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合集下载

浅析杜甫诗歌的语言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浅析杜甫诗歌的语言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运用,常常可以达到精巧和恰当,毫无雕琢痕迹的水平,杜甫往
[4]杨延平,柳海红.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概括和运用,通过典故来 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s1):20-22.
表达自己深沉复杂的思想情感,另外,杜甫在用典方面还常常借
[5]王昂. 浅谈杜甫诗歌的语言艺术[J]. 淮海文汇,2009(6):-.
力,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在看到如此春色时 体古诗,杜甫由自己的茅屋为秋风吹破的遭遇出发,由己及人,
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的心情也很好地通过诗中的色彩词传达 最后上升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理想,
出来。这样的色彩运用的例子在杜甫的诗歌中还有很多例子,如 歌行体的体裁让诗人的情感抒发更为真切而激烈,既描述了风
杜甫此类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其在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和 价,更要关注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的经历对创作产
所塑造的人物更加真实和丰富,从而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生的影响。
(三)擅用典故丰富诗歌内容
参考文献: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中,运用典故是非常常见的,用典
[1]杜婷琦. 杜甫诗歌的语言艺术[D]. 1999.
《望岳》中的“齐鲁青未了”,一个青字,就写出了诗人对于齐鲁 雨大作的凄冷场面,又抒发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体现出其
大地的印象,表现出登临泰山之后举目四顾的踌躇满志,这个色 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杜甫非常擅长用不同的诗歌体裁来抒发不
彩词的运用既是写实的描写从山顶看到的山下的色彩,同时又很 同的情感,也正因其在体裁选择上的多样和恰当,使其诗歌更具
要的评析。
杜甫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自己在流离途中的所见所闻,不
一、杜甫诗歌的语言艺术
仅借诗歌表达了对黑暗动乱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批判,也因其

论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

论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

论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在中国古代诗词的世界中,杜甫无疑是拥有独特地位和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杜甫不仅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文学造诣令人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中贯穿着对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首先,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的关注体现在他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上。

他的许多作品中描绘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和权贵阶层的奢侈享乐,如《月夜忆舍弟》中描写高耻贵戚的恣意威风和普通人的贫困潦倒,以及《登高》中描述士人所才高而遭遇政治陷害等。

这些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体现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其次,杜甫诗歌中的社会批判还体现在他对官员的贪污与无能的痛斥上。

作为士人背景的杜甫,在他的诗歌中对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进行了直接而尖锐的批评。

例如,在《戏为六绝句》中,他讥讽了当时统治者的圣旨虚伪和官员的无能以及《奉济县丞太守行楚州,薤露高盖落,时花乱云遮》中对官员的揭露等。

这些作品使人们看到了当时政府官员的劣迹斑斑,同时也抒发了杜甫对社会上层人物的不满和愤慨。

而杜甫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并非只停留在表面,他通过对人民疾苦的感同身受,表达了对社会局势的深刻忧虑。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战乱和民生困苦的描绘,如《旅夜书怀》中对天灾和战乱痛心的诗句,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述百姓生活艰难的情景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杜甫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注,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的关注还体现在他对士人的保护和对道德风尚的批判上。

他用激昂的诗句表现了他对有志青年的关心和期望,如《茂林野外圣教坛》中对士人追求品德高尚的鼓励和《丹青不知老将至》中对士人才华和人生意义的讴歌等。

与此同时,他也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和人们的道德沦丧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对妓女堕落的批评,以及《野望》中对读书人行为的攻击等。

通过这些作品,杜甫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痛下痛心,也对士人群体提出了深入的思考和反省。

