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综述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综述粮食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国家粮食生产水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我国推出了粮食补贴政策。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等方面,对粮食补贴政策进行综述研究。
一、政策背景中国的农业形势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三个方面。
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农业生产力原本薄弱的农村地区更加缺乏劳动力,从而使得粮食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国内粮食安全,推出了一系列的粮食补贴政策。
二、政策目标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政策内容1、直接补贴中国农村直接补贴政策,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补贴对象是广大农村居民。
直接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人均补贴;二是家庭补贴;三是贫困地区补贴。
直接补贴是对农村居民的全面补助,因此受到居民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销售补贴销售补贴是指政府对农村居民销售粮食的价格进行一定的补贴。
这样的办法可以有效地保证农民在销售粮食时,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利益和民生福祉。
目前,销售补贴在国内已经推行了十多年,效果较为显著。
3、保险补贴保险补贴是指在突发事件或者意外情况出现时,政府会为农民提供一定的保险补贴。
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在突发事件时,给予农民一定的救济和帮助,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得以安心经营和生产。
四、政策效果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一是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二是农村贫困率明显下降;三是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持续增加。
粮食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经营和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利于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研究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积极和显著的。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指中央政府对主产区所取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央政府会在粮食主产区设立最低收购价,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政府将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并给予相应的收购补贴。
2. 价格补贴政策:中央政府会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
在粮食主产区,政府会对农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价格补贴,以保证他们的收入不受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
3. 农业保险政策:中央政府会对农民提供农业保险,以保障农民在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下的损失。
政府会为农民购买保险,并给予相应的保险补贴。
4. 财政补贴政策:中央政府会对粮食主产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支持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
这些补贴可以用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培训等方面。
总体来说,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旨在保障农民权益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实践分析
区粮 田建设 给予2 0 亩年 的资 金扶持 。上述 两项 资 0 元/ 金 主要用 于基本 农 田保 护区 内土地复 垦 、粮 田建设及 配套 建设 等方面。
12 成 都耕地 保护经济补偿实践 .
成都市 以新增费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设立耕地保护基 金 ,并将耕地保护补贴与农 民养老保 险制度建设结合 。 成 都市于 2 0 年提 出把加强耕地 保护作为 综合配 08
24 2 1年 第3 卷第 1 0 2 3 期
■修2主 O, 基 从 联9理 作.要 电规 事 国n 科 收-局 金3 子9 订g 稿1 系7 土e 者0 项 电, 邮和 资4 简) 日@ 话1 箱女 源, 介国 期2 目6 经博 :土 0资 w士 2o 济r 上后 高n e 研管 1源 海 i 魏 — g 2 5 a - 究 一 市 6 o ( 0 1 8 划 l - . c
通过 对这些 地 区耕 地保 护经济 补偿 实践 的分 析 , 以期 为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措 施和政 策提供 借鉴 。
偿 的面积 和补偿 重点进行 动态调 整 ,补偿 资金一般 到
区县 ,具体使 用 由区县根据 实际情地保护经济补偿 实践
摘 要 :对我 国部分 地区试行耕 地保护经济 补偿机制的 实践作了初步总 结 ,从补偿 对象 、补偿标 准 、资金来 源 、 资金使 用等方面分 析 了各 自特点 ,依据资 金来源和补偿 对象阐述 了补偿实践 中的不 同模 式。结合上海 实际 ,提 出 了完 善新增建设 用地土地有 偿使用 费使用 、落实基 本农田保护基 金 、加强 土地管理基础 业务 工作 ,以进 一步促进 耕地 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完善 的建 议 。 关键 词 :耕 地保护 ;经济补偿机 制 ;实践分 析 ;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 :F 9 . 23 2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9 .3 92 1) 1 0 40 0 512 (0 20 . 2 —4 0
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问题及化解策略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4期工作研究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问题及化解策略李 峰(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山东菏泽 274009)摘要: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详细探讨了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包括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利用的外部性,以及私人与社会在耕地资源配置上的冲突。
