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的发展演变
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
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斗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木建筑结构,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求,之后慢慢演变为纯装饰性结构。
它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历程,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代表意义。
斗拱的演变历史西周:出现雏形西周铜器“矢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
其基座上出现了四个矮柱上承皿板、栌斗,中间连以横楣和蜀柱的形象,反映出房屋柱网及柱间联系构件的做法,推测在西周初期建筑柱子上可能已出现栌斗。
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四角出现栌斗、抹角栱和斗子蜀柱,可以据此了解早期的斗栱形象;陶制斗拱中有栌斗、散斗等,大致反映出了早期斗栱组件中斗的形象。
斗拱早期形象斗栱的早期发展,当代有建筑考古学家结合考古中发现的擎檐柱遗迹现象,推测斗栱纵向栱(也称竖栱)的形成过程是:擎檐立柱——落地斜撑——腰撑(撑栱)——曲撑——插栱,这一檐结构由落地支承到悬挑支承的变革大约完成于西周晚期,最迟到战国时期又完成了插栱与横栱的组合,即形成最初的出跳斗栱的形式。
横栱的发展,一般认为脱胎于叫做“欂(bó)、枅(jī)、栌”一类的短枋木,这些横向构件横装于斗栱栌斗口子中,在构件的两端置散斗,就形成了一斗二升的平叠横栱,再将横栱改为弯曲上举的形式,就形成了栾栱。
斗拱早期发展示例图汉代:探索期这一时期出现各种各样的斗栱形式。
汉代斗栱以承托柱梁和增大挑檐为主。
在有最简单的柱头放置栌斗和柱头安放实拍栱的做法;有一斗二升、一斗二升加蜀柱的做法;有一斗三升的做法;有将栱做成曲栱和左右牵合形成交互曲栱(鸳鸯交首栱)的做法;有伸出挑梁,形成单栱出跳和重栱出跳的做法。
汉代斗拱示例图南北朝:进一步发展柱头铺作基本完善,柱头栌斗除了承托斗栱与额枋外,还承托内部的梁架;补间铺作尚处在探索中,出现了人字栱、人字栱与斗二升的组合,栱端卷杀逐步规矩。
在南北朝的后期,斗栱中出现了斜向构件“昂”。
南北朝斗拱形式隋唐五代:基本成熟斗栱的承托和悬挑功能已臻完善,在外檐斗栱出跳中,下昂的杠杆结构机能充分发挥,斗栱的形制已经完备,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斗栱系列,并呈现出“以材为祖”的现象。
斗拱结构详解
C
斗 拱
。
作用
榫卯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
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不承重。“墙倒 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
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
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 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 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木材逐渐短缺,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 柱上,致使斗拱结构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C
斗 拱
作用
免受雨水侵蚀破坏。
C
斗 拱
作用
斗拱结构 构造精巧,造 形美观,如盆 景,似花兰, 又是很好的装 饰性构件。
C
斗 拱
性。
作用
多层斗拱就
就像一个减震器, 可增强建筑物的
抗震性能。经过
造型加工和描金 油饰美化后的斗 拱,极富有装饰
C
斗 拱
中介。
作用
榫卯(sǔn mǎo)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
C
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
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 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
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
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 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 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从斗拱的演变看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粗放设计和工业化生产造成千城一面、城乡风貌趋同、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和智慧,并在现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传承发扬其魅力成了亟须思考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脉传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关注在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
中国传统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自我完善的结构和形式体,而在结构稳定和形式美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斗拱。
可以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魅力又最为智慧且深奥的部分。
现有的研究在斗拱的力学和结构性能[1-5]、结构演变[6,7]、美学表达[8]、生态属性[9-11]探讨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对其发展内在逻辑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科学和艺术的动态视角的分析,以及在当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对传统建筑的传承研究。
1斗拱的组成及功能斗拱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被称为“铺作”,在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被称为“斗科”,在民国时期之后才被称作“斗拱”[12]。
关于斗拱的定义,梁思成和刘敦祯两位前辈提出:“在梁檩和立柱之间,为减少剪应力,顾遂有一种过渡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这便是中国建筑数千年所特有的斗拱部分。
”[13]“所谓斗拱,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方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
