要。

二、南宁骑楼的风俗1. 婚嫁习俗南宁婚嫁习俗中有许多与骑楼相关的传统风俗。

比如,在新娘出嫁时,会在新房门口搭建一个骑楼,以示喜庆。

同时,在新娘进入新房后,还要穿过一条红绸带,象征着幸福长久。

2. 节日庆典南宁许多节日庆典中也会出现骑楼相关的活动。

比如,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南宁市区会举办“骑楼灯会”,各家各户都要在自家骑楼上挂上彩灯,形成一道美丽的夜景。

3. 民间活动南宁的许多民间活动也与骑楼相关。

比如,在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中,人们会到城内外的山水胜地游玩,在路上经过骑楼时,还要停下来拍照留念。

4. 旅游观光南宁的许多旅游景点中也有许多骑楼建筑。

比如,在南宁市区内,可以参观邕江边的津门老街、民族文化村等景点,这些地方都有大量的骑楼建筑,是南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南宁骑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线。

通过了解南宁骑楼的特点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南宁这座城市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

南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南宁市那告坡为例

南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南宁市那告坡为例

研究南宁市明清时期村落空间格局、民居形态及生产生活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通过对那告坡村落空间和民居现状调研,并探究影响其物质空间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为进一步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提供参考。

2那告坡概况2.1区位那告坡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委,石埠半岛西南部,距离南宁市区约15 km,距离石埠街道6.5 km,距离“美丽南方”核心——忠良村2.7 km。

村域面积约0.16 km 2(占地面积240亩)。

村落邻近邕江,且处于“美丽南方”景区,周边交通便利,有005县道从村庄的南部穿过,广昆高速和南宁绕城高速,在石埠设有高速互通,地铁一号线到达石埠街道。

那告坡邻近老口码头和老口圩,是左、右江汇合邕江后的第一个沿江古村落,在邕江水路运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告坡整体格局、建筑空间均保存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2009年被南宁市文化局公布为南宁市文物点,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2.2历史沿革据西教覃氏族谱记载,那告覃氏祖先原系山东白马县,自宋太祖肇兴为开发南荒拨发而来,到广西南宁府宣化县覃黄村耕锄落业。

元哀明兴遂再迁至现址开创基业邨名西教村。

那告坡1067年建村,过去此村有一小片田,与其他村有争议,经常向官府告状。

“那”在壮语中为“田”之意,“告”即告状之意,故取名那告。

那告覃氏自始祖——覃祥安起至今已传承了二十六代人,约七百年历史,自第五代世祖覃晓真生下覃赵信、覃赵智、覃赵庆三兄弟后,开始人丁兴旺,家族繁茂,这就是现在的那告坡头房、二房、三房(三个巷门)的来历。

摘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老口村那告坡是南宁传统村落中的典型代表,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本文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和民居典型平面,并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试图探究影响其空间形成的主要因素。

可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手的现状资料参考,为科学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原真性提供理论基础。

南宁导游词

南宁导游词

南宁导游词南宁导游词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

那么一遍条理清晰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宁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宁导游词1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了绿城—南宁。

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

南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是广西的首府。

南宁从建制开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

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居住着壮、汉、瑶、苗、回、满、侗等48个民族。

南宁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

南宁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物产丰富。

“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之说也是名副其实。

南宁还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南宁现在在修地铁,所以会有些拥堵,但是地铁修好后将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便利,作为一地南宁人,我也希望能早日坐上南宁的地铁,地铁修建正在紧张的进行中,相信南宁地铁不会让我们失望!几年之后,南宁地铁建成时,欢迎各位再次来到这里,感受一个全新的南宁!下面说一下本次行程需要注意的地方:1。

注意安全,保管好自身财物,听从导游的安排。

2。

自由活动时间结束时请按时回到指定地点乘车。

3。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导游。

我们今天行程主要是在南宁的琅东片区,上午行程有:会展中心和航洋国际城,下午将去到五象广场和南湖公园,晚上我们将去到的是民歌湖。

我在这里祝大家玩的开心!大家看到这个白顶的建筑物,就是举办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标志性的大穹顶,以朱槿花为造型,由十二片花瓣组成,代表着世居在广西的十二个民族,而朱槿花是南宁的市花。

