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7 猫 配套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看法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性情、听凭、贪玩、失职、屏息注视等词语。

2.进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局部;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详细,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欢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热爱生活的情味,激起课外观察植物的兴味。

教学重难点经过了解和朗诵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在教员的引导下,先生讨论探求,学习作者真实、详细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预备搜集有关猫的资料。

〔比如猫属于哪一类植物?有什么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挂图。

2.先生谈谈对猫的看法。

3.教员停止科普总结。

〔猫:哺乳植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增加缩小,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举动矫捷,善腾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

听说猫还是老虎的徒弟呢!〕4.明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词1.自先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2.形近字比拟。

虑——虚;稿——搞;要——耍三、学习课文〔一〕理清条理。

1.作者区分写了什么时分的猫?区分在哪几个自然段中?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情真实有些乖僻。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快乐与不快乐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既害怕又勇猛。

第四自希段:写大花猫小时分很淘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说一说,和大家交流分享。

先生汇报,如:先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教员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诵:要读出小猫的心爱。

先生B:读懂了小猫很英勇,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教员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心爱来。

先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教员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部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教学设计

部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教学设计

部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抓关键句,概括三只猫的故事,探究永不养猫的原因,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借助品味率真质朴的语言,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树立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生生互动,形成共识。

【重难点】1、概括三只猫的故事,探究永不养猫的原因,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2、借助品味率真质朴的语言,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树立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一、课前三分钟发言:我家的小动物;生字词音形义二、新课导入: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各种各样的动物与人类共存,世界才会丰富多彩,生趣盎然。

关爱动物、尊重生命,是人类一种本能的高尚情操。

这节课我们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个爱猫家庭竟永不养猫的真正原因和苦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来历外形性情家人的态度结局感受第一只猫隔壁要来的花白很活泼喜欢死亡难过、酸辛第二只猫舅舅送的黄色更活泼,更有趣喜欢丢失愤恨、诅骂,怅然第三只猫蜷伏在家门口花白,不好看,很瘦,毛烧脱忧郁、懒惰不大喜欢它,若有若无,不注意死亡难过,良心受伤3.培养默读习惯,圈点摘录关键词句,形成整体感知。

画出课后练习二和练习四所涉及的语句和词语。

而后回答:第四题相关的句子,起过渡的作用。

第四题如下:第一句: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写出猫的活动可爱。

第二句:神情描写,写出家人爱猫至深。

第三句:心理描写,写出“我”的主观臆断。

第四句:心理描写,写出“我”对自己行为的自责和愧疚。

四、布置作业:课外阅读跟猫有关的三篇文章。

第二教时一、作业检查:学生谈拓展文的阅读感受。

二、导入新课:复习旧课。

三、继续新课:1、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文人?第三只猫。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7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7课《猫》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中作者对猫的基本描绘。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它们有哪些独特的性格特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猫的具体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猫的形象,以及这些描绘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猫的行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关注自然、关爱动物,并付诸实践。
举例解释: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会运用;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组织材料、展开叙述,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关爱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的观点较为分散,缺乏针对性。这说明我在引导讨论时,可能需要更加明确主题,帮助同学们聚焦问题,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阅读课文《猫》,理解文章主题及结构;
2.学习生字词:柔和、机灵、淘气、懒洋洋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掌握作者对猫的描绘,如“猫的性格古怪”、“猫喜欢玩耍”等;
5.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动物;
6.结合课文,讨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猫》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及关爱动物的态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7.《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7.《猫》

《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猫的资料。

(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挂图。

2.学生谈谈对猫的认识。

3.教师进行科普总结。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

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词1.自学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2.形近字比较。

虑——虚;稿——搞;要——耍三、学习课文(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既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希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说一说,和大家交流分享。

学生汇报,如: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教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教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教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猫的形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能够准确概括猫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猫的不同形象以及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 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猫的形象的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2.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过程,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在描写猫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呢?(请几位同学回答)- 今天,我们要走进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来认识一下他笔下的猫。

2.图片导入- 展示几张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猫的外貌、神态等,然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请几位同学描述)(二)作者简介1.介绍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通俗简易,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可以查阅字典或请教同学。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热情和思考。他们围绕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创作灵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了解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关爱生命。
5.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形成关爱动物、珍惜生活的积极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课文《猫》中运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词语和句子,如“它俯身下去,用爪子拨弄着地上的草”,“猫的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表达,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 课文结构与写作技巧: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谋篇,使文章具有吸引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的呼应,情节的起伏等。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猫》,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篇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生活热爱的记叙文。它展示了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篇章结构来表达情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名师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名师教案

