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经典梦意象的审美文化分析

合集下载

论李商隐梦诗的意象与美学特征

论李商隐梦诗的意象与美学特征

论李商隐梦诗的意象与美学特征作者:胡菁娜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11期摘要:梦意象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以梦为载体,在各种题材的诗作中广泛灵活地营造各种意象,将舒缓真切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写入作品中,以精致婉约、清新朴实的梦意象和真挚的审美心态独具一格。

他的梦意象诗以含蓄简约的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批判性、理想性与超越性兼具的美学特征,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审美风尚的变迁。

关键词:李商隐;梦意象;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2-0114-02意象的构成不仅包括作为主体的“意”和被主体意识到了的作为客体的“象”,更包含由众多独立的意象组合而成的审美意象体系,在诗学研究的范畴中,意象研究是直接指向诗的内在本质所做的探索,对于文学研究与美学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诗歌的殿堂里,有梦意象点缀出的那一份绮丽。

或以简练的形式勾勒出蕴含无限深情的梦意象,或以丰满的梦意象刻画表达出丰富的审美蕴藉;或以多个梦意象组合而成具有冲击力的梦意象审美体系,或将经典梦意象引入拓展作品的审美空间。

诗词中的梦意象有着各自不同的存在方式、美学风格与审美功用。

李商隐以其形形色色、斑斓多姿的梦意境及其语言优美、表达情志幽渺深婉的梦幻诗篇,塑造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一、李商隐的幻梦与诗章李商隐是晚唐社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半生漂泊于各大节镇幕府以卖文为生,卑微与悲剧性的政治地位以及艰难困苦、备受驱使、压抑的生活锤炼了他的艺术才能。

从他因才思俊逸而受知于天平节度使令狐楚,学得今文章奏的技巧之后以欢快的笔调写下“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萌生出“十年长梦采华芝”(《东还》)的奢望;到他获得中原节度使王茂元赏识并成为王家女婿,新婚宴尔得意扬扬之时在《漫成三首》(其三)中:“露夕咏芙蓉,何郎得意初。

此时谁最赏,沈范两尚书。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梦”的审美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梦”的审美意义

JIAN NAN WEN XUE还是把这一切悲伤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废名小说与现实主义始终是来来往往的,尽管时远时近,忽暗忽明。

早期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如《浣衣母》,其后的《桥》等远离现实,追求田园乡村。

抗战后,《莫须有先生传》则又回到正视人生苦难的路上来了。

苏童说,“写作是离地三公尺的飞翔”,当我们以现实主义的视角来重读《竹林的故事》,便能读出作者的无限“哀愁”。

对于废名来说,《竹林的故事》即便不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作品,也是一个充满无限愁苦的人生经历,尽管这一切或多或少被作者回避,甚至“以冲淡为衣”遮盖。

(山东建筑大学)■田翠翠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梦”的审美意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梦”经常出现。

同时,我国从古代开始便对“梦”有所研究,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对“梦”进行撰写,可以表达自身的一些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作者自身的心理状态。

在本文中,笔者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梦”的审美意义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从古至今,人们对梦的研究和分析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

不管是东方的《周公解梦》,还是西方的弗洛伊德理论、占星术等等,都是对人们的梦境进行研究的最好成果。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展将梦和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研究,为的是更好的研究文学作品。

因为很多作者在作品里对梦境进行描述,不但给作品本身带来了很多的美感,而且梦境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身的情感和思想状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梦”,对于研究文学作品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从性爱情感的方面来分析古代文化中“梦”的审美意义在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是神话传说以及史诗,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实故事。

但是在我国,散碎的神话故事使得文学发生时期的幻想世界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发展,只有少部分幻想类作品弥补了这样的缺陷,举个例子,宋玉撰写了《高唐赋》,这使得我国文学当中的“梦”开始有了萌芽。

再后来,相继出现这一类文学作品,笔者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其具体原因在于:在英国的哲学家“罗素”看来,因为社会提倡禁欲的原因,人们的性欲并没有得到减退,反而有所增加。

论梦窗词意象的美学意蕴

论梦窗词意象的美学意蕴

象内涵丰富多彩,是南宋多元的社会文化审美风尚和作家本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影响之下的产物,其美学含蕴
也是多方面的。具有朦胧之美、冷艳之美、残缺之美这三重的悲剧性美学意蕴。
关键词: 梦窗词; 意象; 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 I207. 23
文献标识码: A
意象是古典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是艺术家经 过外在提炼和内在整合的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复合 体。它是作家情感触动和阐发的媒介物,能够承载作家 复杂的心 理 经 验 和 情 感 指 向。明 代 哲 学 家 王 廷 相 曾 说 “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 人思而咀之,感而 契 之,邈 哉 深 矣,此 诗 之 大 致 也。”[1] 王 廷相指出,诗歌 艺 术 之 所 以 动 人,就 是 在 有“余 味”,“余 味”的延伸与意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意象是能够引发作 者和读者对作品进行咀嚼、思考、感兴等一系列审美活动 的事物。唐宋 词 中 积 淀 了 中 国 传 统 艺 术 的 基 本 审 美 精 神,在此精神的主导下,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意象世 界,通过这个世界,就可以清晰深入地探触到创作主体的 精神品质,从而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南宋吴文英,号梦 窗,其存词 340 余首,其词在意象创造方面具有独特的审 美意蕴。梦窗词中描述性的客观自然意象和感觉性的心 理意象交织构成了梦窗词独特的意象审美状态,有些意 象之间缺乏联系,跨度比较大,没有应有的逻辑性过度, 较为晦涩难懂。梦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多彩,是南宋 多元的社会文化审美风尚,和作家本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之下的产物,其美学含蕴也是多方面的。在对吴文英词 意象进行全面研读把握的基础上,笔者以为梦窗词意象 具有朦胧之美,冷艳之美,残缺之美。
第 12 卷 第 5 期 2012 年 5 月

