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和地方治理实践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乡村治理: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

中国乡村治理: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

中国乡村治理: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中国乡村治理: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近年来,中国乡村治理一直备受关注。

乡村治理作为维护中国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乡村治理的理论基础乡村治理理论是指对农村社会关系、组织结构、利益格局等进行科学系统研究的理论,为乡村治理实践提供了指导。

中国乡村治理理论的核心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农村现实的特点,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来管理乡村事务的目标。

中国乡村治理理论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经验。

它包含了乡村治理的目标、原则、理念和实施路径等方面的内容。

在乡村治理目标上,中国注重实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治理原则上,中国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农民自治、法治原则、市场化运作。

在乡村治理理念上,中国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分类分层、协同共治”。

在乡村治理实施路径上,中国提出了“围绕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社会管理、改进农村土地制度和流转机制”。

二、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是指在具体的乡村中,通过政府、农民组织、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进行的一系列乡村治理活动。

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包括了乡村治理主体建设、农村组织发展、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等方面。

中国乡村治理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民自治的体现。

在乡村治理中,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主导作用,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等形式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农民自治不仅增强了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农民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能力。

此外,中国乡村治理也加强了基层农村组织的建设。

乡镇政府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加强了乡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明确了乡镇干部的职责和责任。

同时,加强了农民组织建设,推动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乡村治理是指对乡村地区进行管理和管控的一种形式。

然而,在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治安不稳定、人才流失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合作,制定富有创新性的对策来解决。

一、基础设施薄弱很多乡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比城市滞后较大,光缆、电力、自来水等也不够完善,导致这些地区的交通、通信、饮用水等方面的需求都不能满足。

针对这一问题,应当优先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的建设,光缆、电力、自来水等的铺设。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于相关问题的指导、支持和管制工作,以使得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转变,从而让乡村地区能够经济发展起来。

二、经济发展滞后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城市较大,经济结构单一,职业道路狭窄,难以拥有一个稳定的、可持续性的经济体系。

这也是导致农民在增加全年收入的过程中得不到稳定的帮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消除这些隐患,政府应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农业支持政策以及相关资金政策,同时重点扶持乡村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大农民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培训,进一步开放农村市场和各类拓展市场,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以此刺激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社会治安不稳定社会治安问题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相当严重。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缺乏的地方往往易造成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威胁。

要想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增强当地的社会安全意识,需要加强乡村安保力量。

乡村安保力量的增加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保障措施,包括公安警力和社区治安巡逻队的配置和培训,设立“信誉承诺”监督体系和先进科技的推广,在此基础上形成覆盖全域、网格化、群防群治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乡村地区居民自我保障和抵抗能力。

四、人才流失由于基础设施缺乏和经济发展滞后等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许多有才华和领导才能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城市发展,从而导致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治理主体单一:乡村治理的主体主要是村干部和村委会,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村民的自主管理,导致治理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2.治理手段落后:乡村治理的手段相对单一,缺乏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如信息化、大数据等,导致治理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

3.资源匮乏:乡村治理的资源相对匮乏,如人力、物力、财力等,导致治理过程难以持续推进。

4.文化缺失:乡村治理的文化缺失,缺乏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导致乡村文化的流失和乡村治理的困境。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建议:1.引入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鼓励村民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提高治理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推广现代化的治理手段:引入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治理效率。

3.加强资源保障:加大对乡村治理的投入,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充足供应。

4.强化文化传承和保护: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5.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乡村治理的整体水平。

6.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7.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模化经营。

8.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包括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10.推进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推广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

11.加强乡村公共事务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公共事务管理制度,规范公共事务管理流程,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水平。

农村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农村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农村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将从识别问题、理论研究、政策制定、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社会参与、民主监督、合作共建、权益保障以及成效评估十个方面来展开回答写作。

一、识别问题在开展农村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前,首先要识别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人口流失加剧、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传统乡村文化衰退、基础设施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二、理论研究开展农村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是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

需要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农村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理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研究等。

三、政策制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政策制定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例如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组织建设健全有效的组织体系是保障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