作分析。
(1) “它便扑过来抢 , 又扑过去抢。”

花白
黄色

好看、很 瘦、毛烧


更 活 泼 , 忧郁


对 喜欢
喜欢


不大喜欢 它、若有 若无、不 注意



死亡
丢失

死亡


难过、酸 愤恨、诅 难过、良


骂、怅然 心受伤


3

我”




三、细读课文 , 探究内容 [ 设计意图 ] 此环节旨在通过组织学生细读课文
中杂记》 , 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等。
2
2. 背景信息。
这篇文章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 适逢“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
解放 , 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 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 , 表达
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 , 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
导入一 : 点题型
[ 设计意图 ] 直接点明三只猫给 “我” 带来的喜怒哀乐 , 让学生对文本有个大致了解 ; 然后
带着好奇心再读课文 , 学生会倍感兴味盎然。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 , 和人一样 , 每只猫都会有各自不相同的性格。 作者的
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 , 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生字词语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 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 划分层次 , 运用对比的形式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4. 朗读课文 ,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推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教案1

【推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教案1

17 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在本文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郑振铎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进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猫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很多人因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今天,让我们随着大师郑振铎,走进这个爱猫的家庭,亲自去体验养猫的快乐与悲伤!二、简介作者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曾与瞿秋白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

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2.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3.再次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四、课文精读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写第一只猫的形态?作者从猫“刚要的时候”和“后”两个时间段写猫的形态。

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气,懒惰郁闷。

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滚去,扑过抢,又扑过去抢,后却是不肯出,不愿理会。

2.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五单元第17课《猫》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五单元第17课《猫》集体备课教案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好像表明自己并未确认||,然而却一口咬定||,可见的确是妄下断言)
——我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猫儿弱小||,怎堪木棒击打||,而且又是趁它不备||。两相对比||,越发凸显了我的暴虐||,小猫的可怜)
穿插:面对主人突如其来的棒打||,可怜的猫咪什么也做不了||,无法为自己辩解||。它只能悲楚地“咪呜”一声逃离||。这一声咪呜里包含着无尽的委屈不解痛苦伤心||。如果现在你可以为猫代言||,你会对“我”说什么呢||。
(二)我如此难过是因为||,当我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我却什么也没有做||,直至小猫死了才后悔万分||。解读31、32、33段
三、冷眼看人:解读我的忏悔愧疚之情
1、无论可爱的还是不可爱的||,三只猫的结局都是亡失||。从文中找出面对三只猫的亡失||,“我”的心情各是如何的语句||。
明确:一缕酸辛怅然愤恨更难过(自责懊悔愧疚)
2、我喜爱前两只猫||,所以面对它们的亡失我会很难过||,但第三只对我来说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猫亡失会比前两只更难过得多?
小结:是的||,小猫的悲剧让我看到了我自己竟然有这么多的过失||,而这一切都随着小猫的死亡||,变成了我心里永久的一根刺||,它让我良心不安||,让我永远无法面对这类生命||。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四、分析猫的命运和自身的关系
1、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前两只猫身上||,结局会一样吗?
2、第三只猫有瞎写不讨人喜欢的地方||。
用“我如此难过是因为——||。”的句式说说
(一)我如此难过是因为我妄下断语||,冤苦猫虐打了猫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梳理三只猫的特征2.把握猫的命运之悲(难点)3.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重点)4.探究文章给人的启示。

(难点)【教学方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养过小动物吗?它们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简单形容一下。

是啊,这种小动物能陪伴我们,给我们带来快乐。

郑振铎先生写了一篇关于《猫》的文章,文中讲述了我们一家人养猫的经历,现在让我一起深入了解这个故事。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想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我家”养了三只猫,最终都亡失了的故事。

(谁干什么结果怎样)2.请大家浏览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并介绍三只猫。

(浏览、勾画)不读第一排,用几个简单的词把他们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达。

来历外形性格地位结局“我”的感受我的决定第一只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很活泼很受喜爱病死一缕酸辛再要一只第二只舅舅家抱来的浑身黄色更有趣、更活泼很受宠爱丢失怅然、愤恨好久不养猫第三门口流浪毛色花白、并不不活不为大家所喜欢、冤死更难过得永不养猫只猫好看、很瘦泼、忧郁若有若无多很好,利用表格,我们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基本的梳理。

