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
谈古诗词的歌唱与吟诵
50音乐表演艺术谈古诗词的歌唱与吟诵摘 要】【我国入乐歌唱的唐诗宋词,元曲清歌,都是以传辞为主要目的,从而表现歌词的含义和思想感情,因此,字的声调音韵,语调音响,不仅影响着旋律的进行,同时又关联着乐句的节奏。
如歌词的体式、韵断、句式、句读、句子平仄,以及思想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旋律和节奏。
关键词】【古诗词 歌唱 吟诵古代文献早就记载,诗是乐心,这句话表现了诗歌的内在属性。
我国古代人们创作古诗词,多半就是为了吟唱,从吟唱的角度来理解古诗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古诗词不仅能歌唱,还能吟诵,展现了古典文化之美。
从诗歌的产生与发展来看,早先《诗经》里的“风”、“雅”、“颂”几乎都是民间的歌谣,《楚辞》里大多数也都是民歌和乐歌。
《九歌》就是民间祭祀用的乐歌。
一、词可以入乐歌唱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出了璀璨的历史和辉煌的事迹,在世界文明的范围内影响深远。
中文当中体现了我国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对民族繁衍和生存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脉,因此重视发掘其中的核心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柳永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可见,词可以入乐歌唱。
二、古诗词歌唱的调式昆腔音乐以宫调式音乐为主,这种音乐占据大量的作品中,几乎随处都可看到,可见这种调式极具代表性。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在音乐乐段的结尾处使用,听起来特别明亮,者都是宫音起到的作用。
一般来说,昆腔音乐作品里面的高音主要运用在音乐的前面部分,以徵音为主,最后以宫音结束。
而低音则运用在了偏后的部分,以角音为主。
但总的来说,结束在宫音。
比如《端正好》,它的音乐形式就是如此,让人听了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对比感觉,有一种浓浓的民族情怀。
同时,音乐的主和弦半终止在徵音、宫音上面,而主属音就起到了对主音的强烈扶持作用,比如《朝天子》这首作品很有和弦的代表性。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浅谈古典诗歌教学中诵读的技巧及意义
161中学教育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开阔审美视野,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技巧,进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读”是赏析诗歌极为有效的方法。
在多样的“读”中,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再现其优美的意境,感受其鲜明的形象,体味诗人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那么,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诵读法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核心内容?一、素读中整体把握诗意课堂应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支配,不设置任何问题,还教学的自然状态,以求得学生自我意识的建构。
而在教学中,素读则体现了这种原生与无序的状态,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展,是生动丰富的自主感知过程。
素读,即指不追求深度理解诗歌内容,心无旁骛毫无功利地反复诵读,以至熟烂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强化记忆学习的目的。
在诗歌教学中,学生运用素读技巧,借助现有的知识储备,可以初步感知诗意,走进诗人的内心。
例如课前素读《登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率性地朗读,自主地运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来体味诗韵,感知诗意。
在素读中,可以初步感受诗歌空旷寂寥、苍凉雄浑的意境及低沉悲凉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进而感受其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表现欲强,大多数同学竟然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
“我口读我心,我心由文生”,通过素读来传情达意,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开启了其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为进一步品读诗歌夯实了基础。
二、吟诵中感受诗歌的美叶嘉莹曾说:“中国诗歌的吟诵传统是从中国的第一步诗歌总集开始的。
”它是一种传统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吟诵,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就是拉长了调子像唱歌似的读,“诵”就是用抑扬顿挫声调有节奏地读。
吟诵的基本要求: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入短韵长。
课堂引导学生吟诵时,要根据诗歌自身的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否则只会流于形式,无法读出诗歌的意韵美、情境美和深刻的内涵美,很难与诗人情感碰撞,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词格律与吟诵_吟诵
依字行腔。指按照本音进行吟唱。这与现 代唱歌常用变音有所不同。中国所有的传 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为严 格。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 楚,所以与字的本身读音最为贴近。这就 决定了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 易学易记。
1.自由式:用来吟诵古体诗(包括乐府、 歌行、古绝等),也有少数是用来吟诵格 律诗的。自由式比较常见的是一字一吟, 或者说是一字一吟的成分较大。比较长的 则是多调回环。 2.格律式,主要用来吟诵近体诗(包括词, 词的吟诵更接近于唱)。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 入声字可用格律推断,或用方言读。
1.吟与诵、唱的区别 吟 :《说文解字》曰:“吟,呻也。”又“呻,吟也。” 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 别也。” “吟”常与“咏”连用,然义有不同。《诗•周南•关睢 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 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此所谓“长言”, 乃发音舒缓,曼声长吟。故咏者,歌唱也,音乐性强;吟 者,嗟叹也,语言性强。然“吟”既云“动声”,则其音 乐性又较“诵”为强,“吟”实介于“诵”与“歌”之间。 “吟”与“唱”之别,在于唱多有谱及伴奏,吟则 较为随意,不必依谱,亦不必有伴奏。 判断唱还是吟,还可以看其在节奏点上的字是否符合平长 仄短的原则,如是较长的诗歌,可看是否具备典型的尾腔。
2.吟诵的价值何在?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 统诵读方式;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是鉴赏古 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 的活态传播方式;吟诵是高效传播古代诗词的有 效手段 。吟诵已被列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吟诵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 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 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 流传,比如日本的吟诗社社员就有百万人以上, 他们经常来中国交流访问。 故吟诵应该纳入到国学教育体系中。
【doc】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
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文\吉颖颖摘要: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集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和含蓄美为一身.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词和读文方法,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将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诗词吟唱,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形式,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升华.诗词"吟诵"与"吟唱"不仅是我们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关键词:古典诗词唐诗吟诵吟唱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危的困境,而在我国邻邦,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吟诵汉诗的传统.20世纪3,40年代.