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农村居民自治组织,完善村级干部选派与考核机制,提高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

五、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

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扩大和功能提升,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政府要积极推动村民参与村务决策,倡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高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七、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维护农村社会治理公正与规范的重要手段。

要完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强化村民监督权力,确保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公平与透明。

八、合作共建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农村居民之间的合作共建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各方合作,形成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治理格局。

九、权益保障保障农民权益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应加强农村土地、劳动力、收入等方面的权益保护,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效保障。

十、成效评估对农村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进行成效评估。

通过定期评估,调整和优化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24XIANGCUN KEJI 2021年8月(上)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宋凯(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0100)[摘要]农村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尚无权威概念解释,也没有现成的发展模板可供遵循,其发展路径及治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做好科学规划,防止农村人口流失,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关键词]社区治理;农村;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422.6;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22-24-3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问题的总抓手[1],“三农”问题的核心要素是农民,在农村社区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方式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现实需要。

因此,农村社区治理问题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面临的重要基础性问题之一,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当代农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农村社区概述1.1农村社区的概念及由来农村社区是由居住在农村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具有广阔的地域环境、呈松散的聚居形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农村社区形成于原始农业的产生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可靠的生活资料,人类也逐渐适应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于是人类定居下来,形成最原始的村落,产生了早期的农村社区,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2]。

自此,农村社区经历了原始农村社区、传统农村社区和现代新型农村社区3个发展阶段。

1.2我国传统农村社区概念及特征我国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界限,以农村居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活动基础,具有血缘、地缘关系,社会关系较为封闭,设施、组织制度完善的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3],发挥着村民自治、农村建设、村务管理、服务村民和经济发展等重要功能。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董祚继“地者,政之本也”——孟子“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这段精辟论述,对正在开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项试点工作去年初启动,目前已进入“下半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土地征收围确定等一些重大问题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改革推进既需要有关地方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也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用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掌握群众”、推动实践。

一、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利益调整,利益调整的关键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都涉及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按照被征地原用途还是规划用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取得的出让收益与实施土地征收转用的补偿费用之间的差额如何处置,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或有偿退出产生的土地收益如何安排,归结起来,都是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问题。

这就是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涨价归公”“涨价归私”还是“公私兼顾”问题。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外的非农建设必须使用国有土地,征收土地按照被征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这些规定实际上遵循了“涨价归公(国)”的原则。

但“涨价归公”的理论和实践并非社会主义中国所独创。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较早提出这一主,在1848年出版的经济学著作中,他提出应把土地自然增长的价值收归社会所有,“社会的进步和财富的增加,使地主的收入无时无刻不在增长;……他们不干活儿,不冒风验,不节省,就是睡大觉,也可以变得愈来愈富。

依据社会正义的一般原则,他们究竟有什么权利获得这种自然增加的财富?如果国家从一开始就保留有权利,可以根据财政上的需要对地租的自然增长额课税,又有什么对不起地主的呢?”[1]其后,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土地价值不表示生产的报酬,……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占有土地者个人创造的,而是由社会发展创造的。

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政策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

本文将从总体概述、政策理论、政策实践、效果评估等十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

一、总体概述乡村振兴政策是指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体系。

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根植于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旨在推动农村变革、发展农业现代化。

二、政策理论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城乡一体化等理论。

农村优先发展理论强调农村发展的基本地位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性,为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则指出了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短板和转变的方向。

城乡一体化理论则强调了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三、政策实践乡村振兴政策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政府着重解决了土地问题、农技推广、农民收入增长等关键问题。

在土地问题上,政府加大了土地承包政策的改革力度,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在农技推广方面,政府增加了农技专家培训力度,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快速普及。

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四、效果评估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首先,在农村经济方面,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其次,在农村社会建设方面,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加强。

最后,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五、挑战与困难乡村振兴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农村资源有限,吸引人才回乡发展仍面临一定困难。

其次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平衡问题,一些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较慢,与他地差距较大。

六、政策应对为了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通过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吸引更多有志于发展农村的人才回乡投资和创业。