元、白对杜甫新题乐府的认识与评价——兼论二人倡导新乐府运动的作用与贡献

元、白对杜甫新题乐府的认识与评价——兼论二人倡导新乐府运动的作用与贡献
收稿 1 3 期: 2 0 1 3— 0 7— 2 5
作者简介: 杨胜宽( 1 9 5 8 ) , 男, 四川 I 安 岳人 , 乐 山师 范 学 院教 授 , 主要 从 事 唐宋 文 学研 究 。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7 . 2 2
文献标识码 : A
元稹 ( 7 7 9 —8 3 1 ) 和 白居 易 ( 7 7 2 —8 4 6 ) 在 唐 宪 宗 元 和时期 ( 8 O 6 —8 1 9 ) 集 中创作 了大 量 的新 乐府 诗, 与 之 同道 者有 李绅 、 张籍 、 王建、 唐扶、 刘猛、 李 馀等 人 , 成 为 中唐时 期一个 重要 的诗 歌创 作群体 。 他 们 不仅在 创作 方 式 上 相 约“ 不 复 拟赋 古 题 ” , 转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0 4 5 3 ( 2 0 1 3 ) 0 3 —0 0 1 2 —0 7
元、 白对杜甫新题乐府的认识与评价
— —
兼论二 人 倡 导新 乐府运 动 的作 用与 贡献
杨 胜 宽
( 乐 山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与 新 闻学 院 , 四川 I乐 山 6 1 4 0 0 0 )
摘 要 :元 稹 和 白 居 易 对 杜 甫 及 其 新题 乐 府 的认 识 与 评 价 , 有相似与一致之 处 , “ 扬杜抑 李” 是 他 们 的共 同 倾 向, 但 也 存在 着 明 显 差 异 。 白居 易 重视 乐 府诗 的现 实 内容 与 政 治服 务 功 能 , 因此 对 杜 甫新 题 乐府 虽 然 评价甚 高, 但 明 显存 在 保 留 ; 元 稹 从 古今 乐府 诗 歌 的发 生 、 发展 、 变化脉络 判断其 演变趋 势, 看 到 了杜 甫 新 题 乐府 “ 即事名篇、 无复依傍” 的 创 新 性 突破 及 划 时 代进 步 意 义 , 这 不 仅 表 现 其 认 识 评 价 杜 甫 新 题 乐 府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人生哲理等多个领域,表现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成就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杜甫的诗歌注重现实主义的描写。

他以饱满的情感和犀利的笔触,刻画出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现了人们的苦难与生活的艰辛。

他的作品中,描绘了农民的困境、官员的腐败、战争的残酷等社会现象,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其次,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

他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平、腐败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切。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呼吁社会改革,倡导公正和中庸之道,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对民生的关注。

此外,杜甫的诗歌还展现出了深邃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他对人生的终极命运和生死的思考,赋予了他的诗歌以悲壮的气质和宏大的思想。

他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对世事无常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

最后,杜甫的诗歌语言优美,表达精确。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

他的诗句用字
简练、精准,行文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善于运用音韵和节奏的变化,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性,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诗,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和批判,深邃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表达。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观察家,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时代特色,也具有普世价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宝藏。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情怀》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情怀》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情怀》引言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与浓郁的文化情怀而闻名于世。

杜甫的诗歌广泛涉及社会问题,如战争、贫困、灾难等,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热爱与追求。

本文将探讨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情怀,并分析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社会批判对战争的批判杜甫的诗中经常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在他的著名作品《战国策》中,他写道:“八柱天战争/空征天地间”,意味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破坏和伤害就像一场天灾。

他用“八柱”来形容战争的规模之大小,以此强调战争的残酷。

他还写到:“忽闻河水急/出没旧河梁”,这表明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甚至破坏了人们过去所依赖的稳定生活。

通过这些描写,杜甫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并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战争带来的后果。

对贫困的批判杜甫对贫困现象也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在他的《秋兴八首》中,他写道:“想像家乡思未得/肯邀明月几时来”,表达了他对家乡贫穷和未来的渴盼之情。

他还写道:“把酒听严歌/离愁苦更多”,意味着贫困给人们带来了离愁与苦痛。

他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他对贫困现象的不满和对人们生活的关注,同时也希望通过他的诗歌唤起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改变。

对灾难的批判杜甫的诗歌还经常反映了自然灾难对人民的影响,并对政府应对灾难的能力提出质疑。

在他的《登高》中,他写到:“始信北风如虎,卷草尽堕罗浮,更有幽禽堕地,不堪玉屑之影”,这描绘了自然灾难带来的破坏和人们所受的罪行。

他还写到:“公务多忧虑,萧条思风雨”,暗示政府对灾难的反应不力。

通过这些描写,杜甫表达了他对灾难所带来的人民苦难的关切,并提出了改善社会应对灾难能力的呼吁。

文化情怀对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热爱杜甫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对中国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热爱与追求。

在他的《兵车行》中,他写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表达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向往与敬仰。

杜甫创立的新题乐府的特点(一)

杜甫创立的新题乐府的特点(一)

杜甫创立的新题乐府的特点(一)
杜甫创立的新题乐府的特点
特点一:主题丰富多样
•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诗题涉及政治、社会、人生哲理等各个领域。

•其作品中可以看到对时局的关注、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思考等。

特点二:对形式的创新
•杜甫在创作新题乐府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诗体,如五言、七言等。

•他还大胆运用了诗歌的对偶、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特点三:表达情感深沉
•新题乐府中常常流露出杜甫内心的愤懑、忧愁和哀怨之情。