梦的研究

梦的研究

Part1 简介梦是一种意象语言。

《庄子·齐物论》云:“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这些意象从平常事物到超现实事物都有。

事实上,梦常常对艺术等方面激发出灵感,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宣称梦见一条正在吞食自己尾巴的蛇,而悟出苯环的分子结构。

真正的做梦只有在人类身上被直接证实发生过,不过很多人相信做梦也会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

动物已经确定会有快速眼动睡眠,然而他们的主体经验却难以确定。

平均拥有最长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的动物是穿山甲。

哺乳类可能是大自然中唯一,或者至少是最频繁的做梦者,因为和他们的睡眠模式有关。

那么梦究竟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又有什么意义?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探讨。

Part 2 历史上对梦的研究1.我国古代的研究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就有许多类似于寓言的故事,就像周公解梦开篇说道德那样: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丁固生松贵江海得笔聪黄粱巫峡事,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周公解梦》即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为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

周公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可见周公生活的时代离现代有大约已有年的时间,《周公解梦》成书时代的古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知识水平、经济条件、意识形态等等与现代人都大相径庭,比如书中的帝王,文武,妾都是现代生活已不存在的旧事物,还有龙凤,鬼神等都是现实中不存在却在古人心中分量极重的,用几千年前的意象来解析现在的梦显然有些牵强附会。

在书中还有非常多的关于生子的意象,比如星入怀主生贵子,抱物上山孕贵子,日月合会妻有子,可以看出古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儿子可以为家中添劳动力,并且可以完成所谓的传宗接代,这些都是古人关注的。

书中还可以看到汗多关于升迁做官的意象,比如乘船渡江河得官,戴冠登车官欲迁,烧毁官帽欲更官,表现古人出仕立身的愿望;记载中周公主要是在政治上有作为,对梦是没有系统研究的,即便是后人的集体智慧也只能够说明这是中国几千年年来对梦文化的热衷所致,中国古人认为梦是天帝对人的暗示,是显示吉凶的预兆,是天人对话与交流的一种选择方式,上天是公平的,因此在周公解梦中会有一系列的标准化的解析,形式类似于词典,词典和一般理论书有很大差别,词典就是一个个词条,然后是解释,完全没有理论体系或者阐述原理。

《红楼梦》中的梦境与意象解读

《红楼梦》中的梦境与意象解读

《红楼梦》中的梦境与意象解读介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关于贾府衰落的故事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梦境和意象来丰富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红楼梦》中的梦境与意象,并解读它们所蕴含的深意。

1. 梦境:幕后现实的折射梦境在《红楼梦》中被广泛使用,既作为故事情节的推动因素,也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

作者通过将梦境与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迷茫和痛苦。

H1. 出尘世的追求•H2. 宝玉的梦境•H3. 白蛇梦–H4. 求仙之念–H4. 对现实的不满•H3. 草地梦–H4. 追求自由与快乐–H4. 美丽女子的幻想H1. 现实的残酷•H2. 林黛玉的梦境•H3. 夜魔梦–H4. 对贾府的不满–H4. 在困境中的挣扎•H3. 金针梦–H4. 对未来的担忧–H4. 被命运左右的无奈2. 意象:情感的抒发与隐喻意象是《红楼梦》中独特的修辞手法,通过隐晦而富有表现力的描写,更加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H1. 花与草:爱情与生命的象征•H2. 落花•H3. 宝黛之情的寄托•H3. 葬花–H4. 昭示生命的短暂–H4. 对现实的悲叹•H2. 草地•H3. 草地上的自由•H3. 纸上草地的幻境H1. 鸟与鱼:命运与追求的象征•H2. 鸟•H3. 金鸳鸯–H4. 婚姻的束缚与不满–H4. 对命运的抗争•H3. 凤凰–H4. 荣耀与堕落的象征–H4. 对女性命运的注解•H2. 鱼•H3. 草府鱼缸–H4. 宝玉与黛玉之情的对比–H4. 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争夺结论通过对《红楼梦》中梦境和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这两个元素,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梦境对现实的映射,呈现了人们对追求与困境的痛苦和迷茫;而意象则通过隐喻和象征,更加精准地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红楼梦》中的梦境和意象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反思。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摘要:梦在心理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象中,梦意象也无处不在,有人说:“中国文学史确实也是一部梦文学史”。

意象往往传达着作者的言外之意,通过意象,我们可以更接近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文选取意象中的梦意象,就其文化蕴含做简单的解悟。

关键词:古典文学梦意象文化蕴含“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出自白居易《梦微之》,“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

凤姐方觉是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面来。

”出自《红楼梦》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情节。

古典文学作品中这些“梦”的含义是否同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呢?梦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好奇,它给人们传达信息的同时,人们也在通过对梦的描写传达着自己的信息。

一、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历史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梦慢慢的从个人行为转变成社会符号,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意象。

最早的梦意象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出现的甲骨卜辞里面记载了贵族关于气候变化的梦,并把这些和鬼魂信仰联系在一起。

《诗经》里面虽然关于梦的作品不多,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此后中国梦文学和梦意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的《左传》对梦的记载有丰富的词汇,语法结构也变得复杂,出现了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梦意象。

到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用蝴蝶梦通过寓言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梦意象开始具有更为纯粹的文学色彩;宋玉《神女赋》和《高唐赋》中的“神女梦”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开创性的“美女”形象。