乡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基层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尽管我国乡村基层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本篇文档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乡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基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2.公共服务不足:乡村基层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无法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乡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村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4.社会矛盾突出:乡村基层地区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如土地纠纷、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5.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导致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三、乡村基层治理对策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乡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治理环境污染:政府应加强对乡村环境的监管力度,治理环境污染,保障村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4.化解社会矛盾:政府应加强对乡村社会矛盾的调解力度,化解各种纠纷和矛盾,维护乡村社会稳定。

5.吸引和留住人才:政府应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等。

6.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应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7.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8.引导村民参与治理:政府应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农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社会治理问题探究

农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社会治理问题探究

农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社会治理问题探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社会治理问题愈发凸显。

在农村振兴过程中,社会治理问题成为制约农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段,引入话题,说明农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社会治理问题具有重要性;在农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社会治理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社会治理问题是指在乡村地区,如何协调、管理、改进社会的各种关系、机制和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社会治理问题的解决,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基层建设以及农村稳定都密切相关。

第二段,针对当前农村社会治理问题,提出治理思路,阐述治理思路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当前,农村社会治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治保问题;二是农村群众的权益问题;三是乡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四是乡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主动探索适合乡村特点的治理思路,并不断优化改进治理方法和手段,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治理思路可以围绕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治理体系,构建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工作。

这些措施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第三段,针对农村中的治保问题,详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农村治保问题是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一大难点。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乡村治安力量不足,部分地区缺乏有效法律的保护,乡村基层治理机制不健全等。

为了解决农村治保问题,我们应该增强社会治理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法制建设水平,加强对基层治保队伍建设和管理,推进基层社会治安防控等措施,逐步达到维护农村秩序、保护群众安全的目的。

第四段,针对农村中的权益问题,类似地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法的论述;农村群众的权益问题也是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难点。

由于土地承包问题、资源分配、外来劳动力等问题,农村社会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这又导致了信任度下降,社会和谐度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更多措施来提高农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解决农村的利益分配问题,加强扶贫工作,增强对外来移民的监管和管理,构建多元化的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乡村治理体系中“三治”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治理体系中“三治”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8XIANGCUN KEJI 2020年9月(下)乡村治理体系中“三治”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武枫(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要]本文对乡村治理体系中“三治”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三治”融合过程中存在治理主体缺位和参与性不高、法治体系不健全及法律意识淡薄、德治基础破损及功利主义盛行、“三治”在融合过程中的认知不一致等问题。

通过成因剖析,提出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强化乡村素质教育,在完善乡村法治体系中培育群众的法治观念,在重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锻造各自的乡村文化,完善“三治”融合的理论架构并强化其引领作用等创新性举措,来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乡村治理体系;“三治”融合;社会保障;乡村文化[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7-18-2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目标[1]。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作为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政策举措[2]。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会议主题,而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正是其中应有之义。

乡村治理体系是以“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故简称为“三治”融合。

其发展主要来源于2013年浙江省桐乡市进行的“三治”试验,由于该试验的成功,这种治理方式快速在全社会推广开来。

然而,在治理体系健全化的背景下,其推广过程中的理论逻辑、实践应用还需继续完善,加之社会形势的快速变化,加强对“三治”融合的探究与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1“三治”融合的理论内容和实施效用1.1“三治”融合的发展历程2013年,浙江省桐乡市为了破除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因征地开发等引发的新的社会情况和问题,开始探索现代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途径,通过加强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强化三者在乡村治理中的组合效应,达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让桐乡市乡村快速朝着治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一、存在的问题1.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普遍存在低水平、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村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许多乡村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品牌。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尤其是水利、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足,许多优秀的农村人才难以留住,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人才的流失。

4.乡村治理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乡村干部存在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二、原因分析1.政策支持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一些政策难以发挥预期效果。

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许多乡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2.思想观念落后。

一些乡村干部和村民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对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对农民的需求和意愿重视不够,导致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许多乡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4.教育水平落后。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组织和协调社会资源,维护公共秩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过程。

