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丝织品和颜料的微量和保存千年无损秘密
守望缂丝的千年之美
守望缂丝的千年之美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22年第08期缂丝是以生丝作经线、各种熟丝作纬线,用通经回纬方法织造的平纹织物。
制作时,先把图稿描绘在经线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
这种特殊的织法使得产品的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和小孔,犹如刀刻,宋人有“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之说,因此又会被称为“刻丝”,有时也写作“剋丝”“克丝”。
中国的缂织技艺源于西域,先用于毛织,后移用到丝织。
缂毛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新疆楼兰遗址曾出土一块汉代奔馬缂毛。
早期缂毛所用毛纱粗实,至唐代变得较为精细。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发现了几何菱纹缂丝带,表明最晚在7世纪中叶,中国已有缂丝。
唐代的缂丝少且残,就早期缂丝研究而言,辽缂丝有其特有的价值。
相较北宋,辽距唐更为接近。
多个辽墓皆曾出土缂丝,如耶律羽之墓、代钦塔拉墓和法库叶茂台墓等。
除叶茂台墓出土一件长约2米的缂金山龙外,其余皆为小件。
辽代缂丝通常都将彩色丝线和片金线织在一起,且多以织成的形式出现。
据研究,辽代缂丝与唐代缂丝之间有不少共同点,例如都用“S”强捻合成“Z”捻股线作经,而纬丝一般不加捻。
宋人洪皓《松漠纪闻》载:“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入居秦川为熟户者。
女真破陕,悉徙之燕山、甘、凉、瓜、沙,旧皆有族帐,后悉羁縻于西夏……又以五色线织成袍,名曰克丝,甚华丽。
”回鹘织工擅织缂丝,辽上京有回鹘营,缂丝很可能是由回鹘织工引入契丹地区并在当地进行生产。
北宋至南宋初,缂丝技法由北方传到定州,再由定州传入内地。
官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手工业生产,少府监下辖文思院设“克丝作”,专门生产缂丝。
技术上,在唐代掼、勾、搭梭的基础上发展出“结”的戗色法,即用颜色相近、明度相异的色纬缂织退晕效果。
南宋时,缂丝工艺臻于成熟,水平达到历史高峰,能“随欲作花草禽兽”,于是开始用于摹织名人书画,缂画相辅,几近乱真。
明张应文《清秘藏》中赞曰:“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
中国古代丝织品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丝织品的发展历程古代丝织品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古代丝织品的分类主要有绮、锦、缎、绫、缣、纱、縠、罗等重要品种。
绮平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物。
最迟产生于商代。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商代玉戈上的雷纹绮印痕和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所藏的青铜钺上的回纹绮印痕以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粘在青铜器上的斜纹绮,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织花丝织标本。
古代绮除双色绮外,都是用生丝织造后染色。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西汉杯纹绮,质薄透明,有的于菱形中填饰对鸟、对兽纹样。
南北朝时,几何纹绮出现了比汉绮复杂的弧线结构。
唐代绮的纹样更趋写实,如新疆尼雅遗址的出土物有骆驼、马、葡萄等图案。
宋绮的花纹组织浮线加长,花明地暗,花纹则以中型几何填花者为多。
宋以后绮这一品种便不多见。
锦多彩提花熟丝织物。
西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的重经织物“经锦”。
辽宁、山东、陕西等地周代墓葬中都发现过锦的残片。
1970年在辽宁朝阳西周早期墓发现随葬丝织品20多层,其中有几层是经二重组织的锦,经密每厘米52根,纬密每厘米14根。
1976年在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东周墓发现的经锦残片,经密每厘米112根,纬密每厘米32根。
经锦的经丝有显花的纹经和分隔纹经的夹经。
纬丝一组为交织纬,一组为夹纬,花地轮廓分明。
战国时期,经锦技艺有了很大发展,除有三色经二重组织的经锦外,还有花经二重织物中配牵一组分段换色的彩条经的多彩经锦以及于二重经中另加一组特殊挂经,使之作长浮花的织法。
此外,还出现纬二重组织的经锦,即由一组纬丝与经丝织平纹,另一组纬丝将显花的经丝托起,将不显花的经丝压住。
但战国织锦的纹样还比较刻板。
这种情况到东汉才出现了根本的变化。
东汉锦纹样概括而写实,人物与禽兽奔逐于动荡的云气山岳之中,充满着动感与力度,并织出吉祥文字点缀其间。
南北朝时期,一种严谨对称和具有韵律感的图案形式取代了汉代的传统风格。
但锦的结构仍然是经二重织物。
到了唐武德二年619,出现了纬线起花的纬锦,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就出土有纬线起花的纬锦。
古代丝绸的老化及其保护
81丝绸的原料——蚕丝是天然蛋白质纤维,它由氨基酸(H2N・R・COOH)借肽键()作用聚合而成。
每一根蚕丝由两根单丝平行粘合而成,每根单丝的中间为丝纤维(又称丝素),外圈是丝胶。
丝素为白色,丝胶层含有色素,多为淡黄色至深黄色。
经过漂练除去丝胶。
丝素洁白而有光泽,称为“熟丝” 。
由于丝织品本身的材料属性决定了它的“弱质” :易损,难以保存。
因而流传下来的古代丝织品的保护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一、影响丝绸老化的因素丝绸质弱,对酸、碱、盐、氧化或还原剂,以及光和热都比较敏感,诸多环境因素及其交互影响,均可导致丝绸的老化。
1.酸、碱、盐的侵蚀丝织品在出土以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复古代丝绸的老化及其保护李 玲(湖北 武汉 430077)摘要:古丝绸质弱,酸、碱、盐和霉菌的侵蚀,光、热作用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丝绸的老化和受损。
理论和实践证明,清洗、防蛀、紫外线防护是古代丝织品保护的三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古代丝绸;文物保护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0327(2002)02-0081-04杂的埋藏环境,使得丝织品在有效保护以前就已经受到了侵蚀。
埋藏丝织品的土壤中,含有多种酸、碱、盐等腐蚀物质,天生就质弱的丝绸,难以抵御它们的长期侵蚀。
更有甚者,地下水(同样饱含酸、碱、盐多种腐蚀物)的长久浸泡,使得丝纤维吸收水分而溶胀,并被水解为氢化纤维素和氧化纤维素,丝绸强度随之下降。