”[14]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市风貌趋同、文化认同感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须回归本源寻找本质,找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与智慧背后的生成逻辑,探索传统建筑的传承路径。
斗拱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要素,本文总结回顾其演变历程,并对其各阶段的形态特征、科学性与艺术性,以及发展演变逻辑进行分析,挖掘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总结了在当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探索中国传统建筑传承的几种方式,为探索立足当代科学与艺术、从人的需求出发的空间营造和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路径提供思路借鉴。
仿古建筑之“斗拱”
仿古建筑之〃斗拱〃一、导语中国古代人民居住长江、黄河流域,植被丰富,自然而然地利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由此发展下来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的独特建筑风格,而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便简单地讨论一下斗拱。
重斗叠拱,托物向天二、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 其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
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三、正文1.斗拱的概念什么是斗拱?所谓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防和檐梯间或构架间,从桥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料拱、料棋,由斗、棋、翘、昂、升组成。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而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统称为斗拱。
斗本来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而建筑中的斗却不是,而是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
根据斗所在位置不同,斗有众多分类与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
对于拱,由于柱子与梁杨之间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则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杨和椽子,而古代工匠就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便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
根据拱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说的简单点,斗、拱就是在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起过渡作用的两种小木块,其中拱是一块弓形木块,像一块挽起的弓,而斗是一块方形木块,像一块盛米的斗。
斗拱2.斗拱的作用斗拱有复杂的造型及繁琐的建造过程,那么斗拱在古代建筑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归纳来说,斗拱的作用并不只一种。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课件
斗拱的艺术价值
1 2
美学价值
斗拱的造型和雕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华丽 的曲线、精细的雕刻和独特的色彩搭配使建筑物 显得更加庄重、华丽。
文化价值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体现了古代文化 的精髓,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可以了解古 代社会的建筑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的信息。
斗拱所体现出的结构特点和美学追求对现代建筑设计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建筑可以借鉴斗拱的结构 设计,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创新,实现传统与现 代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此外,斗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对现代建 筑设计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借鉴斗拱所代表的文化精 神和价值观念,现代建筑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 社会责任,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06
结论
总结斗拱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 溯到汉代,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住宅等建筑类型,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斗拱在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承重作用,同时还是建筑艺术美学的体现。它的形态、尺 寸、比例、色彩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和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 的艺术魅力所在。
材料创新
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斗拱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为现 代建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结构优化
通过对斗拱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建筑的需求。
功能拓展
