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时间课题 课型 教学目标知 识和能 力 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积累一部分常用的文言词语。

过 程 和 方 法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精炼优美的语言。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认识作者在本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课 堂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二次备课一、作者介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作品主旨《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四、写作特色1.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 教案(新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 教案(新版)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出示课题目和作者。

(播放ppt7)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ppt14-15)。

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五、字词释义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

(学生汇报)六、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发展)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结局和尾声)。

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七、思考讨论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2、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4、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民风淳朴)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十七课《桃花源记》(陶渊明)教材分析: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晋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

《桃花源记》原为《桃花源诗》后边的记。

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至今不衰,并因此留下了“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诸多成语,对中国人特别是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有情节、有思想、有艺术、有乐感的经典古文,学生的理解较容易满足于情节的获知。

因此,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领悟文意时,要求学生看懂注释。

并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其中寄寓的政治理想。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写法;2.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解决字词读音障碍。

2.根据文下注释,口头尝试翻译课文,记录下不会处。

3.查阅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4.问题导读:(1)题目的“记”作何理解?(2)文章的结构可大致划分为几个部分?(3)桃花源村美吗?桃花源人又具备着什么样的风尚和追求?(4)你喜欢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村的生活吗?为什么?(5)你认为作者创作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1.请同学回忆: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曲中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安宁幸福,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2.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朗读、背诵。

朗读,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对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录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几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

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

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二、设计意图: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陶渊明其人其文、疏通积累、整体感知、探讨主题、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总课课题名著:《桃花源记》课型新授第1课时时数个人初备二次备课教知识技术: 1、理解、累积一些文言虚实词2、掌握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学过程方法:理解课文马虎,意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目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理解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标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要点:理解课文马虎;理解、累积一些文言虚实词。

讲课重、难点难点:理解课文马虎,意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或小黑板讲课方法朗读、议论、合作研究讲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2、介绍陶渊明。

3、写作背景介绍。

见《与课堂同行》137 页。

二、朗读课文。

解决生字词和句中逗留问题,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逐节按以下步骤领学生进行课文预习:师范读——生自由朗读——指名读——生齐读。

(每一小节经过 4 遍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应当已经较为熟习,为学生理解文意确定基础。

)三、指导理解1— 3 节马虎。

1、学生自由朗读1---3节。

2、齐读 1---3节3、学生利用书下解说和小组合作,试翻译课文。

4、学生思疑,教师汇总思疑问题。

5、教师精讲以下字词:⑴、晋太元中.:年间⑵、为业:作为职业。

..⑶、缘:沿着。

.⑷、逢:遇到。

.⑸、夹岸:两岸。

..⑹、芳草鲜美:芳香...娇艳漂亮⑺、便得一山:看见.⑻、忧如如有光:朦模糊胧,如有若无。

.....⑼、平旷:平展。

.⑽ 、之属:之类。

..⑾、乃大惊:居然。

.⑿、交通:古意:交错相通。

..今意:各种邮电事业、运输事业总称。

⒀、绝境古意:与外界间隔的地方。

..今意:有危险的境地。

⒁、无论古意:更不用说。

..今意:表示赞同、可能的关系词。

⒂、老婆古意:老婆子女。

..今意:男子的配偶。

⒃、问所向来:地方、地方。

.⒄、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6、学生口头翻译课文1---3节7、指名翻译要点句子。

四、小结五、作业部署:1、背诵课文。

2、口头翻译1---2节。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能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2.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课文中重点句子的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3. 课文中难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桃花源吗?它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解释难点句子。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让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2.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句子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动的故事、图片等,激发学生对桃花源的兴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17、《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一、正确、流畅地朗诵、背诵课文;二、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存经常使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熟悉作者通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二、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存经常使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熟悉作者通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式:朗诵,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正确、流畅地朗诵、背诵课文;二、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存经常使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一、正确、流畅地朗诵、背诵课文;二、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存经常使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方式朗诵,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间、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址。

亦指空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出示教学目标一、正确、流畅地朗诵、背诵课文;二、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存经常使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东晋闻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青年时期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酷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常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刻画田园风光,从来被以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名田园诗人。