时间越长,这种强度越差,以至于脆弱不堪。
2.霉菌侵蚀和虫蛀无论是出土以前,抑或是出土以后,丝绸都可能受到细菌、霉菌的侵蚀和虫蛀。
丝织品由丝蛋白,脂质等有机物组成,而这些有机物恰是细菌和霉菌的丰富养料,因而丝织品便成了细菌和霉菌栖生的乐园,于是,丝绸很容易生霉,或产生孔洞,以至于破烂不堪。
3.光、热作用光、热作用致丝绸老化,是指文物出土以收稿日期:2000-08-16作者简介:李玲(1964年12月出生),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解读一下中国古代的丝绸制作工艺
解读一下中国古代的丝绸制作工艺丝绸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的丝绸制作工艺进行解读。
一、丝绸的起源和发展丝绸起源于中国,据传为公元前2700年左右,当时的中国已经开始养蚕、纺丝、织造丝绸。
丝绸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丝绸制作工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包括养蚕、缫丝、染色和织造等环节。
二、养蚕丝绸制作的第一步是养蚕。
中国的桑蚕被广泛用于丝绸制作。
养蚕过程主要包括挑选优质的桑叶供蚕食用、培育蚕种、孵化卵、喂养、蚕茧的采集等环节。
在冬季,蚕的卵通过保温措施储存,待春季来临时进行孵化。
三、缫丝缫丝是将蚕茧中的丝织出来的过程。
首先,将取得的蚕茧加热,使蚕茧内的胶原蛋白软化,然后将蚕茧放入热水中浸泡,使蚕茧张开,经过适当的捻转和拉扯,将茧中的丝线缫绕在纺轮上。
缫丝要求手法娴熟,操作灵活,这样才能保证丝线的质量和光泽。
四、染色丝绸染色是丝绸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中国古代的丝绸染色多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
例如,蓝色的染料采用染蓝蓝草,红色的染料采用茜草。
染色技术要求准确的掌握温度、时间和染料的浓度等要素,以保证丝绸织物色彩鲜艳、牢固持久。
五、织造织造是丝绸制作的最后一步。
中国古代的丝绸织造工艺主要采用手工织造,织布操作需要严格的技术要求和细致的耐心。
通过织布机,将经线和纬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丝绸织物。
织造中注重花纹的设计和织布的密度,以形成各种丝绸织物,如缎、绸、罗等。
六、丝绸制作的意义与传承中国古代的丝绸制作工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财富,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丝绸制作工艺的传承有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如今,丝绸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重视和保护。
总结:中国古代丝绸制作工艺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养蚕、缫丝、染色和织造等环节,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程。
丝绸制作工艺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文化遗产,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学观念。
矿物颜料千年不褪色的秘密
矿物颜料千年不褪色的秘密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11期《国家宝藏》的播出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使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传统文化上。
而那幅《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色的秘密,也让矿物颜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确实,在丰富多彩的颜料世界里,矿物一直是人类最早青睐的对象之一。
从最早的石窟壁画、木梁彩绘,到近现代的中国画、唐卡、油画等一件件精美艺术品的背后,矿物颜料都功不可没。
“最具典型的国画颜料代表,蓝铜矿、孔雀石是共生在一起的,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要色彩。
”中国地质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白燕宁说,“蓝铜矿是镇馆之宝之一,藏品多、形态美;曾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友人。
”矿物五彩斑斓,而矿物作为颜料大部分都是有毒的,所以常用于彩绘,也有保护纸张、木材避免虫蛀的功能。
在古代绘画上,使用最广泛的红色颜料就是朱砂。
《诗经》中形容人貌美“ 颜如渥丹”,意思就是说脸像涂了朱砂一样红润。
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古代人就用天然朱砂作为彩绘颜料。
朱砂的矿物学名字叫辰砂,化学成分是天然硫化汞,常夹杂雄黄、磷灰石等矿物。
在自然界中辰砂多以晶体形式存在,色泽从鲜红色到深红色、黑红色都有。
矿物界的“鸳鸯”雌雄黄是一种砷的硫化物,雌黄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它是一种低温热液矿物,也是其他砷矿物的蚀变产物。
雌黄的晶体通常呈片状或短柱状出现。
这种剧毒矿物有着艳丽的色彩,呈现出黄昏日落般的柠檬黄。
孔雀石在中国古代叫“石绿”,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而得名。
它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也被称为“铜绿”。
孔雀石形成于铜矿床的蚀变带,通常和蓝铜矿共生在一起。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们就在西奈和东部沙漠的矿山开采这种翠绿色彩的矿石。
在铜矿床的表层常可看到绿色的孔雀石,这也是勘探者确认铜矿的依据之一。
孔雀石的单晶体并不常见,通常长成一串串葡萄的形状,美丽的花纹和条带是它的鉴别特征。
作为颜料,孔雀石被广泛用于化妆品和壁画,还用于制釉给玻璃上色,但它的主要作用依然是制造装饰材料和宝石。
古代丝织品及古建彩画蓝色染料的微量及无损分析
析 ,薄层色谱需要样品量 少,但可获得更多 的信息 。
关键词 靛 蓝 ; 物 ; 画 ; 层 色 谱 ; 曼 光 谱 织 彩 薄 拉 文献标识码 : A D :1. 9 4ji n IO —5 3 2 1 )23 5—4 OI 0 3 6/.s . O00 9 I 00 1—2 40 s
1:1 ) ( 。
中,除了靛蓝素 , 还存在一种 靛红素 。唐代蓝 色丝样 品中提 取 出来 的红色斑点的 Rf 值与文 献中靛红 素中的 品 值 相 同,
表 明该红色斑点就是靛 红素 。如果 天然靛 蓝被提 纯的彻底 , 则染料 中不会出现靛红素 。 标准样蓝 布为现代产 物 , 如今 在
1 实验部分
1 1 实验 材 料 .