•他以雄浑深沉的诗句描绘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时代的忧虑和社会的不公的痛感。

特点四:批判社会不公
•杜甫的新题乐府作品中对社会的不公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面。

•他从诗歌中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责难和对人民的同情,呼吁社会改革和人民解放。

特点五:富含现实意义
•杜甫的新题乐府作品中体现了对当时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真实的写实手法,揭示了现实的困境和挑战,呼吁社会中的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奋斗。

注:本文采用markdown格式,使用了标题和副标题来列举和说明杜甫创立的新题乐府的特点,遵守了不插入html字符、网址、图片、
电话号码等内容的规则。

杜甫的历史记述诗歌中的时代观察与批判

杜甫的历史记述诗歌中的时代观察与批判

杜甫的历史记述诗歌中的时代观察与批判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揭示了唐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历史记述诗歌中,不仅包含了对时代的观察,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本文将从历史记述诗歌的特点、杜甫的时代观察以及他的批判精神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历史记述诗歌的特点在唐代,历史记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这类诗歌通过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传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时代的批判。

它一方面具有纪实性,反映了历史的事实;另一方面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和主观观点,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评判。

二、杜甫的时代观察杜甫的历史记述诗歌中,他通过对时代的观察,揭示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首先,杜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在《黔娄塞下曲》中,他描绘了长安城四周的黄土高崖和塞上草原的草木凋零,暗示了长安城破败的景象。

他以此来表达对唐朝政局混乱和社会动乱的关注。

其次,杜甫通过对人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战血染连营,戈迹乱青苔。

老夫不可卧,忧国心胸开。

”通过友人的离世,诗人借代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溢于言表。

再次,杜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成为他诗作的重要元素。

在《登高》中,他以衡山为背景,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然而,他在描写自然的同时,也揭示了人民贫困、国家衰落的现实。

他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述自然风景,并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玉关道路诸侯尽,乌鹊南飞复北还”等句,展现了人民生活的困境和国家的衰颓。

三、杜甫的批判精神杜甫的历史记述诗歌中,他不仅仅是对时代观察的记录者,更是一个有批判精神的诗人。

他通过对现象的剖析,揭示了问题的根源。

在《战城南》中,他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针对官员的贪污腐败和无能为政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写道:“江头宫殿锁烟尘,垂泪向云轻别情。

芳草地,春荒人面无吴声。

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教案

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教案

教材:高二语文必修二单元:杜甫课题: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思想特征2.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3.能够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的意义二、教学重点:1.杜甫的诗歌思想特征2.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3.杜甫诗歌中的社会批判三、教学难点:1.杜甫诗歌中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意义2.如何分析杜甫诗歌中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小组合作学习法3.讲解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思想特征1.利用图片及文字资料来介绍杜甫的生平2.通过阅读几首杜甫的名篇来了解他诗歌思想特征第二节:了解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1.通过阅读杜甫的《登高》、《赠花卿》等诗来理解他对人类生命的看法2.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等诗来了解他对人民生活的关怀第三节:了解杜甫诗歌中的社会批判1.通过阅读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新婚别》等诗来了解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批判2.阅读杜甫的《北征》、《安得广厦千万间》、《饮中八仙歌》等诗来了解他对当时政治的批判第四节: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意义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讨论杜甫诗歌中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意义2.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分析杜甫诗歌中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第五节: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1.让学生总结所学习的内容2.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对杜甫的理解和感受六、教学评估: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分析能力来分析杜甫的诗歌2.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写作中去深入理解杜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七、教学参考:1.杨绛.《杜甫的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2.蒋启明.《杜甫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江苏教育出版社.2024年3.王常明.《古代汉诗常识百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巩应泉.《杜甫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分析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而在这些诗人中,杜甫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位。

杜甫的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其中包含了大量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与批判。

这种批判意识使杜甫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

本文将从杜甫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表现等方面分析他的社会批判意识。

杜甫的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唐代是一个辉煌而动荡的时代。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进入盛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地方军阀割据,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杜甫诞生了。

性格特点与经历杜甫的个人经历也对他的社会批判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年少时曾经历过政治家族的崛起和沉沦,亲眼目睹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社会的黑暗。

而后,他多次投身官场,亲身感受到了朝政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

所有这些经历都使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和愤慨,激发了他的社会批判意识。

杜甫的诗歌表现对政治现实的批判杜甫的诗歌中,最明显也是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对政治现实的批判。

