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王维诗歌中的“和”

合集下载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含蓄精致、自然婉约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下面将从王维诗歌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角度展开解读。

王维的诗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倾向的独特魅力。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借景抒情,表现出“山水田园”之美。

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在“涧底松声寒,山深翠阴浑”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运用“松声寒”、“翠阴浑”等描写自然景物的形象语言,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留恋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诗歌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王维的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意蕴的深远。

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一种“虚幻冥冥,若有若无”的审美状态,让人感觉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意蕴和超越现实的境界。

在《送别》一诗中,“落日照大旗,马嘶风吹柳”,王维通过对落日、大旗、风、柳等景物的描绘,勾勒出别离之情,令人感受到离别的凄凉和感伤。

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幽远之感,让读者在意境中徜徉,品味其中的深意。

王维的诗歌追求“意在笔先”的审美境界。

他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着深意和内涵,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在《山居秋暝》一诗中,“斜月照高林,流水落花风”,王维通过“斜月”、“高林”、“流水”、“落花”等形象语言,传达出对山居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他运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给人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第二篇示例:王维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意蕴深远而著称,被誉为“山水之诗”。

王维的诗中融汇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清新之美。

王维的诗中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山水意境:王维的诗作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揣摩,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王维是唐代文学史上堪称卓越的诗人之一,以山水田园诗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空”与“有”,这些概念常常与自然景物紧密相连,为他的诗作增添了深度和内涵。

在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王维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主题。

王维所处的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繁荣稳定,文人墨客寻求文艺创作的主题也大多以自然景物为主。

王维继承了古代文人的传统,但他在创作中注重感受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他的诗歌主题以山水田园为主,表达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的诗作中经常会出现“空”与“有”这两个概念,它们反映了王维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在王维的诗中,“空”往往指的是自然景物的辽阔和广袤,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例如他的《登鹳雀楼》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天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以巍峨的山川、辽阔的天地来形容自然景物的壮丽,表现出了他对大自然浩瀚无垠的景象的惊叹。

而“有”则指的是人类在自然中的存在和活动,表现了王维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怀。

他通过描绘山水田园间的人物活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他的《送别》诗中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场景,直接表达了他对亲友离别的感慨和对家园的留恋。

从王维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相结合,通过“空”与“有”这两个概念来表现自然景物的壮丽和人生的思考。

他以自然的背景来反思人生的意义,以大自然的广阔来衬托人类的渺小。

他的诗中常常表现出对世俗欲望的憧憬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他以自己的感悟来启迪他人对于人生的思考。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是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领悟的体现。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辽阔和人类在其中的存在,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的诗作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的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山水田园之神”和“诗坛寂寞之君”,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给人们启示了对现实生活的思索。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摘要】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其作品以清新淡雅、富有意境著称。

王维在诗中常以“空”与“有”作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在王维的诗中,“空”象征着虚无、空寂,而“有”则代表着充实、丰盛。

通过对比描写,“空”与“有”在王维的诗中呈现出极致的美感和哲思。

这种象征意义赋予了王维的诗歌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也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王维山水田园诗不仅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折射出“空”与“有”对于人生和文学的启示,体现了诗歌持久的艺术魅力和内在的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空,有,对比描写,象征意义,审美价值,艺术魅力,影响,启示,持久魅力1. 引言1.1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王维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清新婉约、淡雅幽远的风格著称。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美妙之处,同时融入了对人类生活和情感的思考与描绘,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2. 渲染幽静雅致的意境:在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婉约淡泊的语言风格,营造出幽静怡人的诗境,给人以心灵的慰籍与安宁之感。

3. 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世界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王维山水田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1.2 “空”与“有”的主题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以描绘山水田园风物为主题,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王维的诗作中,经常出现“空”与“有”这两个主题元素,这两个词语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具象意义,又有抽象意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在王维的诗中,“空”往往指代广阔的山川原野、深远的天地万物,表现出无限空旷的意境。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审美内涵丰富而深远。

以下是对王维诗词审美内涵的一些分析和鉴赏:
1. 自然美:王维的诗词中经常描绘自然风光,这些自然景象不仅表现了美的形式,还透露出内在的神韵。

他通过对山水、草木、鸟兽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美的魅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2. 禅意美:王维的诗词中经常蕴含着禅宗思想,表现出一种静谧、淡泊、超脱的禅意美。

他通过抒发对禅宗的领悟,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使人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平静。

3. 情感美:王维的诗词中还表现出真挚的情感美。

他的作品常常抒发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感慨和感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使人感受到情感的深沉和真挚。

4. 意境美:王维的诗词中善于运用意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意境。

这些意境既有具体的景象,又有抽象的感悟,让人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感受到无限的美好和遐想。

5. 语言美:王维的诗词语言质朴自然,优美动人。

他的作品用词简练、含蓄,富有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鉴赏王维的诗词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还需要品味其语言的优美和精妙之处,感受其艺术魅力。

通过深入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王维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谈王维诗歌的“禅”与“和”

谈王维诗歌的“禅”与“和”

谈王维诗歌的“禅”与“和”作者:邓红梅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9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一颗最闪亮的明珠,那就是唐诗,而说起唐诗,有哪一个中国人不能随口背诵几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呢?唐诗早已以自己独有的魅力融入整个中华民族的骨髓中,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独特彰显。

唐代诗人如满天星斗,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明丽晓畅无不让人感慨万千、吁吁满怀。

而盛唐诗人王维则以他独树一帜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成为后世文人追随的楷模。

历来的研究者早已对王维其人其诗作了深入的研究,笔者近来重读王诗,认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之美与和谐之美实在值得细细品味。

一.禅之神韵“禅”本来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修炼方式,一种思维方法,即“静虑”、“思维修”,指靠高度凝神虚静、涤除杂念而达到“禅定”之修炼境界,以此来实现对红尘世俗之超脱。

其实质是“以静求悟”。

传到中国后同老庄、玄学、心学相融而成为一种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

禅宗同中国文化、艺术相互融合,又渗透为一种弥漫性的文化精神,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美学理论,使之不断地趋于“禅化”。

唐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在社会环境及其母亲的影响下,王维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交游僧侣居士,加之理想破灭,落寞之中便日趋亲近自然、参禅悟道,长久修养,将其所得禅悟寓诸诗歌,将宗教情怀化为诗情。

诗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排除烦扰,在虚静中聆听天籁之音,在清空里参悟到象外之形,觉察到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神妙。