3.面对三只猫或死或丢的的命运,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我”当时的心情。

你会用哪个字?预设:悲、惨。

三、品人之“悲”2.根据同学们刚刚概括的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三只猫亡失后,“我”悲的程度一样吗?请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我”哪一次最为“悲伤”?第一只猫病死后(1)“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再要一只便是”。

你如何理解“一缕酸辛”?一缕——薄如轻烟般的哀愁,很快便消散了。

第二只猫丢失后:(1)第二只猫丢失,很怅然、愤怒,比第一次的情绪更激烈一些。

第三只猫冤死后,最悲。

(我们来着重分析一下第三只猫)(1)(因为我冤枉花白猫偷吃芙蓉鸟而追打它,结果导致它冤死,)(2)当我发现我冤枉了花白猫的时候我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自责、愧疚、负罪感)(3)原文是怎么表述的?找出来,读一读。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猫》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历来关于《猫》的文体有两种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散文,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小说。

我按照这篇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的话“他们(指故事)并不是我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不是旧事的纪实。

”把这篇课文按照小说来讲。

《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地人生思考。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

二、教学设想:布置学生在课前充分阅读课文获取信息为猫设计名片,达到充分预习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听、说、诵、写、悟结合,通过说、诵、写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对文章蕴含情感的思考。

在层层推进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思考人性的善与恶。

三、教学目标: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反复的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同时在情感上得到陶冶,能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有所启发。

)教学重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以“活动态”教学模式统领整个教学流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活动一:说猫——生与死▪活动二:猫说——冤和怨▪活动三:读情——悔与恨▪活动四:悟人性——善与恶导入激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我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抢答,看哪组最先猜出来。

注意一共有四句,要等我全部说完后再开始抢答。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像虎不是虎,小巧玲珑惹人怜,两边胡须往上翘,开口说话喵喵喵。

同学抢答“猫”。

提起猫,谁家养过猫?来跟大家说说。

生自由发言(三至四名同学发言)。

听到同学们的描述,姚老师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家的猫。

它是一只暹罗猫,名字叫喵喵,你看它的脑袋、耳朵、四肢、尾巴都是黑色的。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行文结构,领会谋篇布局之妙。

2.研读写猫语段,辨明思想情感之别。

3.品析人物形象,感悟知易行难之理。

【教学重点】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名人与猫的照片](导入语)有人说忘记烦恼的方式有两种:音乐和猫。

许多我们熟知的文人大师都与猫有着风趣的故事。

比如:帮猫儿一起打架的钱钟书,最爱爬在丰子恺头上的猫咪,苦苦等候夏衍八年的老猫……而今天,文中的“我”却永久不养猫了,这是为什么呢?一起来学习新课郑振铎先生的名篇《猫》,来一探究竟。

二、字词梳理㈠字音字形。

1.逗;2.藤.椅(téng);3.消耗.(hào);4.污涩.(sè);5.红绫.(líng);6.相称.(chèn);7.懒惰;8.郁闷;9.缕.(lǚ);10.酸辛;11.小侣;12.怂恿..(sǒng yǒng);13.安详;14.提心吊胆;15.乞丐;16.预警;17.亡失;18.咕噜..(gū lū);19.怅.然(chàng);20.诅.骂(zǔ);21.蜷.伏(quán);22.若有若无;23.芙蓉..(dīng zhǔ);25.辩护;26...鸟(fú róng);24.叮嘱惩.戒(chéng);27.畏罪潜.逃(qián);28.倚.(yǐ);29.悲楚;30.露.台(lù);31.妄.下断语(w àng);32.冤枉.(wǎng);33.虐.待(nüè);34.屋脊.(jǐ);㈡词语释义1.污涩:指肮脏不光滑的事物。

2.酸辛: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

3.小侣:小伙伴。

4.怂恿:鼓动、撺掇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猫》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篇散⽂。

此⽂通过叙述了⼀个发⽣在⼀家⼈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情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我家养了好⼏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次,从隔壁要了⼀只新⽣的猫来。

