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A.雷锋B.王进喜C.焦裕禄D.邓稼先2.下面所列是20世纪某一时段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据此判断它们属于()①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正式建交A.建国初期外交成就B.六十年代外交成就C.七十年代外交成就D.新时期的外交成就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①三线建设②“两弹一星”③港珠澳大桥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如王进喜、雷锋和被称为“两弹元勋”的()A.李四光B.焦裕禄C.邓稼先D.华罗庚5.1965-1975年,我国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

这表明我国()A.开始改变工业生产落后的基本面貌B.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C.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经济布局D.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6.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会议A.④③①②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8.中国电影界有两大奖项,其中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奖项为“金鸡奖”,主要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的奖项为大众电影“百花奖”,1961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

高考历史复习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与科技课

高考历史复习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与科技课

色比较单调。
主题一 史料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与三大改造 [史料研读]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
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 汽车、一
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
史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的重点……要求我们 以有限 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 基本建设 ……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 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 史料三 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 我国实现现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 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 立重工业开始。
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
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 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变革生产关 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易错警示] 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 “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 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 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名师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的服饰带有政治色彩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苏式服装 成为时尚选择。 (2)“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与革命相关的服 饰成为主流,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颜
都是违反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轻巧识记] 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图解历史]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三大改造
[易错辨析]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 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 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跃

(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精选测试题集含答案解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精选测试题集含答案解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检测(十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国民经济的恢复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解析:选A 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为了进行正常的经济建设,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以后,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

2.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 )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解析:选 A 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都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泉州质检)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家政策的调整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解析:选B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新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16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作业

新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16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作业

课题综合检测(十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部分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除单独标出外,单位均为万吨)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C.经济发展目标提前实现D.发展工业兼顾民生D[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可知,从1953年和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农业产品及日常生活的产品基本都有所增加,这反映出此时我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兼顾了民生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反映社会主义改造的状况,故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我们主要是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故B项“均衡发展”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无法反映经济发展目标提前实现,故C项排除。

]2.(2021·石家庄三模)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

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这一论述() A.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B.存在着照搬苏联模式的倾向C.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D.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A[根据材料“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国际上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孤立政策,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因此材料所述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A项正确;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一定程度上是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但这不是材料所述主旨内容,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3.下图是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新式结婚》,画中影壁上悬挂毛主席画像,右下角男子手扶贴有囍字的耕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营企业建立并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采取保护中农 和小土地出租 者,稳定民族 解放了农村生 资产阶级,废 产力,为农业 除地主阶级的 生产的发展开 封建剥削的土 辟了道路 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原因 (1)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 济发展的需要 (2)革命时期的 成功经验证明 依靠合作社的 统一经营可以 形成新的生产 力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
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原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
的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过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2)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业失去了活力。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 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 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
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 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
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
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9.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9.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版

【世纪金榜】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9.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人民版【高考题组】考点一过渡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4·全国卷Ⅰ·T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

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粮、棉、油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供给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矛盾,我国实行了粮食计划供应制度。

这种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实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业的发展,故选B。

【知识拓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3)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要求我国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4)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这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2.(2014·全国卷Ⅱ·T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选C。

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3年后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不是恢复经济,而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故A不正确。

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与农村的政权建设无关,也没涉及农民的进城问题,故B、D不正确。

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串讲课件: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串讲课件: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于1992年,与1960
年相差太远,故选D。
考向预测· 仿真押题
第16讲
押题 3(题点:主干知识——经济体制改革) 2012 年 1~5 月,我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10 万亿,而民 间投资达 6.5 万亿,占比达 65%,这体现了私营经济在社 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被明确肯定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B.邓小平南方谈话 D.中共十五大 ( D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考点突破
第16讲
易混易错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体现了由农村到城市
的特点,1978~1983 年底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1984 年改革重心转入城市, 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 (2)我国的经济体制明显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956~ 1978 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 年实行计划为 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1992 年以后则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解析 本题考点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实践。1960年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物 资严重短缺,市场供应紧张,由此可见此时中央压缩公用 经费中商品性支出,其直接意图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主干整合· 考点突破
考点三 改革开放
第16讲
核心词:工作重心转移、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 1.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 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 ②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律。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
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领导人思想转变及影响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 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 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 的思路。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解 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 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0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经济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02
03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建 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 体系,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04
政治制度完善与民主法治进步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人民当家 作主的权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和领导水平。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 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0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邓小平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阐 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典型案例分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 重大损失。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灾难性 破坏。