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吴世昌,黄仲苏等一批学者积极努力恢复传统吟诵方法:1925年,赵元任先生录制了6首诗词吟诵调,1969年又录制了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贺知章《回乡偶书》等5首吟诵调,除此之外还根据自己的吟诵音调谱写了22首乐谱,大都收于《常'Ji,l吟诗的乐调17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杨荫浏先生在1961年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其中有关于吟诵调的论述,此文收录于语言与音乐》一书中;在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一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吟诵的文章;1986年,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一文中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进行介绍此文载于《中国音乐》1986年第4期;1996年傅雪漪先生的《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有关于古典诗词的演唱的文章: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介绍了古典诗词吟诵的历史,方法,腔调,并附部分曲谱2002年,江苏常州第一中学的音乐教师秦德祥先生将其发表在国内各上的吟诵音乐研究的文章汇集成《吟诵音乐》一书,从音乐的角度进行了吟诵调的研究,并附CD,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珏四黄Ji211YELLOWRIVEROFTHESONG2009年20期行.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分析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初探古典诗词的音乐一"吟""诵"."唱"概念探析1,吟《现代汉语词典》将"吟"的动词形态释为吟咏,释咏"为"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辞海》释"吟"为:"吟咏,做诗".《诗7周南7关雎序》中说道:"吟咏情性. 以风其上."唐孔颖达疏日:动声日吟,长言日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说文解字》日:吟,呻也."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 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2,诵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日日释为"读出声音来:念":《说文解字》将二字互训:诵,讽也.…讽诵也."段玉裁作注时.依《周礼7大司乐》为二字辨析:"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日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吟"是一种类似于歌唱的有调的乐语";"诵"是依照一定的声调规律,有节奏的读(或背);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的读(或背)."唱,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依照乐律发出的声音."诗词的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衍展, 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论是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的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的音乐美.学习者可以依谱演唱,融入自身特点.吟唱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如今.古代流存的乐谱已不多见.自20世纪前半叶以来.许多作曲家依词配谱,赋予诗词作品新的曲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品.如白居易的花非花》(黄自曲).苏轼的《I'-算子》(黄自曲)《大江东去》(青主曲)《水调歌头》(江文也曲)《春晓》(江文也曲).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白的《清平调》(三重唱谭小麟曲)《江夜》(四部合唱.谭小麟曲)等.许多歌唱家在音乐会上也将古典诗词歌曲作为必唱曲目.如《枫桥夜泊》《阳关三叠》《杏花天影》《长相知》等曲目都是音乐会的经典演唱曲目.二吟诵的历史溯源诗歌吟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办学校的必修课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首诗都可入乐《墨子?公孟》日:"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以鲜明的文化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楚辞作品萌生出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楚辞中多有五言和七言的句子多用三字一顿的节奏.其中包含了后来五言诗"二,三"句式和七言诗"二二,三"句式的重要基因.在句中或句尾处.楚辞中多用"兮字.帮助调节音节和节奏,舒缓语气.或起到某种结构助词的作用.隋唐之际.产生了燕乐,唐代诗歌繁荣鼎盛.产生了格律规整,语言押韵的近体诗.上至天子下至文土, 从宫廷至乡野,吟诗作赋蔚然成风, 大批杰出的诗人与流芳百世的作品层涌而出.随着唐燕乐的风行.大量诗词都可以入乐歌唱.历史在不断演进.许多有乐谱的诗词如今已经不见踪影.能存于世的只有极少数.我们也只能从残存的片断中去寻找一丝半粟.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一文中写道."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琵琶乐曲皆虚谱无词.而出土的曲子词.又虚辞无谱.目前虽有人试将谱,辞译配歌唱.但也属于初步探讨的作法.例如清代乾隆十一年刊行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的首词调其中也有几首诗句在原书凡例中已说明是由当时昆曲乐工所谱配明末《魏氏乐谱》,以及明清琴歌中之古代诗词乐曲,虽历代流传,或由今人整理,改编,再有新创作的诗词配曲,数量颇多,但难求得原诗原谱."吟唱逐渐发展成了倚声填词"即按照原有的曲调填上新词歌唱:或者是将I19乐谱加以发展变化创作出新的曲子.朝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三.古典诗词吟诵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诗词吟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师承,方言,审美情趣的差异,以及在流传过程中受到方言,师承,民歌,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腔调:这些音乐也与吟诵音乐互相影响,互为吸收.1,与歌曲相交汇有些词曲的创作是采用民歌元素而成.比如琴歌《竹枝词》.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并引道:"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飚之.附于末,后之聆巴献知变风之自焉."这段话描绘了正月节日里,建平的儿童边唱《竹枝》.边吹短笛,用鼓黄河之JI-YELLOWRIVEROFTHESONG2009年20期圃打着节拍.边跳舞的情景.也说明了《竹枝词》是根据巴渝一带的民歌创作而来.为了让善歌者传唱,使后来听歌者了解"变风"的来源.杨荫浏先生曾说,"诗三百篇,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自来凡属诗歌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在格调上无不受当时民歌音乐的推进,因诗之所以为诗除了内容之选择与处理,不用散文之外它还有许多重要的形式成分.这些形式成分中间最为世界多数诗学家们所公认的是轻重律.便是顿逗,便是诗步.诗步产生于节奏.节奏不被曲调的歌唱促成诗步怎么能产生.诗学家们似乎都觉得自古而今,本国诗词,有着清楚的进化步骤.却很少人说起,在这进化步骤之后,是有着活跃的民间音乐为之推动."同时吟诵音乐也影响着现代歌曲的创作.由赵元任作曲,刘半农作词的《听雨》就是在常州古诗的吟诵调上略作改动而成:谱例听雨》:听雨赵元任曲刘寝诩一,\二添几许.赵元任在这首歌的注解中写道:"这个歌调儿本是常州吟古诗的调儿而加以扩充的.而且时间也差不多改得慢一倍.fB.tzD照平常常州吟诗的调儿吟起来大略如下":一一'若移此雨在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2,与戏曲相融合有很多词的题目本身就是词牌名.如《雨霖铃》《菩萨蛮》《扬州慢》等也有一些词被收入戏曲的唱词或道白之中,有些被节录有些则被加工改造.如《牡丹亭7惊梦》里有几句这样的唱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正是从唐代王勃的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转化而来.传统戏曲中许多引子"不用伴奏,且唱念相间,都是借用词调中的Ⅱ圈黄胃之JI-YELLOWRIVEROFTHESONG2009年20期CA,酱太浅'罄篮8铀荫飘瞒1口小调l,翠裙腰溯巷).'":'一●U,一拖鞋.~燕迪■蠢蠕羲短调(小令)的词句.唱腔也借用了文人的吟调.古人吟唱诗词讲究"韵".不仅主张歌词中同声相应的"韵"的位置应与调式主,属音的位置相对应,还要求"韵"的位置必须与板位互相对应.即歌唱时韵宇直接落板.或采用底板使韵字延长的弱音.落于板位.诗词歌曲逢韵必拍",对散曲,南戏,杂剧,昆曲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元散曲《翠裙腰》:全曲共5句末字"秀,洲,首,楼,秋"字全部落于强拍,应对了逢韵必拍"的规则.3,与宗教音乐相影响.吟诵音乐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过宗教音乐的影响.陈少松先生在其所着《古诗词文吟诵》一书中举到一例:旧时无锡地区私塾里吟诵《千家诗》有一种读法来源于民间流行的宣卷的调子.宣卷是佛教音乐中"唱导"的一种形式.所谓"唱导".就是以宣唱佛礼的形式来开导善男信女之心.是一种通俗化的佛教音乐.这个例子说明了佛教音乐对吟诵音乐的影响.黄翔鹏在《逝者如斯夫一一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题》一文中举到一例:陈家滨,刘建昌从五台山青庙音乐《三昼夜本》中发现歌曲《望忆江南篆挝麴撬蕾举霞懒鲻江南》的曲调配上白居易《忆江南》的词,词曲问天然契合.黄翔鹏在文中写道:"文人词望江南》在唐代应是清乐琴歌一类作品.它的南吕宫可从琴调清商调推得.慢一弦得B音作徵声为清商调黄钟.它的清商音阶宫声是仲吕E音,南吕音当然是升G而成为此曲的角调式主音即古代宫调理论中的调头了."并认为该词曲无论从调高,调式结构,调头位置和古文献中的唐代俗乐调名称都取得了可以互相印证结果."谱例《忆江南》:四,唐诗诵唱的艺术特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字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使得语言具有了声调, 调形的变化形成了歌唱一般的韵律, 与诗句的文义词采,思想意境,情绪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道:"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以唐诗为例. 