在保持斗拱的装饰性和美学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如节能 、环保等方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在明清时期,斗拱不仅具备结构和功能性,还融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形态多样, 制作精细。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说课-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说课-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古代建筑斗拱是一种独特的建筑构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斗拱作为支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建筑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并且在建筑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斗拱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旨在揭示斗拱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对斗拱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特色,还可以领略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和精妙之处。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概述文章内容,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会详细介绍斗拱的起源和发展、斗拱的结构特点以及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会总结斗拱的重要性、斗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发展。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呈现,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的重要性和特点,探究斗拱在建筑结构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斗拱的起源、发展和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工艺技术。
同时,本文也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促进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通过对斗拱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底蕴,激发人们对传统建筑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起读者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促进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认识和理解。
2.正文2.1 斗拱的起源和发展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色结构,在建筑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斗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当时汉赋中就有关于斗拱的记载。
斗拱最初是用来支撑建筑物顶部的横梁,起到加固和稳定的作用。
在隋唐时期,斗拱的结构逐渐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隋唐时期的斗拱多采用石材制作,整体结构稳固耐用。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一、概述我国古建筑斗拱作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建筑技艺。
本文将对我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二、斗拱的起源与演化1. 斗拱的起源斗拱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架结构,用以支撑梁的重力,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最初的斗拱形式简单粗犷,以实用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斗拱的演化随着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发展,斗拱逐渐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在唐代,斗拱逐渐开始体现出装饰性,雕刻精美,成为建筑的一大特色。
而到了宋代,斗拱更加丰富多样,不仅体现艺术性,更加强了其结构上的稳固性。
3. 斗拱的风格特点古代斗拱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形制、雕刻与装饰上。
形制上,斗拱有悬挑、垂直、半垂直等多种形式,各具特点。
雕刻与装饰上,斗拱的雕刻题材多样,常常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与神话的元素,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三、斗拱在我国古建筑中的应用1.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斗拱扮演着支撑梁架结构的重要角色。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多为悬挑形式,结构稳固,雕刻精美,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尊贵与华丽。
2. 寺庙建筑中的斗拱在古代寺庙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文化内涵,雕刻内容多为佛教神话、道教神话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斗拱的结构稳固性也保证了建筑的稳固与安全。
3. 园林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我国园林的特色与韵味。
斗拱的形制多样、雕刻精美,为园林增添了一份静谧与优雅。
四、斗拱在传统建筑中的保护与传承1. 文物保护中的斗拱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拱在文物保护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国家对于古建筑斗拱的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加强对古建筑斗拱的维护与修复。
2.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在当代,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积极开展古建筑斗拱的传统技艺、工艺、风格的传承与研究,保持其传统魅力的也注入现代元素,使之与时俱进。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1)
移柱法和减柱法通常结合使用,如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面阔 5间,进深4间,减去前檐全部内柱,又将后檐次间内柱内移一椽 长度; 明清的建筑中已经较少使用。
副阶周匝:在主体建筑以外另外加了一圈回廊的做法,一般应