两汉时期,王延寿的《梦赋》被称为“中国最早专门写梦的名作”。

唐宋两朝梦意象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李白、苏轼、陆游等文学大家的诗词中都经常出现梦意象。

到明清时期,梦意象得到更大的发展,《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展示了更加丰富的梦意象。

二、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类型殷商时期人们通过占卜来解释梦,认为梦是鬼神或者祖先给他们的凶兆,梦意象侧重于宗教,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对统治者或是创造者的敬仰,对鬼神害怕又妥协的心理。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摘要]在南宋的词坛上,辛弃疾是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遭遇坎坷,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

表现在词作上,即梦的意象频繁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隐退之间的游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

[关键词]辛弃疾梦意象宋代文人心态一、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结合的产物。

审美主体以自己的情感、思想去选择、改造客观对象,所得到的必然是带有主体色彩的象,故意象又可表述为意中之象。

我国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写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左传》中种种有关梦境的描写。

梦又成为一种文化的现象,后世描写梦幻者亦屡见不鲜。

宋词中就有大量关于梦的描写,本文选取辛弃疾的梦词作为研究对象。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山东历城人。

一生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因此他抒写这种情怀的词悲壮激烈,雄阔深沉。

《全宋词》收录辛弃疾词作260多首,其中直接写梦的词达70多首,梦意象成为辛弃疾最热衷的意象之一。

笔者对所查到的有关梦的意象进行分类。

内容上有幽梦、断梦、破梦、归梦、连环梦、钧天梦、醉梦、草春梦、客梦等,词人的梦是五彩缤纷的。

根据所梦对象,可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梦。

抽象的梦:“有梦登天的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水调歌头)、梦天涯的“梦天涯一枕惊回”(江神子)等;具象的梦:有梦鹿“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满江红),梦孤鹤“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满江红)等。

总结辛弃疾梦词的内容,词人的梦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希望之梦,又有失望梦。

希望之梦有草春梦、连环梦、梦归家、梦欢娱等。

失望之梦往往表现在感慨人生如梦、梦孤鹤、梦登天、断梦、破梦等。

二、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要特征辛弃疾词中,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利途,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万动交织,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李煜梦意象的美学研究

李煜梦意象的美学研究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作为一位词人,李后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据笔者收集的资料显示,李煜一共有34首词传世,而“梦”意象占了很大的比重,一共出现在13首词作中。

李后主的人生经历了前后两个反差极大的阶段。

不论是前期的纸醉金迷,还是后期的屈辱度日,他词中的梦境都成为他满足愿望的最短途径。

算来一梦浮生――李煜词梦意象类型李后主的梦词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可归纳为三类: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男欢女爱之梦,国破家亡、酒入愁肠的颓唐之梦和趋向空寂、复归于宁静的空无之梦。

(一)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男欢女爱之梦刘毓盘评论李煜“于富贵时能做富贵语,愁苦时能做愁苦语。

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温氏以后,为五季一大宗”。

在亡国之后,李煜写了一首又一首的愁苦之词。

而亡国之前,李煜却是写尽了富贵之辞。

这一类的梦词有“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采桑子》)等。

在这些词中,李后主将视线定格于女子。

有时,女子是梦的主体,有时又是梦的对象。

(二)国破家亡、酒入愁肠的颓唐之梦李煜只活了短短的四十二年,最后几年犹为辛酸:其弟李从善入宋被扣为人质、爱子仲宣意外夭折、挚爱皇后娥皇病逝。

骨肉分离、丧子亡妻止痛已经压得李后主喘不过气来,雪上加霜,南唐王朝,覆灭了。

李后主终究还是递上了一纸降书,成为了屈辱同行的“违命侯”。

此时的李煜,没有退路,也没有前方,他能做的,只是寄情于梦中,在梦中追忆故国故人,重温过往的生活。

这一类的梦词有“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清平乐》)等。

在这一类残梦中,“梦”多与“酒”相伴,来道出李后主的酒入愁肠、梦中颓唐。

(三)趋向空寂、复归于宁静的空无之梦在国破家亡、酒入愁肠的颓唐之梦里,李后主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着以往的奢华生活。

然后又在梦醒时分加剧自己的亡国之痛。

当这种痛苦使他觉得不堪重负时,他就会滋生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否定,这种否定就会使他陷入“空无之梦”。

梦的文化解析梦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与意义

梦的文化解析梦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与意义

梦的文化解析梦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与意义梦的文化解析:梦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与意义梦是一种神秘的现象,人类从古至今都对梦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

不同文化中,梦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反映出了各个文化对梦的独特解读和理解。

本文将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两个方面,探讨梦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与意义。

一、西方文化中的梦象征与意义在西方文化中,梦常常被视为预兆或预示未来发生的事情。

在古希腊神话中,梦被认为是智慧女神阿忒弥斯特(Artemis)送给人类的礼物,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指引方向。

同时,梦也被用来解释心理现象和情感体验,如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以及他的后继者们将梦视为心理冲突和欲望的表达。

梦在西方文化中还常常与宗教和神圣联系在一起。

在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梦的记载,如上帝通过梦境向人传递神谕等。

基督教徒相信,梦是上帝与人沟通的一种方式。

另外,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原住民民族,如美洲印第安人,也相信梦是神和灵魂的交融,能够获取智慧和指引。

二、东方文化中的梦象征与意义与西方文化不同,东方文化中的梦更多地与心灵和灵性体验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梦被认为是人与灵魂之间的交流。

古代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夢見不來拘之,何患無辭乎。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在梦中能够解放自我,感受到自由和真实的本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梦也常被视为预兆和预示。

人们相信,有些梦境可以揭示出未来的好坏和人生的转机。

梦在中国文化中也与庙堂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帝王常常把梦境作为政治决策的重要依据。

