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

合集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精选.doc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精选.doc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精选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内部控制基本制度

内部控制基本制度

内部控制基本制度XXX内部控制基本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升本单位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资金安全和职工的自身安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的要求,结合我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主要遵循制衡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及时报告性原则和绩效性原则。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

第四条内部控制目标:保证本单位业务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内部控制主要要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综合考虑相关的控制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措施、信息沟通和反馈、监督和评价等因素。

(一)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单位部门的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决策程序和激励机制;领导班子的权责分配、管理理念、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领导风格;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诚信理念和道德价值观念。

(二)风险评估:在确立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和识别管理活动中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并正确评估风险结果。

(三)控制活动: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确保领导决策的有效执行,而采取的批准、授权、查证、稽核等一系列削弱和化解管理风险的控制措施。

(四)信息与沟通:相关的信息以一种能使人们行使各自职能的形式和时限被识别和掌握,通过对各类信息的记录、汇总、分析和处理,实现领导层和相关业务部门之间广泛有效的传递与交流。

(五)监督与评价: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持续地进行检查、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缺陷,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六条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改进和反馈全过程,贯穿财政所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环节,覆盖所工作和岗位,并由全体干部职工参与。

任何决策或业务工作都应有案可查。

(二)制衡性原则。

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在管理结构、机构设置及职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3373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3373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录:1.基本信息2.附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基本信息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1号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我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政策财会(2012)21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第八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试行)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试行)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强基固本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2201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及各级全资、控股(含实际控制)子企业(以下简称子企业)。

第三条【分级管控】集团按照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分级管控的原则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第四条【制度目标】本制度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第五条【内控原则】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各种正式运行的业务和发生的事项;(二)重要性原则。

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

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

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

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二章组织协调第六条【组织领导】集团及子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是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监管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覆盖各领域、部门、岗位的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七条【内控管理】集团法律事务部作为内部控制管理职能部门,负责集团内部控制体系的统筹规划、组织落实,拟定和维护集团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指导集团相关部门、分中心、分支机构以及各级子企业(以下统称各单位)开展年度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自查自评与问题整改等工作,保障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

xxx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领导组议事规则

xxx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领导组议事规则

内部控制工作领导组议事规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践行"六权治本"战略思路;提高我委内部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保证我委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有效防控廉政风险和业务风险,根据《xxx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和《xxx单位关于成立我委内部控制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的通知》,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内部控制工作领导组(以下简称内控组)实行会议议决制度。

内控组会议包括例会和专题会议。

例会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

专题会议根据内控组组长决定召开,或由内控办根据具体议事需要,提请内控组组长批准后召开。

第三条内控组例会议决的主要事项为:(一)听取内控办工作汇报,部署内控重大事项和管理措施。

(二)内控基本制度、专项内部控制办法的拟定、修订事项。

(三)内控组年度工作计划、内控办年度专项检查计划。

(四)内控组年度工作报告、内控考核评价结果及运用等事项。

(五)风险事件解决方案,风险定级、责任追究、改进现行制度的建议等事项。

(六)其他需要例会议决的事项。

第四条内控组专题会议议决的主要事项为:(一)听取内控办专题汇报。

(二)专项内部控制办法及内控办相关规章制度的拟定、修订事项。

(三)突发风险事件的解决方案,风险定级、责任追究、改进现行制度的建议等事项。

(四)内控专项检查、考核评价及责任追究等相关事项。

(五)其他需要专题会议议决的事项。

第五条内控组会议由内控组组长或由内控组组长指定的副组长主持召开。

内控办负责会议组织工作。

第六条内控组全体成员应出席例会,不能出席的成员应指派本科室(事业单位)其他负责同志参加,并事先告知内控办。

第七条内控组专题会议的出席人员由内控组组长决定,或由内控办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建议名单,由内控组组长审定。

第八条内控办负责拟定内控组会议议题,会前呈报内控组组长批准。

各专项内部控制办法牵头科室认为确有必要提请内控组会议审议的事项,应事先报内控办,由内控办研究后按程序报内控组组长批准后纳入会议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精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精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汇编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汇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第八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2. 收支业务控制
①建立健全收入 内部管理制度
合理 设置 岗位
确保收款 、会计核 算等不相 容岗位的 分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2. 收支业务控制 ❖ ②确保收入完整,严禁设立账外账:
1
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应作为
账务处理依据提交财会部门
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
2
3
对应收未收项目应明确责任主体,
a) 确定支出标准 b) 明确支出报销流程 c) 按规定办理支出事项 d) 合理设置岗位 e) 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执行、
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2. 收支业务控制
⑥明确支出各关键岗位(内部审批、审核、支付、 核算和归档)的职责权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解读
引文
1
《内控规范》出台的背景
2 实施《内控规范》的重要意义
3
《内控规范》的主要内容
4 实施《内控规范》的关键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一、《内控规范》出台的背景
❖近几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 ❖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总体上得到不断提升
落实催收责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2. 收支业务控制
③非税收入应及时上缴财政专户,不得截留、挪用 或私分
④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 票据台账
做好 废旧票据的管理
不得
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票据 擅自扩大票据适应范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2. 收支业务控制
⑤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答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惟独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定依据的法律法规有( A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D.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二、判断题(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防范舞弊和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