他描绘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形象,讽刺了朝政腐败的现象。

例如《羌村即事》中写道:“十亩稻田八亩苞,寒窗苦读最堪嗟。

不独讴歌贤达士,亦将怨尽百官家。

”通过这样的描写,在表现社会不公的同时,也对当时政治体制进行了尖锐批判。

对社会动荡的反映唐代社会的动荡是杜甫诗歌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战乱、灾难和流亡生活的描写。

例如《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句诗直接表达了他对战乱带来的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而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则表达了身处流亡的颓丧心情。

这些对社会动荡的描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和呼声。

对民众苦难的关注杜甫的诗歌中对民众苦难的关注也是其社会批判意识的重要表现。

他描写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原住民的流离失所,贫困大众的艰难生活等等。

杜甫诗歌的人文关怀与批判意义

杜甫诗歌的人文关怀与批判意义

杜甫诗歌的人文关怀与批判意义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状元”,其诗以批判社会不公、关怀人民生活为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他的诗歌来探讨其人文关怀与批判意义。

一、对人的关怀杜甫笔下的人物多是孤独、贫穷、困苦的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深切关注。

例如《登高》中写道:“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挂甲天之游旅。

哀吾(死)国之多(徒)艰,虽欲万般,终难获(图)。

”这是一首表达杜甫对国家、社会和自身处境的感慨,感受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们都处于悲苦之中,这让他感到了极大的困惑。

杜甫在其诗歌中多次提及“黎民百姓”,《前出塞九首》中有一首《兵车行》写道:“更分明显露,犬戎相距绝。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帽膝前冰。

”这首诗记录了唐代末期的边疆事态,蒙古倭寇屡屡侵犯边境,杜甫以士兵的眼光出发,描绘了当时的生存压力,十步杀一人也许只是一个字眼,但却体现了每一个士兵的职责和生死观。

在另一首诗《阁夜》中,杜甫写到了他身处官场机构中的感受,这首诗写了他在夜里在阁楼上发愁,他感觉自己似乎身处黑暗中,而他的心灵却渴望看到美好的事物。

他的视野在这个时候不再只限于官场,更关注了人民的生活。

二、对社会的批判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时代的批判,他深知社会存在的不公与不平等,也正因为他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意识,作品中常常充满着悲凉与哀愁。

《北征》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对唐朝统治者和社会现实的批判,他写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无奈和悲观,他认为现实残酷的事实让他感到失望和困惑。

他认为唐朝是一个腐朽的帝国,统治着困居于苦难之中的百姓,人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和困难,而他的诗歌也只能成为寄托。

在《赠卫八处士》这首诗中,杜甫则是以现实的历史事实着手,提出对时代黑暗面的批判,他写到:“昔者兵革集,此日山河倾,妻别泪沾巾,儿醒啼不闻。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1. 引言1.1 概述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而闻名。

他的诗作多次揭示了唐朝时期社会的不公正、贫困现象以及政治黑暗和官僚腐败问题。

本文将探讨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进一步了解杜甫诗作中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表现,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和道德败坏的批评。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并提供了对今世启示与警醒。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杜甫诗中社会批判的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杜甫及其时代背景,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然后,我们将聚焦于描述杜甫如何通过描写社会不公与贫困来进行社会批判。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他对官僚腐败和政治黑暗现象的揭示。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探讨杜甫诗作中表现出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包括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失落感,以及士人遭遇到的权力打压与困境。

最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分析杜甫对当时社会制度和道德败坏进行的批评,涉及权臣专权与社稷之忧、行政官员贪污腐败揭示以及社会弊端与道德虚伪剖析。

最终,我们将在结论中总结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价值意义,并进一步思考其中对今世的启示与警醒。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挖掘杜甫诗作中所揭示的社会批判思想,并通过对其作品内容的详细分析,揭示出杜甫诗中蕴含的深刻价值意义。

通过了解杜甫诗作中所描述的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对唐代社会制度和道德败坏问题所持有的批判态度。

本文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于社会公正和贫困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提供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警醒。

2. 杜甫诗的社会批判:2.1 杜甫及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712年- 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于安史之乱前后,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争和社会动荡。