进一步分析了耕地非粮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对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威胁,以及对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损害。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化解策略,包括实施耕地资源利用的行政规制、健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扩展地方政府的激励措施,以及推进产区补偿和产销区协调机制。
旨在为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策略建议。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性问题;化解策略0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非粮化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挑战。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其合理利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耕地资源经常面临被转用于非农业目的的风险。
这种趋势不仅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安全,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深入研究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影响及其化解策略,对于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耕地非粮化问题的产生1.1 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耕地非粮化问题的产生,根源于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这种属性意味着耕地资源既非完全公共也非完全私有,它的使用与管理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经济体系中,耕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直接的农业生产上,还在于其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间接作用。
然而,由于耕地资源的这种特殊性,其在实际利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外部效应,如过度开发、不合理转换使用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耕地的持续利用,还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1.2 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对社会其他成员或环境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应。
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
义 。本文 将基 于粮 食安 全 的耕 地保 护外 部 性 的 补偿 界 定 在粮 食主 销 区对粮 食 主产 区 的补 偿 , 补 偿 主 体 、 偿 途 从 补 径 、 偿实 现机制 等方 面较 为系 统地 提 出了耕 地保 护补 偿 补
的方 案 , 调整 我 国 目前 的耕 地 保 护 和粮 食 安 全 政 策 , 对 发
具有社 会 效 益 、 态 效 益 。但 耕 地 保 护 所 带 来 的社 会 效 生
益、 生态效 益 等无法 以货 护收益 的外 部化 ( 董德 坤 等 ,04 , 20 ) 因而 存 在 耕 地 保 护 的 外部性 补偿 问题 。如 何 在 中央 和地 方 、 粮食 产 区和 销 区 、
维普资讯
中国 人 口 ・ 源 与 环 境 20 资 08年 第 1 卷 第 5期 8
C IA嗍 HN
L 丌 r0N, E 0I E N E V R MF R s 瓜c sA D N I ON a NT
_
Vo . 8 1 1 No. 2 o 5 o8
不 同粮食分 区问的耕地保护 外部性补偿 机制研 究
朱新 华 曲福 田
( 京农 业大学 国际资源与环境经济研 究所 , 南 江苏 南京 209 ) 10 5
作 为农 业用 途 的耕 地 除 了具 有基 本 的生产 功 能外 , 还
可转 换性 和农 民务工 方式 的可 选择性 , 粮食 生产 的机会 成 本远 远大 于其 贸易所 得 , 政府 应该 依据 对机 会成 本 的补 偿 来控制 粮 食 种 植 面 积 和 产 量 , 保 障 粮 食 安 全 ( 靖 , 以 胡 19 ) 9 8 。我 国采取 的是 全 国统 一 的 耕 地 保 护政 策 , 略 了 忽 同地 区耕地 利用 与保护 的成 本差异 , 土地 管 制基 本上 是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争论
原标题: 粮食主产利益补偿机制的争论
收录 B 期: 2 0 1 3 年1 2 月2 0日 “ 民以食为天 , 食以安 为先 ” , 食 品安全不
农地交易的公平与效率。后来, 黄贤金等学者 在广泛研究区域土地用途管制方式中, 提出了
等, 2 0 0 3 ) 。 朱新华等 ( 2 0 0 8 ) 研究认为在建立土
必须对粮食主产 区进行利益补偿 ( 陈波 、 王 够明显增强合作主体问 的盈利状况 ( 陈炜 、 史 治理机制补偿是保证粮食主产区的利益, 加快 理 ,
区域经济发展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措 雅鹏, 2 0 0 7 ) 。 国内关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 红、 廖炳勇、 王有为等) 。但是, 孙宏岭、 袁育芬 施。同时, 把粮食生产行为与空问区域经济发 研究, 目前已形成较为丰富的成果, 较早期的 等认为 由于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 在粮食供 应链 展相结合, 生产者补偿 系统化、 阶段化及利益 研究主要集中于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中各参与主体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并未充分发
粮食安全是一个崭新的思路。 国内外学者就如 关成本基本上由粮食主产区负担的。 粮食生产 链垂直合作有利于协调种植者、 经营加工企业 何对粮食主产区进行补偿等问题, 从多方面展 比较收益低, 又使粮食主产区在社会主义市场 和决策者的利益 。我 国学者朱毅华、王凯
开了研究。多数研究表明,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经济发展中处于极其不公平的地位。因此, 2 0 0 4 )证 明了农 业供应 链整合与农业主体绩 粮 ( 强调耕地保护补偿、 强调产销协调补偿和强调 食生产成本完全由粮食主产区承担就很不合 效间存在 明显 的正相关性 。 农业供应链 整合能
( 1 9 9 4 ) 、 郭庆海 ( 1 9 9 5 ) 等, 陈文科( 1 9 9 5 ) 还提 重点。 出了 “ 地区利益剪刀差” 的概念。 进入新世纪以