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等。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 图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2.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建筑开间正中的一 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 再外的称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 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如河南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 筑还有这样的做法,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 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 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面阔有相 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 以后也大抵如此。
斗拱的组成
翘头上置横拱的叫做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 的叫做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造,金 元以后多用计心造。
翘头上不置 横拱,此为 偷心造。— ———佛光 寺大殿斗拱。
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拱
斗拱部件1
斗拱部件1
岱庙内复原建筑的斗拱
斗拱出跳数目的称呼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代称为踩(宋代 称为铺作)。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 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一般建筑(牌 楼除外)不超过九踩(七铺作)。 跳,踩,铺作数目之间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浅析山西古建斗拱
浅析山西古建之斗拱11环艺本一:傅播杰摘要:中国早期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该省大量的遗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笔者考察了山西三十余古建筑(群),在此基础上写就此报告。
以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为思路,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为实例,阐述中国从唐代到明清的古建筑发展历程,侧重分析斗拱发展演变的时代特征,并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作例证加以分析。
关键词:古建筑、斗拱、斗拱时代特征引言: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的美誉,其古建筑保存数量十分丰富。
作为建筑历史大国的中国,木结构是我国建筑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构件,而山西古建筑中斗拱的造型也最为常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浅析中国历代传统木结构建筑演变的重要标志——斗拱。
斗拱释义:斗拱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构件,某种程度上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象征。
斗拱是靠榫卯结构将一组小木构件相互叠压组合而成的一类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屋檐及构架间,起承重连接作用。
斗拱的历史非常悠久,不同时代,斗拱的构成和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都由两个功能件组成:一是横向或纵向用于承托枋梁的“拱”,二是位于“拱”间,承托连接各层“拱”的方形构件“斗”。
“斗拱”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用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建筑体系,其间经历了萌芽(新石器时代)、初步成型(夏商周)、基本定型(秦汉魏晋南北朝)、成熟兴盛(隋唐五代宋辽金)、持续发展后逐渐衰落(元明清)的过程。
其中唐代到元代中国古建筑技术上出现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为建筑技术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
西周、南北朝:根据周代铜器和砖石、壁画等资料显示,在当时斗栱的形式已经很多了,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栱多层栱;栱头有直线、曲线、折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槽口式的。
这些迹象都表明了当时的斗栱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基本的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进一步的发展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斗拱结构详解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明、清建筑
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 数量多,柱间多达4—8朵。
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
色彩繁复华丽,风格富丽堂皇。
明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斗拱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斗拱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北京故宫角楼
斗拱
清
山东曲阜孔庙
山东曲阜孔庙
宋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斗拱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斗拱
斗拱(左) 翼角(右)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元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斗拱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翼角
唐(上) 宋(中) 元(下)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 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 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 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 宋式大为缩小。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和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 间过渡部份。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 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 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故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