诗的平仄格式与律句节奏构成了吟诵的基本部分,掌握了它们的规律. 也就掌握了吟诵的基本方式.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在《康熙字典等韵》中载有《分四声法》的歌诀,说明了"平,上, 去,入"四声调的特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可归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八字.即古汉语平声"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入声只在于南方方言中还有保存,在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已经消失,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但我们有时在吟诵中会遇到一个问题:有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会读成阴平和阳平,这样一来,平仄就容易出错.我们需要多读一些古代的韵书如《诗韵合璧》《诗韵集成》之类,将入声字加深了解和记忆,吟诵时多加注意就可以.唐诗的格式安排是有律可循的,比如七言诗的平仄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每句有七字根据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规律来安排平仄.幽暗,明亮,柔和,刚直,悠长,短促的声音在诗句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便形成了抑扬顿挫,色彩鲜明的吟诵调. 假如单单这样安排平仄,对比变化过于简单,整首诗在吟诵时会稍显单调乏味.于是又有了另外一种方法:对"与"粘".对"是指一联之中平仄相对:每一联中.如果出句是平声字,在对句的相应位置必须以仄声字相对应;如果出句是仄声字,在对句的相应位置必须以平声字相对应.例如.首联出句是"平平一一仄仄一一平平仄",对句则用"仄仄一一平平一一仄仄平".相应位置上的平仄正好相对.所谓"粘" 是指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须和上联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例如:第二联出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个字和首联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个字都是仄"声,将上下联由此粘联起来.这样一来,全诗的平仄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吟诵起来就有一种错综往复,循环变化之美.平仄格式只是唐诗吟诵的一部分,律句的节奏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律句是以每两个音节(两个字)作为节奏单位的也可以叫做声律单位.以五言诗(一鞠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般为三个节奏单位)为例:1,"二二一"结构:鹧鸪词[唐】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2,"二一二"结构: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7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奏单位.规律大致相同.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大的单位来划分的话.五言诗可分为二三"或三二".七言诗分为"四三"或"三四"这样分起来不至于太过琐碎.诗的整体性能够加强.吟诵诗词除了要注意声律单位以外,还要注意其意义单位. 所谓意义单位,一般指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或一个句子形式.上例烟花三月下扬州"如果也是按照"二二二一"的节奏划分,读起来就很别扭.还有些特殊节奏如陆游《秋晚登城北门》中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只能分成"三四",而不能分成"四三".杜甫《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五二".元稹《遣行》"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按语法结构也应该分成"四一".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诗黄河之■YELLOWRIVEROFTHESONG2009年20期圃都严格按照格律创作,也有一些出律",出格"的优秀作品,跳出了格律的束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平仄都不规范,但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袁枚曾说:"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作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7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7庄子日:忘足,履之适也.余亦日忘韵.诗之适也."我们在吟诵的时候,也要尊重诗词本身的表达方式,在对整体结构有所把握的情况下有感情的诵读.五,诗词吟诵技巧1.气息支持清代陈彦衡在《说谭》中提到: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溥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气息是吟唱诗词的动力声音的强弱变化,诗歌情感的表现都要通过气息的支持才能完成.演唱时坚持的原则是:"望词知义,因义生情,以情引气.随气出声."通过情感的体验以产生歌唱的动力,这种动力的表现形式就是气息的涌动.例如李白的《秋浦歌》组诗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发第一个字音之前气息先准备好"白"字轻轻喷出."三千丈"稍加强调,将无限的愁绪和夸张的诗意表现出来.整首诗用平稳的气息引导声音,在浅吟低回的哀叹中表现内心无限的惆怅.而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诗描绘了秋日山中怡人的景色使游者流连忘返的情景.这种愉悦的心情需要流畅,轻快的旋律来表现气息要灵巧轻松与《秋浦歌》的低沉截然不同.2.语调抑扬指吟唱时的抑扬",也就是声音的高低起伏.由于地域方言不同.每个人的发音不同.同一首诗的吟诵也不尽相同.诗文重要的是和谐.比如汉武帝李夫人之歌"末句"翩何姗姗其来迟"虽然都是平声但吟诵时结合意思诵出其长短轻重注意音节速度,自能表现出诗中犹疑期望的神情.吟诵时抑扬得当诗的起伏变化和强弱对比就会清晰有序.旋律会流畅优美,顺理成章:反之,抑扬失当的话,旋律会杂乱无章,尽失美感.3.句逗停顿诗的"抑扬"与"顿挫如同台上的指挥,掌握着全局的风格.顿挫"指停顿与转折,张弛有度,停顿得当的吟唱.才能体现出诗文的风韵.诗的停顿有很多种,有韵律性, 情感性,强调性等.韵律性顿挫如五言诗二三""二二一"节奏,七言诗"四三"节奏等,前文已有举例.情感性顿挫指根据诗文意思的引导来断句,停顿.或是起到强调语气的作用.我们可以试读杜甫的《石壕吏》来感受一下:暮投八石壕村有吏八夜捉人.老翁八墙走老妇A出门看.吏呼八一何怒.妇啼八一何苦.听妇八前致词,三男八邺城戍.一男八附书至二男八新战死.存者八且偷生,死者八长已矣.室中八更无人.惟有八乳下孙.有孙八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八力虽衰请从A吏夜归.急应A河阳役,犹得八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八泣幽咽.天明八登前途,独与八老翁别.这样一首叙事诗,结构规整.情景动人,吟诵时声调的轻重缓急,抑tim黄河之JIIYELLOWRIVEROFTHESONG2009年20期扬顿挫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进行,这样必须在对全诗的深入理解之下把握语气.如一开始使用叙述的语气,随着情节的紧张,语气要急;待老妇哭诉时语气要哀婉,乞求;当老妇随吏者而去语气要变得更加凄凉,伤感.节奏要放慢.通过这种抑扬顿轻重缓急的语气对比,才能使听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其中.强调性顿挫是在诗中的某个字音或词音加以停顿,延长.着重表达此意.如李白的短歌行》白日八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垂两鬓,一半八已成霜.天公八见玉女,八大笑亿千场.吾欲八揽六龙,车八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八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八驻颜光.中间加线的字需要语气上的强调,来突出诗文之意."何"字的重音带着反问的语气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浩"字感叹出天地之广阔,全诗充满了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倘若只是按照一定的节奏吟诵而没有语气上的轻重,停顿,整首诗就会索然无味.4.字正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唱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用普通话还是用地方方言吟唱,都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明朗.从古至今,歌唱的咬字归韵一直被大家所强调.宋代张炎在《讴曲旨要》中说:"腔平字侧莫参商,先须道字后还腔.字少声多难过去助以余音始绕梁."认为字腔必须统一.不能此近彼出,还须依字行腔.做到字正腔圆.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提到, "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将"字清"置于三绝之首体现了吐字清晰的重要地位.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对声腔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学唱之人,勿论I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宇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7哑人亦能唱曲, 听其呼号之声即可见矣.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歌唱中吐字的重要性.古诗词一般篇幅不长.