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8月 第20卷第4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0No.4Aug.2019 [收稿日期]2018-07-1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CJY013);河南工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资助项目(21420062)[作者简介]马文博(1985—),女,河南省汝州市人,河南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引用格式:马文博.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4):87-94.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9.04.012文章编号:1009-3729(2019)04-0087-08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补偿研究评述与展望Reviewandprospectofresearchofthespatialheterogeneityofexternalvalueofcultivatedlandandecologicalcompensation关键词: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生态补偿马文博MAWenbo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通过对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基本理论及其内部化、外部性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外部性价值测算与补偿等方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给予耕地保护主体一定数量的补偿,可有效提升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国内在补偿标准理论基础、补偿标准测算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但存在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未来应充分考虑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的空间异质性,综合测算正负外部性价值量,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生态补偿策略,提升补偿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024年基于虚拟耕地视角的内蒙古耕地生态补偿研究》范文
《基于虚拟耕地视角的内蒙古耕地生态补偿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其耕地的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虚拟耕地的视角出发,对内蒙古的耕地生态补偿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耕地保护与生态补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虚拟耕地概念及研究背景虚拟耕地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地区的耕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在内蒙古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研究虚拟耕地,对于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内蒙古耕地现状及生态问题内蒙古地区的耕地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导致耕地退化、沙化等问题严重。
同时,由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耕地的生态保护工作面临较大的压力。
因此,研究内蒙古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对于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于虚拟耕地的生态补偿理论框架本文从虚拟耕地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内蒙古耕地生态补偿的理论框架。
首先,通过分析内蒙古耕地的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等问题,确定生态补偿的目标和原则。
其次,运用虚拟耕地技术,对内蒙古的耕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出合理的耕地利用方案。
最后,根据生态补偿的目标和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耕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内蒙古耕地生态补偿实践探索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本文对内蒙古的耕地生态补偿进行了实践探索。
首先,通过对内蒙古各地的耕地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耕地的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运用虚拟耕地技术,对耕地进行优化配置,提出具体的利用方案。
最后,根据生态补偿的目标和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耕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综述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供应及粮食价格问题逐渐得到有效解决。
但是,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人口增长、农村劳动力缺乏、种植技术落后等,这些问题导致粮食生产不稳定,而粮食补贴政策的出现,就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粮食补贴的定义及作用粮食补贴,顾名思义,就是指政府为了激励农民种植粮食而提供的财政奖励措施。
粮食补贴政策在缓解我国粮食生产的困难和挑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粮食补贴能够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其次,粮食补贴政策可以改变农民的生产行为,推动他们更加注重种植粮食的效益和经济效果,从而提高他们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最后,粮食补贴能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粮食补贴政策是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界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对粮食补贴政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政策效果研究政策效果研究是对粮食补贴政策影响的定量研究,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等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刺激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投入粮食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促进粮食供应和粮食市场的平衡。
