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1.解析:A.“涂”通“途”,B.“属”通“嘱”,D.“见”通“现”。

答案:C2.解析:A.古义:庄稼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暴躁。

B.古义:更加。

今义:增加。

C.古义:耽误、错过。

今义:抢、强取。

答案:D3.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4.解析:A.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5.解析:于:到。

答案:C6.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 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7.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 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8.答案:(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地利不如人和(4)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9.解析:D项和例句的“胜”都是“尽”的意思。

答案:D10.解析:例句和C项表示肯定语气。

A项表停顿,B项表疑问,D项判断句标志。

答案:C11.解析:D项的“之”是代词,其余是助词。

答案:D12.答案:(1)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2)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3)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13.答案: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则必悦其亲/悦亲有道/自身不诚/不悦于亲矣14.解析:“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答案:(1)身处下位的人(臣子)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也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2)极端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的人,是没有过这样的事的,不真诚是不能感动人的。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复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复习题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弃甲..曳.兵.( ) 供.养( ) 孝悌( ) 庠序( ) 饿莩( )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河内凶( ) (2)邻国之民不加少( ) (3)数罟不入洿池( ) (4)谨庠序之教( ) (5)申之以孝悌之义( )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7)非我也;岁也( ) (8)斯天下之民至焉( ) 3.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

(4)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树之以桑 D .谨庠序之教 5.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尽心焉耳矣 B .弃甲曳兵而走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7.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五亩之宅 B .王道之始也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鸡豚狗彘之畜 8.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 .非我也;兵也 9.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2022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在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苸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5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子B.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负担、背负D.王无罪..岁无罪:没有罪过58.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B.臣之壮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不知日之入5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陈述了“民加多”的措施与统治者应持的态度,侧面阐释了“民本、仁政”思想。

B.从“王道之始”到“王道之成”,说理逻辑明晰,层次递进,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

C.选文通过“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的夸张手法,形象地批评了统治者的错误认识。

D.选文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图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

参考答案:57.D 58.A 59.D【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无罪:没有罪过”错,罪:这里活用为动词,归罪。

