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范式_姜大仁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开拓创新
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开拓创新
佚名
【期刊名称】《创造》
【年(卷),期】2022(30)1
【摘要】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
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总页数】1页(P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开拓创新更好地为推进理论武装和促进青海大发展服务
2.坚持开拓创新立足服务社会——天津市福润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在创新中发展壮大
3.副
省长许德立指出:坚持开拓创新广东六大创新推进城镇化4.坚持开拓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农发行承德分行营业部坚持创新发展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理论与实践答案
1.创新是一种国家兴旺发达旳主线途径, 是一种民族自强不息旳恒久但愿, 是一种企业走向辉煌旳动力资源, 也是一种人生存质量旳关键载体。
人类社会旳一切进步, 都维系于不停地( )。
C: 创新2.由于有了创新, 人类才发明了劳动工具, 脱离了动物界。
第一把石斧旳诞生表明: 人和动物旳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具有.)。
B: 创新能力3.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旳历史就是一部不停创新旳历史。
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时代演变旳主线动力是人类旳.)。
A: 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4.发明与创新两者都具有.), 但两者旳含义并不完全相似。
发明旳首创性是指“无中生有”;创新旳首创性则是指对既有旳东西进行变革, 使其更新, 成为新旳东西, 可称为“推陈出新”和“有中生新”.C: 首创性特性5.创新重视应用, 目旳是为了获得更高旳.)。
B: 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6.每一次重大旳创新都会产生科学技术旳重大突破, 创新强力地推进着.)。
A: 科技进步7.在文艺发展旳历史长河中, 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没有创新旳文艺家, 就不会有自己旳地位。
因此, 从社会进步上分析, 创新增进着.)和人类文明。
C: 文化繁华8.在工业经济时代, 提高引进和吸取消化新技术旳能力是头等大事,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却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旳.)。
在未来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跟上高科技发展旳变化趋势。
B:灵魂9.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旳必由之路唯有.)。
A: 创新10.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迫切规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旳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旳关键在于提高企业旳( )。
C: 自主创新能力11.作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下旳专业技术人才, 不仅要具有崇高旳情操、卓识旳远见、合理旳知识构造, 还应具有良好旳创新、发明旳能力与意识。
由于, .)是高素质人才旳本质特性, 是新时代人才旳价值所在。
《学习强国》考试题库100题BY【含答案】
《学习强国》测试题库100题[含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下列我国古代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属于两汉时期的是3华佗7张衡8董仲舒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辨真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紧盯涉黑涉恶重大案件.黑恶势力经济基础.背后“【关系网】”.“【保护伞】”不放,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上下功夫3.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4.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指出,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总的很好,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更加需要【坚定自信】.【鼓舞斗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6.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C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会同外交.公安.国家安全和其他中央有关机关规定7.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的变更,下列有决定权的部门是【A原定密机关.单位】和【B原定密机关.单位的上级机关】8.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记录了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神话.生物等内9.山洪灾害降雨强度预警信号的颜色等级,由低到高,黄色——橙色——红色10.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东坡种花二首》:“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中的“东坡”位于今重庆(忠县)。
11.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己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12.碳-14 断代法可以用来【A 判定完全相同地域环境下的两件物品中哪个更古老】13.1931年毛泽东“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第二次反围剿?14.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在我国()发射基地发射成功的。
A.酒泉B.西昌C.太原D.文昌B15.路遥是著名作家,把文学创作融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用心用情抒写改革开放故事,主要作品有《》《》《》,被称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河南省2014年专技人员公需科目培训(中、高级)题库
以下为单项选择
(发展 )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平等权)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
(文化娱乐设施)不属于职工福利的范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江泽民 )对创 新的高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等劳动者。
2013年专技人员公需科目培训(初、中、高级)
使用技巧:复制试题中前面的字,使用表格中的查找,可快速定位!
