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
0908为了忘却的记念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 子海婴
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面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反动政府 与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革命者被 迫害,所以,此联是写实)
忍
敌人残暴 作者处境险恶 (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怒, 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每部分大意
1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3白莽、柔石等同时被捕
2忆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4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
5总结全文,抒发对烈士们的怀念,表达革
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阅读文中有关白莽的文字。 思考:作者与白莽的几次交往中可以看出白
莽是个怎样的人?注意外貌、神态描写(讨论)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 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 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 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 评价和赞扬.
总结
“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 “迂”本义含有“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 合实际”,这里则突出柔石率直而不通世情、拘 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 概括地说,一是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 到底;二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三是不 知人心险恶,总以为人们都是好的,老实忠厚善 良,也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 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残暴。
第一次会面是白莽送书 第二次会面是白莽送译稿 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
爱憎分明(“国民诗人”—“民众诗人”) 敏感率直
《为了忘却的记念》简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简析课文题解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
它表现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既有对牺牲的战友的深切哀悼,也有对杀害青年作家的反动派的愤怒声讨。
标题中“忘却”一词,意思是“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
因此,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的必胜的信念。
课文简析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恨。
作者从回忆自己与烈士们交往和对他们的印象中,选取既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的典型材料,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而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
例如写白莽,通过三次见面的细节和几回通信的记叙,描述了他单纯、热情、朴实、坦率、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从而控诉了反动派的罪恶。
全文共五个部分,每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过渡自然。
第一部分主要赢余作者与白莽三次见面的经过,第二部分回忆作者与柔石交往的经过,并由柔石写到冯铿。
这两个部分的过渡(由白莽写到柔石)是极其自然的。
第三部分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这是全文的过渡段。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悼念,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五部分结束全文,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的坚强信念。
特点提示1.文中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个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这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也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的罪行。
第二个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这也是为了说明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什么两样,同时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坐化”,而是“逃走”,存实力,继续战斗。
为了忘却的记念(正式)
作者在第二段中写到五烈士遇害以后上海报章的 态度,有几种态度?分别是什么人的态度?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 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 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 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 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自读任务
要求:1、快速阅读全文,画出词语并掌握 音和义。 2、总结文章五部分的大意。 3、理解题目的含义。 4、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作者要忘却的是什 么?要记念的又是什么? “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 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1)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 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 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2)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 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3)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 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不至于此罢”, 这一细节描写应怎样理解? 答:“相信人们是好的”正是柔石“迂”的体现, 这说明柔石对现实的认识还不深,特别是对反动 派的了解还比较肤浅,没有看透黑暗的现实。 “但他和我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因而自 己也吃力”,这里的细节描写有何表达效果? 答:这里采用繁笔,生动地表现了柔石性格中的 “迂”,实际就是表现诚恳真挚的性格特点,心 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文艺新闻》是左联领导的半公开刊物,它就勇 于透露一些消息。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只能 “隐约其辞”,表现在“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 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暗示白莽不仅是一个 作家,又是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革命者。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 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2.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 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 3.分析并概括柔石、白莽的形象特征。 4.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进步事 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
柔石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文章第二、四部分写了柔石的哪些事情?
听讲义 托送书 名字风波 眷恋母亲
弄文学 借钱印书 拼命译书 与人走路 改变创作风格 狱中写信
这些事情表现柔石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迂”—为人随和,单纯、善良、忠厚,对社会的 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的认识。 “硬气”—对革命工作执着热心,具有果敢和不畏 艰险的斗争精神。
走进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 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 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 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忘却”,实际上是“搁置”的意思,因为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 笔血债,以及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 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土最有价值的“记念”。
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作者为什么要“忘却”?“忘却”什么?“忘却”的手段、目的是什么?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的作品,原文如下: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过。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我居于沪上,与人合租公寓。
室友叫做王二,是个爱酒之人。
他每晚都要喝得烂醉如泥,有时甚至整夜不归。
我对此颇感不适,但也不好发作。
某夜,我被一阵嘈杂的声音惊醒。
出门一看,只见王二与一群酒友在街头斗殴。
他的朋友们帮他混战着,而我却只能袖手旁观。
突然,我感觉到一股力量将我推倒在地上。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