“无罪”:不要归罪。

故选D。

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的”,翻译:(对)鸡豚狗彘的饲养。

B.“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de)注音无误(de)一项是( )A.曳.(yè)兵数罟..(cù ɡǔ)洿.(wū)池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yǎng)序C.孝悌.(dì) 饿莩.(piǎo) 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 ɡ)天下不可胜.(shēnɡ)用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答案:A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de)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de)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答案:D3.下列加点(de)字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者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庠、序都是学校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解析:或:有(de)人.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词(de)词义,与现代汉语(de)词义相同(de)一项是( )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食肉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de)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D 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答案:A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de)一组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解析:①项(de)“鼓”、②项(de)“王”、③项(de)“树”、④项(de)“衣”都属于活用,用排除法,选出A 项.6.下列句子中加点(de)词(de)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de)一组是( )A .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C 项“之”都是助词“(de)”;A 项①这样,②形容词词尾;B 项①表转折,②表承接;D 项①在,②引出对象(de)介词.答案:C7.选出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de)判断正确(de)一项是( )⎩⎨⎧ 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河东凶亦然.A .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B .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C .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D .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解析: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转折;“然”都是代词,译为“这样”.答案:C8.对下列两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de)分析,正确(de)一项是( ) ⎩⎨⎧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野芳发.而幽香⎩⎪⎨⎪⎧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中(de)“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中(de)“发”指开花;③中(de)“焉”是语气助词;④中(de)“焉”是兼词,于之(到您这里来,来这里归顺您).答案:D9.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de)一项是( )A .树之以桑B .申之以孝悌之义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 、B 、C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 项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10.下列句子中加线部分(de)解说,不恰当(de)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来说说其中(de)道理.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着算起来还不到一百步.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于生与死都没有什么遗憾.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de)缘故.解析:B项“直”通“只”,应为“只是不到一百步罢了”.答案:B二、能力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6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1.对下列加点词在文中(de)意义理解不正确(de)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de)谦称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更减少C.王好战..无憾丧死:死亡,..,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D.养生丧死安葬解析:丧: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死:动词作名词,死去(de)人.为死了(de)人办丧事.答案:D12.下列句子中(de)“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de)一项是( )①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⑦/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⑦D.①③/②④/⑤/⑥/⑦解析:结构助词“(de)”/音节助词/代词,代事作宾语/代词,代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D13.选出完全表达孟子“仁政”观点(de)一项(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②⑤ 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④解析:①指出梁惠王(de)想法不正确,③④说(de)是结果.答案:C14.下列说法错误(de)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de)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de)“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de)比喻说明梁惠王(de)“移民移粟”(de)方式不是好方法,从而告诉他要实行仁政.C.“不违农时”(de)意思是:不耽误种庄稼(de)季节.语段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说,种庄稼不耽误季节,打(de)粮食就吃不完.而“五十步笑百步”则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同.二者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D.本语段分析“民不加多”(de)原因,运用排偶句式.第一次使用三组排偶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de)三种措施,这是“王道之始”;第二次使用四组排偶句式,则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de)治国良方.解析:说明梁惠王(de)“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de)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答案:B1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解析:(1)注意关键字两个“食”,“检”,“涂”,“发”(de)翻译.(2)注意关键字“于”“刺”“兵”(de)翻译,语序(de)调整.答案:(1)贵族家(de)猪狗吃人所吃(de)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de)人,不知道开仓赈济.(2)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de)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6.为什么孟子认为梁惠王不可以“望民之多于邻国”用文中一个形象(de)比喻句回答,并加以解释.解析: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围绕“仁政”去思考.答案:“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用这一形象(de)比喻,说明梁惠王(de)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还不是真正(de)“仁政”.(二)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注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de)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de)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⑥重器:指贵重(de)祭器.⑦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de)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de)一项是(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东面:面向东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解析:“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答案:B18.孟子反对不义(de)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de)一组是(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⑥是动天下之兵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de);⑤齐宣王伐燕(de)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de)分析答案:A19.下面对文章内容(de)理解正确(de)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de)局面,齐宣王与孟子(de)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de).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de),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de)反应.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de)正义之举.解析:B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de),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de)人本来就害怕齐国(de)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de)解决眼前危机(de)途径之一.答案:A20.翻译画线(de)句子.(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答案:(1)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2)诛杀那些暴虐(de)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de)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de)国土就统一天下(de),商汤(就是)这样.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de)国土而害怕别国(de).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de)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de)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de)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de)照常做生意,种地(de)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de)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de)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de)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de)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de)军队去征伐他,燕国(de)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您(de)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de)父兄,抓走他们(de)子弟,毁坏他们(de)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de)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de)俘虏,停止搬运燕国(de)宝器,再和燕国(de)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de)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三、高考热点21.一辆较为拥挤(de)无人售票车在某车站停靠后,一位老人和一位抱着婴儿(de)妇女挤上了车.假如你是这辆无人售票车(de)司机,请你就此引用孔孟(de)仁爱色彩(de)名句,作爱心提示,让大家给老人、妇女提供一个好(de)乘车环境.爱心提示(de)话语要文明得体.解析:注意名言、称谓语、感谢语、请求语.答案:乘客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人皆可以为尧舜”等),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de)美德,也是我们每位(de)义务,请帮助我们照顾好车厢内(de)老弱乘客,谢谢22.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de)一段话.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de)苦行侠人格,________;杨朱(de)贵我人格,________;孟子(de)大丈夫人格,________;荀子(de)君子式人格,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de)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de)姿态中显出格外(de)美丽与洒脱.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解析:根据横线前面一句话(de)内容,来填写符合人物(de)人格.答案:③④①②23.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de)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de)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de)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请模仿这种用法,根据下面(de)情景,写一段含有比喻(de)话.分别对小王和其母亲进行劝说.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de)“独立”打基础.而小王(de)妈妈却对16岁(de)儿子(de)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de)基础.(1)对小王,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2)对小王(de)母亲,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出去“闯荡”一下(de)想法固然好,但“独轮车”不好掌握方向,也容易翻车,更何况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驾驶经验(de)“司机”.(2)孩子是风筝,早晚要“飞”(de),不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de)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24.以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de)“爱民”思想为话题,仿照示例中(de)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忧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答:答案:孟子奔走天下,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5.文中有“数罟不入洿池”(de)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de)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de)共识.请针对这一共识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答案:(示例)呵护环境,取用有度;持续发展,希望无限.。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A。

A.既,均为“已经”。

B.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焉,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

D.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解析】选D。

①为“对于”,②为“到”,③为“比”,④为“在”,⑤为“跟”。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牲畜)D.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解析】选C。

畜:畜养。

5.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选择题1、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8、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10、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1、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1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14、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1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1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9、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2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

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 ?畜(chù)养 ? ?请以战喻(yù)【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 ????B.②④⑤C.②③⑥? ????D.①④⑤【答案】 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写作《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提问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2、写作《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提问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这段话主要阐释了什么问题?答案: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进一步增强文章的气势。

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狗彘甲壳类人食而无人知晓检,涂抹存有馋莩而无人知晓播发。

人死去,则曰:“非我也,岁也。

”就是何异于刺人而杀死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有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甲壳类人食而无人知晓检,涂抹存有馋莩而无人知晓播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对照(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充分反映了贫富悬殊、锋利阶级矛盾的现实。