由于农村社会特点、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对其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乡村基层组织管控能力较弱,社会化程度不高,导致社会治理力量无法有效发挥。

农村社会治理中要加强对乡村基层组织的培育和建设,提高其组织效能和服务能力。

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形成合力。

二、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农村治安问题。

农村地区犯罪率相对较高,治安形势严峻。

解决农村治安问题,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公共安全综合治理,完善农村警务体制,提高农村基层警务力量的能力和素质。

还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监督和引导,解决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消除社会上的不满情绪。

三、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农村民生问题。

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需求得不到满足。

解决农村民生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兜底保障。

还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之四是社会信任危机。

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信任机制,人们的信任度较低,容易产生纠纷和冲突。

解决农村社会信任危机,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法律宣传和法治教育。

还要加强对农村居民信用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建立信用体系,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五、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五是农村居民自治薄弱。

长期以来,乡政府对农村居民自治的引导和支持不够。

解决农村居民自治薄弱问题,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组织的培育和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治能力和参与意识。

还要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提高乡村吸引力,增强居民自治意愿。

乡村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农村安则天下安,农村治则天下治”。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党在农村基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治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治理主体的战斗力有待提升。

部分村党员干部对自身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积极谋创新促发展的主动性不强,被动等待上级安排部署工作的多,对乡村治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老办法”“老黄历”上,面对基层治理的新形势新方向没有深入思考和转变观念,创新举措和办法不多。

二是村民自治意识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乡村治理体系。

当下农村,大多数村民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务较为关心,一般都比较注重眼前利益,很难发挥出村民的自主理事作用。

三是乡村法治建设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乡村法律公共服务质量不高。

虽然我县已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等政策,但由于司法资源紧缺,提供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的人员不足,导致乡村法律服务质量不高,各项法律制度实施效果不佳。

农村“法律明白人”和“法治示范带头人”等也未能有效推动,农村法治文化场所缺失。

另一方面,推进乡村法治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制度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合力。

部分乡村干部“重发展,轻法治”问题突出,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不强。

村民法律意识淡薄,信访不信法、霸蛮不讲法、选择性信法。

四是德治土壤养分不足。

“德治”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难点。

老人威望不再,能人美德不足,德治机制不全,拜金主义、唯利至上等思想,对农村传统的勤劳、节俭、忠孝、诚恳、互助等美德带来冲击。

尤其经过脱贫攻坚后,有的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享受权利成理所当然。

乡村文化“养分”不足,文化工作人员不多不专,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文体活动单一,满足不了群众需求。

建议:一是加大治理主体激励力度,提高工作热情和能力水平。

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统筹开展对村干部的轮训,提高其政治意识、文化素养、管理能力、致富本领,切实发挥“能人治村”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农村带头人工作能力。

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乡村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前与长远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并提出相应的探索方法。

一、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与目标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充分调动党员、社会力量和居民自身积极性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实现乡村社会运转、规范、公平、有序和安定的目标。

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的机制,提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乡村振兴。

二、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支撑(一)政府引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政府引领,政府扮演主导和协调的角色,制定行业政策和规划,协调各方力量的合作。

同时,市场机制也应当发挥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推动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服务的提供。

(二)社会参与与居民自治相结合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通过建立社区议事会、居民自治组织等机制,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社会治理变得更加民主、透明、有效。

(三)法治保障与公平正义相结合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依法治理。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保障乡村社会秩序的安定,维护农民的权益和利益。

同时,注重公平正义,打破陈规陋习,改善传统治理方式的弊端,确保乡村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稳定性。

三、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一)建立乡村社会治理的组织体系在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包括各级政府、村级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形成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基层的治理网络,提升领导能力和协调管理水平。

(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与手段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乡村,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同时,培育乡村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队伍,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三)加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不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与培训,建立健全治理评价体系,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导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却面临着不少现实困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原因,并提供对策建议,以期为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正文】一、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原因1.人才不足: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大难题是缺乏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