大家都知道中国—东盟博览会吗?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统称为南宁两会一节,而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就是在这个会展中心举行的,每年到两会一节的时候,南宁就像过年过节一样,大街小巷都是花,十字路口都有志愿者提供服务。

南宁风物志

南宁风物志

《南宁风物志》·横县·文物古迹一、伏波庙伏波庙位于横县云表镇站圩东南3公里的郁江乌蛮滩北岸,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平叛乱、定疆界、在乌蛮滩疏河通航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珠江流域历史久远、工艺精美、最有影响的名胜古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东汉建宁三年,北宋庆历六年重修,此后历代均有修缮扩增。

现存的庙宇,为明清两代的建筑。

原庙三进,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钟鼓楼、牌坊、前殿、回廊、祭坛亭、中殿、后殿,建筑面积990平方米。

伏波庙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浮雕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壁画清雅秀丽、意境深邃,长联短额、名人题词琳琅满目。

伏波庙依山傍水,庙后天堂山连绵起伏,古木婆娑,庙前礁石林立,浪溅水飞。

雨后放晴,庙宇清新洁净,绿叶青翠欲滴,与滩上绿水浑然一体,山水一色,织成了“乌蛮积翠”的绚丽美景。

千百年来,伏波庙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和神奇的传说故事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及历代封疆大臣、骚人墨客前来游览观光。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伏波将军诞日,当地百姓以及方圆数百里的南宁、灵山、贵港、梧州、钦州等地群众都不辞辛劳赶赴伏波庙参加庙会盛典,山歌、师公戏、舞龙狮、道巫法事等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在这里会聚传承。

2005年9月,“伏波庙会”被自治区文化厅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海棠桥海棠桥位于横县横州镇西郊,始建于宋代,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及明嘉靖十五年重修,清康熙十年易木以石,现存的桥体为清乾隆七年建筑。

该桥长32米,宽4米,青石单拱结构,拱顶高1.7米,桥面浮土1.75米,拱宽6.3米。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号淮海,字少游)编管横州时,于桥畔祝生家留下“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千古佳句,桥因此而美名远扬,成为横州的象征。

北宋以来,与秦观有关的遗物遗迹如淮海祠、淮海书院、醉乡亭、海棠亭等遍布海棠桥一带,横州古八景“海棠暮雨”、“紫水呈祥”、“月江澄练”也在海棠桥附近,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在此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使海棠桥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形成了著名的海棠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03-26[网络出版]http :// /kcms /detail /45.1268.C.20180526.1925.020.html [作者简介]周薇(198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规划师,城市规范专业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

武鸣位于广西中南部,南邻南宁市区,是南宁市域范围内的副中心城市。

2017年,武鸣总人口为70万,其中壮族人口60.21万,占总人口的86%[1],是以壮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小城镇。

2008年,武鸣将“具有浓郁壮文化特色的园林城镇”的定位写入城市性质,将突出壮乡民族特色列为城镇建设的方向。

在快速城市化和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不断推进的历史背景下,对武鸣的建筑风貌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有助于把握武鸣城乡风貌改造的方向,对武鸣壮乡传统城镇风貌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路。

一、武鸣建筑风貌的形成与变迁武鸣历史悠久,从宋代末期至清末旧称武缘县。

1912年,桂系军阀陆荣廷任广西都督,意“以武而鸣于天下”,遂改称武鸣,沿用至今。

武鸣县原是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2015年经南宁市区划调整,武鸣撤县设区,成为南宁市辖区———武鸣区。

今武鸣城区(原县城)始建于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武鸣城区于今址初建,始筑城墙,当时城墙周长为3里100步,初筑极为简陋,此后多次修筑。

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对城墙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建,城墙周长590丈,高1丈2尺,设4座城门,每座城门建有门楼3间。

明清时期武鸣城区规模很小,主要街道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和米行街。

根据县志记载,明清时县城庙、观林立,主要有孔庙、城隍庙、真武庙、寿宁寺和三清观等。

今和平街一带还设有供武生演练跑马和科举考试所用的跑马场[2]。

,旧城墙全部夷为平地,开辟街道。

跑马场被辟为紫来街,其余街道变化不大。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建筑凭借其在功能、技术、适应性等方面的优势,率先在政府机构和部分大型民居建筑中推行。