王维的禅意诗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辋川集》。

在《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这里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静谧闲适的意境,当诗人离开喧嚣嘈杂的环境来到辋川自家的别墅时,他不用理会那些繁琐的杂务,不用理会那些无聊的应酬,面对美丽的春夜山涧,他观察到桂花簌簌坠落,安静的夜晚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深寂,了无声息的月亮出现了,可居然惊醒了已熟睡的鸟儿,发出嘹亮婉转的鸣叫声。

论王维诗歌的中和之美

论王维诗歌的中和之美

第42卷 第3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2N o .32019年5月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y 2019收稿日期:20190220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现代阐释 (2019K Y 1148)作者简介:焦健(1980-),男,广西桂林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㊂论王维诗歌的中和之美焦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1) 摘 要:王维的诗歌有中和之美㊂中和的本义,在于对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节制和收敛㊂王维诗歌的中和之美,从内在来说,表现为对喜乐㊁哀伤㊁乡情㊁友情等思想感情的节制㊂他很少使用性情之语,以免失去中和的美感㊂从外在来说,其表现为在内容上淡化感情色彩,更显得温厚和平,在笔法的运用上讲究点到即止,不过分渲染和修饰㊂关键词:中和之美;思想感情;内容;笔法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9)03-0063-04在历史文献中,唐代诗人王维的言行皆可谓恬淡清雅,允执厥中㊂而他的诗歌也相应地呈现出中和之美㊂王维诗歌的中和之美,从内在的思想感情到外在的内容笔法都体现得十分突出㊂一㊁内在思想感情的节制王维诗歌的中和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在的思想感情方面㊂‘论语㊃八佾“中提出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一向是中和之美的恰当的注解,而王维的诗歌正合此要义,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喜悦㊁哀伤都相当有节制㊂王维一般不直接写喜悦之情,而是通过景物婉曲地表现出来㊂如‘归嵩山作“前半写道: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㊂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㊂ 作者以闲闲 二字写车马,衬托出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㊂颔联再将流水和飞鸟都赋予了人类的感情,可谓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㊂正是因为作者有情,所以在他眼里流水才 如有意 ;正是因为作者将飞鸟看作同伴,所以在他眼里暮禽才 相与还 ㊂黄生‘唐诗矩“评得精当: 流水 二语虽写景,却连自己归家之喜一并写出,看其笔墨烘染之妙,岂复后人所及㊂ 又如‘山居秋暝“,从自然世界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出发,透露出作者的的愉悦之情㊂ 空山新雨后 写出空气的清新, 天气晚来秋 写出天气的凉爽,前两句给人触觉上舒适的感受㊂ 明月松间照 摹写松叶之间光斑闪烁之貌,给人视觉上优美的感受㊂ 清泉石上流 则写出淙淙水声,给人听觉上畅快的感受㊂竹喧归浣女 先闻人声而后见人, 莲动下渔舟 先见荷动而后见舟,此二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给人以惊喜之感㊂而最后两句反用‘楚辞㊃招隐士“和谢脁‘王孙游“的典故,改变了前人悲秋的传统,认为即使春芳消逝,诗人亦可自得其乐㊂从整首诗来说,处处写的都是美好景物,处处透出的都是愉悦之情㊂这也正是孙昌武先生在‘禅思与诗情“中评价此诗时所说的: 一种蝉蜕尘埃之外的禅悦境界㊂ [1](P 295)而这种境界,是通过写景和用典婉曲地表现出来的㊂王维很多诗作里都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情㊂之所以说透出,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外在的景物和婉曲的艺术手法实现的㊂与李白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㊁杜甫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直抒胸臆的诗句相较,王诗中的喜悦更显深隽收敛㊂这也正是赵殿成在‘王右承集笺注序“中所说的 乐而不流于荡㊂在对哀伤情绪的处理上,王维也十分有度㊂除‘哭殷遥“‘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哭储司马“等挽歌外,其在一般题材诗作中,并不采用过于哀伤的字眼㊂如在怀念好友的作品‘哭孟浩然“中,作者写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5月道: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㊂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洲㊂ 此诗首句入题,以 故人 二字写出作者与孟浩然的交情,再以 不可见 表达出两层意思:第一,不可见 的前提是 欲见 ,这里婉转地表现出作者希望与逝者再见的心情;第二, 不可见 的原因是故人已逝,这里又透露出诗人的沉痛㊂按照常理,第一句写故人已逝,第二句应借势抒情,但王维却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景象 汉水日东流 风景不殊,人事已非,对比之下更增伤感㊂富寿荪先生评道: 汉水东流,故人不见,江山寂寞,风流顿歇,殊见悼惜之深㊂ [2](P125)是非常恰当的㊂第三四句再次以江山城池衬托孟浩然的去世,委婉地表现出孟浩然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使抒发出的哀思更加绵长㊂在抒写他人的哀伤情怀时,王维也非常节制,如‘班婕妤三首“(其一)写道: 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㊂秋夜守罗帏,孤灯耿不灭㊂ 此诗写汉成帝宠妃班婕妤失宠后独居的哀伤㊂诗中并没有痛哭流涕的情态和声嘶力竭的倾诉,而是从人物周遭的环境入笔㊂前两句中的 玉窗 和 金殿 呼应,突出班婕妤的高贵身份,而同是这两句中的 萤影度 和 人声绝 却在反面着笔,共同写出班婕妤身处冷宫的孤单与寂寞,造成诗意的跌宕㊂后两句进而写人物情貌,却都是静态描写, 秋夜守罗帏 的 守 字写出了班婕妤心中复杂的情绪 盼望着帝王的回心转意,同时又忍受着无穷无尽失望的煎熬㊂所以清代学者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评价道: 可怜在一守字,若换为掩字㊁卧字,便是索然㊂ 最后一句写孤灯不灭的场景,暗示出其不灭的原因 第一,等待帝王回心转意,故灯不可灭;第二,愁思百转无法入睡,故灯不需灭㊂此诗将班婕妤的哀思写得复杂而深刻,在哀伤情怀的表现上可谓引而不发,发而有度㊂深合中和之要义㊂另如‘息夫人“‘秋夜曲“‘早春行“等,都可看出王维对哀伤情绪的处理是如此的节制㊂当然,王维在思想感情的节制方面,并不仅限于乐与哀这两类㊂诗人以‘杂诗“抒写思乡之情,亦十分收敛㊂其中一首写道: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㊂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诗中无一丝着力痕迹,却透过对家书的关切,委婉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故刘拜山先生在‘千首唐人绝句“中评价道: 此闺人念远之辞,不作怨语,而遥情深恨,跃然言外㊂ 另一首写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中同样不明写思乡,却借回忆家乡的绮窗和寒梅,表现出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没有对家乡的深情,怎能将细节记得如此真切,又怎会如此关心这些细节呢?