植物染料不仅 自给 自足 , 而且还大量出 口国外 。 目前 用 于 天 然 染 料 分 析 的 方 法 主 要 有 薄 层 色 谱 ( L ) 、气卡 色谱/ T C[ H 质谱 、高压 液相 色 谱分 析_ 7等 , 63 ’
这些分析方法对样品的需求 最非 常少 , 确度 高, 于允 许 精 适
无损分析。
中图 分 国是世界上最早发 明丝绸 的国家 , 丝织 品文物是我 国 灿烂 文化遗产宝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与丝织 品的发展相辅 相成 的丝织 品染色 技术 ,在 中国也 有着 悠 久的 历史 。根 据 《 周礼 》 记载 , 周代时官府 已设 置了掌管 染草、染人 、画 、 、 绘 钟 、 、巾荒 等部门的专业 机构 ,分工主管生产 。这一事 实 筐 证 明染色工艺体系已经形成 ,到 r春秋战 国时 期,我 国的草 染工艺技术已经相 当成熟_ 秦汉 以来 , 着植 物染料应 用 1。 随 的增加 , 染料植物的种植 面积 和品种 不断扩大 ,_经 出现 专 已
古代纺织品的保护丝织品文物清洁及贮藏的研究
五、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1、案例一:某博物馆丝织品文 物的清洁实践
某博物馆在2019年开展了丝织品文物的清洁工作。在清洁过程中,工作人员根 据文物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了不同的清洁方法和清洁剂。
参考内容
古代纺织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代表着古代人们的智慧 和勤劳,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环境因 素等影响,这些珍贵的纺织品文物往往会出现损坏、腐蚀等现象,为了保护这 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次演示将围绕古代纺织品的保护、丝织品文物清洁及贮 藏的研究展开探讨。
3、防尘:灰尘会对纺织品的纤维和色彩产生磨损和污渍,因此应采取封闭式 展示和贮藏方式,定期清理和维护。
丝织品文物清洁
清洁是保护丝织品文物的必要步骤,它包括清除文物表面的污渍、霉斑、虫害 等,同时不会对文物本身造成损害。在清洁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 的清洁方法:
1、水洗:对于一般的污渍和霉斑,可采用温和的水洗方法。但需注意,应使 用脱离子水或特殊清洁剂,避免对丝织品文物造成损害。
二、丝织品与文物清洁及贮藏概 述
丝织品是一种以丝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纺织品,具有轻盈、柔软、光滑、有光泽 等特点。由于丝织品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也是文物收藏的重要 对象。然而,丝织品文物容易受到污染和损坏,因此清洁和贮藏成为保护丝织 品文物的关键环节。
文物清洁是对文物进行维护和修复的重要步骤,包括去除文物表面的污垢、霉 菌等污染物,以恢复文物的原有外观和质地。在清洁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 清洁剂和清洁方法,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贮藏的研究
贮藏是保护丝织品文物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保护丝织品文物,我们需要以 下几个方面:
1、选用合适的容器:用于贮藏丝织品文物的容器应具有一定的密封性,避免 外界环境对文物的影响。同时,要选择对文物无害的容器材料,如玻璃、陶瓷 或特殊的塑料材料等。
夏朝的纺织与染色古代中国的纺织技艺
夏朝的纺织与染色古代中国的纺织技艺古代中国的纺织和染色技艺在夏朝时期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产业之一。
纺织和染色技艺的进步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纺织技艺和染色技艺两个方面探讨夏朝时期古代中国的纺织技艺。
一、纺织技艺夏朝时期,纺织技艺已经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们使用手工纺纱和织布的方法,将天然的纤维材料如棉花、丝绸等加工成布料。
夏朝时期的纺织技艺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女性是纺织的主要从业者。
她们使用手动纺车将纤维拉成线,并使用手工织布机将线编织成布料。
夏朝时期的纺织技艺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纺织材料丰富多样,包括棉花、亚麻、丝绸等多种纤维材料。
由于气候的适宜和地理环境的优势,夏朝的纺织材料丰富多样,为纺织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纺织技艺的工艺流程逐渐完善,从最初的手工纺纱到后来的手工织布机,纺织技艺的工具不断改进,提高了纺织效率和质量。
最后,纺织技艺的产品形式也逐渐丰富,不仅有简单的布料,还有丝绸、绣品等高级工艺品。
夏朝时期的纺织品被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成为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
二、染色技艺夏朝时期的染色技艺与纺织技艺相辅相成,为纺织品的美化和装饰提供了有力支持。
染色技艺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纺织品的附加值,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夏朝时期的染色技艺主要以天然染料为基础,如植物染料、动物染料等。
人们通过将纺织品浸泡于植物提取物中,或者将染料加热沸腾后再浸泡纺织品,使纺织品吸收染料,实现了纺织品颜色的改变。
夏朝时期的染色技艺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染色技艺所使用的染料源于大自然,无化学添加,环保健康。
夏朝人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从植物中提取染料,加工制作纺织品,使纺织品具有独特的色彩和纹样。
其次,染色技艺的工艺流程相对简单,适合家庭生产。
夏朝时期的染色工艺主要由女性主导,她们能够通过简单的工艺流程完成染色的过程,提高了家庭经济效益。
丝绸的生产技术在古代是如何传承和保护的?
丝绸的生产技术在古代是如何传承和保护的?一、丝绸的起源与传承丝绸作为中国的传统特色产品,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境内。
传说中发现丝绸的人是黄帝的后裔,也就是丝帛之祖。
丝绸的制作秘密一直由中国工匠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丝绸文化,被誉为“中国的最佳礼物”。
自公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起,西方开始与中国建立贸易联系,丝绸成为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世界各地都对丝绸的生产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丝绸艺术的保护与发展1. 保护修复技术自宋代以来,丝绸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材料取代,丝绸艺术面临着丧失和衰落的危机。
为了保护丝绸艺术,文物保护工作开始兴起。
通过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如局部染色修复、丝线缝补等,使古代丝绸艺术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现代创新与传承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现代丝绸制作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传统的手工工艺与现代机械技术的结合,使丝绸的生产更加高效和精确。
同时,设计师们不断将丝绸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推动了丝绸艺术的转型与更新。
三、丝绸生产技术的保密与传承1. 丝绸的保密工艺古代的丝绸生产技术一直被视为国家的秘密。
明代时期,丝绸生产机构开始在国家控制之下运作,制作流程被严密保管并进行保密工作。
而手工制作丝绸的工艺更是被家族传承,世代相传,丝绸生产工艺的保密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2. 师徒传承与宫廷专供古代丝绸生产技术主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
从小学习手工织丝绸的徒弟们要经过数十年的学习和磨炼,才能掌握丝绸制作的精湛技艺。
在中国古代,丝绸被视为普通百姓无法拥有的奢侈品,只有帝王贵族才能享用。
3. 现代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丝绸生产技术,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成立了丝绸研究院,对丝绸生产的研究与保护进行深入探索。
此外,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打击盗版、抄袭丝绸产品,保护丝绸生产技术的权益。
四、丝绸的传承与市场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绸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仍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丝绸制品的需求,既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市场。
出土丝织品类文物的延续性保护_葛丽敏
二、 延续性是丝织品类文物 保护的关键
丝织品类文物的质地特性决定了对其 保护要有延续性。这里所指的延续性保护是 ! "#$ !