同时也揭发了统治者罔顾百姓的非要。

(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答案:喻体:刺人而杀死之,曰:“非我也,兵也”。

本体(被喻体):人死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说理的论证方法是()a.演绎论证b.归纳论证c.对比论证d.投影论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分为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三种,其中比较法又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

2023年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2023年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寡人之于国也》旳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2.《孟子》旳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旳孟子旳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旳“凶”字旳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 恶狠 D.灾荒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旳重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孟子旳政治思想是( )A.王道B.霸道C.大同 D.小康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旳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 D.墨子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旳旳重要措施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旳贫富悬殊,这种体现措施是( )A.铺垫B.对比C.反衬 D.象征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一直旳论题是( )A. 民何以才可以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旳主线措施 D.实行王道旳对旳态度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旳是(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二、填空题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旳特色是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旳有两个生动旳比方最终演化成为了两句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8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8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8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篇稳固提高随堂操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1~4 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 ,悉心焉耳矣。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 :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尔后止,或五十步尔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以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 ,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以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以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以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以胜食 ,材木不可以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 :‘非我也 ,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1.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B.王好战 ,请以战喻喻 :做比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频频陈说。

.D.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罪 :冒犯。

.分析 D 项 ,“罪”,归咎、归咎。

答案 D2.以下对文中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孟子》由战国期间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寡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与之相像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不禄”。

C. “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 ,今日“河南”“河北”也大概是以黄河为分界限确立的政区。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 1) A. 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D.王道之始也(开端).( 2) A. 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

(1)非我也,岁也A.年岁B.时光C.年成D.星宿名称(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A.强取;季节B.丧失;时机C争夺;时代 D.削除;时间答案: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 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5.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⑦/ ②/ ④⑧/ ③/ 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C.①③/ ②/ ④⑥⑧ / ⑤/ ⑦D.①③/②⑥⑧ /④/⑤/⑦6.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移其粟以河内②请以战喻③以五十步笑百步④斧斤以时入山林二、课文阅读训练“不违农时, ,, 未之有也”。

1. 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________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另外,请用~~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2.这部分第一段共五句,可分几层?请回答,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答:3.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B.驴不胜怒,蹄之C.日出江花红胜火D.不胜枚举4. “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孝悌之义B.树之以桑C.百亩之田D.邻国之政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氵夸池(数罟:密网)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6.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D.无乃尔是过与7.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A.使用比喻句式B.使用对偶句式C.使用排偶句式D.使用排比句式【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10、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二、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三、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四,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学》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试卷第 3 页,总 3 页
1. A 【解析】
参考答案
试题分析: B“亡”通“无” ; C“庭”通“廷” ; D“员”通“圆”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A
【解析】试题分析: A 状语后置与例句同【 B.被动句 C. (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要写错别字。本题是对孟子文学常识的考查。要熟记孟子的字,注意“子舆”不要写错,还 有孟子的作品,以及“四书”文学的常识。
13.①食:名词作动词,吃。 ②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③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④衣:名词作动词,穿。
⑤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要从句意上理解字义,记住文中意。如①食:名词
是说木匠干木匠活,故可以结合语境理解“规”的意思,应为“圆规”。 6.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 A 项,“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第 1 页,总 4 页
判断句。 B 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状语后
置句; C 项,“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D项,
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进行劝说时,要 情理并重,语气要尽量委婉,合乎身份,并且答题时,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注意稳重喻体
的选用要符合文段的内容,要能阐释文段要表明的道理。
12.子舆 孔孟 亚圣 孟轲及其弟子 儒家 《论语》《大学》《中庸》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除了熟记文学常识的内容,还要注意不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D.弃甲曳兵而走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4.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D.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②④⑥B.①⑦⑩C.③⑥⑧D.④⑤⑨8.翻译句子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笞怒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

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

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最新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最新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yè)兵 数罟(cù ɡǔ) 洿(wū)池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yǎng)序C.孝悌(dì) 饿莩(piǎo)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ɡ)天下不可胜(shēn ɡ)用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

答案:A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 项中“无”通“毋”,不要。

答案:D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者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庠、序都是学校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解析:或:有的人。

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

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

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

答案:A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 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解析:①项的“鼓”、②项的“王”、③项的“树”、④项的“衣”都属于活用,用排除法,选出A项。

大学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2、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这段话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答案: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对比(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反映了贫富悬殊、尖锐阶级对立的现实。

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

(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答案: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本体(被喻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说理的论证方法是()A.演绎论证B.归纳论证C.对比论证D.类比论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分为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三种,其中比较法又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答案】 B(“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答案】 B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答案】 B(都是宾语前置)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 B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 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黎民不饥不寒。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答案】 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 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A.孟子(前372-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答案】 C(A.洿:wū;B.莩:piǎo,D.畜:x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答案】 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
【答案】 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