以下为判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 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大趋势》一书的作者是奈斯比特。(√) 按思维的内容可把创造性思维分为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思考分析问题要善于权衡利弊得失,防止和克服片面性。(×) 创新必须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 ) 创新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从历史经验教训来看,今天的中国必须把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文化道德价值的提高合为一体。 (√)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人民民主带动党内民主。 (×) 第四次浪潮是由托夫勒提出的。(×) 对科研过程进行伦理控制能够防止危害人类的因素产生。(√)
有些创新是无效的,有些创新甚至是负效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是核心生产要素。(×) 政治的意识形态等于粮食,价值体系等于补药。(×)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称为归类知识。(√ ) 知道是谁的知识称为沉默知识。(√ ) 知识经济对组织结构的要求是组织结构趋向层次化。(×) 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经济。(√) 知识与创新能力是统一的,没有矛盾的。(×)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独立的意图,它所有的意图都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独立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以新型工业化做基础。 (×) 资本主义的道德鲜明特点是利已.契约与自由。(√)
党课辅导: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纪念“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0周年
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纪念“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0周年《光明日报》40年前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掀起了席卷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不仅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大促进意义,而且对于繁荣当代中国哲学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视域中,对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时代意义的把握,既涉及对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总体格局的理解,也涉及对近40年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蕴含的核心精神的理解。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具有三重作用,这集中体现为由其所开启的思想解放推动了哲学理论创新,哲学理论创新“反哺”于改革开放,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它直接启动了实践哲学研究,从而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核心精神。
实践哲学的探索大略经历了认识论的实践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和人类学实践哲学三个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认识论的实践论是一种最传统意义上的实践论。
它在认识论意义上理解实践,把实践作为认识客观对象的中介环节,以期获得一种客观的真实性。
认识论的实践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起初实则是在认识论的实践论范围内进行的。
这种把实践与认识相关联的实践论,虽然按照亚里士多德关于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划分,仍属于理论哲学,但是,一方面,在实践上,它打破了以往以教条检验真理的“两个凡是”局面,把真理的确定引向实践,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它打破了在传统教科书体系内的经院式研究方式,把哲学的关注中心引向实践和现实。
这使它具备了摆脱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的可能性,也使它可以自然过渡到实践唯物主义。
从存在论上说,马克思的哲学实际上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又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2024春期国开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卷A
★2024存期国开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卷八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答案一:辫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敛,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险。
但是人不能事事都能直接经验,“吾牛•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来自于间接经验。
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学习,潜心实践,"一勤天卜.无难事”。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问集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屣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J正是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
此外,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也是实践提供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我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卜.,不断打破认只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H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不是“猫奇”,也不是某种“雅兴”,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常,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创造更高质量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第 2期
孙全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代中国马克主义基本内涵,通过有效的途径方法 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精 神追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自我和改造世界 强有力的理论工具;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所采用的途径应当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价 值观念,在研究、阐述和宣传中,熟知民众的风俗 习惯、语 言 风 格,并 努 力 吸 取 传 统 文 化 的 有 益 成 果,构成具有多层次内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理论,思考并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 怎样的层面上才得以可能。
第11卷 第2期
沈 阳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ol.11 No.2
2018年 4月 Jo沈urnal阳ofS工heny业angU大nive学rsity学ofT报echno(l社ogy(会Socia科lSci学ence版Ed)it ion ) Apr.2第011卷8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8.步推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随着实践发生了 变化,是一个需要广泛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大命 题。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努力使马克思 主义理论通俗化,这需要有效的实现路径。纵观 历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 断大众化的过程,从理论溯源到实践分析,剖析当 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这一课题,并针对 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针对性路径,对于促进当 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很多借鉴作用。厘清当代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内 涵,有 着 积 极 现 实 价 值。 毛泽东早在 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命题时就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使之其每 一表现中带着有中国特性……”[1]。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涵盖四个彼此紧紧相扣的层次, 构成其内涵的四个维度:作为贯穿大众化整个过 程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当代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了学理依据,是当代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源泉;在时空维度上,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眼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 下,与国际大背景相互扣合、相互影响;从目标上 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要落实到群 众实践上,即通过宣传、学习、研究和深入贯彻当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考情+真题+预测】(解析版)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1.(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宏大变革。
某校高三同学在学习这一内容时,特殊关注了其中关于理论成就的一段论述: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进展供应了根本遵循。
依据这段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出该理论成就的时代价值是()A.凝练了党和人民的实践阅历和集体才智B.供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进展的行动指南C.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时代特点D.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进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B【详解】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集体才智的结晶,来源于党领导人民的实践,但是材料强调该思想的重要意义,A不选。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进展供应了根本遵循,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进展的行动指南,B入选。