所以清人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中评价此诗道: 问得淡绝妙绝㊂ 此亦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㊂ 另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寄河上段十六“‘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等诗皆可归于此类㊂王维对朋友的感情也是节制的㊂在‘山中送别“中,诗人写道: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㊂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此诗直接从送别结束写起,并无一字一句写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貌,甚至连一句嘱托交谈都没有㊂看罢前二句,似觉诗人无情,但后两句从诗人内心写起,今年未去,诗人便念及明年此时友人是否再来,细细品味,其中竟暗藏无限情谊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指出此诗: 盖用‘楚辞“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㊂ 此善用事也㊂ 为什么胡仔认为这个典故用得好呢?这是因为它在切合当下情境的同时,还对‘楚辞㊃招隐士“的内涵进行了正用和反用 说其正用,是因为两首诗的出发点一样,都是源于对对方的关心和在意;说其反用,是因为‘楚辞㊃招隐士“的主旨在于让隐士离开山中,用力于当世,而王维在‘山中送别“一诗中却问的是友人会不会离开俗世,归于山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㊂由此可见,王诗在表达情谊时,也多不采用直接的情态描写和抒情,而是更倾向于将这份感情藏于心中,以含蓄内敛的方式表现出来㊂文学史上常将王㊁孟相提并论,认为二人风格接近㊂实际上,就情感表达来看,孟浩然作品中的情感要激烈得多㊂他有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的吊古之句,也有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早寒有怀“)的思乡之词㊂送别友人时,他写道: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㊂登山望远时,他又写道: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秋登万山寄张五“)㊂这些 性情之语 在王维诗中很少出现,并不是因为王维没有感情,而是诗人有意克制,以免失去中和的艺术效果㊂故张文荪在‘唐贤清雅集“中有 王气较和,孟骨差峻 右丞多解语,襄阳多苦词 的评价㊂从这个对比入手,则更显示出王维在创作时对思想感情的节制和收敛㊂二、外在内容笔法的收敛虽然‘礼记“里中和的本义说的只是人对思想情感的控制,但将这个概念的内涵稍作引申,也适合概括诗歌的内容㊁笔法特点㊂承载内在思想感情的文本,其内容和笔法亦有落拓与节制之分 作诗落㊃46㊃第42卷第3期焦健:论王维诗歌的中和之美拓者笔下有风雷霹雳,千军万马,而作诗节制者笔下多山明水秀,皓月千里,而王维无疑属于后者㊂先说内容㊂王诗选取的内容,感情色彩不那么强㊂以同一种题材为例,如边塞诗 由于历史原因,唐代边塞诗的数量是很大的,但在这个题材的范畴内创作,要做到中和确是不易㊂这是因为大多诗人面对这一题材时,都围绕思念家乡㊁夫妻眷念㊁戍边之苦㊁舍身报国这几个固定的主题来写,而这几个主题都容易衍生出激烈的情感 故土之念常流于哀伤,蒹葭之思易伤于离愁,干戈之苦则失于凄惨,捐躯之志又过于亢奋㊂而王维是怎样写边塞诗的呢?试看其著名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㊂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㊂这首诗避开了边塞诗最常用的一些意象:兵甲㊁征人㊁战马㊁敌军㊂诗人选取了车㊁雁㊁天㊁孤烟㊁长河㊁落日㊁候骑几个意象落笔,打开了空间的广度,突出了塞外的辽阔瑰丽的景象㊂诗人从内容的选择开始,就避免了读者对战斗㊁杀伐的联想,引导读者的心绪归于平静㊂此诗也避开了边塞诗常见的场面:行军㊁厮杀㊁望乡㊁宴饮㊂诗人选取的场面只有单车问边㊁大雁飞过㊁孤烟袅袅(一条狼烟代表平安无事)㊁长河落日这样一些寻常场景,给读者以从容安宁的感觉㊂再如‘出塞作“也是如此,诗中写道: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㊂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㊂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㊂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㊂清人赵臣瑷在其‘七言律诗笺注“中评价此诗: ‘出塞作“,先生诗温厚和平之气,溢于言表㊂ 和平之气何在?前四句写塞外景象,有白草烧山的奇景,有暮云空碛的闲景,有秋日平原的丽景,也有驱马射雕的壮景,其中透出的是淡淡的愉悦㊂这首边塞诗中没有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李颀‘古从军行“)的悲苦,没有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高适‘燕歌行“)的激烈,没有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的幻灭,也没有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的豪迈㊂王维在场面和意象的选择上就已淡化了边塞诗中特有的喜怒哀乐㊂诗的后半厚重稳健, 乘障 渡辽 两句写出将士的勇武却不涉杀伐之事,无戾气,无凶气,无血腥气,可谓收敛有度㊂而末两句一方面写出将士功高,一方面又写出天子威仪,两句自然收束全诗,显得尤为得体,深合中和之美㊂其游侠诗也是这样㊂司马迁曾在‘史记㊃游侠列传“中指出游侠的特点:放荡不羁( 不轨于正义 ),一诺千金(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 ),舍生取义( 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 )㊂而这几个特点都容易引发冲突,造成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剧烈起伏㊂王维的‘少年行“四首是其游侠诗的代表作,其思想感情的起伏却较其他诗人诗作要平和得多㊂第一首写道: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㊂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㊂ ‘少年行“为乐府旧体,原名‘结客少年场行“,多写地方少年任侠使气之事;但王维的这首诗却通过内容的剪裁,只保留了侠士相逢后于高楼上饮酒的场面㊂它摆脱了游侠诗中常有的杀气与俗气,显得壮而不烈,俊而不猛,十分节制㊂杨文生先生在此诗后评道: 唐代‘少年行“写的游侠少年,常有市井气㊂李白诗: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㊂ 杜甫诗: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㊂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㊂ 都离不开马和酒,王维诗的第一首也一样㊂但是,王诗比李㊁杜诗要高雅些,立意取境也大不相同,他写的是典型的盛唐少年风貌㊂ [1](P57)指出了王诗在内容选取上收敛有度的特点㊂再看其后三首诗: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㊂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㊂(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㊂(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㊂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㊂(其四)显然,王维已经改变了传统游侠诗 