我赶紧将他扶起来,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老人感激地看着我,说:“谢谢你,年轻人。
他们欺负我,但你不同,你是个好人。
”
听到这句话,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但他的话让我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我于是继续走着,心里想着:“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吧。
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人,在某个时刻相遇,互相扶持,共同走过一段旅程。
”
这篇课文表达了鲁迅对于生命的感悟。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
他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远。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内容:
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牺牲的革命者,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当时白色恐怖及鲁迅受到的压力,也讲述了白莽的乐观与坚强。
写作特点:质朴,易懂,却写得深刻,有着他一贯的风格。
语言特色:语言精炼、朴素、准确、含蓄,抒情色彩浓,极富表现力。
这篇纪念文字通篇用白描手法,夹叙夹议,真切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叙事平实无奇,既无华美的词藻,也无新奇的想象,却写得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题目解析:
题目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内容:
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牺牲的革命者,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当时白色恐怖及鲁迅受到的压力,也讲述了白莽的乐观与坚强。
写作特点:质朴,易懂,却写得深刻,有着他一贯的风格。
语言特色:语言精炼、朴素、准确、含蓄,抒情色彩浓,极富表现力。
这篇纪念文字通篇用白描手法,夹叙夹议,真切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叙事平实无奇,既无华美的词藻,也无新奇的想象,却写得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题目解析:
题目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 交代写作目的,解题 • 写五人被害后的社会反应 • 写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 第二部分
• 写柔石的硬气和迂
• 写柔石的革命工作 • 写柔石对人的态度 • 简介冯铿
• • • • • •
第四部分 记柔石被捕 写柔石的狱中来信 写七律《悼柔石》 记给《北斗》送木刻 简介李伟森、胡也频
悲愤 总 袭 击 我 的 心 原 因
手 写 一 点 文 字段
忘却
目 的 给自 己 轻 松 一 下
内 容 悲哀
纯朴、率真
白 柔
莽:又名殷夫,原名徐白。浙江象山人。他的
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的航空署长,白莽曾写有《别了, 哥哥》一诗,表示同他及他所代表的政府决裂。
石:原名赵复平,浙江宁海人。1923年在北大旁听过
鲁 迅
为 了 忘 却 的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惶。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 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 叫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革命家的鲁迅,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 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魑魅魍魉
冷 峻
刚 毅
沉
思 与 傲 岸
自题小像(1903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惯于长夜过春时(1931年)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答客诮(1931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纪念赏析(最新)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
它表现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既有对牺牲的战友的深切哀悼,也有对杀害青年作家的反动派的愤怒声讨。
标题中“忘却”一词,意思是“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
因此,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的必胜的信念。
课文简析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恨。
作者从回忆自己与烈士们交往和对他们的印象中,选取既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的`典型材料,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而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
例如写白莽,通过三次见面的细节和几回通信的记叙,描述了他单纯、热情、朴实、坦率、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从而控诉了反动派的罪恶。
全文共五个部分,每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过渡自然。
第一部分主要赢余作者与白莽三次见面的经过,第二部分回忆作者与柔石交往的经过,并由柔石写到冯铿。
这两个部分的过渡(由白莽写到柔石)是极其自然的。
第三部分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这是全文的过渡段。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悼念,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五部分结束全文,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的坚强信念。
特点提示1.文中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个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这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也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的罪行。
第二个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这也是为了说明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什么两样,同时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坐化”,而是“逃走”,存实力,继续战斗。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深度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明确: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本质。
2.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明确:鲁迅因避居客栈,隐藏了行踪,母亲便急病了,那么,死难了的烈士的母亲呢?又该是如何难过。
这两句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对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也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军阀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3.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明确: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以笔为武器进行战斗。
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这两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悲愤心情。
4.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明确: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
“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
“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吟罢低眉无写处”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
“月光如水照缁衣”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重点解读本文是为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写的纪念文章,人物多,材料杂,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你能简述一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吗?明确:①从思路上看,作者对烈士的记叙主要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
②从写法上看,主要运用了详略得当、主次有序的方法组织材料。
如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作者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
【含对比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 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写烈士遭难。
尾联“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 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写黑暗统治。
6、联系开头第一段和结尾,怎样理解“忘却”和“记念” 之间的关系?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首联“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 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写“我” 保存实力地“逃走”。
颔联“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 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 写母子情。
伟森胡也频。 文章第五部分,照应开头,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悲愤感情。 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线索明晰,重点突出。
析人物
白莽
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莽的几次 交往?体现什么性格?