政策评价研究是对粮食补贴政策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领域,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
经济评价方面,研究者主要考察粮食补贴政策的财政投入、投入效果、收益水平等方面。
社会评价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民生活、粮食供应和农村稳定等方面的影响。
环境评价方面,研究者主要考察粮食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情况。
政策建议研究是在对粮食补贴政策实行效果、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对粮食补贴政策提出改进建议和政策调整意见的研究领域。
研究者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建议,以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粮食储备是指国家为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事件所储备的一定数量的粮食。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是对各地区在粮食储备方面的差异化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这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储备政策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地区差异和储备规模两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深入浅出地分析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
一、地区差异地区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粮食储备方面的差异化情况。
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影响粮食储备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和地形各异。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适合种植小麦等作物。
不同地区的种植作物、粮食产量和储备方式也存在差异。
2.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导致粮食储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达地区对粮食储备有着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储备规模相对较大,而欠发达地区则可能面临储备资金不足、技术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储备规模较小。
3.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影响地区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对粮食储备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促进粮食储备规模的扩大,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政策不力而导致储备规模较小。
4.社会文化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
一些地方可能因为饮食结构的差异,对某种特定作物的储备需求较大,而另一些地方则可能对其他作物有更大的需求。
这就会导致地区在粮食储备规模上的差异。
二、储备规模储备规模是指各地区在粮食储备方面的规模大小。
储备规模主要包括储备数量、储备种类和储备方式等方面。
1.储备数量储备数量是衡量粮食储备规模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储备数量越大,意味着国家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越强。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主要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大部分。
中央储备由国家粮食局统一管理,地方储备由各地方政府管理。
近年来,我国粮食储备规模不断扩大,中央储备量已经超过国际标准,地方储备也在不断增加。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机制及补偿效应分析
济补偿方式 、 运行 机 理 进 行 了分 析 。 同 时 , 对 耕 地 保 护 经 济 补 偿 效 应 概 念 、 型 界 定 的 基 础 上 , 合 农 户 问 卷 调 在 类 结
2 耕 地 保 护 区 内经 济 补偿 机 制
部性( 总体外 部性 ) 由所 有耕地 生态 社会效 益消 费者 2 1 耕 地保 护 区 内经 济补 偿方 式 , . ( 部 性 受体 ) 外 向耕 地 生态 社 会效 益 生产 和供 给 者 ( 外部 2 1 1 常规经济补偿。常规经济补偿形式一般包括货 . .
受耕地保护 区际经济补偿影响 , 即在耕 地保 护区际经济
补偿 实 现 ( 区际外 部 性 内部 化 ) 基础 上 , 能 完全 实 现 的 才 耕地 保 护 区 内经济 补 偿 。
1 耕 地保 护 经 济 补偿 机 制 的 内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耕 地保 护 区 内经 济 补 偿 机 制 是 指 基 于耕 地 保 护 外
的不 同, 耕地保护外部性赤 字区域 ( 耕地保 护 目标较低 地区) 通过资金 、 实物 、 技术等方式向耕地保护 外部性盈
余 区域 ( 地 保 护重 点 区 ) 予 相 应 的补 偿 , 实 现耕 地 耕 给 以 保 护 区 际外 部 性 的 内部化 机 制 。
及 改 善农 业 生态 环境 为 目标 的耕 地 质 量 保 护 补 偿 , 未 但 形 成独 立 于 农 业 补 贴 的 耕 地 保 护 经 济 补 偿 体 系 。这 样
牛 海 鹏
耕地保护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进展
理 论认 为 耕地 资 源不 仅 具有 经 济产 出 价值 , 水 土保 持 、 在
生 物 多样 性 、 观 环境 以 及 社 会 稳 定 等 方 面 也 发 挥 着 重 景 要 作用 。 ; 是 市 场 价 值 与 非 市 场 价 值 分 类 。Krtl 。 二 uia l 认 为 资源 非市 场 价 值 的存 在 , 于 公 众 对 保 护 资 源 有 支 源
中国 人 口 ・ 源 与 环 境 2 1 资 0 2年 第 2 2卷 第 1 0期 C I P U A I N,E O C SA D E V R N N V 12 N ・0 2 1 HNA OP L T O R S UR E N N I O ME T o.2 o 1 0 2
耕 地 保 护 外部 性 及 其 经济 补 偿 研 究进 展
值量 化 的角 度 将耕 地 资源 价值 分 为 市场 价 值 和非 市场 价 值 。实 质 上 , 地 资源 价值 的 三种 分类 互 有雨 合 , 文 耕 马 博认 为 市场 价 值是 指耕 地 资 源 的 经 济 价 值 , 其 非 市 场 而
l 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与核算
11 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 .