但蕴含意义丰富深刻.诗中天地广阔.文人作诗极其讲究对仗押韵.我们在吟诵时更要注意吐字发音,清楚地表达诗中之意.这一点做好,声音自然有力度.有内涵,且不论音量如何,良好的出字归韵能够拉近听众与诗的距离,能够使观众全面的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举柳宗元《江雪》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八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A寒江雪."这是一首五绝,描绘了皑皑雪地,寂静无声,只有一位老翁独坐于江面垂钓的情景.吟诵时不必太大声,用沉静,舒缓的声音表现诗中的场景. 鸟""人"独"字稍加强调.音色中有强弱,急缓的对比,随着最后"寒江雪"三字的咏出.,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一位宁静超脱孤独而又高傲的老翁形象跃然于眼前.在吟唱时,行腔要保证母音位置的准确要先酝酿好再出字.无论音调如何,在未唱完时不可失掉状态,口腔位置要保持不变,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5.韵味内涵吟唱古典诗词最重要的是是唱出其中内涵,唱出韵味.吟唱者要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发掘诗歌的"情源.每首诗都有其表达之意,但是诗人的风格,诗的背景,表现内容皆有不同,要掌握诗中最重要的情源",才能准确地将诗意表现出来.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说.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述也.诗歌的表达方式是细腻婉转的用最精练的文字可以夸张的表现事物场景.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遨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备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寥寥几句.将一位孤高桀骜独自浇愁的诗人形象跃然于纸上踽踽凉凉的情景让读者为之心动.吟唱此诗要把握"醉"的神态和诗人无可奈何自娱自乐,而背后却无限的凄凉的酸楚感觉. 6.神态自然诗词吟唱讲究情真意切,切不。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危地困境,而在我国邻邦,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吟诵汉诗地传统.年代,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吴世昌、黄仲苏等一批学者积极努力恢复传统吟诵方法;赵元任先生录制了首诗词吟诵调,年又录制了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贺知章《回乡偶书》等首吟诵调,除此之外,还根据自己地吟诵音调谱写了首乐谱,大都收于《常州吟诗地乐调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地研究资料;杨荫浏先生在年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其中有关于吟诵调地论述,此文收录于《语言与音乐》一书中;在《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一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吟诵地文章;年,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一文中对古典诗词歌曲地演唱进行介绍,此文载于《中国音乐》年第期;年,傅雪漪先生地《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有关于古典诗词地演唱地文章;年,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地《古诗词文吟诵》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介绍了古典诗词吟诵地历史、方法、腔调,并附部分曲谱;年,江苏常州第一中学地音乐教师秦德祥先生将其发表在国内各学报上地吟诵音乐研究地文章汇集成《吟诵音乐》一书从音乐地角度进行了吟诵调地研究,并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唱“唱”,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依照乐律发出地声音.”诗词地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进一步衍展,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论是流传下来地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地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地音乐美.学习者可以依谱演唱,融入自身特点,吟唱出不同风格地作品.如今,古代流存地乐谱已不多见,自世纪前半叶以来,许多作曲家依词配谱,赋予诗词作品新地曲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地声乐作品.如白居易地《花非花》(黄自曲),苏轼地《卜算子》(黄自曲)《大江东去》(青主曲)《水调歌头》(江文也曲)《春晓》(江文也曲),李之仪地《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白地《清平调》(三重唱,谭小麟曲),《江夜》(四部合唱,谭小麟曲)等.许多歌唱家在音乐会上也将古典诗词歌曲作为必唱曲目.如《枫桥夜泊》《阳关三叠》《杏花天影》《长相知》等曲目都是音乐会地经典演唱曲目.二、吟诵地历史溯源诗歌吟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办学校地必修课程.我国最早地诗总集《诗经》中地每首诗都可入乐,《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以鲜明地文化色彩,独特地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地位.战国时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在这样地环境中,楚辞作品萌生出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地浪漫主义色彩.楚辞中多有五言和七言地句子,多用三字一顿地节奏,其中包含了后来五言诗“二、三”句式和七言诗“二、二、三”句式地重要基因.在句中或句尾处,楚辞中多用“兮”字,帮助调节音节和节奏,舒缓语气,或起到某种结构助词地作用.b5E2R。
诗词吟诵之法 诗词吟唱是中国古代诗词唯一的诵读方式
诗词吟诵之法诗词吟唱是中国古代诗词唯一的诵读方式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吟诵之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吟唱是中国古代诗词唯一的诵读方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诗歌朗诵技巧都有那些?诗歌朗诵技巧都有那些?以下为您列出了诗歌朗诵中常用到的朗读技巧: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注意诗歌的停顿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
. 模仿意识:如果你所诵读的内容正好网上有著名主播的诵读版本,一定要去找来看看,学学别人是怎么把握情感和断句的。
诗歌朗诵技巧二用气技巧主要包括气音、抽气、喷口、托气、笑语、颤音六种,以下分别说明。
把握抑扬顿挫古诗的语言节奏是天然形成的,朗读者无师自通能掌握;现代诗歌的语言节奏则需要朗读者自行分割,在他的眼里诗歌不是文字的排列,而是词或词组的排列,按词和词组朗读,使语言节奏分明了然。
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如下:特定意境的营造: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人生/自古/谁无死”。
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
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
,朗诵,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诵比较难,难点之一,是否遵循汉语拼音方案?当然,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在有的时候,处理个别字、词的时候,如果遵循字调到位,势必无法表达出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感悟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感悟吟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吟唱可以更好地体味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典诗词的吟唱之美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感悟,分享一下关于古典诗词吟唱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感悟古典诗词的音韵美。
古典诗词的吟唱是一种旋律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吟唱可以更好地展现诗词的音韵美感。
在教学中,我通常会给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古典诗词吟唱音频,让学生从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音韵结构和节奏感。
我会让学生重复吟唱古诗词,使他们逐渐掌握古诗词的音韵美,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吟唱的技巧。
古典诗词吟唱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功底。
在教学中,我会向学生介绍一些古典诗词吟唱的基本技巧,如发声、抑扬顿挫、音调变化等,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吟唱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领。
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吟唱比赛和集体演绎,通过实践训练,帮助他们掌握古典诗词吟唱的技巧,并提高他们的吟唱表现能力。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吟唱表现空间。
古典诗词的吟唱不仅限于传统的声音演唱,还可以结合舞蹈、戏曲表演等形式,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的吟唱艺术。