除了中国,印度的梦解释也相对较为复杂。

印度教与梦有很多的联系,梦被视为来自神灵或上帝的信息,能够指引人们在世间的行为和决策,具有神圣的属性。

三、梦的文化解析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科学解释已经成为人们理解梦的主要方式,但梦仍然在各个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为了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常常会通过解析梦境来获得线索。

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梦的象征与意义与人们对自身的探索和寻求有着密切的关联。

最新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分析-精品

最新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分析-精品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分析一、中国古人的圆形崇拜再来看我国古人对天地的崇拜。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中国人对天地的最早设想是天为圆而地为方。

甲骨文中“天”这个字,常见的写法是在人的头顶上顶着一个圆点或圆圈,这是有记载的“天圆”之说的较早证据。

古人有“盖天说”,认为高高在上的苍天就像一口圆形大锅笼罩着四野。

另一种“浑天说”则认为天地形体就像鸟卵,天包于地外:“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转如车毂之运也。

”①“天圆地方”观念在我国古代器物、钱币、建筑等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古玉器中,环、壁、琮、瑗等造型都与圆有关,其中祭祀用的礼器玉琮,外部为方,像地之形;内部为圆,像天之貌;中间的圆柱形穿孔象征着天与地的贯通。

在古代建筑中,最能体现天地方圆观念的当然要属天坛和地坛了。

天坛的圜丘圆形造型为祭天所做,表现了天圆思想,圜丘台阶有九层则象征着九重天界。

与此相对照,地坛平面的方形则体现了古人对大地形貌的理解。

为什么会产生天圆地方说呢?最早可能来自于视觉的直观感受,人们看到苍天笼罩着大地就觉得天应该是圆的,这样才能把大地罩住,而大地又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后来这种天圆地方观又被衍变为一种宇宙阴阳观。

天道圆,地道方。

天为阳,地为阴。

天地有别,阴阳各异,圆方不同,它们互为依托。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虽然中国古人提到了“地方”观念,但是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地”就在他们身边,与之非常熟悉、亲近;而“天”则离他们非常遥远,就会显得神秘莫测。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神秘的事物更容易让人觉得尊贵并心生敬畏。

《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对应着阳,为男,为君,为父,为夫;而地对应着阴,为女,为臣,为母,为妇。

所以人们认为“天”的地位要远远地大于“地”。

因此,“天圆”在中国古人心中要重于“地方”观念,这也正是本文在这里重点探讨“圆”而非“方”的原因之一。

左传梦境描写的文化阐释

左传梦境描写的文化阐释
成公十年记载 晋侯 梦赵 氏先祖 化为厉鬼前来报仇 桑 田坐据梦兆断言他 不食新 而死 晋侯又梦 疾为二竖子”逃于“育上 膏下” ,医 缓诊断为’ ‘药不至矣?不可为 也。 ”六 月新麦成 熟 ,将举行 尝麦仪式时,晋侯先 召桑田坐 , 示 而杀之” ,以明其释梦之诬 。结果 ,“将 食?如 厕,陷而卒” 。 “小臣 有晨梦负公 以登 天 ,及 日中 ,负晋侯出诸厕,遂以 为殉” 。晋侯在成公六 年听信谗 言杀死赵 同、赵括 。潜意识中欠疚之情和担心赵 氏报复的心理,是他致病 的原因 。而久病不愈又 导致心 中对疾病的焦虑,以 致于? ‘梦疾为二竖 子” 。小 臣负公 出厕却被“杀以为殉” ?也应了他 的‘ ’登天”之梦%晋侯未尝新而死 , ’ ‘坐以明术见杀 ,小巨 以言梦 自祸’ ,悠 ,作者围绕晋侯之死 ?写了三个梦境 ,其验 如响 ?突出地显 示了梦境 的应验性特征。其中虽不乏迷 信宿命的因素 ,但也表现出作者对人物命运和事物发展 原因 的积(烫探 索和大胆解释,
《左传 》的梦境描写是春秋时期社 会思想意识 社 会心理特 征的独特反映。天道 与人事 的冲突,在 当时表现得尤为 激烈。一方面传统 的宗教意识、迷信鬼 神祖 先等观 念在社会上依然 盛行,另一方 面人的意识的觉醒 、认识能力 的提高又 在不断促使人们去合理地 解释说 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努力探求事物内部的 客观规律。许多人物既积极 行动 ,重视人的主观努力和谋划 ?又不 断地从梦掩、占 卜中获得启 示,以验证自己行 为的正 当性与合理性 增强取得成功的信心 各种人物 的梦境 或玻有关 典籍所记载 或在社 会上长期流传 成为《左
【内容提要】 《左传》 的梦境描 写 受到 原始 宗教观念和春秋时期相信梦脸 羊索梦兆的社会风俗习 尚 的影响 ,具有应脸性 、因果性和象征性等表现形 态,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为后世梦幻文化的发展莫定了坚实基拙。