任侠使气 的核心,转而塑造光明磊落㊁奋勇报国的男儿形象㊂在内容上,诗人尽量强调少年建功立业㊁出身名门㊁吃苦无畏㊁身手不凡等特点,同时规避血腥㊁泪水㊁呼号等导致情绪剧烈起伏的场面㊂唐代学者杨倞注‘荀子“,曾在‘王制“一篇中写道: 中和谓宽猛得中也㊂ 王诗中的少年正是去掉了市井气,处在 宽 猛 中间的 侠之大者 ㊂连 边塞 和 游侠 题材的诗,王维都秉持着中和的创作理念,更不用说他最为擅长的山水田园题材作品了㊂一方面,山水田园诗本身就不容易造成感情的跌宕㊂另一方面,王维在选取诗歌内容时,更是不险不怪,基本上都采用常见的意象和场面,可谓 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殷璠‘河岳英灵集“),自然更合乎中和之美㊂㊃56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5月再说笔法㊂王维在艺术手法上也遵循着中和的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㊂第一,点到即止㊂这个特点也要从两个方面来说㊂首先,是点到㊂从描写的角度看,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所点到的意象,密度比其他诗人同一体式的山水田园诗要大㊂诗人常将众多意象串联,给读者以丰富的视觉感受㊂代表性作品如上文列出的‘山居秋暝“,其中就有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 清泉石 竹 浣女 莲 渔舟 十种之多㊂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中甚至评此诗 写景太多,非其至者㊂ 实际上,‘使至塞上“‘渭川田家“‘韦侍郎山居“‘过李揖宅“‘李处士山居“等几乎王维所有的山水田园题材作品都有这个特点㊂其次,是即止㊂王维在列出意象后,一般会止于对这个意象的具体特征进一步渲染㊂诗人更倾向于通过前后意象的关联将其特征暗示出来㊂如‘送梓州李使君“中,作者写道: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㊂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㊂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㊂诗中只知有壑,壑的深度却通过其中参天的树木暗示出来 树能参天,壑必深不可测;只知有鸟,鸟的数量却通过其栖身的群山暗示出来 鸣遍千山,鸟必不可计数;只知有雨有山,雨的大小㊁山的高度却通过其变化成的泉水暗示出来, 凡泉流多傍山麓,言树杪,见雨之盛山之高也 [3](P29)㊂另如‘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㊂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㊂ 清人李瑛在‘诗法易简录“中分析道: 山上之云自栋间出而降雨,人犹不知,则所居在山之绝顶可知㊂ 可见王维以暗示法避免了对事物进行过多的正面描摹,防止了诗歌因渲染太多而显浮艳,故赵殿成在‘王右承集笺注序“中说王诗 丽而不失之浮 因处处 点到 而觉 丽 ,又因处处 即止 而不 浮 ㊂这正是中和之美的表现之一㊂第二,饰而不激㊂周裕锴先生在评析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两句时,认为其没有用到任何修辞技巧㊂[1](P397)此说值得商榷㊂除诗歌本身固有的对偶手法外,这两句至少还用到了 错综 和 移情 两种修辞方法㊂清人顾安‘唐律消夏录“: 本是日边鸟下,原外人闲,看他句法倒转,便觉深妙 (错综)㊂朱光潜‘诗论“评道: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为同物之境㊂同物之境起于移情 [4](P61)(移情)㊂那么,为什么包括周裕锴先生在内的很多学者认为王维不用修辞呢?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王维用的修辞多归于深隽平和之流,不容易看出;而能格外激发情感的夸张㊁想象㊁对比㊁呼告之类的修辞,他的确用得不多㊂如同写山的大,李白用想象和夸张正面描写: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㊂王之涣用对比和夸张正面描写: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㊂杜甫同时用比拟㊁夸张和对比,也是正面描写: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咏怀古迹“其三)㊂而王维却偏用衬托侧面描写: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终南山“),通过写终南山两侧分属不同分野以及每个山壑的天气不同,来暗示山体的阔大㊂从接受角度来说,这样写可以让诗歌的情感表达不那么激烈,在突出事物特征的同时收敛诗情,产生中和之美㊂在对用字的锤炼修饰上,王维也秉持着饰而不激的原则㊂例如同写水势浩大,孟浩然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有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的名句㊂这两句诗用 蒸 和 撼 两字来表现水面的阔大和波涛的汹涌,可谓点睛之笔㊂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字一个强调沸滚蒸腾的动势,一个强调巨浪撞击的力量,给读者以巨大的冲击力,所以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孟浩然诗 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㊂而王维在‘汉江临泛“中却写道: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㊂ 两句诗与孟诗所写内容类似,冲击力却小得多㊂ 浮 字配以巨大的 郡邑 ,静态描写,从侧面显示出水势无边无际; 动 字写出波澜起伏的视觉效果,并没突出主体(波澜)对客体(远空)的冲击㊂所以说,虽然这两句诗也写出了水势的浩大,却要收敛得多㊂李因培‘唐诗观澜集“认为王诗 超逸而不使气 ㊂这个评价正和孟诗的 壮逸之气 相对,点出了 王孟 之间的差异㊂综上所述,王维诗歌的中和之美,在内部表现为思想感情的节制,在外表现为内容笔法的收敛㊂朱庭珍将王维与高适㊁岑参㊁李白并举,认为其 词不欲尽,故意境宽然有余;气不欲放,故笔力锐而时敛,最为词坛节制之师 (‘筱园诗话“),正是对王维诗歌中和之美的合理概括㊂参考文献:[1]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2]刘拜山,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俞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4]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韩玺吾 E-m a i l:s h e k e b a n@163.c o m㊃66㊃。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王维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人类情感的体悟,其中山水田园诗更是成为了王维诗歌的代表作品。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他常常运用“空”与“有”两种表现手法,形成鲜明的意象与情感体验,下面就来谈一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空”与“有”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他的诗歌中,这两个词经常被用来表现空间、时间、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营造出深刻的意境,进而让人产生共鸣。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