在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艺术表现探索,让他们通过吟唱来表现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拓展自己的吟唱表现空间,创造出更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吟唱作品。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是一门充满韵味和美感的艺术教学,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从音韵美、意境美、技巧和表现空间等多个方面来感悟和体验古典诗词的吟唱之美。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够更好地领悟和表现古典诗词的吟唱之美,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2000字】。
古诗词吟唱与朗诵
古诗词吟唱与朗诵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吟唱和朗诵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吟唱与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教学方法和案例。
一、古诗词吟唱的意义古诗词是汉字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吟唱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音乐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养。
同时,古诗词的吟唱需要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古诗词吟唱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古诗词朗诵的意义古诗词朗诵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表达和演绎,将诗词的美妙之处展现给观众。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诵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
古诗词朗诵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朗诵古诗词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古诗词吟唱与朗诵的教学方法1. 选择适合学生的古诗词: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语文水平,选择适合他们吟唱和朗诵的古诗词。
可以从唐诗宋词中选取一些简短而富有意境的诗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2. 分段学习和练习:将古诗词分成若干段,让学生逐段学习和练习。
通过分段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诗词的意境,同时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 配合音乐和表演:在吟唱和朗诵古诗词时,可以配合适当的音乐和表演,增加艺术感染力。
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或者让学生自己创作音乐,与古诗词相融合。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朗诵时加入一些适当的动作和表情,增加表演的艺术性。
四、案例分享1. 《静夜思》吟唱:学生可以通过吟唱《静夜思》来感受诗人在静夜思索时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可以选择一段简短的句子,如“床前明月光”,让学生反复吟唱,感受其中的音乐韵律和意境。
吟诵与歌唱的本质区别
吟诵与歌唱的本质区别(按:吟诵与歌唱的区别究竟何在?这是关系到吟诵本质的重要问题。
张珊的这篇⽂章刊载于《⾳乐时空》杂志2016年第2期,从形式特点、表现⽅式、地域性、⽅法性、功能性、指向性、本位性等⽅⾯论述了⼆者之间的区别。
在⾳乐美学上,吟诵指向于内,歌唱指向于外。
“吟诵以外现的声传达内在的情,情为内,声为外,情为体,声为⽤,情动声现,声现⼜反情,以致内外循环。
⽽这⼀循环是有侧重的,它更倾向于向内的呼应,借有声体悟内在情感。
”“与之相⽐,歌唱的表演性、娱⼈性很强,具有指向于外的特点。
歌唱以声传情,重在将内在的情传递于外,使听众与歌唱主体产⽣共鸣。
”)试论诗词吟诵与歌唱的区别张珊近年来,吟诵作为⼀门传统艺术在我国开展得如⽕如荼。
有的是遵循⽼吟诵家⼝⽿相传的腔调⽤于诗词⽂赋的⾃吟⾃赏;有的是将吟诵搬到舞台⽤于表演,有单⼈吟诵、多⼈齐吟、⼀领众和等多种形式,曲调动听。
那么,吟诵与歌唱到底有何区别呢?2015年7⽉,笔者参加了在⾸都师范⼤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关于这⼀疑问咨询了多位专家,但没有得到清晰的回答,这某种程度地反映了吟诵与歌唱的区别问题在吟诵界还是模糊的。
本⽂就此试做简要的梳理与思考。
关于“吟诵”迄今未有⼀个统⼀的定义,其原因是多⽅⾯的。
例如,“吟诵”的词义在历史发展中存在古今之别,今天的吟诵从形式上远不同于古代的吟诵。
吟诵在古代是学⽣跟随先⽣学习、欣赏诗词⽂赋的⼀种有声的表现⽅式,算不上技能或学科。
⽽经历了20世纪初的五四新⽂化运动等冲击后,这门艺术险些⾛向绝境。
今天在学者们的⼤⼒呼吁下,才渐趋复兴。
现在的吟诵由于⽂化价值观、⼤众审美趋向的变化⽽转型。
这种转型期的吟诵尚未成熟定型。
古今之功能、意义、形态、表现及传播的变化都是造成给吟诵下定义难的原因。
下定义是将其和与之相似的种类作⽐,找出特殊性所在。
给吟诵下定义,重点之⼀莫过于找出其与朗诵和歌唱的区别。
常州吟诵传承⼈秦德祥先⽣在早先的《朗诵、吟诵与古典诗词歌曲》(《交响—西安⾳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中先将吟诵与朗诵做了⽐较,指出朗诵运⽤⾃然语调,不可记谱,是表演性的,供他⼈欣赏,表现形式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多⼈的;⽽吟诵运⽤乐⾳,可以记谱,不以表演为⽬的,是⾃我感情的外现,表现⽅式⼀般是个体的。
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
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常常通过吟唱诗词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感受诗词中蕴含的音乐之美。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感、吟诵形式、吟唱的艺术价值等角度,探讨古代诗词吟唱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
一、诗词的音韵美感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而闻名,这正是诗词的音韵美感所在。
在古代人们的吟诵中,音韵美成为诗词跃然纸上的灵魂,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音韵来强化诗词的表达效果。
如《离骚》中的“云蒸霞彩凤鸣社前”,通过音韵的和谐变化,将诗词的意境和美感传递给听者。
古代诗人以巧妙的字音编排,使得诗词产生了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吟唱形式的多样性古代诗词的吟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形式,也有合唱形式。
根据不同的诗词内容和情感表达需求,人们选择不同的吟唱方式,以更好地传达出诗词的音乐之美。
一种常见的吟唱方式是独唱。
古代吟唱者常常以清雅的声音,将诗词娓娓道来,让人陶醉其中。
例如《诗经》中的《秦风·无衣》:“薄言罢讴,回日其临;我马则骄,我车则漏。
我行既集,以驰以踣。
”这种独唱形式,将诗句的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完美结合,使得吟诵者和聆听者都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诗词带来的美好。
另外一种吟唱方式是合唱。
古代人们常常组成合唱团体来进行诗词的演唱。
合唱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诗词的音乐性,还能够通过不同声部的对唱,更好地传达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例如《长恨歌》的吟唱,既需要领唱者的高亢激昂,也需要合唱团的齐声合拍,使得诗词的音韵美感得以充分展现,使人心生共鸣。
三、古代诗词吟唱的艺术价值古代诗词的吟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沟通的方式。
通过吟唱诗词,人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首先,古代诗词吟唱使得诗词得以传承与发展。
关于吟诵的界定
关于吟诵的界定一、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
念,就是用口语读。
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
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
吟和唱的区别是:唱是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目的在于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
二、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
我们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
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
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
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个别的没有音阶曲调。
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有音阶曲调的。
为此,我们现在按有无音阶曲调,来区分吟和诵。
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言之不足故有咏歌。
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
诗词文赋,哪里有用口语形式写成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
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却不能说明语音的音长、音强、音高。