英 国学 者
非 常严 重 。对 此 , 国内外学 者从 生态 治理 的视 角对 耕 地 的
Pa e 为 使用 价 值 包 括 直接 使 用 价 值 、 接 使 用 价 值 er 认 e 间 和选 择 价值 , 非使 用 价值 包 括 遗赠 价值 干 仔在 价 值 n
国 内学 者对 耕 地价 值 的划 分多 足 基 于 拼地 功 能 属 性 的角度 , 为其 包括 经 济产 } 价值 、 认 H 社会 保 障价 值 和生 态 服务 价 值 。。而部 分学 者 出 于研 究 的 需要 , 资源 价 从
耕地资源的价值体系及其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152~154A c t a A g ncu l t u r ae J i an gxi耕地资源的价值体系及其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李明秋,赵伟霞(河南理T:大学测绘与国上信息J:程学院,河南焦作454150)摘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对耕地的功能和价值体系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旨在使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经济补偿机制,以解决耕地持有及保护主体激励不足、耕地占用主体或破坏主体约束不足的问题,建立起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并对补偿机制构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耕地资源;价值体系;经济补偿;机制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0)09~0152一03耕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它除具有一般自然资源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自然资源所不具备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耕地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均是基于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而产生的。
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由耕地和其他一系列生物及非生物自然资源所构成的耕地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将直接导致耕地资源再生能力的衰竭,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从而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而要恢复原有的耕地生态系统必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种代价是人类难以承受的。
因此,在耕地利用和保护研究中,不仅仅把耕地看成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资产,还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对耕地的功能和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旨在使耕地保护外部性内在化的经济补偿机制,这对于提高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动力、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耕地资源的价值体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质的规定性,而其量的规定性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内化研究
正 确 的农 业 资 源 开 发 观 是 融 农 业 的生 产 功 能 和 生 态 功 能 为
一
体的 . 由于 生 化 黄 腐 酸 介 入 农 业 系 统 中 . 加 农 业 资 源 的 耦 合 增
效 应 通 过 生 化 黄 腐 酸 在 农 业 生 产 中 的应 用 . 仅 可 提 高 地 力 . 不 还 可 以起 到有 效 节 水 作 用 和 作 物 的 抗 旱 能 力 . 时增 强 了 农业 生 态 同 系 统 的稳 定 性 和抗 逆 性 . 可 以为 社 会 提 供 更 为 丰 富 的 食 物 资 源 还
题的原因 . 后 提出耕地保护外部 性内化的途径 . 最 以期 为 我 国耕
地保 护提 供 借 鉴
1耕 地 保 护 外 部 性 的表 现
等 生 态 失 衡 问 题 . 会 造 成 农 民 失 业 率 增 加 、 地 供 求 失 衡 等 一 还 土
系 列 的社 会 问题 . 这些 都是 耕 地 保 护 外 部 不 经 济 的 表 现 。
Abt c: sap bi po ut et nlyo u ia dln po ci i t mpr n h r trt .T eojci fhsp pri t sr t A ul rd c, xe ai f hvt ad rt t n s s a c r t c e e o i i ot t aa ei c h bet eo i ae o a c c s i v t s
f1 创 之 . 物质 能现 代 化 利 用 技 术 。北 京 : 学 T 业 m版 社 ,0 32 3 3. 吴 生 化 20 。- .