对于“空”这个词,它主要表现为一个有待填充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看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这首诗中,王维通过“空山”、“不见人”来营造出深邃而寂静的空间感,使人感受到山林的空旷与清幽。

同时,通过“但闻人语响”这一句,他隐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未曾露面的人物,让我们对整个意境中的空间充满了期待,也更容易感到自己被自然景观所吸引,被自然环境所包容。

而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王维的“空”则转为时空状态的暗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这里,“空”主要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空虚与不确定性。

静默的草原上,春夏秋冬轮回循环,留给人的是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时间的流逝,或许是时间在草原上轻轻摆渡的穗子。

王维用草原这样一个宏大的场景去表现人在时间线上的短暂与纤薄,从而使读者对于时间的珍贵与深思产生了共鸣。

而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有”则主要表现为实体的存在,往往与人、物等有形的事物有关。

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他写到:离别家书汉水滨,云山万里共明月。

此时,王维可称之为“有”在其诗歌中的一次完美的体现。

在表达山水风景时,王维借助了“云山万里”和“明月”的形象,使景色得到生动的描述。

他用笔画勾勒出广阔的山川、连绵起伏的山脉、明亮的月光,让读者仿佛就能感受到眼前这一切美景。

除了景色,王维也会运用“有”来形容人物的存在。

王维诗歌的对比手法

王维诗歌的对比手法

王维诗歌的对比手法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以下是王维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子及其赏析:
1.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首诗运用了动静对比的手法,前两句以明月和清泉的静态之美,与后两句中浣女的喧闹声和渔舟的游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表现出了山林的清幽和生活的闲适。

2.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桂花落下和山鸟惊飞的动态描写,反衬出春山月夜的寂静之美。

3.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运用了明暗对比的手法,通过大漠的荒凉和孤烟的升腾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塞外的雄浑和壮美。

4.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对比的手法,前两句通过空山的寂静和人语的响声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山林的幽深和神秘。

5.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运用了远近对比的手法,通过远看山色和近听水声的对比,表现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以上是王维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一些例子及其赏析。

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高超的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王维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歌风光典雅,充满了禅宗的思想,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诗歌深受当时的文人雅士和后人的喜爱和赞誉,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探讨王维的诗歌如何融合了诗与禅两种文化。

首先,王维的诗歌体现了禅宗的思想,如“物华天宝,而祇园之花,其状虽稀,而所化之气,可充华表”,这句话表达了王维对世间善美之物的淡泊态度。

他认为,世间的繁华与美丽,虽然珍贵难得,但只是短暂的美好,最终都会消失。

他倡导人们应该拥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实现“禅”的境界。

其次,王维的诗歌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通过“茱萸”一物的描述,表现了中秋佳节的氛围和人们团聚的思念之情。

他的诗歌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使人穿越时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是世间最大的艺术,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寻找心灵的超越与升华。

最后,王维的诗歌表现了禅宗的生命哲学,如“两岩俱峙,峰如削成。

无人过处,径自通幽。

”,这句话表现了一种坚定和自信,也透露了对生命的追求。

王维的诗歌给人一种力量,鼓舞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珍视,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他的诗歌融合了禅宗的思想,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认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悟道的途径和启示。

总之,王维的诗歌是诗与禅两种文化的结合,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与画作,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传承。

王维的诗歌在唐代文坛上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充分融合了诗与禅两种文化。

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禅宗的思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念,这些思想的融合使他的诗歌更有内涵,更具有思想深度。

禅宗哲学在王维的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他的禅宗思想体现在他对世间事物的淡泊态度上。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王维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充满着温婉淡泊的气息。

在他的诗歌中,空与有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体现了王维诗歌的审美趣味和哲学思想。

一、“空”的意义及体现1.自然景象的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中,经常出现一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诸如山、水、云、月等等,这些景物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是没有实体的,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因此被称之为“空”。

例如他的《画》诗中写道:“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里的山是有色的,而水却是无声的,花虽然还在,却已经没有春天的姿态,这些景象似乎都在王维笔下自成一格,透着几分迷蒙的感觉。

2.意象的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中,还经常使用意象的空来表达他的心理感受,这种空常常体现在王维诗歌中的“无有之境”。

例如他的《行宫》诗中写道:“寂寞开无主,春华照眼穿。

”这里的“无主”就表现了思想上的空无,王维通过意象的手法,引出了诗歌中的空虚之感。

王维的诗歌中,也涉及到许多自然景观的有,例如山上的松林、水中的鱼虾等等,这些景象在王维的笔下,常常表现为具体形态,给人以实实在在的感受。

例如他的《琴曲》诗中写到:“蜡烛有心还惜别,曲终人起凄楚多。

”这里的“蜡烛有心”就表现了一种有形的存在,从而使人能够感受到这一景象的真实和生动。

王维的诗歌中,有些有形的存在,并非自然景观,而是他自身感受到的东西,例如心灵的归宿、情感的渴望等等。

在王维的诗歌中,这些有形的存在,通常表现为“有意向之境”。

例如他的《送别》诗中写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王孙”就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将思念和渴望通过意象的手法,融入到诗歌的表现之中。

空与有是王维诗歌中两个极端的概念,为空虚、寂寞、悠远,有则丰满、充实、实在,二者相互对立,却又相得益彰。

通过关注空、有的互动关系,王维诗歌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显得极富特色。

首先,空与有”的审美价值体现了王维的审美趣味。

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境与人生哲思

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境与人生哲思

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境与人生哲思引言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深远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独特描绘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境及其所引发的人生哲思。

自然意境传递内在情感王维以他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形象语言,在他的诗歌中刻画出美丽辽阔的自然景色。

例如,他常用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来表达他内心深处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

通过描述四季变换、山水之间流动变化的景致,王维将读者带入一个虚拟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内外交融、身心舒适之感。

这种对于大自然万物推陈出新、面貌多样性揭示了王维对于现实世界持有温暖积极态度。

自然意境勾勒人类命运通过描写自然意境,王维不仅仅展示了美丽壮丽景色,也折射了人类的命运。

他善于以自然景物来暗示人生哲思,借以表达对人类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例如,他描绘孤树独立于山谷之中、长河流向无尽的大海等情景,将人类置于宇宙间微不足道的位置,强调世界更广阔、人生更渺小,促使读者思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思想境界与诗歌写作王维致力于追寻真理和超越凡俗的人生智慧,在他笔下的自然意境中融入了深邃而独到的哲学观点。

他通过具象地描绘自然之美,提供给读者一种对于内心平静、心灵升华的感知机会,并将这种感知转化为自己独有风格的诗歌语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对于生命、时间和宇宙等永恒主题深刻思索,并通过这些思考告诉读者如何积极面对自己复杂多变的心灵。

结论王维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自然意境带给我们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并通过自然景观来引发对人生哲思的反思。

他的作品在唐代以后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我们要欣赏并理解王维诗歌背后所蕴含的自然意境与人生哲思,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空”与“有”这两个词。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他常常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这些作品中的“空”与“有”,既可以理解为王维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描绘,也可以理解为王维在表达自己内心的空灵与丰富。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可以理解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描绘。

王维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他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推崇。

他通过对山峦、江河、云雾等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奇特之处。

例如在《画》这首诗中,他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通过描写幽草、黄鹂、春潮等景物,他刻画出了一幅富有生机与动感的山水画面,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与神奇。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还可以理解为对内心空灵与丰富的表达。

王维的诗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自己内心感受与思考的表达。

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对人类情感、思想和哲学的思考与探索。

例如在《送别》这首诗中,他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以送别为背景,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与离别的思考。

虽然诗中没有明确的表达出他内心的感受,但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愁绪与眷恋之情。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