民国时期,桂系军阀陆荣廷及其部署开始在武鸣县城大少数民族传统城镇建筑风貌解析与塑造———以南宁武鸣为例周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广西南宁530023)[摘要]武鸣是以壮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小城镇,在快速城市化和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不断推进的历史背景下,武鸣的建筑风貌改造工程出现了建筑肌理断裂、地域特色消亡、城市记忆流失、遗产活力不足等问题。

为此,在武鸣壮乡传统城镇风貌的塑造过程中,应凸显壮乡特色;延续传统形制,兼顾时代精神;重塑历史风貌,留住城市记忆;提倡谨慎更新,保留建筑肌理;活化历史建筑,延续建筑文化,才能使传统建筑在当下和未来得到有效利用和永继发展,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在发展中实现真正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武鸣;少数民族城镇;传统风貌;建筑风貌[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18)03-0084-05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2018年第23卷第3期2018Vol.23No.3兴土木,建设了一批私人花园、府第、公馆,其中以县城西郊所建的明秀园(图1)最为著名。

因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典型代表为明秀园入口门楼和文虎楼,出檐深远,檐下立柱形成拱券柱廊,成为西方外来建筑文化与岭南气候特色相结合的典范。

20世纪40年代,县城遭到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和日军入城烧杀掳掠,到处是残垣断壁,城乡风貌破败不堪。

随着帝国主义入侵,新的建筑形式随之传入武鸣这一内陆边陲小镇。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当属受南洋文化影响而兴建的骑楼建筑。

武鸣骑楼建筑位于今解放街(民国称中山街)一带,始建于1934年,由中山街拆除原有临街铺面后在延伸的街道东段两侧兴建,形成骑楼一条街,成为当时城镇的商业中心,而后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到日军侵略轰炸,大部分骑楼被毁,今尚有零星残迹,现存重要遗迹包括西江书店旧址[2](图2)。

年时城区总面积仅有0.27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城中仅有中山街、民族街、西顶街和紫来街4条街道。

1949年后经济逐步恢复,百废待兴,城镇建设主要工作集中在旧城改造上,陆续修缮战时被破坏的旧圩亭、街道和房屋。

县城重建的契机,全面促使武鸣建筑体系由传统的木构结构体系直接转化为符合新功能、采用新技术的砖混结构为主的新型建筑体系。

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且地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受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有限,民族传统样式仍然是重建建筑主要的形式。

1964年,武鸣实施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对县城发展布局和土地利用提出了初步设想。

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被搁置,城市规划及建设停滞不前。

20世纪60年代,城内的寺观庙宇和古建筑被视为“四旧”的代表遭到严重破坏。

此外,随着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的现代主义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1970年前后,武鸣城区中低矮的双坡顶传统砖瓦建筑仍随处可见,但多层混凝土平屋顶建筑已经出现在历史的浪潮中(图3)。

1974年,武鸣剧院(图4)于陆荣廷所建业秀公园中陆氏祖祠所在地兴建并落成,代表着武鸣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水平,成为武鸣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图1明秀园周薇少数民族传统城镇建筑风貌解析与塑造———以南宁武鸣为例图2中共西江书店旧址图31978年武鸣县城图4武鸣大剧院随着武鸣城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武鸣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新城区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导,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发展。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以其功能的实用性和经济的适用性,在传统小城镇的建设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随着对城镇风貌“千城一面”的反思,以及建筑设计领域民族意识的注重,武鸣建筑逐渐注重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与传统建筑特点的结合,传统的建筑符号和民族文化符号在新建筑上得到积极的运用,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建筑和地标建筑,如武鸣风雨桥(图8)、铜鼓造型的武鸣体育馆(图9)、表皮肌理为抽象壮锦图案的富鸣城投一号楼等公共建筑,以及一批中式风格的住宅小区。

二、武鸣建筑风貌存在的问题与缺憾每个城市的肌理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生长的规律性,传统城镇的开发建设不应忽视这一内部发展规律。

武鸣中心城区的更新,将城市中大面积的乡村聚落推倒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城市中传统尺度的街巷空间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聚落空间在旧城更新中消失,不仅割裂了城市的历史,造成了城市80年代至20世纪末是武鸣城镇建设的第一个高峰时期,199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了1949年的17倍。