①白莽送书。“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 是黑黑的” ②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前两次 主要笔墨用在对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信的记叙 中。 ③白莽出狱。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 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
纪念烈士——控诉暴行——坚韧斗争——坚信胜利
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散文,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对烈士的爱
对敌人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 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 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1931年1月11日,柔石、白莽等 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 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 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 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 威。
《为了忘却的记念》简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简析课文题解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
它表现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既有对牺牲的战友的深切哀悼,也有对杀害青年作家的反动派的愤怒声讨。
标题中“忘却”一词,意思是“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
因此,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的必胜的信念。
课文简析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恨。
作者从回忆自己与烈士们交往和对他们的印象中,选取既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的典型材料,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而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
例如写白莽,通过三次见面的细节和几回通信的记叙,描述了他单纯、热情、朴实、坦率、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从而控诉了反动派的罪恶。
全文共五个部分,每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过渡自然。
第一部分主要赢余作者与白莽三次见面的经过,第二部分回忆作者与柔石交往的经过,并由柔石写到冯铿。
这两个部分的过渡(由白莽写到柔石)是极其自然的。
第三部分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这是全文的过渡段。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悼念,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五部分结束全文,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的坚强信念。
特点提示1.文中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个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这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也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的罪行。
第二个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这也是为了说明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什么两样,同时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坐化”,而是“逃走”,存实力,继续战斗。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为了忘却的记念pptx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3.以文解诗是一种巧妙的解读文本的方法。请从下面的诗 文中摘录与下述内容有对应关系的诗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课文内容
对应诗句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 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
[品手法] 第2段运用拆解法,将“柔石”的名字拆开为“柔”和“石”(硬) 的二重组合,叙述其笔名出处,结合柔石的外貌和鲁迅先生对 其言语神态的记叙,写出了其书生气。
3.成语积累 (1)挈妇将雏: 带着妻子,领着儿女。 (2)隐约其辞: 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清楚。 (3)明珠投暗: 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 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4)情随事迁: 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成语知识窗形容怀才不遇的成语 1.材大难用:比喻才干过大难以任用。也指怀才不遇。 2.善贾而沽:比喻怀才不遇的人,等待时机出来做官,施展自 己的才能。 3.北门之叹:指因怀才不遇而发出的慨叹。
解析:A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C、D三项都是比喻 的修辞手法。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柔石的创作活动开始于1923年,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写下了 《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为我国新文 学史增添了宝贵的一页。 B.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在中国广为人知,但 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首诗是由浙江象山籍作家殷夫翻译 的。
[品开头] 开头先总说柔石的“人本”的意义,总揽全文,统摄全篇。
柔石的性格一如其名——“柔”和“石”(硬)的二重组合。这 一取代了本名赵平福(后改平复)的笔名,来自其家乡一小石桥 上的刻字“金桥柔石”,或许是寄寓刚柔相济之意。他的既柔 且刚这一特征,甚至显露在外表上,骨感分明的脸盘上嵌着一 双鹿般柔和的眼睛。当观人察世火眼金睛的鲁迅说起,人会 怎样地骗人、卖友、吮血,柔石便现“惊疑”“抗议”之态,“会这 样的么?——不至于此罢?”但鲁迅也说他同时有着“台州式的 硬气”。实际上,这样的软心肠与硬脾气的组合,也就是书生气 吧。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一(鲁人版)教师用书:第2单元3 为了忘却的记念含答案
3 为了忘却的记念本课话题——面对挫折,坚强面对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计艰难;国民党政府实行黑暗的专制统治,大肆逮捕、杀害革命党人;1931年2月7日,柔石等五位革命战友被国民党当局残忍杀害,而鲁迅自己为躲避敌人的追捕也被迫到处迁移,鲁迅再次经历人生中巨大的精神打击。
然而面对挫折,鲁迅没有唉声叹气、悲观失望;没有颓废不振,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而是坚强地面对一切。
他擦掉眼中的泪水,以笔为武器,把满腔的悲愤化作一篇篇千古奇文,猛烈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同敌人进行顽强勇敢的战斗。
正如毛泽东所说:“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河南23岁大四学生胡利朋,直面家庭中的诸多不幸变故,既不放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勤工助学,自己供自己读书的同时,还把有视力障碍的奶奶带在身边尽孝道,网友亲切地称他为“坚强哥”。
“奶奶从小把我带大,爸爸已经不孝,我不能再让她寒心,不能再让她遭受别人的白眼,我想尽量让奶奶过好晚年。
”说这些话时,胡利朋平静的语气、心态,以及与23岁年纪不相称的成熟,让人心酸。
不是每个人年纪轻轻就能坚忍顽强,遭遇万千苦痛不逃避不放弃。
但胡利朋做到了,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并且他也以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感染着熟悉的、陌生的人。
胡利朋说,要坚强地活着,带着爱心活着,必须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平静,他要给大学生活画个圆满的句号,然后开始新的人生征程。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创作杂文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我记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乡,住了好些时,到上海后很受朋友的责备。
他悲愤的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就走呢?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
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同时被难的四个青年文学家之中,李伟森我没有会见过,胡也频在上海也只见过一次面,谈了几句天。
较熟的要算白莽,即殷夫了,他曾经和我通过信,投过稿,但现在寻起来,一无所得,想必是十七那夜统统烧掉了,那时我还没有知道被捕的也有白莽。