斗拱
宋斗拱
宋代清代斗拱比较
清斗拱
C斗 拱
作用
斗拱在建筑物的柱 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 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 接的先纳至额枋(fāng) 上再转到柱上。起着承 上启下、传递重量的作 用。
中国古代房屋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
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知其大略。
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中国古代斗拱的特征
古建筑斗拱的特征探析[摘要] 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
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一、何谓“斗拱”1·“斗”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
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
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
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
[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
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
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
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
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
斗拱的概念作用分类
斗拱概念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也作枓拱、枓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
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
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最早的斗拱实物:战国四龙四凤方案拱的形象。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斗拱结构的发展历史斗拱结构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它是一种特殊的拱形结构,常常用于建筑物的主要支撑和加固。
斗拱结构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建筑中,但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隋唐时期的斗拱结构主要是在宫殿、寺庙和官方建筑中得到应用,它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工程技术性。
随着宋元时期的到来,斗拱结构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出现在宫殿和寺庙中,还出现在民居、园林和墓葬等建筑中。
明清时期的斗拱结构则更加丰富多样,各种风格和形式的斗拱结构相继出现,使得其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斗拱结构的构造原理斗拱结构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拱形构件组成的,这些构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斗拱结构的构造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斗拱的基本构造形式斗拱结构由一系列相互依托的拱形构件组成,这些构件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固的结构形式。
斗拱的基本构造形式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半圆形拱,二是这些拱之间相互连接的横向构件。
这些横向构件通常包括横梁、墩柱和墩壁等,它们可以有效地支撑和加固斗拱结构,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2. 斗拱的承重原理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其主要原理是依靠上下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配合来实现的。
当外部荷载作用于斗拱结构时,上部的拱形构件可以承担一部分荷载,同时通过横向构件传递给下部的拱形构件,由下部的拱形构件来继续承担和分担荷载。
这种上下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配合使得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3. 斗拱的装饰和美学原理斗拱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工程技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装饰性和美学魅力。
斗拱结构的装饰和美学主要体现在其形式和线条上,它通过一系列的斜切、拼合和装饰等手法使得结构具有较高的建筑美感和审美价值。
同时,斗拱结构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造型和装饰来彰显出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从而丰富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
三、斗拱结构的实际应用斗拱结构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和风雨侵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斗拱成果简介
斗拱成果简介斗拱,指在建筑顶部横梁上,将两个斜向相对的石或木构件相交叠在一起,形成“↑”形的结构。
斗拱的设计和施工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它不仅起到了支撑建筑结构的作用,还赋予了建筑更加优美的造型和更加稳固的结构。
斗拱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师的智慧和勤劳。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师就已经开始探索斗拱结构,逐渐将其应用于建筑中,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后来的各个朝代,斗拱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主要构造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宫殿、寺庙、园林等各种建筑中。