《庄子》经典梦意象的美学分析——以“庄周梦蝶”为例

《庄子》经典梦意象的美学分析——以“庄周梦蝶”为例

多限 于宣扬天命的 窠臼, 开始对梦进行 自 形而上思 在此 觉的 考. 恍惚迷离吗? 总之, 梦境的 真实 鲜明性, 性、 梦者从梦到觉过 程中
情感的 变化性, 以及亦物亦我、 物我难分的 恍惚性、 奇幻性等, 基础 庄子进一步将梦意象应用于自己思 上, 想的阐发当中, 的 具有
独特的美学价值。
与? 胡蝶之 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恂
单的 看这说的是庄子梦见自己变 成了一只蝴蝶, 翩翩起舞, 快乐
在庄子之前, 梦的 相关记载已 经大量见于各 种文字材料当
中 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占 辞. 辞往往是占 , 的 这些 梦者根
无比。结果醒来后发现 自己仍然是庄周, 而梦中的蝴蝶却已经不 据梦者梦中的某些物象而作出的解释 ,常常与梦者的生活密切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06 期
船 山学刊
C umhnJ ̄ml h a a o
NO. .0 6 12 0 S m o5 u N .9
( 复总第5 期) 9
《 庄子 》 经典彗意象昀美学分析
以“ 庄周梦 蝶" 为例
邹 强
摘 要;《 庄子》 中的梦意象是继梦 卜 ( 辞、 诗经》 ( 梦意象、 左传》 《 梦意象之后的
的认知程 度有关,既然天命鬼神被视为一种冥冥之力而具有神
奇的力量,那么它们所发出的一切指示 自 然是不可抗拒的。因
史散文取得了多 方面的 成就。 具体就梦而言, 历史散文中 的梦已
经摆脱了简单主宾句式而较为完整, 带有明显的梦文学的特点。
说, 左传》 时期的梦意象已经具有了 《 更为自 觉的审美追 此, 常与鬼神相伴的梦 自 然拥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其次, 作为一 可 以 种感性存在, 梦意象能 够得到接受者最大程度的认同与感知, 借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价值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价值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价值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这部经典之作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深邃的审美价值观,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而精彩的文化世界。

一、意境的追求在红楼梦中,描写人物、景物以及情节的手法多样而精妙,在文字间流露出独特的情感与氛围。

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象征等手法,使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例如在描述黛玉的一生中,作者以枯榄树为象征,暗喻了黛玉的命运多舛、悲剧的命运。

这种以意象为基础的审美观念,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能够感受到深厚的情感与美感。

二、情与景的交融红楼梦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将人物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细腻入微的描写,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还能看到环境的变化与人物之间的互动。

例如,在宝玉与黛玉相遇的情节中,景物映衬着两人的心境,增强了故事情节的张力。

这种情景相生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读者也更容易投入其中,体验到其中情感的起伏与变化。

三、文化传统的彰显红楼梦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信仰、佛教哲学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与拓展,红楼梦将个人命运与社会道德相结合,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道德沦丧。

例如,在贾府的描写中,反映了家族观念、父权意识等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细腻刻画,使得作品更有深度,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四、审美价值的塑造红楼梦将美的追求融入到全书的方方面面中。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精心构思与刻画,塑造了丰满、复杂的人物形象。

例如,宝玉、黛玉、晴雯等角色都是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形象,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同时,作者对于人生、生死、命运等课题的思考,也赋予了整个作品更为深邃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才华与思想深度,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梦的象征及其意义

梦的象征及其意义

梦的象征及其意义梦的分析还原(⼀):梦的象征及其意义梦的象征及其意义南岛 由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诞⽣与发展,⼈类早期对于梦的虚妄性和通灵性的看法已经逐渐被科学的释梦观所取代。

对于现代⼈来说,梦已经不再仅仅具有“神喻”的性质,也不相信梦的起源单纯是⽣理性的——即神经细胞受刺激⽽引起的幻象或者是⼈在晚上从记忆中排放出来的多余的信息,如同电脑清除不必要的数据⼀样。

⼤多数⼈已经能够从⼼理健康的⾓度来看待梦:梦虽然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但却是⼈的⼼理状态的准确描述,具有⽆可否定的精神价值。

释梦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往往被许多精神分析治疗家视为最重要的诊断⼯具和治疗⼿段,即:对梦的解释过程既是诊断过程也是治疗过程。

梦是⽆意识最重要的⼀个窗⼝。

⼈类的各种神经症症状和各种神经性反应,均来源于个体处于压抑状态的⽆意识的⼼理冲突或⽭盾,⽽对于这些潜藏在意识之外的⼼理冲突,来访者⾃⼰并不知道。

当分析师对来访者所报告的梦进⾏解释时,来访者被压抑的⽆意识⼼理冲突将被揭⽰出来并转化为清晰的意识,由此带来症状的消失或减缓,促成来访者的⾃我领悟和⾃我探索。

有⼀位中年⼥⼠,因失眠困惑来接受⼼理咨询。

她找不到失眠焦虑的任何原因,⾝体检查⼀切正常,但整天都忐忑不安。

她说⾃⼰最近反复做⼀个被⼈追赶的梦: “我从出租车上下来,有⼀个⿊⾐⼈(看不清楚、可能是男⼈)在后⾯追赶我,顿时感觉很害怕,并被惊醒。

” 这个梦与她最近参加旅游团期间经历的⼀段“婚外情”有关,但梦者否认⾃⼰因“婚外情”焦虑,她说由于⾃⼰长期维持⽆正常性⽣活的婚姻,⾃⼰过去也曾遭遇类似“⼀夜情”或“婚外性”关系,但从未感到⾃责或对丈夫有愧疚。

咨询师没有就她的说法进⾏对峙,⽽是对这个梦进⾏了解释: 咨询师:“车”在梦中是⼀个普遍的象征,通常指你与某个⼈的情感空间,如果是家⽤⼩车,则指你与⾃⼰丈夫或家⼈的情感空间。

出租车,你能想到什么? 来访者:出租车就是出租车呀!外出时我经常会打的,⼀种交通⼯具。

梦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梦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梦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梦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梦境为创作的源泉,通过文字来描述和表达梦中的情景、意象和感受。

梦文学在人类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梦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以梦为灵感的故事和诗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文化和文学传统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文学作品。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梦册、梦解、梦寐志,还是西方文学中的《白雪公主》和《爱丽丝梦游仙境》,梦文学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吸引着读者。