相对于城市,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相对有限,这也导致恶性循环: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乡村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又无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2.资源不足: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而乡村地区往往面临财政资金不足、社会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乡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3.信息不对称:乡村治理决策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乡村居民对于新政策、新技术等信息的获取与理解相对欠缺,这使得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治理格局。

4.利益冲突:乡村社会结构复杂,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大问题。

农民对土地权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与政府、企业等其他利益主体的追求不一致,导致难以形成共识。

二、对策建议1.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应加大对乡村治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乡村治理专业人才。

通过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回流乡村,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和精英人士,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提供充足资源支持:加大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持,鼓励社会投资进入乡村,引导资金和技术向乡村流动,增加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资源支持。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优化土地利用,挖掘乡村资源潜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3.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广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乡村居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和市民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在中国的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村务管理不规范、村民自治欠缺、基层社会组织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有必要对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以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健康发展。

1. 村务管理不规范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由于多年来长期以来的乡村社会管理落后、土地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村务管理的不规范。

一些村庄的财务管理混乱,村民自治缺乏监督与制约,村干部的任期不明确,导致了一些村庄的管理混乱,形成了官员为政、以权谋私的现象。

2. 村民自治欠缺传统上,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主要依靠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指村民通过选举或协商等方式,自主管理村庄事务,但是在实际中,村民自治的欠缺导致了村庄管理的不规范,一些重大事务由村居干部自行决定,村民的参与度低,导致了决策的不民主、不公开,甚至是不合理。

3. 基层社会组织薄弱农村地区的社会组织发展薄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基层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着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管理混乱等问题。

农村社会组织缺乏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差,影响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对策研究1. 提高村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提高村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是改善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步。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村务管理制度,明确村干部的任期和职责,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村庄经济运营的透明度和效率,确保村庄事务的公开、公正和规范。

2. 加强村民自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村民自治的监督和制约是保障农村社会治理民主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自治的意识和参与度,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培养村民自治的监督力量,建立村居工作的评估机制,督促村干部依法办事,有效推进村民自治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十九大感悟心得】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因为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

目前中国进入新时代,尤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对乡村有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着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农村治理存在很多问题,极大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人才短缺,治理主体能力弱化。

农村治理关键是要靠人来推进。

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速,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

”现在留守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及其它弱势群体,导致乡村治理人才短缺和社会治理主体明显弱化。

尽管近年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同样面临诸多障碍,社会治理绩效短期内也难以提升。

2、村民参与度低,自治后劲不足。

现在人们都将精力和心思放在个体发家致富上,对土地依赖性减少,对村庄关注度降低,对乡村事务热情降温,甚至连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都不愿参加。

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病残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既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

不少乡村的村委会选举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村民自治陷入了尴尬。

3、维权不畅,干群关系紧张近年来,随着村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面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各种矛盾纠纷,村民对村干部怨言增多,村民维权行动有增无减。

但由于村民表达诉求渠道有限,加上没有自己的代言组织,致使矛盾纠纷无法在基层和源头上得以化解。

一旦基层维权受阻,许多人只好放弃理性表达诉求和法律解决途径,转而寻求越级上访,加剧了基层干群关系紧张。

4、监管不力,村官腐败时有发生。

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乡村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内,由政府、群众、企业等多方参与,通过制定政策、规划、管理等手段,促进乡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乡村治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乡村治理主体不够齐全。

现实中,乡村治理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其他主体如居民委员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度较低,导致乡村治理的多元化程度不够,问题得不到全面解决。

二、乡村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程不够民主,群众参与度较低,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三、乡村治理资源不足。

乡村治理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匮乏,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面临着困难。

四、乡村治理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乡村治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和惩罚机制,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五、乡村治理人才缺乏。

乡村治理需要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导致治理水平和效果不高。

六、乡村治理信息不畅通。

乡村治理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导致治理效率低下。

综上所述,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完善机制、提升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1 -。