花⽩的⽑,很活泼,如带着泥⼟的⽩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条红带,或⼀根绳⼦,在它⾯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上感着⽣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也污涩了,终⽇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个很⼩很⼩的铜铃,⽤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猫死了!” 我⼼⾥也感着⼀缕的酸⾟,可怜这两⽉来相伴的⼩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只来给你。

” 隔了⼏天,⼆妹从虹⼝舅舅家⾥回来,她道,舅舅那⾥有三四只⼩猫,很有趣,正要送给⼈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只浑⾝*的⼩猫同来。

⽴刻三妹⼀部分的注意,⼜被这只*⼩猫吸引去了。

这只⼩猫较第⼀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点也不怕⽣⼈,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跑到街上,在那⾥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吊胆,⼀天都要“⼩猫呢?⼩猫呢?”查问得好⼏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回,⽅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过程与方法:反复咀嚼、品味精彩凝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客观公正、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方法,培养自我反省的精神。

教学重点:反复咀嚼、品味精彩凝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会客观公正、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方法,培养自我反省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很多人都有养猫的经历和爱猫的情结。

钱钟书养猫,曾帮猫打过架;季羡林养猫,每天和猫散步在北大校园;丰子恺养猫,逢客便说猫。

可今天文中的“我”却永久不养猫了,这是为什么?一起学习郑振铎先生的小说《猫》,来一探究竟。

二、宏观看篇章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请根据“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把文章划分三部分。

大家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是开头的“首括句”和结尾的“尾括句”或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划分本文结构的时候,大家要留意的是“尾括句”。

默读小提示:a.不出声,不指读,不倒读;b.用“_________”划出每部分的“尾括句”。

预设:一部分(1――2)二部分(3――14)三部分(15――34)2.说说每部分的“尾括句”。

【屏显】不要紧,我再想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和文章开头的哪一句话照应?预设: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四个句子,是文章的首括句或尾括句,组成养猫三起三落的情节,使得全文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三、中观看片段1.文章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下面请大家用两三句话,简要概括每一次养猫的过程。

老师从文中摘录了一些词语,请同学们概括时试着用上。

怂恿sǒngyǒng 消瘦蜷伏quán 妄下断语惩戒chéng 屋脊jǐ示例: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新生的小猫(来历),后来她日渐消瘦,最后病死了(结局)。

请大家以此来概括第二、三只猫的经历。

预设:①第二只猫:是三妹怂恿家人,从舅舅家带回来的(来历),它太活泼了,后来被过路人捉走了(结局)。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 猫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  猫

17 猫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二、学习指导(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sâ) 怂恿..(sǒng yǒng) 虐.待(nüâ)蜷.伏(quán) 惩.戒(chãng) 怅.然(chàng)诅.骂(zǔ) 红绫.(líng)2.理解词义(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4)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5)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6)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整体感知1.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找出起止段落,并划分文章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17 猫【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

17 猫【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

任务一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17 猫设计说明《猫》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小说。

课文叙述了“我”家养三只猫的经历,刻画了三只形态、性格和命运各异的猫。

并通过描写自己及家人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同时,这也体现了此单元的人文性目标——人类的自我反思以及对动物、生命的思考,语言饱含深情,富含哲理。

总之,此文情节曲折、描写细致、情感真挚,同时又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1.运用默读技巧,勾画、摘录文中的重要信息,概括三只猫不同的特点和命运。

2.揣摩细节描写,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结合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习高超的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猫,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小动物,很多家庭都养过。

很多作家也有养猫的爱好。

人与猫朝夕相处,养着养着便生发出诸多的情感,他们往往诉诸笔端,比如老舍、夏丏尊、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等。

除此以外,还有一位作家叫郑振铎,他用笔描绘出了不只一只猫的鲜明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郑振铎的《猫》。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污涩.(sè)红绫.(líng)一缕.(lǚ)怂恿..(sǒng yǒng ) 怅.(chàng)然诅.(zǔ)骂蜷.(quán)伏懒惰..(lǎn duò)叮嘱..(dīng zhǔ)凝.(níng)望惩.(chéng)戒冤枉..(yuān wang) 虐.(nüè)待屋脊.(jǐ)畏罪潜.(qián)逃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郑振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准确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4.深入解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借鉴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6.引导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三只猫的特点和命运。

-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理解文章的主题。

2.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来刻画形象、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 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3 分钟)1.教师通过PPT 展示郑振铎的图片,并介绍: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新文化运动都有哪些代表人物和重要主张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强调郑振铎在其中的贡献。