斗拱建筑不仅在构造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审美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斗拱建筑的结构优美、造型精致、线条流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美学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斗拱建筑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和赞美。
在斗拱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历代建筑师和工匠们不断改进和完善斗拱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新,使斗拱建筑更具艺术魅力和时代气息。
各个朝代的斗拱建筑都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斗拱建筑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成为当今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斗拱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综上所述,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审美价值,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通过对斗拱建筑的深入研究和传承保护,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让人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愿斗拱建筑的优美形态和深厚内涵,永远留存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史册中,成为人们永远敬仰和传颂的建筑杰作。
上党地区古建筑中斗拱的发展演变研究
中图分 类号 :U 8 T 一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2 1(0 20 —0 7 0 17 — 04 2 1 )10 2— 3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优美的艺术形象 , 精湛 的技 后 世汉 画像 石所 表 现 的十 分相 似 。】 明这 一 时期 【说 3 术工艺 ,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体系 闻名于世 。 笔者在 斗拱 已初 具模 型 , 但却只是处于初级 阶段 , 因为斗 对晋城古青莲寺建筑研究中发现 , 斗拱是其所特有 拱 的较 长 出挑 以及 4 。 5出拱 等都 尚未 解决 。 的也是最重要的构造部分 , 由一些斗形构件和拱形 二、 斗拱 发展 渐趋成 熟 构件等组合而成 , 安装在建筑物的檐下或梁架之间, 把屋 面以及上层梁架的荷载传递 到柱子 和基础之 上; 而且斗拱向外出挑 , 以使建筑物整体 上更加 可 深远 和壮观 , 能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侵蚀 ; 另外经 过加工和色彩美化后 的斗拱 , 对建筑物还能产生很 好 的装饰效果 。 因此发现 , 【 】 笔者对上党地 区古建筑 的斗拱特征和发展演变展开初浅的探析和研究。
摘 要: 斗拱是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 分, 其在 不同的历史发展 时期有着不 同的特点 , 它的 发展演变可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演变的重要标志。 文章就上党地区标志性古建筑在不 同时期的斗拱特 征和发展演变进行 了探析 , 清了斗拱从无到有 , 简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 ; 理 从 并在此基础上评述 了斗拱 的 发 展规 律 、 能演 变及 其原 因, 功 以及对 中国古 建筑发展 的影 响。
其他形制 , 在外形上 , 斗的底径常常大于柱的上径 , 边 加斜 撑来 增加 稳 定 性 , 而为 了合 理 的处 理三 根 构 而且早期主要是平盘斗 , 后来为了防止建筑构件产 件都集 中于单斗底部 , 于是就去掉了中间的那根构 生水平位移 , 保持其 良好 的稳定性才在斗上开槽 , 件 , 变成了叉手状 , 之后为了增加装饰效果 , 就把叉
斗拱结构详解
50
C斗 拱
作用
斗拱可以使屋檐向外 伸展,把最外层的屋檐 挑出一定距离,让建筑 更加飘逸灵动,出檐更 加深远、壮观。同时更 好的保护柱子和墙体等 免受雨水侵蚀破坏。
B
51
B
52
C斗 拱
作用
斗拱结构 构造精巧,造 形美观,如盆 景,似花兰, 又是很好的装 饰性构件。
B
53
B
54
C斗 拱
作用
多层斗拱就 就像一个减震器, 可增强建筑物的 抗震性能。经过 造型加工和描金 油饰美化后的斗 拱,极富有装饰 性。
一块像挽起的弓
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斗 + 拱 B= 斗拱
9
斗拱的组合 一点也不复杂
斗上置拱, 拱上置斗, 斗上又置拱…… 重复交叠, 千篇一律, 却千变万化。
简单的斗拱 一旦开始结合 可以如此复杂
B
10
C斗 拱
概述
只有非常重要或带仪典性的建筑 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 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的感觉。在美学 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典雅、高贵的 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 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 筑的精神和气质。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 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 识。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B
23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 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 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 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 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斗拱的结构、起源
浅谈木斗拱的结构、起源关于斗拱的作用,中国建筑教育界的先行者曾有过较为确切的解释,即:“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为了减少剪应力故,遂有一种过度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当然,伴之而来的装饰效果,亦使其在中国建筑学上的人文意义,曾经就是“斗拱愈多,愈复杂,便愈表示建筑物质尊贵”斗拱的发展定型,是中国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完善演进的重要标志;也是专家学者们鉴定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标志;也是专家学者们签定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依据之一。