这个时期,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盛行,导致了贫困、饥荒和人民疾苦。

2.2 社会不公与贫困描写: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现象的描写。

《杜甫诗作中的时代批判与情感抒发》

《杜甫诗作中的时代批判与情感抒发》

Part Three
杜甫诗作中的时代批判
批判内容概述
政治腐败:杜甫对当 时官场腐败和权贵奢 靡的生活进行了深刻 的揭露和批判。
社会不公:杜甫关注 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对贫富悬殊和社会不 公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战争与民生:杜甫对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 苦和苦难进行了深刻 的反思和批判。
道德沦丧:杜甫对当 时社会道德沦丧、人 心不古的现象进行了 批判,呼吁重建社会 道德秩序。
添加项标题
杜甫在诗作中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怀旧,如《登高》中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慨
杜甫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杜甫善于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杜甫诗作中的自然描绘往往与他的情感抒发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杜甫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慨,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怀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杜甫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对人民疾苦的描绘,如《兵车行》中对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痛苦和灾难的深刻揭示。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杜甫的诗作中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 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杜甫的诗作中展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如《春望》中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的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怀。
寓情于事:杜甫常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叙事中,如《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讽刺与批判:杜甫常常通过讽刺和批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
Part Five
杜甫诗作对后世的影响
对后世的启示
杜甫的诗作具 有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人文精 神,对后世的 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杜甫新乐府诗的文化批判功能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杜甫新乐府诗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赖于对诗歌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外,还表现在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这种功能。

如对较敏感的事物进行表述时采用能指与所指差异较大的词语,大量运用非陈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辞格等。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诗的极度繁荣。

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化霸权仍然存在,诗人们仍不能毫无忌惮地写作。

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到了极点,文化霸权也由隐而显,杜甫因房馆事而受冷落并最终被逐出朝廷便是文化霸权的结果。

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因慑于这种霸权而纷纷放下手中的笔。

作为一个敏感而又爱国的诗人,杜甫不可能面对国家的危机而无动于衷,他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揭露黑暗的社会,因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写作中,最能代表杜诗现实主义风格的新乐府诗大多写于此时。

但杜甫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游离于那个社会之外,因此他也要受到文化霸权的制约,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评判和指责时也要有所顾忌。

但读者从杜甫的新乐府诗中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文化批判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一方面依赖于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所普遍忽略的一点,就是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文化批判的功能。

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此处借用这两个概念并把能指界定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的意义,把所指界定为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

能指与所指之间可以是统一的,但也可以是有所差异的。

杜甫新乐府诗中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的表述便体现了有所差异的一面。

表面的能指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是对文化场权的妥协,而真正的所指是对当时社会的揭搏与批判,是对文化猫权的颠彼。

第一,人称能指:第三人称,泛指叶所指:第一人称,特指。

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论的论文

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论的论文

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论的论文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

与之相应,文学创作上,中国古代正统诗文创作也进入黄金时代。

以“盛唐气象”为特征的诗歌创作达到顶峰;天人同构的诗国家园臻于完善。

由于诗歌创作的空前繁荣,诗歌批评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深化,在批评的方法和范围方面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殷墦、王昌龄、皎然、司空图等人的意境探讨;白居易“为民请命”的诗学理论;韩愈“不平则呜”的创作原则,把中国古代具有朴素民主精神的文艺思想引入一个全新阶段。

杜甫“以诗论诗”的批评方式,更是在批评领域开了先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号称“诗圣”。

杜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批评理论,是在陈子昂、李白诗论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由于杜甫所处的时代已经到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期,因而杜甫的文学批评及其理论,更加注重民生疾苦、为民请命。

一、一代诗史,千秋殷鉴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10、11月之间。

这年的10月,唐玄宗携杨玉环往骊山华清官避寒。

月,安禄山举兵。

杜甫其时途经骊山,玄宗、玉环玩兴正酣,安禄山举兵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

诗人途中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想,已然感觉到了社会动乱的端倪。

千载之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讲这些事的时候,仍然能够感受到“山雨欲来”之势。

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不能不令人叹服。

杜甫写诗是表现自己的真实性情。

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待别家诗作的呢?这在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可以发现一二:他在为元结诗集作序时对元结的诗作赞扬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

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充分肯定元结能“知民本文由收集整理疾苦”,并在序中预言,多一些这样的官员,“天下少安可待矣!”元结就是写《舂陵行》和《赋退示官吏》的道州刺史。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杜甫新樂府詩語言的文化批判功能論文關鍵字:杜甫新樂府詩語言文化批判功能論文摘要:杜甫新樂府詩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賴於對詩歌整體思想內容的理解外,還表現在杜甫有意識地借助語言本身的力量去實現這種功能。

如對較敏感的事物進行表述時採用能指與所指差異較大的詞語,大量運用非陳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辭格等。

唐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思想比較開放的時代,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詩的極度繁榮。

但即使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裏,文化霸權仍然存在,詩人們仍不能毫無忌憚地寫作。

尤其是安史之亂前後,社會動盪到了極點,文化霸權也由隱而顯,杜甫因房館事而受冷落並最終被逐出朝廷便是文化霸權的結果。

這個時期,許多詩人因懾於這種霸權而紛紛放下手中的筆。

作為一個敏感而又愛國的詩人,杜甫不可能面對國家的危機而無動於衷,他要通過自己手中的筆去揭露黑暗的社會,因此他以更大的熱情投人到寫作中,最能代表杜詩現實主義風格的新樂府詩大多寫於此時。