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项练习含答案1.[2023·浙江绍兴高三二模]“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仅确定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观点……”这次会议()A.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2.[2023·安徽阜阳高三阶段考]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各地的工业产值要在几年内超过农业产值。

6月,中央又在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协作区的基础上,提出各协作区要尽快建立起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

党中央此举意在()A.调整“大跃进”运动期间国民经济比例B.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成功付诸实践C.利用计划经济体制来协调各地的矛盾D.大办地方工业协助国家实现工业化3.[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A.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B.“左”倾错误亟需纠正C.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4.[2023·陕西汉中二模]20世纪60年代,为配合“三线建设”,阳安铁路开建。

同一时期,汉中第一机床厂、汉中配件厂和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等国家计划重点项目也开工建设。

汉中迎来了现代工业的第一次大发展,这一决策()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C.开启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历程D.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2023·天津南开一模]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中间多次停工,1964年再度复工,1970年全线竣工运营。

成昆铁路接宝成铁路既可北上大西北,又能南下昆明直达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地区国家衔接,形成纵贯南北并与多条东西走向干线铁路相接的大通道,撑起了攀枝花、西昌等一大批军工、重工业城市,其造就了川西“工业走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2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2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学者熊李力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未能获得足够的外交承认,在国际法层面上相当于一个“黑户”。

直至70年代,中国从之前一个“旁听生”变成拥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在形式上开始成为主流世界体系的一员。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的正常化B.推行了“无敌国外交”政策C.获得了部分亚非发展中国家的支持D.积极主动参加了不结盟运动2.1958年,为更好的带动经济建设,河北省会迁到工商业发达的天津;1966年为了备战备荒、以防万一,河北省会又从滨海的天津内迁回保定。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A.社会主义阵营形势变化B.美日由敌对转向合作反华C.我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D.我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3.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提交给党中央一份重要报告,其中举出了当时我国在应对战争威胁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患(如下所示)。

基于此,我国随即A.部署实施三线建设B.编定并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C.决定调整国民经济D.首次把原子能列为发展重点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日本、加拿大、联邦德国、英国等与中国建交。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加到111个。

中国这些外交成就A.得益于不结盟外交战略的推行B.体现了全方位外交政策C.源于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D.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5.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同步试题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同步试题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1953-1956年期间,国家为公私合营企业颁发凭证(如:上海市公私合营企业私股凭证),其目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打击不法商人,整顿经济秩序D.保持多种经济成分,促进经济恢复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形式及赎买的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2.下图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解析: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

依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后开始上升。

依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工农业比例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此图反映的是粮食生产基本状况。

答案:B3.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解析:依据教材内容,①③属于八大内容,②④则不属于。

故选A。

答案:A4.“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但是在1973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增长9.2%,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B.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D.周恩来调整经济政策解析:本题中的“关键时间”是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原因主要是周恩来调整经济政策,故选D。

答案:D5.“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析:B、C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2013·海南·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理解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通过对“一五”计划中工业企业分布情况的描述设置新的情境,要求学生对这种分布的目的进行理解。

A项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而我们工业基础比较好的是东北地区,这与题干中的企业分布状况不一致,可以排除;国家调整后的工业布局的状态,有利于推动经济走向均衡发展的道路,B项正确;C、D两项不是题干提到的这种工业布局的目的。

2.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办)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考查信息解读、综合分析的能力。

从“通用粮票”“1963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由此可知正确答案选B项。

A、D 两项与题意不符,C项是现象,不是本质。

本题易错选C项,忽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3.(2013·山东·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苏经济建设。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知识的理解阐释比较能力。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跟踪检测评估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3年,苏联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建议: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等。

这些建议( )A.意在使中国避免苏联工业化弯路B.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C.促使中国移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D.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符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苏联专家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工人的利益,与苏联发展工业的模式类似,在建国初期,这种做法有利于经济战略的实施,符合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故选B项。

答案:B2.“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

这些项目的建设(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解析:题干中提及“一五”计划建设的150个项目涵盖了重化轻工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B项。

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的是《共同纲领》和美苏“冷战”的形势,排除A项;C项中的“彻底改变”一词不妥,排除C项;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应该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D项。

答案:B3.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认识,毛泽东在1953年阐述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眼前利益,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