梦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源于人们对梦境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在现代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的视野下,梦文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理论支撑。

人们开始探索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梦境中所蕴含的象征和隐喻背后的真实意义。

许多作家通过梦文学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梦文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更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维方式。

梦境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和想象力的领域,梦文学作品通过对梦的描绘和解读,将读者带入一个新奇而神秘的世界,开启了人们对未知和未来的思考和想象。

同时,梦文学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由自在的创作空间,让作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文学的边界得以拓展。

展望未来,梦文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对梦境的理解和解读将会更加深入和准确。

梦文学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

同时,随着人们对个体差异和多元文化的尊重,梦文学也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面貌。

总之,梦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维方式。

未来,梦文学将会继续发展和演变,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迪。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

论《三国演义》梦境的审美价值与研究视角

论《三国演义》梦境的审美价值与研究视角

《论《三国演义》梦境的审美价值与研究视角》摘要:本文就以位居“四大奇书”之首的《三国演义》中的梦境为例,从梦意识的独特角度,去了解梦境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当然,由于《三国演义》中非理性的梦象与我国古代具有神秘色彩的梦文化联系紧密,因此,国外目前对《三国演义》中的“梦”尚无专题研究,在梦占研究上,人们从预测术的角度对《三国演义》的梦占进行分析,认为《三国演义》中充满“术数”现象,但在实际研究中充满了浓郁的迷信色彩的意味梦作为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很特殊的现象。

大量的民族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原始人的梦魂观念发展为梦兆迷信,再转化为占梦术,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小说,无一书不说梦”,而中国古典小说是从史传与志怪发展起来的,因而可以说整个古代的叙事文学受梦意象、梦文化浸染颇深。

既然梦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梦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地探讨。

本文就以位居“四大奇书”之首的《三国演义》中的梦境为例,从梦意识的独特角度,去了解梦境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

一、《三国演义》梦境的审美价值首先,具有极强的文学价值。

梦是人的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梦在小说中常常以人物活动的一种情节而出现。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许多人物之梦,对人物之梦的分析,也是对作者为人物安排白日梦的分析,是对作者创作动机、手法和小说情节、故事结构的深入分析。

同时,梦也是人的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梦在小说中又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出现的。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梦境分析,探求梦作为小说的一种表现手法、作为叙事结构或者描写人物的手段对形成这部巨著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再者,《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也是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红楼梦梦境描写及其艺术审美

红楼梦梦境描写及其艺术审美

红楼梦梦境描写及其艺术审美课题编号:100510 组长:李小砚组员:胡杰吴淑慧孙飞胡晨蔚奇君指导:史恒刚一、前言梦是意志的象征,不断地感召着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意愿,它同时又予人以精神上的极大慰藉。

我们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客观上就已经把“梦”置于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在这方面,曹雪芹的《红楼梦》堪称典范。

要是有人把《红楼梦》只看成是“红楼之梦”,则必定是个傻子;要是有人仅仅把它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摹本”,也算不得高明。

说曹雪芹不是写梦,他毕竟在写梦。

作者开卷便说:“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撰此《石头记》。

”并提醒读者,“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此书立意要旨”,更何况书中有许多重要事件,深邃哲理都是通过梦来表现的。

宝玉游太虚幻境是在梦中,贾瑞毙命于淫是在梦中,秦可卿喻示凤姐是在梦中,黛玉谢逝也在梦中……出于对“梦”的好奇,我们决定研究这一课题。

二、资料分析经过小组同学的多方努力和充足的资料来源,我们收集了有关《红楼梦》梦境描写及其艺术审美的许多材料。

1、梦境的种类(1)哲理型梦境(2)预警型或恐惧(忧虑)型梦幻(3)逢仙型梦境2、梦境研究: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3、梦境作用三、论文材料1、梦境的种类(1)哲理型梦境“所谓哲理型梦幻,是指作者意图借作品中的梦幻来阐述某种人生哲理;这些哲理不一定都是客观真理,但它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所信奉的”[2]。

《红楼梦》的第一场梦,乃是甄士隐所作的白日梦,最后一梦是贾宝玉作的:“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在这两场梦里,各有一幅联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两幅联语中心是在论证两对哲理概念:真与假;有与无。

《红楼梦》中的一切人物、事件,人们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都是作者这两幅联语的哲学思想影响下被描画出来的。

什么是“假”?是幻想,是幻象,是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是《红楼梦》中那些痴男怨女所追求的东西。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庄子 以意象的冥想方式反观人生 , 体验人生。因此 。
庄子的“ 逍遥游” 既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又是精神
自由的终 极 向往 ; 既是审 美境界 和艺术 境 界有是最 高
不受陈规戒律的约束 和压抑的 自由。虽然这种 自由 的状态是短暂的, 但其境界却是永恒。人可以像蝴蝶

的生命境界和哲学境界。对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 , 艺 术思维有着深远影响。“ 物化 ” 境界一直为古代乃至
“ 蝴蝶 意象 ” 就成 了 中 国文 学 中常 见 的代表 之 一 。 也