所做诗文,大多描述田园风光,情感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

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

今存《陶渊明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三、出示自学指导听课文朗诵,初步感知内容一、听读课文,积存字词。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潜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潜力,这样能够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资料。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好处和消极好处。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能够透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但是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桃花源记》教案第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桃花源记》教案课题:桃花源记课型:新授课课时1 学习目标1.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2.积累文言词语,确切理解其含义。

学法指导文言文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语相关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田园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知识预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黄发垂髫tiǎ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二、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

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

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

问/ 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4.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

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课堂探究一、导入新课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大体目标:1.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在明白得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把握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提升目标:明白得“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把握文言实虚词、一词多义等用法。

教学难点:明白得“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进程导入:一、默一默(字音)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2.强调以下字词的读音。

豁()然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邑()人间()隔其中人语()云诣()阡陌()二、读一读1.学生翻译翻译1—3段,将不睬解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2.集体讨论交流不睬解的字词。

3.重点强调以下字文句的意思。

(1)字词:异恍如通属悉咸不管延(2)句子: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4.背诵1—3段。

第二课时一.默一默默写重点字文句的意思。

二、读一读1.学生翻译翻译4—5段,将不睬解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2.集体讨论交流不睬解的字词。

3.重点强调以下字文句的意思。

(1)字词:既扶志规寻三、想一想1.本文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关键文句试探。

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如何的社会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依照你的历史知识,如此的地址存在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3.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址(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四、练一练(一)说明以下句中加点词:一、缘.溪行二、落英.缤纷..3、欲穷.其林4、阡陌....交通五、豁然....爽朗六、屋舍俨然7、黄发垂髫..八、便要.还家九、咸.来问讯.... 10、遂与外人距离1一、率妻子邑人..魏、晋.. 1二、乃.不知有汉,不管..来此绝境13、一一为具.言.所闻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五、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二)默写重点语句。

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珍视友情、团结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引发学生对“桃花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主题意义。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以“桃花源”为题材的小故事。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3. 创作练习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小故事,关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体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3)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4)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和神秘;(3)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培养对社会公正和和谐的追求;(3)激发学生对美好理想和梦想的追求和坚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尝试背诵。

2. 生词和短语学习: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同桌讨论等方式学习其意义和用法。

3.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总结课文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性格。

4. 象征意义和寓意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桃花源的象征、渔夫的象征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桃花源的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2. 课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进行背诵练习。

3. 生词和短语学习:列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同桌讨论等方式学习其意义和用法。

4.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性格。

5. 象征意义和寓意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桃花源的象征、渔夫的象征等,并进行小组讨论。

四、作业布置1. 课文背诵: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加强语音语调和表情的运用。

2. 生词和短语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生词和短语,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3. 思考题目: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课文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把握课文的大致内容,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1.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象征。

引导学生探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5 教学步骤1.5.1 图片展示:展示陶渊明的画像和桃花源的插图,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1.5.2 简介作者: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1.5.3 简介课文背景:介绍东晋时期的乱世背景。

1.5.4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1.5.5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1.5.6 教师总结: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

第二章:课文分析深入理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象征。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探讨课文中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中提炼出主题思想。

2.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5 教学步骤2.5.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5.2 分析课文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渔夫与桃源人的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5.3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桃花源的象征意义,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2.5.4 分组讨论:从人物形象中提炼出主题思想。

2.5.5 教师总结: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教学目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解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3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解析的方法。

3.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解析词语的含义。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5 教学步骤3.5.1 教师讲解:解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了解古代神话传说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景象。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

(3)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桃花源记》的朗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想象桃花源的美好景象,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 教学难点:(1)古代神话传说在课文中的体现。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桃花源记》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心目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学生通过课文,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4. 想象与描绘(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景象。

(2)学生分享描绘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欣赏与反思(1)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桃花源记》。

2. 运用生字词,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小作文。

3. 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桃花源美好景象的描绘能力。

4. 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绘,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引导学生珍惜现实生活,积极面对困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分析人物形象和景物描绘,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现的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和景物描绘。

3. 采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绘和主题思想。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 欣赏教学: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美好理想的理解。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8.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后阅读,深入了解《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故事情节的把握。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珍惜现实生活的态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桃花源记》的文本材料。