[组织人事]当前全区乡村治理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组织人事]当前全区乡村治理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组织人事]当前全区乡村治理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全区乡村治理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良好的乡村治理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引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治理为视角,通过深入了解我区乡村治理历史沿革,摸清党组织在当前我区乡村治理中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具体措施,为今后解决我区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XX区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一是县政绅治阶段。

这一阶段从1916年开始,到建国前结束。

在治理模式上,主要由各村士绅替国家征收各种赋税和摊派,对下负责管理地方的公共事务,如教育、道路、赈济等,具有承上治下的职能。

二是人民公社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创造性地把党支部建在村上,保证村有党支部、生产组有党员。

主要由村党支部掌管着治村的主要权利,在许多情况下,管理委员会与党委会(党支部)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使得“大队”以上的“民主制”成为形式。

三是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治理阶段。

1980年村委会产生到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正式实施前是村民自治的萌芽期和实践期。

公社这一级机构转变为乡镇政府,而原来的“大队”和“小队”则转变成”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责、产生方式、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以及村民会议的权力和组织形式等得到了全面的阐述,走上了一条组织农民、管理农村的新路。

四是村民自治阶段。

这一阶段从1998年正式实施开始一直到现在。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民主选举。

在治理模式上,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对村民自治活动的领导,逐步形成了乡镇党委、村“两委”、乡村经济合作组织、村民等共同参与的治理主体;构建了乡镇党委、村“两委”、村民、相关社会组织参与、谈判和协调的运行机制。

二、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乡镇党委领导方式科学化水平不高一是选优配强干部精力不足。