作是在实验室对其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同步 完成的。这也是由于丝织品类文物质地特性 所具有的特殊性使然。实验室保护指的是在 对丝织品类文物进行理化性能分析、测试 后,丝织品组成材料适宜的环境下所采取的 所有的科技保护修复行为。如消毒灭菌、剥 离揭取、 回潮揭展、 清洗整形、 修复加固等一 系列保护行为。其中技术路线实施的每一 步,都有可能发现或丢失对丝织品类文物研 究鉴定的有价值信息。由于丝纤维对保存环 境极为敏感,环境的变化导致出土的丝织品 大都较为脆弱,这就要求保护技术人员在具 备专业的文保理论知识及历史、美学、纺织 品学方面素养的同时,更要有极大的耐心、 细心及较强的动手能力 $ 有手感 % 来把握丝 织品保护的度。 当一些丝织品类文物被移交到实验室 作保护时,常因其出土后保存环境多变,即 处于较恶劣的保存状态下,致使丝织品文物 整体呈现残损糟朽、板结及霉腐状,特别是 叠层间相互粘连,如果不采取相应的科技保 护手段抑制腐败,就无从谈起对丝织品形 制、纹饰及织造工艺等历史渊源作全面系统 的研究。而经过科学保护处理后的丝织品类 文物,因保存环境突变而重新活跃的腐蚀因 子得到有效的抑制,其外观形态得到恢复, 这也就延续了其进一步的保护研究工作。 丝织品类文物从考古现场的成功提取 到实验室的有效保护,最终还要依赖长期适 宜的保存环境来维护,更系统的保护研究工 作也有待于得到妥善保存的实物来不断提 供。因此,为属性极为敏感的丝织品实施预 防性保护,需要设置一个监控设施科学完备 的保藏环境,这是实现丝织品类文物延续性
内蒙古文物考织品类文物的延续性保护
葛丽敏 ’ 内蒙古博物馆 (
古代纺织品的保护丝织品文物清洁及贮藏的研究
古代纺织品的保护丝织品文物清洁及贮藏的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古代纺织品的保护丝织品文物清洁及贮藏的研究》是一篇专注于古代丝织品文物保护、清洁和贮藏的综合性研究文章。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丝织品文物的保护策略,研究其清洁技术,并优化其贮藏方法,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长久保存,供后人研究和欣赏。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Cleaning, and Storage of Ancient Silk Fabric Cultural Relics" i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rticle focusing on the protection, cleaning, and storage of ancient silk fabric cultural relic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silk cultural relics, study their cleaning techniques, and optimize their storage methods to ensure the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thes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study and appreciate.本文将首先概述古代丝织品文物的重要性和价值,阐述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丝织品文物在保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如自然老化、生物侵蚀、环境污染等,以及这些挑战对丝织品文物造成的损害。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outline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ancient silk artifacts, and elaborate on their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 Next, the article will delve into the main challenges faced by silk cultural relics in the preservation process, such as natural aging, biological eros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damage these challenges cause to silk cultural relics.在保护策略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现有的保护技术和方法,包括环境控制、防虫防霉、修复技术等,并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国礼”缂丝:“买的是织娘的寂寞”
“国礼”缂丝:“买的是织娘的寂寞”作者:王山山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09期41年前,一场跨越了最辽阔海洋的握手震撼了全世界。
1972年2月,周总理将一套金地牡丹六扇屏风作为国礼送给了第一位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成就这份珍贵礼品的,正是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缂丝。
缂(音同“刻”)丝起源于上古,兴盛于宋代,曾因皇家垄断而日渐式微,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被重新发掘扶持。
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老技艺曾锁在深宫缂丝,也叫“刻丝”,织造工具类似织锦,为古老木机及若干竹制梭与拨;然而与织锦不同的是,缂丝所采用的是“通经断纬”式织造技艺,用同色蚕丝贯通作经,用各色彩丝作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式织制图案。
缂丝无关印染,不需底布,手法繁复。
因为采用了这种“通经断纬”的独特织造技术,缂丝在中国众多的丝织品中个性鲜明独树一帜,被誉为“织中之圣”。
“缂丝的兴盛期是在宋朝。
由于宋朝崇尚文学,当时不少皇室贵族都用缂丝织物装裱名家字画。
南宋时期,受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
” 北京曹美姐缂丝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缂丝能运用各色丝线,自由灵活地表现图案,因此摹缂出来的作品往往能够‘胜于原作’。
文艺天子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就有摹缂的作品存世。
”明清时期,缂丝被皇家垄断,民间不再允许使用缂丝织物。
缂丝完全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制器物及官员官补。
“一件皇帝祭天祭祖时所穿的缂丝龙袍,可能需要若干织工数年甚至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陈新说。
晚清时期,由于国力衰微且陷入动荡,中国的缂丝工艺几近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保护、提高、发展”的指导方针下,缂丝工艺一度枯木逢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在苏州设立了很多生产缂丝日用品和工艺品的工厂,当时日本从这些工厂大量进口缂丝织品。
“那时,一条由缂丝大师花费300个工时织造的9米长、0.33米宽的顶级和服腰带在日本可以换一辆丰田汽车。
古代丝绸染织工艺
古代絲綢染织工艺古代丝绸染织工艺在中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传统和技艺。
丝绸的制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织造和染色。
1.织造(织工艺):•蚕丝的获取:古代丝绸制作的第一步是蚕丝的获取。
最早是通过蚕茧煮沸来采集蚕丝。
后来,人们发明了蚕茧剥丝技术,可以更高效地获取长丝。
•丝绸织造:使用蚕丝进行织造,通过织布机或手工织布机织造出丝绸织物。
在古代,手工织绸往往是家庭或小作坊内进行的,技艺传承于家族或地区传统。
2.染色(染工艺):•天然染料:古代的丝绸染色通常使用天然染料,包括植物染料(如蓝靛、茜草、蓝莓、紫草等)、动物染料((如蚕翅、虫红等)以及矿物染料等。
•染色技术:在染色过程中,丝绸面料经过蒸煮、浸泡、搅拌等步骤,让染料渗透到丝绸纤维中,并进行固定。