引领审美主体进人愉悦情 绪的想象心境。这正是 中 国古典文学感物起兴、 感悟兴起的自发性的创作模式
的体现 。 ‘ 从读者 和接受 主体来 看 , 中国人 的思维 素来具 有 重形 象轻逻辑 的特 点 , 因此具 有可感 性与可 亲近 的感
有限的物象形式负载着无限的意义 内涵 , 每一类意象 背后都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容。 ( 一)蝴蝶 自然属性契合中国文人的审美倾向。
东风送 暖 , 回大 地 , 春 野花开放 的时节 , 各种蝴 蝶
审美文化心理。其蝴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
号, 展示 了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有关蝴蝶的文 化认同在文人心理中是代代传承的, 某种程度上又固 化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蝴蝶文化是 中国传统文化 漫长积淀的结果 , 蝴蝶作为一个原型性象征积淀下来 并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 的反映。我个人认为, 至
生存形态。蝴蝶 的生存空间是美好 的, 愉悦的。因此 它历来是诗境 中的美好原 型之一 : 留连戏蝶 时时 “ 舞 , 在娇莺恰恰 啼。 ( 自 ” 杜甫 : 江畔独步寻 花七 绝 《 句》 ;蜂蝶纷纷过墙去, )“ 却疑春色在邻家。 ([ ) ” 唐 王驾 :雨晴》 ; 《 ) 这里一方 面是蝴蝶意象所构成 的情 景, 代表着美好 的生存形态 , 另一方面是审美 主体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经典梦意象的审美文化分析摘要:梦意象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类别。

作为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经典梦意象虽然产自不同的时空背景,却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借助于它们的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探寻梦意象背后的奥秘。

根据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熊罴梦与兰梦的广泛流传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古人对于其中蕴含着的“子嗣”这个中国古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集体无意识的高度关注。

《庄子》蝴蝶梦与骷髅梦的“斗争”隐含着荣格移情与抽象学说的影子,前者的盛行与后者的悄无声息不能不说与移情和抽象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心态有着直接的联系。

关键词:梦意象;美学分析;集体无意识;移情;抽象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当中,梦意象是一个独具魅力的类别,一直受到国人的特别关注。

跟其他文化一样,梦意象也经历了一个从萌生到繁荣的漫长发展过程。

不过,在早期的梦意象当中就已出现了许多经典之作,并早已成为古代审美文化当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审美符号。

熊罴与幽兰的梦幻一部《诗经》记载了先秦时期国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梦意象史上的第一个经典一熊罴梦。

自从《诗经》之后,这个梦意象就一次又一次的在各种作品中出现,寄托着人们对于繁衍后代的真挚祈盼。

出现于《左传》的“兰梦”是中国梦意象史上另一个与繁衍后代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梦意象,它同样成为后人在表达夫人怀孕的喜悦之情时所惯常采用的审美意象。

(一)熊罴: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熊罴梦出自于《诗经?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却对中国古代文化心理有着至深至广的影响。

稍加留心,我们会发现,这个梦意象在古代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已经不仅仅是用“频繁”二字足以形容的了。

唐代刘禹锡曾有诗云:“闻彼梦熊犹未兆,女中谁是卫夫人”(《答前篇》)、“幸免如新非分浅,祝君长吟梦熊诗。

”(《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也曾有过“贤者宜有后,同当梦熊罴”(《思王逢原》)的诗句。

熊罴梦还经常在古人的书信中出现,如曾国藩的家书中就常出现“闻大弟将来有梦熊之喜,幸甚!”(《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温弟妻妾。

皆有梦熊之兆,足慰祖父母于九泉”(《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之类的字句,足以表明这位晚清重臣对于子嗣后代的重视和对于“梦熊”意象的偏爱。

其实,熊罴梦之所以对国人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与其说是出于对熊罴、虺蛇本身形象的喜爱,不如说是对它们身上所暗含的“男子之祥”的热切期盼。

它所代表的,是千百年来积淀在国人心头对于子嗣极度渴求的集体无意识。

对于集体无意识,荣格曾经解释说,“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国人对于子嗣的这种渴望与追求,就是“普遍的”,就是“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

在宗法制度笼罩下的古代中国,子嗣对于国人们来说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多子多福是千百年来国人不变的信念。

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

家族的繁衍和香火的延续是仅次于自身个体生命的头等大事。

甚至在有些时候,为了家族的繁荣,牺牲掉个体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对于子嗣的渴求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对于祖先生殖能力的崇拜,所以我们才会有着如此众多的男根崇拜遗址,才会把这种崇拜表现在“祖”字的象形上。

甚至还可以反过来说,宗法制度的出现,与国人对子嗣的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

原始人对于图腾的崇拜在血缘关系的浸淫下,无法不转换成为对于祖先的崇拜,并进而为宗法伦理制度的出现奠定基础。

不管是对于子嗣的关注影响了宗法制度的形成,还是宗法制度的形成影响了对于子嗣的渴求,它们所传递出来的,都是对于繁衍后代的高度重视。

或许,在我们这个以农耕为主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里,再也没有什么比“人”这种生产力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毕竟,作为依靠着黄河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无论是大规模的耕种,还是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弥补水患带来的损害,无不需要大量的人力。

这种维持自身和种族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国人对于人丁兴旺的期盼与追求。

这种渴望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潜藏在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并没有随着先民时代的过去而有所减弱。

相反,在早已强大起来的宗法伦理制度的影响下,人们对于血脉相传、香火永继观念的重视与日俱增,甚至成为“仁孝忠义”的一个基本条件,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就这样,在潜藏于心底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与时时刻刻萦绕在生活周围的现行宗法伦理的双重浸淫下,熊罴梦梦意象的广为流传,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兰梦”与比德之美同样寄托着国人对于生儿育女美好愿望的梦意象,还有著名的“燕姑梦兰”。

“兰梦”的出现比“熊罴梦”要晚一些,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三年》。

郑文公的贱妾燕姑梦见天使给了自己一束兰花,遂生子日兰,是为穆公。

因为《左传》对于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穆公贵为国君的示范力量,梦兰与生孕之间迅速建立起了固定的联系,并对国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庾信曾有诗云:“何年迎弄玉,今朝得梦兰”(《奉和赠曹美人》),元稹也曾写到:“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蓑翁”(《感逝浙东》),都是对于这个“梦兰”梦意象的吸收与借用。