1980年开始实施第二期总体规划,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城乡建设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兴建了一批机关、工厂、学校、银行、医院以及影剧院等公共建筑。

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进一步影响,以及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民族传统建筑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受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全国的“仿欧”“仿古”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武鸣也掀起了“欧陆风”和“仿古风”,直至21世纪初仍然兴盛。

武鸣的“欧陆风情”建筑主要出现在文化建筑以及居民自建住宅上,建筑形象上极力模仿欧洲建筑的比例尺度和样式,城镇建筑立面上出现了三角形山花、半圆形拱券窗、古典柱式、墙面浮雕、穹顶、线脚等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形式。

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武鸣老城区还涌现出一批以模仿中国古典建筑形制的“新中式古典建筑”,主要以行政办公建筑为代表,代表建筑有中共武鸣区委员会(图5)、武鸣区人民政府(图6)、武鸣中学新校门(图7)等。

图5中共武鸣区委员会图6武鸣区人民政府图7武鸣中学新校门学报Journalof Nanning Polytechnic2018年第23卷第3期2018Vol.23No.3图8武鸣风雨桥图9武鸣体育馆脉络和建筑肌理的断裂,还随着“原住民”的迁移,造成了原有社区的解体和传统生活方式、邻里关系网络的解体,是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生态的一种严重破坏。

传统,是人类特定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和信息传播媒介在历史中表现出的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武鸣自从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后,城市风貌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所塑造的建筑新风貌却未能体现出壮乡特色。

在公共建筑领域,武鸣老城中心的仿传统建筑都是汉族皇家建筑形制和色彩,与武鸣的少数民族城市风貌形象极不相符。

此外,近年来新建的风雨桥虽是广西特色的民族传统建筑,但却是侗族的代表性建筑,无法凸显武鸣作为壮族聚居地的地域特征。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地域建筑文化和传统建筑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对城市整体层面上对建筑风貌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引导。

阿尔多·罗西将城市视为“集体记忆”所在地,城市记忆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回忆。

城市不仅是独立的主体也是人类生活的舞台,而对历史的记忆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猿]。

骑楼建筑是武鸣城市文化的一道缩影,是宝贵的建筑财富。

武鸣骑楼不仅见证了武鸣城市的发展,也承载着丰富的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

然而,今日解放街两侧破损的骑楼已被四五层高的新建筑所取代,仅存的骑楼也破败不堪,骑楼街的历史风貌荡然无存。

骑楼建筑建造的年代久远,结构性衰败带来的功能性障碍,必然造成骑楼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缺乏有效保护、任由其自然衰败,将对城镇建筑风貌的完整性与多样性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虽然武鸣大部分建筑遗存已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但僵化的保护方式使得武鸣部分古迹遗址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活化。

有的历史文化遗存位于机关单位或私人领域内,不仅公共性低、开放性差,对城市风貌的贡献不足,而且由于丧失了原有的使用功能,造成了物质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衰退以及使用终止所带来的非物质内容的消失。

此外,还有部分历史遗存交通不便,缺乏应有的交通指示标识和对外宣传策略,游人难以到达,远离了城市生活和公众视野,如陆荣廷墓和文江塔。

三、武鸣传统建筑风貌塑造的策略与思考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形制、色调和细节,奠定了城市风貌的基本格调。

武鸣作为典型的壮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城镇,其建筑风貌应体现出壮乡所特有的民族特色。

武鸣传统建筑风貌的塑造应深入研究壮族传统民居特色,提炼出代表元素和特征符号,根据功能和体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建筑风貌建设原则,从建筑的形制、色彩和细节等方面来塑造壮乡建筑风貌。

在武鸣老城区建筑风貌的整治上,应采取以传统建筑形制为主、其他风格建筑为辅的更新策略,以强化武鸣作为壮族传统城镇的主要风貌特征。

传统小城镇更新过程中采用传统建筑形式来进行风貌整治,不仅可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也易于与当地留存的传统建筑相协调。

应提倡发扬当地的建造传统与新材料新技术的结合来建造房屋,并且要兼顾与新时代建筑功能相融合,任何风格与功能脱节的建筑形制都是违背设计初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