即使是用现代工程学的技术观点来审视斗拱,它也是一个设计与组合得十分严谨、精巧与合理的空间结构闪耀着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智慧光芒。
通常认为,中国斗拱的演变有三个阶段:从西周至南北朝时期,为斗拱初始形成的发展阶段;唐代至元代,是一个相当务实的、“斗拱结构力学”与建筑造型艺术完美结合的成熟阶段;明代至清代,为斗拱结构趋向装饰化的阶段。
建筑界常把宋制斗拱看成是“中国斗拱”的综合代表。
至于清制斗拱,由于在用料尺寸上的逐渐缩小,装饰化倾向愈演愈烈,斗拱结构也便逐渐消弱了维持房屋构架的整体性和加大出檐的主要作用;以至使人误认为:“斗拱之于建筑结构,并不是非用不可的东西;斗拱在工程上是个不合理的东西”等等。
笔者倒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来:没有斗拱,便没有了中国传统建筑强烈的“东方文化属性”,没有斗拱,也便没有了“中国建筑精神”完整体现的历史辉煌。
一、斗拱结构的组织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学中,有关斗拱的技术资料,比任何部分都介绍得更为详尽。
宗徽宗崇宁二年官方刊行的《营造法式》,清雍正十二年所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均对斗拱结构有着十分严格的规限而成为“中国建筑模数”制度。
足见斗拱技术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语有云:“桁梧复叠,势合形离”,讲的就是斗拱结构的组织特征。
说白了就是指“斗”上托“拱”、“拱”上垫“斗”地重复着,一层压一层向上叠垛的扩展挑出。
斗拱
缩小 、 间距 加 密 ; 斗 拱 发 展 到 明 清 以 后 便 不 再 起 维持 构 架 整 体 性 和 增 加 出 檐 的作 用 。
斗 拱 的演 变 可 分 以下 三 个 阶段 :
一 | = = I
f
出外 打 工 很 多工 人 都 是 租 房 是 否 符 合 自己 的需 求 。
给地 球 留下痕 迹 最 多的是 建筑 工人——李瑞 环
第 一阶段 为 西周 至 南北朝 时期 , 斗 拱 是 我 国木 构 架 建 筑 特 有 的结 梁或楼层地 面枋 , 构 构件 , 由方形 的 斗、 升 和 矩 形 的拱 、 柱顶有斗拱承 托檩、 斜 的 昂组 成 。在 结 构 上 挑 出承 重 , 并将 挑 梁 外 端 的 斗 拱 承 托 檐 檩 ,各 个 斗 拱
( 1 ) 找老 乡、 亲戚、 同事或 朋 友打 听 , 或者借 住 , 这 样省 时省力 也 比较 可 靠 会 通 过 张 贴 广 告 来 出租 房 子 , 当然 要付费 的, 这 个 时候 千 万要 留心 。 ( 3 ) 还 有 就 是 可 以 借 助 小 区居 委 会 , 他们对 自 己管 理 的小 区 比较 了解 , 也 有 些 房 主会 委 托 居 委
中介 谈 价 格 了, 千 万 不 要 依 赖 口头
约定 , 而 是 要 签 订 书 面 的 房 屋 租 赁
合 同, 俗 话说 得 好 “ 口说 无 凭 , 立字
会 帮 助 出租 房 子 。 好 了 .等 找 到 了房
子 , 接 下来就该 考察房 子
为据” , 如果发 生纠纷的话 , 可 以凭 借 合 同寻 求 有 关部 门的 保 护 , 或 者
( 3 ) 看 房 屋 及 房 屋 的结 构 是 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栱的发展演变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概述的是中国古建筑中斗栱的发展演变——各时期不同的特点。
前两章简单描述了斗栱在古建筑中的重要性以及清式和宋式斗栱的认知,最后一章为各时期斗栱不同特性的详述。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注解,目的是为了更易懂一些!自序我和古建筑结识将近两年半的时间了。
自从我渐渐走进并喜欢它后,便觉得读懂它用尽我的一生也不足,但我宁愿和它作伴,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和乐趣。
临近毕业了,当我拿到了论文题目时,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题目就是《斗栱的发展演变》,而后也有再改。
我曾看过梁思成的《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清营造则例》等书籍,还有潘谷西与何建中编著的《营造法式》解读一书,受益匪浅。
斗栱是贯穿中国木结构体系的代表特征,是其它建筑体系所没有的,读懂它需要有一定的古建斗拱知识基础,就我所学只是皮毛而已,我也深知写好它难度很大,于是我搜集、参考了些相关资料,给予我帮助。
我再载着对它的激情,满怀热情地去做。
王学辉己丑年元月目录第一章斗栱概述 (4)一、斗栱简史 (4)二、斗栱在中国建筑体系的作用 (4)第一章注释 (5)第二章两部“文法”之斗栱 (5)一、清式斗栱简介 (5)二、宋式斗栱简介 (7)三、清、宋式斗栱的关联 (9)(一)宋、清式斗栱构件名称对照表 (9)(二)宋、清式材制表 (10)(三)宋、清用材比较 (11)第二章注释 (11)第三章斗栱在各时期的形式与发展 (12)一、汉时期 (12)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2)三、隋唐时期 (13)四、宋辽时期 (15)五、元、明、清时期 (17)第三章注释 (18)附录 (18)参考文献 (21)后记 (21)第一章斗栱概述一、斗栱简史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形制。
自从考古学家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似乎斗栱的雏形也开始出现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斗栱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
而这种形制也传到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成为东方独有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共同特征。
有关专家认为,斗栱的纵向构件(翘或昂)、横向构件(横拱)是由早期建筑物不同构件演化而来的。
斗栱的翘,最早是支撑屋檐的擎檐柱经长期演变,变为落地斜撑、腰撑、曲撑、柱上的曲木,最后为插栱,即华栱(翘)的前身。
斗栱的昂,则是有商周时期的大叉手屋架逐渐发展而成的。
唐宋时期的昂,下至斗栱外端,上至斗栱中平榑之下,有杠杆作用。
至明清时期,昂已演化为纯装饰构件,唯溜金斗栱的挑斡尚有早期昂的痕迹。
斗栱的横栱,则是脱胎于原始的替木。
插栱(翘的前身)与横栱的组合大约完成于战国时期,而昂与栱的组合约在东汉期间。
我们现在看到的成组斗栱(唐、宋、元、明、清)都是有实物考证的,而唐代以前的斗栱,只能依靠壁画、石刻、汉阙、明器、古墓、遗址等参考来推断其结构和形制。
成组斗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备和规格化,如唐代佛光寺大殿斗栱,构件已经很完备,与后来的斗栱差不多。
五代、宋辽以来,有了《宋营造法式》①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②这两部“文法”,使斗栱的形状、比例、细部尺寸都已经十分完备了。
二、斗栱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的作用斗栱在中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一下几点:1、承上启下、传导荷载的功能。
斗栱作为建筑物屋顶与柱子之间的过渡部分,上承受梁架、屋面荷载,并将荷载传到柱子上,再由柱子传到基础。
2、承跳出檐,保证出檐安全。
深远的出檐,对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侵蚀有很大作用。