但杜甫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游離於那個社會之外,因此他也要受到文化霸權的制約,對當朝統治者進行評判和指責時也要有所顧忌。

但讀者從杜甫的新樂府詩中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文化批判力量的存在,這種力量一方面依賴於詩歌作為一個整體,必然會表現出一定的思想傾向;另一方面,也是人們所普遍忽略的一點,就是杜甫有意識地借助語言本身的力量去實現文化批判的功能。

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所提出來的兩個概念,分別代表概念和音響形象,此處借用這兩個概念並把能指界定為語詞所代表的概念本身的意義,把所指界定為語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實際意義。

能指與所指之間可以是統一的,但也可以是有所差異的。

杜甫新樂府詩中對一些比較敏感的事物的表述便體現了有所差異的一面。

表面的能指是為了回避潛在的危險,是對文化場權的妥協,而真正的所指是對當時社會的揭搏與批判,是對文化貓權的顛彼。

第一,人稱能指:第三人稱,泛指葉所指:第一人稱,特指。

如: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探寻唐诗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

探寻唐诗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

探寻唐诗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文人才子辈出的时候。

而在这段辉煌的历史时期,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坛巨擘。

杜甫的诗歌以其浓厚的社会关怀和批判意识而闻名,他深入探究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并用诗歌表达出来。

本文将探寻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揭示他诗歌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考和抗议情绪。

杜甫的诗歌批判意识的形成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唐代是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加剧。

而作为一个关心社会的文人,杜甫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形成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家族困顿的影响杜甫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家族一直处于困顿之中。

这种家族困顿的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不公和阶级差异的存在。

他的许多诗作中都反映了贫困和困苦这一社会现象,如《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正是这种家族困顿的经历,让杜甫有了切身的感受,从而形成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态度。

时代动荡的背景唐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和政治动荡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动荡带来的社会困难和人民苦难,激发了他的社会批判意识。

在《登高》一诗中,他写道:“小人咄咄岁,君子困于行。

僮僕相呼问,故林满目伤。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时世动荡的忧虑和对社会困境的反思。

杜甫的社会批判主题及表现形式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体现在他的许多诗歌作品中,他通过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并呼吁社会改革和人民幸福。

农民苦难的揭示农民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阶层,承担着沉重的税赋和劳动压力。

杜甫深入了解农民的困境,他的很多诗歌表达了对农民苦难的揭示和对他们痛苦境遇的同情。

比如《临洞庭湖赠卢秀才远之》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表现了农民辛勤劳作却仍未脱贫的现实。

官吏腐败的抨击唐代的官场腐败一直是人们痛恨的对象。

杜甫对此的批判态度尤为明显,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官吏腐败的不满和愤怒。

杜甫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批判

杜甫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批判

杜甫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批判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社会批判性。

在他的诗中,他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进行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对中国古代文化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杜甫的社会批判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也是一个社会矛盾激化、官场黑暗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杜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将自己的诗歌与现实联系起来,表达出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刻认识和关切。

例如,他的《兵车行》就抒发了他对战争带来的人民疾苦的强烈不满和深沉哀叹。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辆载满战死士兵尸首的兵车在乡间行走的景象,他用深沉而切实的笔调,揭示了战争带来的人民疾苦和民众对战争的厌恶。

而《花占离》中,他对贪官污吏的弊端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其中的“烟火不同人”就是那些担任官职者的私欲膨胀,在欺压百姓时所表现出来的狰狞面目。

这些作品都是杜甫在深入了解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构思的,内涵深刻,寓意丰富。

杜甫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见解杜甫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展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有着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见解。

他的诗歌中充溢着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较高评价,但也在其中揭示出了古代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他在《赠卫八处士》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表现出他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之情,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不乏对传统文化的无情批评。

例如,他在《月下独游》中写道:“长安古称洛阳,今人识洛阳;移文翰林重将事,重遣金马半因循。

白居易之怨言,谁复听洛阳?正始中,望云亭上,常喜长梦归夜场。

”诗中语言幽默,夹杂着讽刺还有嘲弄的意味。

这首诗歌表达出了杜甫对于当时文化复杂的态度。

杜甫深厚的人文情怀杜甫的诗歌中弥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他努力地把人民的情感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并用自己深浅相宜、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生动的画面。