染色技艺需要精确的配方和经验,以确保色彩鲜艳持久。
古代丝绸的染织工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技艺由世代传承。
这些技艺不仅为丝绸产品的美观和精致提供了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化、技术和审美的水平。
今天,尽管染织技术有了许多现代化的改进和发展,但依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工艺的精髓和特色。
古代丝绸染织工艺是一个古老且复杂的技艺,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来完成。
在丝绸的染色和织造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精炼、染色和印花等技术环节。
首先,精炼是丝绸染织工艺的重要步骤之一。
精炼的目的是去除丝胶,即包裹在丝朊外层的杂质。
这些杂质包括色素、油脂、蜡质和无机盐等,这些杂质对印染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在染色前将其去除。
在长期实践中,人们掌握了丝胶易溶解于热水的特性,因此利用丝胶这一弱点,将坯绸或生丝放入装有肥皂或合成洗涤剂与纯碱的混合溶液内进行加热,使丝胶加热后进行水解。
经过这样的精炼过程,脱除丝胶而保存丝朊,并去除了色素、脂、蜡等杂质,从而取得色泽洁白的丝制品。
接下来是染色环节。
染色就是使染料和蚕丝等发生化学反应,让坯绸染上各种色彩的工艺。
由于蚕丝属蛋白质纤维,不耐碱,染色宜在酸性或接近中性的染液中进行。
古代保护丝绸技术的措施
古代保护丝绸技术的措施咱中国古代的丝绸那可是宝贝呀!那光滑细腻的质感,那绚丽多彩的颜色,简直让人爱不释手。
可你知道吗,为了保护这珍贵的丝绸,古人可是想出了好多妙招呢!先来说说蚕茧的处理吧。
古人对蚕茧那可是相当重视,就像对待自己的宝贝孩子一样。
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把蚕茧收集起来,可不会随随便便就弄破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保护珍贵的文物一样,轻拿轻放。
而且呀,他们还会把蚕茧放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让它们好好地“休息”一下,这样才能保证后面抽出来的丝质量上乘。
抽丝的时候呢,那也是有讲究的。
古人的手艺那叫一个精湛,他们能把丝抽得又细又匀,一点也不会断。
这就好像是一个优秀的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那么流畅自然。
他们会用专门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把丝抽出来,可不能着急,一着急就容易出错。
丝绸织好后,古人还会对它进行各种处理,让它更加漂亮、更加耐用。
比如说染色,那颜色调得可真是绝了,红的像火,绿的像草,蓝的像天空。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染出来的,得有经验丰富的染匠才行。
他们就像是魔法师一样,能把普通的丝绸变得五彩斑斓。
还有防虫蛀呢!古人可知道那些小虫子对丝绸的危害有多大。
他们会在丝绸周围放上一些防虫的草药,或者把丝绸放在特殊的箱子里保存。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给家里喷杀虫剂一样,就是为了把那些讨厌的虫子赶跑。
为了让丝绸保持良好的状态,古人甚至会注意存放的环境呢!不能太潮湿,也不能太干燥,不然丝绸可就会受损啦。
这就好比我们要把自己心爱的东西放在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一样。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保护措施,那我们现在还能看到那么精美的丝绸吗?那古代的丝绸之路还能那么繁荣吗?古人的智慧真的是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啊!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保护了这一伟大的发明,让丝绸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咱现在的人啊,也应该好好学学古人的这些方法,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好地保护起来。
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呀!我们要让这些珍贵的技艺和文化一直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它们的魅力。
三星堆丝绸密码
中国是最早被驯化的家蚕、缫丝织绸之邦,驯化的家蚕、 缫丝织绸又有辽阔的分布区域,
巴蜀与中原所秉持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基本一致。
丝绸起源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东方智慧的篇章
致敬三星堆文物考古工作团队!!
三星堆丝绸密码:时光遮不 住的中华文明华彩
●中国丝绸博物馆根据免疫学原理对丝绸微痕进行测 试,并主持研制成成本低,操作方便的试纸能在十 五分钟左右就能测出几千年前丝绸的痕迹,在三星 堆新近考古研究中立“汗马功劳”发现长江上游现 存最早丝绸。
●“蜀者葵中蚕”蜀国之名与蚕有密切关系,我国古代蚕,
苏州的丝绸工艺有何历史渊源
苏州的丝绸工艺有何历史渊源苏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以其精湛的丝绸工艺闻名于世。
丝绸,这一柔软而华丽的织物,承载着苏州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其工艺的发展源远流长,蕴含着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苏州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活动。
考古发现的陶制纺轮等文物,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纺织技术的萌芽。
然而,真正使苏州丝绸工艺崭露头角的,是在商周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丝绸生产开始成为一项专门的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所在的吴国已经成为了丝绸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
当时的吴国统治者重视丝绸业的发展,鼓励蚕桑养殖和丝绸织造。
吴国的丝绸以其精美的图案和优良的品质,在诸侯中享有盛誉。
这一时期的丝绸工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为后来苏州丝绸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为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交流空间。
苏州丝绸通过官方的贸易渠道,远销到全国各地甚至周边国家。
同时,这一时期的丝绸工艺在技术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如提花织机的出现,使得丝绸的图案更加丰富多样,质地更加细腻光滑。
到了隋唐时期,苏州丝绸迎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
苏州成为了全国丝绸生产的重要中心之一,其丝绸产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质上乘。
当时的苏州丝绸以其绚丽多彩的颜色、精美绝伦的图案和柔软舒适的质感,深受皇室和贵族的喜爱。
同时,苏州的丝绸工匠们不断创新,发明了许多新的织造技法和装饰工艺,如缂丝、刺绣等,进一步提升了苏州丝绸的艺术价值。
宋元时期,苏州丝绸工艺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起,丝绸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苏州的丝绸工匠们开始注重丝绸的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结合,生产出了许多既美观又实用的丝绸制品。
这一时期的苏州丝绸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广受欢迎,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地,为苏州丝绸赢得了国际声誉。
