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注释、苏轼介绍、赏析、创作背景及评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注释苏轼介绍、赏析、创作背景、评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先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作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古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赏析
古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Org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鉴赏】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词·定风波-苏轼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词·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并序)宋●苏轼】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烟雨之中,坦坦荡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解析及释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析及释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创作于沙湖道中遇雨之时。
这首词以作者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吟咏自然、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展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经过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被贬到黄州。
在此之前他是被皇帝钦点的宰相之才,可如今却成为一个无权散官。
落差之大背后一定少不了争议、纷扰甚至骂声。
所以穿林打叶声不仅仅是雨声,也是此时他人生中的杂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你才能从那种混沌迷茫的困境中抽离出来,进而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秩序。
下了雨大家都在躲雨,他却觉得不如大声吟啸慢慢走。
芒鞋也许比车马慢,但胜在轻便自由。
这三句看似轻巧实则带着骨气,写的非常叛逆。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的景象,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接下来的“何妨吟啸且徐行”,则是前一句的延伸,表示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以此反映出苏轼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不迫和乐观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两句词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借竹杖、芒鞋、蓑衣等意象,进一步传达出其洒脱超然的人生态度。
而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暗示了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都是暂时的,只要坚持过去,就会迎来阳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词作中的佳构,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欢迎大家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放声吟咏。
7、芒鞋:草鞋。
8、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②也。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
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其“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尤为著名,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和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赏析,带您领略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与韵味。
《定风波》全诗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意境赏析苏轼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诗人置身于林间,耳边传来阵阵穿林打叶的声音,但他却选择不去聆听,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寓意着诗人超然物外,不受外物干扰的境界。
二、哲理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以竹杖芒鞋代步,却自信地认为其轻便胜过骑马。
这里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心态。
同时,诗人提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即使一生都在烟雨中奔波,也依然可以悠然自得。
三、情感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吹醒了诗人的酒意,带来一丝寒意。
然而,在这寒冷之中,山头的斜阳却给人以温暖。
这里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
四、艺术手法赏析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
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回首”寓意着回顾过去,而“归去”则代表着回到现实。
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展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无论是风雨还是晴朗,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无需过于在意。
总结:《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林间景色、表达人生哲理、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更是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背景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翻译、背景、主题【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作者】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在给朝廷写的《湖州谢上表》中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
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写的诗词百余首为罪证。
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
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宋神宗。
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罔上。
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入狱,被贬谪到黄州。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
2020年春季部编版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很旷达豪放的词,下面整理了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一、定风波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m ò听t īn ɡ穿chu ān 林l ín 打d ǎ叶y è声sh ēn ɡ,何h é妨f án ɡ吟y ín 啸xi ào 且qi ě徐x ú行x ín ɡ。
竹zh ú杖zh àn ɡ芒m án ɡ鞋xi é轻q īn ɡ胜sh èn ɡ马m ǎ,谁shu í怕p à?一y ì蓑su ō烟y ān 雨y ǔ任r èn 平p ín ɡ生sh ēn ɡ。
料li ào 峭qi ào 春ch ūn 风f ēn ɡ吹chu ī酒ji ǔ醒x ǐn ɡ,微w ēi 冷l ěn ɡ,山sh ān 头t óu 斜xi é照zh ào 却qu è相xi ān ɡ迎y ín ɡ。
回hu í首sh ǒu 向xi àn ɡ来l ái 萧xi āo 瑟s è处ch ù,归ɡu ī去q ù,也y ě无w ú风f ēn ɡ雨y ǔ也y ě无w ú晴q ín ɡ。
作品赏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作者: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写作背景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赏析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翻译)
定风波
苏轼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
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
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
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
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
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
的生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打印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主要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主要内容摘要:一、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1.作品背景2.作者简介二、《定风波》词牌名的由来1.词牌名的含义2.《定风波》词的起源与发展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歌内容概述1.上片内容2.下片内容四、作品主题与意境1.作品主题2.意境描绘五、作品的艺术特色1.语言风格2.表现手法3.音乐特点六、作品影响及后世评价1.影响2.后世评价正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作品,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音乐家、政治家苏轼。