『1 之 浚 . 环 经 济 导 论 . 京 : 民 出 版 社 , 0 4 1 7 1 8 4. 冯 循 北 人 2 0 ,8 ~ 8 . f1 增 建 等. 气 耦 合 与 天 灾 预 测 . 京 : 震 m 版 社 , 9 , - . 5. 郭 地 北 地 1 6l3 9 作 者 简 介 : 延 军 。 。 北农 业 大学 硕 士 。 魏 男 东 ( 0 0 1 — 9收 稿 S编 辑 ) 2 1— 2 0
《2024年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理论与途径研究》范文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理论与途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由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使用和排放引起,其控制与治理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理论与途径,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补偿理论1. 外部性理论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即污染者未承担全部的环境成本。
因此,需要引入补偿机制,使污染者承担相应的环境成本,从而减少污染排放。
外部性理论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即通过政策手段和市场经济手段,使污染者内部化其环境成本,实现污染控制。
2. 生态补偿理论生态补偿是指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活动的补偿,以及对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遭受损失的补偿。
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生态补偿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采取环保措施的农民进行经济补偿,以提高其环保积极性。
同时,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对已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
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途径1. 政策法规途径政府应制定严格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法规,明确污染控制目标和责任主体。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
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水平。
2. 科技支持途径通过研发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使用量。
例如,推广精准施肥技术、生物农药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3. 经济激励途径通过经济激励手段,如设立环保基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鼓励农民采取环保措施。
同时,建立农业面源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保险与环保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结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法规、科技支持和经济激励等手段。
通过外部性理论和生态补偿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本质和根源,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控制措施。
耕地与基本农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研究
We have a priority to put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issue of Anhui’s arable land and basic farmland with "non-food" and "non-agricultural"
国外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为确保粮食安全,各国通过法制建设和市场调节的手段,建立了相应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更为重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强化我国粮食安全机制建设。
一、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一)美国美国对粮食安全的宏观调控是在利用较为全面的预警信息指引的基础上,通过法制手段和市场调节来实现的。
在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实施以前,政府为保证粮食安全,从农场主直接购买粮食进行储备。
但近年来,政府粮食储备量逐渐减少,而农场主的自有储备则不断增加。
美国联邦政府还运用信贷杠杆等经济手段对粮食市场实行间接调控。
农场主储备粮食时需参加储粮计划,并执行政府的粮食种植计划,对储备的粮食在3年内必须保证质量,当市场粮价平稳时不得抛售储备粮,只有粮价剧涨时,方可出售储备粮,以避免压价倾销,保护农民利益;当市场粮价大大高于农场主抛售价时,政府即运用所掌握的储备粮投放市场,维护粮价的稳定,保证粮食供应安全。
2002年5月13日,美国新的《农业法》正式出台,根据该法,未来10年内,美国联邦政府用于农业的补贴将高达1900亿美元,比旧法规定的补贴增加了80%,从而调动了美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拿大加拿大在粮食管理方面最主要的法规是《加拿大谷物法》和《加拿大小麦局法》,通过运用法律手段,该国建立起粮食贸易所需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相关规定),并根据期货市场情况,对生产和储备进行必要调控。
加拿大对谷物公司经营谷物和谷仓均有严格的审批条件。
《加拿大谷物法》规定,经营谷仓申请人必须有一定储备条件,并提供经营审计的财务证明,即申请人必须有一定财力,还要以保证书、保险或其他方式提供足够的担保,谷仓储存的谷物必须全额保险等,以保证粮食的稳定投放。