明清时期,苏州丝绸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苏州成为了全国丝绸生产和贸易的中心,有着“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美誉。
中国传统手工艺丝绸的制作与染色技巧
中国传统手工艺丝绸的制作与染色技巧中国传统手工艺丝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与染色技巧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手工艺丝绸的制作过程和染色技巧。
一、丝绸的制作过程丝绸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工序,包括缫丝、织造和整理三个环节。
1. 缫丝缫丝是丝绸制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从蚕茧中提取出丝线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如剥茧、引丝、整理等。
其中,剥茧是指将蚕茧浸泡在温水中,然后通过轻轻转动,将蚕破茧而出,获得单丝。
引丝是将蚕茧中的多根单丝组合成一根粗丝,然后再通过整理工艺使其更加光亮。
2. 织造织造是将缫制好的丝线进行编织的过程。
丝绸的织造多采用手工织布机,经过严格的编织工艺,将丝线交叉编织成细密、均匀的丝绸面料。
这个过程需要细致的操作和良好的技巧,以确保丝绸的质地和纹路。
3. 整理整理是对织造好的丝绸面料进行后续处理,以使其更加柔软、光滑,并增加光泽。
整理的工序包括煮熟、漂白、压光等。
其中,煮熟即将新织好的丝绸面料放入开水中煮沸,去除表面的杂质和色浆;漂白则是使用漂白剂去除残余的杂质和色素;而压光则是利用压光机对丝绸面料进行压制,使其更加平整。
二、丝绸的染色技巧丝绸的染色是赋予其丰富多彩、绚丽独特的色彩的过程。
传统的中国手工艺丝绸染色技巧主要包括漂白、上胶、染色和固色四个步骤。
1. 漂白漂白是为了将原本的色浆和杂质去除,使丝绸成为一张净白的“画布”。
漂白过程中,需要将丝绸面料浸泡在漂白液中,然后进行反复漂洗,直至达到理想的漂白效果。
2. 上胶上胶是为了增加丝绸的黏着力和保持其染色时的色彩层次感。
在染色之前,需要将丝绸面料蘸上胶液,然后在太阳下晾干,确保胶液均匀附着于丝绸上。
3. 染色染色是将丝绸面料浸入染料中,使其充分吸收染料颜色的过程。
染色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手工绘图、结扎、刺绣等,以实现不同的图案和效果。
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温度、时间和染料的浓度,以确保染色均匀、饱满。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丝绸艺术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丝绸艺术丝绸是中国古代的代表性手工艺品之一,世界闻名。
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商代时期,但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丝绸是由蚕吐出的丝线采集制成的,这是一种轻盈柔软、光泽美丽的纤维。
在古代,丝绸被视为珍贵的财富和皇室权力的象征。
丝绸的生产技术是绝密的,只有在中国,丝绸的生产才得以保存和延续至今。
在古代中国,丝绸的生产取决于蚕的养殖。
首先,生产者必须能够培育出高质量的家蚕,细心管理结果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质量。
其次,蚕吐出的丝线必须经过复杂的加工才能变成成品。
这些加工包括蚕茧的切割、纱线的捻合、浸泡、染色和织造。
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严格的控制和技能。
丝绸制品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除了他们的实用价值,它们还用于婚礼、葬礼、宗教仪式和皇室的装饰。
在古代中国,丝绸被认为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并经常被用作礼物和贡品。
在古代中国,手工艺品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手工制品的生产是一种耗费时间和心血的工作,需要有经验和技能的工匠。
然而,在现代工业时代,机械化生产已成常态,丝绸制品的生产也不再受到手工制品的影响。
尽管如此,中国的丝绸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
中国仍然独家保留着丝绸生产的技术,并将这一古老的传统保存至今。
而丝绸制品也在流行时尚位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美丽优美的质感和纹理依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关注。
总之,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丝绸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和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并开创了一道连接中西方的历史文化之路。
古代丝绸艺术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探索和披露使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古代中国技术和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丝绸艺术是非常富有创造力和艺术性的,它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宗教和哲学等众多方面的特点,被誉为世界上最独特的纺织品之一。
中国的丝绸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部分。
丝绸不仅是一种实用品,还是一种贸易商品。
丝绸的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支持了城市的发展。
解密古代丝织品和颜料的微量和保存千年无损秘密
解密古代丝织品和颜料的微量和保存千年无损秘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的国家,丝织品文物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宝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丝织品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丝织品染色技术,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周礼》记载,周代时官府已设置了掌管染草、染人、画、绘、钟、筐、巾荒等部门的专业机构,分工主管生产。
这一事实证明染色工艺体系已经形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草染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1]。
秦汉以来,随着植物染料应用的增加,染料植物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不断扩大,已经出现专门种植染草并以此为业的人。
隋唐时期,在少府监下设有织染署,所属的练染之作中已普遍使用植物染料,印花的缬类织物盛行,工艺也不断创新。
到了明清两代,染料植物的种植、制备工艺、印染技术等方面均达到鼎盛时期。
清代时的植物染料不仅自给自足,而且还大量出口国外。
目前用于天然染料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TLC)[2-4]、气相色谱/质谱[5]、高压液相色谱分析[6,7]等,这些分析方法对样品的需求量非常少,精确度高,适于允许少量取样的文物样品分析。
拉曼光谱不仅可有效地检测矿物颜料样品中的呈色相[8-12],同时也可用于蓝色靛蓝染料的分析[13],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可以进行空间分辨的原位无损检测[14],特别适用于易损坏、不允许取样的珍贵艺术品颜料的无损分析。
古代丝织品染料分析(包括颜料)是丝织品保护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织品的保护研究包括丝织品本身蛋白的老化研究及其呈色物质的老化变色研究。