然而那本《彼得斐诗集》却在的,翻了一遍,也没有什么,只在一首格言的旁边,有钢笔写的四行译文道:“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到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我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是的,是的,决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不能....不能啊.....《为了忘却的记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
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
作者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亦表达了作者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注释和赏析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注释和赏析⼀我早已想写⼀点⽂字,来记念⼏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今没有停⽌,我很想借此算是竦⾝⼀摇,将悲哀摆脱,给⾃⼰轻松⼀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九三⼀年的⼆⽉七⽇夜或⼋⽇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艺新闻》上有⼀点隐约其辞的⽂章。
那第⼗⼀期(五⽉⼆⼗五⽇)⾥,有⼀篇林莽先⽣作的《⽩莽印象记》,中间说:“他做了好些诗,⼜译过匈⽛利诗⼈彼得斐的⼏⾸诗,当时的《奔流》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来信要和他会⾯,但他却是不愿见名⼈的⼈,结果是鲁迅⾃⼰跑来找他,竭⼒⿎励他作⽂学的⼯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间⾥写,⼜去跑他的路了。
不久,他⼜⼀次的被了捕。
……”这⾥所说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
⽩莽并没有这么⾼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我也没有这么⾼慢,对于⼀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原⽂是载在诗集前⾯的,邮寄不便,他就亲⾃送来了。
看去是⼀个⼆⼗多岁的青年,⾯貌很端正,颜⾊是⿊⿊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说姓徐,象⼭⼈;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是这么⼀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也有些和她不⼤对劲了。
就只剩了这⼀点。
夜⾥,我将译⽂和原⽂粗粗的对了⼀遍,知道除⼏处误译之外,还有⼀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了。
第⼆天⼜接到他⼀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冷,好像受了⼀种威压似的。
我便写⼀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的爱憎,将原⽂改变。
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诗,以供读者的参看。
课件21:第6课 为了忘却的记念
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弃医从文。1918年首次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著有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 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等。
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回 答本题的关键是不局限于某一部分地找出行文中与 柔石相关的文字信息,再联系起来进行概括分析。 把这些貌似零散的材料连缀起来,不难看出它们可 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从中足以看出作者对烈士们 所倾注的深厚感情。 鲁迅的笔端饱含着浓浓的深情,写柔石的“迂”,不 仅是要告诉世人柔石善良、忠厚,他所从事的事业 是完全正义的;更是揭露、控诉国民党政府:杀害这 样的青年,只能证明它的反动残暴。
2.作者运用哪些材料,抓住什么特点来写柔石的?作 者着力写柔石的“迂”还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柔石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有关 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样 一些: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 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 写信、眷恋母亲等。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 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 情”。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 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很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 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 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 备”。鲁迅杂文是这种理论的验证,是中国现代文学宝 库中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1、根据诗句内容和七绝的格律,选择 正确的顺序( D )
⑴壮士身亡志未终, ⑵一般鲜艳一般红。 ⑶龙华千载仰高风 ⑷墙外桃花墙里血, A⑴⑵⑷⑶ C⑷⑵⑴⑶ B⑴⑶⑵⑷ D⑴⑶⑷⑵
2、填在横线上恰当的一句( B )
我有时谈到人会————————,他就前 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 议道:“会这样的吗?——不至于此 吧?……” A、怎样的卖友,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吮血 B、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 C、怎样的吮血,怎样的卖友,怎样的骗人 D、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怎样的骗人
国际友人斯诺在鲁迅先生去 世时写了这样一幅挽联悼念 鲁迅先生: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 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 文坛从此感彷徨。 请你为柔石、白莽写一幅挽 联,表达你对他们的悼念之 情。
殷夫志不屈豪情流千年; 柔石意难改壮志传万世。 爱诗干革命恰似冰山火种, 办社遭挫折犹如北山愚公。 吟诗欲泣思白莽, 捧书将哭怀柔石。 深思白莽事, 泪忆柔石情。 为革命逆兄长宁与之决裂, 因孝心慰母亲却背之不归。
第二课时 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 作者感情。
3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 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 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 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 十弹。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 原来国民党反动政府竟如此残酷,原来柔石 等人竟遭到了这样的迫害。叹号表明震惊与 愤怒,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内容。 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 情,深化主题。
7、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 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 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 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 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 概括 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 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 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 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 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全诗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 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 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 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这首诗 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 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 悲 愤
5、前年的今日 ,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 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 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 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 我的女人和孩子。 此句用了排比的句式,将我和烈士们的处境作 对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鲁迅在文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奸 邪残害忠良的三个大冤狱,大惨案, 大悲剧。这三个典故,说明一个宗旨, 即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桧杀 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惨案冤 狱,影射国民党蒋介石杀害柔石、白 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的残酷事实。
