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内容全面系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教材涵盖了热力环流的各个方面,从基 本原理到实际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 全面的知识体系。
教材不仅介绍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机制, 还通过实例和应用介绍了其在气象学、地 理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深入浅出
丰富的辅助材料
教材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 将复杂的热力环流现象和原理阐述得清晰 材的优点
01
02
03
内容全面
教材内容涵盖了热力环流 的各个方面,从基本概念 到具体应用,都有详细的 解释和阐述。
图文并茂
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图和 图表,有助于学生直观理 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现象。
实践性强
教材中包含了一些实验和 实例,有助于学生将理论 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践应用的结合。
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清晰,按照“理论-实例-应用”的逻辑顺序组织内容,便于学习者理解和 掌握。
教材分为若干章节,每章节均配有学习目标、正文、注释、思考题和参考文献等辅 助材料,方便学习者深入学习和拓展阅读。
教材的章节安排合理,既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有利于 学习者系统掌握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要基础。
在教材中,热力环流通常被安排 在介绍大气层结和大气稳定度之 后,作为对大气动力过程深入理
解的重要环节。
热力环流的学习对于后续章节如 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
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铺垫作用。
教材中热力环流的解析方法
教材通常采用理论解析和数值模 拟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热力环流。
理论解析主要通过数学模型和物 理定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伯 努利定律等)来推导热力环流的
增加实际案例分析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原理较为简单,所以再学习基本内容后能够引导学生解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掌握程度较好。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当堂检测1.读热力环流侧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温度:a>b>c>dB.气压:d>a>b>c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B)3.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a地温度高,气压低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C.b地温度低,气压高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4.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度变化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道路(沥青) 混凝土砖石吸收率0.8~0.95 0.65~0.9 0.6~0.8 0.65~0.8下垫面土壤沙漠草水吸收率0.6~0.95 0.55~0.85 0.74~0.840.9~0.97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热力环流【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
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中涉及 小组合作探究: 垂直方向上与水 学生根据自学,
平方向上气压高 在小组内交流
低的关系比较,并 学习心得,并解
动手画图,画出等 决 自 学 中 遇 到 冷热不均匀引起的热力环
压面的分布。
的 问 题 以 及 导 流.rmvb
3.播放课件;解释 入 时 老 师 提 出 “巴山夜雨”现象 的问题。
Excel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
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 字左右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热力环流”的相关内容,教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中设计的问题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古诗《夜雨寄北》这首诗里的“巴山夜
雨涨秋池”是比较熟悉的,通过播放“巴山夜雨光临雅安”的视频,提出思考问题:为什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比较抽象,尽管热力环流是整个大气运动学习的基 础,环节并不复杂,但对学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在学习时 还是有较大的难度,尤其是热力环流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并会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并会解释具体地理现象。 3.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获取信息并整理分析的能力,加深对大气环境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地 关。
巴山夜雨光临雅安.mp4
什么?
1.播放课件,演示 1. 学 生 自 主 学 热力环流的过程 习:学生对教材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ppt
2.演示视频动画; 内 容 进 行 再 次
引导学生明确两 研究,并根据老
个问题:一个是热 师的批阅,对教
力环流的因果关 学案进行订正 系顺序;另一个是 与再次补充。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4.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班级实验室。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全球环流图,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和兴趣。
2.教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有什么影响。
第二步:理论讲解(3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地球自转、地形、大洋洲和北极冰川等因素的影响。
2.教师结合案例分析,解释不同热力环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三步:实验探究(4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热电效应演示气流的产生和流动。
2.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观察和测量不同温度下气流的速度和方向,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3.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机理和规律。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30分钟)1.学生围绕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案例。
2.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3.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进行小组研究和整理,撰写一份关于热力环流对一些地区气候的影响的报告。
第五步: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报告的撰写,并准备口头报告。
2.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进行独立学习,撰写完整的报告。
3.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和口头报告,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主讲教师:指导教师:【课程标准】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二、探究原理1、运动(记忆2分钟)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2、气压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
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爬黑板)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将一块大石,与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个小时,猜一下谁的表面温度高?因为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了升降温速度不同,所以有了气温的差异,我们叫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之后,进一步探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它对于理解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教材通过实验、示意图和文字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大气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对于热力环流这种较为抽象的地理现象,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案例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教学难点(1)等压面的弯曲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课方案【课标要求】运用表示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说有关现象【教课目的】1、经过对热力环流原理的认知,指引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启迪学生逐渐形成认识规律、剖析规律、运用规律指导生产生活的人地协调观。
2、经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的剖析和解说,让学生认识热力环流形成的地域特点,清楚热力环流现象出现的地区尺度,加强学生的地区认知能力。
3、经过观看实验、绘制表示图、小组研究、解说生活现象等课堂过程的参加和教师的指引,激发学生主动思虑的踊跃性,培育学生的综合思想能力。
4、经过讲堂实验活动的睁开,培育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教课要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课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说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学情剖析】优势剖析: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必定的研究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密切,学生的学习踊跃性比较高;有“热胀冷缩”有关物理知识贮备。
不足剖析:将物理知识如气压等与大气运动联合的能力较弱;缺少地理空间思想能力,读图能力较差;对一些现象的感性认知强,但原理性认知比较少。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师生活动设计企图以孔明灯导入新课:邻近高考,有从学生熟习的事物导入新课“亚洲最大高考工厂” 之称的毛坦厂出发,带着问题进入新中学的家长们纷繁放飞了孔明灯,为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高三学子们送去了美好的祝福。
孔明极性。
灯为什么能升上天空?其原理是什么呢?明确观点共同剖析热力环流观点明确热力环流成理清架构因是“冷热不均”,结果是“大气运动”播放视频教师播放视频,学生经过对视频的观共享优良教育资“热力环察,在任务单上画出热力环流中的气源,提高讲堂效率。
明流演示实候运动方向。
确热力环流的气流运验”动方向。
【知识链接】气压、等压面在知识链接的基础上,联合三个协助探【任务二】小组合作画出完好的热力究,小组进行充足的探环流表示图(包含:气流的运动方向、小组研究究合作,剖析热力环流高低压、等压面)并解说热力环流形形成过程,并画出完好的热力环流表示图。
高三物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前系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知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本节内容既承接大气受热过程,也为即将学习的气压带风带拉开序幕,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在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短时间内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
【考纲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
高考时注重考查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读天气、气压、气温等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迁移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大气运动过程→归纳概括大气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重难点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难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教师补充归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五)教学难点
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二、学生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课前学生必备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以及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因此,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地理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力画出环流图埋下伏笔。
2.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3.案例和拓展探究。
山谷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学中简要分析。
同时考虑生活实际,引入烧开水场景加以分析与研究,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一学生从总体上来讲,知识面比较狭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
但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若是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迂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采用教学方法如下:
(一)教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并借助探究式实验、绘图、分析图表、资料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作为“热力环流”知识的一个拓展,课本P51的问题研究,限于相当部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在课堂上,还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手段,以小组合作方式,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课堂系统】
一、课堂设计
二、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1.
形成
2、原理
3.实例
(1) 热岛效应 (2)海陆风 (3)山谷风 三、教学反思
(略)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根本 原因 热 力 环 流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900hpa 800hpa
700hpa 1000hpa
A B C 高空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