他还运用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让读者深入体验他内心的空灵与丰富。

通过诗歌这一媒介,王维以他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的世界,让我们沉浸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自然之美,思考人生之意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用词简洁自然,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和传颂。

其中,“空”与“有”是王维诗歌中常用的两个词汇,也是表达他对自然与人文的感受和哲学思考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选取几首代表作,探讨其中“空”与“有”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含义。

一、“空”与“有”在《终南别业》中的表现《终南别业》是王维代表作之一,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终南山游览时所见所闻。

其中最能体现“空”与“有”的是诗末两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这里的“空”指的是天地大气中的广袤无垠,给人以无边无际之感;而“有”则指的是大江的存在,从中体现出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

《画》是王维歌咏画家李思训的一首诗歌,其中“空”与“有”的表现形式非常明显。

诗歌言道:“石壁无垢白,无瑕入画烟。

山形一何健,空泛西湖船。

”这里,“空”指的是西湖辽阔无垠的景象,而“有”则体现在画中的山形之上。

画中山形高峻,石壁无瑕,这些都是画家通过自身感悟而定义出来的有形的东西。

“空”与“有”一起构成了这幅画的完整与精彩。

《相思》是王维的一首爱情诗,它将“空”与“有”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诗歌最后两句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空”指代的是明月高悬于天之上的空旷夜空;而“有”则指代的是诗人的故乡,这是一个具体的有形的存在。

诗歌通过“空”与“有”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的寂寞和思念,展现出深深的内心感受。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寄托士人之情的著名诗篇,其中“空”与“有”呈现在自然景观之中。

诗歌言到:“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去秋来,日复一日。

”这里,“空”指的是镜湖上空广袤无垠的蓝天云影,而“有”则指代的是湖水及其周围的景象。

这里的“有”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的情感和历史的记忆。

通过这种对比和组合,王维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综上所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与“有”是两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也是展现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的两个要素。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深邃含蓄闻名于世。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出现对“空”与“有”的思考和描绘。

本文将从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这一主题出发,探讨王维在诗中对自然、生命与人文的不同表达和内涵。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出现对“空”的描绘。

这种“空”并不是空洞无物的空,而是一种虚无、空灵的精神状态。

在王维的诗作中,“空”常常体现在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中。

比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里的“空山”并不仅仅是对山的空旷,更是一种山无人烟、宁静幽远的场景。

这种“空”将读者的心境引向一种深远的思考和净化。

在王维的诗中,“空”还体现在他对生命的理解上。

比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他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里的“独”表达了一种孤独、空寂的心境,使人联想起远离家乡的无尽寂寞。

王维在诗中对“空”进行的精神抒发和内化,使得他的诗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心灵的超然净化。

与“空”相对应的是王维诗作中对“有”的描绘。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有”常常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感知和描绘中。

比如他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里的“春山空”中的“空”并非空洞无物,而是“有”的一种象征和表达。

通过对于“空”与“有”的对比,王维在诗中形成了一种虚实、虚幻与现实的对照。

这种对照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更是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有”还体现在他对人文情感的表达中。

比如他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箭。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里的“此地别燕丹”和“壮士发冲箭”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传奇。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则将读者的心情引向了对逝去岁月和生命的思考。

通过对“有”的描绘,王维在诗中表现了一种对生命和历史的热爱与思考。

这种对生命和历史的表达,丰富了他的诗作,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以“和”为贵——王维诗歌的“和”文化阐释

诗以“和”为贵——王维诗歌的“和”文化阐释

诗以“和”为贵——王维诗歌的“和”文化阐释作者:丁嘉阳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9期丁嘉阳[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恩施445000]摘要:“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国思想的最重要的命题,“和”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甚深,其思想内涵对诗歌的渗透更是入木三分。

在王维的诗中,其表露出的音律之“和”、自然之“和”、天人之“和”、中庸之“和”以及身心之“和”,无处不体现着“和”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王维诗歌“和”文化天人之“和”中庸之“和”自然和谐“和”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甲骨文“和”是一个口吹排箫的会意字,其本义指音乐和谐,后引申为“和谐”“和睦”之意。

最早将“和”概念从具体的音乐、人际、国家政事之和上升到理论维度的是西周末年的史伯,使之成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则。

他提出“和实生物”的命题,“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能生成万物,然而“同”却不能增益,只能止步不前。

用一物匀适地融入另一物叫作“和”,因此而能丰富、发展,并使万物不脱离“和”的统一。

随着文化的发展与沉淀,“和”在中国思想史中的意蕴越发厚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和文化”。

观之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渗透,更是可以从各个维度、层面去把握。

在王维的诗中,也尽显中国文化之“和”的思想。

一、平仄交错,音律之“和”关于“和”的解释,《说文》中解释为:“和,相应也。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所谓“异音相从”,诗文中的平仄交错,相反相成,抑扬有致。

所谓“同声相应”,诗文中的用韵,每隔若干字句就按规则重复同一元音,反复回环。

王维诗中,音律的平仄交错,其声律形成了高度的和谐美。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五言律诗属于五律平起式,格律标准十分规范。

诗句中以一定的单位平仄相间,抑扬起伏,铿锵有致。

初三王维的诗表示和谐

初三王维的诗表示和谐

初三王维的诗表示和谐以下是我整理的王维的诗表示和谐跟我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当前,人们对于王维的研究早已是一派繁荣的景象,无论是从禅意或者画意,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就主要从王维山水诗中表现及其蕴含的生态美意识方面着手,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探讨王维的山水诗中所涵盖的环保价值,这对于进一步了解王维的山水诗及其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王维山水诗中蕴涵生态美学意识,具有较浓的禅思,其实其禅思也具有浓厚的生态美意识。

所谓生态美,就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

在王维的诗中体现为万物和谐、物我合一的生态美意识。

《斤竹岭》,这是一首描写竹海的歌,全诗无一竹字,却处处是竹。

但是这首诗的深意,不仅仅只是写竹海,还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里并不是一片原始竹海,有路有人,人与竹,和谐相处,浑然一体。

如《山居秋暝》,诗人通过这首诗把控山雨后,秋天的那种凉爽,松间明月的那种幽光,石头上清泉的声响,以及女孩子们浣洗回家的欢笑声和渔船缓缓穿过荷池的动态,非常和谐、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也集中地体现出了万物和谐的美学观点以及以静为乐的禅学理念。

和谐美是王维山水诗最本质的美学特征,也是《辋川集》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

在这些诗歌中,不仅每一首诗中各个意象都成了一个完整的和谐的世界,而且诗人的许多诗都创造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意境优美,宁静祥和,远离尘嚣,由这些意境最终组成了一个新的优美恬静的世界。