类似这样的诗句在古代文本中还有很多,如“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骆宾王《代郭氏答卢照邻》)、“消魂处,是鱼笺不到,兰梦无凭”(陆游《沁园春?一别秦楼》)等等。

与熊罴梦梦意象一样,兰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寄托对儿女绕膝、子孙满堂的美好期待的象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兰梦与熊罴梦一样都代表了古人对于子嗣的渴望,但是它们在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中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

“熊罴梦”最初由熊罴和虺蛇两种梦象构成,原本代表着生男、生女的两种吉兆,但在后来的衍变过程中,或许与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关,熊罴之祥逐渐战胜了虺蛇之喜。

文人们在利用“熊罴梦”的时候,往往只指代其生男子之意,而对于虺蛇所负载的女子之祥,则在有意无意间挥发掉了。

另一方面,原本就表示“孕而生男”的“兰梦”却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扩大了其本来的内涵,衍化为“妇女受孕”之喜的度语,涵盖了男女之喜的共同喜悦。

后人在将其引入诗文的时候,通常用它来表达对妇人受孕的喜悦与祝福,不论所怀男胎女胎,以一“兰”概之。

不过,兰梦与熊罴梦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国人对于比德审美观念的发现与应用。

《左传》之所以把“兰”与郑国未来的国君联系起来,是因为有感于“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可见,在时人眼中,兰花那醇厚、绵长的幽香与理想君子身上所特有的那种朗朗正气之间具有精神上的相似性,兰花也就因此而成为了有德之人的形象表征。

这种对于兰花与德行之间的类比在当时已经被人们广为接受了,与《左传》成书时期相差不远的屈原,不也正是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大量使用“香草美人”、“幽兰”、“秋兰”来表明自己品德和人格的高洁么?用带有淡雅芳香的兰花来比拟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国君,是先秦时期“比德”审美观念的体现和实践。

先秦是比德审美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有着《诗经》、楚辞等对于比德观念广泛的自发应用,就连哲人们也已开始对这种美学观进行了普遍的理性思考。

这种思考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时人的比德审美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的审美之上,它更多地体现于借助自然的审美而对人格力量进行欣赏与赞叹。

而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的兰花,早就以其馥郁的芳香和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不过当时兰花还多限于象征文人广博的心胸与高洁的情操和孤傲的气质,以“兰”喻指国君的,则是“燕姑梦兰”的首创。

比德审美观在君王身上的运用,是时人对这一审美观念认可程度的提高,也是审美观念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表征之一。

综观“熊罴梦”和“兰梦”这两个梦意象,他们都是梦意象发展早期出现的代表性作品,无论是梦象还是意蕴相对来说都还比较简单。

不过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国文学作品中梦意象所共有的一些特征,那就是,借助于梦象的自然属性特征和人类的现实生活之间达成的某种联系,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然后把一些特殊的情感意蕴投射到这种梦象身上,使这个梦意象蕴含着与它的自然属性具有相似意义的蕴藉。

久而久之,这种梦意象所负载的意蕴就约定俗成起来,代表了国人审美文化心理当中某种特定的审美情感。

一提起它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们身上所蕴藏着的那种丰富蕴藉,而对于它的来源与出处,则很可能淡忘了。

到这个时候,梦意象就开始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中国人审美文化心理中特定的审美符号自由地出现于各种作品文本当中了。

蝴蝶、骷髅与移情、抽象在早期的经典梦意象当中,《庄子》中的梦意象称得上是绝对的代表。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庄子》中的诸多梦寓言是作者为了阐释其哲学思想的需要而精心创作的。

在《齐物论》一篇当中庄子很清醒地说过:“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不仅如此,《田子方》一篇对于“文王观于臧”背后奥秘的揭示也表明,庄子已经意识到,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政治人物可依托梦迷信的帮助,编造出本来并不存在的梦幻,为其所用的。

可以说,对于梦,庄子可谓尽得其中真味。

(一)蝴蝶的选择庄子一生贫苦困顿,但却鄙弃名利富贵,在乱世中力求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的自由。

蝴蝶梦代表了他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在梦境当中,他可以“栩栩然”的飞翔,忘却身处乱世的烦恼。

世间看起来最容易的事情往往也是最难的。

忘却,本是一种无奈,但有时候忘却也是一种愉悦,就是这种忘却自身的快适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文人苦苦地追求,尤其是当他们在仕途受到挫折的时候,这种“不知周也”的快适更是成为他们寻找慰籍的一种解脱。

因此,蝴蝶梦这个梦意象在那些祈盼归隐山林以及习惯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抒发自己清真逸致的文人们那里就有着巨大的市场。

蝴蝶象征着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人性本质,这在庄子所处的那个到处充斥着权欲、野心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

也许,这就是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到来之前对于人性的一种渴求。

这种渴求与庄子的艺术精神一道,弥漫在中国审美发展史漫长的进程当中。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早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名句了。

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春夕旅怀》)同样是素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佳句;唐朝女诗人鱼玄机的“画舸春眠朝未足,梦为蝴蝶也寻花。

”(《江行》)则蕴含了鲜明的女性色彩,别具特色。

类似这样的咏蝶之作还有很多,可见这个蝴蝶梦对于后世文人心态是多么的影响深远了。

事实上,蝴蝶这种五彩斑斓、轻盈灵动的小精灵一直受到中国文人的偏爱。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之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历来以其清新的形象和生意盎然的意境备受人们的称道,而北宋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谢逸一生当中居然创作了三百多首蝴蝶诗,被人们称为“谢蝴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