把文学当作文字来解释,或当作口语来阅读,又怎能体会文学的涵义?用什么声音形式创作,就当用什么声音形式欣赏。
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
昆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
古代的诗词文赋,皆可吟诵。
四、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
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
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
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五、吟诵有广狭之分。
广义吟诵,当指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
吟诵不独汉语所有。
次广义吟诵,当指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
比如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中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汉诗文吟诵。
狭义的吟诵,当指次广义吟诵中的“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
狭义吟诵即“中华吟诵”,是中华吟诵学会的主要工作内容。
传统诗词的吟唱
传统诗词的吟唱吴神保一、关于传统诗词吟唱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诗词“吟唱”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合成词组,分为“吟”和“唱”两个方面。
“吟”即吟哦,“唱”是演唱。
那末,“吟”和“唱”有何联系和区别呢。
“吟”即吟哦,是古人的一种读书方式。
古人读书应有以下三种方式:【读】一种是阅读,看着文字念出声来;一种是黙读;看书或文章不出声。
无论阅读或黙读,都不带情感,意在领会记忆。
【诵】用抑扬顿挫的腔调念:即朗读。
要求富有情感、声情并茂。
象今天的普通话朗诵。
【吟】按古汉语平上去入声调抑扬顿挫地吟咏玩味。
国学大师范曾说,诗词吟哦是一代代口耳相传,因因相袭的,无曲谱可循,是没有教科书可学的。
老师怎么吟哦,学生便跟着怎么吟哦,父辈先贤怎么吟哦,后辈子孙便学着怎么吟哦。
前人吟诵时常常边诵边吟,读到兴致盎然之时,往往吟声叠起,击节而歌。
黄庭坚《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诗云:“吟哦口垂涎,嚼味有余隽。
”故吟哦还有推敲、品赏意。
吟哦的含义和功能由此可见。
如 (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词吟哦不等于吟唱。
【唱】是依照乐律发声,按谱演唱。
不受诗句声调格律的约束。
如唐代杜秋娘演唱的无名氏《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七言乐府,是一首富有哲理、涵义深永的小诗,它叫人们不要重视荣华富贵,而要爱惜少年时光。
启示人们要把握机遇、珍惜年华,及时建立功业。
现在我们无法知道当年杜秋娘演唱的曲调。
但因为它本身是乐府歌词,可配上各地方的民间曲调来演唱。
比如源于华东苏州一带的昆腔,湖南的花鼓调等等。
试用花鼓戏曲调吟唱——如果按文人吟哦方式,就显然不同了——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王伟勇以闽南话为基础,综合各方言区的汉语声韵,总结出诗词“诵、吟、歌、唱”四种方式,他指出,“诵”是依普通话声按诗词语言节奏朗诵传声;“吟”是依诗词平仄声律节奏吟哦传声;“歌”是依弹板、拍子、模糊掉上去入声,缩小平仄声差距歌咏传声;“唱”,完全依音乐曲谱的旋律节奏演唱传声。
用吟唱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
用吟唱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吟唱方式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兴趣的有效方法。
吟唱与朗读、背诵不同,它既注重对诗词的理解,又融入了声音的艺术表达,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词的韵味和美妙之处。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如何利用吟唱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动听的曲调或旋律,将经典的唐诗宋词与之相结合。
曲调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音乐类型进行调整。
对于热爱摇滚乐的学生,我们可以将唐诗宋词的字句改编为摇滚的特色节奏,用吉他伴奏,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而对于喜欢流行音乐的学生,我们则可以选择一些轻快的曲调,将唐诗宋词的内容融入让学生在跳动的节奏中品味诗词的美好与深邃。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模仿专业歌手的吟唱,进行课堂对唱。
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力,还能够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唐诗宋词的含义和诗意。
每个小组演唱时,其他学生可以认真聆听,分析唐诗宋词的内涵,并向演唱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我们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优秀唐诗宋词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在吟唱前进行简短的介绍。
一首《静夜思》,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这首诗描写的是李白夜晚思念故乡的心情,然后通过吟唱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中的孤寂和无限思念。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吟唱中感受到诗词的美感,还能够了解到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唐诗宋词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或录像,来记录学生的吟唱演唱过程。
这既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又可以让其他同学在欣赏中从中学习和借鉴经验。
这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吟唱方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他们会期待自己的演唱作品能够被更多人欣赏到。
通过吟唱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力,让他们在阅读、理解和演唱中全面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尝试吟唱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中国古典诗词吟唱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吟唱特点中国古典诗词吟唱特点“吟唱”,顾名思义,半吟半唱,⼀听来易懂。
⼆情绪缓急短长抑扬,因⼈⽽灵活,可不受节拍限制,故多散板。
这就是与歌曲不同之处,诗词吟唱不可视为歌唱,它⾃有规律。
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写诗也会吟。
古诗词是可以吟唱的。
所谓吟,就是诵读,⼀种不急不慢,韵律性、节奏性极强的诵读。
所谓唱,按国际标准汉字⼤词典的解释,是依照乐律发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歌唱。
看来,吟和唱是有区别的。
可以⽤乐谱记录其声,则为唱;⽆法⽤乐谱记录,则为吟。
但吟和唱⼜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有联系的。
吟是没有⾳符的唱,唱是有⾳符的吟。
有时候还可以吟中有唱,唱中有吟。
⼆者合⼆⽽⼀,相辅相成,辩证统⼀。
古诗词不但都可以吟,⽽且很多还可以唱。
如乐府诗都可⼊乐演唱,词在古代就是⽤来演唱的歌词。
但是古⼈究竟是怎样吟唱诗词我们知之甚少。
所以现代⼈吟唱诗词,显然⽆法做到和古⼈⼀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词吟唱的⽅法也应有所变化与发展。
中国古⼈在读诗时不仅“⾼声朗诵,以昌其⽓”,在⾼声朗读之后,古⼈⼜通过吟唱的⽅式,进⼀步⼊诗境、悟诗⼼、品诗味,这⼀点值得后⼈认真学习和借鉴。
唱,最能打动孩⼦的⼼。
唱诗需要⾳乐的配合,更多的古诗需要⽼师⾃⼰选曲配唱。
我认为选曲应遵循这样⼏条原则:①准确理解诗意,曲⼦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②弦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弦律应⾼雅古朴,⼀般不宜选流⾏歌曲。
这也是唱诗的原则。
诗歌是语⾔的艺术,字⾳⾼低升降的变化使得语⾔具有了声调,调形的变化形成了歌唱⼀般韵律,与诗句的⽂义、词采、思想意境、情绪都有⼀定的内在联系。
⽩居易在《与元久书》中道:“⾳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顺,⾔顺则声易⼊;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
”以唐诗为例,诗的平仄格式与律句节奏构成了吟诵的基本部分,掌握了它们的规律,也就掌握了吟诵的基本⽅式。
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四类,在《康熙字典等韵》中载有《分四声法》的歌诀,说明了“平、上、去、⼊”四声调的特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声短促急收藏。
中国古代诗词的吟诵
中国古代诗词的吟诵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有着许多美丽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是人们心灵的精神寄托。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略古代诗词的魅力。
但是,在许多文化活动中,古代诗词的吟诵仍然具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诗词的吟诵。
一、准备工作一般来说,吟诵活动在演讲或朗诵活动之前进行。