如此看来,王维的诗的确具有万物和谐的生态美意识,但是生态美意识仍具有独特的禅宗特色。

首先,他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也是相互影响的平等客体,作者或以平静的心态赏识着自然界的万物,或将自己作为一个平等的客体融入万物之中,将空寂的禅思折射到万物之中,同时也体验充满禅思的万物带给自己的禅意世界。

这些都和佛教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因此说当道教主张顺应自然,祈求升仙时,儒家大兴比德说,凸显伦理时,佛家却走向了一个与自然亲和交融之路,将自然视为生活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王维诗的论文

王维诗的论文

王维诗的论文王维诗的论文摘要:“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

王维的诗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

具体体现在他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奉行。

其诗歌在情感的抒发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上体现出“文质彬彬”的特点。

其诗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契合了道家“天人合一”审美理想,创造了和谐的诗境。

关键词:王维诗中和之美一、“中和”含义与王维诗“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人们奉行中庸之道,即做事情要适中,无偏无颇。

儒家的“中和”强调要把握一定的度,一定事物要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由儒家哲学引申到美学就产生了“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

《礼记》中说:“温柔敦厚,《诗》教也。

”要求文学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思想感情要发乎情,止乎礼。

“温柔敦厚”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感情的抒发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

《论语》对《诗》的评价中提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三点正是“中和之美”的重要标准。

此外孔子在对文辞的要求上提出了“文质彬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所达到的和谐均衡的状态正是“中和之美”对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道家中也讲究“中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家“中和”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中和之美” 的审美标准形成之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屈原的委婉劝谏到陶渊明的淡泊人生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

王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论王维诗的主旋律》一文将“中和之美”界定为王维诗的主旋律。

清人赵殿成评王维的诗歌:“右丞……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

”王维诗在情感的表达上较含蓄,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和谐艺术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和谐艺术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和谐艺术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其和谐的艺术风格著称,本文将探讨其山水田园诗的和谐艺术。

首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自然为主题,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执着的热爱。

他通过描绘景色、描写自然,展示出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受到和谐的自然之美。

其次,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表现心境方面也表现出和谐艺术。

他的诗歌情感深邃,表现出一种平和、淡泊、无欲的生活态度,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例如《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深的相思之情。

最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语言艺术方面也表现出和谐美。

他善于选用简洁、明快、流畅、抒情的语言,使诗歌的语言表达与自然景物和情感表现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纯净、优美的韵律。

总之,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和谐艺术体现在了自然之美、心境之和、语言之美等方面,是他创作艺术的独特之处。

这些特点使他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 1 -。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与“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尤其是其所倡导的“闲适自然”的生活观念,深受后世文人所崇拜。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空”和“有”元素。

首先,从“空”元素来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强调了大自然的浩瀚和空旷,诗中大量使用了“空山”、“空谷”、“空泉”等词汇。

例如《画》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空山”、“空谷”、“半江瑟瑟半江红”等词汇,表现了大自然的空虚和寂静。

王维将这些空间形态延伸到人的生命中,创造出一种“有清晨无人”的朦胧美感,将“空”与“静”结合起来,使得文艺作品中的情感产生了一种婉约的色彩。

其次,从“有”元素来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强调了大自然所包含的丰富与繁荣的生命意象,如“河弯风平浪静时,翠岛细云屯不住。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中的“翠岛”、“蓬莱”、“文章”等词汇,表现了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元素的繁荣景象。

在这种表现手法中,“有”常常被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生物对生命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对繁荣的向往,而这些生命元素则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人的审美需求以及个人的精神体验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命意象。

最后,我们不难发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与“有”这两种元素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种互动可以产生一种更加和谐、自然、美好的意境。

例如《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的“人闲”与“春山空”,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宁静、一种想象上的空灵,同时又与“桂花落”产生一种自然、生命的连接,这种连接不断延伸,产生了更加凝练、自然、深刻的表现手法。

总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空”与“有”为代表的审美元素,描绘出了一幅幅具有玄妙、深远、博大的意蕴。

这些意蕴不仅表现了王维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同时也表现了其所追求的自由、宁静与和谐的生命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论与审美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1试析王维诗歌中的“和”晏红莲【摘 要】王维写诗善于营造“和”的意境,诗歌意象的“和”美体现在情与景和,色与声和,动与静和,能带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享受。

王维诗歌的“和”之美源于中国艺术哲学尚和的历史传统,追求和谐的时代精神,与诗人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

【关键词】王维 诗 和王维传世的诗作有四百余首,山水、田园、送别、边塞、思亲、咏史、闺怨等各个方面题材都有涉及。

他尤其擅长写静景,将景与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空灵澄澈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超迈。

而这些画风全然不同的意象,给读诗者留下的都是一种安静、和美的审美体验。

王维诗歌中的“和”,就是这些全然不同的情与景、声与色、动与静和谐搭配形成的浑然一体、和谐静谧的审美境界。

一、王维诗歌中的“和”王维在诗歌写作过程中非常注重描绘出一幅“和”的画面,情与景和,色与声和,动与静和是其诗和之美的具体表现。

(一)情与景和情景相和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法则,在王维诗歌中亦有普遍的体现。

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将自身完全融入周边的环境、自然的景物,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创作出物我相融浑然一体和谐静谧的诗歌。

比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晚年的诗人半官半隐,已然“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雄心壮志只能托付琴弦,故深夜独坐幽深的竹里馆,弹琴长啸以抒怀,明月却似能明白“我”的琴声与长啸,特来相照,我亦因来相照的明月更有雅兴。

“明月”的照耀下,“深林”间独坐抚琴的诗人已然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澄澈清亮、幽美的和谐的画面,表达诗人宁静淡泊、去尘绝俗的思想。

同出自《辋川集》的《辛夷坞》与此相类:“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如芙蓉花一样高标傲世的辛夷花,在寂静无人的涧户里,自顾自地热烈的开放与凋谢。

整首诗给人一种空寂落寞的感觉,但是细想下诗人描述出的画面:灿烂的花儿在春山里肆意的开放与零落,本就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的美丽,空寂中的生命亦显得更加生机盎然。

类似的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都是描写一种空灵精美的“和”。

除了描绘这种精致小巧的情景交融的“和”,王维也有不少诗作描绘大气恢宏的“和”。

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归雁南飞的春天,诗人奉命乘车出塞,恰见浩渺壮阔的大漠落日,感慨万千。

大雁南归之时,“我”却奉命出塞,孤独的“我”单车行走在烟波浩渺的大漠里,正好瞥见一缕挺拔的孤烟直直的冲入云霄,远处天地交接的长河边上一轮温暖的圆日正好落山,这壮阔、瑰丽的美震撼了“我”,“我”亦为之振奋,很快到达萧关。