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

基于此认识,当时中国( ) A.实行城乡自由流动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重点围绕恢复国民经济 D.发展民主与法制解析:根据材料“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

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的长远利益在重工业建设上,对粮食需求巨大,所以此时期毛泽东开始支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该政策增加农民的税赋,降低农民在粮食问题上的自主权,故选B项。

2013年江西高考历史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3年江西高考历史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3年江西高考历史试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3年高考历史解题技巧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三点:1.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很高,必须准确、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只有依托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结合题意进行分析比较,运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迅速答题。

2.紧扣题目设问的指向,也就是要抓住题干中那些标志这类题型的特定词句,如“主要在于”“主要因为”“最根本”“最能说明”等。

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揭示出本质问题,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

3.掌握好选择最佳选项的方法。

由于程度型选择题的结构特点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仿真预测知能闯关: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2010·高考江苏单科卷)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解析:选D。

特别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合作社,股票说明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由此判断D项正确。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故A、C两项错误,B项不符合“合作社”这一信息,故错误。

2.(2010·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53~1958年间,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八大的正确经济决策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呈上升态势,而改造后期,八大以后出现的急躁冒进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回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B;1959~1964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思想、自然灾害、苏联的背信弃义,使得经济发展持续下降,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符合这一特点的是C;1970~1975年,“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使得经济不断下滑,1973年周恩来着手恢复、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使得经济发展出现两个高潮,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1979~1984年,改革开放的实行,使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符合这一特征的是D。

3.(2010·高考天津文综卷)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解析:选D。

四个选项均始于出现峰值的1958年,但A、B、C项均属于宏观政策,一方面不构成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与能耗关系不大,“大跃进”以大炼钢铁、高指标为标志,直接导致“单位GDP能耗”达到峰值,故选D。

4.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 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D.合作化“共同存异” “三个面向”解析:选A。

“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至1956年,全部符合该时间段的是A项。

5.能准确反映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的是( )A.②③B.①③C.①② D.①④解析:选C。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本题中①②项符合一五计划的特点。

6.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解析:选B。

此题考查的是对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而且炼钢大量砍伐树木破坏了生态环境,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运动是左倾错误思想指引下的错误的实践,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7.毛泽东指出:“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文化大革命”爆发解析:选C。

这是毛泽东在195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论述。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大量的矛盾体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为了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了这一论述。

一、选择题1.如下表所示,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

为克服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D.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解析:选B。

钢产量及发电量属于重工业的范围,国家通过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来解决上述问题。

2.(2012·扬州市调研)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选D。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图表的信息获取能力,从图表可知,1957~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产幅度较大,而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

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导致工业产值片面上升,但农业产值下降;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产值下降。

即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故选D。

3.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①③B.②④C.①② D.②③解析:选A。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任务即将完成,故②错误;“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故④错误,所以选A项。

4.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

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

”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C.提高了生产效率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解析:选A。

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高级形式,经过这种形式的改造,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给自己干活儿”表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公私合营后资本家转变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被排斥;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果,不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公私合营后的企业是集体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不是仅仅归企业工人所有。

5.(2012·温州模拟)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大跃进”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大跃进”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是1958年,不是1956年。

6.(2012·宁波模拟)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B.综合平衡C.多快好省D.以粮为纲解析:选B。

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以达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发展,周恩来的对联就说明了这一指导思想。

7.(2012·南通市调研)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下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 )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解析:选A。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

题干中“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带有极强的夸张成分,可判断出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没有反映实际状况,故排除D项;题干中的《人民日报》不属于人造史料,虚假、浮夸反映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业生产政策——高指标,浮夸风,是研究这一时期农业政策的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故排除B、C两项,答案选A。

8.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目急躁的情绪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从材料中的口号可以判断它出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这不能说明②④,故可排除。

9.“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其“不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D.遭遇了西方的经济封锁解析:选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因此两者都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62年我国农业产值、粮棉产量都有了提高。

从1960年起,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材料信息验证了这一点。

11.下面为新中国“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

对“一五”、“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状况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比例上升与当时的大炼钢铁运动直接有关B.农业的比重下降是出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趋于合理D.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解析:选C。

A、B两项分别分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两者表明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出现了偏差,D项说法正确。

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左”倾错误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2.下图是1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195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60:自然灾害B.1952: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960:“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1952:互助合作运动开展;1960:八字方针的提出D.195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60: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解析: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