(三)澳大利亚一般情况下,澳大利亚政府不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而主要采取法律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6-02作者简介:朱新华,博士生,高级农艺师,南京市粮食局副局长,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编号:70425002)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3朱新华 曲福田(南京农业大学国际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摘要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安定,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补偿是协调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外部性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方法,将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补偿界定在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经济补偿,旨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补偿途径机制,实现粮食产销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①粮食主销区的土地产出效率高于粮食主产区,因而具有对主产区进行经济补偿的现实条件和意愿;②通过G DP 增长提成、机会成本税及市场调节的途径,可能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主产区所接受,从而实现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有效补偿;③在补偿机制运作上,要合理界定税费收交主体与额度,制定可行的征收办法。
由于粮食主产区在补偿博奕中的弱势地位,要强化基于市场途径的产销区补偿中政府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5-0148-06 作为农业用途的耕地除了具有基本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但耕地保护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无法以货币的形式得以体现,形成耕地保护收益的外部化(董德坤等,2004),因而存在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补偿问题。
如何在中央和地方、粮食产区和销区、城镇和乡村之间合理配置为保障粮食安全所必须的成本支出,就成为粮食安全框架内一个具有基础性重要意义的现实经济政策问题(李全根,2005)。
对耕地保护补偿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两个视角:一个是从耕地资源价值的内涵出发,依据耕地保护的价值测算其补偿标准。
孙海兵等研究认为,应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标准,重新构建农地流转的效益-成本核算体系,将流转中产生的选择价值与外部性纳入评测范畴,使其在经济上得以体现(孙海兵等,2004)。
王雨濠认为,应该建立耕地外部性补偿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地促进外部性内在化(王雨濠,2007)。
这些研究提出了耕地保护补偿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思路,但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补贴模型,也没有提出具体实施的主体和机制。
另一个视角是从耕地利用的机会成本出发。
胡靖的研究认为,由于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耕地上生产的粮食,其经济价值远不能通过市场价格得到体现,由于存在现实的土地用途的可转换性和农民务工方式的可选择性,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远远大于其贸易所得,政府应该依据对机会成本的补偿来控制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以保障粮食安全(胡靖,1998)。
我国采取的是全国统一的耕地保护政策,忽略了不同地区耕地利用与保护的成本差异,土地管制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域内部管制为主,而对不同地区之间耕地保护的补偿未见有系统的研究。
张安录提出在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设置土地的可转移发展权,并通过市场交易,使之既能控制农地城市流转,又能兼顾农地保护的公平与效率(张安录,2002);黄贤金等在研究区域土地用途管制方式中,设想建立可转移的发展权和许可证制度(黄贤金等,2003)。
这些研究虽然仍然是将耕地非农化补贴界定在同一区域内,但对地区间耕地保护补偿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外部性的补偿界定在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从补偿主体、补偿途径、补偿实现机制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耕地保护补偿的方案,对调整我国目前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策,发挥不同粮食分区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土地产出效率差异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地理、地貌、气候等情况的不同,・84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18卷 第5期 CHINA POPU LATION,RESOURCES AN D ENVIR ON MENT V ol.18 N o.5 2008粮食生产条件亦不相同,加之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形成了粮食生产与供应不同的类型,按照粮食生产与消费量的特征,国家发改委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
粮食主产区包括河北、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自治区);产销平衡区包括山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自治区);粮食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个省(直辖市)。
由以上划分可以看出,其中粮食主产区大多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土地竞用越来越激烈。
粮食产销平衡区多为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以及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或有特殊饮食习惯的地区,土地利用较为粗放。
粮食主销区大多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高,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矛盾最为突出。
为了分析比较优势,图1对它们的土地产出效率差异进行了测算。