在吟诵活动开始前,要做好诗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好要吟诵的诗词,将其熟读、背诵,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同时,要寻找一个适合吟诵的场所,尽可能的保持安静,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诗词的世界中。
二、吟诵技巧在吟诵时,要注意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一般来说,吟诵的速度要较缓慢,让人们能够更好地领会诗词的情感。
同时,要注意声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让人们在听诗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此外,在吟诵时,要注意呼吸,保持稳定的呼吸节奏,以确保吟诵的质量。
三、享受过程吟诵是一种享受和体验,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诗词和情感的表达上,让人们可以享受吟诵的过程。
在吟诵时,要注意与观众或听众的交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情感。
同时,要适当配合手势和面部表情,以更加生动地展现诗词情感。
总之,中国古代诗词的吟诵是一种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吟诵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和体验。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吟诵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通过吟诵,可以加深人们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促进人们的文化交流和传承。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感悟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感悟在古典诗词“吟唱”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以及其对学生的熏陶和启发。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强调的是声韵格律和情感表达。
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的音乐感和韵律感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通过吟唱古典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到每个字的发音和拼读的准确性,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和语音的准确性。
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情感饱满,通过吟唱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力和表达欲望,提高他们在写作中的情感表达能力。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注重的是文化传承和思维培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吟唱古典诗词,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古典诗词的吟唱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格品质。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追求的是“君子之行”,即通过学习古典诗词,使学生在品味美的过程中,接受美的洗礼,培养出敏感美的能力和对美的热爱。
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崇高的思想情操也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塑造他们的良好人格。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与学生们一同吟唱古典诗词,我发现他们在音乐感受、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每一次听到学生们婉转悠扬的吟唱声,我都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艺术修养,通过研读诗词的解读和探索,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是一种既有教学效果又有艺术魅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吟唱古典诗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格品质,而且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乐趣。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感悟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感悟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吟唱”则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吟唱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诗词的内涵和情感,感受古人的意境和情感。
在长期的古典诗词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吟唱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并且总结出了一些感悟。
吟唱古典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古典诗词的语言是精炼而优美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吟唱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且将这种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在吟唱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音调、停顿和情感表达来传达诗词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素质,而吟唱古典诗词正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
吟唱古典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吟唱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吟唱古典诗词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热爱度。
在当今社会,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素质,而吟唱古典诗词正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吟唱古典诗词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通过吟唱古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和增强文化自信,这些都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素质。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吟唱的作用,让学生在吟唱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美感和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在不断演进,许多有乐谱 的诗词如今已经不见踪影,能存于 世的只有极少数,我们也只能从残 存的片断中去寻找一丝半粟。傅雪 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 一 文 中 写 道 ,“ 在 敦 煌 出 土 的 唐 代 琵 琶乐曲, 皆‘虚谱无词’,而出土的曲 子词, 又‘虚辞无谱’,目前虽有人试 将‘谱、辞’译配歌唱, 但也属于初 步探讨的作法。例如,清代乾隆十一 年刊行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 的首词调其中也有几首诗句, 在原 书凡例中已说明是由当时昆曲乐工 所 谱 配 明 末 《 魏 氏 乐 谱 》、 以 及 明 清 琴歌中之古代诗词乐曲, 虽历代流 传, 或由今人整理、改编, 再有新创 作的诗词配曲, 数量颇多, 但难求得 原 诗 原 谱 。” 吟 唱 逐 渐 发 展 成 了 “ 倚 声填词”即按照原有的曲调填上新 词歌唱;或者是将旧乐谱加以发展 变化创作出新的曲子。
二、吟诵的历史溯源 诗歌吟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 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办学校的必 修课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中的每首诗都可入乐,《墨子? 公 孟 》 曰 :“ 颂 诗 三 百 , 弦 诗 三 百 , 歌 诗 三 百 , 舞 诗 三 百 ”, 意 谓 《 诗 》 三 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
唱、伴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 总集《楚辞》以鲜明的文化色彩,独 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 的地位。战国时楚地巫风盛行,祭祀 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 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在这样 的环境中,楚辞作品萌生出想象丰 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 色彩。楚辞中多有五言和七言的句 子,多用三字一顿的节奏,其中包含 了后来五言诗“二、三”句式和七言 诗“二、二、三”句式的重要基因。 在句中或句尾处,楚辞中多用“兮” 字,帮助调节音节和节奏,舒缓语 气,或起到某种结构助词的作用。
2 、诵
“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
1 0 6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09年20期