例如,在《登高》中,他对自己及人类的处境的看法有了深刻的反思,观念极为宽广,语言非常简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论文摘要:杜甫新乐府诗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赖于对诗歌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外,还表现在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这种功能。

如对较敏感的事物进行表述时采用能指与所指差异较大的词语,大量运用非陈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辞格等。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诗的极度繁荣。

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化霸权仍然存在,诗人们仍不能毫无忌惮地写作。

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到了极点,文化霸权也由隐而显,杜甫因房馆事而受冷落并最终被逐出朝廷便是文化霸权的结果。

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因慑于这种霸权而纷纷放下手中的笔。

作为一个敏感而又爱国的诗人,杜甫不可能面对国家的危机而无动于衷,他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揭露黑暗的社会,因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写作中,最能代表杜诗现实主义风格的新乐府诗大多写于此时。

但杜甫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游离于那个社会之外,因此他也要受到文化霸权的制约,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评判和指责时也要有所顾忌。

但读者从杜甫的新乐府诗中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文化批判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一方面依赖于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所普遍忽略的一点,就是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文化批判的功能。

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此处借用这两个概念并把能指界定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的意义,把所指界定为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

能指与所指之间可以是统一的,但也可以是有所差异的。

杜甫新乐府诗中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的表述便体现了有所差异的一面。

表面的能指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是对文化场权的妥协,而真正的所指是对当时社会的揭搏与批判,是对文化猫权的颠彼。

第一,人称能指:第三人称,泛指叶所指:第一人称,特指。

如: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兵车行))例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仍是由人到人的关系,只是人称和指称范围有变化,“道旁过者”、语词的能指是第三人称,是泛指,而其所指均应是“作者自谓”,是第一人称,是特指。

相对而言,其所指的第一人称、特指比较敏感,潜在的危险性更大,而换用能指的第三人称、泛指有利于淡化矛盾,回避危险,对意义的表达也不会产生影响。

能指:客观事物或他人一所指:特定的人。

如:(1)杨花雪落覆白旅,青鸟飞去衔红巾。

(《丽人行》)(2)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哀江头》)(3)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4)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例(1)“杨花”和“白旅”的能指为两种植物,所指分别为杨国忠和貌国夫人;例(2)“明眸皓齿”能指为人身体的两部分,所指为杨贵妃;例(3)“仆射”,《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子仪时已进中书令,而仍称其旧官,盖功著于仆射,而御士卒宽,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也”川。

此说一经产生,其后诸家注释均依此说。

但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仆射”的能指为一种官职名,所指为郭子仪,能指用“仆射”而不用“中书令”是全诗用语特点的必然结果。

《新安吏》一诗的写作内容是比较敏感的,因此对一些较敏感的人与物,如“客行新安道”的“客”和“新安”,诗人都采用能指与所指之间差异较大的词语,对郭子仪这样一个安史之乱时期的敏感人物,诗人称其旧官,主要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而不是“就其易晓者以安之”。

例(4)“武皇”的能指为汉武帝,所指为唐玄宗,武帝喜开边,唐玄宗亦好开边,当时不便直斥,故比之武帝。

第二,地名。

能指:旧称或泛称一所指:今地、特称。

如:(1)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新安吏))(2)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新安吏))(3)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

((冬狩行))(4)回略大荒来,蜻函盖虚尔。

(《塞芦子))例(1)的“新安”,《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书》新安,隋县”川。

由此可见,其能指为隋代的一个县,而其所指为唐县。

例(2)的“王城”,《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之东都,即今之王城。

”可见其能指为周朝的某地,所指为“唐之东都”。

《新安吏》一诗写于乾元二年,可见“相州”一词能指为一古地,而所指为今地邺城。

例(3)“咸阳宫”的能指为秦帝都,所指为长安。

以上四例能指均为古地,所指为今地。

例(4)的“大荒”,《读杜心解》的解释为:“统曰‘大荒’,不敢斥言灵武也”lz7。

可见其能指为泛称,所指为特称。

第三,其他能指:普通名词或虚有事物。

所指:讳语或忌语。

如:(1)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2)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新安吏》)(3)荒戍之城五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

(《娜树行))例(1)的“天地”,《读杜心解》的解释为:“‘天地无情’,固是为朝廷讳”lxl。

例(2)的“归军”,《杜臆》解释为:“此不言军败而言归军,亦讳之也”[3/。

例(3)的“东郭老人”和“青丘”,《读杜心解》的解释为:“‘东郭老人’非公自号,‘青丘’非寓夔地名,盖因‘小儿’、‘恶少’等语,太觉显斥,自隐其名,而托为子虚、无是之人,以避时忌耳”l210以上诸例能指与所指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诗都表达了对君主或朝廷行为的不满与指责,而这种不满与指责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但这种危险并不是在所有的诗中都存在,所以诗人在某些诗中也采用了一些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的词语,如《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的“邺城”,“郭相谋深古来少”中的“郭相”。