C:材料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没有体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C不选。
D:材料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进展供应了根本遵循,没有涉及其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进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不选。
故本题选B。
2.(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秀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宏大复兴。
从这一探究历程可见()①实现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②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抱负③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有其历史规律和实践规律④中国式现代化是进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③:从1956-2022年,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究历程可见,实现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不同阶段所提出的现代化,既有共性的特点,也有不同的表现,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有其历史规律和实践规律,①③符合题意。
2024年继续教育时代思想(一)
2024年继续教育新时代思想概论(一)一、单选题1、()是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
A、《三个重要思想》B、《思想和理论》C、《新时代思想概论》D、《新时代思想理论》正确答案:C、《新时代思想概论》2、《新时代思想概论》的编写出版和使用,对于更好地用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体现的是()。
A、思想性B、导向性C、创新性D、普适性正确答案:B、导向性3、最本质的特征是()。
A、全过程人民民主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以人民为中心D、领导正确答案:D、领导4、()是新时代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全球视野”与“天下情怀”方面的“使命要求”。
A、坚持人民至上B、坚持自信自立C、坚持守正创新D、坚持胸怀天下正确答案:D、坚持胸怀天下5、《新时代思想概论》由导论、()章主体内容和结语构成,全面反映了时代化最新成果。
A、16B、17C、18D、19正确答案:B、176、()把“八个明”丰富为“十个明”。
A、二十B、十九六中C、十九五中D、十九正确答案:C、十九五中7、《新时代思想概论》指出,坚持()的全面领导。
A、法律B、宪法C、dangD、人民正确答案:C、dang6、《新时代思想概论》指出,坚持以()为中心。
A、法律B、政治C、经济D、人民正确答案:D、人民二、多选题1、“十三个方面成就”包括哪些方面的成就?()A、坚持全面领导B、经济建设C、全面依法治国D、生态文明建设E、社会建设正确答案:全选2、《新时代思想概论》的特点主要有()。
A、思想性B、导向性C、创新性D、普适性E、权威性正确答案:A、思想性B、导向性C、创新性E、权威性3、十九: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E、美丽正确答案:全选4、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做到()、坚持胸怀天下,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公务员考试半月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公务员考试半月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经中央党校校委批准,由中央党校报刊社主办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35周年座谈会”于2013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举行。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书磊出席会议并讲话。
出席会议并发言的有: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时任胡耀邦同志秘书陈维仁,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邢贲思,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时任《理论动态》组组长王聚武,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原主任、时任《理论动态》组成员沈宝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树军以及原《理论动态》组成员于吉楠、刘鹏。
1978年5月10日,在胡耀邦同志的直接指导下,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此后,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支持下,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对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对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场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对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作者:孙大为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年第04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这次大会全面总结了十年来的奋斗过程,指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最重要的经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不断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青春和活力根本所在。
一、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那里情况不同于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后,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正是因为在中国人民实践中获得鲜活营养,不断实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当做书斋里的教条,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勇于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
二、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客观需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在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道路。
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盛行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党内接连出现三次“左”倾错误,中国革命几乎到了绝境。
高三政治-催人奋进的理论创新 最新
催人奋进的理论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报告关于创新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的论断,换句话说就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
这个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充满了历史辩证法,体现了时代精神,催人奋进。
突破前人的理论创新:引领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突破前人的理论创新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后来居上的历史。
这表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文化发展水平上,人的生活水平上,都在随着社会进步而提高。
同时,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无一不是当时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政治家,适应了时代要求,代表了人民意志,冲破旧的思想牢笼,大胆创新,提出了新的思想理论、新的政治主张、新的行动纲领,引领人民进行社会变革的结果。
以中国封建社会代替奴隶制社会为例。
西周末年,奴隶制开始崩溃。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革,特别是铁器农具的使用和用牛耕田,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由于奴隶们大量逃亡和起义反抗,旧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束缚。
一些诸侯国中的奴隶主在原来的分封地之外,又强迫奴隶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致使出现了大量“私田”,随之出现封建依附关系,这就逐渐形成了封建生产关系。
特别是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这种按亩收税制度,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这是新兴地主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本来,任何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孙全胜
【期刊名称】《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1)002
【摘要】任何理论的演化都无法脱离其所属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演化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融入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化过程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结合的过程,包含着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是指在国内外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书斋到世俗、由被少数人推崇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历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途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演化过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不断融合.在当代中国,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对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有一定意义.