2. 搜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和拓展。

桃花源记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是北魏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散文。

技法该散文运用虚景实写的手法,让人对桃源仙境产生纯朴,艺术史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摄影艺术才能,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的不满。

以下是整理桃花源记苏教版初三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吸取与参考!《桃花源记》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中的“为、舍、之、寻、志、乃、其、鲜美、交通、妻子、无论、不足”等词语的意思;3、学习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案件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用简练、质朴的字汇记事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4、观察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1、熟读成诵,注意古文的短文韵律和停摆停顿,不要将句子读破。

2、借助工具书工具书和课文校订翻译课文。

3、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含意的意思和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文言文的学习算法:(1)多读由于文言文的写作年代离我们久远,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必须在反复造句词句中培养语感,加深理解;(2)注意蓄积文言词语,特别是“之、其、而、则、以、于、为、因、所、者、且、也、焉、乎、与”等常用的15个文言语法结构的意思和用法,注意实词的一词多意,一词多用,词语的古今异义等;(3)看清楚文言文的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几种句式的特征;(4)掌握正确的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的基本翻译方法有直译基本要素和意译。

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知识链接】1、“记”“记”,古时候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序”。

《桃花源记》实际上是《桃花源》的序。

2、走近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生于一破落官僚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务。

因不满当时士族把持的政权的黑暗,四个在任彭泽令不足三个月时即辞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此》以明志。

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积存一部份文言经常使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明白得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了解本文表现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白得、积存一些文言辞汇。

朗诵、背诵课文。

2.难点:熟悉并评判课文所刻画的理想境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窗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闻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如何一个地址呢?什么缘故说它在“世外”呢?若是同窗们想明白这一切,就让咱们一路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觅答案吧!二、了解作者、作品、时期背景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身世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很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那时社会骚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籍,这时他才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路折磨着他,63岁归天。

后人称之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述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酷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人来往和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贵情感;但也包括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那时脆而不坚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擅长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点,淡淡几笔传神就表现它的形象,简练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阻碍。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如此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必然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确实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确实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创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二、了解作者与背景(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一)理解加点的字词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落英缤纷:花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6.欲穷其林:尽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 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9.便舍船:离开 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听到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16.悉如外人:都、全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二)句子翻译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只见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弃官回乡隐居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1.乃大惊:竟然 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4.咸来问讯:全、都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6.不复出焉:从这里 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10.皆叹惋:惊 11.寻病终:不久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3.此中人语云:告诉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15.便扶向路:沿着16.处处志之:做标志 17.及郡下:等到18.诣太守:拜见 19.寻向所志:先前20.欣然规往:打算 21.未果:实现三、翻译下列句子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翻译:(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

(村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2.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渔人他们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

5.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不足为外人道也:对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具答之:他们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1.字词;2.翻译句子;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1.速读、背诵课文;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桃花林景色优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源中人辛苦劳作: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源中人们幸福生活: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村中人热情风尚: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不屑与外人交往: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的解释。

2.会翻译重要的文言语句。

3.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作者洁身自好,积极向上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进一步疏通文言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虚构世外桃源的原因。

2.体会作者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2.体会作者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听写课文中部分字词的注释和重要句子的翻译。

2.学生自查并互相检查。

二、梳理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深入研读,理解文章1.揣摩语言。

(1)“忽逢桃花林”中的“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明确: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突出桃花林绝美的景色。

(2)“忘路之远近”中“忘”表现了渔人什么情态?明确:写出了渔人专心捕鱼,无意于路程的远近,暗示其行程已远,表现了他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

(3)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明确:与世隔绝而惊奇。

2.问题讨论。

(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品质?明确:邀请、酒食款待,热情好客。

(2)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明确:反衬世人不幸,同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和平恬静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明确: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他们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担心被官府发现。

(4)村中人见到渔人后,为什么“乃大惊”?明确:逼真的写出了一个外来人闯进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后,使他们感到陌生,大为惊讶的神态,反映了他们与世疏离久远之情。

(5)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6)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主题探究。

(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明确:社会政治黑暗,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

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的作业纸。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淳朴;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东晋末年的兵连祸结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