染料分析是研究织物颜色老化变色的基础,同时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非常重要。
而古建筑上的彩画所用的颜料或染料的确定,对于了解退色原因、确定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几个含有蓝色物质的古代丝织品和建筑彩绘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以确定呈色物质的种类,并对所用分析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
丝织品采用薄层色谱和拉曼光谱分析。
蓝色彩绘样品采用拉曼光谱分析。
1实验部分1·1实验材料古代样品: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的唐代蓝色丝织品,1件;青海都兰吐蕃墓出土的蓝色(或蓝黄相间)的丝织品(分别命名为样品1~5),5件;故宫建福宫彩画上的蓝色彩绘样品,1个。
古代丝织品文物霉斑清洗的生物学方法探析
古代丝织品文物霉斑清洗的生物学方法探析郭敏1,熊涛1,邱祖明2,吴顺清2,田志宏1*(1.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5;2.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湖北荆州434020)摘要 [目的]为古代丝织品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方法]综述了古代丝织品的材质、种类、文物保护现状、霉斑清洗技术等,介绍了生物技术保护丝织品文物的优势。
[结果]古代丝织品的材料为蚕丝,根据织物组织结构、经纬线组合方式、加工工艺、绸面的外观形态及质地可将其分为14大类和34小类;目前我国各市区博物馆馆藏丝织品文物出现霉斑污染的报告较少;导致丝织物产生霉斑的霉菌大多分属于曲霉属、青霉属、分支孢子菌属、新月菌属、胶霉属、链孢霉属、木霉属等;丝织品文物霉斑的清洗方法主要为化学法;生物技术保护丝织品文物具有清洗过程更加环保、安全,清洗废液无毒、易降解等优势。
[结论]生物技术处理可安全、科学、有效地延长古代丝织品文物的寿命。
关键词 丝织品;霉斑;分离纯化;生物表面活性剂;脂肪酶中图分类号 TS 14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34-19857-04Exp l orative Anal ysis on Clean i ng M ilde w Stai n on Ancient S il k Culture Products by Usi ng B i ologi calM ethod GUO M i n et al (Co ll ege o f L if e Sc i ence ,Y ang tze Un i versit y ,Jingz hou ,Hubei 434025)Abstract [Objecti ve]The research am i ed t o prov i de reference f or protecti ng anc i ent sil k cu l ture products .[M ethod]The material and tex ture ,s pecies ,protecti on status of cult ure products ,cleani ng techn i que ofm ilde w sta i n of anci ent sil k goods were su mmarized and t he advan tage of protecti ng sil k culture products by bi o t 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R es ult]The material of anci ent sil k goods was natural sil k .Based on tex t ure struct ure of sil k products ,combi nation mode of long it ude and latit ude li nes ,processi ng techno l ogy ,appearance shape and tex t ure o f sil k s urface ,the ancient sil k goods cou l d be classified i nto 14categor i es and 34s ub categories .A t presen,t the reports on t he occurrence o f m il dew sta i n poll uti on of co ll ected sil k cult ure products i n Chi nese mun i cipalmuseu ms were less .M ostmoul ds i nduci ng m il de w st a i n for ma ti on on sil k goods be l ong t o A sperg ill us ,P e nicilliu m,Cladosporiu m,Sel enomonas ,Syngliocla d i u m,N e uro s p ora and T ric hoder ma .The major clean i ng methods o fm il de w sta i n on sil k cult ure product s were che m ica lm et hods .Pro t ecti ng sil k culture products by b i otechno l ogy had advantages ,such asm ore env i ron m ent a l protecti ve and safe cleani ng process ,non tox i c and easy t o degrade c l eani ng waste water .[Conc l usi on]Treat m ent w it h biotechno l ogy could safely ,scientifica ll y and effecti vel y prolong t he life of anci ent silk cu l ture product s .K ey words S il k goods ;M il de w stai n ;Isolati on and purifi cati on ;B i osurfactan;t L i pase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K20B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密古代丝织品和颜料的微量和保存千年无损秘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的国家,丝织品文物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宝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丝织品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丝织品染色技术,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周礼》记载,周代时官府已设置了掌管染草、染人、画、绘、钟、筐、巾荒等部门的专业机构,分工主管生产。
这一事实证明染色工艺体系已经形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草染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1]。
秦汉以来,随着植物染料应用的增加,染料植物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不断扩大,
已经出现专门种植染草并以此为业的人。
隋唐时期,在少府监下设有织染署,所属的练染之作中已普遍使用植物染料,印花的缬类织物盛行,工艺也不断创新。
到了明清两代,染料植物的种植、制备工艺、印染技术等方面均达到鼎盛时期。
清代时的植物染料不仅自给自足,而且还大量出口国外。
目前用于天然染料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TLC)[2-4]、气相色谱/质谱[5]、高压液相色谱分析[6,7]等,这些分析方法对样品的需求量非常少,精确度高,适于允许少量取样的文物
样品分析。
拉曼光谱不仅可有效地检测矿物颜料样品中的呈色相[8-12],同时也可用于蓝色靛蓝染料的分析[13],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可以进行空间分辨的原位无损检测[14],特别适用于易
损坏、不允许取样的珍贵艺术品颜料的无损分析。
古代丝织品染料分析(包括颜料)是丝织品保护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织品的保护研