( √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惟独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中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包括( D )。

A.财务报告的可靠性B.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C.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D.不发生贪污腐败行为二、判断题(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

)1.内部控制由于固有局限性,所以只能起到合理保证的作用,而不能做到绝对保证。

( √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惟独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强调保证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就是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以( A )为中心的资产管理。

A.预算B.决算C.采购D.定期清查请选择: A B C D二、判断题(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

)1.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惟独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中止已开展的行为是( B )的一种的形式。

A.风险转移B.风险规避C.风险承受D.风险降低二、判断题(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

)1.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风险评估应该至少每月一次。

机关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模版

机关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模版

机关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模版机关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模版一、总则为加强机关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规范内部控制行为,提高机关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国家相关法规、制度和有关要求,制定本基本制度。

二、内部控制概述机关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实现机关部门单位总体目标,制定由机关部门单位的内外部各类组织、控制措施和程序等构成的整体,以提供合理保证机关部门单位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保护和行使某种资产和财产权益,促进机关部门单位经济、高效、规范管理的机制体系。

三、控制环节(一)组织与管理环节1.机关部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控制行为,制定职责分工明确、操作流程合理、制度文化浓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2.机关部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规范人员行为,确保人员素质清高、责任意识强、承担职责明确。

3.机关部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监督人员独立开展内部控制与检查工作。

(二)风险评估环节1.机关部门单位应当按照过去从事的业务活动以及将来的预算计划,全面、系统、精细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采用专家评估、调研访谈、控制手册等方式制定具体的控制方案。

2.机关部门单位应当按照风险评估结果,加强对风险控制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信息处理环节1.机关部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财务管理制度,有效保护机关部门单位的各项资金、财务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2.机关部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计算机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计算机及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内部控制服务环节1.机关部门单位应当规范内部控制服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与业务管理是有机融合的。

2.机关部门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确保服务效果和服务质量。

四、内部控制评价机关部门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强弱点和改进方向进行分析,掌握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附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第八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南通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试行.doc

南通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试行.doc

南通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南通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健全内部监督,防范财务风险,促进财政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定的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

第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目标,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为主线,通过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控制和监督的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包括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

基本规范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等,是制定具体规范的基本依据,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起统驭作用。

具体规范是根据基本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办理具体业务事项从内部控制角度作出的具体要求。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适用于南通市市直所属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可参照施行。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负责。

第二章基本原则第六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当遵循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有效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等原则。

第七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内部组成结构主要包括控制内容、控制目的、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控制的主要方法等方面。

第八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要突出重点,增强实效。

在普及内部控制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以财政性资金管理为主线的相关标准建设。

第三章基本要求第九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有关规范性文件。

同时,应与南通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践基础相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机关,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有效防控廉政风险和业务风险,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的要求,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查找、梳理、评估xx业务工作中的各类风险,制定、完善并有效实施一系列制度、流程、程序和方法,对xx业务工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及机制。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市本级xx业务中政策法规管理、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会计业务管理、机关决策运转及信息系统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内部控制活动。

第四条xx工作内部控制目标:(一)合法性。

各项政策与规定制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各项xx业务活动遵循法定程序与工作纪律。

(二)安全性。

各项xx工作在预定流程中运行,确保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最大限度保障资金和干部安全。

(三)效率性。

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履行xx职能,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四)效益性。

科学配置xx资源,提高xx资金的有效性,实现支出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条内部控制主要因素:(一)内部环境。

包括管理结构、机构设置及职权分配、内部监督检查、干部队伍建设、机关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

及时识别分析工作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分级,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四)信息沟通。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委内以及我委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应用。

(五)内部监督。

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缺陷并督促改进。

第六条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改进和反馈全过程,贯穿各项xx工作流程和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科室和岗位,并由全体干部职工参与。

任何决策或业务均应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

(二)制衡性原则。

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制度限制权力,阳光使用权力,合力监督权力,在管理架构、机构设置及职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三)权责对等原则。

各岗位人员在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过程中行使的权力与承担的责任相一致。

(四)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关键业务、环节、岗位和重大风险。

(五)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与职责分工、业务范围、风险水平和人员构成等相适应,并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完善。

(六)有效性原则。

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有效管控各类风险。

第七条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控制基本制度、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及各科室内部控制操作规程。

(一)内部控制基本制度是指导各科室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规范,旨在明确内部控制职责分工、内部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内容、内部控制检查和报告等总体要求。

(二)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是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制定的政策法规管理等十个方面xx工作的内部控制规范,旨在明确各项xx工作的整体层级内部控制要求与业务层级内部控制要求。

整体层级内部控制是指xx工作的制度建设、岗位设置、人员管理、内控文化等控制要求;业务层级内部控制是指对各项xx业务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后,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各科室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是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业务操作规程,旨在明确各处室内部各项管理业务的控制要求,明确每个管理业务流程的主要控制环节,梳理重大和一般风险,明确责任岗位,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