博大浩渺的自然里,人本身显得微不足道,只有顺应自然,理解自然,与自然讲和,发现并懂得自然的美,生活才会丰富和美好,所以作者摈弃被排挤的不快,热情的融入自然,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千古绝唱。

人与自然互为背景和谐共生。

王维亦有不少诗句描绘这种壮阔的和美,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

(二)声色相和如前所述,王维是著名诗人的同时也是著名的画家。

在诗歌创作中,他能以画家独特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调配要描述的画面的色彩的明暗、浓淡、对比等等,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意境和谐的画面。

比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春日夜雨之后的清晨格外清新明媚,蔚蓝的天空下桃花的红色花瓣上还有一颗颗昨夜的宿雨晶莹剔透,新绿的柳枝上腾起一阵阵白色轻烟,家童还没着急去清扫阶前零落的红白的花瓣,因为主人还在黄莺清脆的啼叫中睡眠呢。

蓝天下,红花绿柳白烟镶嵌在青山间,色彩鲜艳而不杂乱,闲适的主人在山鹦的歌声里入梦。

天人合一,人物合一,整个儿就是一副和美的山间水墨画。

再看《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其颔联“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亦是千古名句。

归隐的诗人在山间与乡人和谐相处,微雨的春天里,草色因雨显得更绿,简直都可以用来做染料了,而水上零落的桃花亦红得像要燃烧起来了。

前一句绿色的草上缀着晶莹的雨滴,后一句红色的落花漂浮在透明的水上,无论是单独还是合在一起,都是绝美的画面。

如此高妙的着色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等等,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是诗人、画家的王维,还深谙音律。

故人评其诗“诗中有画”的同时还“诗中有乐”其诗中音乐美,不仅体现在所作诗歌无论古体近体、绝句律诗都平仄合律,音韵和谐,更体现在他用文字描绘出来的自然和美的音律。

殷璠云:“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

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比如上文提到的《田园乐》其六,诗人沉睡在如画的美景里,忽然来了几声莺啼,静谧里忽然来了一点清脆婉转的声音,立即使整幅画面灵动起来,更有韵律感,更有生命力。

再看《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 8 ·古代文学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深秋的雨夜,诗人在山间小屋独坐,感慨生命短暂命运多舛,自身已然双鬓斑白无法建功立业成就年少时的梦想,此时的山间万籁俱静,听到山果落下、草虫低鸣的声音更是增添了作者的愁绪,只好将生命皈依佛门。

静谧和谐的画面里,独坐的老人,看透人生欲皈依佛门,山果落下、草虫低鸣的声音更让他坚定的人生无常唯有学佛方得永生。

其声色相和的诗句亦不少,比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皆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的典范之作。

(三)动静相和我们前文经常提到一个词——静谧,王维是喜静的,尤其是到了中晚年以后,其诗作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静的和美。

少了早期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种意气昂扬的动静相和意境了。

而其在作诗过程中的经常采用“以动求静”的方法,用几个恰恰好的动词,让他所求的“静”来得更静。

来看我们很熟悉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秋雨后的夜晚,空旷的山野里,明月透过挺拔的轻松照耀着清泉在石上流淌,本来是一幅清幽、静谧的和谐画面,可是浣衣的少女刚刚归来发出清脆的声音透过竹林传来,晚归的渔舟在河间顺流而下使得婷婷的荷花纷纷向两旁分开窸窸窣窣的声音也自远方传来,这声音不仅没有打破这份静谧、和谐反而是更澄澈更美好。

明月青松下,翠竹荷叶间,人们淳朴勤劳的劳作,山居的生活也美好的。

诗人发现并懂得山间生活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融为一体,归隐的心情便益发坚定了。

王维诗歌中这种“以动衬静”让整首诗歌更为清幽和美的作品亦有不少,比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等。

二、王诗中“和”的审美观形成原因王维诗歌里散发的“和”的美学特征,是因为诗人对“和”的追求与向往,而诗人之所以追求与向往“和”的境界,与诗人本身的信仰、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偏好“和”的审美观,是与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分不开的。

孔子提出“温柔敦厚,《诗》教也”,又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安国对此的注解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儒家这种“和”的诗教传统深入人心。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在李唐道家相对兴盛,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然坚如磐石。

王维出身官宦家庭,通过参加科举而入仕,儒家伦理道德、政治观念深入其心,对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自然认同并接受。

清赵殿成在其《王右臣集笺注·序》中评析:“右臣崛起开元、天宝之间。

才华炳焕,笼罩一时。

而又天机清妙,与物无竞。

举人事之深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

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迁之篇,怀古悲歌之作。

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岂非实有得古者诗教之旨?”(二)道家及佛家亦注重“和”王维深受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思想影响的同时,注重道家的“自然之道”,亦深谙佛理,故其诗作多空淡澄澈、温和悠远。

《老子》一书中多处论及“和”,如“音声相和”,“和其光”,“知和曰常”;《庄子·天道》云:“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都是注重天道自然,万物一体,强调与天相和,与道相和,与万物相和。

王维生活在道家复兴的盛唐,对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观点亦是认同的(其诗作中许多清新自然的小诗可以证明,如《辋川集》)。

佛家讲求“忘我”,亦是认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王维从小受其母影响信佛,成年后仕途坎坷,生活亦不尽顺畅,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佛理,感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有人称之为“诗佛”即源于此。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不论是清新的田园诗、悲凉的送别诗、闲适的田园诗,还是高昂的边塞诗,王维都非常注意“和”意境的营造,或情境相容以求和,或声色搭配以求和,或以动衬静以求和。

当然,更多的是兼而有之,在情景交融的同时注意色彩声音的搭配,静中点出以动,营造一个整体的“和”的审美境界。

南通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志清在其作《盛唐生态诗学》中评价王维“他的那些充沛着虚静空灵精神的诗歌,成为民族趣尚最为典型而传神的反应,与中国农业文化背景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高度融洽,且互为表里……代表了以‘和’为最高境界的中国哲学内蕴”。

对王维诗作,这该是相当中肯的评价。

参考文献:[1]王维著.赵殿成笺注.王右臣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3]王志清.盛唐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5]寇养厚.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论王维诗歌的绘画美与音乐美[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6]刘丽红.论王维诗中自然界的和谐美[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7]焦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和谐”[J].岱宗学刊,2006(1).[8]李宇林.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J].天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9]刘明芝,卢永凤.论先秦儒家”和”的思想[J].中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与传媒学院)作者简介:晏红莲(1983-),湖北随州人,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与传媒学院2015级文艺学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