究包括丝织品本身蛋白的老化研究及其呈色物质的老化变色研究。
染料分析是研究织物颜色老化变色的基础,同时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非常重要。
而古建筑上的彩画所用的颜料或染料的确定,对于了解退色原因、确定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几个含有蓝色物质的古代丝织品和建筑彩绘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以确定呈色物质的种类,并对所用分析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
丝织品采用薄层色谱和拉曼光谱分析。
蓝色彩绘样品采用拉曼光谱分析。
1实验部分
1·1实验材料
古代样品: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的唐代蓝色丝织品,1件;青海都兰吐蕃墓出土的蓝色(或
蓝黄相间)的丝织品(分别命名为样品1~5),5件;故宫建福宫彩画上的蓝色彩绘样品,1个。
现代样品:商售靛蓝布;试剂:吡啶,苯,硝基苯,丙酮。
1·2样品分析
1·2·1薄层色谱
设备:25×75 mm薄层层析硅胶板;染料的提取:将蓝色织物样品和蓝布放入吡啶溶液中,
加热萃取,反复多次,直到萃取液为蓝色溶液。
展开剂:苯∶硝基苯∶丙酮=8∶1∶1(φ)。
(1)靛蓝布染料分析
为了证实所买蓝布的确为靛蓝所染,首先测定蓝布染料的Rf(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展开剂移动的距离)值。
用毛细管蘸取蓝布萃取液,点于硅胶板上,待点样晾干后,放入广口瓶中,盖上瓶塞。
在室温中走板40 min。
取出硅胶板后,迅速用铅笔划下展开剂和样品斑点的展开高度。
测得的Rf为0·74,与文献中给的标准靛蓝素的Rf值0·74[15]相同,宏其化工证明该蓝布所用的蓝色染料的确为靛蓝,可以作为标准靛蓝样品使用。
(2)古代织物染料分析
用毛细管分别蘸取织物和蓝布的萃取液,点于硅胶板上,两个斑点距离保持1 cm以上。
待点样晾干后,放入广口瓶中,盖上瓶塞,在室温中走板40 min。
取出硅胶板后,迅速用铅笔划下展开剂和斑点的展开高度。
1·2·2拉曼光谱
Thermo Nicolet Almega型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波长为780 nm,样品表面的能量范围3·5~10 mW;Olym-pus光学显微镜,除了商售蓝布是在10倍物镜下观察的,其他样品均使用50倍物镜。
2结果与讨论
2·1织物染料的薄层色谱分析
织物染料的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见表1。
使用薄层色谱鉴定丝织品的染料种类时,主要依据两个条件[16]:主要染料成分的Rf值与标准样的Rf值是否一致,及被分离斑点颜色与标准样的斑点颜色是否一致。
从宏其化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唐代蓝色丝样品和样品1~5被分离出来的蓝色斑点与标准样蓝布在薄层板上走的距离基本一致,Rf值基本相同,并且分离出的斑点都是天蓝色。
唐代蓝色丝样品和样品1~5中的蓝色染料与标准样蓝布中的蓝色染料成分相同,即都是靛蓝染料。
在唐代蓝色丝样品分离时可以观察到,在蓝色斑点的下方,出现了一个很淡的红色斑点,
而这个红色斑点并没有在标准样蓝布的分离物中出现。
根据文献[17],在天然靛蓝中,除了靛蓝素,还存在一种靛红素。
唐代蓝色丝样品中提取出来的红色斑点的Rf值与文献中靛红素中的Rf值相同,表明该红色斑点就是靛红素。
如果天然靛蓝被提纯的彻底,则染料中不会出现靛红素。
标准样蓝布为现代产物,在如今提纯工艺已经相当先进的情况下,其靛蓝中应该不存在靛红素了;而唐代样品中存在靛红素,可能与当时的染料提纯工艺还不太先进有关。
大部分丝织品经过染料提取处理后显黄色。
很有可能丝织品在被染蓝色前先被染了黄色,即蓝色与黄色染料套染而成,当然这一点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实。
2·2拉曼谱图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薄层色谱中所用的标准样蓝布与标准靛蓝的拉曼谱非常相似,具有相同的特征峰,进一步证实蓝布的蓝色染料为靛蓝。
丝绸样品及彩画样品的拉曼光谱中,都含有靛蓝的特征峰:1 577,1 315,602,548,256,139和108 cm-1处,表明丝织品样品及建福宫样品中的蓝色呈色物都是靛蓝。
样品1~5的Raman谱相近,本文只给出样品1的图谱。
与标准靛蓝相比,古代样品的拉曼光谱中,有些特征峰不是非常明显。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古代样品上的靛蓝并不是很纯,且在长时间地下及地上保存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织物本身也会对拉曼光谱产生影响。
建筑彩画通常使用无机矿物颜料比较多,而故宫彩画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其蓝色呈色物中有靛蓝存在,可见靛蓝在古代使用范围很广,不仅作为染料被古人使用,也被当作颜料用于彩
绘壁画。
2·3讨论
靛蓝植物包括蓼蓝、菘蓝、马蓝、木蓝等植物,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通常将这些能制造靛蓝的植物统称为蓝或蓝草,世界各地都曾广泛用过蓝草作为蓝色染料。
中国使用靛蓝的历史很长,据古文献记载,相传在夏代,我国就开始种植蓝草,并掌握了它的生长习性[18]。
在古代,植物靛蓝是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染料,可以染制丝、毛、棉、麻等纤维制品。
由丝绸样品的分析结果可知,唐代靛蓝在丝织品上的使用非常普及,织物染色技术非常成熟,靛蓝
染料和其他染料一起染出了各色美轮美奂的唐代丝绸瑰宝。
在古代壁画上,虽然蓝色颜料几乎为石青、青金石等无机颜料,但也还是存在用靛蓝染色的特例。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的盖坦丝(Gettens)利用华尔纳窃取的敦煌壁画进行取样分析,得出敦煌壁画使用的颜料既含有铅丹、蓝铜矿、孔雀石、铅白、高岭土等无机颜料,也存在靛蓝、藤黄、红花等有机颜料[19]。
故宫建福宫彩画中使用靛蓝作为绘画原料,表明当时有大量的靛蓝原料来源,也有非常好的提炼技术,因此靛蓝得以广泛的应用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是一种无损分析方法,用于靛蓝的分析,能迅速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用于纺织品分析,不需要繁琐的染料剥离过程,可在原位对纺织品文物进行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
的文物分析方法。
但需要大型仪器设备,通常只有少量博物馆有实力配备,而且获取的信息没有薄层色谱多。
薄层色谱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鉴定染料的方法,能给出准确的分析结果,给出更多的有关染料的信息,如是否有靛红素或其他染料的存在,而激光拉曼光谱则做不到这一点。
该方法也是一种容易建立并应用的方法,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般文博单位的实验室都可进行该分析,
简单易行,易于普及。
但该方法是有损分析,需要从文物上采集少量样品,先将染料剥离下来,再进行薄层分离分析,过程比较繁琐。
不过,该方法样品需求量非常小,通常3~4根约1 cm的纤维,就可提取分析需要的靛蓝样品,属于微量分析,对于很多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来说,通常从破损处的边缘或掉下来的残片上,就可采集到足够的样品,对文物的外观影响并不是很大。
3结论
(1)薄层色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唐代蓝色丝织品和青海都兰吐蕃墓丝织品中的蓝色染料为靛蓝。
拉曼光谱分析也表明故宫建福宫中建筑彩画上的蓝色物为靛蓝。
(2)使用拉曼光谱分析蓝色染料,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能对靛蓝染料做出迅速鉴别,
是一种无损的检验方法。
而薄层色谱虽然方法传统,但对设备要求简单,能获得很好的分析结果。
并且薄层色谱分析靛蓝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它能将天然靛蓝中存在的其他色素如靛红素分离出来,这点拉曼光谱难以做到。
(3)靛蓝不仅作为染料被古人使用,也被当作颜料用于彩绘壁画,可见使用范围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