【总页数】9页(P184-192)
【作者】孙全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济南2503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6
【相关文献】
1.以理论普及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伟大奠基工程——深入理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J], 韩秉成;吴锁
2.试论理论创新、理论特色、理论武装三者的辩证关系——兼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J], 王钰鑫;王耀鸿;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研究 [J], 朱先锋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中的理论创新、舆论宣传与社会传播 [J], 祁海军
5.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J], 方世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论析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论析
董德福;吴迪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5)003
【摘要】9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括起来主要有:理论创新的自觉性,理论创新的科学性,理论创新的实践性,理论创新的时代性,理论创新的人民性,理论创新的开放性,理论创新的现实性等.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董德福;吴迪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7
【相关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论析——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认识[J], 孟宪平
2.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基本经验论析 [J], 李晓波;殷焕举
3.理论创新基本经验论 [J], 戴子刚
4.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基本规律论析——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创立为视角 [J], 柳国庆
5.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两个基本经验论析 [J], 刘建涛;高洋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者:刘伟《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8日01版)【光明专论·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体现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各个方面。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掌握真谛、融会贯通。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落实到如何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没有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反映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优秀成果、能够经受逻辑和实践检验的学科体系是不行的。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着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以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
1.强调群众性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注重群众性,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等,都强调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群众智慧和创造力,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强调实践性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注重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例如创新、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发展都与实践密不可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在这些领域不断深入研究。
3.强调体系化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整体性、体系化和系统思维,通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强调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对中国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5.强调改革创新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改革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改革,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应用创新。
智慧树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黑龙江联盟)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对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对3.当前中国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贫富差距已从根本上有所扭转。
答案:错4.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
答案:对5.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必须敏锐的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
答案:对第二章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有()答案: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答案:人才3.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答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答案: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它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5.市场机制主要包括()答案: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第三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答案:人民当家作主3.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是()答案:一切权力属于人民4.社会主义的人权首要的是()答案:人民的生存权5.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答案:共产党的领导第四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案:错2.党的领导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答案:错3.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答案: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想观念4.(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y Probing我国理论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理论成果。
但是这些成果绝大部分是对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理论创新在思维技术层面的一系列要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具体理论观点的具体创新性,也有涉及邓小平创新理论的根本原则、思想基础、源泉和动力、立足点和出发点,等等;而对于理论创新的认知源泉———实践及其根本范式较少研究。
本文谨以唯物论反映论为指导,从理论创新的认知本源———实践上研究理论创新,也就是着重探讨实践在理论创新过程中的功能。
当然,本文所说的“理论创新”,是指在具有一定参照系的前提下的创新。
这种“创新”,也可能是对“参照系”的局部更替或整体更替,也可能是对“参照系”的丰富和发展。
一、必须把理论创新问题纳入唯物论反映论的认知范畴进行研究理论创新的认知本源究竟是什么呢?在我们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普及的国度里,这应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哲学常识。
可能是因为太“常识”了,也就容易被一些研究者忽视。
这种忽视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一些专门研究理论创新的文章中,常把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创新的“认知本源”混为一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跟实践第一的观点混淆起来,甚至认为正确的思想路线就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另一种倾向是,常常重视和突出理论创新思维技术层面的研究,忽视理论创新认知本源层面的研究。
在一篇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论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十大辩证要求,即必须坚持和遵循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辨证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文本研究与把握精髓的辩证统一、系统性与选择性的辨证统一、求真性与反倾向的辩证统一、总结历史与前瞻未来的辨证统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辨证统一。
这样的文章貌似有理和辩证,其实不仅是主次不分,混淆了理论创新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而且还把理论创新的根本源泉———实践,降低到了思维技术层面的地位。
为什么必须把理论创新问题纳入唯物论反映论实践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范式□姜大仁24乌蒙论坛/2009年/第2期Theory Probing的认知范畴进行研究呢?为此,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的本质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致经过无数次的循环往复,人们形成新的认识的成果。
这种新的认识成果或者是对原来曾经指导过实践的理论的局部更替或整体更替,或者是对原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如果离开了实践,理论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理论创新也可以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再认识的过程,如果离开了实践,人们的认识和再认识也就无法展开和实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跟“实践第一”的理论观点是有联系和区别的。