有的乡镇党委在本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投入了较大精力,在基层队伍建设投入的精力显得不足,对队伍建设、教育管理、后备干部培养发展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不深,致使农村发展所需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完全平等的选举 , 否则人大代表大多数将是农 民; 三是认为民众文化程度太低 , 不会写字 , 难以做到秘
密投票 ; 四是认 为缺 乏选 举 经验 , 人 民群众 缺 乏参 与选 举 的知识 和积极 性 ; 五 是认 为上 述条件 不 具备 , 搞
完全的民主选举会成为形式主义, 而共产党人讲究选举 的实质 , 不在选举方法上计较。 ‘ p 4 ’ 当然 , 还有
我基于多年来对基层与地方治理的观察研究 , 尤其是对古今社会政治实践的比较 , 提出一些相关的 蠹要问题 。应当承认 , 我对其中一些 问题依然认识不足 、 研究有待深化 , 只想借此机会抛砖引 玉 , 希望能
得到大家的教正 , 更希望学界同仁能予以重视 , 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
多个方面的信息与交流反馈显示 , 城 乡基层 自治建设 的现实与前景不容乐观。赵树凯教授将 其现 状概括为“ 强建设弱治理 ” 特征。 …我们 的跟踪研究也显示 , 近十余年来农村基层建设与治理 , 一方面确 实存在繁荣和发展 的景象 , 但另一方面 , 在经济 、 文化与政治诸领域却存在 日益严重且严峻的问题 , 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 复合性危机 ” 。对这种状况的出现如果做政治社会学的分析 , 便不难发现 , 除 了受 一些 普遍性 、 全球 性 的共 同 因素影 响外 , 更受 我们 的治理体 制 与 结构 因素所 影 响 , 尤 其 是 近些 年不 断 加 重 的 权力上收并集 中, 以及对下层的限权 , 选举 的形式化等等 , 以致地方 的社会政治生态被恶化 。 [ 2 已披露
编者 按 : 村 民 自治 与 基层 治理是 国家治 理体 系现 代化 的基 础 , 提 升 村 民的 自治 水平和提 高基层 的 治 理 能 力是 构建 国家治理 体 系的重要 内容 。 受各种 因素 的影 响 , 中国农 村村 民 自治和 基层 治理 面临诸 多 困难 。 因此 , “ 村 民 自治和基 层 治理 何去 何从 ” 成 为 了“ 中 国农村 村 民 自治与基 层 治理 ” 学术研 讨 会 上 学
2 3
“ 选举 有政 治 风险 ” 的意 见 , 认 为选 举 会 导致 社 会 和 国家 的分 裂 , 天 下 大乱 。如李 盛 明 同志 提 出 : “ 在 当
今 中国 , 搞一人一票的竞选制 , 必然会很快步入一个动荡 、 动乱甚至 内战的局面。 ” 此外 , 还有人认为 , 选举只是有钱人的游戏 , 民众只是在选举时才是主人 ; 选举往往不能选 出最优秀的人才 , 甚 至可能被操 纵等等。 实际上 ,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 , 真正民主的选举究竟有怎样 的功能与后果?国内学界 的研究严重不
收 稿 日期 : 2 0 1 5一 O 1 —1 6
作者简介 : 肖唐镖( 1 9 6 4一) , 男, 江西泰 和人 , 法学博士 , 南 京大学政府管理学 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为地方 治理与 中国政治 、 政治文化与抗争政治等 。
第 3期论 问题
者们讨论的焦点问题 。 肖 唐镖、 赵树 凯、 温锐等教授怀 着关照 当下的情怀阐发 了他们深刻 而尖锐 的见
解。本刊特约其文, 以飨学界 同仁 , 并欢迎大家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乡村和地方治理实践 中的若干理论 问题
肖唐镖
( 南京大学 公 共事务 与 地 方治理研究 中心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足, 但高兴的是 , 何俊志 、 严海兵等学人对此 已作初步而宝贵的梳理。 ① 当然, 国际学界对此早有渐趋 一 致的研究结论 , 如对政府 、 政治人物与国家而言 , 选举有助于增强其正当性与合法性 , 有助于政权的和平 有序更替 , 有助于政策调整 、 降低政治成本与代价 ; 对 民众和社会而言 , 选举也是政 治纠纷与 冲突的和 平、 有序解决之道 , 有助于民意的正常有序和理性表达。很遗憾 的是 , 这些理应成 为常识常理的研究成 果, 至今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 以致~些未经验证的意见依然大行其道 , 甚 至广为发生 “ 选举恐惧症” , 并 影 响到从城乡基层社区直至其上各级的选举实践 ! 值得注意的是 , 形式化或操控性的选举会带来怎样 的后果?从逻辑上讲 , 这种实践一方面会强化执 政者的脆弱性与暴力性两极思维 ; 另一方面 , 对民众而言 , 则易于弱化其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 , 强化其暴 力抗争乃至反叛思维 , 难以进行健全而必要的公民训练以提升其政治素养、 有序参与和表达的能力。我 们基于连续五波调研的数据库与资料研究的成果 , 验证 了后一种可能性 的存在。 ⑦
第4 8卷第 3期
2 0 1 5年 5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x i N o r m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S c i e n c e s )
Vo 1 . 4 8 No . 3 Ma y 2 0 1 5
的严重 障碍


应 当 如何 科 学 而 公 正 地 看 待 民主 选 举
对 于 民主选 举 , 至今 我们 仍有 诸 多不合 政 治常 理 的 意见 。按 蔡 定 剑教 授 的归 纳 , 关 于 选举 , 国人 有

些似 是 而非 的论 断 : 一 是认 为 中 国人 口太 多 , 直接 选举 一 时难 以办 到 ; 二 是认 为农 民人 口太多 , 难 以实
的山西 、 广东茂名等地的“ 塌方式腐败” 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怎么办?我个人的意见 , 无论情况怎样变化 , 在大方向上 , 都应当坚定不移地按照民主、 法治与科学
的原则与精神, 推进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深化改革 , 推进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的现代化 , 推进乡 村建设与治理实践的创新 。具体到基层治理层面 , 应当尽快将 民主 自治从村委会和居委会层面 , 推进到 乡镇和县域层面 。这种更高层面的地方 自治, 不仅是实践与操作问题 , 更是理论问题 、 学术问题 , 亟待深 入而科学地研究 、 讨论。正是因为有关地方与国家治理层面的诸多问题还缺乏科学而有力的研究和解 释, 因而国人至今尚有诸多判断与理念上的误区。这些误 区已成为深化改革 、 进一步推进现代国家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