这首词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抒发词人的情感,表达了人生的豁达与坚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定风波》这个词牌名的由来。
词牌名源于古代的一种音乐曲调,相当于现代歌曲的曲名。
而《定风波》一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意味着在变幻莫测的人生道路上,要有一颗坚定的心,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的内容可以分为上下两片。
上片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风穿过树林,树叶沙沙作响的画面。
词人以此为引子,抒发了自己面对人生风雨的泰然处之。
下片则通过词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表达了一种超脱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特色方面,苏轼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音乐特点,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首词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意。
同时,苏轼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使词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音乐特点上,《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和谐的韵律,给人以愉悦的听觉享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它不仅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而且在音乐、戏曲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风波_宋_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⑵。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⑶,余独不觉,已而遂晴⑷,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⑸,何妨吟啸且徐行⑹。
竹杖芒鞋轻胜马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⑻。
料峭春风吹酒醒⑼,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⑽。
回首向来萧瑟处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⑿。
词句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定风波原文翻译
定风波原文翻译【原作】定风波——[宋] 苏轼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雨雪。
雨具先回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云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喝醉,微冷,山头斜照却下拜。
回眸一向萧瑟处,月夜,也并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雨具先去:雨具没了。
余:我。
已而遂晴:一会儿天气就晴了。
莫听到穿着林踢叶声:不要回去听到树林中敲击着树叶的雨声,意思就是说道不要听见雨声就惧怕而跳跃。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吟诗长啸,悠然自在地慢慢前行。
吟啸,吟诗长啸。
竹杖芒鞋轻胜马:拿著竹杖,脚穿着草鞋,小巧比不上骑马。
芒鞋,草鞋。
谁怕:怕谁,怕什么。
意为对风雨根本不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一领蓑衣就不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扰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寒伴随着春风吹来正好醒酒。
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回眸一向萧瑟处:转头看看刚才经过的遭遇风吹雨打而使人深感悲凉的地方。
萧瑟,冷遇,悲凉。
也无风雨也无晴:无雨无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古诗今译】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
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深感有些炎热;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似的就是在急于迎我一样。
转头盼一眼跑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遇过残暴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月夜,似的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有出现。
【赏析】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为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属即景生情之作,作者自建这种情怀,行事便引爆了。
《东坡志林》中说道:“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雨雪,便写下这样一首于朴素中见到哲理,奇怪处生波澜的词去。
作品从表面上是写的途中遇雨,实际上却是在抒发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与理想。
“莫听到穿着林踢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一句一方面图形了雨骤风狂的环境体会,另一方面又以“莫听到”二字代普雷了不受到外力左右的定力与襟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山村五绝》之四 “岂是
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山村五绝》之三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
三、文本赏析
1、思想内容: 词中写了自己前往东坡买田途中的所见所
感:因遇雨而同行者都甚感狼狈,只有“我” 能够镇定自若,于淅沥的雨声中吟啸徐行, 借料峭春风缓解醉酒,竹杖芒鞋倍感轻松, 一蓑烟雨任由平生。
乌台——御使台 御使台得名乌台:一说,当时的御使台周围
都是乌桕树;另一说,御使台周围的树上总 是有很多乌鸦栖息。
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调任江 苏太湖滨的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由官家逮捕, 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审问期 间很长,前后四十几天。
乌台诗案——典型的文字狱
当局认为苏轼写诗讽刺新法,讽刺诗歌举 例:
四、学习重点
苏轼在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应对挫折的旷 达心态是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和借鉴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拓展资源
苏轼该时期的重要作品参照阅读: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
不知贵也》 苏轼传记精选: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2、 艺术特色
词中指涉的虽是生活小事、平常心情,但 是其触角却早已延伸到了普遍的人生况味。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 哲理。用纪实手法写人生感受,展示出作者 坚贞的人格和洒脱的个性,于简朴中见深意, 寻常处生波澜。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 直面人生的大道,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应对挫折的心态 “吟啸且徐行”的行为; “烟雨任平生”的心态; “斜照却相迎”的自慰;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结论。 概之为:从容洒脱。
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
出苏东坡的全貌。
——林语堂《苏东坡传》
二、创作背景
(一)创作时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于苏轼
被贬黄州期间。 按苏轼词前小序交待,此词创作背景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3月7日,前往买 田,沙湖道中遇雨,故而作了该词。
(二)贬谪原因——乌台诗案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
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
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
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
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
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
48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 )
1036—1101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等。他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列入 “唐宋八大家”,称为“三苏”。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的旷世奇才,其诗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开宋代诗歌之新面;其词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创豪放派之格范;其文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至八大家之峰颠。此外,其书法、 绘画等都取得很高成就。苏轼以其人格魅力及文学 艺术的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