联系:按照毛泽东和邓小平所阐述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其内涵中本身就含有“实践”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人们认识和再认识客观事物的思想武器;而实践和再实践,则是人们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自觉认识和再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行为。
至于理论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层面的技巧,诸如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等等,这当然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这些东西毕竟是理论创新中思维技巧层面的;而实践和再实践则是理论创新中基础层面的直接行为,为思维技巧对这种行为的加工、提炼提供直接的原材料。
如果没有实践和再实践提供原材料,思维技巧再精道,那也是没有什么可加工的。
二、实践的呼唤决定着理论创新的时代内容和发展方向这是实践对理论创新的第一个功能。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
认为实践是人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生存在世方式;实践包含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态,由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改革、伦理道德实践、精神实践等多层面、多维度的活动方式组成,这些可以视作广义上的人生实践;实践又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往的基本方式。
还认为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是理解和阐释其实践概念的全新视域。
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是指人类一切活动的总体和人类生活的一切过程,即广义的生活实践。
物质生产活动是构成现实的人及其生活本质的具有优先性的实践活动样态,即人类的“第一活动”。
政治伦理活动、理论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之间具有同构性。
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从社会宏观发展规律上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往往成为那个具体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一定的社会群体、阶级、政党的实践已经站在这个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正是这样的主要矛盾和风口浪尖上的实践、要求,检验着原有理论的生命力,催生着新时期新条件下解决新问题的新理论。
这就是理论创新。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环节的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
从而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起点问题,更替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而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三、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着理论创新成果转换为社会技术这是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第二个功能。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技术”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对“社会技术”的概念作了各种各样的界定。
有的认为,社会技术是由一定社会的政府或执政党创造、发明(制定)的,由全体社会成员或一定社会阶层(主要是)接受、使用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进而实现改造社会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有的认为,社会技术是指调整、管理、控制社会的方法。
它比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更具有决定作用。
社会技术构成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的状况、财政税收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等。
社会技术进步主要体现为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
本文认为,社会技术是社会主体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社会科学是社会技术的理论基础,社会技术是社会科学发生作用的中介。
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现。
社会科学向社会技术的转化是科学理论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客观必然性向主观目的性的转化、相对真理性向社会功利性的转化。
从上面的各种概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技术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且是多层次的。
本文谨以十25乌蒙论坛/2009年/第2期Theory Probing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技术的一个重要层面和内容)大规模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为个案,进一步说明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功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理论创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者之间充满着辩证关系。
然而,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原动力依然是实践,是具有13亿人口的整个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30年来我们就只干了一件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
通过这个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技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更替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技术的发展,逐步更替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社会技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我们可以作如下表述。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替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替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替了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我们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没有变,但是我们的政体已经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没有变,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由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领导地位更加巩固,领导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社会技术)是由亿万人民群众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经过由实践———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再由再实践———再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以至于充分发挥理论(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从再认识———再实践,经过若干反复之后而获得的。
四、实践的发展检验着理论创新成果的真理性并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这是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第三个功能。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人们对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这个功能应该已经熟知。
然而,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实践的维度的认识是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就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实践而已。
由于这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根本原则虽然是不变的,但是随着实践概念的深化和实践维度的扩大,它对真理检验的社会技术也应当深化。
既然广义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态,由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改革、伦理道德实践、精神实践等多层面,多维度的活动方式组成,又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往的基本方式。
那么,它对理论及其创新成果的检验,也应当是多层面、多维度的。
这也应当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理论观点的丰富和发展。
其实,人类的实践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而使得人类对自己的实践过程的认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理论创新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正是随着实践维度本身的扩张,带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扩展和“实践”概念的深化,从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处于这个过程中的“实践”,也就不断检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真理性;在这个“检验”过程中,有些实践可能带有“试错”的过程,有些实践又可能带有“纠错”的过程。
而处于这个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接受实践“试错”和“纠错”的同时也就不断被修正和发展,从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着更高的阶段推进。
比如,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总体结构框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正确认识,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致无数的循环往复而获得的。
最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十条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十二大的政26乌蒙论坛/2009年/第2期治报告则根据当时历史情况,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突出地提了出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