3、斗栱用于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节点处剪力的作用。
4、斗栱在建筑物上下架间形成一层有弹性的结构层,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
5、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斗栱经过造型加工和色彩美化后,又很富有装饰性。
6、在封建社会,斗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物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章注释①《宋营造法式》宋李诫著。
李诫是宋徽宗时期的将作少监。
《宋营造法式》刊行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是北宋汴梁宫殿建筑的“法式”。
全书共三十四卷,自测量方法及仪器说起,以至“壕寨(基础和筑墙)”,“石作”,“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彩画作”,“功限(估工)”,“料例(算料)”等等,一切用原则解释,且附以多数的详图。
民国七年,朱贵辛先生于江苏省立图书馆首先发现此手抄本。
②《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工部刊印,全书共七十卷。
本书最后二十七卷在工料的估算,书前二十七卷举二十七种不同大小殿堂为例,在图中标定尺寸准确。
其余各卷是关于“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瓦作”,“彩画作”等等。
此书经梁思成先生编著后,于民国二十一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出版。
第二章两部“文法”之斗栱一、清式斗栱简介清式斗栱按在建筑物中所在位置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
外檐斗栱又分为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栱,溜金斗栱,平座斗栱;内檐斗栱又有品字科斗栱,隔架科斗栱等。
斗栱向外挑出,宋式称“出跳”,清式称“出踩”。
斗栱挑出三个斗口称为一拽架。
清式斗栱各向内外挑出一拽架称为三踩,三踩斗栱面宽方向(包括正心栱在内)列三排横栱;各向内外挑出两跳称为五踩;以此类推,七踩,九踩,十一踩。
如斗栱不出踩又有:一斗三升、一斗二升交麻叶、单栱交麻叶、重栱交麻叶和隔架科斗栱。
将出踩斗栱内外拽部分横栱和拽枋省略的做法,称偷心造(与宋式不同);各踩横栱、枋齐全的做法,称计心造。
用图例简单介绍不同名称的斗栱及各部件名称。
一斗三升柱头科一斗三升平身科五踩斗栱的各组成构件名称清式偷心造做法二、宋式斗栱简介殿阁式①宋式斗栱大体分为外檐铺作、身槽内铺作和平座铺作。
外檐铺作按所处位置不同又分为补间铺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按斗栱出跳,外拽出一跳称为四铺作(内外拽不一定相等),外拽出两跳称为五铺作,以此类推。
若在华栱或昂的出跳跳头上安放与它十字相交的栱和枋,则称为“计心”,如果不用这些栱和枋,则称为“偷心”。
宋式补间铺作各组成构件名称(上两图)单抄(四铺作)双抄(五铺作)单抄单昂(五铺作)宋式偷心、计心及单栱、重栱的名称叫法三、清、宋式斗栱的关联(一)宋、清式斗栱构件名称对照表宋式名称清式名称宋式名称清式名称朵攒双抄三下昂重翘三昂十一踩铺作科(平身科)柱头铺作柱头科×铺作×踩补间铺作平身科出跳出踩转角铺作角科四铺作(一跳)三踩攀间斗栱隔架科五铺作五踩(无)溜金斗栱六铺作七踩(无)如意斗栱七铺作九踩阑额额枋八铺作十一踩普板枋平板枋抄(出一跳为一抄)翘(出一踩为一翘)足材[一材〔十五分〕加一契〔六分〕为足材]宽一斗口,高二斗口为足材,1.4斗口为单材单抄双下昂(六铺作)单翘重昂七踩栌斗坐斗、大斗耳、平、欹耳、腰、底昂昂华栱翘昂嘴昂嘴交互斗十八斗遮盖板盖斗板齐心斗齐心斗华头子(无)散斗三材升撩檐枋挑檐枋令栱厢栱罗汉枋拽枋耍头耍头、蚂蚱头柱头枋正心枋慢栱单材万栱平棋枋井口枋瓜子栱单材瓜栱平棋天花泥道栱正心瓜栱衬枋头撑头木泥道慢栱正心万栱平盘斗斗盘(用于角科)双抄双下昂双抄双下昂幽(斗底凹进的曲线)清式斗底无幽(二)宋、清式材制表(三)宋、清用材比较由上图表可知,宋的模数为材、契、分,清的模数为斗口。
宋材宽十分,清材宽也十分;宋材高十五分,而契六分,清高二十分,却没有契,总体相比,宋、清材制大小没有太大差别。
宋代建筑常用三、四、五等材的材料,斗栱才显硕大,而到明清时期,木材略显匮乏,常用六、七、八等材的材料,整个建筑中斗拱就较小,只是用材大小发生了变化。
用材制度趋向简单化,规格集中化,做起来比较容易。
第二章注释①殿阁式是宋式大木构架的一种,宋大木构架分为:柱梁作、厅堂式、殿阁式,常用的是后两种做法。
第三章 斗栱在各时期的形式与发展一、汉时期秦以前是否已有斗栱,因缺乏实物,无法证明。
及至汉代,文献和实例都能证实木构造建筑已确有此种结构法。
幸好尚有少数崖墓、画像石、石阙、明器上的斗栱,可以互相比较研究,略能知晓些梗概。
彭山崖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栱,两头各施一散斗;栱心之上,出一小枋块,如枋头。
斗下有皿版①,为唐以后所不见,而仅在云冈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②实物中见过(图3—1)。
栱的形状有三种,一种是简单向上弯起,为圆和曲线,一种是斜杀(卷杀的一种)成直线来连接,是后来分瓣卷杀③的初型。
再一种是弯作两个相对顶的S 型拱,曾在石阙所见,而在后来从未见过,真正在木构架上是否有此型,尚待考证。
川、康诸石阙所刻斗栱,均于栌斗下立一短柱,施于额枋上。
栱的形式有上述单弯和复弯(S 型拱)两类,栱心之上有出小枋和不出的,斗下皿版却不见了(图3—2)。
在陶制明器中,每个都从墙壁出华栱,或斜撑,或挑梁,承托栌斗,其上施栱,再托平座和屋檐。
后期以“一斗三升”颇为常见,又有在散斗上在施较长的一层拱,这就被后来称作“重栱”做法。
散斗上又加有替木,在转角处挑出角枋,上施斗栱,抹角斜放,并没有角栱。
画像石中所见斗栱多程式化,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的,有单栱或重栱的,还有出跳至三四跳的(图3—3),其位置多在柱头和补间。
综观上述,可知汉代斗栱形式确已形成,其构件硕大且结构比后来简单。
在转角处,两面斗栱如何交接,还没有解决的办法,对于斗栱的尺寸标准,遗物中无例可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图3—1)(图3—2)冯焕、沈府君、高颐石阙斗栱(图3—3)两城山画像石(图3—4)五代石塔魏、齐斗栱,就各石窟外廊所见,柱头铺作多为一斗三升,与汉崖墓石阙见到的相比,栱心小块已经演进为齐心斗(图3—4)。
龙门古阳洞北壁佛殿形小龛④,作小殿三间,其斗栱在柱头用泥道单栱承素枋,单抄华栱出跳;转角出斜45°华栱,后来称“转角铺作”,此为最古的一例。
补间铺作出现的人字形斗栱,是汉代所没有的。
人字形斗栱的人字斜边,魏时是直线,齐时为曲线(图3—5)。
(图3—5)(图3—6)斗栱与柱的关系,是在柱头栌斗上施额,额上施一铺作,在柱头上有两层相叠的现象,是唐宋没有见过的。
至于斗栱的细节之处,斗底下仍有皿版云冈石窟所见。
而又见云冈石窟柱头铺作斗拱,外形略似一斗三升,实际是刻着两兽,呈背面屈膝形状(图3—6),如波斯柱头。
云冈北魏拱头圆和不分瓣;龙门栱头以45°斜切;天龙山北齐栱头不仅分瓣、卷杀,且每瓣做幽⑤成凹弧形。
南北朝时期的斗栱近一步完善了汉斗拱的不足,囊括了斗栱最基本的形式,但仍没有标准化。
三、隋唐时期隋唐斗栱已臻成熟,以现存实物和间接材料,可分下列六种:(一)一斗为斗栱中最简单的一种。
柱头上施大斗一枚以承檐椽,如在补间铺作,也用大斗一枚。
大雁塔香积寺塔的斗栱属于此类。
北齐石柱上小殿,为此做法最古实物。
(二)把头绞项作(清式称“一斗三升”)麦积山窟檐、玄奘塔、净藏塔均为此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