而同写于乾元二年的《新安吏》,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表达同样所指的词分别换成了能指不同的“相州”和“仆射”。

杜甫的新乐府诗在体裁上属于“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叙事诗。

在叙事诗中,从语气的角度讲,陈述句应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

但陈述句只是述说一个判断,描写一种德性、情状,叙述一个动作或变化,而不带强烈的感情色彩。

而杜甫的新乐府诗要达到“讽兴当时之事”(元棋《古题乐府序))的目的,必然要融人诗人的感情。

由此,杜甫在诗中大量运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非陈述句式。

通过这些句式,打破读者的惯常思维,使读者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社会,进而对社会乃至自我认识方式作出积极的探索,从而使诗人的“讽兴”目的得以实现。

第一,疑问句疑问句,或有问无答,或自问自答,或无疑而问。

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条件,引导其主动思索、判断,让内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另一方面,加强语气,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情刺激,引发反思。

其一,般疑问句如:(i)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春莫仓促。

((悲青坂))( 2)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姜行》)(3)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蚕谷行))(4)肉味不足登鼎姐,何为见羁虞罗中?(《冬狩行))(5)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以上诸例都提出了一些诗人似乎知道而又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与诗人同时代同命运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显示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引导读者关注同样的问题,在渐深、渐全面的思考中自觉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其二,设问句如:(i>士卒何草草?筑城撞关道。

((没关吏))(2)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无家别))(3)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大麦行))(4)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哀江头))(5)头上何所有?翠为甸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

(《丽人行))以上诸例均自问自答。

“问”,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答”,强调答案,显示出主体的参与,使所述更可信、更有力度。

一问一答,使读者在思考中接受诗人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从而强化批判效果。

其三,反问句如:(1)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2)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3)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垂老别))(4)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负薪行))(5)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以上诸例均属无疑而问,使用问句形式的目的在于加强语言的力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从而不自觉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隐藏在这肯定的判断后面更深层的东西。

第二,感叹句感叹句是情感达到高峰时所采用的一种句式,是慷慨激昂、激情万分的爆发和喷涌。

诗人面对家国之大不幸,情何以堪!如此之激情会深深地感染读者,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读者自觉地接受诗人的观点。

如:(1)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

(《折槛行))(2)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呜呼,得不哀痛尘再蒙!(《冬狩行》)(3)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蔽!(《白马》)(4)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哀王孙》)(5)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第三.析使句祈使句,感情有强弱之分,强而坚定的为命令或禁止,弱而委婉的为祈求、劝请、建议或劝止。

杜甫新乐府诗所用祈使句基本上全为后者。

这种弱而委婉的表达是诗人较为低下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这种表达同时也显示了其所述是诗人的衷心之语,显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切。

如:(1)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2)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淦关吏))(3)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

((饰树行))(4)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岁姜行))(5)不劳烈士泪清沱,男谷女丝终复歌。

((蚕谷行))杜甫的新乐府诗运用了大t的非陈述句式以增强其文化批判力量,而这种非陈述句式使用位置的不同也会影响表达效果。

当一个非陈述句出现在诗尾时,它会产生一种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杜甫的新乐府诗共32首,有25首的结尾都用了非陈述句。

其中用疑问句的10首(《沙苑行》《悲青坂》《塞芦子)《洗兵马》《无家别》《大麦行》《光裸坂行》《负薪行》《最能行)(岁委行》),用感叹句8首((贫交行)(哀王孙》《垂老别》《苦战行》《去秋行》《冬狩行》《虎牙行》《白马)),用祈使句的7首((祈安吏》《淦关吏》《新婚别)(丽人行)(娜树行)(自平)(蚕谷行》)。

叙事诗在表达上多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甫的新乐府诗也以“斌”为主,但这种平铺直叙的手法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很难实现“讽兴”的目的。

为解决这一矛盾,杜甫除用前述两种方式外,还运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格。

如:第一.对比例如:(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2)去年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去秋行》)(3)去年米贵阅军粮,今年米贱太伤农。

(《岁澡对于))(4)富豪有钱驾大炯,贫穷取给行碟子。

(《最能行》)(5)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娜树行))例(1)“生男”和“生女”相对比,先是将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观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生男恶”和“生女好”的反传统论调,激起波澜,接着对其原因进行对比解释,从比较中揭示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