检查作业
1、注意划横线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竦( sŏng )身 不屑( xiè 不值得 ): 隐约其辞: 含糊、不清楚 素不相识:平常,向来 曲( qū)译 惴惴( zhuì 忧愁,恐惧,担心。 ): 解( jiè)往 挈 ( qiè )妇将雏: 拉住 缁( zī )衣 累 及:牵连到
4、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 子海婴 (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并许媪移居 花园庄,可见此联为写实)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面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年的 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革命者被 迫害,所以,此联也是写实)
2、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①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 隐约其辞 ②形容因匆忙、紧张、害怕 仓皇失 措 而不知所措。 ③好东西落到了坏人的手里。 明珠暗投 比喻怀才不喻。 ④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情随事迁 ⑤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努力挣扎着勉强 活下去。 延口残喘
3、《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 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
读第一部分有关段落,概括白莽形象特点。
白莽是一个纯朴耿直、 爱憎分明、乐观向上的革命 青年。
研究文章二、四部分的有关段落, 概括柔石的形象特点。
柔石质朴、忠厚、任劳任怨、 损己利人、埋头苦干,为信仰而 坚持不懈,但是又对恶势力缺乏 认识,缺少经验。他和白莽等都 是难得的好青年。
文中插入彼得斐诗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把这首诗放在介绍白莽 的部分?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 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 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 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 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 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 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 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 组织。
为了忘却的 记念
鲁 迅
俯
横 《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故事新编》(1922-1935) 《野草》(1927) 《朝花夕拾》(1928), 《热风》《华盖集》 《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 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 万众彷徨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 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 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 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 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 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 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9、文中用了方孝孺、高僧坐 化、《思旧赋》三个典故,你 能分别说明它们的作用吗?
第一个类比: 方孝孺与柔石同乡,精神上有相似之 处,而且,他们都面对着残无人道的暴力。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 ——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 ——书生气,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2、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 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 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不愿”“不屑”这三个词表现了各媒 体的什么态度?这四个词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实?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 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 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8、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 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 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 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 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 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 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 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 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 多话没有说完。
3、根据要求将下面的语言材料组写 成句。
a、这场篮球比赛 b、将下午两点开始 c、将决定谁是冠军 (1)要求强调比赛的重要性,组成一个单句。 在下午两点开始的这场篮球比赛将决定 谁是冠军。 (2)要求强调比赛的时间,组成一个单句。
决定谁是冠军的这场篮球比赛将在下午 两点开始。
七律(亦称《自嘲》 1932 )
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交代写作目的,解题 写五人被害后的社会反应 写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 写柔石的硬气和迂 写柔石的革命工作 写柔石对人的态度 简介冯铿 第三部分 交代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 记柔石被捕 写柔石的狱中来信 写七律《悼柔石》 记给《北斗》送木刻 简介李伟森、胡也频 第五部分 写作者的遭遇和悲愤 之情 控诉敌人的罪行,给 人民以启示
作者借此来概括烈士们对自由 的崇高追求,献身革命的意义及崇高 品质,可以说,这首诗就是烈士们共 同的精神写照。放在对五位烈士事迹 介绍的结尾处,起到一种概括总结和 升华的作用。
作者详记自己与柔石等进步作家的交往, 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详记与他们的交往,写出了他们的为人处 世和革命工作情况,实际上是从侧面说明他们 都是很好的青年,而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正是 这样的好青年、好作家。这就更加揭露了国民 党反动派的凶恶残暴。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怎忍 柔石等人 敌人残暴,作者处境险恶 (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怒, 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写完此文 无处发表 当时作者身穿黑衣 (据说鲁迅曾解释过:“那时我确无写处的, 身上穿着一件黑色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 可见此联也是写实。本诗首句写长夜,末句写 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第二个类比: 《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追 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 搜捕,两件事情有相似点。 岳飞 柔石 :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 国民党反动派 :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 作者 :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两件 事情也有不同之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 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第三个类比: 鲁迅以自己写此文与向子期写《思旧赋》 类比,两件事有相似点: 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 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 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 也没有言论自由。 两件事也有不同之处: 向子期:不敢写 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 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通过类比揭露社会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