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
释为“读出声音来;念” ;《说文解 字 》 将 二 字 互 训 :“ 诵 , 讽 也 。”“ 讽 , 诵也。”段玉裁作注时,依《周礼? 大 司 乐 》 为 二 字 辨 析 :“ 倍 文 曰 讽 , 以 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 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 之。” 可见,“吟”是一种类似于歌唱 的有调的“乐语”;“诵”是 依 照 一 定 的声调规律,有节奏的读( 或背) ; “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用抑 扬 顿 挫 的 声 调 有 节 奏 的 读 ( 或 背 )。
1 0 8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09年20期
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
江南》的曲调配上白居易《忆江南》 的词, 词曲间天然契合。黄翔鹏在文 中 写 道 :“ 文 人 词 《 望 江 南 》 在 唐 代 应是清乐琴歌一类作品。它的‘南吕 宫’可从琴调‘清商调’推得。慢一 弦得 B 音作徵声为清商调黄钟。它的 清商音阶 宫声是仲吕 E 音,南吕音 当然是升 G 而成为此曲的角调式主 音,即古代宫调理论中的‘调头 了 ’。” 并 认 为 该 词 曲 “ 无 论 从 调 高 、 调式结构、调头位置和古文献中的 唐代俗乐调名称都取得了可以互相 印 证 结 果 。”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09年20期 1 0 7
音乐 论坛
打着节拍,边跳舞的情景。也说明了《竹枝词》是根据巴 渝一带的民歌创作而来,为了让善歌者传唱,使后来听歌 者 了 解 “ 变 风 ” 的 来 源 。 杨 荫 浏 先 生 曾 说 ,“ 诗 三 百 篇 、 楚 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自来凡属诗歌这一类的文 学作品,在格调上无不受当时民歌音乐的推进,因诗之所 以为诗,除了内容之选择与处理,不用散文之外,它还有 许多重要的形式成分。这些形式成分中间,最为世界多数 诗学家们所公认的是轻重律,便是顿逗,便是诗步。诗步 产生于节奏。节奏不被曲调的歌唱促成,诗步怎么能产 生。诗学家们似乎都觉得自古而今,本国诗词,有着清楚 的进化步骤,却很少人说起,在这进化步骤之后,是有着 活 跃 的 民 间 音 乐 为 之 推 动 。” 同 时 吟 诵 音 乐 也 影 响 着 现 代 歌曲的创作。由赵元任作曲、刘半农作词的《听雨》就是 在常州古诗的吟诵调上略作改动而成:
2、与戏曲相融合
有 很 多 词 的 题 目 本 身 就 是 词 牌 名 , 如 《 雨 霖 铃 》《 菩 萨 蛮 》《 扬 州 慢 》 等 , 也 有 一 些 词 被 收 入 戏 曲 的 唱 词 或 道 白之中,有些被节录,有些则被加工改造。如《牡丹亭? 惊 梦 》 里 有 几 句 这 样 的 唱 词 :“ 朝 飞 暮 卷 , 云 霞 翠 轩 。 雨 丝 风 片 ,烟 波 画 船 ”,正 是 从 唐 代 王 勃 的《 滕 王 阁 诗 》“画 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转化而来。传统戏曲中 许多“引子”不用伴奏,且唱念相间,都是借用词调中的
行。 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唐诗为主
要研究对象,结合分析古典诗词的 吟诵与吟唱,初探古典诗词的音乐 美。
一、“吟”、“诵”、“唱”概念探析
1、吟
《 现代汉语词典》将“吟”的动 词形态释为“吟咏”,释“咏”为“依 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 ;《辞海》 释“吟”为:“吟咏、做诗” 。《诗? 周南? 关雎序》中 说 道:“ 吟 咏 情 性 , 以 风 其 上 。” 唐 孔 颖 达 疏 曰 :“ 动 声 曰 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 咏 情 性 ’ 也 。”《 说 文 解 字 》 曰 :“ 吟 , 呻也。”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 吟也。”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 吟 者 , 呻 之 急 。 浑 言 则 不 别 也 。”
关键词:古典诗词 唐诗 吟诵 吟唱
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 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 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 乏。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 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 危的困境,而在我国邻邦,日本、韩 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 着吟诵汉诗的传统。2 0 世纪 3 、4 0 年 代,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 清、吴世昌、黄仲苏等一批学者积极 努力恢复传统吟诵方法;1 9 2 5 年,赵 元任先生录制了 6 首诗词吟诵调, 1 9 6 9 年又录制了李白《静夜思》、张 继 《 枫 桥 夜 泊 》、 贺 知 章 《 回 乡 偶 书 》 等 5 首吟诵调,除此之外,还根据自 己的吟诵音调谱写了 2 2 首乐谱,大 都收于《常州吟诗的乐调 1 7 例》中,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杨 荫浏先生在 1 9 6 1 年写了《语言音乐 学 讲 稿 》, 其 中 有 关 于 吟 诵 调 的 论
音乐 论坛
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
文 \ 吉颖颖
摘 要: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集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和含蓄美为一 身。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词和读文方法,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 化,将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诗词 吟唱,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形式,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升华。诗词“吟 诵”与“吟唱”不仅是我们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三、古典诗词吟诵与其他民间音 乐的关系
诗词吟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 域、师承、方言、审美情趣的差异, 以及在流传过程中受到方言、师承、 民歌、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因素的 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腔调;这 些音乐也与吟诵音乐互相影响、互 为吸收。
1 、与歌曲相交汇
有些词曲的创作是采用民歌元 素 而 成 , 比 如 琴 歌 《 竹 枝 词 》。 刘 禹 锡 在 《 竹 枝 词 九 首 》 并 引 道 :“ 四 方 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 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 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 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 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 转,有淇濮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 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 歌 》。 到 于 今 荆 楚 鼓 舞 之 。 故 余 亦 作 《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 末 , 后 之 聆 巴 歈 , 知 变 风 之 自 焉 。” 这段话描绘了正月节日里,建平的 儿 童 边 唱 《 竹 枝 》, 边 吹 短 笛 、 用 鼓
3、唱
“ 唱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释 为 :“ 依 照 乐 律 发 出 的 声 音 。” 诗 词 的 吟 唱 , 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衍展, 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 论是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 是当代音乐家的依词配曲,都有着 强烈的音乐美。学习者可以依谱演 唱,融入自身特点,吟唱出不同风格 的作品。如今,古代流存的乐谱已不 多见,自 2 0 世纪前半叶以来,许多 作曲家依词配谱,赋予诗词作品新 的曲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 作 品 。 如 白 居 易 的 《 花 非 花 》( 黄 自 曲) ,苏轼的《卜算子》( 黄自曲)《大 江东去》( 青主曲)《水调歌头》( 江文 也曲)《春晓》( 江文也曲) , 李之仪的 《我住长江头》( 青主曲) ,李白的《清 平调》( 三重唱谭小麟曲)《江夜》( 四 部合唱, 谭小麟曲) 等。许多歌唱家 在音乐会上也将古典诗词歌曲作为 必 唱 曲 目 。 如 《 枫 桥 夜 泊 》《 阳 关 三 叠》《杏花天影》《 长 相 知 》等曲目都 是音乐会的经典演唱曲目。
如元散曲《翠裙腰》 : 全曲共 5 句,末字“秀、洲、首、楼、秋”字全部落 于强拍,应对了“逢韵必拍”的规则。
3 、与宗教音乐相影响
吟诵音乐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过宗教音乐的 影响。陈少松先生在其所著《古诗词文吟诵》一书中举到 一例:旧时无锡地区私塾里吟诵《千家诗》有一种读法来 源于民间流行的宣卷的调子。宣卷是佛教音乐中“唱导” 的 一 种 形 式 。 所 谓 “ 唱 导 ”, 就 是 以 宣 唱 佛 礼 的 个例子说 明了佛教音乐对吟诵音乐的影响。黄翔鹏在《逝者如斯夫 ——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题》一文中举到一例:陈家 滨、刘建昌从五台山青庙音乐《三昼夜本》中发现歌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