3.强调其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二)作品背景介绍(2 分钟)1.教师讲述:《猫》创作于1925 年11 月7 日。

作者养了三只猫,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亡失,第三只猫冤死,作者借这三只猫的经历,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关注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的忏悔和内疚之情。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要通过猫来表达这些情感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三)字词拼音(7 分钟)1.教师在PPT 上展示文中的生字词,如“污涩(wūsè)”“怂恿(sǒng yǒng)”“怅然(chàng rán)”“蜷伏(quán fú)”“惩戒(chéng jiè)”“妄下断语(wàng xi àduàn yǔ)”等,带领学生朗读。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7猫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语言运用)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语言运用、审美创造)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语言运用、思维能力)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动物保护协会正在开展流浪猫收容活动,招募“猫咪铲屎官”。

协会邀请你们班参与制定考核标准,请同学们结合郑振铎的《猫》一文,思考作为动物领养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为猫咪寻觅良主吧!招募任务一:创建三只猫档案招募任务二:探芙蓉鸟被害案招募任务三:从猫看人与社会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字词积累相称(chèn)污涩(sè)蜷伏(quán) 郁闷(yù)怂恿(sǒng yǒng)惩戒(chéng)一缕(lǚ)婢女(bì)怅然(chàng)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

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三、课文教学招募任务一:创建三只猫的档案1.要确定猫咪领养人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我们需要先了解作者及其家人三次养猫的经历。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概括方法提示:人+事+结果预设:“我”家养了三只猫,最终都亡失了的故事。

(文章第一句,总领全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猫第五单元灵性的动物17猫精彩开篇词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它们的生命也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是不是也该学着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与那些用血肉之躯供我们吃穿、赏玩、奴役的生灵们的相处方式呢?学习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chèn)郁闷(yù)一缕(lǚ)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婢女(bì)蜷伏(quán)惩戒(chéng)怅然(chàng)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

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二)深层探究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交流点拨】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交流点拨】“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猫配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猫二、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禁。

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有《郑振铎文集》。

还有《猫》。

三、检查预习字词辨析怂恿(sŏng yŏng):鼓动别人去做。

蜷伏(quán):躯体伏卧。

诅骂(zŭ):恶毒地谩骂;咒骂。

涩(sâ):不光滑。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四、介绍写作背景《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

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

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

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五、朗读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

请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写了3只猫,重点写第3只猫。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次养猫(1、2)第二次养猫(3—14)第三次养猫(15—34)六、精读课文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

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

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

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

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以下问题: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2)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

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 “查问得好几次” “ 笑着骂”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这只猫最终亡失了。

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

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默读第15 、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 “忧郁” “懒惰”。

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自由诵读第17-29段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 “凝望” “被疑” “蒙冤” “受罚”“真相”。

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

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

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读第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

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 “我”深感内疚和自责。

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七、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我的良心受伤了”?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失,它就像针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2、第30段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手法?抒发了“我”怎样的感情?心理活动描写。

抒发了“我”愧疚、自责之情。

3、“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有这样的过失?“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地调查研究便轻率地作出了判断。

4、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5、如果这只猫没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的机会吗?为什么?6、选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什么?选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议论、抒情。

表达了作者严于律己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芙蓉鸟事件”8、“我”根据什么判断是丑猫吃了芙蓉鸟?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9、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不确凿。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10、从真相大白后,“我”的忏悔中我们能否说说“我”是怎样的人?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11、对于这样一个人,针对他使丑猫受冤而遭打而死这件事,你能否给他些忠告?凡事不能单凭想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要宽容、要仁爱。

八、归纳主题:1、“我”家养的三只猫,无论怎样,结局都是不幸的,对于它们的悲剧命运,你有什么感想?弱小——命运不能自立。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它们的悲剧命运是具有必然性的。

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2、本文主题是什么?(结合练习一,来谈自己的看法)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主题理解: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

(“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九、探究写法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详细了第三次铺垫对比(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研讨与练习二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第二只猫丢失后,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

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

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

所以,好久不愿意养猫。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小结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十、课堂练习: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消耗( hào )怂恿( Sǒng yǒng )诅骂( zǔ)蜷( quán )二、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

”“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亡失。

三、简要分析我家不喜欢第三只猫的原因:因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懒惰。

十一、作业:思维拓展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板书设计:第一次养猫(1、2)细节描写 1、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