第八条各科室应牢固树立内控理念,将内控规范作为组织纪律的拓展和延伸,倡导和推进内控文化建设,使内控意识贯穿于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并成为一种自觉和必然的行为准则。

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主动作为,坚决杜绝庸、懒、散和消极应付等不作为现象。

第二章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第九条xx委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一)内部控制工作领导组(以下简称内控组)。

主任兼任内控组组长,相关委领导兼任副组长,办公室、xxx等科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内控组成员。

(二)内部控制办公室(以下简称内控办)。

内控组在办公室设立内控办,成员包括办公室、人事教育科、xxx等科室(事业单位)。

内控办主任由分管办公室的领导兼任,副主任由办公室主任担任。

(三)各科室(事业单位)。

各科室(事业单位)设置内控管理岗和内控管理联络员。

其中,内控管理岗由一位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内控办成员科室可兼任),内控管理联络员由科室指定人员担任。

第十条内控组负责确定xx委内部控制政策,审定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及内控机制,部署内部控制的重大事项和管理措施,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管理措施。

第十一条内控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xx委内部控制工作情况,审定xx业务内部控制规范,审议内部控制失效的调查情况、解决方案和责任追究建议,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第十二条内控办承担内控委日常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一)牵头拟订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审核xx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操作规程,组织对xx业务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检查、考核和评价,对各科室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向内控组报告。

(二)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报告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情况。

(三)对内部控制失效情况进行调查,提出解决方案并督促落实。

(四)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订解决方案。

第十三条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的拟订和组织实施工作,分别由牵头科室负责,相关职能科室(事业单位)配合。

(一)办公室牵头负责,会同相关科室(事业单位)等制定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会计业务管理、机关决策运转及信息系统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二)xx科牵头负责制定人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三)由xx科与xx科牵头负责,相关职能科室配合,制定xx内部控制制度;(四)由xx科牵头负责,xx所配合,制定xx内部控制制度;(五)由xx科牵头负责,制定xx工作法律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在拟订和组织实施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各科室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第十四条监察室要将各科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作为内部监督的重点,结合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对各科室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整改建议。

第十五条各科室(事业单位)负责本科室职责范围内的内控管理工作。

(一)各科室(事业单位)根据本制度和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本科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操作规程。

(二)各科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科室职责范围内的内控管理负总责。

(三)各科室(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岗负责本科室(事业单位)的具体内控管理工作,包括协助本科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建设;向主要负责人提出内控合规自查建议;向主要负责人报告本科室(事业单位)内控管理隐患和内控失效情况。

(四)各科室(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联络员负责与内控办的工作联络,配合内控办的有关工作安排。

第十六条人事教育科、监察室按照内控组决定和相关规定,负责对内控失效的科室和干部职工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方式主要包括记录在案、公开通报、取消一定时期内评优评先资格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

第三章内部控制方法第十七条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控制不相容岗位(职责),是指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岗位。

(一)各科室应全面系统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岗位(职责),通过实施分离措施,明确细化责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横向与纵向互相制约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实行清晰的决策、执行、监督机构设置,并建立和实施相对独立的报告制度,体现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的原则。

各科室(事业单位)各岗位应有正式、书面的岗位职责说明和清晰的报告关系。

(三)关键岗位应具备双保险机制,建立人员AB岗管理制度,不同职务层级之间形成传帮带的机制,建立人才梯队。

关键岗位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第十八条授权控制(一)建立与组织机构、xx工作相适应的内部授权管理体系,明确授权主体、范围与权限,规范授权管理与监督程序,科学分配权力,确保各科室(事业单位)及关键岗位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二)制订内部授权制度,对授权内容和程序作出规范,对所有授权事项进行统一管理,并根据业务性质与特点、管理层级、职责分工和工作需要对被授权人分级授权。

各科室(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制订具体授权方案,报分管委领导审核。

(三)根据组织机构、xx业务工作发展变化、风险状况,审慎确定被授权人的权限,并对授权执行情况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及时调整。

第十九条归口管理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合理划分内设机构职能,对有关xx业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构建权责一致、归口管理、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职能体系,强化责任落实。

第二十条流程控制(一)通过流程再造使所有控制在流程中解决,形成顺向相互支撑、有效制衡,逆向真实反馈、有效监督的完整体系。

(二)将内控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对流程执行进行持续的监督、评价和优化,构建业务过程控制的自我完善机制。

(三)重点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分级和模块化管理,制订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制度,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进行规范管理。

(四)制订涵盖xx业务活动的书面流程,xx政策的研究、制定、实施,以及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应讲求实效性和风险可控。

第二十一条集体决策控制涉及重大收支预算调整、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制定等决策活动,应当通过党组会议或主任办公会议等形式,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

第二十二条信息系统管理控制通过xx工作信息化加强内部控制,将内控理念、控制活动、控制措施等嵌入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操纵因素。

第四章内部控制内容第一节政策法规第二十三条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决定、命令,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组织起草上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审核其他涉及xx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审查xx规范性文件,健全xx法规制度体系,切实推进xx部门依法行政,将依法理财理念内化为日常工作制度和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