图1 不同粮食分区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分析Fig.1 Per unit land G DP contribution of each sub 2grain areas (hundred million yuan /104hectare ) 由图1可见,1996年以来,不同粮食分区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承载的G DP 总量均呈增加趋势。
2005年与1996年相比,单位土地面积上G DP 产出,粮食主产区增长1.8倍、主销区增长2.5倍、产销平衡区增长2.3倍。
说明各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不同粮食分区单位土地面积的G DP 产出总量有较大差异。
1996年,粮食主销区单位土地面积G DP 总量是主产区的4.6倍、产销平衡区的9.6倍。
2005年,粮食主销区单位土地面积G DP 总量是主产区的5.8倍、产销平衡区的10.2倍。
单位土地面积G DP 产出的差异,实际上揭示了不同粮食分区土地保护的机会成本的差异。
与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相比,粮食主销区土地保护意味着要以牺牲更多的经济增长为代价,因而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更为强大。
相应地,土地保护机会成本较小的地区,土地竞用的激烈程度则相对较小,土地保护的难度也相对较小。
从经济区域化的趋势而言,土地产出效率存在的巨大差异,也为寻求地区间经济补偿途径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2 不同粮食分区耕地保护补偿途径分析不同粮食分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补偿可以从税收政策和市场调节两个方面来实现。
2.1 机会成本税对粮食生产而言,因种植粮食而占用的耕地的机会成本,并不取决于农业的产出水平,而是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
因此,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是一种社会成本,对之实行补偿是一种社会补偿(胡靖,1998)。
在很多国家,农业的补偿已经成为财政中一项稳定的用于农业的开支,但是我国却没有一项稳定的、明确的税收来源。
因此,为了使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得到社会稳定的补偿,就有必要设立相应的税收项目,使享受粮食安全好处的各个成员对粮食安全承担相应的责任。
鉴于此税收主要针对粮食生产与发展其它产业之间巨大的机会成本差异,并且粮食生产机会成本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迅速上升,可将该税收项目定名为“机会成本税”,主要向粮食总量不能自给的粮食主销区征收,用于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补偿,从而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域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或耕地保护的经济约束机制。
下面以图2来说明机会成本税在实现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补偿的机理。
图2 机会成本税补偿作用机理F ig.2 O pportunity cost taxes com pensatory function m echanism 如图2所示,M AC 为实施耕地管制时耕地占用的边际控制成本(人、财、物的投入等)。
M AC 随着耕地用途管制・941・朱新华等: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制度的不断实施,其边际费用则相应递减。
MSC1、MSC2分别是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主产区耕地占用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主销区非农化程度高,经济相对发达,耕地资源稀缺程度更高,因而其曲线在粮食主产区之上。
假如两地实施耕地管制的边际成本曲线一致,则通过税收调节,粮食主销区耕地占用在L1的水平上,粮食主产区在L2水平上,显然,L2大于L1。
上文已经分析过,主销区边际耕地占用的G DP 增长远高于主产区,占用耕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因而有着扩大耕地占用的趋向。
假如主销区要占用L2的耕地,则其税费水平将达到T 3,即主销区占用同样的耕地,产生的税收差T 3-T 2。
因而,只要支付少于此值的费用(即机会成本税),主销区就愿意向主产区提供补偿,用于“购买”土地非农化“指标”,从而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从全国总体利益看,用同样的耕地控制成本,产出了更多的G DP ,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2.2 G DP 增长提成土地资源的投入是G DP 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粮食生产与其它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劣势,G DP 增长对耕地占用不可避免。
G DP 增长提成的设置是基于G DP 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增长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这里主要指因追求G DP 增长而带来的耕地非农化的代价性损失。
通过实行G DP 增长提成,提高耕地占用效率,体现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具有设置G DP 增长提成的条件和可能性。
现以图3说明G DP 增长提成在实现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补偿的机理。
图3 G DP 增长提成补偿作用机理Fig.3 G DP growth deduction com pensatoryfunction mechanism 由图3可以看出,MG S1为粮食主销区边际G DP 增长占用耕地,MG S2为粮食主产区边际G DP 增长占用耕地,随着G DP 的增长,主销区与主产区耕地边际占用均呈下降趋势。
但主销区与主产区边边际曲线存在明显差异。
同样占用耕地为S1情况下,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产出的G DP 分别为G 1和G 2,其差距为G 1-G 2。
从加快发展国家利益出发,倾向于由主销区占用耕地,而主产区保护耕地。
在产出同样G DP (G 1)的情况下,粮食主销区要占用S1的耕地,而粮食主产区要占用S2的耕地,其耕地占用差异为S2-S1,从保护耕地的角度出发,同样倾向于由主销区占用耕地,而主产区保护耕地。
但如果这种倾向通过政策或其它措施得以实现,那么,主产区的G DP 增长权就受到了侵害,而主销区的粮食安全的责任则没有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